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胡志明简介

﹙1890.5 -1969.9﹚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生于义安省,他早年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22年在巴黎结识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蔡畅、赵世炎、李富春、肖三等并结为挚友。1923年到苏联学习,1924年参加共产国际五大,同年底至1927年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2月,他领导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1941年发起建立越南独立同盟,领导反对法国殖民者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1945年8月胡志明于9月2日在河内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他出任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3月当选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总理。1951年2月当选为越南劳动党主席;1945年至1954年间,他领导了抗法战争;60年代又进行了抗美救国战争;1969年9月在河内逝世。

《狱中诗抄》﹙Poetries in the Prison﹚为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主席狱中诗集,又名《狱中日记》。1942年胡志明从越南到中国进行革命活动,被中国国民党扣押。从1942年8月底至1943年9月中旬,先后被羁留在广西省靖西、天保、果德、南宁、武鸣、柳州、桂林等地监狱。在狱中及解押途中,先后写了133首汉文诗,汇集于著名的《狱中日记》中,这些诗用朴实无华或近似口语的语言,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犯人遭受的非人待遇,表达

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反映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意志和宽阔胸怀。

狱中日记

── 身体在狱中,精神在狱外。欲成大事业,精神更要大。

·胡志明题

开卷

老夫原不爱吟诗,因为囚中无所为。

聊借吟诗消永日,且吟且待自由时。

入靖西县狱

狱中旧犯迎新犯,天上晴云逐雨云。

晴雨浮云飞去了,狱中留驻自由人。

世路难

其一

走遍高山与峻岩,那知平路更难堪。高山遇虎终无恙,平路逢人却被监。

其二

余原代表越南民,拟到中华见要人。无奈风波平地起,送余入狱作嘉宾。

其三

忠诚我本无心疚,却被嫌疑做汉奸。处世原来非易易,而今处世更难难。

在足荣街被扣留

足荣却使余蒙辱,故意迟延我去程。间谍嫌疑空捏造,把人名誉白牺牲。

其一

太阳每早从墙上,照着笼门门未开。

笼里现时还黑暗,光明却已面前来。

其二

早起人人争猎虱,八钟响了早餐开。

劝君且吃一个饱,否极之时必泰来。

狱中午睡真舒服,一睡昏昏几个钟。

梦见乘龙天上去,醒时才觉卧笼中。

问话

社会的两极,法官与犯人。官曰你有罪,犯曰我良民。官曰你说假,犯曰我言真。法官性本善,假装恶盈盈。要入人予罪,却假意殷勤。介两极之间,立著公理神。

午后

两点开笼换空气,人人仰看自由天。自由天上神仙客,知否笼中也有仙。

晚餐吃了日西沉,处处山歌与乐音。幽暗靖西禁闭室,忽成美术小翰林。

囚粮

每餐一碗红米饭,无盐无菜又无汤。有人送饭吃得饱,没人送饭喊爷娘。

难友吹笛

狱中忽听思乡曲,声转凄凉调转愁。千里关河无限感,闺人更上一层楼。

脚閘

其一

狰狞俄口似凶神,晚晚张开把脚吞。各人被吞了右脚,只剩左脚能屈伸。

其二

世间更有离奇事,人们争先上脚钳。因为有钳才得睡,无钳没处可安眠。

学弈棋

其一

闭坐无聊学弈棋,千兵万马共驱驰。进攻退守应神速,高才疾足先得之。

其二

眼光应大心应细,坚决时时要进攻。错误双车也没用,逢时一卒可成功。

其三

双方势力本平均,胜利终须属一人。攻守运筹无陋算,才称英雄大将军。

望月

狱中无酒亦无花,对此良宵奈若何。人向窗前望明月,月从窗隙望诗家。

分水

每人分得水半盆,洗面烹茶各随便。谁要洗面勿烹茶,谁要烹茶勿洗面。

中秋

其一

中秋秋月圆如镜,照耀人间白如银。家里团员吃秋节,不忘狱里吃愁人。

其二

狱中人也赏中秋,秋月秋风带点愁。不得自由赏秋月,心随秋月共悠悠。

民间赌博被官拉,狱里赌博可公开。被拉赌犯常嗟悔,何不先到这里来。

赌犯

公家不给赌犯饭,欲令他们悔前非。硬犯肴馔天天有,穷犯饥涎共泪垂。

难友莫某

富家子弟贫家教,赌胆如天胆似针。车大炮才真伟大,在囚仍想吃人参。

难友原主任

国家重托镇边陲,胡乃忘公只顾私。

锑矿常从边界去,金钱炉里铸囚诗。

双十日解往天宝

家家结彩与张灯,国庆欢声举国腾。

我却今天被绑解,逆风有意阻飞鹏。

走路

走路才知走路难,重山之外又重山。

重山登到高峰后,万里舆图顾盼间。

倦鸟归林寻宿树,孤云慢慢渡天空。

山村少女磨包粟,包粟磨完炉已红。

夜宿龙泉

白天双马不停蹄,夜晚尝尝五味鸡。

虱冷乘机来夹击,隔邻欣听晓莺啼。【注】“双马”“五味鸡”,均是戏称。

田东

每餐一碗公家粥,肚子时时在叹吁。

白饭三元不够饱,薪如桂也米如珠。

初到天保狱

日行五十三公里,湿尽衣冠破尽鞋。

彻夜又无安睡处,厕坑上坐待朝来。

难友之妻探监

君在铁窗里,妾在铁窗前。相近在咫尺,相隔似天渊。口不能说的,只赖眼传言。未言泪已满,情景真可怜。

自勉

没有冬寒憔悴景,将无春暖的辉煌。

灾殃把我来锻炼,使我精神更健强。

野景

我来之时禾尚青,现在秋收半已成。处处农民颜带笑,田间充满唱歌声。

粥摊

路旁树影凉阴下,一椽茅庐是酒楼。冷粥白盐供食谱,行人过此暂停留。

果德狱

监房也是小家庭,柴米油盐自己营。每个笼前一个灶,成天煮饭与调羹。

早年解

其一

一次鸡啼夜未阑,群星拥月上秋山。征人已在征途上,迎面秋风阵阵寒。

其二

东方白色已成红,幽暗残余扫一空。暖气包罗全宇宙,行人诗兴忽加浓。

隆安──同正

此间土地广而贫,所以人民俭且勤。听说今春逢大旱,十分收获两三分。

路上

胫臂虽然被紧绑,满山鸟语与花香。自由览赏无人禁,赖此征途减寂凉。

同正

﹙十一月二日﹚

同正正同平马狱,每餐一粥肚空空。水和光线很充足,每日还开两次笼。

难友的纸被

旧卷新书相补缀,纸毡犹暖过无毡。玉床锦帐人知否,狱里许多人不眠。

夜冷

秋深无褥亦无毡,缩胫弓腰不可眠。月照庭蕉增冷气,窥窗北斗已横天。

胫臂长龙环绕着,宛如外国武勋官。勋官的是金丝线,我的麻绳一大端。

落了一只牙

你的心情硬且刚,不如老舌软而长。从来与你同甘苦,现在东西各一方。

解嘲

吃公家饭住公房,军警轮班去护从。

玩水游山随所适,男儿到此亦豪雄。

警兵担猪同行

其一

警士担猪同路走,猪由人担我人牵。人而反贱于猪仔,因为人无自由权。

其二

世上千辛和万苦,莫如失却自由权。一言一动不自主,如牛如马任人牵。

跌落

夜仍黑暗已登程,路又崎岖甚不平。跌入深坑危险甚,幸能跃出了深坑。

半路搭船赴邕

乘舟顺水往邕宁,胫吊船栏似绞刑。两岸乡村稠密甚,江心渔父钓船轻。

南宁狱

监房建筑顶摩登,彻夜辉煌照电灯。因为每餐惟有粥,使人肚子战兢兢、

纳闷

环球战火烁苍天,壮士相争赴阵前。狱里闲人闲要命,雄心不值一文钱。

听鸡鸣

你只寻常一只鸡, 朝朝报晓大声啼。一声唤醒群黎梦, 你的功劳也不低。

一个赌犯“硬”了

他身只有骨包皮,痛苦饥寒不可支。昨夜他仍睡我侧,今朝他已九泉归。

又一个

夷齐不食周朝粟,赌犯不吃公家粥。夷齐饿死首阳山,赌犯饿死公家狱。

禁烟﹙纸烟﹚

烟禁此间很厉害,你烟缴入他烟包。当然他可吹烟斗,你若吹烟罚手镣。

夜半闻哭夫

呜呼夫君兮夫君,何故夫君遽弃尘。使妾从今何处见,十分心合意投人。

黄昏

风如利剑磨山石,寒似尖锋刺树枝。

远寺钟声催客步,牧童吹笛引牛归。

工金

煮一锅饭六毛钱,一盆开水银一元。一元买物得六角,狱中价格定昭然。

睡不着

一更二更又三更,辗转徘徊睡不成。四五更时才合眼,梦魂环绕五尖星。

忆友

昔君送我至江滨, 问我归期指谷新。现在新田已犁好, 他乡我作狱中人。

替难友们写报告

同舟共济义难辞,替友编修报告书。奉此等因今始学,多多博得感恩词。

【注】“奉此”“等因”,均书面常用词语。

癩疮

满身红绿如穿锦,成日捞搔似鼓琴。

川锦囚中都贵客,鼓琴难友尽知音。

闻舂米声

米被舂时很痛苦,既舂之后白如绵。

人生在世也这样,困难是你玉成天。

双十一

从前每到双十一,纪念欧洲罢战期。

今日五洲同血战,罪魁就是恶Nazi。

中华抗战将六载,烈烈轰轰举世知。

胜利虽然有把握,仍须努力反攻时。

抗日旌旗满亚洲,旌旗大小有差殊。

旌旗大的固须有,小的旌旗不可无。【注】

“Nazi”:是德文“纳粹”的缩写。

警报

﹙十一月十二日﹚

敌机浩荡到天中,避袭人民跑一空。

我们出笼避空袭,人人欢喜得出笼。

折字

囚人出去或为国,患过头时始见忠。

人有忧愁优点大,笼开竹閂出真龙。

“旅馆”

照例初来诸难友,必须睡在厕坑边。假如你想好好睡,你要多花几块钱。

早晴

朝阳穿过笼全部,烧尽幽烟与暗霾。生气顿时充宇宙,犯人个个笑颜开。

“越有骚动”

﹙邕报赤道讯十一月十二日﹚

宁死不甘奴隶苦,义旗到处又飘扬。可怜余做囚中客,未得躬亲上战场。

解往武鸣

既解到南宁,又解返武鸣。

弯弯曲曲解,徒延我行程。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 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 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

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異。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戴望舒诗赏析

戴望舒诗赏析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每每望着露台上那一簇簇满枝盛开的紫色丁香,青葱年少时的诗情画意就会一次次被勾起,却又总是不得不一次次的被放下。 被放下,不是真的想放下,也不是因为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老李这首诗,真说不上有多好,特别是总感觉太过单薄,缺少厚度,无非是怀春的少女思念钟情的帅哥而又不得相见的初恋与相思,而已;何况,诗中的这对儿原本就在异地,属于双城恋,更不知道这究竟是写给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柳枝、宋华阳和王晏媄三个女人中的哪一个。反正是远不如他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得更生活,更深沉,更真切;也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把离愁别绪说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入骨髓。 被放下,这唯一的原因,只是戴望舒的那首哀婉曲徊的《雨巷》,那才是丁香的绝唱,那才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让我始终不敢用笨拙的、不解风情的笔墨再去描摹那结着愁怨的丁香。生怕惹恼了那位丁香姑娘,生怕触碰她那太息一般的眼光,生怕她失去了丁香一样的颜

色,生怕她散淡了丁香一样的芬芳,生怕她浓重了哀怨和惆怅。 戴望舒(1905.11.15~1950.2.28),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虽然也先后用过其他几个像艾昂甫、江恩等的笔名,但最能体现他内心追求的还要算望舒,这个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他之所以更加钟爱这个笔名,就是要表达青年时期的他,意欲追随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望舒,就是那个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他1923年秋进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后被查封。《雨巷》正是写于这个时期,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这首诗一经发表,迅速受到文学界广泛关注,作者也因这首诗太过经典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所有的情绪放置在了一条江南梅雨时节的小巷里,而这条雨巷,阴沉而狭窄,行走在这条雨巷中的人,又是那般的抑郁和孤寂。在这里,诗人充分调动象征手法,以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暗喻那个使他感到压抑的、黑暗的、阴沉的社会现实;雨巷里,没有一缕阳光,没有一丝生机,没有一点点活气。“我”就是在这

雨巷赏析及背景

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赏析与写作简介 (2009-10-11 13:02:19) 雨巷戴望舒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并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等工作。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气喘病逝世。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尔等人的

最新六年级语文下册《狱中题壁》教学反思(精品)

六年级语文下册《狱中题壁》教学反思 《狱中题壁》教学反思【1】 狱中题壁这首诗,是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囚禁在牢狱中留下的绝笔,学习时,感受谭嗣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在本课教学时,体现了古诗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课间预习,课上先解诗题,汇报作者简介,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接着指名朗读古诗,各种形式读诗,在读诗时,重点强调了“俭”和“臾”的字音,在熟读基础上,学生汇报对诗意的理解。先同桌交流,接着指名汇报,在汇报时相机出示张俭和杜根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1、对于高年级学生朗读古诗不必花过多时间,课前预习对古诗的朗读就要过关。 2、加大课前预习的力度,例如:对张俭、杜根典故,应在预习时就有所了解。 3、因为在朗读理解诗意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因此在体会作者情感时,体会的不深。今后的古诗教学还应课前加大学生的预习力度,课上在感受作者情感上下工夫。 《狱中题壁》教学反思【2】 狱中题壁这首诗,是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囚禁在牢狱中留下的绝笔,学习时,感受谭嗣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在本课教学时,体现了古诗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课间预习,课上先解诗题,汇报作者简介,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接着指名朗读古诗,各种形式读诗,在读诗时,重点强调了“俭”和“臾”的字音,在熟读基础上,学生汇报对诗意的理解。先同桌交流,接着指名汇报,在汇报时相机出示张俭和杜根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不足: 一、对于高年级学生朗读古诗不必花过多时间,课前预习对古诗的朗读就要过关。 二、加大课前预习的力度,例如:对张俭、杜根典故,应在预习时就有所了解。

三、因为在朗读理解诗意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因此在体会作者情感时,体会的不深。 今后的古诗教学还应课前加大学生的预习力度,课上在感受作者情感上下工夫。

戴望舒《雨巷》赏析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注释] ①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②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 ③太息:出声叹息。 ④颓圮(tuípǐ):倒塌。 【点评】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及评论 一、音乐感强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这时的诗人还是处在魂不守舍的状态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还是在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并为这种颜色和芳香的不断消散而伤感不已。 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但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在独自彷徨。 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层。 二、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

《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狱中题壁》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狱中题壁》简介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

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

高中语文《雨巷》阅读欣赏课教案

《雨巷》阅读欣赏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案例展示: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再别了康桥,熬过了《黑八月》,现在,让我们走进江南的雨巷,体验诗人戴望舒独自在雨巷彷徨的情景,然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厅,聆听《雨巷》诗朗诵。 2、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3、齐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4、讨论明确: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屏幕显示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学生回答后,屏幕显示]: 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生1:我喜欢“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生2:“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生3:“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虎丘题壁 野歌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①望门投止:意为在窘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以求隐存。语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固迫遁走,望门投止。"张俭,东汉为东部督邮,因上疏弹劾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官侯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都冒死接纳他。诗人

借此想到康.梁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投止,投宿。思,思慕。 ②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③我自: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精神。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④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翻译 望门投宿别忘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虎丘题壁陈恭尹

《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谭嗣同和吉鸿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狱中题壁》。 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

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结合注释和预习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注意从词句入手感受诗歌的意思。 三、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 四、诵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回顾本板块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方法,提炼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学生小组研究。得出关于学习方法的结论。 二.根据方法,自学《自题小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归纳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交流学习体会。 1.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理解诗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作者在这句诗中,将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作恋人。作者的心灵是无法逃脱爱神丘比特射出的那柄神箭的,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热血,他的故乡绍兴的双江溪畔矗立着大舜庙,会稽山下屹立着大禹陵,爱国诗人陆游、

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测试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之意。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10分) 2.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10分) 3.诗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0分)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0分) 5.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0分) 6.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10分)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这两句在造句上有什么特点?(10分) 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10分)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①东汉末年,张俭因弹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不得已逃亡,看到人家就进去 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②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权交给安帝。太后大怒,命 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1.前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10分)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抒情方式跟《过零丁洋》哪两句诗相同?(10 分) 3.有人将文天祥、谭嗣同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经典之死,称文天祥之死为“浩然之死”,称 谭嗣同之死为“慷慨之死”。借鉴下面一段为文天祥写的赞语,写一段讴歌谭嗣同的文字。《过零丁洋》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与伦比。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 丁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 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无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一个忠臣孤子 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20分) 1.经书(或“儒家经典”)风飘絮(或“被风吹散的柳絮”)雨打萍(或 “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2.一是寒窗苦读,进入仕途;二是烽烟四起,艰苦 抗元。 3.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示例一:运用比 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 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示例二:运用对 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 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5.不同意。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 境的真实写照,但他并未因此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6.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 中被雨打的浮萍。 7.这两句写诗人两次兵败时的心情。这两句造句十分巧妙,上句两个“惶恐”,下句两个“零丁”,前一个“惶恐”和“零丁”是地名,

谭嗣同:狱中题壁

谭嗣同:狱中题壁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1、张俭: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翻译: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 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 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 我也要仰天大笑, 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 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

戴望舒《雨巷》原文阅读、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阅读、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 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象梦一般地, 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象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 叹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者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狱中题壁1_长春版

《狱中题壁》《绝笔诗》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 ?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谭嗣同和吉鸿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狱中题壁》。 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全诗内容,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和王五,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结合注释和预习资料,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注意从词句入手感受诗歌的意思。 三、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体会“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诗中所表现的豪情壮志? 四、诵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回顾本板块的学习内容及相关学习方法,提炼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学生小组研究。得出关于学习方法的结论。 二?根据方法,自学《绝笔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照归纳的方法进行自学。 三?交流学习体会。 1.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 理解诗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板块主题。 回顾本板块学习的内容,体会一下,板块主题中的“正气”应该是怎样的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归纳。 对本板块主题有一定的认识,归纳出“正气”的宽泛含义。

高考复习之古典诗歌鉴赏 ——国仇家恨

高考复习之古典诗歌鉴赏——国仇家恨 虎丘【1】题壁陈恭尹【2】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3】,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释:【1】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2】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3】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 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 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2.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C)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D. 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吴伟业《阻雪》) 3.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2分) “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2分)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中要求“结合全诗”,答题时要从整体入手,结合标题、作者、重点意象、抒发情感的词、句理解诗句,进而把握诗歌情感。首先分析作者: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给同学以相关联想,其次抓重点词“吹篪客”,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重点词“秋”,“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而屈原在《国殇》中饱含深情地歌咏为国而死的将士们勇猛不可侵犯的诗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则传达出一种凛然阳刚之美。 题西林壁(宋)苏轼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雨巷》赏析:文本解析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道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较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