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李永军编

2003年4月于西安

前言

为了保证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野外工作、室内整理、报告编写等各环节有章可循,做到所有调查成果格式统一、表述统一、图式统一,提高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质量,现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管理有关制度和规范、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项目各填图组、专题组要严格执行本细则有关规定,并在工作中进一步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完善。本细则未涉及的有关内容参照下列有关要求等执行。

执行本细则中,应参照执行的有关标准、技术要求指南有:

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2.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4.DZ/T0158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5.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6.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7.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8.DT/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9.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

1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11.魏家庸等,1991,《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2.房立民等,1991,《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3.高秉章等,1991,《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4.周维屏等,1993,《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新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本细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妥请及时告知项目技术负责,以便修改、完善。

一、剖面测制

(一)实测剖面

1.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

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无论实测或修测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臵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最大限度地提取各项区域地质调查所需指数(如时代指数、古环境指数、古气候指数、岩质指数、土质指数、水质指数、环境污染指数等)。如沉积岩沉积层序,沉积盆地充填样式、沉积相、古地理、古生态和古气候等方面区域地质调查都是从实测地层剖面入手的。各岩类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具体说明如下:

①沉积岩剖面: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要求在剖面上进行详细分层,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逐层寻找和采集大化石和按要求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样等,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中的各种地质特征、合理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视具体情况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生态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旋回地层、气候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打下基础。

②侵入岩剖面: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对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侵入体,可进行单元和超单元归并,确定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对异源岩浆演化(浆混岩)序列的侵入体,要在岩浆混合、分异、演化、就位机制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填图单元划分,异源岩浆演化序列侵入体填图单位的确立是个新课题,要在填图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暂时可采用“浆混体”、“浆混单元”、“浆混单元组合”;对造山带区经过强烈构造移臵拼贴的无根侵入岩,要实事求是地进行侵入岩的构造岩片、超岩片划分。在侵入岩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③火山岩剖面: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依据火山岩岩石矿物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形成的地质环境或大地构造背景。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重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十”字型岩性岩相图。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在剖面上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在沉积夹层中要注意寻找大化石或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④变质岩剖面: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元,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原则上分别按本节①、③要求进行,但应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中深变质岩,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岩)层序列和变质岩层构造叠臵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⑤第四纪堆积物剖面:测制第四纪堆积物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纪堆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研究第四纪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填图单位,建立堆积层序;调查第四纪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堆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的对应关系;研究与工程有利和不利的第四纪堆积物、地貌、新构造运动和现代动力作用。调查第四纪堆积物中蕴藏的近代古气候、古环境变迁史;对第四纪和现代气候敏感带、不同气候—生物组合交界带、地壳

活动带、外动力高强度作用带(江、河、湖、海岸带与边坡)、人为活动强烈频繁地带的第四纪堆积区都应进行重点综合调查。要求在剖面上详细分层,逐层描述并系统采集各类样品,如孢粉样、微古动物样、古地磁样、地球化学样、热释光、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C14等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⑥混杂岩剖面:测制造山带区混杂岩剖面的目的是进行基质和外来岩片(块)的划分、对比研究,对基质的划分研究可据基质的变质程度不同分别采用本节的①、③、④条进行;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可视规模大小分别进行构造微岩片(块)和岩片(块)划分,建立混杂岩区的非史密斯地层填图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岩片进行物态(物质组成)、时态(时代确定),相态(沉积相)、位态(原生大地构造环境,如洋脊、弧前、弧后、岛弧、前陆等构造古地理部位恢复)、变形和变质历程调查。通过对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分析研究,探讨造山带形成、演化历程和现今三维物质组成与结构。要求在剖面上要按微岩片和岩片对内部物质组成逐层详细描述,采集岩矿、古生物、岩相、构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学、粒度分析等样品,选择代表性岩片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特别要注意岩片(块)与基质之间、岩片与岩片之间(在混杂岩中,岩片与岩片常常直接以断裂带接触)接触关系(断裂)特征性质的调查。

2.实测剖面的技术规定

①实测区每幅图每一个地层单位至少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修测区对原有的实测剖面在检查的基础上选择具代表性的或有重要意义而出露好的剖面进行重测或补测(含建组剖面、层型剖面),重测或补测的剖面数应占原有剖面的1/3—1/2;片区修测区应在深入研究前人成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重测、补测或新测;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可部分或全部引用。凡是新建的地层单位,不论是那一类区都要新测制层型剖面。

②剖面线通过的具体位臵,要注意露头的连续性是否良好,一般要求剖面露头大于60%,为此应充分利用沟谷和自然切面和人工采掘的坑穴、壕渠、铁路、公路两侧的崖壁等,作为剖面线通过位臵。第四系平原区如无天然或人工挖掘剖面,可布适量浅钻取芯建立剖面柱。浅钻数量以控制全调查区内第四系成因地层类型为宜。实测剖面线方向基本垂直于地质体走向(如地层走向、中深变质岩区域性面理走向、混杂岩中多数岩片定位优选走向等),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夹

角不可小于60度。

③当露头不连续时,应布臵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但需注意层位拼接的准确性,防止重复和遗漏层位。最好是确定明显的标志层作为拼接剖面的依据。如剖面线上某些地段有浮土掩盖,且在两侧一定的范围内找不到作为拼接对比的标志层,难以用短剖面拼接时,应考虑使用探槽或剥土予以揭露。特别是当推测掩盖处岩性有变化,或产状、接触关系和地层界线等重要内容因掩盖而不清时,必须使用探槽。

④稳定克拉通地区或被动陆缘不受构造移位混杂的沉积、沉积—火山岩地层剖面所测制的填图单位(群、组)必需顶、底齐全,与下伏和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清楚,所测地层单位的内部层序齐全、清楚;造山带混杂岩区的非史密斯地层剖面上的填图单位岩片之间或岩片与基质之间由于均是构造界面,要求所测制剖面内的各种重要界面和剖面的顶底无掩盖,接触关系清楚。

⑤详细逐层记录岩性、岩相、构造、各类样品采集、照相的等内容。

⑥实测剖面丈量表及计算表要详细记录导线号、导线方位、导线长度、坡度、分层号、分层斜距、各类面理(岩层、沉积交错层前积纹层、构造臵换面理、岩浆岩流面、断层面等)、线理(各类构造线理、岩浆岩流线等)产状及测量位量,各类样品采样位臵、照相或素描位臵等。室内资料整理要完成计算表中要求的各项计算。

⑦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制作:一般要求沉积岩、沉积—火山岩(含浅变质的沉积—火山岩)要制作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第四系堆积物如为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可只制作柱状图:中深变质岩、侵入岩和造山带区混杂岩一般只要求制作实测剖面图,该类地质体的部分填图单位可视综合研究要求可制作柱状图。(二)复查剖面

复查剖面是指对前人在调查区内在完成实测比例尺为1:5000或更大比例尺实测剖面,在无须进一步实测时,通过收集、消化前人成果,对该剖面的专门性复查和再认识。

对原测剖面工作程度高、划分详细、样品较齐全、研究程度较高的剖面,野外复查中仅对其进行系统掌握,对有争议或尚需补充资料地段适度补做外业工作和采集必要样品,可不再另做导线图、大比例尺剖面图。仅对前人整理或缩编的剖面图进行适度修改、补充,并增加现记录地质点号及相关内容。

对原研究程度偏低或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剖面,或者涉及区内主要地层单位建立,地质体重新解体与厘定的剖面,可依照原导线平面图逐层补做记录与描述,修正与完善,部分地段可重做剖面图。个别剖面确因原导线无法实地核对时,可建议由复查改为局部重测。

剖面复查工作中,对局部地段、重要地质分界线、不同填图单元之间接触关系,重要地质现象等,应配合信手路线剖面(1:1000-1:2500),素描图、照像及摄像资料等。

(三)详细路线剖面

详细路线剖面是依照设计书规定,在二条实测剖面(含复查剖面)之间的、控制主要地质体边界、区内地质构造格架、特殊样品(加密)采集而布臵的主干路线剖面,是对区内实测剖面的补充。该类剖面要求全程或主要地段详细控制重要地质体和填图单元。详细路线剖面的起始点,重要地质界线处等必须以地质观测点控制,填图单元内的重要岩性分层、特殊地质体(如夹层)、岩性分层处等应视比例尺和手图图面点的分布密度而灵活掌握。详细路线剖面均应有较大比例尺(一般为1:1000—1:2500)的路线剖面图编绘。所有地质点、产状、样品等应在信手路线剖面上准确标定。

详细路线剖面调查中,应多量取各类产状,较详细岩性分层,并采集必要样品,记录各界线、产状、样品等的准确位臵,并在信手剖面图和手图上全面反映。

二、路线调查

系统连续的地质路线观测,是区域地质调查必要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任何其它方法所不能代替的;相反,由其它任何方法所获得成果和认识,均必须经过野外地质路线的实地检查验证,才能证实其是否真实可信。因此,野外地质路线观测是区域地质调查最基础的工作,必须严格认真地做好。

(一)野外地质观测路线

野外观测路线必须系统连续地进行。考虑到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反复实践—认识的过程,从野外客观实际出发,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阶段的划分,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基本可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

1.踏勘路线:当进入到一个新区,人们对区域地质情况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工作者对全区岩类和地质构造等情况需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以便为编写设计和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据而布臵的野外观测路线。

2.系统观测路线:是区域地质调查中进行区调填图的主要阶段,是在设计书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以后,按照设计要求对全区系统布臵路线进行全面调查,并完成地质图的填制。因此路线的布臵必须能全面控制测区主要地质体和构造形迹的形态和分布规律为目的,路线经过位臵应尽量能控制地质体间的一些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以求能收集到尽可能丰富的资料。此类路线应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对一些重要地质体边界(如混杂岩中大型蛇绿岩块边界、重要含矿层边界等),为准确填绘可布臵一定量的追索路线。

3.检查路线:是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经过资料的室内综合整理,发现某些地段图面尚不合理,接图尚存问题,对某些接触关系,或某些重要地质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而在室内又无法解决,根据实际情况,必须到野外实地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须再到野外适当补做工作,对存在问题进行检查并加以解决。为此目的而布臵的野外观测路线称检查路线。此种路线的布臵不必正规,应根据实际需要布臵一定观测路线或独立的观测点,但属解决面、线问题,必须要有连续野外观测路线控制。

(二)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布臵的基本原则

1.踏勘路线:路线布臵一般应尽量考虑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并能观察到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主要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现象为最佳选择;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掌握区域地质情况,也可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勘。一般要求踏勘路线观测内容基本上应满足正区区域地质调查路线的要求,但在设计编写前,由于填图单位尚未正式确定,因此不宜过多布臵此类野外地质观测路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2.系统观测路线:此阶段路线布臵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区域地质调查最终成果的质量。要求路线必须全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重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但要求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的网络格架;对地质繁简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地质路线的稀、密应有所不同。地质结构复杂地区,地质路线控制密度应较大,反之则可适当放稀。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体走向延伸关系不清,为了解某些重要接触关系、矿化带以

及重要构造现象的空间延伸情况等,凡穿越路线不能达到目的的,可布臵专门的追索路线。有实测剖面控制的地段,实测剖面可以代替相应地段的地质路线。

3.检查路线:该类路线的布臵以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的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应根据检查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布臵相应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此类路线,可以重复原有观测路线,也可以是新布臵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

上述三种地质观测路线在进行野外资料的室内最终整理时,均应统一转绘到实际材料图上,但不同性质的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应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形式线画加以区别表示。

(三)路线地质调查观测内容

1.沉积岩:填图中以现代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为基础,开展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事件地层和磁性地层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地层多重划分对比。

①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主要岩性特征(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层序构成(层厚、类型、数量等)、厚度、接触关系性质、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特点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并广泛收集沉积相(原生及成岩构造特点,古生物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和古生态、古环境、古流向等)资料。

②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必须符合《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的要求,并应提供实测层型剖面资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正式发表文章予以确认。

③进行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层序地层单位、事件地层单位、化学地层单位和磁性地层单位等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对比,并结合接触界面性质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为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有关年代地层格架和海(湖)平面变化规律的认识,总结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和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

④盆地形成发展中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古构造环境、盆地与山脉转变演化的综合关系进行研究,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奠定基础。

⑤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除应初步查明有关矿种的产状规模以外,还应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和构造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⑥对具特殊意义,或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应视

需要重点开展以某专项内容为主的专项调查。

2.火山岩: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

①参照沉积岩岩石地层工作方法,根据沉积或喷发叠复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特点综合考虑,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注意寻找沉积岩夹层中的化石,为地层时代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代。

②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矿化蚀变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要注意观察火山岩中的各种接触关系和火山作用现象。火山通道、标志层、沉积夹层、岩流流动单元、冷却单元、流动方向标志、火山集块岩、角砾岩、火山断裂等火山地质作用现象按实际记录,重要现象在图上夸大表示,并进行必要的素描和照相。

③依据岩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岩地质体产出分布状态,详细划分火山岩相,查明原生和次生构造特点,查明火山构造特征等,查明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古火山机构特点,研究古火山机构的活动历史。

④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各种火山岩相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探讨火山作用的规律及历程。

⑤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沉积岩性岩相特点和岩浆侵入活动等资料,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的成矿作用。

⑥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应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流向、火山通道、火山断裂、潜火山岩、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内容和原始资料吻合,为地质图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3.侵入岩:图区侵入岩主要为在面积广的花岗岩类,要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对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侵入体,进行单元和超单元归并,确定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

①查明侵入岩体的产状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形成的温压条件或深度,以及岩体原生和变形构造、剥蚀情况、接触关系性质和产状、脉岩和包体、流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

特征。

②查明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变质、蚀变及变形作用,以及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等。

③稳定地区Ⅰ型花岗岩类(除古老变质基底岩系)一般可采用谱系单元法进行研究,按成分或结构序列,划分侵入体,建立岩体单元,归并超单元或序列;在造山带,应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异源、及变位花岗岩类等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可按岩性年代方法填图,进行其填图单元的合理划分和填绘。

④查明复式岩基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性质,依据其相互关系与围岩接触关系、构造变形和矿化或蚀变特征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等,确定岩体侵入时代和顺序。对侵入岩时代的确定,凡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可按有关地层和岩体的相互关系加以确定,对没有直接地质证据为时代依据的岩体,应采集同位素测年样测定其时代。

⑤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岩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其就位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探讨各类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的认识,探讨岩浆活动的演化历史。

⑥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对岩体周围沉积岩的沉积岩相特征和岩体与其关系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

4.变质岩:区域地质调查中必须对区域变质岩的原岩成分、建造类型及其后期变质、变形叠加改造的特点,以及与岩浆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综合调查。因此,在区域变质岩区的填图宜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的方法进行。

①查明变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范围,建立变质岩岩石的构造—地(岩)层单元,研究单元间界面性质及叠臵关系,收集各单元变质、变形事件特征的有关资料;查明主期变形的面理臵换特点,收集先期变质变形和原生沉积构造形迹,注意研究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叠加改造的相互关系,在查明宏观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采集各类分析测试样品,从不同规模尺度对变质地质体进行研究。

②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以及变质岩石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点,恢复原岩建造。

③在查明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和世代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变形特征,建立变质岩石形成的先后关系,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确定变质作用类型,结合进行地层对比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原岩时代。合理划分变质作用期次,并确定其时代,查明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④在综合上述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有关变质地质体的构造变形相或构造层次,拟定多期变质变形事件序列,结合相关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特点,探讨其大地构造环境,为建立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依据。

⑤中深变质岩区调查,除上述内容外,尚需对混合岩化作用特征进行调查。目前对混合岩形成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和认识,本技术方法暂采用局部熔融或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成因观点,开展混合岩区的调查工作。凡有混合岩化的变质岩区,应着重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查明产生混合岩化的构造环境,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以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层次及形成深度的温压条件。

5.混杂岩和蛇绿岩:造山带区域地质调查中,特别要注意对混杂岩(Melan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应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填图。造山带是混合物质场,尤其是多旋回造山带,在经历了多期次开合和洋陆转换及后期的陆内俯冲、叠覆、剪切走滑、伸展滑脱及一系列强烈的热事件、变质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作用下,更使原本成层有序的物质建造发生强烈改造、重组,最终大多以混杂岩的面貌出现在造山带区。

①造山带“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构成的主要特色是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变形变质程度、不同大小的各种构造岩片(块)或重叠、或位移或缺失,形成现今统一的混杂的物质场。针对这一主要特色,混杂岩调查和研究首要任务是应查清其各类构造岩片(块)的裂解、运移、拼合定位及变形变质历程,从现存构成混杂岩各类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的物态(物质组成)、时态(时代依据)、相态(岩相特征)、位态(原始生成部位)和变形、变质调查入手,追寻其原始生成环境、时空结构和变位、变形、变质历程,从中恢复其造山带三维结构和揭示造山带形成机制及大地构造演化历程,这一调查方法称之为“混杂岩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对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构造岩片或岩块,均需尽量详细圈定和填制。

②从整体上查明“混杂岩”的内部构成和分布延伸范围,除对外来岩片(块)进行系统的“物态”、“相态”、“位态”和“变形变质”历程调查外,还要对外来岩片(块)赋存的“基质”进行系统的物质成分、时代、变形变质特点调查,即分别收集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两者各自的岩性、岩相和时代依据。

③“蛇绿岩”的调查“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特征,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研究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尽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在“蛇绿岩”保存发育不好的“蛇绿混杂岩”地区,应着重查明有关岩浆岩组成的不同类型岩石的岩块规模、物质组成、产状、形态、相互接触关系,以及伴生沉积岩的沉积岩相和构造变形特征,寻找古生物化石。结合同位素年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建立对“蛇绿岩”形成环境和时代的认识。

6.第四纪地质体:该类地质体因形成时代新,除沿滨海平原或平原地区以及大片沙漠和黄土堆积区大面积分布外,一般在丘陵山地区大多呈零星分布,且其成因类型复杂。

①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应根据需要,以突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开展特定片(区)的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

②丘陵山地区第四系分布零散,应着重查明区内第四系的空间分布范围,第四纪沉(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地形地貌特点(阶地与洞穴等)、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变化,收集有关古生物、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文化层、古地震等资料,划分不同成因类型。

③注意调查活动断裂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伸,调查收集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

7.地质构造

①对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研究,可参照变质岩区填图有关要求进行(见4)。

②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构造变形形迹(包括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以及各种面理、线理等)的产状、性质、规模、位态及有关运动学特征等资料进行详细收集,查明其区域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研究其构造层次及构造变形相,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为探讨认识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奠定基础。

③应用现代造山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对不同类型造山带的地质调查。着重查清造山带三维空间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研究造山带旁侧前陆、后

陆/断陷盆地形成与发展演化的地层层序构筑特征和物源成分特点,为盆地、山脉转变演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对卷入造山带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各类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为建立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体制的演化转变、探讨造山作用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依据。对造山带基底形成阶段、洋陆转化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和后造山隆升—剥蚀阶段的物质建造、变形、变质特点进行研究,重塑其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④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具体构造部位。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对活动性断裂应尽量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

8.区域地质调查中的矿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中的矿产调查工作,是和地质填图紧密结合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应贯彻以点突破,以面为主,重点检查或评价,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筛选10%矿(化)点进行检查评价。

9.其它专项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水文工作一般不作系统调查,但对泉水、温泉应进行观测、记录和采样,并研究其出露的地质构造条件。对区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和科学普及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均应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涉及城市和居民密集区周围的有关生态环境、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区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区域调查成果全方位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在需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质等专项调查评价区应专门立项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并按有关规范、规定要求开展工作。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任务书或设计书批复意见书如专门规定了某类专项地质调查,其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布臵,必须充分注意满足专项调查任务的需要。路线点、线间距以能较好控制专项调查特殊对象的总体特征,并能收集到有关对象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为目的。如大规模泥石流、大规模滑坡或垮塌堆积群发地区,存在有地震活动的活动断裂带,或因工程地质需要面对某部分地域进行的专题地质构造调查等。

(四)野外路线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填图单位

①沉积岩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到组,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才划分到段或并组为群。为了在地质图上较详细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局部标志层、特殊岩性层、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礁滩沉积、含矿层、某些化石富集层等,一般可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具特殊指相意义的古生物遗迹和沉积岩相标志,亦应视需要适当进行填绘。

②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一般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到组,必要时可划分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和特殊层等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凡存在火山机构的地方,应对火山岩相和构造特征进行详细填制。

③花岗岩类侵入岩填图可分如下几种情况分别厘定基本填图单位:A.同源花岗岩类按单元、超单元划分填图单位;B.异源花岗岩类、(浆混花岗岩类)暂按“浆混体”、“浆混单元”和“浆混单元组合”划分填图单位;C.变位花岗岩类(指经构造强烈肢解移位无根的构造岩片拼贴体)可按构造岩片、超岩片法划分填图单位,但必须查明不同类型花岗岩岩片的时代、岩性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地台区与造山带区花岗岩类填图单位的确定,应有所区别,需要通过填图实践进一步总结。

④独立侵入体、脉岩和包体应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进行填绘。对矿化蚀变带、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变形带等,在填图中均应详细收集相关资料,尽量标绘在图上。基性—超基性岩一般无需建立正式填图单位,填图中可按比例尺要求尽量加以填制。

⑤变质岩一般应以构造—地层、构造—岩层和构造—岩石为正式/非正式填图单位进行填图,正式填图单位一般划分到岩组,有时可据情况细分到岩段或归并到岩群。凡有特殊意义的变质变形特征,或有指示形成环境意义的特征矿物组合,亦可适当夸大进行表示。

⑥混杂岩类对(准)原地系统“基质”部分的填图单位,可进行岩石地层单位、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划分的,均按有关单位进行填图,若不能划分则以杂岩处理,并注意收集有关构造变形特征和同位素测年、古生物化石等时代依据资料;对外来系统的“构造岩片(块)”的填图单位,可划分出不同物态、时态、相态的构造岩片作为非正式填图单位进行填绘。

⑦蛇绿岩的填图单位,可尽量按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岩墙(席)群、枕状

熔岩、放射虫硅质岩、深水沉积岩岩石单元进行详细填绘,并如实反映之间的接触关系。

⑧第四系填图,一般按成因类型和时代划分第四系填图单元、建立区域第四纪地层层序,并注意收集新构造运动的有关资料。

2.地质构造野外观察记录

必须详实可信,图面结构合理,规律清楚。主要构造形迹应有一定的点、线控制,各种地质构造要素、构造形迹野外记录中均应有详实记录,并附有路线信手剖面及必要的素描和照片,各种产状要素和所需参数齐全,判别运动学特征的现象和必要的数据清楚,所述现象定性基本准确。构造叠加改造和交切关系,必须要有点、线控制。凡需进行理论计算的地质构造野外统计测量数据必须系统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且属性和期次关系清楚。凡反映区域构造运动存在的重要接触关系,一般均应有专门的点、线控制,记录内容应包括界面产状、性质、界面特征,是否具有古风化壳等;界面上下地层、岩性、产状、变质变形差异。上覆地层是否存在底砾岩,若有,则应收集其物质成份、磨圆情况、砾径大小以及胶结情况等。对于上、下地层的时代必须有古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资料为依据,并附有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采集必要的标本。凡属区域性的断裂带和韧性剪切带,必须有较系统的构造岩标本和有关样品控制(如定向标本,岩组分析样等)。一般一个1:5万图幅范围内至少应有二条以上的控制性地质构造剖面,系统全面地反映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3.地质路线控制程度

①1:5万地质路线实测路线间距平均控制在500-600m。

②对区域性的主要构造地质体,必须要有足够的地质路线控制,其路线控制程度的要求,应以能较准确地圈定出构造地质体的形态为原则。

③对1:5万地质调查中所确定的主干地质观测路线,必须进行路线连续观察和记录,并应附有相应的1:1000-1:2500路线地质信手剖面图。

④地质路线上的点距,一般不作规定,但其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或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必须要有地质观测点控制,对该类观测控制点要求记录务必详实,测量数据参数准确齐全,并附有必要的照片和素描图,以及必要的实物标本。

⑤接触关系是地质调查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地质调查工作

中,必须查明不同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性质。包括地层间的整合、平行不整合和不整合关系;岩体间的侵入关系和先后顺序;不同岩性、岩相间的渐变过渡关系;各种构造接触关系,例如脆韧性断裂带、韧性剪切带等。

⑥对遥感解译资料且解译程度良好地区,地质路线点、线间距的控制程度,应根据不同解译情况有所区别:凡解译程度高,基岩裸露程度好,构造轮廓清楚的地区,观测路线只需对解译成果进行适当的地面检查验证和样品系统采集为主,并在有关记录中附上相应的影象及解译资料,以使进行印证检查;对解译中等程度的工区,路线控制程度中可以分为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两类,主干路线应全面控制解译影象的总体轮廓,辅助路线则重点控制解译影象较差的部分,二者相辅相成,能较好表现总体地质构造轮廓和准确勾绘地质界线为准则。

⑦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观测点、线误差范围,一般不得大于50m。

⑧如所圈定的主要地质体沿走向延伸呈现较大变化时(如岩性岩相变化,岩体圈闭部位,特殊地质体、重要地质构造在两条路线间不能贯通连接的情况等),一般均应沿界线布臵追索路线,以控制其变化情况,查明其变化原因。

4.野外手图地质体标定

①野外手图一般采用1:2.5万或1:5万地形图。野外手图上应尽可能标注所观察到的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类地质体界线、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理、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臵等)。

②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 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50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表示图上。

③基岩区内面积小于1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50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但类型特殊或含有重要矿产的第四纪沉积,其范围虽小,均应进行观察描述,并适当夸大表示。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对前第四系基岩露头,凡地质路线所及,无论出露范围大小,都需进行观察描述,并标注在图上。

④所有重要地质界线、地质体、正式填图单位和具有特殊意义的非正式填图单位等均应有足够的观察路线和观察点控制。在观察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地质要素、参数数据。露头良好的路线、主干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连续信手地质路线剖面,对重要地质现象、接触关

系均应有素描图或照片反映其实际情况。

三、遥感地质调查

(一)遥感图像解译的主要内容

对不同岩类在区内时空分布信息的解译提取,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臵及覆盖程度情况,基岩裸露程度等特点,对各种正式、非正式填图单位的分布、岩性进行划分及确定,并详细分析影像构造特点,研究不同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圈定接触变质范围及界线。对线性影像有延伸、分叉、复合、穿插、交切等构造特点及与毗邻地区线性影像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解译确认后,按其地质属性分类、命名及划分等级。对环形构造影像的解译应详细研究环形内外的色调差异、结构,相互关联的不同环形影像之间相互包容、叠加、切割等空间分布关系及与线形影像之间的交切、衍生等关系后按其地质成因加以分类、命名、划分等级。对火山地质的解译应利用火山特征影像追踪火山机构,研究火山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区域断裂之间的关系。对第四纪地质、地貌的解译应根据影像特征划分出山区与平原的接触关系、界线,确定冲洪积扇的边界、河床主流的分布;分析古河道的变迁、河漫滩、阶地等的界线和分布特征等。

(二)野外调查与验证

1:5万卫星遥感图像(如TM图像)的地质解译要贯穿于整个路线填图的全过程,运用遥感影像资料在野外现场进行地质验证和影像地质调绘是提高路线地质填图质量和填图速度的重要技术环节,具体要求如下:

①为建立填图单位,在测制地质剖面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补充解译标志,不断完善解译标志,修改充实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图。

②野外路线填图前应从面到线,从线到点,运用卫片点—线—面—体的空间结构,对该路线的地质问题进行整体解译分析,清理出可能存在和需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做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

③以航、卫片图像的地貌形态和地质信息为基础,参考工作手图,沿即将穿越的路线,解译描述出影像地质剖面图,以便备作路线填图勾绘信手路线剖面时使用,并在地质路线观测中相互印证。

④在影像地质剖面上,根据解译地质图的信息资料和航、卫片的地质结构,简略勾绘出岩石地层单位、特殊岩石单元、影像标志层、典型构造形迹及影像异

常点,建立遥感构造模型,借以提高路线填图的预测性和加快路线地质调查的速度。

四、样品采集、送样、登记与分析精度要求

(一)样品采样规格、重量、分析精度要求

严格执行“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关于各类样品的采样、分析精度有关要求及设计书规定。

特殊样品如构造形迹、侵入岩接触关系、化石等样品采集视露头情况确定采样规格。

(二)送样

样品的送样分析单位选择要慎重,必须送到具有分析资质的单位分析,对超差分析样品要重新分析。

(三)样品代号

表1,各类样品代号

号,如b-Ⅰ-①/1,Ⅰ为剖面号,①为第一层,/1为该层第一样。地质填图样品编号用样品代号-地质点号/该点上样品顺序号。如:b-D001/3,D001代表地质点号,3代表该点第三样品,b代表样品类型为岩石薄片样。

(四)样品登记

所有样品要做到勤整理、勤核对、勤送样。样品登记要按样品分类实行一类一簿登记制度,登记格式严格执行地调局、校区调所印制的统一格式,并存入计算机保存。

五、地质图件的编绘

(一)各种图件比例尺的确定

1.野外工作手图:野外工作手图比例尺为1:2.5000-1:50000,由项目统一表糊后分发各组使用。手图采用对称统一图裁四、上下对折、左右两分法表糊,一个项目需要几个作业组用图时,分别以Ⅰ、Ⅱ、……依次类推。每张手图裱糊中贴统一图名等图签,其格式见1:50000地形图表图图签示意图,表图为A4大小,图签贴于手图背面左上角。

2.实际材料图:实际材料图比例尺为1:50000。

3.野外地质总图:地质(总)图比例尺为1:50000(薄膜图)和1:50000(纸质图)。

4.作者原图:作者原图比例尺为1:50000纸质图。

5.实测剖面图:主干性实测剖面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短剖面及重点解决界线或专题剖面放大至1:2500或更大比例尺。

6.其它图件信手路线剖面比例尺一般为1:2500—1:10000。素描图、剖面柱状图,柱状对比图等视实际情况而定。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企业落实安全标准化工作细则

企业落实安全标准化工作细则(一)组织机构 1、企业建立安全标准化组织机构,企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安排专人进行安全标准化统一管理并协调各科室。 2、制定企业安全标准化相关制度,企业标准化工作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及时跟进企业标准化档案。 (二)实施程序 PDCA:即P——策划阶段:D——实施阶段;C——检查阶段;A——评审改进阶段。 1、策划阶段 (1)分析现状,找出生产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 (2)对隐患进行辨识。 (3)制定本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计划。 2、实施阶段 按照计划实施,制定检查表排查隐患、消除隐患。 3、检查阶段 检查问题、存在的风险大小。 4、评审改进阶段 (1)审核修改检查辨识过程和措施。 (2)转入下一步改进。 (三)企业内各科室安全标准化职责及档案要求。 1、安全科

(1)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发的文件和醒目位置公示,作为安全教育内容。对安全生产目标进行分解和制订分级考核评定。 (2)法律法规:定期搜集安全生产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并组织学习宣贯,作为日常管理和培训的重要内容。 (3)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定期修订三项制度。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4)风险管理:对危险源进行辨识。 (5)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按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要求进行培训,培训大纲和课件,培训记录和试卷归档。 (6)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根据隐患排查内容进行检查并督导整改。 (7)劳保物品发放管理:建立劳保发放台账。 (8)职业卫生:建立粉尘、噪声、有害气体检测制度和记录,职业病防治体检档案等职业卫生档案并归档。 (9)安全投入:制订安全投入计划并监督落实。 (10)安全检查:保证安全检查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学习,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制定各项安全检查表、隐患整改记录、巡回检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节假日检查、整改等记录存档。 (11)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包括综合预案和各专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提高地质工作质量,规范全局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局各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地质勘查项目(国土资源调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家财政补贴项目等)、省地质勘查项目(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和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局地勘费项目和市场地勘类项目(含水工环、矿山环境治理、地灾治理、物探、测试等项目)。 第三条根据“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实行地质勘查项目分类管理。局参与国家和省重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和矿产勘查项目的组织协调,参与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对局地勘费项目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对市场类地勘项目局抽检,队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局(所属地勘单位)投资入股勘查的国家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参照局地勘费项目管理。 第二章项目的立项和确认 第四条项目的立项 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立项要围绕国家和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和重要矿产勘查目标,按项目主管部门指南和要求进行。 局矿产勘查项目的立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矿业权的经营进行,主要安排具有较好找矿前景和能开发利用的项目,对能争取国家地质勘查项目的前期工作给予支持,适当安排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研究,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拓展服务领域的地质环境类研究项目。 第五条项目的申报 申报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须先报局总工办。由局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对重复项目进行协调后方可上报。国家或省自上而下部署的项目除外。 局地勘费项目的立项由局统一部署。局根据财政项目预算时间要求,下达立项指南或通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申报,经局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立项,列入下年度地质工作计划。 第六条项目的确认 地勘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任务书组织编写设计,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初审。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调查项目按要求报各主管部门审查;省地质勘查项目设计须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再按要求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设计审批后均需报局一份备案。 局地勘费项目任务书下达后,各申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编写设计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经局批准后实施。 除局地勘费项目以外,其他所有项目合同签订后,应报局相关处室备案。 第三章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第七条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完成设计的任务和工作量,并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如有工作变动,需上报各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第八条局地勘费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承担单位除按项目主管部门要求上报工作报告外,同时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 第九条局对国家及省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局地勘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第十条局参与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的野外验收,组织局地勘费项目的野外验收。 第十一条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报局总工办,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报有关主管部门评审验收。 局地勘费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先由地勘单位进行验收,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对成果报告进行评审验收。

施工地质实施细则DOC

施工地质实施细则

目录1总则 2基本规定 3隧洞围岩施工地质工作 3.1地质编录 3.2地质测绘 3.3数码影像 3.4 取样 3.5 试验 3.6 岩体波速测试 3.7 短期地质预报 3.8中长期地质预报 3.9 地质观测 3.10 资料整理 3.11 验收 4质量保证措施及工作方法 4.1 质量保证措施 4.2 工作方法 5提交资料 6附则

附录目录 附录A 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附录B 边坡稳定分析 附录C 点荷载试验成果计算 附录D 洞室展示图范本 附录E 洞室剖面图范本 附录F 洞室横断面图范本 附录G 图例汇总 附录H 岩体完整程度确定方法 附录I PAT文件在Autocad 2007的安装方法及本工程常用岩性花纹代号

附表目录 序号表格名称表格编号 1 地质测绘卡片DZ-01 2 节理裂隙统计DZ-02 3 地下水活动性统计DZ-03 4 岩石点荷载试验成果计算DZ-04 5 洞室围岩分类DZ-05 6 地质预报DZ-06 7 中长期地质预报申请DZ-07 8 施工地质日志DZ-08 9 洞室围岩RQD统计表DZ-09

1总则 1.0.1 为了保证本段隧洞工程施工地质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有效指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及提高投资效益,特制定本细则。 1.0.2 本细则编写依据: 1)《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地质勘察规程》(SL313—2004); 2)《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 4)《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 73.3—95); 5)《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 6)《水电水利岩土工程施工及岩体测试造孔规程》(DL/T 5125—2001); 7)《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 264—2001); 8)《岩石专用测试仪器校验方法》(SL 120-95)等。 1.0.3 本细则适用范围:辽西北供水工程彰武~白石段地质勘探试验洞。 1.0.4 施工地质工作由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辽西北供水工程施工地质部全面负责,现场部分施工地质工作由承包人自行完成。 1.0.5 施工地质工作,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暂行标准

云南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局 投资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暂行标准 云色地勘院字[2004]10号 前言 为适应我局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合理地核算局投资地质项目费用,提高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保证地质项目任务的完成,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2000年2月,简称“国调项目设计预算标准”下同),参考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的预算标准,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预算标准。 本预算标准适用于局投资的地质勘查项目所需费用的预算。 本预算标准仅包括我局地质项目常用的工程手段预算标准,即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解译、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槽探),岩矿测试及其他地质工作的预算标准。 以《国调项目设计预算标准》中相应工作方法和手段的中常地质复杂程度或Ⅲ类地形等级标准确定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解译、物探等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预算标准,按Ⅳ类地形等级确定化探及物化探测网预算;以近年局投资项目的核算费用确定钻探、山地工程的预算标准,以《国调项目设计预算标准》确定岩矿测试预算标准;参考《国调项目设计预算标准》确定其他地质工作预算标准。所有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预算均不加地区系数。 二00四年三月三十日

一、地形测量 二、地质测量专项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地质剖面测量预算标准

三、遥感地质解译 四、物化探 (一)物探 1、磁法 磁法测量预算标准

磁法剖面测量预算标准 2、电法 激电中梯(长导线)测量预算标准 激电中梯(长导线)剖面测量预算标准

激电中梯(短导线)测量预算标准 激电中梯(短导线)剖面测量预算标准 激电测深测量预算标准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钻井监督工作细则

探井钻井监督工作细则 1.钻前准备 1.1按照钻井船验船验收标准和大纲对钻井设备进行动负荷运转试 验,确认钻井设备具备开钻条件(验船大纲见附件1)。 1.2确认服务商和承包商的参加作业人员的资格。 1.3检查作业者、承包商、服务商的材料及器材的准备情况达到开钻 要求。 1.4 检查各种钻井仪表,要求灵敏可靠。 1.5 确认油水储备情况及环保设施符合要求。 2. 一开作业: 下761.99mm(30")隔水导管[或609.59mm(24")导管] 2.1检查及确认隔水导管入井顺序和下入(或入泥)深度。泥线悬挂器 及遥控接头(RRC)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2用钻孔法下入隔水导管,按钻井设计组合开孔钻具,待风浪小,平 潮时开始入泥钻进。36"钻头入泥时要控制排量,防止对泥面过渡 冲蚀。钻到设计井深起钻前,向井筒内替入比重1.05-1.10的高 粘泥浆(150-200S),起钻后立即下入隔水导管。 2.3隔水导管下到预定深度后,采用内管注水泥法固井。特殊情况采 用平衡法固井时,要求管内留水泥塞不少于10m,准确计算泵入 海水量,防止管鞋处水泥浆压空。固井作业结束后,立即将导管 固定好,避免候疑期间导管晃动影响固井质量。 2.4在钻探井时,为防止浅层气井喷,应在761.99mm(30")导管上安 装291/2"分流器及分流管线。 3.二开作业: 钻660.39mm(26")[或444.49mm(17 1/2")]井眼及下507.99mm(20") [或339.72mm(13 3/8")]表层套管 3.1在钻出隔水导管鞋0-15m内要适当减小排量,防止导管鞋以下冲 成大井眼引起导管下沉。 3.2 制定合理的钻进措施并根据井下情况决定起下钻。

地质监督工作细则

地质监督工作细则 编写:何天华刘明清 谭忠健 负责:韩庆炳项华 2000年6月6日

地质监督工作细则 目录 一、陆地钻前准备阶段 1.熟悉合同 2.熟悉《地质监督手册》 3.阅读地质设计 4.收集并熟悉邻区邻井资料 5.熟悉井场海底土质调查资料 6.地质材料委托 7.参加钻前地质交底会 8.人员资格认可 二、井场钻前准备阶段 1.录井设备调试认可 2.录井设备安全检查 3.地质设备检查确认 4.地质耗材确认 5.通讯条件确认 6.下达书面作业指令 7.取心专用工具检查 8.平台地质设施 9.落实井位坐标 10.收集基本数据 三、钻进阶段 1.每日例行工作 2.岩屑录取、清洗、烘干、装箱、运输 3.岩屑描述、分层解释归位和选样 4.钻遇目的层 5.气体设备的校验和检查 6.压力预测、监测、检测 7.井漏、断钻具、卡钻具、侧钻时的资料收集 8.钻井液密度、体积的准确性检查 9.井场发生重大事件时的工作 10.起下钻、短起、循环作业 11.钻井取心

12.井壁取心 13.随钻测井作业 14.汇报制度 15.交接班工作 四、完钻阶段 1.地质数据的提供 2.评议作业成果 3.录井完井资料整理督查 4.井身质量 5.套管下深和测试建议 6.固井及水泥返高要求 7.钻井深度与测井深度的误差及处理 8.岩屑及油气显示复查 9.岩屑、岩心等复员 五、完井阶段 1.钻井地质原始资料包 2.工作简况汇报 3.气体数据盘格式 4.成果资料提交 5.作业总结 6.录井报告的审查、归档 六、附表 1.勘探开发部作业材料委托书 2.录井设备检查表 3.录井设备安全检查表 4.地质装备检查表 5.地质耗材确认书 6.地质录井作业指令书 7.迟到时间校验表 8.气测设备调校记录 9.地质监督现场作业提示记录 10.勘探开发部海上岩心、岩屑吊运委托单 11.勘探开发部岩心、岩屑入库清单 12.地质监督海上交接班记录 13.录井设备人员评价表 14.勘探开发部作业材料返库清单 钻井地质工作是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工作的基础,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油气田的勘探效果。钻井地质工作实际上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系统工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海洋石油公司体制的不断改革,责、权、利越来越明确、越来越落实。为了适应这种改革,进一步明确地质监督的职责、权限、义务,根据《地质监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 (2010年试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二〇〇九年十月

说明 一、为加强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和部门有关制度、办法及规定,结合国土资源调查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以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为基础,研究制定了《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用)》(以下简称2010年试用版预算标准)。 二、本预算标准适用于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2010年预算编制、审查及管理。 三、本预算标准是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依据《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4]192号)的有关规定,运用地质调查预算定额资料研究制定。工程手段预算标准中不含生产设备折旧费、职工福利费、利税等管理费为5%。 四、本预算标准由工作手段预算标准、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预算标准和地区调整系数三部分组成。 五、工作手段预算标准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槽探)、岩矿试验、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 六、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预算标准包括:人员费、专用仪器设备费、劳动保护费、委托业务费、管理费等。

七、本预算标准是以全国基础水平为主要依据制定,对不同地区野外工作费用支出的差异,通过地区调整系数进行调整。地区调整系数主要考虑野外施工期、工资水平、运输条件等主要因素。 地区调整系数适用于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钻探、坑探、浅井、槽探等工作手段和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中的野外作业部分。地区调整系数不适用于地形制图、航空物探、航空遥感、摇感地质解译、海洋地质调查、岩矿试验和共他地质工作中的设计论证编写、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报告印刷等工作手段,以及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中除野外作业的其他部分。 八、本预算标准中暂缺的工作手段内容,可参考使用相关行业预算(费用)标准。没有可参考使用的行业标准时,可按照《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资料自行测算确定,使用时应说明并附测算依据。 九、本预算标准将根据社会经济、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其它有关情况及时修订。 十、本预算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农业地质调查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要点、工作部署

农业地质调查技术和工作要点 1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进展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测定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湖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农作物等环境介质中元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元素从岩石—土壤—水—农作物(水产品)—人体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业地质环境的评价。调查成果具有“多目标”、“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为土壤环境治理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护、基础地质研究、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前苏联于1927年就成立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对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八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随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作了大量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韦伯()把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和思路引入到环境研究中。此后几十年里,有关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球化学、地方病与环境地球化学的关系等研究工作逐渐受到各国地球化学家的重视,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化学元素与某种生物效应的相关性。在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许多国家的地球化学家普遍认识到,全国(或区域)生态地

球化学填图工作可以在解决日益迫切的人类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挥巨大作用。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全国或区域性多目标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 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虽然起步稍晚,但成就比较显著。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目前已覆盖了600多万2的国土面积,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后勘查地球化学工作者利用区域化探资料,开展了农业、环境、地方病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区域化探资料主要涉及山区和丘陵区,使其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受到限制。 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和部署下,1999年首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盆地开展了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其成果引起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自2002年3月4日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个省部合作协议以来,截止2008年底,农业地质调查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展,覆盖面积达160多万平方公里,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性区域地球化学资料,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尺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评价和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2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 我国农业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由省、部合作实施的农业地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包括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

2016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课件

xx省地矿局xxx地质大队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1、总则 1.1. 为适应现代地质勘查发展的要求,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明确大队与项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促进勘查开发一体化,实现大队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以大队资质承接的所有勘查项目,包括固体矿产勘查、水资源及地热勘查、工程施工等项目。 1.3. 勘查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责任工程师制,项目经理在大队或二级部门授权范围内行使管理权限,责任工程师由大队统一进行资格认证。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大队的各项规章制度。 1.4. 对项目采用项目全权管理,分块成本控制的模式。 1.5. 项目定岗定员,实行目标考核;设备管理、合同管理等按大队相关办法执行。 1.6. 项目管理构架 1.6.1. 大队直管项目的管理构架,见表1 大队直管项目的管理构架表1

1.6. 2. 二级部门组织实施项目的管理构架,见表2 二级部门组织实施项目的管理构架表2 2、项目规模的界定、项目的取得和大队管理费的提取 2.1. 本办法项目规模界定如下: 特大型项目合同金额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 大型项目合同金额在200至500万元以下(含200万元); 中型项目合同金额在50万至200万元之间的项目(含50万元); 小型项目合同金额在小于50万元的项目。 2.2. 项目取得 大队总工办、勘查院、水工环院、地质工程施工公司等二级部门在大队的指导和统一协调下,有责任、有义务,利用大队拥有的资质,广泛联系地质勘查业务或参与相关业务的投标,为鼓励队属二级部门尽可能多承接业务,大队规定中型及以下的市场项目原则上谁中标谁组织施工。大型及以上市场项目由于其影响和责任大,必须由大队统一组织管理。 2.3. 大队管理费的提取 2.3.1. 国家、省和局级安排或中标的项目、大队矿业权合作项目、以大队形式承担的大型以上的市场项目、涉及省外中型以上项目、涉及境外的所有项目,在确保项目能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大队按项目结算总经额的10%至30%提取管理费后(具体比例根据项目经费情况专题会议研究确定),由大队成立的项目部组织实施。 协作单位的分块费用和项目部办公费用,由经济管理办公室牵头,相关队领导参加,在征求协作单位和项目部意见的基础上统一分解,协商确定,并根据本办法,由项目部代表大队与协作单位签订分块承担任务的责任书,按责任书的约定开展工作。项目部综合费用主要用于项目办公室人员工资、与项目所在地县、乡和业主的协调费用、通讯、用车等。 2.3.2. 所有以大队承接的合同,按合同审查程序办理,盖大队合同专用印章,大队所属的独立法人单位,参考大队的合同审查程序办理,报经济管理办公室备案。 2.3.3. 各二级部门自行联系以大队资质承接的中型及以下市场项目,按表3提

(项目管理)项目工程监察工作管理细则

(项目管理)项目工程监察工作 管理细则

X X 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工程] 现场监察工作细则 管理办法/规定 编制人日期2017年3月20日审核人日期 . 审批人日期 .

修订记录 目录 一.目的 (4) 二.原则 (4) 三.适用范围 (4) 四.定义 (4) 五.职责 (4) 六.地基与基础分部 (5) 第一章打(压)桩分项工程 (5) 第二章地基及基础工程 (6) 第三章基坑围护分项工程 (7) 第四章基础结构工程 (8) 第五章地下室防水分项工程 (10) 七.主体工程分部 (12) 第一章模板分项工程 (12)

第二章钢筋分项工程 (13) 第三章混凝土分项工程 (15) 第四章砌体分项工程 (16) 八.建筑装饰装修分部 (17) 第一章抹灰分项工程 (17) 第二章铝合金门窗分项工程 (19) 第三章油漆、涂料工程 (20) 第四章楼地面分项工程 (21) 第五章饰面砖分项工程 (22) 第六章木门、细木制品分项工程 (23) 第七章栏杆/扶手安装分项工程 (24) 第八章外墙装饰(仿石漆)分项工程 (25) 第九章防火(卷帘)门安装分项工程 (26) 九.建筑屋面分部 (28) 第一章屋面找平层工程 (28) 第二章屋面防水工程 (28) 第三章屋面瓦分项工程 (29) 十.室内给排水工程分部 (30) 第一章室内给水管道安装分项工程 (30) 第二章管道附件及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安装分项工程 (31) 第三章室内给水附属设备安装分项工程 (32) 第四章室内消防给水分项工程 (33) 第五章室内排水分项工程 (33)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检查制度

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检查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地质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地质工作找矿成果。必须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实际行动上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到第一位,把质量当成单位生存发展的命脉。 第二条贯彻执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主导思想,合理部署各项地质工作。勘查方法技术须以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 第三条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度是提高地质勘查工作重要措施。必须做到岗位职责明确,项目负责人对所承担地质工作质量负全责,公司总公办对项目质量进行监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总经理、总工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条公司各级领导要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把质量管理工作放在工作首位。要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标准,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工作质量管理。 第五条公司地质工作质量检查验收技术标准,以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批准的施工设计为依据。 第二章制度和要求 第六条质量检查验收工作要坚持经常性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室内资料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由总工办负责组织、指导。项目负责人要切实抓好经常性检查工作。

第七条要充分发挥技术管理部门的作用,公司总工办负责管理和督促检查日常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及时提出意见和办法,协助总经理和总工程师抓好质量管理工作。 第八条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地质工作质量,做到层层把关,坚持执行公司级、项目负责人、作业组组长三级质量检查制度。 第九条公司每年要开展以质量为主题的活动,公司重点检查所属单位的设计执行情况、工作布署、各项工作质量、地质成果等方面。 第十条地勘院、项目部、机台、班组要坚持开展一月一次的“质量日”活动,检查、讨论分析一个月以来地质工作质量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每月地质月报重点汇报地质工作质量情况。 第十一条未经审定的原始资料,不能作为编制综合图件的依据,未经审定的图件,不能作为正式资料利用。未经审查批准的地质报告,不能正式复制和提交使用。 第十二条地质勘查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必须组织野外检查验收,公司级验收由总工办组织,最终验收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 第十三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物化探、勘查工程、测量、岩矿鉴定等专业的检查验收,除参照本管理办法外,还应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

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2019年05月3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根据《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勘查活动】《办法》第二条所称地质勘查活动涵盖综合地质调查及勘查、专业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及地质灾害防治等。综合地质调查及勘查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油气资源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城市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及其他相关地质调查及勘查活动等;专业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包括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航空地质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地质坑探、地质槽探、地质实验测试及其他相关地质勘查技术服务活动等;地质灾害防治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 第三条【职责分工】自然资源部组织对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域、国家重大项目、存在争议问题、转办交办等事项的监督检查;对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地质勘查单位信息,要求其按照标准规范开展工作;拟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地质勘查活动的监督检查工作。 对取得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在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要加强对其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的监督抽查。 第四条【学会协会】《办法》第四条所称行业学会协会主要是指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等与地质勘查活动相关的国家级学会、协会。 第二章监管方式和手段 第五条【标准规范】《办法》第五条所称地质勘查的标准和规范是指从事地质勘查活动应当遵守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包括综合地质调查及勘查类、专业地质勘查技术服务类、地质灾害防治类。自然资源部负责制定、修订并发布开展地质勘查的标准及

矿井地质和资源储量规程实施细则

郑煤集团公司矿井地质及资源储量规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集团公司矿井地质及煤炭资源管理,规范集团公司矿井地质工作,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矿井地质规程》、《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等有关规定,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矿井地质工作计划 一、集团公司及矿地测部门必须认真制定矿井地质年度工作计划,并确保计划的实施。 二、各矿地测部门每年向集团公司上报年度工作总结的同时,上报下年度工作计划。无年度工作计划的,地测工作质量标准化按检查标准降一级。 三、集团公司地测处要定期经常检查各矿地测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工作效果,负责重点工作的协调平衡,确保重点工作的实现。 第二章生产矿井地质工作联系及预报制度 第三条、地测部门与设计、开拓掘进、回采、安监等部门应互相协作、互相监督、互相配合。有关业务联系必须通过书面形式(委托书)进行。

第四条、设计部门需要地质资料时,必须事先联系,提交委托书,并由总工程师签字。地测部门应按以下规定时间提交: 一、矿井技术改造、扩建、水平延伸等设计所需地质资料,应在接到设计部门委托后半年内交付。 二、采区地质说明书应在接到设计部门委托后三个月内提出。特殊情况或需要进行补充勘探者,可同有关部门具体商量提供资料时间。 三、采区地质说明书、综采工作面的回采地质说明书经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查,报集团公司批准后,作为采区设计、综采工作面回采的地质依据。 四、开拓、掘进地质说明书应在接到通知后十五天提出。 五、回采地质说明书在工作面贯通后5天内提出。由矿总工程师批准后,交生产部门使用。零星或局部地质资料,提交期限按矿总工程师签署意见执行。 第五条、地质部门应加强与掘进单位的业务联系 一、地质部门提交采区或掘进地质说明书以后,应紧密配合施工单位及时进行调查编录,及时掌握地质变化,不断进行修改与补充,作出地质预报,与施工部门保持紧密联系。 二、巷道掘进前方遇有老巷、大断层、老空区时,或接近积水、高瓦斯煤层以及进入其他危险区前,必须按规定的安全距离,用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涉及重大安全问题时必须立即向分管领导汇报。 其中岩巷揭煤安全距离如下:一般距煤层10米(垂距)前,发

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

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二〇〇六年九月

说明 一、为加强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和部门有关制度、办法及规定,结合国土资源调查项目预算管理要求,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组织制定了《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以下简称预算标准)。 二、本预算标准适用于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审查及管理。 三、本预算标准是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依据《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4〕192号)的有关规定,运用地质调查预算定额资料研究制定。工程手段预算标准中不含生产设备折旧费、职工福利费、利税等,管理费为5%。 四、本预算标准由工作手段预算标准、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预算标准和地区调整系数三部分组成。 五、工作手段预算标准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槽探)、岩矿试验、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 六、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预算标准包括:人员费、专用仪器设备费、劳动保护费、外协费、管理费等。 七、本预算标准是以全国基础水平为主要依据制定,对不同地区野外工作费用支出的差异,通过地区调整系数进行调整。地区调整系数主要考虑野外施工期、工资水平、运输条件等主要因素。 地区调整系数适用于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钻探、坑探、浅井、槽探等工作手段和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中的野外作业部分。地区调整系数不适用于地形制图、航空物探、航空遥感、遥感地质解译、海洋地质调查、岩矿试验和其他地质工作中的设计论证编写、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报告印刷等工作手段,以及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中除野外作业的其他部分。 八、本预算标准中暂缺的工作手段内容,可参考使用相关行业预算(费用)标准。没有可参考使用的行业标准时,可按照《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资料自行测算确定,使用时应说明并附测算依据。 九、本预算标准将根据社会经济、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其它有关情况及时修订。 十、本预算标准由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