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

考试形式:笔试、开卷

题型分布:

1、单选题10道题每题1分10分

2、多选题10道题每题2分20分

3、名词解释5道题每题6分30分

4、案例分析题1道题20分

5、论述题1道题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集团

B、集体

C、群体、

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E、最大成绩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

A、阿希

B、莫顿

C、哈罗德

D、米尔格拉姆

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

A、竞争

B、合作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

A、差序格局

B、差别格局

C、团体格局

D、集体格局

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实验法

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

A、本我

B、自我

C、主我

D、超我

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

A、自我体验

B、自尊

C、行为

D、情绪

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

A、顺从

B、去个性化

C、有意模仿

D、从众

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

A、群体极化

B、合作

C、竞争

D、社会化

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

A、脸面素描图

B、脸面阴阳图

C、脸面统一图

D、脸面四分图

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

A、津巴多

B、奥尔波特

C、米尔格拉姆

D、米德

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

A、角色偏好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

A、平均模式

B、增加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权增加模式

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

A、共情

B、移情

C、当事者为中心

D、自由联想

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

A、社会干扰

B、去个性化

C、服从

D、行为的暗示

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

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

A、群体偏见

B、群体极化

C、刻板印象

D、群体决策

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

A、预防性策略

B、维护性策略

C、防御性策略

D、报复性策略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

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

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

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

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生理自我

D、自我控制

E、社会自我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

A、个人魅力

B、原有经验

C、情绪状态

D、价值观念

E、身份角色

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A、年龄

B、性别

C、性格类型

D、敌意归因偏差

E、个人精神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

A、包容需要

B、情感需要

C、支配需要

D、成就需要

E、价值需要

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活动的性质

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

C、外界条件

D、竞争的影响

E、分心

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地位

B、角色

C、规范

D、凝聚力

E、权利

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价值取向

D、权威取向

E、他人取向

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

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

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D、群体心理与行为

E、团体规范与行为

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现实自我

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A、惩罚要适度

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

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

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E、长期性

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

A、群体规模

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C、群体的凝聚力

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E、公开的反应

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

A、认同感

B、归属感

C、力量感

D、自豪感

E、自卑感

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

A、关系角色化

B、关系依赖性

C、关系回报性

D、关系和谐性

E、关系宿命观

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心理测验

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

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B、米德的自我理论

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E、生命历程理论

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理想自我

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E、角色

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

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

E、强迫性

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

A、社会角色的互补

B、人格特征的互补

C、情感的互补

D、需要的互补

E、物质条件互补

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

A、内在性

B、非控制性

C、表面性

D、相似性

E、独特性

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

A、情境的奖励结构

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

C、沟通模式

D、相互作用的影响

E、实际利益

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

A、权威重视

B、权威敏感

C、权威崇拜

D、权威依赖

E、权威服从

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

A、形成阶段

B、评介阶段

C、停顿阶段

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

E、迅猛发展阶段

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

A、虚伪谦虚策略

B、自我妨碍策略

C、印象管理策略

D、访谈策略

E、心理疏导策略

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忽视一致性信息

D、折扣原则

E、共变原则

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B、培养社会责任感

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

D、遏制攻击行为

E、说服教育

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哪些效应?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38、根据被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模仿分为哪些种类?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对他人的模仿

D、对群体的模仿

E、盲目模仿

39、团体凝聚力的功能包含哪些?

A、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B、增强团体控制力

C、影响团体工作效率

D、较少竞争

E、合作

40、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哪些?

A、面子的自我觉察

B、面子的威胁知觉

C、面子的情绪反应

D、面子的维护策略

E、面子的整饰行为

选择题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D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C 32、A 33、B 34、D 35、B

36、A 37、A 38、D 39、A 40、B

1、ABCE

2、ABCDE

3、ABD

4、BCD

5、ABCD

6、AC

7、ABC

8、ABDE

9、ABCD 10、ABDE

11、AB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E 16、ABD 17、ABCDE 18、ABCDE 19、ABC 20、A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ABC 25、ABC 26、ABD 27、ABCDE 28、BCD 29、ABCD 30、BCD 31、BCD 32、ABCDE 33、ABC 34、ABC 35、ABC

36、ABCD 37、AC 38、CD 39、ABC 40、B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Page 3

2、社会角色Page 42

3、自尊Page 59

4、社会认知Page 73

5、刻板印象Page 76

6、利他行为Page 100

7、社会态度Page 120

8、人际关系Page 145

9、去个性化Page 189

10、侵犯行为Page 109

11、归因Page 82

12、自我效能Page 65

13、政治社会化Page 28

14、成就动机Page 98

15、旁观者效应Page 103

16、人际吸引Page 150

17、晕轮效应Page 75

18、社会取向Page 220

19、差序格局Page 225

20、群体Page 195

1、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角色(social role):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3、自尊( self-esteem ):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积极性评价,这种整体的自尊对个体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4、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5、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6、利他行为: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7、社会态度:即个体对特定客体、议题或人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三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2、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

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Halo effect),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1、正确理解案例内容,必须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分析要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Page 26

答:以上案例适用于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社会化是指

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出生时只不过是一个自然人,是社会化通过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途径使个体掌握了行为规范,培养了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社会人。人的社会化受到遗传等生理因素、政治、法律、道德等文化因素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本案例中,说出单词其实就是一种获得人类特征的行为,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证明。动物不可能像人一样完成社会化。因为动物的遗传素质不同于人的遗传素质,动物的遗传素质没有社会性。而人的遗传素质,具有社会性,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与神经系统。人的遗产素质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为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此外,人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这些特征的获得,仅仅可能产生于我们的生物基础、心理基础与和他人的接触,而动物是不可能具备这些条件的。

以上案例说明,人的社会化受生物过程、遗传基因与社会条件的影响,如果要对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这些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

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团体吸引力、集体意识、工作士气;

答:本案例适合于运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所谓团体吸引力,主要是指团体对成员的凝聚力。团体的吸引力看似无形,实则存在,而且影响团体的活动效率。一个高吸引力的团体,不仅团体成员对团体有着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团体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内部成员也能遵循团体的规范和目标。如果引导恰当,就能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活动效率得到提高。

军队是属于组织严密的规范团体,军队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与心理特点,具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军队作为团体,要求严格规范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团体的组织功能、激励功能与协调功能,提高团体的凝聚力,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本案例中,汉

军出关与匈奴作战,战线很长,给养有限,且经常受到匈奴的偷袭,在这种情况下,士兵长期的疲劳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很容易使整个部队士气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指挥官一定要站出来,想办法提高部队的士气,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项羽破釜沉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案例中,霍去病作为部队首领,带领士兵展开踢球活动,正是知道活动是团体存在的基本条件,活动也是组织适当的合作与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提高部队士气的杠杆。在踢球比赛中,增进了士兵之间相互了解与相互合作,融洽了士兵之间的关系,提高了部队整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了部队的士气,加强了战斗力。

本案例生动地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提高团体吸引力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发现我们身处的团体凝聚力下降,吸引力降低时,不要抱怨。一定是我们的团体遇到了某些困难,而这些困难给我们的团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一定是可以通过某些提高团体吸引力的途径与手段加以克服和解决的。

3、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

“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答:本案例可以用“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要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势必要充分把握这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也就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把握态度改变的方法与技巧,是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夫提出的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包括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

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有态度改变和态度未变两种后果,而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认识到影响说服效果或者态度改变的因素,对提高说服质量至关重要。

在本案例中,艄公是说服者、少妇是被说服者,传递的信息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情景是在投河自尽的少妇被救起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艄公是救命恩人,作为说服者,他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吸引力,能充分取得少妇的信任。而少妇自尽刚被救起,劫后余生的迷茫,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作为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有所减弱,心理免疫力也较低。此时,艄公通过将少妇现在结婚两年,被丈夫抛弃了,孩子又病死的情况与她两年之前“没有结婚、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情形作对比,找到了其中的共同之处,肯定地传达了“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信息,让少妇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处境,改变了原来自尽的态度,“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改变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而重要的,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早到晚都会遇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宣传与说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着被说服,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要达到好的说服效果,必须把握好相关模型中的要素。这则案例还告诉我们,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4、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提示:本案例涉及的理论有“影响从众的因素(P177)、服从现象(P179)、命令者的权威性(P181)。”

答:本案例可以用“服从现象”的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人,一个是规范。服从的特征是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判断或命令,对个体产生了压力,个体出于被迫与强制性而变现出服从。一般来说,往往是下服从上,弱服从强,因此,对他人的服从实质上是对权威的服从,处于对权威的敬佩或惧怕而采取的相符的行为。对于服从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越高,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职位高、权力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

在本案例中,由于在向学生介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时强调他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无形中树立了这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专业的权威性。因此,当非常专业、非常有权威的假冒“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时,学生们都受到了权威的影响,哪怕自己没有闻到味道,但专家说有气味就是有气味,他们产生了服从的行为,向权威专家的“有气味”观点屈服了,于是在座的学生有很多都举手表示闻到了气味。

本案例生动的体现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服从的理论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与运用。对我们的启示是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服从既有协调人际关系与维持秩序的作用,也会使个体丧失主见,表现出个人迷信与盲目崇拜,在我们的实际

生活与工作中,服从是必要的与不可避免的,但每一个个体都要时刻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自我判断。

五、论述题(20分)

1、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Page 108

2、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Page 151

3、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Page 235

4、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Page 96

一、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Page 108

答:侵犯行为的首要特点在于,侵犯者有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意图并付诸行动。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分类,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在实际生活中,言语侵犯,是使用语言、表情对别人进行侵犯,诸如讽刺、诽谤、谩骂等。而动作侵犯是使用身体特殊部位(例如手、脚)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侵犯。如在打架中,用脚踢对方的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提出了各种减少与控制侵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宣泄对于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进而抑制侵犯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对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些非理性的宣泄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或者使痛苦进一步加重。一般对侵犯行为采取以下控制方法:

1)惩罚。惩罚是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手段。

2)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

3)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提升有效的沟通等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4)限制暴力影视。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会增加人们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

因此,控制充斥大量暴力场面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对控制侵犯行为,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Page 151

答: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

致人与人之间心理相融的情感。具体表现为人际心理之间距离的缩短,对人的好感,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交往越亲切。现实生活中,根据人际吸引程度将人际吸引分成三个递进的层次:合群、喜欢和爱情。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有:

1) 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2)相似性: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背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态度、价值观、信念、人格等方面具有类似的倾向性。它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中,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是最主要的因素。

为什么相似会导致吸引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们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甚至感到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是正确的.

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觉得他们也会喜欢自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3)互补:除相似性之外,互补也可以促进人际吸引,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人们在交往中不仅存在认同心理,而且存在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缺少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互补可以增加人际吸引的道理。

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5)才能: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

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Page 235

答:在中国文化当中,经常用“面子”或“脸面”来描述社会中的自我。中国网关于中国人“面子观”的调查表明,认为“面子”在中国人社会交往中很重要的占83.33%;认为“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谈不上好不好,反正很有用的占51.00%。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指出,“面子功夫”是社会互动行为的仪式化表现,“面子顾虑”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面子不仅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面子的运作更可以看出个人如何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脸面”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过程的一种形象描述。“面子”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

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的情绪反应和面子的整饰行为三个心理过程。

(1)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知觉”是指个人因某种社会回馈而觉察到的自我心像,即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形成面子问题的先决条件。对面子需要的觉察主要与情境、个人及行为三方面有关。

首先,在情境特性方面。虽然社会价值可以内化,个人不需要因实际的观众评价即可自我奖惩,但在公开的情境下,面子的威胁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个人特性也会影响个体的面子知觉。由于面子需求高并不代表整饰面子的能力高,高的预期与实际行为之间容易产生差距,因此,那些自我期望高的、有强烈社会取向的人,会更容易有面子知觉。最后,行为本身的性质、强度、行为的引发者及行为的自由度都会影响当事人的面子知觉。比如,如果将丢面子的行为归罪于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那么自己也不必为此负太大责任了。

(2)面子的情绪反应

丢面子可能会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情绪感受,包括窘迫、焦虑、羞愧,甚至有生气、忧愁,也可能有内疚或罪恶感。

(3)面子的整饰行为

面子的整饰行为指拥有面子或避免面子威胁所采取的行动,其中以维护性策略最为普遍,包括事先的预防行为和事后的补救行为。当然,增加面子的行为也是防止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可以采取以下整饰行为:

其一,事先的预防行为,包括声明性行为、恪守礼仪、加强能力、自我防御;

其二,事后的补救行为,包括补偿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自我防御;

其三,增加面子的行为,包括自我标榜、逢迎他人、贬损他人。

当然恪守礼仪、宽恕对方都能既维护面子,也能增加面子。

四、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Page 96

答: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动机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三种分别是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

1)亲合动机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接纳。个体具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是亲和动机。

亲合动机指个体与别人接近的内在动力。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以下主要从情境因素、情结因素、出生顺序因素进行讨论。

情境因素,即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如演艺圈,其圈子内部的人满足了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获得对演

艺事业发展的信息,如片商邀约等。

情结因素,就是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态有密切关系。比如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双亲对第一个孩子关心照料更多,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

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按照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还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将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就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父母、师长、家庭、团体)。如想光宗耀祖、为父母争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

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遵循个人的兴趣等。

3) 权力动机

权利需求是一种获得名誉、地位以及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按麦克利兰的说法,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比如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肯尼迪在权力需求上尤其高,这样的总统也更可能将国家置于战争冲突中。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一

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 米德 ?B) 库利 ?C) 弗洛伊德 ?D) 埃里克森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2分) 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 互动性 ?B) 间接性 ?C) 整体性 ?D) 矛盾性 参考答案: D

解析: 无 3(2分) 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 社会交换理论 ?B) 社会规范理论 ?C) 进化理论 ?D) 社会认知理论 参考答案: A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4(2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 相互性原则 ?B) 平等性原则 ?C)

?D) 交换性原则 参考答案: C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5(2分)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 速度测验 ?B) 智力测验 ?C) 能力测验 ?D) 典型反应测验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6(2分)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A)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 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 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 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7(2分) 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A) 冯特 ?B) 勒温 ?C) 墨菲 ?D) 海德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8(2分)

生理心理学原理

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3.《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大脑四个语言中枢:1视觉性语言中枢2听觉性3书写性4运动性。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他是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大基本单位。由突体和突起组成。 4.、《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5、《感觉》一般地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 ④知觉的理解性⑤知觉的恒常性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对于物的的) 1.视错觉2.形重错觉3.运动错觉4.时间错觉5.方位错觉(对于人的)1首因效应2近因3光环4刻板(效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特征:1.整体性。2.选择性。④知觉的理解性⑤知觉的恒常性 6.、《记忆》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知识巩固的方式:(一)实际策略——科学识记1.目的明确2.积极思考3.感官并用.4.动手操作5.内容适量.6过度学习二:(保持策略——科学复习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结合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18.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19.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作者:————————————————————————————————日期: ?

《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期末复习指导 2012.12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试题类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8题,每题1分,共8分)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3.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 4.简答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 5.应用分析题(2题,每题10分,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答题注意事项 各位同学:以下给出的部分复习题的答案请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争取理解。 大家要注意: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与( )。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另一种是()。 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P9-10 第二章社会化 填空题: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化和()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 )角色和() 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单选题: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C.外交官 D.妻子

《社会学概论》期末综合练习题(二)

《社会学概论》期末综合练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3、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即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整个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镜中自我”的概念是(B)初次提出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的管理思想属于( B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现代管理理论 6、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 C )。 A、米德 B、库利 C、韦伯 D、托马斯 7、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C)。 A、组织系统 B、规则系统 C、实用设备 D、象征性的设备 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B)。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遵从 D、反叛 9、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D)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10、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 C )中的观点。 A、《人类的目标》 B、《人类处在转折点》 C、《增长的极限》 D、《超越浪费的时代》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答: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目前我国家庭还存在的问题:①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②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③独生子女问题;④老人赡养问题;⑤离婚问题。 3、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答: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 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区别见表: 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 3.收集研究数据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 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人种质:是指研究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观察来理解一个团体或一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心理学原理综合复习题

心理学原理综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意识、注意、知觉、近因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学习、功能固着、气质、信度、效度、动机、从众、人格、应激、认知方式、社会助长、群体极化、去个体化、服从、挫折、心理健康、焦虑。 二、选择 1、鲁迅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稿子牛。这句话说明了人格的: A复杂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D 独特性 2、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说明了人格的: A复杂性 B稳定性 C复杂性D 独特性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 作了最好的诠释。稳定性统合性 复杂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D 独特性 4、,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这是思维什么特征: 1.间接性2. 概括性直接性抽象性 5、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 6、间接兴趣是引起:的原因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7、一天某天新转来一个同学,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这种注意属于: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8、在同时进行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A注意的分配好B注意的范围大C注意的转移快 9、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A注意维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B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CAB都是。 10、入室之兰,久而不闻其香,入鲍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指嗅觉的:() A适应现象B泛化现象C对比现象D分化现象 1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 A反比关系B正比关系C毫无关系 12、将一根据木棒的斜入水中,看起来木棒弯曲了,这是()A感觉B错觉C动觉 13、“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表明知觉具有()A整体性B恒常性C选择性 14、识记、保持、再认、重现是:A彼此联系的统一的记忆过程B相对独立的过程C相互割立的矛盾的记忆过程 15、路遇一人,似曾相识,或者只识其面目而叫不出姓名,这是:A不完全的再认B暂时遗忘C永久性遗忘 16、“触景生情”用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是指:A复习要及时B无意回忆C联想的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A均衡的B稳步前进的C不均衡的 17、提高记忆效率,扩大短时记忆容量最重要的方法是A复述B加大记忆组块C避免由于干扰而造成的遗忘D把记忆单元化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2012年秋季)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的过程 A从独立设置社会课程到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再到设置德育课程 B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 C从设置德育课程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再到独立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C从注重生活礼仪教育到独立设置社会领域课程再到确立德育课程。 2、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A弗洛伊德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3、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直表明,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个月间。 A、12-15 B、5-18 C、18-21 D、21-24 4、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 A、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B 、儿童依恋的发展 C、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 D、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5、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两大类型

A、回避型与拒绝型 B、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C、积极型与消极型 D、主动型与被动型 6、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既有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这是() A、移情 B、依恋 C、共情 D、同情 7、多数研究认为,()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A、3-6岁 B、3岁前 C、6岁以后 D、1-3岁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 A、社会发展的需要 B、我国的教育目的 C、《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D、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 9、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促进儿童学习的关键是() A、教师的教学技巧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课程计划 D、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 题型分布: 1、单选题10道题每题1分10分 2、多选题10道题每题2分20分 3、名词解释5道题每题6分30分 4、案例分析题1道题20分 5、论述题1道题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集团 B、集体 C、群体、 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E、最大成绩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心理学原理》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原理》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知觉 2. 近因效应 3. 心理定势 4. 社会助长 5.群体极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6题24分) 1. 注意就是意识。 2.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低。 3. 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4.知觉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5. 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 6.接受学习就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意义的。 三、简答(每题8分,共4题32分) 1.简述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2.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 3.简述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 4、简述格式塔原则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题24分) 1.试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什么是群体思维?如何防止群体思维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3.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4.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5.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 1.注意就是意识。 错。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活动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是心理内容或体验。2.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低。 错。感觉阈限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3.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 错。既可提高感受性,也可降低感受性。 4.知觉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错。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5.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 错。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效应的影响。 6.接受学习就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就是意义的。 错。接受学习和发现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意义的,两者也并不对立。 三、简答 1.简述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特点;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07秋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A4 18.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19.社会化失败: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亚文化的过程,是对社会目标的背离。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 1.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2.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最新管理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管理思想史期末复习考试考点归纳总结 名词解释 1.行会:中古城市手工业者按照各自的行业结成的联盟,是城市手工业者保障自身利益的行业内部组织,它具有现代管理的某些雏形。 2.群体:群体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理解为后来的家庭、组织、工厂和国家。其基本特征是:由人组成;有共同的基本目标;内部有组织,并且这个组织是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客观存在的。 3.群氓假设:①社会由一群一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②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4.大工业:所谓大工业,首先必须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或生产组织方式。这种组织的建立影响着整个经济制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制度。 5.经济人:又称理性人,是指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的支配,人是个人利益的追求者。 6.工资规律:大卫·李嘉图提出,在资本和管理技术关系上存在所谓的工资规律,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这是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并且工资的高低与利润的高低成反比。 7.市场伦理:由亚当·斯密提出,是资本主义精神来源之一。认为只有市场与竞争才是经济活动的调节器,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保证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并发挥最大效能。 8.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负责,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9.甘特图:甘特图,是通过对生产日期和产量图示来控制计划和生产进行的一种日平衡图。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从图上可以了解计划的完成和进展情况,还可以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预测和调整。 10.职能工长制:泰勒的职能工长制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来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职能工长是根据事先规定好的工人的全部作业过程来指导工人干活的具有特 殊素质的管理者。 11.时间研究原理:在动作分解欲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考虑到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事情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而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这就是与作业研究原理相对应的时间研究原理。12.差别工资制:通过对工时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标准制度,制定的定额是由管理部门完成的,并以科学为基础,从而改变过去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方法。采用该工资制度后,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超额后按照高的工资率,以示鼓励。 13.作业研究原理:该原理包括: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并以合理利用工时为目的。通过将每次操作分解为动作,并把动作分解为动素,然后在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据此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 14、制度权利:权利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力量。由职位和地位而产生的权利即制度权利。 15、个人权利:与个人的智慧、学识、经验、道德品质和领导能力有关的权利为个人权利。 16.行为科学(狭义) :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17.行为科学(广义):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以及低等动物的行为)的一切科学. 18、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中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系,其中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等。 19、X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一种人性观。这种观点对人性的假设是:人是好逸恶劳的;人生而不求上进,宁愿听命于他人;人生而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人习惯保守;只有少数人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需要是相互作用的,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第一级: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须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第二级:安全上的需要。包括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第三级: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包括和亲朋间的良好关系、友爱及帮助。 第四级: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能力、知识、成就、地位等的需要。 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一个人实现理想、自我创造和发展的需要。 21.霍桑实验:在20世纪20年代,为深入研究工人的劳动效率问题,解决劳资纠纷和罢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在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和群体试验。 22.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的评价。 23.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可以使人得到满足,是适合人成长的心理因素,它属于激励因素;不满意因素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消极和不满的情绪,又称为保健因素。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该满足激励因素,改善保健因素,以提高人的积极性。 24.非正式组织:指组织中没有经过正式的上级或一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和体系。 25.保健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即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包括金钱、监督、地位、个人生活、安全、工作环境、政策和人际关系等。 26.管理方格理论:是美国行为学家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该方法以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以横轴表示对事的关心程度,并将它们划分为9格,作为关心的标尺。其基本思路是在企业管理的领导工作中往往出现极端的方式,应该避免这种情况,追求组织目标和个人追求的最有效结合。 27.Y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一种人性观。认为人并非生性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在适当的鼓励下,不但能够并且渴望承担责任;只要管理适当,个人与组织的目标是可以统一的;一般的人都具有相当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8.行为科学:所谓行为科学,是利用许多科学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29. 复杂人假说:该假说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30.激励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可以使人得到满足,是适合人成长的心理因素,它属于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赞赏、责任感、上进心等。 31.俱乐部式管理:管理的重点在对人的关心上,企业充满轻松友好的气氛,不大关心生产任务的一种管理方式。32.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可能性估价,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 33.新三论:新三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34.数量管理科学学派:又称为数量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