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一一年一月

序言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北京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时期,是西城区深化区域融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后,谋划新西城新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规划。《规划纲要》主要阐明了区委、区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西城区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指导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关于制定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第一篇站在历史新起点

第一章奠定发展新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西城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的大政方针和一系列指示精神,圆满完成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认真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决策部署,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域经济实现新跨越。坚持科学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增强服务能力,推进结构调整,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市下达指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型、知识型、总部型经济特征更加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7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10%。重点功能区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发展优势更加突出。金融街聚集了全国金融业的优势资源以及一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城市服务功能实现新提升。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累计新建道路45条,新增道路长度30.8公里,道路通车里程达到198.6公里。基本形成“三纵七横”的供水干线格局和雨污管道分流的排水系统。德内及大栅栏变电站等投入使用,全区供

电可靠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供热管网基本覆盖各主要道路,居民和公共服务设施管道气化率显著提高。建成金融街、什刹海等4座消防站。加强环境建设,完成西单环境整治工程和地内大街等33处“城中村”、“边角地”改造。建立了“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实现城市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便民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有机结合,确保了城市安全高效运转。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新成效。坚持整体保护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索院落微循环改造、街巷胡同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保护区试点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模式,促进古都风貌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实施1504个院落修缮工程、176处低洼院落改造,完成2449户危房的解危修缮和7万余户居民的“一户一水表”改造工程。稳步推进什刹海烟袋斜街大小石碑地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修缮整治大栅栏商业步行街,腾退和修缮火神庙、广福观、中山会馆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建立全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84个项目被收入国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社会民生工作取得新成就。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善人民生活,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良好局面。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和校安工程建设,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优势得到巩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综合救助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区、街、居三级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不断增强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的决策部署,顺利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区社会建设办公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服务管理得到加强。成立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和区功能街区产业发展促进局,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实施“条专块统、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改革,管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率先实现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审批。公共财政、国有经济、医药卫生、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扩大对外开放,累计进出口额达到2208.3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52家,外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774家,合同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6.6%,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4.8%。

“十一五”时期是区域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市环境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激发了广大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标志着区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面对发展新形势

纵观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未来五年区域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国家综合实力和首都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为我们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行政区划调整后,核心功能更加突出,服务职责更加明确,特色优势更加鲜明,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全区上下共谋发展、共促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为推动区域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更趋复杂,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需要我们进一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集中力量解决好制约和影响区域发展的问题:地区间多层面竞争更加激烈,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品质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更好地探索和创新保护利用模式;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压力更加凸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面临更大考验;教育、医疗、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协调多元利益诉求的难度加大,对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需继续加大改革攻坚的力度。

总之,“十二五”时期区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紧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深刻把握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争创发展新优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明确发展新要求

在新的时期,我们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要求,必须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开创全区发展的新局面。

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历史文明、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完善城市功能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把人才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性保障,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要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做好“四个服务”。做好“四个服务”,是中央赋予北京市的政治使命和重要职责,也是西城区的核心功能。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四个服务”的政治责任感,把做好“四个服务”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要求和促进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充分认识到区域内的单位和居民既是服务的对象又是发展的依靠力量,强化服务意识,以服务促发展。要充分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创新机制体制,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发展合力。

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也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赋予了西城独特的发展优势,更增强了我们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高文化影响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展现西城的人文魅力。

要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提高生活品质。生活品质是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着力点。在当前城市总体发展架构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有效化解“大城市病”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立足有限空间重塑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市高效安全运行,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居民居住条件

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要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加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丰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要立足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创造更多的优质公共产品,整体提升社会福祉。

第二篇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立足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和新要求,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率先走出一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优化配置、社会和谐程度和宜居水平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全面开创西城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四章功能定位

根据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新要求,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方向,西城区的功能定位是:

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西城区是党和国家首脑机关所在地,是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是首都“四个服务”体现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要高标准、高水平地做好对中央机关、国家部委、驻京部队的服务保障,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创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西城区拥有丰富的金融发展资源。

要依托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地位,以金融街等重点功能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国家金融决策、管理、结算、信息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金融业,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服务首都、服务全国和服务国际的能力。

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文化中心。西城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大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巩固和提升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国内外知名的商业中心和旅游地区。西城区拥有国内知名的商业区,是传统风貌重要旅游地区。要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提升商业、旅游业的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努力建设品牌突出、品质优良、品位高雅的商业中心和都市旅游目的地。

和谐宜居健康的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是全国文明城区,拥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绿色城区、智慧城区、健康城区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五章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区域融合的新优势、新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全面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战略,努力把西城区建设成为

“四个服务”示范区、高端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示范区和社会和谐示范区,以更高的标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在未来发展中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坚持融合发展。要深化对区域内不同地区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的认识,明确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空间融通、资源融汇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的融合,努力推动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率先发展。要注重打牢工作基础、巩固发展优势,坚持工作的高标准,着力实现经济发展优质化、风貌保护精细化、社会建设人文化、城市面貌精致化,力争使全区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充分发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坚持创新发展。要充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善于创新,在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上,积极开辟新领域、创造新经验、展现新水平,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开放发展。要按照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强化开放意识、培养世界眼光、开拓国际视野,以更加系统的全局观念、更加长远的战略思维,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要注重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人口调控与功能疏解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切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共享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的主体地位,全面

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不断完善区域资源的统筹协调整合机制和共驻共建共享机制,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城市美好生活。

第六章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

未来五年,要大力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实施“服务立区”战略。服务是西城区履行职责的根本要求和促进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将“服务”贯穿于全局,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始终,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好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要求。

实施“金融强区”战略。金融是西城区的主导产业和核心优势,要把做大做强金融业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以金融的强大牵引力和辐射力带动产业走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实施“文化兴区”战略。文化软实力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文化建设与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以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渗透力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在继承原有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按照推进产业发展、提升环境品质、服务人民生活的原则,全力构建“一核、一带、多园区”空间发展布局。

“一核”即以金融街为中心区,以德胜科技园、广安产业园为辐射区,以白塔寺、西单和南闹市口地区为配套区,集中力量打造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金融街功能集聚、政策集合、服务集成的效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丰富产业内涵,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一带”即以什刹海、阜景街、大栅栏、琉璃厂、天桥等地区为重点,以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现代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北京中轴线西翼文化带。“一带”是承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载体,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着力点。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有效疏解人口,适度植入产业,实现古都风貌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合理发展的相得益彰,建设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发展带。

“多园区”即支撑“一核一带”发展的九个功能区。按照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划分,包括德胜科技园、广安产业园、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阜景历史文化街区、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天桥演艺区、西单商业区、大栅栏传统商业区和马连道茶叶特色商业区。

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德胜科技园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金融后台、高端交易等产业,建设有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广安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新兴高端产业聚集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加强风貌保护和生态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建成集文化旅游、特色商业、传统风貌展示、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文生态风景区。阜景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加强文物景观保护,整体恢复和重现街区历史风貌,建设兼具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功能,展现北京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独特魅力的重要街区。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重点发展古玩艺

术品交易、文化旅游等业态,打造艺术品交易聚集地。天桥演艺区重点发展文艺演出、文化展示、休闲体验和文化商务等业态,建设文化特色突出的演艺聚集区。西单商业区重点提升商业品质、优化购物环境、完善服务配套,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时尚商业区。大栅牌连锁企业,建设集传统商业、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商业集聚区。马连道茶叶特色商业区重点提升文化品位、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茶叶集中交易、茶文化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商贸区。

第七章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迈上新台阶。率先形成较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经济特色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的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优势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

城市品位和文化魅力实现新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环境更加优美,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更加彰显,城市形象更加鲜明,文明城区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城市空气质量完成市下达的指标,食品抽检合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药品抽验合格率高于98%。

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人口规模得到合理调控,人口疏解有效、流动有序。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城市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万元GDP能耗降低率完成市下达的指标。

第三篇提升经济品质

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按照首都经济高端化、功能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和知识经济,积极发展非公经济、特色经济,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协调健康的以金融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商业和旅游业为重点,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多元共生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推动经济发展走向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第八章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新兴市场崛起等带来的重大机遇,发挥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作用,增强金融资产配置能力,拓展金融服务功能,促进金融及相关要素聚集,提升金融服务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能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集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国家金融决策、管理、结算、信息等资源优势,强化融资结算、重组并购和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总部。大力发展新兴金融,积极吸引各类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培育券商直投等新业态,抢占新兴金融和特色金融发展先机。积极吸引国际一流法律、会计、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丰富金融产业链。

培育要素市场。强化债券发行中心和清算中心功能,巩固全国债券交易市场中心地位。支持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推进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中国棉花交易所、中国林权交易所、北京

环境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发展壮大。推进中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发展。吸引场外交易市场管理机构落户。

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增量资源开发与存量资源盘活并重,加快金融街拓展,挖掘核心区资源潜力,提高空间承载力和利用率,努力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发挥德胜科技园和广安产业园的政策和空间优势,承接金融街产业溢出,构建金融辐射圈。突出西单商业区时尚特色,加速聚集商业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品牌,提高品牌丰富度,增强商业配套服务功能。稳步推进白塔寺地区和南闹市口地区保护性修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适度植入文化消费、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等产业,增强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提升服务品质。积极争取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将金融街发展纳入国家金融产业发展战略,营造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环境。提高金融街国际化程度,筹办北京金融文化节、金融发展论坛,开展金融街品牌国际推介活动,搭建国际性、高层次的对话交流平台,使金融街成为国际性重大金融活动首选地之一。探索构建金融信息资讯平台,研究设立北京金融街指数,出版相关刊物,加强业界信息交流,提升金融信息服务。完善配套服务,加强道路建设,全面完成金融街地下交通工程并投入使用,实现金融街内外路网与城市主干路网的有机衔接。加强区域电讯及网络设施建设,实现双路由供电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第九章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

紧紧抓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推进德胜科技园扩区和广安产业园入区工作,制定产业和空间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发展。

推动园区发展。德胜科技园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金融后台、高端交易等产业,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立各种层级的技术研发平台,推进企业、科研院所依法转让科技成果。加快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和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的建设。超前谋划广安产业园空间布局,高水平设计标志性建筑,加快推动广安产业园开发建设,合理配置相关产业,推动电子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企业总部的集聚,建设国家数字版权基地。

完善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探索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逐步满足园区企业对水电气热、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多样化需求。合理配置配套服务设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及周边地区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服务功能。加快周边环境建设,优化城市景观,提升环境品质。

加强政策支持。健全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与产业促进工作。落实中关村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和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通过项目资金配套、贷款贴息、法人奖励、获奖奖励、专利资助等方式,推动园区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

吸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落户,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促进资本与技术对接。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企业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进一步激发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更多一流人才、一流成果涌现。

第十章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商业中心和旅游地区立足发展新阶段,推动商业、旅游业向精品化、特色化、便利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商业、旅游业的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有效扩大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内涵式增长。

发展优势商业。增强西单商业区的品牌影响力,吸引国际知名商业企业落户,营造现代、国际、精品、动感、繁华的商业氛围,建设国际化、综合性、生态型现代商业中心区。扩大菜百的黄金珠宝交易优势和影响力,提升交易能力,延伸设计、展示、认证拍卖、商务服务等产业功能,探索建立黄金珠宝艺术品交易中心。着力调整商业业态,优化商业结构,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品质。

做强特色商业。依托大栅栏传统商业区,吸引更多的老字号品牌入驻。引导老字号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向主题化、多元化、体验化方向发展,增强中华老字号集聚区品牌影响力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完善马连道地区基础设施,优化商务环境,提升茶交易市场的辐射力,建设集产品展示、商贸洽谈、茶品拍卖、消费体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茶业交易中心。积极推动特色街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提升烟袋斜街、护国寺小吃街等街区品质,增强特色街发展活力。

完善便民商业。因地制宜发展社区商业,建设社区商业服务中心,提高社区商业便利程度。引进电子商务网络销售模式,促进网上销售与社区实体便利服务网点相结合。积极引入品牌零售、品牌餐饮、特

色店铺和超市等连锁企业,促进现有社区商业业态升级。推进社区生活服务行业发展,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突出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深入挖掘会馆、王府、胡同等资源,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加强酒店业标准化建设,发展主题特色酒店,引导社会旅馆向标准化、主题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区域住宿业发展质量。发挥旅游企业营销主体作用,积极开发文化创意旅游商品,丰富特色旅游商品体系,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和导览系统标准化建设,科学布局“中心、站、点”三级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建成集旅游咨询、购物引导、文化展示、创意商品展卖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服务咨询体系。

第十一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拓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总部经济与中小企业互动发展,促进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流通等多种服务性产业共生融合发展,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促进总部与中小企业互动发展。进一步聚集企业总部,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在金融、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引进国有、民营及外资企业总部,提升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控制力。大力发展为总部经济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鼓励为总部经济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形成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的共生关系,促进总部经济与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小额贷款、担保等类型的中小金融企业。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中介组织等相关机构服务职能,建设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平台,为中小

第一季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11年第一季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9日 “十二五”开局首季本市深入调结构转方式初见成效 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内外部因素相互交织情况下,北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结构、促创新、稳运行、惠民生,“十二五”开局首季,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调控初见成效,部分领域好于预期,“十二五”重大任务开局良好,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运行平稳有序,调结构、转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7.4%、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38.9%,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5%的低位。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本市始终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牢牢把握首都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产业结构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批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项目加快落地。一季度,本市下决心完成首钢主流程停产,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工业增加值仍增长8.6%,与前两年平均速度持平。与此同时,加快引进和落地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项目,为本市产业升级和调整积蓄了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项目纷纷落户本市。中国动漫游戏城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启动。国家时尚创意中心项目落户通州。星光影视园新媒体信息管理与服务公共平台投入运营。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艺术品拍卖持续火爆,北京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艺术品市场。 新兴业态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迅速,骨干企业超过30家,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优势,与数字出版、视频搜索、云计算、数字内容、新媒体等融合互促发展。电子商务持续升温,网上消费已逐渐成为新兴消费时尚。 二、坚持有保有压调控方向,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最全版

(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都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都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在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都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都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都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都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都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都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都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都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都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在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都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都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都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都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都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都市场。

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发展战略)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均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均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于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均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均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均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均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均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均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均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均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均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于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均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于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均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均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均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均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均市场。其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此建立以北京为市场的产品生产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 3

[收稿日期] 2004-09-17 [作者简介] 肖金成(1955—),男,河北邯郸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张景秋(1967— ),女,甘肃兰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教学与科研。 3 本文是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布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有:肖金成、王小广、杨小兵、汪阳红、孙久文、张景秋、孟延春、郑国等。 北京城市发展与首都经济建设 3 肖金成1 ,张景秋 2 (1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36;2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01) [摘 要] 紧密结合新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战略高度审视首都经济建设,特别是 产业布局问题,力求从北京市城市定位的特殊要求出发,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就业和环境要求,提出产业布局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建议。通过研究对首都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进行重新认识,为北京市城市规划修编提供参考性依据。[关键词] 城市发展;首都经济;产业布局[中图分类号] F 2991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917(2005)022*******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性大都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这既是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条件,也使北京面临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压力。在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深、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迅速提升北京城市在国际、国内和大区域范围内的持久的竞争力是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1 首都经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北京城市发展以及首都经济建设伴随着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由解放前以商业为主的消费性城市向解放后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转变;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形成北京市工业布局基本框架的重要时期,北京市目前的一些特大型企业如首钢和燕山石化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区不断集聚,工业布局开始进行空间上的调整;90年代随着各类开发区在空间上的拓展,工业布局逐步在郊区县展开,中心城区工业加大了搬迁改造的力度,第三产业则在中心城区加速发展,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存的格局。111 产业布局现状11111 第三产业在中心城区快速发展和升级 随着北京市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6114%,比1990年的3819%提高了2215个百分点。与此相应,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布局也不断向中心城区集聚,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向外推进,目前正在向三环、四环线扩展。与此同时,以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倾向更加明显。11112 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区七园”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经历了“试验区”———“一区三园”———“一区五园”———“一区七园”的演变历程,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海淀园为主体,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和健翔科技园相呼应的高新技术产业新格局,这些科技园区主要分布在四环周围和通往八达岭高速路的周边区域。11113 制造业加快向东部、东南部聚集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北京市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北京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1713亿元,对全市G 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12%。工业结构长期以来电子信息一枝独秀的局面得到较大的改变,已 2005年6月 第3卷第2期总8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Jun.2005 V ol.3N o.2Sum N o.8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环首都经济圈

一、政策相关动态信息: 2010年10月21,河北省政府日出台《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1)设想与范围 总体设想是,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简称“13县1圈4区6基地”: 13县(市、区)即: 保定市的涿州市、涞水县; 张家口市的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 承德市的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 廊坊市的三河市(包含燕郊镇)、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 区、安次区、固安县。 1圈:即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全长999.5公里,面积27060平方公里,人口485.65万人,2010年区域GDP119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00 亿元)。 4区:即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 6基地:即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2)目标与任务 坚持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加强与首都地区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对接融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规模、现代服务业上水平、现代农业提质效,将环首都经济圈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对接首都的新兴产业带、环绕首都的明星城市带。 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96亿元达到4784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200亿元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2 %;城区总人口由2010年的165万人达到300万人、年均增长12.7%,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上升到60%、年均增长5.4个百分点。 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再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6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城区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3)重点与举措 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一)加快建设“四区”。 1、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以筑巢引凤为平台,在环首都13个县(市、区) 各规划建设一个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每个园区规模不低于5平方公里,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推进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以人才家园为载体,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以廉租房为主体的“人才家园”(总量不低于10000套、每套80平方米以上,总计13万套),为高层次人才来冀创业提供住房和生活配套服务。 2、科技成果孵化园区:以完成科技成果中试阶段为主要目标'在广阳、安次、涿州、三河、涿鹿5个县(市、区),各规划建设一个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每个园区规模不低于10平方公里,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3、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为重点,在13个县(市、区)分别规划建设新兴产业示范园区,每个园区面积30至50平方公里。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4、现代物流园区:以北京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物资需求为依托在涿州、三河、香河、广阳、怀来、丰宁等县(市、区)规划建设一批面向首都、辐射全国的仓储、配送、运输等现代化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城市配送、消费品供应、空港物

2017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下降6.2%;第二产业增加值5310.6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22569.3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0.5︰19.3︰80.2,调整为0.4︰19.0︰80.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9万元。 表1 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 图1 201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6%。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7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常住人口出生率9.06‰,死亡率5.30‰,自然增长率3.76‰。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23人,比上年末减少1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万人。 表2 2017年末常住人口及构成 图2 2013-2017年常住人口总量及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0.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剔除营改增影响,同口径增长10.8%)。其中,与“营改增”相关的增值税等完成1671.9亿元,下降7.1%;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229.8亿元和643.2亿元,分别增长12.3%和12.6%。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9%。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6%,非食品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与上年持平,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7%。 表3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3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指数

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进口年均增长%,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其中,进口增长%,

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进出口均比“十五”末增长倍。 (二)贸易平衡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扩大进口战略。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格局因此更趋平衡,外贸顺差在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831亿美元。5年间,贸易不平衡度(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2007年的%、2008年的%、2009年的%下降到2010年的%。 (三)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十一五”期间,在加大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5年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大幅超过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速。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达14887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提高到%;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1578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下降到%。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业制成品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尊敬的**** 现将****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您作以简要汇报,请您批评指正。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元,同比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单位能耗预计下降**。总体来看,2012年是我区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是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最好的一年。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以****、****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达到****。****公司跃居世界轮胎行业20强,****公司被评为河南省化工行业20强企业,****公司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等企业成功入选省定上市预备队企业。二是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围绕****大产业园,谋划实施了****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亿元。集聚区新入驻企业****家,总数达到****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家,总数达到****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家。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企业技术认定中心****家;申请专利****

项,授权专利****项,巩固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先后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余名,****团队被评为全市首批科技创新型团队,全国****行业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公司。二注重产业集聚区建设。2012年,是产业集聚区实现整体突破、加速发展的一年。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亿元,****路建成通车,****路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纵****横的道路框架;铺设各类管网****公里,归并电力线路****条,污水处理厂试水运行,项目建设和企业入驻的先决条件得以有效解决。二是实施整村搬迁。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顺小区已建成投用,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小区****栋安置楼主体基本完工,可安置群众****户****余人;投资****亿元、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的和祥安置小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注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强了与央企、省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年会,积极参加了第七届****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对接洽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2012年,全区共引进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个。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实施****投资计划,全年共实施重点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亿元,占年度计划的****。新开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个,****亿元以上项目****个,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创历史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良好基础 二、发展趋势 三、历史机遇 四、主要挑战 第二部分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原则 二、主要目标 三、战略重点 第三部分发展任务和政策取向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扩展社会公共服务 三、增强基础设施能力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优化城市功能配置 六、加强社会和谐建 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 八、科技创新与人力开发 九、体制改革与管理创新 十、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 第四部分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一、扎实推进奥运前期筹备 二、精心实施奥运组织安排 三、保持后奥运期平稳发展 第五部分启动重点新城建设 一、总体要求 二、顺义新城 三、通州新城 四、亦庄新城 五、实施保障 第六部分规划实施 一、配套政策制订 二、专项规划落实 三、重大项目实施 四、规划实施管理

序言 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首都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在全市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本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良好基础 2001年2月,北京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符合首都功能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7.7%。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年均分别降低5.4%和13.3%。 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研发经费年均增长22.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教育体系日趋完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建成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体系和综合减灾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健全。奥运筹办进展顺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城市发展初现新格局。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成为提升首都服务功能、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扩充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力度加大,郊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定实施了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指导意见。区县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我们一直在思考整个环首都经济圈各类园区未来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后发园区的发展。 “对接北京,承接转移”,融合共生发展,这些口号已呐喊多年,但现在的局势依然不甚理想,京津周边的科技园区难以对接高端创新资源。 相反,北京更多的是“虹吸效应”——唐山、秦皇岛等地企业的研发中心纷纷设立于中关村。 另外,对于北京需要转移出去的高端制造大多流向苏南等发达地区,而转移到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基本为产业的低端环节。 这不外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地方经济阶段差异太大。北京市服务业比重都已达到70%,而周边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他们的产业投资环境落后,因此缺乏吸纳能力。 另外,两地产业结构不同。中关村都为高科技产业,周边地区的主要产业却是装备、建材传统。如此这样,怎能对接? 那么未来环首都经济圈各个层级的园区,究竟该如何发展?对于不同层级园区,发展路径完全不同。 第一梯队的中关村,一方面应搭建技术大市场,繁荣技术成果交易,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该园区应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加强金融和载体支撑,扩大创业质量,积极培育原创新兴产业发展。 第一梯队的另一成员——天津泰达,则应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精益管理”,提升企业家运作能力;强化招商选资,完善产业链条,推进研发型、服务型、高端型项目入驻;该园区应优化服务环境,加强资本运作,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对天津滨海高新区而言,应以滨海未来科技城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引进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产业技术源头,促进衍生企业发展,奠定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那么,在第二梯队的老牌国家级高新区中有保定和石家庄高新区等。 如保定高新区应充分依托英利、天威等龙头骨干企业,以智能电网全产业链为目标,强化孵化器、留创园等载体的支撑作用,在资本、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予企业全力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困境。 第三梯队是以燕郊、承德为代表的新晋的国家级高新区。 比如,燕郊高新区应利用毗邻北京优势,梳理分析燕郊人口结构,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