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职心理学试卷

在职心理学试卷

200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卷

200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卷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

1.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作()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D.联想

2.下列心理现象中只有()属于认识过程。

A。情绪B.兴趣C能力D.思维

3.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称为()知觉。

A。深度B.大小C形状D.面积

4.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盲从B任性C顽固D.优柔寡断

5.一名熟练的汽车驾驭员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情况,同时操纵方向

盘,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集中

6.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

A。信度B.常模C效度D.标准

7.与追求真理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

A。认识B理智感C道德感D.美感

8.视觉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C机体觉。D.外受感觉

9.长时间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为()

A.1分钟B.10分钟C.1小时D.1天

lO.强一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气质类型。

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粘液质

参考答案1.B2.D3.A4.A5.C6.B7.B8.D9.A10.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

1.由出乎意料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________。

2.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称为________能力。

4.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________阶段。

5.根据功能特性,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________神经元。

参考答案1.应激2.技能的迁移3.认知4.思维萌芽5.联络

三、名词解释

1.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结合,其中一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3.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4.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

5.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

四、简答题:

1.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思维的品质有: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刻人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2.简述运动知觉及种类。

答: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3.简述联想的规律。

答:联想有如下种规律:

(1)接近律: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时空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

(2)类似律:如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就想到跟此人面孔相似的另一人。

(3)对比律:如见到一个特别矮小的人,就想到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人。虽然两人在经验中并未联系过。

(4)多因律: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

(5)强因律: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

(6)近因律: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巩固。

4.简述荣格的内、外倾说。

答: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类型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从日常经验来说,内倾者是指那类好自己琢磨、莫测高深的人;外倾者则是指什么也装不住,所谓心直口快的那类人。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外倾者的活动主要是由面临的外界事物引起、影响和支配。这种人随环境而改变其心境,也就是较多地按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来活动。内倾者的活动主要针对自己的心理,由自己的心理支配自己的活动,常常倾向于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解释来活动。

外倾者的活动以客观事物为起点;而内倾者的活动,则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起点。内、外倾的另一种明显的标志是内倾者喜独处,而外倾者喜社交。

5.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答: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出影响。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

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

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讲授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或情绪共鸣。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第一,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6.简述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一方面要经常性的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

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

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

1.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教师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学生的知觉特点,避免先人为主。

人的知觉的整体有时会命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特别要注意克制先人为主的倾向。

(2)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针对定势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热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确定适当的动机强度。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活跃。在解决一般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动机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个性差异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

其次,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与发展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秉赋所其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一个把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的人,其赛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个刻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的人有更大的发展。

3.根据图示阐述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答: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其要旨如图。此图表明情绪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图中,感受器(R)接受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奋,沿着神经通道1到达丘脑(Th),再通过D到达大脑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成人们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然后皮层的兴奋经过通路3,使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绪模式(P)。丘脑的神经冲动经过通路2引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觉回到丘脑,并经过通路4再回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使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色彩。

2002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卷

2002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即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的特点的方法称之为()法。

A问卷B产品分析C谈话D个案

2、额外刺激物的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称为()

A外抑制B超限抑制C消退抑制D分化抑制

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是()知觉。

A运动B空间C方位D时间

4、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

A再现B识记C回忆D保持

5、看到天上的白云,将他们想象成草原上的羊群,这属于()想象

A有意B再造C创造D无意想象

6、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A盲目性B散漫性C顽固性D果断性

7、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对象的数目时注意的()

A范围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8、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的变化。

A灵活性B自动化C准确性D熟练化

9、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较少依赖文化知识,主要依赖个人先天禀赋的能力称为能力。

A晶体B流体C模仿D创造

10、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能力B气质C性格D意志

二、填空题

1、心理过程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共同性,而个性心理特征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

3、情绪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4、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环节是。

5、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特把人的为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

质抑郁质。

三、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信号性反应

3、遗忘

4、应激

5、差别感受性

四、简答题

1、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2、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品质有哪些,

3、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方法

4、简述注意的功能

5、举例说明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6、判断能力测验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二、论述题

1、根据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3、联系实际,分析能力形成的条件。

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卷

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l0分;将代表所选答案的字母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1 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种做法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原则。

A发展性 B整体性 C系统性 D教育性

2 下列能力中,( )能力是一般能力。

A运动 B绘画 C音乐 D观察

3 神经元具有( )的机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发动反应

C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发动反应

D接受刺激、转换能量和传递信息

4 对机体位置、运动状态的反映是( )感觉。

A外受 B内受 C本受 D皮肤

5 工作记忆的3个组成成分是( )。

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

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C感觉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

6 在直观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即为( )。

A日常概念 B.变式 C下定义 D 概念获得

7 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故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 )思维。

A具体形象 B抽象 C语词逻辑 D动作

8 “鱼与熊掌,两者不可兼得”,这种矛盾心态是动机冲突形式中的( )冲突。

A.双避 B趋避 C双趋 D单趋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

A安全 B爱与归属 C自我实现 D尊重

10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是由( )决定的。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1 研究学生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环境因素、机体因系和因素与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

2 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没有这个前提,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

3 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与激奋水平的关系。

4 凡是新活动和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迁移。

5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可把思维划分为思维和创造思维。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l0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1 似动知觉

2 认识过程

3 言语

4 智力技能

5 思维的批判性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本大题共30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1 简述注意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固素。

2 简述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3 简述知觉的理解性及其影响因索。

4 简述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

5 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6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五、论述题(每小题1 5分,本大题共45分;将答案写在答案纸指定的位置上。)

1 阐述遗忘理论,并解释下列现象:学习一个由25个双字词组成的词单,开头和结尾部分较为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容易遗忘。

2 结合教学实践,试析学生如何掌握科学概念。

3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教育硕士心理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l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l D 2 D 3A 4 C 5 A 6 B 7.D 8 C 9 C 10.B

二、填空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 心理

2 遗传素质

3 作业效率

4 负

5 常规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指两个静态的物体,接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物体的现象。

2 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3 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4 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5 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四、简答题(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l (1) 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2分)

(2) 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1分)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1分)

(3) 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1分)

2 (1) 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注意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儿童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分)

(2) 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注重教学决定儿童智力的发展、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2分)

(3) 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注重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1分)

3 (1) 指人在知觉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懈。(1分)

(2) 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1分)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1分)

(3) 语词有着重要影响,语词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2分)

4 (1) 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分)

(2) 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l分)

(3) 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1分)

(4) 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1分)

5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1分)

(2) 人的智力在1 8-25岁之间达到顶峰,但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1分)

(3) 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进入成年期液态能力发展有所衰退,晶态能力发展逐渐趋于平缓。(1分)

(4) 成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1分)

(5)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1分)

6 (1) 因素源,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2分)

(2) 稳定性,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分)

(3) 可控性,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I5分,共45分)

1 (1) 遗忘的概念。(2分)

(2) 衰退理论。(4分)

(3) 干扰理论。(4分)

(4) 用干扰理论解释此现象。(5分)

2 (1) 过去经验。(2分)

(2) 变式。(2分)

(3) 词语的运用。(2分)

(4) 定义。(2分)

(5) 结台实际论述。(7分)

3 (1)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1分)

(2)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1分)

(3)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1分)

(4)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1分)

(5)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1分)

(6)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分)

(7) 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论述。(9分)

2004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卷2004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

l.对单一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 )。

A.个案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2.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感觉、意象和感情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理论学派是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认知心理学

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 )。

A.概括

B.抽象

C.概念

D.综合

4.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属于( )原因。

A.不稳定的

B.可控的

C.外在的

D.内在的

5.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是 ( )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6.费希纳提出( )之间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A.感受性与感觉阙限

B.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变化

C.心理量与物理量

D.心理量的变化与物理量

7.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 )。

A.特殊能力

B.认识能力

C.创造能力

D.液态能力

8.工作记忆具有( )双重功能。

A.提取与存储

B.加工与存储

C.提取与加工

D.编码与加工

9.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理论是()。

A.机体知觉理论

B.丘脑情绪理论

C.认知,评估说

D.机体.-分化理论

10.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反映。 A.概括 B.抽象

C.直接

D.具体

二、填空题(每小题l分,本大题共5分}

l.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2.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3.沿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称为发散式思维。

4.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5.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10分)

1.个性心理特征

2.观察

3.定势

4.内部言语

5.技能

四、简答题(每题5分,本大题共30分)

1.简述思维的品质。

2.简述运动知觉及其依赖因素。

3.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4.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5.简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6.简述注意的双重加工理论。

五、论述题(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

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淡淡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根据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谈谈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

3.结合实际,阐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

1.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 )

A.社会实践 B.语言的产生 C生产劳动 D.学校的出现 2.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育学的专著是 (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学记》 D.《论语》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 )

A.专职性 B拥有高深知识C是传道者 D.职业角色多样化

4.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 ( )

A.实验活动 B.德育活动 C教学活动 D.智育活动

5.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

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原则 D.德育方法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B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开始于____。

2.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____对人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

3.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中。

4.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教育研究明显地沿着____方向发展。 5.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____是学校课程的基本类型。

6.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和充分认识学生。

7.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____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8.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____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方法。

9.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____。

10.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参考答案:

1.隋唐2.成熟机制3.《理想国》 4.实证化5.综合课程6.理解教材

7.不成熟性8.教科书9.京师同文馆10.德育方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2.前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4.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种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5.道德两难法:即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四、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答:正确。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反动的阶级利用教育来宣传反动的思想,为维护反动的政治服务;革命的阶级利用教育来宣传革命思想,传播科学真理,为革命的政治服务。

2.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接受更多知识。

答:错。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最终是要促成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判断和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3.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为主。

答:正确。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经过系统选择、精心加工、简化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其次,在认识方式上同样表现出间接性。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可以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知识,且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世界和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4.课外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补习功课。

答:错。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辅导。课外辅导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好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帮助工作。此外,还可为有学科兴趣的学生提

供研究和帮助,开展课外辅助活动,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服务性活动。

5.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答:错。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杜威不用“发展”而用“生长”,是因为他把发展定位在“经验的改造上”,以示与其他教育理论家的“发展”观相区别-杜威生活的年代里,美国道德教育存在着脱离儿童发展需要和美国社会需要的两大缺陷问题,因此,他试图从“道德生长”切人,阐述道德教育如何植根于儿童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而增益社会,实现资本主义道德理想。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答: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更重要。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有16年的学习时间,而人类知识总是不断猛增,所以除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主要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解决这一矛盾。

(2)教学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各种网校的发展都体现了教学形式个别化。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这为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例如现在的各种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各种特长班的举办。

(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依靠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日益发达,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劳动都日益智力化,而且使劳动者常常面临新的科学技术或工艺问题,迫使人们去创造,所以学校都以培养出创新人才为使命。

2·《纲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论述:

(1)课程与教学评价有那些功能?

12)结合实际.回答如何发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答:(1)教学语汇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

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2)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们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具体说来,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三)调控教学方向’

(四)检验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整人的工具。

(4)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期中考试之前,校长向教师们宣布了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实行无人监考的决定,教师们议论纷纷:有人监考还作弊呢,无人监考行吗?

在学生动员会上,听说取消监考,学生们的眼睛里先是露出半信半疑的神色,当彼此交换一下目光,证明自己的耳朵没出毛病以后,雷鸣般的掌声爆发了。显然,他们热烈欢迎无人监考。

……考试以后,每个同学都写了总结。

一位同学写道:“无人监考使我考试时很轻松,发挥得很好,根本没有作弊的念头。”

另一位同学写道:“无人监考体现了老师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而我们更应该自尊自爱。’’

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试卷上的分数也许并不理想,但我的人格卷是100分。”

同学们一致表示,赞成这样的活动,希望能够继续下去。

教师们也认为无人监考是一次突破,无人监考,利大于弊。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案例中“无人监考”活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其育人效果。

参考答案:

(1)学生本质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而学校是针对这种本质属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机会,这种做法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信任,根本上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个体身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