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贺齐官职考5.12

贺齐官职考5.12

贺齐官职考5.12
贺齐官职考5.12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佛山一模,25)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周亚夫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2018四川全国卷Ⅲ冲刺演练一,25)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姓名本官身份 卫青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外戚、功臣 霍去病骠骑将军外戚、功臣 霍光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重臣、外戚 金日磾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功臣 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3.(2018河南郑州期末,2)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4.(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25)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5.(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5)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6.(2018山东滨州二模,26)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记述出处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唐会要》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 ①、表征召、举荐、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察、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任:担负、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③、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④、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 1、科举 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 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

闱) 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 常在秋季八 月三年一 次,乡试 后第二年 春三月 三年一次,会试 后。初为五月,后 定在四月二十一 日 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 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 主考者省提督、学政、 知县 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 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 外,主考八股文 和试帖诗 同左同左策问 录取后获 称号、等级、 授官生员(或称庠生, 俗称秀才),考 中秀才后才叫 “进学”,进学 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 名称经魁, 第一名称解 (jia)元, 第二名至第 十名称亚 元),举人 可任知县、 教职、学官。 贡士,第 一名叫会 元。 统称进士。第一 甲,赐进士及第, 前三名叫状元、榜 眼、探花。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若干 名)。第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若干 名)

汉代文武官制

汉朝将军位 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 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 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 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 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 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0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官职变化的文言词语

官职变化的文言词语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周朝中央官制》word版

周朝中央官制 西周的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是因袭夏、商,经武王、周公、成王和康王几代建立起来的。《尚书·立政》载有不少周初官名,可以使我们了解西周如何设置官吏。近年来出土的大量周代铜器铭文中记载的周代职官,也可以与文献记载相补充。从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把西周的职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来叙述。 在西周的每一个封区内,诸侯是最高裁判者,因为他们被赋予以“专扬于国”的特权,而在整个封建国家内,周天子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诸侯的争执,都诉之于周天子。《诗经·大雅·假乐》云:“百辟卿士,媚于天子”,金文《献簋》云:“受天子休”,都说明了这个历史事实。在周天子之下,有中央政治的组织,《尚书·酒诰》云: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寮、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所谓“内服”,即指中央政府而言。“百寮”、“庶尹”就是中央政府的官吏。以天子为首的中央政府,是西周最高权力机关。他统辖着无数以诸侯为首的地方政府。这种地方政府,在当时称为天子的“外服”。侯、男、邦伯就是地方诸侯。 当时中央政府的组织极为庞大,官吏的名称极为复杂,根据《尚书·立政》记载的官名有: 任人,准夫,牧,作三事,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司徒,司马,司空…… 这些官称,若从其职司而言,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王室外廷政务官——任人、准夫、牧、司徒(土)、司马、司空(工)。

任人,就是“常任”。执掌王廷政务。准夫,就是准人,准为公平之意,执掌司法。牧,就是“常伯”,“作三事”,与《诗经·雨无正》的“三事大夫”,金文《盠方彝》中的“叁有司,司土,司马,司工”的职司相当。司徒即司土。从金文记载看,司徒不仅管理籍田等土地之事(即主民事),而且有时还兼管军事和卜事。司马主军事,还可参加周王册命典礼。司空即司工,管理工事。 二、王室外廷事务官——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 “大都”,是管理诸侯和国王子弟们采邑的官吏。“小伯”是管理卿、大夫采邑的官吏。“艺人”是有专门技术的官员,如卜、祝、巫师、工师等。“表臣百司”,在外廷管理政事。“太史”,负责记事和制作册命。“尹伯”,是众官的头目,“庶常吉士”,是具体办事的士官。这些官员对宫室内廷的“宫内官”而言,又可称为“府中官”。 三、王室内廷事务官——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 这些官员都是负责宫廷保卫和宫中事务的宫内官。“虎贲”,武职官,负责保卫周王的安全,“缀衣”,掌管周王的衣冠服饰,其职掌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尚衣”。“趣马”,掌管王室的车舆马匹。“小尹”就是总管小臣。“左右携仆”,管理周王日常所用的器物或御车的仆夫。“百司”,管理王室内廷的各种事务。“庶府”,管理王室内廷物资贮藏仓库。这些都是周王的侍从或近臣。除此以外,在金文中还出现“虎臣”、“服”、“走马”、“小臣”、“膳夫”等,这些也都是与周王关系密切的官员,其职司与“宫内官”基本相同。 以上这些官由师、保或宰、太宰总领而隶属于周天子。换句话说,师、保、宰、太宰就是百寮的首领,地位较高。周公的儿子伯禽就曾做过周王的师、保。《令彝》记载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这就是说,叫他管理王朝“三事大夫”和四方诸侯,并统领王廷“百官”。周初,武王继位后,曾任命姜尚为“师”,号称“师尚父”,在灭商及灭商以后巩固西周王朝政权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是师尚父出谋划策的。所以《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为首封”,成为东方齐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代,“召公为保,周公为师”。那时,由于成王年幼,应付不了周初“天下未集”的复杂局面,所以周公旦曾“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直到七年后,成王长大,周公才还政于成王。在此期间,周公、召公曾奉命东征,平定了管、蔡、武庚等的叛乱,抓获了叛乱的东方五国首领,为巩固西周王室立下了丰功伟绩。此后,在广大的王畿地区: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古代官职 姓名:班级: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或选拔任以官职。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或。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一般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表辞职退休的词语 乞骸骨:。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8.古代官职称谓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汉代法律制度

汉代法律制度 立法概况 立法指导思想 1、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一方面他亲眼目睹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以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悲惨结局,另一方面久经战乱后必须恢复社会经济,所以从长治久安考虑,确立了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立法指导思想。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同时强调封建伦理道德预防犯罪的功能效应。 2、“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统治阶级逐步完成了思想上的更化,由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逐渐向“德刑并用”、“以德为主”思想转化。 董仲舒系统阐述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立法指导思想,即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成为贯穿两汉的重要的立法指导思想,并影响封建后世两千余年。 立法状况 1、汉律六十篇的制定 包括《九章律》九篇,《傍章律》十八篇、《越宫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组成了汉朝主干法律,构成汉朝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2、西汉武帝以后立法的重要变化 一改汉初省刑减赋的做法,制定了一系列强化国家镇压职能的法律。出现了删繁就简到由简到繁的复杂变化。 3、东汉立法的重要变化 东汉政权初,多次下诏释奴减刑。光武帝以后各朝,重新走上繁刑峻法的老路。 法律形式 1、律:刑律一直为秦汉时期最主要的法律形式,起到了国家大法的作用。 2、令:是皇帝诏令,是皇帝针对特定事项特定人物发布的临时命令,灵活而有效能。

3、科:是一种单行的刑事条例。 4、比:与近代的类推相似,即出现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案件时,须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经过推理最后作出判决。 行政法律 行政管理体制 1、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汉承秦制,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使之掌握国家中枢大权。汉武帝后开始有所变化,至成帝、哀帝时,被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所替代。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郡为汉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以郡守为长官。县是郡下一层行政机构,也是封建国家基本行政单位,以县令为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乡、里是县以下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至东汉末年,州被确立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统管属下郡县,从而使行政机构由原来的两级改为三级。 汉朝地方上出现了郡县制与封国制并立的政治局面。 职官管理制度 1、职官的选拔与任免 汉初选拔官吏以“功之高下为先后之次”。 汉朝最先实行察举制度,即根据皇帝诏令,由中央或地方长官负责选贤举能工作,由行政长官向朝廷推荐人才。如知而不举,官吏要受到免职处分。 2、职官考课与奖惩 主要通过上计的方式进行考核。 3、监督与弹劾制度 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为十三个监察区,向全国派遣“监御史”,加强地方行政监察。 丞相等高官违法乱纪者,御史大夫有权向皇帝提出弹劾。

官职对照表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秦至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doc

考点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2017年新课标卷Ⅰ)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题思路】 (2017年天津卷)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 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

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 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解题思路】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以得出由于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出现刘贺被霍光上奏而废。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汉书》记载来看,材料一是对相关史实的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对其进行的解读,即史事分析。

古今官职对照表

古今官职对照表 (2014-04-12 22:08:58)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古今官职对照表作者: 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奴隶社会中央官制

官制(居中,黑体三号加粗) 对本块常识内容的简要说明。(首行空两格,宋体五号)200-300字即可。 中国古代官制 一.夏商周官制 夏代作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司空掌管水土工程之职,后稷掌农业的官员,司徒主教化的官员,大理主刑狱的官员,共工营建百工的官员,虞人掌山泽畜牧的官员。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区域叫内服,诸候统治区域为外服。内服设有百官,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武职官等几类。政务官有尹、冢宰等。宗教官有占、卜、多卜、亚、祝、史、作册等。占、卜是负责占卜之事的。史官为记录王事活动的官,与作册职掌相近。事务官是负责某种具体事务的官。武职官有亚、多亚、马、多马、射、戍、卫、犬、多犬等。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因为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权在政治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西周朝廷的官员分为公、卿两个等级。地位最高的是太师、太保、太宰,属于公一级。它们辅佐周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类似于商朝的尹,多由有威望的大贵族担任。卿,在内服官中次于公一级。他们是公下面依照分工处理朝廷政务的官员。属于卿一级的官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太宰、公族等。司徒主管农田图籍及人民户口等,兼管军事和卜事。司马掌管军队和军赋。司空掌管百工执事及土木营建。司寇主管刑狱治安。太宰掌管王的饮食起居、车驾仪仗、王家财产、王后命令等。因与周王接近,成为周王亲信,所以他的权力和地位也较高。公族是掌管公族内部画事务的官。司士,主管贵族的刑罚及版籍爵禄。 二.春秋战国官制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相。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郑、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仍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众卿,为朝廷的重要职官。司徒掌管民政、户籍;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地及筑城等土木营建,所以有时也称司城、司工;司寇掌管诉讼刑狱等。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的相、丞相,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各国也设“将”职,成为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地位仅次于相,以擅长统兵作战的武将充任。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大谏、大理和大司马。楚国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三.秦汉中央官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行政、监察和军事。 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 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精编)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一、官职的变动 1、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进:⑴推荐。如“臣进西门豹。”⑵出来做官。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超擢:越级破格提升。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如“故授洹水尉。”(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由家居而出任官。 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 绌:通“黜”,废弃,贬退。如“屈平既绌。” 左迁:降职(贬官)。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迁:流放,放逐。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夺:削除,罢免。 罢、免:罢除、停职。 革:革除。如“革职查办。” 废:黜废,罢官。 去:被调离。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解甲:罢官(因古代官印上方的印纽常做成龟形,称“龟纽”,故有其称) 乞骸骨: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如“上书乞骸骨。” 4、兼职、代理类 兼:兼任。《<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较低的官职。《晋书?谢安传》:“又领扬州刺史。”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 行:代理官职。《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署:代理、暂任。《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摄:代理。《左传》:“羊舌鲋摄司马。” 判: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 假:代理或非正式的官职。如“假司马。”

古今官职对比完整版

古今官职对比 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 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在行政区划上,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

古代官职变动词语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拜: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左除则为降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召:征召,召请。《张衡传》:累召不应。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黜:废掉官职。《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免:罢免。《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 夺:削除。《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超擢,破格提拔。《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迁:改官。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陟: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进:晋升、升任。《三国志》:黄初二年,曹彰进爵为公。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贬:降职。《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放:京官调任地方。《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左迁:降职。《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调动!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调动中高考必考的文言文解释, 表授予官职 1、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2、" 2、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3、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4、拜: 授予官职。如: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5、"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6、除: 任命,授职。如: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7、授: 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8、"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9、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10、"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如: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11、"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12、"仕: 做官。如: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仕宦:

做官,任官职。如: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仕进: 进身为官。如: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13、"知: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表罢免官职 1、罢: 免去,解除官职。如: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2、绌、黜: 废掉官职。如: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2、免: 罢免。如: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3、 4、"夺: 削除。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表提升官职

秦汉官吏任用制度

秦汉官吏任用制度 秦汉任用官吏制度和选官制度一样,都是封建官吏制度下的产物。随着官吏制度的出现,秦汉时期任用官吏制度已经独立成为一种人事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的任用称之为拜,或称之为除。拜除之权,特别是高级官吏的拜除权是属于皇帝的。这从秦始皇以前就已经开始,如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后又拜为丞相。又如秦始皇时拜李斯为长史,拜蒙恬为内史等,均史有明文。汉代,地方官吏秩过百石者皆由朝廷任命,实即皇帝任命,故有所谓“命卿”之称。事实上由于官吏越来越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拜除,而不得不假他人之手,所以汉代上自丞相,下至九卿,皆有拜除之权。先是二百石至四百石由丞相调除,六百石以上由尚书调拜迁,都是由皇帝最后决定。以后,则二千石的地方官选任也归三府,三公府所属东曹即主二千石长吏迁除。 任用方式 1.真和守。真即真除实授,一般不用这个“真”字,只是在与守相对时才用。守为试署性质,一般是试守一岁,即试用期一年,称职者即可为真。试守期间如不称职,则或他调、左转或罢归原职。两汉时,无论文官或武官,朝官或地方官,均有试守之制。但也有因受到皇帝的宠幸,不经过试用期,初拜即为真者,那是对制度的破坏,并非常规。一般来说,京辅主官,尤其是京兆尹比较难当,不但要经过试守,而且称真之后也鲜有长任者。《汉书·张敞传》说:郡国二千石以高第入守,及为真,久者不过三二年,近者数月一岁,毁伤失名,以罪过罢。 宣帝时,颍川太守黄霸以治绩天下第一入守京兆尹,仅守数月,连试用期都不满,就因不称职罢归颍川。可见任京兆尹之不易。另外,守又有兼、摄之意。有既已居官,又有守职,或复再行他事者,如王尊“为谏大夫,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①。这里的所谓守即为兼官性质。 2.假。假为摄事之意,非真假之假,如项羽为假上将军、王莽称假皇帝,言摄最为明显。《陔余丛考》卷二六说:“秦汉时官吏摄事者皆曰假,盖言借也。”秦汉时以假任者甚多,如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 年)有南阳假守腾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 年)拜曹参为假左丞相①,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 年)以班超为假司马②等等。上至丞相,下至军侯丞,均有以假为称者,皆为摄事之官。 3.平。平是平决的意思,《后汉书·梁冀传》注云:“平,谓平议也。”汉代之平,多用之于廷尉和尚书。其用于尚书者,皆以本官而平决尚书事。如于定国“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 ③。梁冀为大将军,“十日一入平尚书事”④。平在这里可谓一种职权,在职官吏能够得到平尚书事的职权,当然是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朝廷以平的方式任用在职官吏,不用更动受任用者的原职,权力可以随时放出,随时收回,比较方便。 ①《汉书·王尊传》。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汉书·曹参传》。 ②《后汉书·班超传》。 ③《汉书·于定国传》。 4.领。领为兼领之意,即已有主官主职,又领他官他职而不居其位者,则谓之领。西汉如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⑤,钟元为尚书令领廷尉⑥;东汉如王丹领左冯翊⑦,盖勋领汉阳太守⑧等。从东汉情况看,领又有暂守之意。领或以领护、领校为称,如冯参为谏大夫领护左冯翊都水⑨,袁樊领校巴郡太守⑩,亦均为暂时署守之意。在领的任用方式中,汉史上引人注目者是“领尚书事”。武帝以后,以大司马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将军、前将军、光禄大夫等官而领尚书事者颇多。此种领尚书事,往往即代理皇帝职务,如霍光以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