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实验(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实验(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107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二)

英文名称: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II)

授课时数:72 学分: 2

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 材料化学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析化学实验(二)的主要内容是仪器分析化学实验部分,它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掌握现代的研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手段与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若干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了解有关仪器的结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及一些应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分析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1.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原子吸收、原子发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位分析法等)原理的理解,了解定性,

定量分析的依据及有关的定律、公式。

2.了解有关仪器的结构及其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

3.掌握有关仪器分析方法的分析步骤及初步具有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了解实验过程中应控制好哪些实验条件和参数,它们如何影响实验结果。

教学方式:实验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堂指导。

教学手段:讲授与实验

考核方法:实验成绩 = 实验报告成绩(70%) + 基本操作成绩(30%)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6学时)

内容:了解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仪器的基本构造及操作方法。掌握绘有色溶液的吸收曲线的方法及用工作曲线法测定有色物质的含量。

实验二、示差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铬(6学时)

内容:巩固722型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学习用示差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测定水样中的铬及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菲那西丁(6学时)

内容:了解并掌握UV–12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仪器的基本构造、应用范围及操作方法。学习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机物含量。

实验四、荧光法测定药物中核荧素的含量(6学时)

内容:了解分子荧光仪器的基本构造、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学习分子荧光法中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的绘制方法,根据荧光发射强度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实验五、自来水氟离子的测定(6学时)

内容:了解氯离子选择性电极直接电位法测定氟含量的原理、仪器分析方法特点、仪器操作。学习标准加入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及使用氟离子的选择性电极的注意事项。

实验六、电位滴定法测定甘草膏中氯的含量(6学时)

内容:了解并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技术。掌握判断电位滴定终点的三种方法及选择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的原则。

实验七、气相色谱实验(6学时)

内容:了解气相色谱仪分析方法的特点、仪器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方法。学习色谱柱的评价与分离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

实验八、高效液相色谱实验(6学时)

内容: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及部件的工作原理、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学会根据分析样品中组分的极性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及活动相,采用反

相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

实验九、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一)—摄谱(6学时)

内容:了解WPG–100型光栅摄谱仪的结构及部件的工作原理、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学习摄取标准铁样、水泥样及化锌标样和样品的光谱谱板,暗室冲洗技术及固体粉未

样的制样技术。

实验十、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二)—水泥样品的定性分析(6学时)

内容:使用光谱投映仪及标准铁谱图查找水泥样品中十种元素的谱线。学会辩认谱线的方法及光谱定性分析的方法。

实验十一、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三)—氧化锌的含量分析(内标法)(6学时)

内容:使用测微光度计,测定氧化锌标样及未知样中分析线及内标线的黑度。学会测微光度计调整使用方法,学会用内标法定量数据处理的方法。

实验十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铜(6学时)

内容: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空气已炔火焰测定铜的标准溶液和水样溶液的吸光度,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性能及基本操作。掌握利用原子吸收

光谱分析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材和参考书:

《基础仪器分析实验》化学系分析教研室编,1983年

《基础仪器分析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仪器分析实验》编写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仪器分析实验》张济新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大纲修订人:高玲高级实验师

修订时间:1999.6

《分析化学实验(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1071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实验(一)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I) 授课学时:68 学分:2

课程层次及修读类型:学科专业类必修课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析化学实验(一)的主要内容是定量化学分析实验,它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要与定量化学分析理论课紧密配合。本课的目的是:学习并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及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其它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增强对“量”的概念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基本要求:

通过基本实验的严格训练,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规范化的基本操作,包括定量分析实验常用的分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仪器的使用与校准方法和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及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术。

所有实验均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实验中所得测量数据均须及时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要学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实验记录及报告要简明整齐,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实验数据,坚决克服涂改数据或凑数据等作弊行为。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注意节约,讲求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式:实验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课堂指导。

教学手段:讲授与实验

考核方法:实验成绩 = 实验报告成绩(70%) + 基本操作成绩(30%)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讲授本实验课对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的要求,介绍、清点、洗涤仪器(2学时)

内容:讲授本实验课对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的要求。了解及认识实验所用仪器,学习仪器的清洗方法,介绍实验室规章制度。了解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及实验常识。

实验二、分析天平的操作及称量练习及容量仪器的校准(6学时)

内容:了解分析天平的基本构造;掌握电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了解容量仪器校准的意义;学会容量仪器的校正方法。学习判断盘轻盘重及加码顺

序及移液管的使用方法。

实验三、滴定操作练习(6学时)

内容:学会配制酸碱溶液;掌握滴定操作规程、观察终点及读数。学会估读 0.01ml.的方法。

实验四、工业碳酸钠总碱量的测定(6学量)

内容: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学会总碱量的测定方法,和终点的判断。

实验五、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6学时)

内容:巩固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加深强碱滴定弱酸理论的理解。

实验六、硫酸铵中含氮量的测定(6学时)

内容:了解弱酸强化原理;掌握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学会铵盐试样中含氮量测定的方法及正理解指示剂的选择。

实验七、水的总硬度的测定(6学时)

内容:通过水样中水的总硬度的测定,掌握络合滴定方法及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属指示剂的变色机理及体系中加镁的作用。

实验八、铅、铋合金中pb2+, Bi3+含量的连续测定(6学时)

内容:巩固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络合滴定中控制溶液酸度的意义。了解二甲酚橙指示剂的使用及终点的判断。

实验九、重铬酸钾法(无汞)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6学时)

内容:熟悉重铬酸钾的反应原理及应用,学习无汞盐法测定铁。溶样、还原及过量还原剂除去及溶样的方法。

实验十、碘量法测定铜(6学时)

内容:了解碘量法的基本原理。学会配制和标定Na2S2O3标准溶液练习和学会用碘量法测定胆中铜的含量及测铜时干扰元素的的影响和排除。

实验十一、BaCl2·2H2O试样中钡含量的测定(12学时)

内容:熟悉并掌握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了解晶形沉淀的性质及沉淀条件。了解本实验误差来源及消除方法和沉淀的产生及处理操作。

教材和参考书:

1.《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

3.《分析化学实验》中山大学化学系陈焕光等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大纲修订人:高玲高级实验师

修订时间:1999.6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832020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

英文名称: Experi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授课学时:64 学分:2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基地

课程层次及修读类型:学科专业类必修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化工原理实验》是配合《化工原理》《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机械》等课而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其中教学目的及要求为培养化工过程的基本理论,化工实验能力。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性能和操作,并熟悉化工上常用的仪表(如各种流量计,压差计,泵,风机等)的使用。.掌握进行化工实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如何控制和测量化工实验中的操作参数,如何获得准确和完整数据,以及如何用计算机和手工计算整理实验数据等。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化工实验动手的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计算机模拟化工原理实验系统的使用与编制。

教学方式:讲授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教学手段:讲授指导实验

考察方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平时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为考核依据,成绩折算成百分制。总成绩按平时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

成绩占30%,实验预习报告占20%。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基础知识(4课时):

内容:化工实验守则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化工实验安全与意外事故处理、化工实验常用及新型测量仪表简介。

第二章雷诺实验(3学时)

内容:观察流体流动行动的变化,流速分布和流动边界层现象。在稳定流动情况下,测量不同流动形态的雷诺准数。

第三章流体流动阻力测定(4学时)

内容:测定水在圆型直管中流动时不同的流速下直管摩擦系数λ雷诺准数Re,从而对Re—λ变化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学习压强的几种测定方法及提高测量精确度的一些技巧。第四章离心泵性能测定(4学时)

内容:学习离心泵的操作方法。掌握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方法。了解离心泵的构造与操作原理。

第五章:流量计性能测定(6学时)

内容:熟悉文丘里流量计的构造与操作原理。掌握问丘里流量计表定方法。(容量法)利用本实验装置测定文丘里流量计的流量系数,从而了解文丘里流量计的流量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

第六章对流传热实验(6学时)

内容:掌握测量气—汽对流给热系数的实验方法。了解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学会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Nu=A*Re m*Pr n准数关系式。

第七章精馏操作及计算(6学时)

内容:了解精馏塔的内部结构及塔板类型。掌握精馏塔操作方法和理论板数及总板效率的计算。学会识别精馏塔内出现的各种操作状态。

第八章旋风分离器的原理及操作(3学时)

内容:掌握旋风分离器的原理及操作。了解旋风分离器的一些性能。观察气固非均系在旋风分离器内运动和压力分布情况。

第九章吸收实验

内容:掌握填料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及设备结构;掌握总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掌握空塔气速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第十章传导传热实验

内容:掌握测定套管换热器流体对流传热系数、保温管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在裸管中管壁对空气自然对流传热系数。

第十一章计算机自动控制及采集数据的干燥实验

内容:掌握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测定洞道干燥器中物料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了解不锈钢干燥器, 不锈钢管路和铸铝风机、计算机接口、A/D转换卡、计算机软件包响应知识和使用.

第十二章计算机自动控制及采集数据的精馏塔操作

内容:掌握精馏塔计算机数据采集和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的使用,学会应用计算机、传感器等设备对精馏塔塔顶浓度进行测量、数据采集和自动检控;掌握自动测定在全回流、部分回流条件下的总板效率。

第十三章计算机仿真化工实验(4学时)

内容: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工实验数据的方法。了解计算机在化工实验模拟系统的使用与程序编制。

教材:自编讲义《化工基础实验》

参考书:1、《化工原理基础实验技术》天津大学化工技术基础实验室教研室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2、《化工原理实验》(第二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大纲修订定人:胡瑞生教授

大纲制定时间:2003年8月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832020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

英文名称: Experi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授课学时:64 学分:2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春季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基地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化工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学科类必修基础课。

本课程重点通过流体动力过程、传热过程、传质过程的某些典

型化工原理实验,增强巩固学生的化学工程基础理论。熟悉典

型化工原理实验装置及流程及计算机控制和采集实验数据的

实验装置及流程。培养学生对化学工程中各种现象的观察能力

和计算机处理化工实验数据的方法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其

目的是培养学生化工实验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化工设计及

化工产品生产、开发奠定初步基础。

教材:自编讲义《化工基础实验》

参考书:1、《化工原理基础实验技术》天津大学化工技术基础实验室教研室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2、《化工原理实验》(第二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考核方法:实验预习、操作、实验报告三项结合

化工原理实验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

课程编号02832020

学分 2 总学时64 使用教材自编

修读方式化学、化工专业必修

系主任(签字)

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04年1月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832050

课程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英文名称: Special Experiment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授课学时:64 学分数:2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秋季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课程层次及修读类型: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化工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实验技术与实验研究方法。其教学要求是:

(1)使学生掌握专业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

(2)使学生学会专业实验主要仪器和装备的使用

(3)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

(6)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方式:讲授与学生实验相结合

教学手段:讲授指导实验

考察方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平时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为考核依据,成绩折算成百分制。总成绩按平时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

成绩占30%,实验预习报告占20%。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专业实验基础(4课时):

主要内容为专业实验的组织与实施、专业实验重要技术及设备介绍和专业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三部分。

第二章:专业实验(60课时,选择如下10实验):

1.超临界流体萃取高附加值产品;

2.超细稀土氧化物的制备;

3.金属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实验;

4.蒙药中有效化学成分的超临界流体萃取;

5.沸石催化剂制备实验;

6.稀土氧化物电导性测定实验;

7.蒸发实验;

8.萃取实验;

9.超临界流体干燥实验

10.程序升温脱附实验;

11.多孔材料比表面积的测定;

12.固定床反应器工程实验;

13.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模拟实验

教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第一版)房鼎业乐清华李福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1.《化工基础实验》冯亚云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化工开发实验技术》刘光永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大纲制定人:胡瑞生教授

大纲制定时间:2003年7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832050

课程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

英文名称: Special Experiment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授课学时:64 学分数:2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秋季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化工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让学生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如超临界流体萃取高附加值产品、超细稀土氧化物的制备、金属氧化物的程序升温还原实验、蒙药中有效化学成分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沸石催化剂制备实验、稀土氧化物电导性测定实验、蒸发实验、萃取实验、超临界流体干燥实验、程序升温脱附实验、多孔材料比表面积的测定、固定床反应器工程实验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模拟等实验,使学生掌握专业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专业实验主要仪器和装备的使用、专业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第一版)房鼎业乐清华李福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1.《化工基础实验》冯亚云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化工开发实验技术》刘光永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考察方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平时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为考核依据,成绩折算成百分制。总成绩按平时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

成绩占30%,实验预习报告占20%。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2061,01032062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al Physical Chemistry 授课学时:128 学分:4

课程层次及修读类型: 学科专业类必修课考查方法:考查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化工学院各专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础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掌握物理化学的有关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目前国内外物理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和我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多年经验,物理化学实验应加强基础实验内容;严格基本操作训练;同时增加近代实验和最新技术;使学生既有牢固的基本实验技术功底,又能初步了解和掌握近代实验技术内容。随着计算机的引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更丰富了,并且大大提高了实验数据处理水平。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熟悉实验室安全知识。了解误差概念并用误差理论指导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严格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写作。正确作图和计算。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和实验方法,以及常规仪器的使用等。

教学大纲内容

物理化学实验课包括实验与讲座两部分,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实验内容与实验技术讲座。

一、实验技术讲座内容(12学时)

1、绪论(2学时)

(1)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课程的具体安排

(3)课程的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要求

(4)评分和考核办法等

2、误差内容(2学时)

(1)系统误差的判断和消除方法

(2)函数的算术平均误差和函数的标准误差

(3)直线拟合误差计算

(4)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和数据表达

3、热力学测量技术(2学时)

(1)玻璃温度计的种类和贝克曼温度计的测量技术

(2)热电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各种量热技术简介

(4)热电对(多对热电偶串联)在量热技术中的应用

4、电化学测量技术(2学时)

(1)可逆电动势的测量(对消法和高阻抗电表测量法)

(2)不可逆电动势的测量和电池的充放电曲线

(3)电导及电化学参数测量技术

(4)电极表面的处理方法及电极制作

(5)选择电极、玻璃电极及pH值的测量

5、气相色谱技术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应用(2学时)

6、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原理及实验技术(2学时)

二、实验内容(140学时)

A、热力学(44学时)

1、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6学时)

测定苯的凝固点下降值,计算溶质萘的分子量。通过实验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量原理和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分子量

(2)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定技术

(3)防止液体过冷的方法

(4)熟悉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6学时)

采用静态法测定四氯化碳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并求其平均摩尔气化热。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测定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并掌握体系减压、检漏、汞U型管压力计使用方法。

(1)静态等压测量原理及方法

(2)玻璃汞温度计的校正

(3)掌握气压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4)系统减压的注意事项

3、分解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8学时)

测定各温度下氨基甲酸铵的分解压力,从而计算相应温度下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等压反应热效应、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及标准熵变。

(1)了解测定平衡压力的方法

(2)了解低真空操作技术

(3)福廷式压力计的校正

4、燃烧热的测定(8学时)

采用氧弹式量热计测定燃烧热,通过实验了解量热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取得有关热力学的一般知识和基本训练。

(1)量热实验方法

了解量热法的基本原理熟悉量热计构造和原理绝热法量热所采用的各种绝热措施熟悉掌握实验操作技术

(2)学会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5、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8学时)

采用回流冷凝法测定不同浓液的苯与乙醇体系的沸点和气液两相平衡成分。确定体系的最低恒沸点和相应的组成。通过实验掌握沸点~成分相图的运用和阿贝折光仪的使用方法。

(1)了解溶液沸点和折光率的测量方法

(2)了解气液二相的平衡原理

(3)阿贝折光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超级恒温槽的使用方法

6、二组分固—液相图的测绘(8学时)

测定铅锡合金的步冷曲线,绘制其相图并确定低共熔点及相应的组成。了解热分析

法测量原理,掌握热电偶的使用和校正方法。

(1)用热分析法测绘Pb~Sn二元金属相图

(2)了解热分析方法的测量技术与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

(3)由步冷曲线确定拐点和平台的方法以确定二元合金的凝固点

B、电化学(26学时)

7、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6学时)

测定铜—锌电池的电动势和铜、锌电极平衡电极电势,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1)测定Cu—Zn电池的电动势和Cu—Zn电极的电极电势

(2)了解可逆电池、可逆电极、盐桥等概念

(3)掌握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8、化学电池温度系数的测定(8学时)

测定化学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学会银-氯化银电极和甘汞电极的制备方法,掌握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1)制备Ag-AgCl电极和Hg-Hg2Cl2电极

(2)用电位差计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

(3)绘制E-T曲线,求算三个温度下的△G,△H和△S

9、电势—pH曲线的测定(6学时)

将测定的电极电势换算成相对标准氢电极的电势,绘制电势—pH曲线,用曲线确定FeY-和FeY2-稳定存在的pH值范围。

(1)了解电势—pH图的意义及应用

(2)掌握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和pH值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3)测定Fe3+/Fe2+—EDTA络合体系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电极电势,绘制电势—pH 曲线

10、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6学时)

熟悉惠斯登电桥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技术,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1)用电导法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2)了解溶液电导的基本概念

(3)掌握用电桥法测量溶液电导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C、动力学(22学时)

11、旋光法制定蔗糖转化反应速率常数(6学时)

测定蔗糖转化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半衰期。掌握测量原理和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1)掌握测定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法

(2)测定蔗糖转化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3)了解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系

(4)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旋光仪的正确操作技术

12、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8学时)

用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了解电导水的制备和电导率仪的使用。

(1)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了解反应活化能的测定方法

(2)了解二级反应的特点,学会用图解计算法求出二级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3)熟悉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13、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方程(8学时)

采用初始速度法测定丙酮碘化复杂反应的级数、速率常数和活化能。掌握分光光度计

的使用方法。

(1)测定用酸做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反应速度常数

(2)通过本实验加深对复杂反应特征的理解

(3)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

D、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18学时)

14、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6学时)

用气泡最大压力法测定体系的表面张力、测定溶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计算吸附量与浓度的关系。

(1)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吸附量与浓度的关系

(2)了解表面张力的性质,表面自由能的意义以及表面张力和吸附的关系

(3)掌握正确绘制曲线图和采用镜像法作切线的方法

(4)掌握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15、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6学时)

测定聚乙烯的分子量,掌握测量原理和用乌贝路德粘度计测量粘度的方法。

(1)测定聚乙烯的平均分子量

(2)掌握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3)了解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其它测量粘度的方法

16、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6学时)

(1)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的原理

(3)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

E、物质结构(30学时)

17、络合物的磁化率测定(6学时)

采用古埃磁天平测定物质的磁化率,计算其摩尔磁化率,推算其不成对电子数,判断这些分子的配键类型。

(1)了解物质的磁性,物质的原子、分子、离子在外磁场作用下的磁化现象

(2)掌握测定物质磁化率的原理和技术

(3)了解电磁铁剩磁现象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和清除方法

18、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8学时)

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掌握测定偶极矩的原理和方法。

(1)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2)熟悉电容仪、折射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的关系

(4)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

19、红外光谱法区别顺、反丁烯二酸(8学时)

测定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的红外光谱,从图谱中找出能够区别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异构体的有代表性的峰,并与标准图谱相比较。

(1)初步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掌握真空压片技术

(3)对红外谱图进行分析和测量,找出区别顺反异构体的代表峰

(4)查阅标准图谱并与实验图谱相比较

20、核磁共振实验方法(8学时)

(1)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

(2)了解核磁共振仪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其操作技术

(3)核磁共振谱图的测绘与解谱技术

21、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6学时)

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学习制样方法及仪器的操作方法,熟悉物相定性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X-射线物相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22、X-射线小角度散射法测定平均粒径(8学时)

熟悉X-射线小角度散射法测定平均粒径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制备粗细不同的衍射样片,掌握衍射峰半高宽的测量方法和平均粒径的计算方法。

教材与参考书

1、复旦大学等校编《物理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北京大学编《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南京大学编《物理化学实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兰州大学等编《有机分析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5、H.D.克罗克福特等著,郝润蓉等译《物理化学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大纲撰写人:曹培华、赵薇

大纲制定时间:2003年8月

“大学化学及实验”教学大纲(修订)

“大学化学及实验”〈实验部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2511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及实验(一)”:

英文名称:Chemistry and Experiment of University(一)

实验学时:64;学分:2;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系、各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大学化学及实验”(实验部分)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两部分,其中无机化学实验讲授32学时,分析化学讲授32学时,共64学时,2学分。

“大学化学及实验”(实验部分)的作用在于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实验技能。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操作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加深对化学基础理论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教学方式:实验和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学生先预习实验内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讲解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基本操作,学生单独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学生实验后交实验报告,教师给出分数(百分制)。

考查方法: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平均成绩?70%+实验操作成绩?30%(百分制)。

教学内容

1、玻璃仪器的认领和洗涤

2、溶液的配制

3、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

4、置换法测定气体摩尔常数

5、气体密度法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量

6、氢、氧、过氧化氢

7、分析天平的使用

8、酸碱滴定

9、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10、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

11、工业纯碱中总碱量的测定

12、高锰酸钾法测定绿矾中的铁含量

教材和参考书:

1:无机化学实验,中山大学(第三版),高教出版社

2:分析化学实验,武汉大学编(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护理本科)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2.课程中文名称:预防医学 4.课程总学时数:54 5.课程学分数:2.5 6.授课对象:护理专业本科 7 同时培养1 2 指三、学时分配

1.预防医学的概念 2.医学模式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三、医学模式 四、公共卫生措施

【本章阅读书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1.预防医学的概念。 第一篇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 2 3 4 1 2 三、三级预防策略 【本章阅读书目】 1.李鲁.社会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郝模.卫生政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1.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全球卫生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健康促进的概念。 3.熟悉临床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内容。 4.了解儿童、妇女、老年保健的主要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2. 1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熟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含义和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3.熟悉医院感染的定义、类型,了解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5.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 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1 2.中华人民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北京,2002 3.陈锦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 第二篇环境与健康 第四章人类与环境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MF 课程名称:物理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Optics 总学时:50 讲课学时:50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辅导学时:学分:3.0 开课单位: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 授课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 先修课程: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电动力学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1、Born & Wolf, Principles of Optics, 7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2、《物理光学》(第三版),梁铨廷,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3、《物理光学学习指导与解题》刘翠红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一、课程教学目的 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同时又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工程有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光的电磁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讲授光在各向同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特性,以及光的吸收、色散、散射现象。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物理光学的重要知识,掌握重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以及今后工作中所遇有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光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10学时) 光波的特性:光波与电磁波、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物质方程;几种特殊形式的光波;光波场的时域频率谱;相速度和群速度;光波场的空间频率与空间频率谱;光波的横波性、偏振态及其表示。光波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包括反射和折射定律;菲涅耳公式;反射率和透射率;反射和折射的相位特性;反射和折射的偏振特性;全反射。光波在金属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等。 第二章光的干涉(共10学时) 双光束干涉;平行平板的多光束干涉;典型干涉仪及其应用;光的相干性理论。 第三章光的衍射(共10学时) 衍射的基本理论:包括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夫琅和费衍射:包括夫琅和费衍射装置;矩孔、单缝、多缝以及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巴俾涅原理。菲涅耳衍射:包括圆孔和直边菲涅耳衍射。衍射的应用和傅立叶光学基础等。 第四章光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共10学时) 晶体的光学各向异性:包括张量的基础知识;晶体的介电张量。单色平面光波在晶体中的传播:包括光波在晶体中传播的解析法和几何法描述。平面光波在晶体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晶体光学元件及晶体的偏光干涉等。 第五章晶体的感应双折射(共4学时) 晶体的电光效应(原理及应用)、声光效应和旋光效应(自然旋光现象、菲涅耳的解释、磁致旋光效应、应用)。

《煤矿地质学》测试试题

《煤矿地质学》试题

————————————————————————————————作者:————————————————————————————————日期: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 1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节理与解理 答: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答: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层面构造—不同性质沉积层的分隔界面称层面,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 泥裂、印模和结核。 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答: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带。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4.煤的变质作用 答:褐煤在地下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转变为烟煤或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答: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以分为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序列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模板】

《地质学基础实习》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质学和地质工作及其与农业的相关性有更具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原理和地质观测与研究方法以及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知识和方法,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野外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任务与意义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通过地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有助于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同学们更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地质学内容,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特别是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弥补校内教学中标本和器材不足的弱点。 2)实地观测并记录各种岩石及其所含矿物特征和野外产出状态,认识各种岩石中的代表岩石类型,特别是沉积岩中的各种代表岩石,如砂岩、砾岩、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各种岩石在野外的产出状态和一般特征。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使理论知识有了实践基础。 3)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认识基本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不仅使课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实际验证,而且能有新的认识,开阔视野。 4)观察不同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观察不同岩层在野外的出露情况,寻找典型地段观察并分析各种岩石演化为土壤的过程和机理。这都有助于对农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 第一天: 1)观察晚古生代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特征;

2)观察石灰岩中燧石结核的特征及其产出规律; 3)观察石灰岩中珊瑚、菊石等化石的特点; 4)认识一般的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褶皱); 5)介绍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第二天: 1)学习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 2)认识砾岩、砂岩、泥岩; 3)在泥岩中寻找和观察植物化石; 4)学习观察河流二元结构。 第三天: 1)观察差异风化; 2)观察层内揉皱; 3)观察断层并判断其性质; 4)观察褶皱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5)观察燕山期正长斑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状况; 6)观察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页岩中的笔石和灰岩中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第四天: 1)观察上白垩统浦口组角砾岩及其层理构造; 2)认识河流阶地和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层状构造特点; 3)观察石灰岩表面的溶蚀现象以及溶洞形态,并分析其成因; 4)观察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生长状况; 5)观察三级溶洞—地壳三次抬升的证据; 6)观察直立岩层和倾斜岩层; 7)观察背斜核部的特点并学习绘制素描图; 第五天: 1)上白垩统赤山组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 2)观察火山构造; 3)观察玄武岩与下伏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4)观察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的玄武岩; 5)观察玄武岩的球状风化; 6)辉绿岩岩墙; 第六天: 1)观察和描述晚古生代地层剖面:五通组石英砂岩、黄龙组灰岩、船山组生物碎屑灰岩; 2)观察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3)观察洞穴形态; 4)观察洞穴堆积类型—石柱、石钟乳、石笋; 第七天 1)观察玄武岩及其中的橄榄石包裹体,仔细观察并描述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气孔状构造; 2)观察玄武岩的基底岩石-第三纪中新统浦镇组砾石层、砂砾层;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编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号:50416303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学分:3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 绪论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健康的概念。健康权。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预防策略的实施原则*。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目的*。 第九章临床预防医学与健康管理 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内容。健康管理的定义。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具体原则。危险因素的概念及特点*;临床场所如何收集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在慢性病预防中的意义。健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光学 英文名称:Optics 学分:4 总学时:72 实验(上机)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物理专业及相关专业,二年级第一、二学期 一、课程说明 (一)编写本大纲的指导思想 为适应我校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要求,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建立严谨的教学体系,特制定本大纲。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光学是普通物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一方面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训练提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物理学的基本课程,应着重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建立起鲜明的物理图象。 在教学中,还应通过分析、概括丰富的自然现象,联系科学发展和生产实际中的有关事例,注意采用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以及加强习题运算,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了解光学的最新发展,体会到综合运用基础物理学知识联系实际、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轴球面组成像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基本原理及典型应用。 难点:运用菲涅耳公式解释半波损失问题偏振光的干涉旋光现象解释。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研究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问题.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力学及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同时本课程又与原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激光原理、光纤通信、信息光电子学等后继课程有密切关系。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光学》(上、下册), 赵凯华钟锡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五次印刷; 2、《光学》,易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3、《光学》,章志鸣沈元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4、《光学》,王楚汤俊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肉眼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的鉴定特征,学会设计地层柱状图;培养学生进行地质科学实验的兴趣,掌握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实验尤为重要,它是掌握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性启蒙教育,普通地质学实验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实习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求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方式 在实验室观察、描述和鉴别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训练阅读地质图,设计制作地层柱状图。 四、实习时间及安排 总共14学时,根据理论课程进展情况,安排进行各实习。 五、实习成绩考核 每次实验要求写实验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地质学基础》(一)实验教学大纲(水文) 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实验性质 《地质学基础Ⅰ》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了解通过手标本认识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会常见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的鉴别。 2、实验的目的 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观察与判别能力。 3、实验的任务 通过对实标本的观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物、岩石手标本肉眼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地质学基础Ⅰ》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doc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72201008/72201009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s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72学时 学分: 2分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物理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教育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基础知识 的同时,受到严格训练,掌握初步的实验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掌握一些基本仪器的使 用方法。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 力学部分

热学部分 电磁学学部分

光学部分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基础知识 测量与误差,主要讲述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力学部分 实验一长度的综合测量 1.目的要求 练习使用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练习做好记录和计算不确定度。 2.方法原理 用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和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和高度。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滚珠、圆柱管。 4.掌握要点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的使用方法及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圆柱管的内外半径及高度,并计算其体积。 (2)用螺旋测微仪测滚珠的直径。 (3)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二单摆 1.目的要求 用停表和米尺,测单摆的周期和摆长,并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2.方法原理

g l T π2= ()()2 22)(?? ? ??+??? ??=t t u l l u g g u 。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单摆、停表、钢尺。 4.掌握要点 测量单摆周期的注意事项、重力加速度的不确定度的计算。 5.实验项目: (1)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的直径。 (2)用钢尺测悬线的长度。 (3)用停表测单摆的周期(不改变摆长,测5次,每次30个周期的时间) (4)计算重力加速度和它的不确定度。 (4)改变摆长,测单摆的周期,用作图法算出重力加速度。 实验三 测重力加速度 1.目的要求 掌握几种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2.方法原理 自己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自由落体装置、数字毫秒计、光电计时装置 ,单摆 气垫导轨。 4.掌握要点 掌握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5.实验项目: (1)根据原理设计实验方案。 (2)记录实验数据 (3)数据处理及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四 密度的测定 1.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掌握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2.方法原理 v m = ρ,质量用天平称量,体积用阿基米德定律求出。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物理天平,游标卡尺、比重瓶,小烧杯、温度计、酒精、不规则玻璃块。 4.掌握要点 物理天平的调节和方法、测量密度的两种方法: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 5.实验项目: (1)学习调整和使用物理天平。 (2)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固体的密度。 (3)用比重瓶法测酒精的密度。 实验五 拉伸法测杨氏弹性模量 1.目的要求 用伸长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学习光杠杆原理并掌握使用方法。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 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 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 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 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 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 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 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 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 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 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 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 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什么是希尔特定律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普通地质学是对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是面向地质学及地质类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于地质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开设的一门先导性课程,每学年授课64学时(含48学时讲课与18学时实验课程)。课程包括以下基本教学内容: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与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及其地质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块体运动、地球环境与资源、地球系统科学概述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地质思维与地球系统科学观,为进一步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面向低年级地质类专业开设,学生通过普通地质学的学习,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教学模块:地球基本知识、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圈内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人类与实验教学等五大部分。 地球基本知识主要介绍最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矿物、地质年代等内容。 地表动力地质作用介绍各种地表动力作用和产物,和主要包括外动力地质作用与 - 4 -

沉积岩、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风化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和地下水地质作用等。 岩石圈动力地质作用主要介绍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和产物,包括岩浆作用和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震活动、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 地质环境与人类主要介绍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对人类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球资源、地质环境、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实验教学主要介绍和培养学生的地质基本实践技能,主要包括晶体模型、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罗盘使用和地形图、地质图填绘以及图切剖面等实验教学内容。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普通地质学课程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质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全院每年平均有60余名学生学习该课程。作为地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是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对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园地,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质学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学会地质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分析和研究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地质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课后作业和地质实践技能训练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 - 4 -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医学技术营养专业用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编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号:50416303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学分:3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其余为了解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 绪论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健康的概念。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预防医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九章健康管理与临床预防医学 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内容。循证临床预防服务内容确定的方法。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临床预防服务的基本步骤:收集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度评估(健康危险度评估的概念;健康危险度评

物理光学实验指导大纲

(上机)课程名称:《物理光学》 实验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总体介绍 1、本课程上机实验的任务: 1)学会利用计算机数值计算的方法处理物理光学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本课程上机实验的简介: 对等厚干涉和夫朗和费多缝衍射的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利用MA TLAB 软件对其过程进行编程和模拟仿真,从而加深对光的干涉和衍射基本原理的理解。 3、本课程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4、本课程上机实验涉及核心知识点: 1)光的干涉和衍射理论; 2)matlab程序设计基础。 5、本课程上机实验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相应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及调试。 6、本课程上机实验运用软件名称:MATLAB 7、总学时:4 8、教材名称及教材性质(自编、统编、临时): 《光学教程》,叶玉堂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统编。 9、参考资料: 1)《物理光学教程》,谢敬辉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光学原理与应用》,廖延彪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3)《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石顺祥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4)MATLAB教程罗建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二)包含实验项目基本信息 实验项目1 1、实验项目名称: 等厚干涉条纹分布的模拟 2、实验目的和任务: 目的:通过对等厚干涉光强分布的模拟仿真,加深对光的干涉基本原理的认识。 任务:以一个曲率半径R = 5 m的柱透镜的凸面紧贴在一个平板玻璃上,其凸面与平面相切于O点(如图所示),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空气薄层,用波长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从反射光中可观察该空气薄层所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模拟此等厚干涉条纹的一维光强分布曲线图和二维光强分布的灰度图。 柱透镜置于平板玻璃上的截面图 3、上机实验内容: 1)编写模拟仿真程序,上机调试并运行; 2)改变柱透镜曲率半径,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3)改变入射光波长,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4) 改变柱透镜凸面和平板玻璃间的介质的折射率,观察条纹分布的变化。 4、学时数:2 实验项目2 1、实验项目名称:多缝夫朗和费衍射的模拟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 【学分】:3 【总学时】48 【先修课程】:无 二、教学目标 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经更紧迫地显示出来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相处,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理应首先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带头向社会传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去,以造福于人类。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励大家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要求 重点了解地球科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课程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二)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通过练习作业初步掌握地球上主要地形特点及其名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的特征 2、难点:理解宇宙观 第二节行星地球简史 (一)教学要求 概略地了解:宇宙应是无限的(但在自然科学中,却作为一个有限的研究对象来对待),这个宇宙产生于约137亿前的大爆炸,是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冷的气体与宇宙尘埃组成的星云逐渐形成太阳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假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是自然本身演变的产物。重点掌握: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宇宙应是无限的 2、难点: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 第三章地球的结构 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教学要求 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征,矿物内部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其外部形态及特性的主导因素,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构成地球的主体。一般了解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和重新组合。 (二)重点、难点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培训讲学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 总学时: 36 学分:2.0 实验(训)学时: 4 自主学习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弘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光学教学大纲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54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光学》 课程英文名称:Optics 课程编码:3910252108 开课学院:理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第三学期 学分/周学时:3/3 《光学》是物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及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它和《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和《量子物理学》等后继课程有着密切联系。激光的出现和发展使光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加扩大了光学在高科技领域、生产和国防上的应用。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磁学 (二)课程目标 1. 牢固掌握有关光的传播及其本性,包括干涉、衍射、偏振等基本现象、原理和规律,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了解它们在科研、生产和实践上的应用。 2. 牢固掌握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和作图方法。熟悉典型助视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3. 了解现代光学的发展概况以及现代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时分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开展课堂讨论、课外自学、学生课外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结合课程内容完成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教学。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含绪论)光的干涉(10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知道光学发展历程; 2.理解相干叠加和非相干叠加的区别联系; 3.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和光的干涉定义; 4.了解干涉条纹的可见度以及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对可见度的影响; 5.掌握光程差和相位差之间的关系; 6.掌握分波面干涉装置的干涉强度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干涉条纹 的形状; 7.掌握分振幅法等倾干涉条纹的条纹特征和光强分布及其应用; 8.掌握分振幅等厚干涉的条纹特征和光强分布及其应用; 9.掌握迈克尔孙干涉仪和法布里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干条件,以及分振幅和分波面干涉装置及干涉光强分布。 难点:薄膜干涉和多光束干涉。 三、主要内容 1.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光学发展史; 2.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和相干性; 3.光程和光程差,实现相干光束的方法; 4.半波损失; 5.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 6.迈克耳孙干涉仪; 7.多光束干涉,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第二章光的衍射(8学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衍射现象,并注意区分菲涅尔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 2.理解衍射现象的理论基础-----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煤矿地质学各种习题附答案

煤矿地质学 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为(从太阳由近而远排列) 。 2.地温梯度是深度每增加时地温升高的度数,地温分带分为 ,和。 3.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有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在平均地深km为第一地震分界面,又称面;平均地深km为第二地震分界面,又称面,由此将地球的内圈层划分为,和。 4.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 5.矿物是。 岩浆岩的六种造岩矿物是。摩氏 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6.矿物的特征包括,,, ,,,,等,矿物的鉴定特征指 7.按照矿物解理面的完善程度,将解理分为,, ,,莫氏硬度计由一到十级的矿物分别为

。 8.常见的造岩矿物有,,, ,,,, 。 9.岩浆是 。根据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 和等四种基本岩浆类型。 10.岩浆岩的八种造岩矿物是 。摩氏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11.外力地质作用包括。沉积岩根据划分为 等类型 12.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是按照___________来划分的,具体的划分规范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内源沉积岩的种类有,, ,,, ,和。 14.岩石地层单位从小到大为,,和,年代地层单位由小到大为,,,,和。 15.岩石地层分类系统的组是最基本的单位,组指 。列举出三个含煤地层的组名 16.地层对比是指, 地层对比的依据有,, ,。 17.地层对比的方法有:,, 和。 18.地质年代被划分为五个代,它们分别是,, ,,。 19.古生代可划分为纪,由老到新分别为(包括代号) 。 20.中生代和新生代共有六个纪,他们由老到新分别是,,,,,。 21.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和,根据岩层的倾角,可以将岩层分为,,和。 22.地层厚度包括,,,, 按照厚度,煤层可以分为,,, 。 23.褶曲要素包括,,,和,影响褶曲发育的因素有,, 24.成煤的必要条件有,,和。 宏观煤岩成分包括,,,和。 25.宏观煤岩成分可分为,,和。煤岩类型有,,和 26.煤矿中常见的地质图件有 。

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Physical Geology) 目录 课程计划 (3) 主要参考文献 (4) 第一章绪论 (5) 第一节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5) 第二节中国的地学优势 (6) 第三节当代地质学的特点与最新进展 (7) 第四节地球科学家的任务 (7) 第五节地球科学的内容与分科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8) 第二章矿物 MINERAL (9) 第一节若干基本概念 (9) 第二节矿物的物理性质 (12) 第三节矿物的鉴定 (13) 第四节常见矿物 (14)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4) 引言 (14) 第一节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Extrusion and Eruption) (15) 第二节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18) 第三节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19) 第四节火成岩的主要类型 (21) 第五节岩浆的形成与地球内热 (21) 第四章外动力作用与沉积岩 (22) 第一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23) 第二节沉积岩的特性 (24) 第三节四类沉积岩 (26)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8) 第一节变质作用基本特征一 (28) 第二节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 (30) 第三节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31) 第六章地质年代 (32) 第一节相对年代的确定 (34) 第二节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34) 第三节地质年代表 Geology Time Scale (35) 第七章地震(Earthquake)及地球内部构造 (36) 第一节地震学 Seismology基本概念 (37) 第二节地震波与地震仪 (38) 第三节地震的分布 (39) 第四节地震预报与预防 (40) 第五节地球的内部构造 (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