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者龚鹏程:书法与文学

学者龚鹏程:书法与文学

学者龚鹏程:书法与文学
学者龚鹏程:书法与文学

焕耀篇章:书法与文学

龚鹏程

书家写作,常见的题材,一是经典文句,儒道佛三教典籍;二是诗文辞赋,古来流传名篇佳制;三是自作诗文、书启文札;四是教示童蒙的文字,如千字文、急就章、家训之类,像智永、张旭、怀素、高闲、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名家就都有千字文传世。传统书家大抵不出此范围。

我过去曾写过《佛道经典书帖考》,讨论书法家以佛道经典为题材的作品,收在《书艺丛谈》中。今拟再说说书家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创作。

一、

古来流传诗文佳制,今存最早的名迹可能是王羲之《乐毅论》、《孝女曹娥碑》、《东方朔画赞》。而这些也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写的是魏夏侯玄(泰初)的文章,书付其子官奴。官奴,可能是王献之。此帖遒古秀丽,智永谓乃右军楷书第一,不无见地。据他说:“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

天嘉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后,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

此本后来流入唐内府,太宗命拓予亲王大臣。褚遂良《搨本(乐毅论)记》说:贞观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搨,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征、杨师道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搨《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所以流传出来的拓本不少。然而真迹却没了,据唐韦述《叙书录》说:内府所藏的《乐毅论》,“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搨写”,“因此遂失所在”。今存以越州石氏本搨本为好,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东方朔画赞》,晋夏侯湛撰,收在《文选》中,应属当时名作。书法史上与他相关的名作则有两件,其一是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颜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颜真卿四十六岁。碑阳赞十二行,阴记十七行,行楷三十字。额亦二,一篆书,一隶书,皆十三字。东坡颇学此碑,认为:“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

小相悬,而气韵良是。”谓其渊源于王羲之。

王羲之书,又名《东方曼倩祠颂》,今以台北故宫藏唐人临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越州石氏本最善。

曹娥碑乃汉末邯郸淳作。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后来曹操与杨修读这个碑,更是有名的故事。

既然早就有《绝妙好辞》之誉,王羲之写得也从容安雅。但结体稍横,似乎比《黄庭经》、《乐毅论》更多隶意。宋高宗认为它“纤劲清丽,非晋人不能如此”。文征明谓其“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赵孟頫、虞伯生则推崇为“正书第一”。

原碑早佚,后来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保存至今,也是书法史上的名迹。今碑高2.1米,宽一米,行楷体。

其后王献之也常写古人名作,据说尤好写《洛神赋》,写过多本,可能与后来智永喜欢写《千字文》一样。

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柳公权的题跋,赵孟頫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以为是柳公权临本。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摹刻流传,后有南宋越州石氏翻刻本。《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仅存刻本,但因辗转翻刻,已不足观。南宋时,贾似道觅得麻笺本九行,后又得四行,合为十三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

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明万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献之正书,唯此而已,故十分珍贵。《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唐人写传世文篇,则以欧阳询为最早,如《张翰帖》即是。录自《晋书·张翰传》,笔法险劲。但今藏故宫博物院者可能是唐人钩填本,快利不及张旭《古诗四帖》。

张以五色笺抄录庾信《步虚词》、谢灵运《王子晋赞》等,狂草纵横,正与诗中超迈凌虚之气相发。其中庾信《步虚词》曰:“浑成空教立。元始正图开。赤玉灵文下。朱陵真气来。中天九龙馆。倒景八风台。云度弦歌响。星移空殿回。青衣上少室。童子向蓬莱。逍遥闻四会。倐忽度三灾。”涉及道教的真文信仰,而这个信仰跟书法是直接相关的(其道理,我已反覆讲过),毋怪张旭会写它。

褚遂良《枯树赋》年代也早,但仅有刻本传世。款题贞观四年书。共三十九行,四百六十七字。书势奇正纵横,错综变化,以《听雨楼帖》本为精。此赋是庾信暮年所作,感伤遭遇,其中“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尤动人情,乃千古名作,得褚书与之笔墨相发,足称佳构。

又,褚遂良书《倪宽赞》内容取自《汉书·卷五十八》。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576厘米。藏台湾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撄之。”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历代推崇均甚高。

另,常见之剧迹为陆柬之写晋陆机《文赋》、明刘基跋,说:“晋陆之辞,唐陆之诗,可谓二美”,洵然!行楷而间有草字,文词与陆机原作微有异同。他另曾写《兰亭诗》,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论过。

柳公权也写过《兰亭诗》,但真伪仍有争议。

除了这些名家之外,敦煌遗书中还可看到《文选·陆机短歌行等残卷》、《玉台新咏》卷二残卷等,同样有书艺上的价值。

宋代书家如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以自写诗文函札为多,写前人名作的,反而以宋徽宗为着。徽宗曾写东坡《后赤壁赋》,此卷草书曾与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合装,今藏北京故宫。这种书画与诗文配合,相濬相发的情况,后来也成为一种习惯,影响深远。而徽宗以帝王之尊去写东坡之赋,亦饶深意。艺术领

域中之权威,原是与帝王权势不相符合的,虽贵为帝王,亦辄为臣民之艺能而歆动心折。

而像山谷写寒山子《庞居士词》这类书写前人诗文的作品,应该也不会少,只是现在较少见罢了。山谷此作绝佳,乃末年精品,长枪大戟,体势轩昂。

后来这类作品太多了,不胜枚举,仅以北京故宫所藏来说,如元代鲜于枢抄录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唐人诗十二首》行书,都是杰作。赵孟頫写陶渊明《秋兰有佳色》《洛神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等,也都是书法史上的名篇。

明代宋克写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行、楷、草、章草并用,可称奇作。写韩愈《进学解》则是在今草中夹杂不少章草之体势和笔法,也很精采。

北京故宫还藏有宋广写李白酒仙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云云,草书亦甚流利。

沈度隶书王维诗“鸡鸣紫陌曝光寒”云云,则是唐隶特征。

沈藻书王禹偁《黄州竹楼记》《橘颂》均因笔致近于虞世南,被收入《石渠宝笈》中。微惜变化太少,同一字写得太一律了。

张骏写杜甫《贫交行》乃怀素式狂草。

祝允明《燕喜亭等四记》,分别写了韩愈《燕喜亭记》、柳宗元《戴氏堂记》、欧阳修《丰乐亭记》、苏轼《喜雨亭记》,都是名篇,也都写得好,是祝氏早年精品。

文征明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小楷清紧,有欧阳询法度而灵和过之。写欧阳修《醉翁亭记》又不同,纯用毫尖着纸,而转折更方截,都是八十二岁书,而变化如此,令人叹服。

蔡羽写解缙诗,则应是对解缙作品的临本,呈现同时代人仿写其书作之现象。

徐渭写《梁武帝作书》,与宋克写张怀瓘论笔法类似,都是对书法文献的抄录,抄录时想必也对该段文字内容有所体会。因为梁武帝的评价非常特别,贬抑王献之,说:“王子敬如河朔少年,皆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推崇王僧虔说:“王僧虔书如扬州王谢家子弟,从复不端,奕奕皆有一种风气。”徐渭书法,一般称道的是他恣肆奇诡的行草,但可能这才体现了他自己的追求。本件也写得古稚有拙气。

董其昌写范仲淹《岳阳楼记》长卷,字大如拳,亦为奇作,颇学米芾,可见渊源。倪元璐写杜牧“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云云,也是倪体代表作,学倪者可由此入。

这些稍稍数下来,已足以让人目眩神驰。可是你说怪不怪?近代书法界对此却似乎毫无感觉,视若无睹。

例如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自学丛帖》皇皇九大本,正书部分仅收《玉版十三行》,行草仅收徽宗《洛神赋》、赵孟頫《书东坡诗帖》、张瑞图书《后赤壁赋》,我们上面所举的各种名迹都被舍弃了。是这些都无足轻重吗?显然不是,只能显示今人的无知,以及书法界还没关注到这个文学作品与书法艺术间相与濬发的

领域及其价值罢了!

二、

上面只是粗说历代书家书写古人诗文词赋的状况,详细的盘点,就还要回到文献上去做统计。各种丛帖中收录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王羲之、王献之的就不说了):

汝帖

李怀琳老子帖(即绝交书之节文)

东书堂集古法帖

宋高宗文赋

宝贤堂集古法帖

赵孟頫苏轼烟江叠嶂图诗并跋

康里巎姜白石论书

停云馆帖

李怀琳倣嵇康绝文书(汤垕、文征明跋)

戏鸿堂法书

米芾九歌湘夫人

赵孟頫过秦论并跋(鲜于枢、董其昌跋)

唐太宗李匡义前代君臣语录屏风书(祝宽夫跋、姜尧章观款)

宋高宗毛诗唐风序

陆柬之兰亭五言诗

张旭庾开府步虚词二首、谢灵运王子晋赞

鲜于枢李白诗帖

赵孟頫谢惠连雪赋、陶潜秋菊五言诗四首、蜀道难诗、归田赋、嵇叔夜绝交书

郁冈斋墨妙

苏轼宋玉九辩

墨池堂选帖

苏轼画记、陶诗二首并跋(章藻跋)

玉烟堂帖

陆柬之五言兰亭诗

褚遂良枯树赋

苏轼陶潜诗、归去来词

赵孟頫过秦论并跋、雪赋、文赋(文征明跋)泼墨斋法书

褚遂良枯树赋(王秉跋)

孙虔礼景福殿赋

张旭庾开府步虚词

唐李怀琳老子帖

渤海藏真帖

陆柬之五言兰亭诗五首

海宁陈氏藏真帖

褚遂良枯树赋

苏轼陶诗二首并跋、归去来辞

赵孟頫雪赋

董其昌曹丕自叙、琵琶行

清鉴堂帖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赵孟頫过秦论并跋(鲜于枢、虞集、倪瓒、董其昌跋)天益山颠帖

米芾杜甫画山水图歌(冯嵋、冯元仲跋)

快雪堂法帖

宋高宗毛诗唐风并序十二篇

米芾九歌、燕然山铭、丹青引

秀餐轩帖

智永归田赋

翰香馆法书

米芾东皇太一

赵孟頫陶潜桃花源诗

文征明后赤壁赋(自跋、王弘祚跋)

秋碧堂法书

苏轼归去来兮辞并序

赵孟頫洛神赋并序

懋勤殿法帖

康熙柏梁诗序、春夜宴桃花园序

陆柬之文赋(赵孟頫、危素跋)、五言兰亭诗

苏轼归去来辞、画记

米芾杜甫画山水图歌、送王之涣七古

赵孟頫谢惠连雪赋、不自弃文、辋川诗二十首、秋声赋、赤壁赋、后赤壁赋

祝允明琵琶行

文征明上林赋并跋

唐寅陶潜孟夏草木长时四首

董其昌女史箴并跋、苏轼烟江叠嶂图诗并跋、酒德颂、庄子说剑篇并跋

存介堂集帖

米芾杜甫画山水图歌

赵孟頫杜甫新画山水幛歌

董其昌杜甫千秋节五律并跋、谢希逸月赋并跋

张瑞图王维老将行

敬一堂帖

赵孟頫过秦论并跋、杜甫观打鱼歌并跋、待漏院记、赤壁赋、杜甫客睡五律二首并跋

鲜于枢后出师表

董其昌后赤壁赋并跋、东坡居黄州书并跋、醉翁操、燕然山铭、大字古柏行、小字古柏行、洛阳名园记、李白好鸟巢珍木五古三首、苏轼七律二首七绝四首、黄鲁直次韵子瞻题郭熙画并跋、高轩过七古、画山水图歌、峨嵋高七古、储光羲采菱词文征明秋声赋

彭年赤壁赋并跋

古宝贤堂法书

赵孟頫桃花源记

查升东坡水龙吟词、孙器之评诗、羽猎赋并跋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赵孟頫归去来辞并序、纨扇赋、嵇叔夜绝交书、李太白襄阳歌、苏东坡次韵潜师七古并跋(董其昌、程正揆跋)康里巎渔父辞、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并跋

饶介送孟东野序、梓人传并跋

鲜于枢李白襄阳歌、苏轼烟江叠嶂图诗、唐人七绝六首

曾棨天马赋

祝允明赤壁赋后赋并跋、刘基两鬼诗并跋

董其昌儿宽传赞上下并跋

墨妙轩法帖

孙虔礼何平叔景福殿赋

荔青轩墨本

赵孟頫秋兴赋并序

滋蕙堂墨宝

褚遂良儿宽赞

李邕诸葛孔明出师表

赵孟頫归去来兮辞并序,韩愈送何坚序、赠张童子序、送陈密序、赵充国颂并跋

仁聚堂法帖

汪士鋐归田赋

澹虑堂墨刻

蔡襄洛神赋

薛稷出师颂

赵孟頫文赋

徐用锡李太白大鹏赋幷跋

玉虹鉴真迹帖

董其昌秦淮海洛阳怀古词、山抹微云词幷跋、木玄虚海赋玉虹鉴真续帖

褚遂良枯树赋

唐人书李长吉诗

宋高宗毛诗荡之什十一篇

鲜于枢宋广平梅花赋幷跋

刘基草书饮中八仙歌

董其昌演连珠五十首幷跋、阿房宫赋幷跋、枯树赋、临杨凝式新步虚词五首幷跋、杜甫韦偃双松图歌、岑嘉州荆门行、青门歌幷跋。

谷园摹古法帖

柳公权兰亭诗幷序(蔡襄、李处益、张照跋)

苏轼宋玉九辨、杜甫桤林诗幷跋

玉虹楼帖零种

张照小楷韩愈伯夷颂、猫相乳、进士策问、争臣论、郓州谿堂诗、答张籍书、重答张籍书。

孔毓圻金人铭上下

国朝名人法帖

沈荃临董秀白乐天池上篇幷自跋

徐用锡归去来辞幷序

陆琰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玉虹楼法帖

苏轼九歌云中君幷自跋

赵孟頫过秦论

董其昌王右丞桃源行幷跋、普庵禅师解佩令词二阕,木末芙蓉五绝,极目烟霞五律

瀛海仙班帖

张照临柳公权兰亭诗,褚遂良枯树赋幷自跋,王诜烟江叠嶂图歌,水轩花榭七绝四首,苏轼鱼枕冠颂,赵孟頫归去来辞,天冠山五绝九首,董其昌苏轼开元寺画壁五古,后赤壁赋,别赋幷跋,苏轼真一歌,豳风七月,东坡洋州园池七绝二十四首

玉虹楼石刻

张照书张雨长岭七古幷跋,苏轼烟江叠嶂图歌,过南华寺五古,妙高台五古,野水参差七绝二首,黄庭坚九陌黄尘七绝三首,米芾送王之涣诗,董其昌谢希逸月赋

孔继涑书李伯时归去来辞

隐墨斋帖

孔继涑书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幷跋、黄庭坚题中兴颂碑阴七古,张雨答杨廉夫等诗二十首幷跋,董其昌演连珠五十首幷跋,秦淮海洛阳怀古词幷跋

经训堂法书

赵孟頫洛神赋幷序(张雨跋)

杨维桢张敬夫城南五绝二十首幷赘评(孙承泽跋)

文彭苏轼泗州祷塔诗

文征明前后赤壁赋

太虚斋珍藏法帖

苏轼集归去来辞字五古六首(赵孟頫观款)

文征明节书赤壁赋(客有吹箫起)

祝允明长杨赋

董其昌女史箴,节书文赋,登楼赋

清歗阁藏帖

文征明昼锦堂记,归去来辞,后赤壁赋

文嘉前后赤壁赋

薛明益赤壁赋

彭年归去来辞幷跋

恽寿平白石翁采菱七绝

三希堂法帖抚本

吴宽王摩诘与裴迪书

寄畅园法帖

祝允明李斯上秦皇帝书,乐毅报燕惠王书

文征明岳阳楼记

曾铣王维石壁应制五律

薛明益归去来辞

董其昌女史箴,班孟坚宝鼎歌

秦松龄解缙送刘探花诗

严绳孙庾开府马射赋

姜宸英朱子感兴诗五古七首

释正诣杜少陵游何将军山林等五律四十九首

王国炳苏轼两昏石砚七绝二首

华沅庾子山华林园马射赋陆士龙登台赋

励宗万陶靖节江陵夜行等诗七首

庄有恭高青丘过南湖等七绝四首

刘墉黄山谷谢宋令惠石耳长句幷跋

契兰堂法帖

赵孟頫临褚遂良枯树赋、陶潜少无适俗韵诗

宋克前后赤壁赋

金勉鲍照芜城赋

祝允明洛神赋

绿溪山庄法帖

赵孟頫汉汲黯传(文征明、项元汴、笪重光、钱维乔跋)董其昌陆士衡演连珠幷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

天香楼藏帖

文征明前后出师表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摘要] 从艺术最终的目的来说,艺术本来就是人类自由心灵、人类创造力最完整、最伟大的表现。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受书法的影响较大,其绘画技法延用了书法的书写形式。众多画家都在探索以书法入画的各种可能。为此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及书画的当代性何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 书画同源字的造型线条性笔墨 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国绘画和书法应认真加以呵护和继承,并使其成熟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得以创新发展,以民族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千百年来,说者甚多,但大都语焉未祥。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论题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书画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若执着已见,作出结论,就难免以偏概全,从而也就无法理清其间的关系和头绪了。 中国艺术审美形式,延续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画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发展了自然美,并给予艺术表现的结果,是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绘画其特殊材料和欣赏习惯,在用笔和表意上,同中国的书法和字的造型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书画同源”之说。 一、早期的汉字与绘画的关系 我们知道,绘画的前提是“应物象形”,也就是对具体物象的模拟;书法的前提则是可供书写的汉字,而汉字的结构原则乃是“六书”。“六书”以象形为首,次为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其实是用字的方法并不是构字的原则,而指事、形声、会意,实在也带来某种象形的成分。因此,论书法的起源,实际上就是文字的起源与绘画的关系密切,自无可怀疑。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之中,每有象形的符号,既是文字,又是图画,我们可以看一些象形文字是怎样组成的: 例如: 日,像已升起的太阳。 月,像上弦月形。 雨,像雨滴自天空而降之形。 山,像山峦起伏之形。 目,像眼睛之形。 口,像人口之形。 羊,像羊头、弯角、两目或耳形。 人,人的侧视形,像头臂身腿之形。 这些象形文字,足以说明画的结构跟书法是很有渊源的。而上古图画,如彩陶、岩画、青铜纹饰等等中,每有近乎符号的形象,即是图画,又是字。 二、中国画与书法用线性 前面说到字的组成是由大自然的一切物象形成的,那么推到魏晋以后,“书画同源”的命题将进入到画法等同于书法。 因为,这一段时期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需要通过书写的诗文内容来说明问题而更需要通过点画的使转如轻重、疾徐、顿挫、提按等所谓“用笔”的节奏

书法与传统文化

一、书法与文学 中国的书法与文学,作为艺术大观园里的两朵奇葩,犹如并蒂之莲;作为中国艺术的两座高峰,几千年来双峰并峙、高耸入云。 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以诗歌为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照。 首先是以书论诗。书法是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形式。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幅作品娴熟的笔墨技法和构思巧妙的章法布局,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和熏陶,所以书法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比较直观,因此古人也常常借助书法来谈论诗歌。如苏轼在他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就是以书喻诗: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这一段话是说书法。进而由此转到论诗,苏轼云:“至于诗亦然”。可见在苏轼看来,诗歌和书法的本质或者说内核是一样的。又如,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提到:坡谷(苏轼和黄庭坚)诸公之诗,如米元章(米芾)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 其次便是以诗论书,也就是用诗歌来谈论书法,这种诗歌叫论书诗,有些写得好的论书诗是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如李白的《草书歌行》对怀素草书创作的描绘:“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用天马行空般的语言,描绘出一代草书大家怀素挥毫时的情态,实在是生动之极!同样,诗圣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也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将唐代另一大草书家张旭酒后放荡不羁,于王公贵族面前脱帽露顶,挥毫泼墨的情景用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读后恍恍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有一些论书诗,在不伤及诗歌的艺术性的前提下,又道出关于书法的种种精辟见解来。如苏轼的《次韵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其中的“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常常被引作宋人书法“尚意”的力证。如果结合他反复强调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观点来理解,就能明白东坡所谓的“意”,是法度之中的“意”。“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是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一种肯定。再如东坡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的“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这其实是对书法艺术创作的自娱性的生动阐释。诗中又提出“我书造意本无法”,是在得法之后忘法的一种状态。 书法与文学之所以互通,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中国文字。二者都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是用文字来抒情的艺术,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即云:“书者,抒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书法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同样,文学也是以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内在情志的艺术,孔子即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即是这个道理。而且,不但“诗言志”,其他文学形式也能“言志”,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书法艺术而言,整幅作品飘逸灵动,笔断意连,顾盼生姿。就文学艺术而言,通过文中精美的语言所表现出的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晋人风度也瞬间跃然纸上。又如杜牧的《张好好诗并序》,杜牧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称为“小李杜”,其诗名为人所周知。然而,其手写的《张好好诗并序》,也堪称是一幅诗歌与书法俱佳的珍品。《宣和书谱》即称杜牧的书法“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再如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东坡诗集中此诗可能并非上乘之作,但这件书法作品却作为他的代表作而被千古称颂,极为后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 1.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河南的地理位置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甲骨文、金文是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 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小篆流行于秦;隶书由小篆简化而来,形成秦,成熟于汉,故有“秦篆汉隶”之称。汉隶笔画出现波尾,字形比较扁平;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流行于东汉;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东晋臻于成熟;行书是楷书快速书写形成的略为放纵的字体,因它保留有楷书或倾向草书的笔意,故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草书是由行书简化笔画并连写而成,有的用笔奔放,体势连绵,称为大草或狂草。以上各种字体的书法,包括碑刻、拓本、手写卷轴等,构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据文献记载,现今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不仅是我国原始社会阶段夏族和商族先公的重要活动地区,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奴隶王朝—夏王朝和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之一。所谓“禹居阳城”在现今登封县境内,“太康居斟鄩”在现今巩县境内,“禹都阳翟”在今禹县境内,“帝杼居原”在今济源境内,等等。近年在登封县告城镇北侧,找到了春秋、战国至汉唐连续使用的古阳城城垣遗址,出土了可靠的文字根据,中国这个称号与中州有密切联系。相传禹死后,其子夏启在钧台召集了四方酋长,宣告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启把统治的版图划为九州,因为豫州处于九州之中央,所以古人把豫州叫做中州或中国。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中原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而政治经济的繁荣,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河南既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 艺术的中心。 2.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本身,有着广泛而宽阔的领域。八千多年来,华夏民族所创造传承的中国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科技和宗教等博大精深的内涵。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的辩证统一,建筑的沉稳端庄,诗歌的一片天籁,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禅家的洗心人静,中医的阴阳五行,书法都能兼收井容,丰富自身,成为中国文化领域中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此不难看出,中国文化是书法艺术生长的基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二者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吐纳其华,莫非情性。”文艺的每一个种类,都有其根源的意向,并在这根源上寻求某一形式表达对此根源的感情与领悟。书法艺术虽然是抽象线条与节奏的组合,但它那优美多姿的造型,“力士伸拳,金刚怒目”,“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联想,比文字叙述更能提供直接的体验。它也是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只有把中国书法艺术放在中国文化的层次中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它丰富的内涵。但中国文化年深月久,浩如烟海,全面涉猎谈何容易。这里试用定点横断的方法,列举数例,说明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气度恢宏的汉赋与左右拓展的隶书 赋的形成曾受到骚的感召,骚对赋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理想性的抒发与政治性托寓的表现技巧是《离骚》的典型特征。《九章怀沙》写道;“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文字也是现今世界上唯一通行的活态文字,相对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而言,我国的汉字是活态的交流工具,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表意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虽然很多字形、字义发生了变化,但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充实,以方便各个历史时期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我国汉字的起源,学术界一直都有讨论,主要有:结绳记事说、契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河图洛书说、起一成文说六种。 (一)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易经·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为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结绳记事是原始先民用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录生产活动中的事情,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结绳记事 可见,结绳记事的方法对于文字的产生是有影响的,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如图1-1所示表示“一”在结绳的时候就系一条绳子;表示“二”在在结绳的时候就系两条绳;而表示“五”的时候则有变化,即系两条交叉的绳子,这种简单的记事、记物的形式确实类似文字,但却为少数。 而结绳记事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会导致事件信息的丢失,系的结多了人们便不能很好地辨识“结”所代表的的事件,而且结绳记事有专门记录的人员,如果这个人死亡对整个氏族或者部落而言,其历史是缺失的。 (二)契刻说 契刻就是在木棒上或木板上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用作信物。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契刻的载体多是竹、木,也有兽骨、石头等等。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汉字起源“契刻说”认为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犯人常常在监牢的墙壁上刻上“横线”以记录在狱中度过的时间,与契刻的原理是一样的。而古代在契上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硬件”的第三项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在书法的发展与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硬件”的第四项就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大有艺术特殊性的书法作品 说了“硬件”再说“软件”。这是指思想方面的滋养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影响太丰富复杂了,只能说说主要的。 我历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的思想,我称之为“四大思想支柱”: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是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这四个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第一,“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深入渗透,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竟成为精深的艺术。 第二,“天人相应”思想的渗透,使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往往是书法家在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上进入精深层次的表现。 第三,“中庸之道”决不是“折半以取中”,它是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把握适当的度,使各种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的状态,即所谓“中和”。这个思想深刻指导了书法家对艺术准确性的追求,在创作中处理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要“不足”,也不要“太过”,以达到既不稚嫩,也无“火气”的精练与和谐。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文学与美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蚊子还没出现的远古时期,人们就使用岩画的方式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有个共同的主题,即维纳斯的形象。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与《春》,英国诗人斯宾塞笔下的《爱情小诗》与《祝婚曲》,都通过维纳斯这神圣与世俗之爱的爱神与美神的象征表达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思想。可见二者具有相通性。即使美术与文学已经发展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文学中的美术感”“绘画文学”等说法。 一、含义 (一) 美术的含义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是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它还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美术”这一名词

始见于欧洲17 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 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它的划分有很多种,一般的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现在有些学者把书法、摄影等归纳入这个门类。其理念就是: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美术是艺术门类之一,即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头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二) 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承载语言的图形或符号,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普通人们对于艺术与设计有着模糊不清的概念,就连一些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不见得能很好的把握,也总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 通过学院举办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座谈会》,邀请的嘉宾是今日美术馆的馆长——张子康先生(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9月在《河北图书商报》任美术编辑。1992年5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化编辑室工作。1998年9月——1999年7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助教研修班,现为今日美术馆馆长。今日美术馆是以“民营非企业”,2002年由今日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创建并首任馆长,2004年底由张子康先生接任。张子康先生还兼任《东方艺术》杂志主编。今日美术馆系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纯民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无梁无柱全开放自由展览空间及恒温恒湿、自动展板、自动灯光、多媒体声光展示系统等,系中国美术馆最高硬件标准,同时也跻身于国际一流美术馆行列。今日美术馆现有和正在筹建的下属企业有: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今日美术馆杂志、今日美术馆网站、中国当代美术家数字资料库、中国当代书法家数字资料库、今日美术馆拍卖公司、今日美术馆画廊以及今日美术馆画院、今日美术馆研究院、今日美术馆艺术产业联盟等综合艺术产业实体。今日美术馆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流派及领军人物的同时,更注重对艺

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和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产业机构相适应的艺术运营模式,为当代艺术家及其艺术品提供一个面向世界的全开放式平台。今日美术馆开馆的《彩墨江山展》、《流行书风展》,其鲜明的学术性以及在美术史、书法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受到国内外媒体及艺术机构的关注,也给中国美术界、书法界带来强烈震撼,促进了中国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今日美术馆展览面积1800余平方米,展线长约1000余延米,其全开放自由空间和活动展板、活动灯光不仅能适应所有二维平面作品展览,同时更能适应雕塑、装置等三维空间作品展览。)听了他的讲解以及他和设计系的老师的讨论,我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有点心得体会: 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理解事实上它们是即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的。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辩证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对于设计会有影响,反过来设计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1、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概念 纯艺术和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以形态思维为中心的,一个是以逻辑思维引导形态思维的,如果和在一起,在各种具体问题上的冲突将是没完没了的。包豪斯在魏玛时期曾经有过这方面的问题。格罗佩斯在1919年建立学院时,根据魏玛共和国政府要求,把早就在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发展历程秦代书法: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宋代书法: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 匾额书法欣赏1 匾额书法欣赏2 匾额书法欣赏3 匾额书法欣赏4 匾额书法欣赏5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对于中国而言有着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作为艺术被对待,但这一层含义的起源比较晚,第二重含义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跟许多艺术门类相比,书法有着与文化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是唯一一个到目前为止仍在使用着最古老文字的国家,中国文字诞生之初就是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记录。汉字在没有被作为专门的艺术来对待的时候,具备形、音、意三者功能合一的特质。其中的“形”就是造型。汉字当中的笔画结构和搭建起来的空间关系,自然就生成了一种图画美感,叫做“无色彩而具图画之灿烂”。同时通过笔画的添加使一个字成型之后,还能寻求和谐之美,这也就叫做“无音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因此汉字在不成为专门艺术之前,它已经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带有音乐和图画这两者的审美特质。 书法的发展过程跟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隶书才是古今

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笔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练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是一个便捷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起点。楷书是所有书体当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它的起步阶段也非常早,在隶书阶段也开始有了楷书的意趣,但最终具有完整、严谨的楷书法度是在唐朝。 中国书法千余年的发展史,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它的要素和特质主要是法度、境界与情感。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有严谨的法度,高妙的境界以及真实完整的情绪。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原则,跟传统儒家的中庸理念相一致,要寻求分寸的得体,达不到不行,过分也不行。 和谐,在中国书法当中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非常符合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这种和谐是多层次、多重意义、多重角度、多种手段的和谐。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论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之弃也。”今天来看,晋代崇尚韵致,唐代崇尚法度,宋代崇尚意趣,民国以后则崇尚文人气。书卷气成为民国以来中国书法又一种审美风尚。

汉字与书法完美版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

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郭名询 【摘要】:清代学术中,金石学占重要地位,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于书法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清理与研究。本文试图对金石学者的大量有关书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收集、梳理,希望能够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有所推进。文章除绪论、结语外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简述本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目标及预计的价值。第一部分,简要回顾金石学的历史,并着重梳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学术特点。第二部分,分析清代金石学对书学发生影响的三种基本方式:诸学汇通、观点补充以及交流的影响。第一种方式最为全面,学术与艺术在个体学者身上形成浑融无间的关系;第二种则主要通过学术观点的提出,弥补书学研究视野之未及,对于书学是重要的补充;第三种是在学术交往之间的人际影响,重要性也不可忽视。第三部分,宏观探讨清代金石学对书学的影响。从书学的两个最为核心的方面切入:一是审美观念,二是书法史观。文章经过分析,认为来自金石学的观念(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导致清代书学的基本观念、命题、概念以及书法史观等等,均发生了全面的重建或者再阐释,从而建立起了一个既能包容古典书学基本精神、又具有全新构架的继往开来的书学体系。第四部分,宏观探讨清代金石学对书法实践的影响。首先探讨了技巧观念和工具层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次以分字体的框架、紧扣其与金石学的关系这一主题,简要而力求重点突出地描述了金石学背景下的书法演进。文章的基本结论是:清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极其丰富,在发掘古代作品、提供新的观念、建设新的体系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构成了清代书法复兴的文化和学术基础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关键词】:金石学学术书法复兴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J292.1 【DOI】:CNKI:CDMD:2.2004.086795 【目录】: ?内容提要3-5 ?绪论5-6 ?一、金石学与清代金石学概况6-19 ?(一) 金石学的创立与功用6-8 ?(二) 金石学在宋元明的状况8-9 ?(三) 清代金石学的发展9-16 ?(四) 清代金石学的特点16-19 ?二、清代金石学对书学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19-30 ?(一) 小学、金石学与书学的汇通20-26 ?(二) 金石评论对书学的补充26-28

56字书法作品

56字书法作品 56字书法作品欣赏 56字书法作品1 56字书法作品2 56字书法作品3 56字书法作品4 56字书法作品5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对于中国而言有着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作为艺术被对待,但这一层含义的起源比较晚,第二重含义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跟许多艺术门类相比,书法有着与文化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是唯一一个到目前为止仍在使用着最古老文字的国家,中国文字诞生之初就是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记录。汉字在没有被作为专门的艺术来对待的时候,具备形、音、意三者功能合一的特质。其中的“形”就是造型。汉字当中的笔画结构和搭建起来的空间关系,自然就生成了一种图画美感,叫做“无色彩而具图画之灿烂”。同时通过笔画的添加使一个字成型之后,还能寻求和谐之美,这也就叫做“无音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因此汉字在不成为专门艺术之前,它已经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带有音乐和图画这两者的审美特质。 书法的发展过程跟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隶书才是古今

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笔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练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是一个便捷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起点。楷书是所有书体当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它的起步阶段也非常早,在隶书阶段也开始有了楷书的意趣,但最终具有完整、严谨的楷书法度是在唐朝。 中国书法千余年的发展史,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它的要素和特质主要是法度、境界与情感。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有严谨的法度,高妙的境界以及真实完整的情绪。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原则,跟传统儒家的中庸理念相一致,要寻求分寸的得体,达不到不行,过分也不行。 和谐,在中国书法当中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非常符合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这种和谐是多层次、多重意义、多重角度、多种手段的和谐。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论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之弃也。”今天来看,晋代崇尚韵致,唐代崇尚法度,宋代崇尚意趣,民国以后则崇尚文人气。书卷气成为民国以来中国书法又一种审美风尚。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古代文学艺术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古代文学艺术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时代特征与文学艺术特点之间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一、原始社会时期 时代特征:1、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极为有限 文学艺术:文字:陶器刻符 绘画:岩画、陶画——线条稚拙、颜色图案简单,质朴粗犷浪漫 戏剧:傩——带巫术色彩 二、春秋战国 时代特征: 1、经: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底层人民生活艰苦 2、政:分裂战乱,逐渐具有统一趋势;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3、思:思想领域活跃,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文学艺术: 书法:汉字使用更广泛,但出现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的混乱状况 绘画:帛画,毛笔绘制 文学:《诗经》——现实主义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源头 戏剧:傩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的组成部分 三、秦汉 时代特征: 经: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汉代国力强盛 政: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思: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思想大一统,儒家独尊 文学艺术: 书法:秦以小篆统一文字,后来推广书写更简便的隶书篆书、隶书具有书法美感,为自发性艺术,但多为实用性文字秦汉印章 绘画:浪漫、神秘、古拙 文学:汉赋——带韵、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戏剧:宫廷宴乐、杂技百戏 四、魏晋南北朝(重视神韵) 时代特征: 政:社会动荡,引发人们对两汉儒学进行反省,士人政治上进取无望,将个人情感融入文艺中 思:佛教传入、道教发展、人们崇尚自然,玄学兴盛,思想自由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文学艺术: 书法: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的理想形式王羲之行书,追求意境、神韵、风骨 绘画:文人画——凸现个性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文学:诗歌、志怪小说 五:隋唐(重视法度、表现雍容)

浅谈书法发展与练习

美丽宁夏文化建设 ——业余党校调研报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字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长时间靠打字交流的社会中,汉字书写渐渐被忽视,国民书法水平也直线下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因素导致了国民书法水平陷入低谷。在几年前韩国“书艺”申遗事件的出现,引发了社会高度重视,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拯救汉字书写,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随着国家近两年的政策调整,汉字书写逐渐得到重视,但提升不大。为解决这一现状本组展开了关于美丽宁夏汉字书写的文化建设调研活动。 关键词:每况愈下书风书法观念影响因素阻碍时代中学生 一、书法状况 (一)书法水平良莠不齐,整体处于低谷。 经过调查了解,我没发现大多数学生和部分老师对书法的认知处于一个较低的高度,他们对书法家的了解不过是王羲之和颜真卿;对于书法作品的认知无非是兰亭序;对于书法理论的学习不过是永字八法。对于书法理论和书法历史的了解,是衡量一个人书法水平的重要条件,但是针对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国民整体对书法历史及理论的了解程度是少之又少。同样的,人们的汉字书法水平也是每况愈下,据统计,在一份六十人的抽样调查中,仅有 2.4%的人字迹相对较好,61%的人字迹般中规中矩,而36.6%的人字迹潦草。可以说当今社会的整体书法水平可以说处于历史的低谷。

(二)书法风气不正,传统书法观念被挑战 中国书法协会楷书委员会推出“今楷”。2012年,旭宇先生被聘为中国书协顾问、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要职。下车伊始,他便组织委员会进行楷书改革,在大会上提出,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书法。于是“推陈出新”,推出了“今楷”。按照旭宇先生的观点,今楷是将汉字点画线条进行了丰富和创新,既符合楷书要求又偏向于行书的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可快速书写,避免陷入汉字僵化的一种新的书体。然而该书体一出现,就被书法界人士和书法爱好者炮轰,引起了社会讨论。但是国家文化部并未对此作出回应,致使“今楷”扔披着文化创新的外衣,在书法界横行霸道。据当代书法家田蕴章先生讲,在关于今楷的讨论大会上,迫于上层的高压态势,部分书法协会会员对于今楷,可谓是敢怒不敢言。作为书法水平相当高的卢中南先生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传统书法第一次收到了冲击。今楷被推行的原因,究其根本,乃是书风不正,对于传统书法并未做到真正的继承。委员会委员书法水平有待商榷,为创业绩,不择手段,曲解国家政策。 另外,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明星书法备受推广。自古以来,所有书法家的巅峰作品大都是在他们中老年时期完成的,他们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改正,靠着长时间的积淀才自成一体,从我们熟知的“蔡张钟王”再到唐代的“欧虞褚薛”,以及广为流传的“欧颜柳赵”,这些书法大家的黄金时期,都是在他们中年以后。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出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与中国文化 书法对于中国而言有着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作为艺术被对待,但这一层含义的起源比较晚,第二重含义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跟许多艺术门类相比,书法有着与文化更为密切的关系。中国是唯一一个到目前为止仍在使用着最古老文字的国家,中国文字诞生之初就是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认知和记录。汉字在没有被作为专门的艺术来对待的时候,具备形、音、意三者功能合一的特质。其中的“形”就是造型。汉字当中的笔画结构和搭建起来的空间关系,自然就生成了一种图画美感,叫做“无色彩而具图画之灿烂”。 同时通过笔画的添加使一个字成型之后,还能寻求和谐之美,这也就叫做“无音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因此汉字在不成为专 门艺术之前,它已经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带有音乐和图画这两者的审美特质。书法的发展过程跟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隶书才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的笔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练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是一个便捷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起点。楷书是所有书体当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它的起步阶段也非常早,在隶书阶段也开始有了楷书的意趣,但最终具有完整、严谨的楷书法度是在唐朝。中国书法千余 年的发展史,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书法艺术的支撑点,也就是说它的要素和特质主要是法度、境界与情感。一篇好的

书法作品必须具有严谨的法度,高妙的境界以及真实完整的情绪。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原则,跟传统儒家的中庸理念相一致,要寻求分寸的得体,达不到不行,过分也不行。和谐,在中国书法当中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非常符合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这种和谐是多层次、多重意义、多重角度、多种手段的和谐。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论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之弃也。”今天来看,晋代崇尚韵致,唐代崇尚法度,宋代崇尚意趣,民国以后则崇尚文人气。书卷气成为民国以来中国书法又一种审美风尚。

浅谈写字与书法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写字与书法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 写字并不等于书法,书法也不是写字的简单延伸。二者虽都以汉字为载体进行书写,但却有着鲜明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写字着重于实用的需要,书法却是书家性情和思想的抒发,是为了满足受众审美的需求,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形式。具体表现为:表现形式不同、学习要求不同、最终目的不同和美的境界不同。不过它们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写字是书法的初始阶段,而书法是在写字基础上的艺术升华。 [关键词] 写字;书法;区别;联系 文字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书法则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个性魅力的张扬。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通时代,以文字为符号的民族信息,更多时虽然以文字展示,但在特殊情况下却是以书法即艺术的形式交流,且唯有这种情况,才能展示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文字尤其是研究书法,便更具有意义。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造型艺术,汉字是书法创作的载体,从这一点上来说,写字与书法是没有区别的。正是因为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误认为写字就是书法,书法就是写字,将二者等同起来。事实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二者虽说都以汉字为依托进行,却有着鲜明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写字着重于实用的需要;书法却是书家性情和思想的抒发,是为了满足受众审美的需求,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形式。本文就写字与书法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一些探讨。 书法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与我国文字的特殊性及其发展演变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搞清楚写字与书法的联

系与区别,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我国文字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当原始先民从树上下到树下开始,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初始的依靠手势、动作、声音等交流与传递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于是,语言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语言的局限性也一步步体现出来。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语言的局限性体现在:“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语言可以有效的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加强协作,但其缺点是无法进行记录。为适应记录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事件,结绳记事成为了最原始的记录工具。 结绳记事,据古文献《易九家言》记载:“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这种方法,在最初运用的时候确实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随着记事与系结的增多,恐怕要想搞清楚那一个结代表那一件事就很麻烦了,所以这个办法虽简单但并不可靠。皇帝的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许慎《说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是原始文字的萌芽,即《易·系辞下》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 原始文字是以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为参照对象而进行创作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