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导学案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导学案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导学案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导学案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高二历史编写人:王若东

【课标要求】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1、识记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2、识记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

3、识记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4、识记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5、理解:农奴制的存在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学习重点】

俄国的农奴制。

【学习难点】

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时注意从整体上把握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上的一系列状况和危机,分析其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知识链接】

1、俄罗斯简史: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莫斯科”这个词是在1147年。1237~1240年,蒙古人征服了大部分分裂的俄罗斯,把俄罗斯东北部并入金帐汗国。

1328年,绰号“钱袋”的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在位)从金帐汗那里取得“弗拉基米尔和全俄罗斯大公”称号,获得了征收东北俄罗斯对金帐汗国的贡赋的特权。

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对外于1480年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不久又收复了被立陶宛人占领的失地,基本上完成了俄罗斯的统一。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

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 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

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2、农奴与奴隶之比较

农奴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特定阶级,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农奴主的土地(称为份地),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可以自由结婚。农奴要向封建主服役并交纳租税。封建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

古代奴隶社会的奴隶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工具。可以买卖和任意杀死,其本身就是奴隶主的财产。

简单地说,农奴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奴隶则被视为工具。

【自主学习】

一、俄国的农奴制

阅读教材本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农奴制?农奴制什么时间形成和发展的?

2、农奴制下的农奴处境如何?

3、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会带来什么影响?你有何认识?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的发展

1、回忆工业革命的基本情况

2、俄国工业的发展有何表现?

3、和西方国家相比俄国的工业发展情况如何?

4、导致俄国工业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三、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原因:

结果:

影响:

2、知识分子的主张:

(1)守旧派:

(2)改革派:

(3)激进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合作探究: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问:他为什么这样评价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四、克里米亚战争

1、战争双方分别是哪些国家?

2、战争起因如何?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3、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4、对俄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课堂小结】本课主要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你能归纳出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吗?

【学习反思】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开始建立于

A.15世纪末16世纪初

B.17世纪中期

C.18世纪以后

D.1861年

2.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俄国

A.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

B.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C.彼得一世允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D.农村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农奴

3.教材P93页《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及其注解文字。右图说明

A.工业革命尚未影响到俄国

B.俄国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国

C.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D. 俄国工业品产量与英法等国差距越来越大

4.下列关于“十二月党人起义”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发动者主要是青年军官

B.起义者对俄国落后状况非常不满

C.起义发生在公历十二月

D.起义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5.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列主张属于改革

派的是

A.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

B.由农民和地主之间自愿协调

C.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D.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6.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认为:“我们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我们不是走

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这里所说的斗争是指:

A.农奴起义

B.克里米亚战争

C.农奴制改革

D.十二月党人起义

7.下列关于克里米亚战争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B.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C.耗费了大量物力和财力

D.各地农民开始暴动

8.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农奴制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B.农奴制已严重阻碍俄国工业发展

C.反对农奴制的思潮涌动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插入课本P93页农奴的困苦生活图、伏尔加河上纤夫图、P94页十月党人起义图、P95页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图

回答:

依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改革前的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着哪些重大问题?

三.问答题:

10.简要概述19世纪中期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课题: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学习目标】 1、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 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2、思考“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辩证的分析问题和全面的 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 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学习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历史意义、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发生的巨大变化,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由于___的阻止,俄国___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___的命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___”,地主不许___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在“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必须出钱___。 2、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___性质的国家。加快了俄国___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19C中期,日本是闭关锁国,落后的___国家,___掌握实际权力。 4、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转变为___国家,摆脱了沦为___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学习研讨: 1、小组讨论,完成基础练习和动脑筋题。 2、集中讨论基础练习,分别指名学生回答练习题。 3、师生互动讨论: (A)俄国废除农奴制: 1、指名说出我们知道了哪些主要知识点。 2、教师简述,归纳: 原因:①根本: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面临危机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间:1861年 (1861年改革)在位皇帝:亚历山大二世 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再也不许买卖 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 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 地。(辨析题) 历史意义:①积极: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 的改革(性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 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 重大转折点。②消极: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B)日本明治维新 1、指名说出我们知道了哪些主要知识点。 2、教师简述,归纳: 背景:国家落后,闭关锁国,实权掌握在幕府手中 明治维新目的:巩固明治维新政府统治,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 内容:①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 业; ③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 教育。 意义:①积极;②消极(课文第120页最后一段) 3、巩固练习:讨论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 四、扩展延伸:比较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之处,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辨析:俄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2)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3)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交流搜索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图片,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丰富资源,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与意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了“中国年”活动,这也是两国关系的最佳状态,回顾中俄关系,可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沙俄时代对中国的侵略;十月革命给中国以方向;中苏的兄弟情谊与交恶;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回首这一切,不禁更让我们关注这个和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同行了近半个世纪的邻邦的命运,这一切应该从十月革命说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课学习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师:毛泽东说过:“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说,俄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请同学们看课文内容,分析归纳俄国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回答) 1.资本主义发展落后 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靠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受到前资本主义关系层层密网的困扰。 师: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2.社会矛盾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3.一战加剧了矛盾 师:上述两方面情况,构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条件。俄国革命还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师: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01905年革命后,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 师:上述三点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惟一具备成熟的革命条件的国家,其他国家或是主观条件不具备,如德国;或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如英、法、美。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二月革命

高中历史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岳麓版必修一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十月革命前俄国是社会状况,记忆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认清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的俄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3、通过十月革命必然爆发、新政权的建设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教学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目标一应属于该完成的知识目标,熟悉教材即可解决;目标二体现“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教学中应该从基本概念的阐释入手,结合俄国当时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目标三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既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又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教学中应该以灵活方式处置之。 重点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学生学习掌握的重点。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件,对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由此认识中国革命的发生、胜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导入:可通过设计“你知道苏联是怎样诞生的吗?”直接导入 师:毛泽东说过:“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说,俄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1、2页的内容,分析归纳了俄国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稍停)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回答) 一、原因——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资本主义发展落后 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靠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受到前资本主义关系层层密网的困扰。 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2、社会矛盾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3、一战加剧了矛盾 师:上述两方面情况,构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条件。俄国革命还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师: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1905年革命后,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 师。上述三点俄国革命的历史条件,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唯一具备成熟的革命条件的国家,其它国家或是主观条件不具备,如德国;或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如英、法、美。

【配套K12】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落后的具有军事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3.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 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状况,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观察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去年是中国“俄罗斯年”,今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这也是两国关系最佳状态。回顾中俄关系,可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沙俄时代对中国的侵略;十月革命给中国以方向;中苏的兄弟情谊与交恶;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回首这一切,不禁更让我们关注这个和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同行了近半个世纪的邻邦的命运,这一切应该从十月革命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板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板书: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教师提问:我们上历史课时,每学习一件历史事件,首

先必须分析它的背景。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俄国的史实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工业革命以后,俄国进行了1861年改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特征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教师讲述:20世纪初期的俄国,充满了动荡、危机,酝酿着革命。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历史必然。 国际形势: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垄断和竞争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经济大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这极大地有利于革命。此外,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有利于革命的到来。 因此我们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析归纳一下俄国国内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但是这个国家却没有像英、德、美国那样快速发展,只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同学们想一想: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知识点教学提纲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二、革命进程 1、二月革命爆发: (1)爆发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爆发“二月革命”,(2)结果 ①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 ②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③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 (1)背景 ①二月革命之后,广大人民要求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拒绝满足人民的愿望,宣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任务:号召人民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留血事件: 1917年7月,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进行镇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改变斗争策略势在必行 -------布尔什维克党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 (1)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11月6日夜,起义开始 (2)11月7起义工人和士兵迅速攻占了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 (3) 8日凌晨,起义者攻占了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 (4)结果:革命取得胜利,宣告推翻俄国临时政府,成立“工农临时政府”。退出一战。 三、伟大的开端 1.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1)内容 --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①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新政权的建立---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②通过了《和平法令》--退出战争和《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 ③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1)意义: ①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 ②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4、十月革命的道路特点是什么?中国的革命道路?启示? 俄国:----- “城市中心论”——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广大农村到乃至全国。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启示:符合本国的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始丰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

第19课《范进中举》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点目标1,2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教与学随笔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 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文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 事件(中举)。“中举”是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作品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 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 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 “儒林”的丑恶形象。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 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 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 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 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 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制度, 分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种。初步考试在县里进行,考上后叫童生(秀才)。 正式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省城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上叫举 人,是候补官员,可做县官。第二年二月会试,在京城,由举人参加,礼部主 持,考上叫进士。接下来是三次的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 中后,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帮 凶,成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封建科举的弊端:(1)读书人迷醉功名, 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 的人才;(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4、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 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 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 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 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 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 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二、字词落实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 ()绾()头发 星宿()攥()紧带挈() 桑梓() 作揖()行()事醺 1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第19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第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熟悉十月革命前俄国是社会状况,记忆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认清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的俄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3、通过十月革命必然爆发、新政权的建设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教学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目标一应属于该完成的知识目标,熟悉教材即可解决;目标二体现“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教学中应该从基本概念的阐释入手,结合俄国当时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目标三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既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又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教学中应该以灵活方式处置之。 重点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学生学习掌握的重点。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对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由此认识中国革命的发生、胜利都是非常

重要的。 教学过程: 导入:可通过设计“你知道苏联是怎样诞生的吗?”直接导入 师:毛泽东说过:“革命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列宁在分析沙皇俄国的时候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也就是说,俄国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请同学们看文第1、2页的内容,分析归纳了俄国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稍停)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回答) 一、原因——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资本主义发展落后 20世纪初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受到前资本主义关系层层密网的困扰。 T: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2、社会矛盾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 美丽的西双版纳 精品导学案 苏教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本文的作者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重担》《光明在前》《带五线谱的花环》等,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祈.求(qí) 傣.家(dǎi) 橘.园(jú) 蕨.菜(jué) 竹篾.(miè) 一缕.(lǚ ) 贿.赂(huì) 勐.(měng) 斑斓.(lán) 戏嬉.(xī) 妩媚.(mèi) 一簇.(cù) 拓展:与下列生字字形相近的字有哪些?请找出,并注音、组词。 缅湎(miǎn)沉湎腼(miǎn)腼腆 焚婪(lán)贪婪禁(jìn)禁止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心驰神往: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悠悠:长久,遥远。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斑斓:灿烂多彩。 一斑: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常比喻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善男信女: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拓展:辨析词义。 [遍及-普及] 都有“普遍到达”之义。“遍及”指普遍到各处,后面常带地点宾语;“普及”多指普遍推广,或使大众化,与“提高”相对。 [摈弃-抛弃]

都有“丢掉不要”之义。“摈弃”指很坚决地排除、扔掉,语义较重;“抛弃”语义相对较轻。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问题一:细读文章,感知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西双版纳给作家李舵留下的总体印象,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美丽、神奇秀丽。“美丽的地方”这一短语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印象直接,点出了西双版纳的特点;“神奇秀丽”用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在全文中起到了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2.本文标题为“美丽的西双版纳”,通读全文,请用“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的句式说说西双版纳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示例:(1)西双版纳美啊,美在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 (2)西双版纳美啊,美在热带雨林风光中; (3)西双版纳美啊,美在浓郁的民俗风情里。 问题二:品味语句,体会美点。 具体品味语句,参考下面的形式,说说你喜欢(关键字词句)的理由。 形式:我很喜欢文中(词语,句子皆可),因为。(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示例一:我很喜欢第一段其中的“神奇秀丽”, 因为我觉得作者用此词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文中的“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 示例二:我很喜欢文中“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踱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一句。因为我觉得十分新颖有趣,谁说只有人才有思想和情感的?文中的大象分明聪明得紧! 问题三:理解写法,揣摩效果。 1.你觉得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 示例:“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好在“高高”二字,不仅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之处是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 示例:(1)“悠悠野象谷”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2)“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3)“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

历史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

第19课xx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课标要求】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和条件,了解《四月提纲》和武装起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在俄国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结合世界大事分析十月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时政,认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件,对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由此认识中国革命的发生、胜利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难点】

难点:xx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不是偶然的,认识它发生的历史条件,理解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十月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很有帮助。 【导入新课】 演示1989年东欧剧变有关录像资料,以及1991年冬莫斯科,镰刀斧头苏联红旗被俄罗斯取代。将学生注意力从现实引向历史纵深,激发起探究新质的兴趣 教学导言:1991年,飘扬了74年的苏联红旗在莫斯科悄然降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入火的岁月。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是如此巨大,让人不禁感慨万千。现在就让我们把努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追寻历史的足迹把 【讲授新课】 一、革命前的xxxx——背景 在1861年俄国发生了农奴制改革,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上沙皇专制,贵族特权依然没有废除,经济上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获得自由的农民依然一贫如洗,所以俄国国内市场依然十分狭窄,这些成为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正是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原因。利用多媒体演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归纳俄国发生革命的原因 材料一: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设计与反思 1. 教材分析 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本课是讲述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所以它成为以上两课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正因为考虑到这一因素,本课课文指出:十月革命“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这一点,就会把握住本单元和本课的主要线索。由此出发,教师可以在阐述具体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将主要的线索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更高更宽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现象,进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建立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在《标准》的相关部分还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把握本课的核心思想:课文内容围绕本单元的中心,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本课的前一课是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的内容,后一课是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内容。 2.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对俄国历史已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探究问题,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掌握对知识扩展的“度”,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把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和理解十月革命条件的成熟、彼得格勒起义的概况、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有关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状况的材料,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比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其世界历史意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教育。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难点: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照片,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学习目标】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的出现;十月革命的胜利及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1.历史条件 ①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进行改革,推进,为创造了条件(物质条件)。 ②由于改革,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在西方列强中处于,使社会矛 盾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俄国的,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和,激化了各种矛盾。 ④俄国无产阶级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还拥有广大的同盟军农民(主观条件) 2.酝酿准备: ①1917年3月,工人和市民游行发展为武装起义,沙皇被迫退位。二月 革命推翻统治俄国年的王朝,形成和两个政 权并存的局面。 ②列宁发表《》,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夺取政权,实现,通过 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 意义:《四月提纲》成为的纲领,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并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③1917年7月,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的方针,并掌 握越来越多的的领导权,起义时机日趋成熟。 二、概况 1.爆发:1917年11月6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攻占,推翻,取得起义胜利。 【合作探究】比较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异同 2,建立政权:全俄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通过了《》和《》,选举组成,世界上国家诞生。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苏俄政治体制建设初具规模。

【思考】苏维埃政体有什么特点?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的束缚和的统治,建立起专政,开辟了的道路。 2.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的道路,开创了 的新模式。 【重难诠释】 1、十月革命的特点: (1)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 (2)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2 【巩固练习】 1、一战期间,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思想,其基本含义为() A、把帝国主义战争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战争 B、变帝国主义战争为民族解放战争 C、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利用帝国主义战争引起的危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2、20世纪初,俄国一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物质条件,这种“客观物质条件”主要是指() A、社会矛盾的激化 B、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人民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 3、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战争”,对这句话的 正确理解是() 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B、一战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C、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这个条件 4、下面关于俄国二月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B、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C、推翻了沙皇统治 D、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 A、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举行武装起义 D、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6、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A、打击对象基本相同 B、领导力量基本相同 C、革命性质基本相同 D 、产生结果基本相同 7、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8、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相同点不包括()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导学案及答案--第三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的发展起 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 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李树全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西安市第89中学李树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月革命前俄国国内形势,认识二月革命的后果。 (2)了解《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和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的情况,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3)掌握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情形,探讨十月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介绍当前俄罗斯社会对十月革命的一些观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 (2)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因素入手,展示相关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认识十月革命的爆发与俄国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分析《四月提纲》的特点和影响。 (4)引用必要的材料,讨论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其经验和教学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教师:同学们曾经学习过俄国十月革命这一段历史,哪位同学可以谈一下对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地位或影响的认识? 学生甲: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生乙: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进程,使俄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教师:两位同学谈的都非常好。无论是对俄国历史,还是对世界历史,十月革命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在俄罗斯国内,对十月革命,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声音:“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种偶然现象”、十月革命“是少数人搞的阴谋”、十月革命“使俄国走入歧途,造成悲剧性的后果”……等等,种种否定十月革命的论调甚嚣尘上。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吗?十月革命是“少数人搞的阴谋”吗?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悲剧”吗?十月革命对俄国乃至世界历史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这场曾经改变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革命。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当前理论界和史学界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种种不同看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有利于本课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俄国需要一场革命吗? 教师: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近代以来,俄罗斯民族的诉求是什么? 学生小声议论。 教师: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回答,我们先从俄罗斯近代历史说起吧。 19世纪以来,俄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场改革:一场是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一场是1906年开始的斯托雷平改革,进一步摧毁了俄国旧的村社组织。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这两场改革都发生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案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型:新授课 考纲要求: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概述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识记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措施,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探究十月革命的背景,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看图片:列宁的葬礼 【师】1924年1月21日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限的悲哀,悲哀是因为一位伟人的去世,这位伟人是?【生】列宁。 【师】90余万的工人、农民、士兵为什么在最寒冷的冬季排着长队来送别列宁?列宁为俄国做出了怎样突出的贡献?【生】因为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十月革命的时代,追寻那段过往的岁月。 初高中知识衔接: 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 二月革命中掌握政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是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展示学习目标(师板书,学生阅读) 1、探究合作分析史料得出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2、识记并简述十月革命的过程(夺取政权、巩固政权) 3、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根据史料,小组合作探究十月革命的背景(要求:勾画关键信息并归纳,回答问题) 革命背景之一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1913年按人均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王斯德主编《世界近代史》 阅读上述史料,思考: 1、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与美、德英等国比较,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小结: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革命背景之二 材料一: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十分贫苦。在1861年获得解放后,农民们被迫为以前给地主耕种的土地支付捐税。加上人口的增加、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营业税,尤其是对酒类的税收简直成了令人窒息的重负,因为农民们就是靠饮酒才使自己得到点安慰的。──《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材料二: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有些企业甚至达到16—18小时。工资很少,一个月仅有6—19卢布,完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