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女性的生殖脏器的解剖

一、外生殖器

阴户、玉门阴户,又名四边。系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阴户、玉门的功能: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出入口。

二、内生殖器官

(一)阴道、子门阴道,又名子肠。是中医学中的固有解剖名称,其解剖位臵与西医学一致。子门,又名子户。是指子宫颈口的部位。阴道、子门的功能:也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二)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胞宫的位臵: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连阴道。可见中医学的子宫形态是形如合钵,状若倒臵的梨形,上有两歧,即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输卵管、卵巢),说明中医学的“子宫”与西医学“子宫”的解剖范围是不同的。胞宫的功能:具有化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其功能特点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它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分明,各依其时,充分表现了胞宫功能的特殊性。

女性的生理

一、生理特点: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以气血为用。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但是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宫,在生理上

有月经、带下、胎孕、产育和哺乳等,这些与男性的不同点便构成了女性的生理特点。女性的经、带、胎、产、乳等特殊功能,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

二、特殊生理

(一)月经

1.月经的生理现象:

(1)月经初潮和绝经的大致年龄:健康女子,一般到了十四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成为“初潮”初潮年龄可早自11~12岁迟至18岁前后。绝经年龄到49岁前后。

(2)月经的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在28~35天之间亦属正常(3)经期一般为3-5天,亦有长达6~7天者。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天癸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具备生殖能力,以及产生月经的基本物质天癸至则月经来潮

(2)脏腑与月经:肾、肝、心、脾、胃在月经的产生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血气与月经:气血协调,血脉通畅,血海按时满盈,月经才能如期来潮。

(4)经络与月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与冲、任、督、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冲、任二脉的作用下,与十二经脉互相联系,才能有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二)妊娠与产育

1.妊娠的机理:肾气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两精结合而受孕。

2.妊娠的生理现象: 停经、早孕反应、乳头乳晕着色、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迟脉尤甚,尚须结合妊娠试验、B超、妇科检查等协助诊断。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农历加14。

4.临产及分娩:在临产时出现腰腹阵阵作痛,小腹重坠,逐渐加重至产门开全,阴户窘迫,胎儿、胞衣依次娩出,分娩结束。产程从规律宫缩至分娩大致为 12 小时,即所谓“子午相对”,这与现代统计的一、二、三产程的时间基本一致。分娩过程中要对产妇做出正确指导,掌握“睡、忍痛、慢临盆”的临产调护六字要绝。

5.产后机体的变化:特点是“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子宫逐渐恢复至正常大小,恶露逐渐减少至消失。

6.哺乳:哺乳期,气血上化为乳汁,一般无月经来潮,也比较不易受孕。鼓励母乳喂养,提倡按需哺乳。

女性的病理

一、病因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二、病机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一、四诊要点

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

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

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二、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

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

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

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妇科疾病治法概要

一、补肾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疾病的重要法则,根据病情,选用温肾助阳,滋肾养阴,育阴潜阳,阴阳并补等法则辨证论治。

二、疏肝养肝:肝气郁结者,疏之,泄之;肝其上逆者,柔之,缓之;肝阳偏亢者,抑之,平之。疏肝养肝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故有“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的说法。

三、健脾和胃: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宜补益脾胃;脾气虚弱,中气

下陷,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当辨其寒热,降逆止呕;脾虚夹湿,痰湿阻于胞络,宜健脾化痰,调经止带。

四、补益气血: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并佐以养血活血之药;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并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药;气血同病,则适当配合应用。

五、活血化瘀:临床常用于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等。若瘀血内着,积结成癥者,宜破瘀消癥,软坚散结。

六、理气行滞:若气机郁滞或气逆上壅,甚或气结积聚,应以解郁、行气、散结、降逆为主,佐以通络。理气行滞常与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配合运用。

七、清热凉血:热邪入血,以致血分蕴热,热迫血行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则宜清热凉血;热邪在下,未影响营血的月经先期、胎漏等,则宜苦寒清热或甘凉清热。

八、温经散寒:寒邪客于胞中,则血行不畅,冲任受阻的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治宜温经散寒。

九、利湿除痰:水湿停滞不化,阻遏阳气则为寒湿,治宜温化水湿;湿郁日久可化热,则为湿热,宜清热利湿;脾气不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下注胞宫,治宜燥湿化痰

十、解毒杀虫(含外治法):

预防与保健

一、月经期卫生:讲卫生、适寒温、节饮食、禁房事、调情志、劳逸适度。

二、妊娠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调饮食、慎房事、乳头护理、产前检查。

三、产褥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富营养、讲卫生。

四、哺乳期卫生:乳房卫生、定时喂奶、坚持避孕、调畅情志。

五、更年期卫生:调畅情志、劳逸适度。

妇科常见病诊治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8~9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来潮者称为月经先期。也称“经行先期”、“经期超前”。多以血热、气虚为主要病因,以气虚统摄无权或热邪迫血下行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提前8~g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以上。

2.月经量多、色鲜、质稠或量多、色淡、质稀。

3.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类证鉴别

经问期出血其特点为在两次正常月经周期之间出血,量少,持续时间不超过2~3天。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经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心悸气短,或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黄芪15g,甘草l0g,当归l0g,陈皮l0g,升麻l0g,柴胡l0g,白术15g。

2.阳盛血热

证候经期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伴心烦胸闷,面红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加减。药用丹皮l5g,地骨皮20g,白芍15g,熟地黄20g,青蒿15g,黄柏15g,茯苓l0g

3.肝郁血热

证候经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或胸胁胀闷,乳房胀痛,或少腹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丹皮l0g,炒栀子10g,当归12g,白芍12g,柴胡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

4.虚热

证候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用生地黄30g,地骨皮l0g,玄参30g,麦门冬l5g,阿胶10g(烊化),白芍15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热加太冲、太溪;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实证用

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归脾丸,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加味逍遥丸,用于肝郁血热型月经先期。益母八珍丸,用于气血两虚型月经先期。知柏地黄丸,用于虚热型月经先期。

(四)其他疗法

花旗参15g,大枣15g,粳米100g,上三味温火同熬l~2小时,每日1剂,连服5 日,用于气虚型月经先期。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随气候改变及时增减衣被,勿使过热。饮食应清淡,不过食辛辣香燥食物。要

保持情志舒畅,避免七情过极,化火生热。

(二)护理

经行期间要劳逸结合,不宜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避免经期或产后房事,注意节欲。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8~9天以上,甚或40~50天一至的,称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经期错后”或“经迟”。多以血虚、血寒、气

滞或痰邪为主要病因,以气血虚弱,气滞寒凝,冲任受阻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延后超过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2.多数表现为月经量少。

(二)类证鉴别

妊娠育龄妇女月经周期延后,且妊娠实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血寒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当归l0g,川芎9g,白芍l0g,肉桂9g,莪术9g,丹皮l0g,川牛膝9g,甘草9g。

2.虚寒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小腹隐痛,喜温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阳祛寒调经

方药艾附暖宫丸加减。药用艾叶l0g,香附l0g,当归l0g,续断9g,吴茱萸9g,川芎9g,白芍9g,黄芪20g,生地黄20g,肉桂9g。

3.血虚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红,无块,或少腹隐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眠,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山药l0g,熟地黄l0g,杜仲9g,当归9g,山茱萸l0g,枸杞子l0g,甘草6g。

4.气滞

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暗红,或有块,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理气调经

方药疏肝解郁汤加减。香附l0g,青皮l0g,柴胡l0g,郁金15g,丹参15g,川芎9g,泽泻9g,延胡索9g,川楝子9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寒加灸天枢;血虚加脾俞、足三里;小腹冷痛加灸关元。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当归丸、乌鸡白风丸,用于血虚之月经后期。香附丸,用于气滞之月经后期。艾附暖宫丸,用于虚寒之月经后期。

(四)其他疗法

1.干姜30g,大枣30g(去核),红糖30g,先煎姜、枣,与红糖共服,用于血寒型月经后期。

2.当归30g,生姜15g,羊肉200g,前两味洗净,与羊肉共炖至肉烂熟,食肉饮汤,用于虚寒型月经后期。

【预防与护理】

经期及前后当避免风寒、水湿,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8~9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多以肝气郁滞或肾气虚衰为主要病因,以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延后8~9天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

2.一般经量不多,经期不长,如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可发展成为崩漏。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肝郁

证候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l0g,白术l0g,茯苓9g,当归12g,白芍l0g,薄荷3g(后下),煨姜5g,甘草6g。

2.肾虚

证候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暗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法补虚固肾调经

方药固阴煎加减。药用党参l2g,熟地黄l5g,山药9g,山茱萸9g,菟丝子9g,远志3g,五味子l8g,炙甘草3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肝郁加肝俞、太冲;肾虚加肾俞、太溪。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四、月经过多

凡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多以气虚、血热、瘀血为主要病因,以气虚不能摄血、热邪迫血妄行、血不归经为主要病机。西医学中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期间经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

(二)类证鉴别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不按周期而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多发生于青春至,期和更年期。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虚

证候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兼见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加减。药用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升麻15g,炙甘草l0g。

2.血热

证候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药用生地20g,黄芩l0g,白芍l0g,续断20g,熟地黄20g,黄柏l0g,甘草6g。

3.血瘀

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不净,色紫黑有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丹参泽兰饮加减。丹参20g,炒黑豆20g,香附l0g,延胡索l0g,艾叶l0g,泽兰l0g,赤芍l0g,山楂炭l0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热加太冲、曲池。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用于阴虚内热之月经过多。乌鸡白凤丸,用于气血虚弱之月经过多。补中益气丸,用于气虚下陷之月经过多。云南白药,用于血瘀之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多以血虚、肾虚、瘀血、痰湿为常见病因,以血海不充、血不畅行为基本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

(二)类证鉴别

激经也称盛胎,多见于妊娠初期(孕三个月之前)阴道少量出血,是孕后按月行经而致阴道有规律的下血现象,多无其他不适,胎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治疗,常随胎儿增大而出血自止。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血虚

证候经来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无块,伴头晕目眩,心悸,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淡红,脉细。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自血汤加减。药用人参10g(另煎),山药10g,黄芪20g,茯苓10g,川芎l0g,当归20g,白芍20g,熟地黄20g。

2.肾虚

证候经来量少,色淡红或暗红,质清,腰酸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加减。药用菟丝子l0g,杜仲l0g,枸杞子l0g,山茱萸15g,当归15g,熟地黄l5g,山药l0g,茯苓9g。

3.血瘀

证候经来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l2g,红花12g,川芎l0g,当归l0g,白芍l0g,熟地黄l0g。

4.痰湿

证候经来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加减。药用茯苓20g,半夏l0g,陈皮l0g,苍术15g,香附9g,胆南星l0g,枳壳l0g,生姜5g,神曲9g,甘草6g。

(二)针灸疗法

以关元、气海、三阴交为主穴。血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瘀加中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血虚之月经过少。大黄廑虫丸,用于赢瘀之月经过少。肾气丸,用于肾虚之月经过少。

六、痛经

凡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以肝郁、寒凝、湿热、气血及肝肾虚损为主要病因,以气血不通或不荣为主要病机,临床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西医学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出现痛经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本病的临床特征是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

2.一般疼痛多发生于行经第l~2天或经期前1~2天,随后即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至经净或于经净后始发病的,但亦在1~2

天内疼痛自止。

3.疼痛程度轻重不一,经血排出时,疼痛常可缓解。

(二)类证鉴别

1.异位妊娠多为停经后突然发生下腹一侧撕裂样剧痛,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严重者可致休克,或伴少量阴道出血,下腹有压痛或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颈举痛,子宫胀软,宫旁有界限不清质软而触痛的包块。

2.肠痛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右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正常。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气滞血瘀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按则痛甚,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去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l5g,川芎l0g,白芍15g,桃仁l0g,红花l0g,枳壳l0g,延胡索l0g,五灵脂l0g,丹皮l0g,乌药9g,香附9g,甘草9g。

2.阳虚内寒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药用当归l0g,白芍l0g,川芎9g,人参lOg(另煎),丹皮9g,肉桂9g,附子6g(先煎),艾叶6g,小茴香6g,甘草6g。

3.寒湿凝滞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月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或畏寒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l5g,干姜l0g,延胡索l0g,没药l0g,小茴香5g,川芎l0g,肉桂l0g,赤芍15g,蒲黄lOg(包煎),五灵脂l0g。

4.湿热下注

证候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止痛

方药清热调经汤加味。药用丹皮l0g,黄连5g,生地黄l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l0g,红花l0g,桃仁l0g,莪术l0g,香附l0g,延胡索l0g,红藤20g,败酱草20g,薏苡仁20g。

5.气血虚弱

证候经后l~2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空坠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党参l5g,黄芪15g,当归15g,白芍15g,桂枝l0g,炙甘草l0g,大枣l0g,饴糖lOg(烊化),生姜3g。

6.肝肾阴虚

证候经后l~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耳鸣,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调肝汤加减。药用当归20g,白芍20g,山茱萸l0g,巴戟天l0g,阿胶log (烊化),山药20g,甘草6g。

(二)针灸疗法

以中极、关元、三阴交为主穴。实证加血海、太冲;虚证加气海、肾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气滞血瘀之痛经。七制香附丸,用于肝郁气滞之痛经。乌鸡白凤丸,用于气血虚弱之痛经。

(四)其他疗法

山楂40g,艾叶l0g,红糖lO0g。前二味洗净加水500ml,煮l5~20分钟后加入红糖,饮汁。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衣居温暖,经前避免冒雨涉水,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二)护理

经期避免涉水淋雨,感寒饮冷,或久居阴湿之地。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经期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月经前2~3天开始治疗

七、闭经

凡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以多产、房劳、久病、劳倦忧思过度、气滞血瘀、痰湿为主要病因,以精血不足、无血以下,或邪阻冲任、经水阻隔为基本病机。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闭经前多有月经不调,常伴小腹胀痛。

2.妇科检查无妊娠体征,妊娠试验阴性。

(二)类证鉴别

1.生理性停经妊娠期、绝经或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均属生理性停经,临诊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有关检查予以排除。

2.早孕其特征为停经,伴有厌食择食,恶心呕吐,喜酸,嗜睡体倦,脉滑等,妊娠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肝肾不足

证候初潮较晚,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至经闭,体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

治法补肾养肝调经

方药归肾丸加减。药用菟丝子l0g,杜仲l0g,枸杞子l0g,山茱

萸15g,当归15g,熟地黄l5g,山药l0g,制首乌l0g,鸡血藤l0g,茯苓9g。

2.气血虚弱

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薄,继而停闭不行,或头晕目眩,或心悸气短,神疲体倦,或食欲不振,面黄赢瘦,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缓或虚弱。

治法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人参lOg(另煎),黄芪l0g,煨白术l0g,茯苓l0g,远志l0g,陈皮l0g,五味子5g,当归20g,白芍l0g,熟地黄20g,肉桂6g,炙甘草6g。

3.阴虚血燥

证候经血渐少而至停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或骨蒸劳热,或咳嗽唾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加味。药用生地黄12g,熟地黄l2g,白芍l0g,麦门冬l0g,知母10g,地骨皮10g,黄精9g,丹参9g,枳壳9g,炙甘草6g。

4.气滞血瘀

证候经水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边紫暗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理气活血通经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l0g,红花l0g,当归l0g,生地黄l0g,川芎l0g,赤芍l0g,川牛膝9g,桔梗6g,柴胡9g,枳壳9g,甘草6g。

5.痰湿阻滞

证候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体倦,或面浮足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法化痰除湿通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加减。药用苍术l5g,茯苓15g,法半夏l0g,香附l0g,当归l0g,川芎l0g,陈皮l0g,枳壳l0g,胆南星l0g,佛手l0g,生姜l0g,神曲l0g,甘草l0g。

(二)针灸疗法

1.毫针疗法以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为主穴。痰湿阻滞,加丰隆;寒湿阻滞,加中极、地机;肝肾阴虚,加肝俞;脾。肾阳虚,加足三里、天枢。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耳针疗法取穴内分泌、子宫、肝、肾、脾,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两耳交替进行,每日l次。

3.灸法取穴中脘、关元、气海、归来、命门、肾俞、三阴交,每次选用3~4 穴,隔姜灸隔日1次。

(三)常用中成药

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之闭经。七制香附丸,用于气滞血瘀之闭经。人参养荣丸,用于气血虚弱之闭经。当归片,用于血虚气滞之闭经。

(四)其他疗法

1.鲜土牛膝30g,水煎,调酒服,用于血瘀经闭。

2.刮痧法先刮拭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合刮拭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血海、章门、阴陵泉、肝俞、脾俞。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行经期间及前后应注意调节情志,防止忧郁或强烈的情志刺激。避免冒雨涉水,感受风寒之邪。

(二)护理

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调养,既不暴饮暴食,又要保证营养。

八、崩漏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多以血热、肾虚、脾虚、血瘀为主要病因,以冲任受损、不能固摄、经血非时妄行为基本病机。可突然发作,也可由月经不调发展而来。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易互相转化,其

病因病机相同,故概称崩漏。西医学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炎症或肿瘤引起的阴道出血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不在经期而发生阴道出血。

2.来势急,出血量多如注;或来势缓,经血淋漓不断。

(二)类证鉴别

1.月经不调可参照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等节。

2.胎漏表现为出血量少,妊娠试验阳性。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阴虚血热

证候经血非时突至,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色鲜红而质稠,伴心烦潮热,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保阴煎加味。药用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续断20g,山药20g,白芍l0g,黄芩l0g,黄柏l0g,甘草l0g,北沙参l0g,麦门冬l0g,五味子9g。

2.阳盛血热

证候经血非时下,量多势急,或淋漓日久不尽,色深红质稠,伴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味。药用黄芩l0g,栀子炭l0g,生地黄l0g,地骨皮l0g,地榆15g,阿胶log(烊化),生藕节l5g,棕榈炭l5g,炙龟板20g(先煎),牡蛎粉lOg (先煎),生甘草5g。

3.肾阳虚

证候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伴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加味。药用熟地黄l5g,山药l0g,山茱萸15g,枸

杞子l5g,鹿角胶lOg(烊化),当归l0g,杜仲15g,人参lOg(另煎),补骨脂l0g,艾叶炭l0g,甘草6g。

4.肾阴虚

证候经乱无期,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20g,山药l0g,枸杞子20g,山茱萸20g,菟丝子l0g,旱莲草l0g,地榆炭l0g,龟板胶lOg(烊化)。

5.脾虚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崩中继而淋漓,色淡质薄,气短神疲,面色咣白,面浮肢肿,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固冲汤加减。药用黄芪15g,山茱萸15g,白芍15g,白术l0g,龙骨lOg (先煎),牡蛎lOg(先煎),海螵蛸l0g,五味子l0g,棕榈炭l0g,茜草l0g。

6.血瘀

证候经血非时而至,时来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固冲

方药四物汤加味。药用熟地黄l0g,当归15g,川芎l0g,白芍l0g,丹参15g,没药l0g,丹皮l0g,龙骨lOg(先煎),牡蛎lOg(先煎),三七粉5g(冲服)。

(二)针灸治疗

以关元、三阴交、隐白为主穴。血热加血海;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用于气滞血瘀之崩漏。人参归脾丸,用于脾虚之崩漏。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虚下陷之崩漏。金匮肾气丸,用于肾阳虚之崩漏。云南白药,用于血瘀之崩漏。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注意饮食起居,不暴饮暴食,以防伤脾,思过食辛辣之品,以防化火生热。经期产后应禁房事,以免损伤冲任。调养情志,保持心情愉快,勿忧思过度。经常锻炼,增强体质。

(二)护理

出血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必要时卧床,严禁房事和坐浴。忌食辛辣刺激或生冷食物。出血量骤多不止,当及时处理。

带下病

凡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异常,有臭味为主证并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以湿邪为主要病因,以湿邪流注下焦为基本病机。健康妇女阴道内常有少量白色无臭粘液,为润泽阴户之用,不作为病态。西医学中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

引起的带下增多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带下量多,绵绵不断。

2.带下颜色或白,或黄,或赤,或青绿,质粘稠或稀薄,或有腥味。

3.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类证鉴别

经间期出血与赤带鉴别,经间期出血的特点是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的中间,发生周期性出血。赤带则无周期性现象。

【辨证论治】

(一)常见证治

1.脾虚

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绵绵不尽,面色咣白或

妇科方剂歌诀

中医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1、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二仙汤将瘾疹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2、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3、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5、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延胡没药归芎姜肉桂蒲黄灵脂芍治疗经行腹痛强。 6、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子宫止带调经腹痛退。 7、圣愈汤《兰室秘藏》 益气补血圣愈汤参芪芎归芍地黄体倦神衰经量多胎产崩漏气血伤。 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芍药散川芎茯苓白术泽泻从妊娠血虚少腹痛养血行气并止痛。 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10、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 11、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痰浊经闭此方商。 12、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寿胎丸中用菟丝寄生续断阿胶施妊娠中期小腹痛固肾安胎此方咨。 13、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与人参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金。 14、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药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15、固阴煎《景岳全书》 固阴煎就是景岳方山药山萸参草商菟丝熟地远志味补肾益气服后康。 1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固本止崩熟地黄参芪归术炮姜匡益气固本并养血脾虚崩漏服此方。 17、固经丸《医学入门》 固经丸用椿根皮芩柏龟芍香附依滋阴清热起沉疴崩中漏下此方宜。 18、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易黄汤中芡白果山药车前黄柏合带下黄白兼腥臭清热燥湿脾胃妥。 19、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傅氏女科定经汤淮山地芍当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调补肝肾效力彰。 20、保阴煎《景岳全书》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山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21、胎元饮《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胎元饮八珍去芎与茯苓加入陈皮杜仲炭补血益气安胎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 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 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 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芍药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固经丸 3血瘀型: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3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减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龟甲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因此天癸通达于冲、任经脉,不仅促使胞宫生理功能出现,而且是维持胞宫行经、胎孕正常的物质。 14、“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 15、月经:胞宫周期性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又称月事、月水、月信。 16、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 17、妊娠:是从受孕至分娩的过程。“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妊娠的开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妊娠的结束。 18、预产期: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加14)。 19、分娩的四期:第一产程,自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的一段时间。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的一段时间。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的一段时间,第四产程,胎盘娩出至产后4小时。 20、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生理特点是“多虚多瘀”。 21、恶露:产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2、影响分娩的因素: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四者的相互协调。

中医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中医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小茴香,延胡没药归芎姜,肉桂蒲黄灵脂芍,治疗经行腹痛强。 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子宫,止带调经腹痛退。 圣愈汤《兰室秘藏》益气补血圣愈汤,参芪芎归芍地黄,体倦神衰经量多,胎产崩漏气血伤。。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寿胎丸《医学衷中 参西录》 寿胎丸中用菟丝, 寄生续断阿胶施, 妊娠中期小腹痛, 固肾安胎此方咨。 完带汤《傅青主女 科》 完带汤中二术陈, 车前甘草和人参, 柴芍淮山黑芥穗, 化湿止带此方金。 固冲汤《医学衷中 参西录》 固冲汤中用术芪, 龙牡芍药茜草施, 倍子海蛸棕榈炭, 崩中漏下总能医。 固阴煎《景岳全书》 固阴煎是景岳方, 山药山萸参草商, 菟丝熟地远志味, 补肾益气服后康。 固本止崩汤《傅青 主女科》 固本止崩熟地黄, 参芪归术炮姜匡, 益气固本并养血, 脾虚崩漏服此方。 固经丸《医学入门》 固经丸用椿根皮, 芩柏龟芍香附依, 滋阴清热起沉疴, 崩中漏下此方宜。 易黄汤《傅青主女 科》 易黄汤中芡白果, 山药车前黄柏合, 带下黄白兼腥臭, 清热燥湿脾胃妥。 定经汤《傅青主女 科》 傅氏女科定经汤, 淮山地芍当归放, 柴苓荆芥菟丝子, 调补肝肾效力彰。 保阴煎《景岳全书》 保阴煎中两地芩, 柏草山药续断行, 经来量多并烦渴, 清热凉血功效灵。 胎元饮《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胎元饮, 八珍去芎与茯苓, 加入陈皮杜仲炭, 补血益气安胎灵。 举元煎《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举元煎, 参芪炙草升术添, 升阳举陷摄气血, 血崩血脱服之敛。 养精种玉汤《傅青 主女科》 养精种玉女科方, 归萸芍药熟地黄, 血虚不孕经不调, 滋肾养血冲任康。 桂枝茯苓丸《金匮 要略》 桂枝茯苓金匮方, 桃芍丹皮五药藏, 研粉蜜丸可常服, 瘀去癥消体安康。 胶艾汤《金匮要略》 金匮胶艾四物先, 归芍地芎炙草煎, 冲任虚损生崩漏, 调经止血病可痊。 调肝汤《傅青主女 科》 调肝汤中山药草, 芍萸戟归阿胶找, 冲任虚损经量少, 补益肝肾功效好。 清经散《傅青主女 科》 傅氏女科清经散, 芍药丹皮茯苓掺, 蒿地黄柏地骨皮, 血热经多功效赞。 清肝止淋汤《傅青 主女科》 清肝止淋用芍归, 地丹黄柏阿胶随, 牛膝黑豆香附枣, 养血清肝此方最。 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用桂萸芎, 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 暖宫祛瘀在温通。 温经汤《校注妇人 大全良方》 妇人良方温经汤, 川芎牛膝人参当, 桂芍莪术丹皮草, 温经行带效力彰。 膈下逐瘀汤《医林 改错》 膈下逐瘀赤芍丹, 桃仁归芎灵脂甘, 乌药延胡香附壳, 瘀去癥消身康安。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 方解

血府逐瘀汤 【方剂歌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方解】: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 愈。 【配方组成】: 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 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 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 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四物汤 【方剂歌诀】: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方解】: 方中以熟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用为主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亦虚,故辅以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畅通之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均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补血调血的作用,故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尤为多用。 【配方组成】: 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使用方法】: 为粗未,每服三钱,水煎,空腹热服。功效:补血调血。 【功效和作用】: 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临床应用】: 1.本方证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补血生气,可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湿养血脉;血虚有热加黄苓、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欲其行血,则以白芍易赤芍;欲其止血,则去川芎加入阿胶、棕榈炭等。? 2.血虚血滞痛经,而见月经血淡,经行不畅,少腹作痛,可加香附,延胡索以行气解郁调经止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1、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 A、滑胎 B、堕胎 C、小产 D、胎动不安 E、胎漏 2、治疗胎堕不全选用的代表方剂是 A、生化汤 B、少腹逐瘀汤 C、脱花煎 D、桃红四物汤 E、失笑散 3、堕胎、小产的治则是 A、下胎益母 B、调养气血 C、祛瘀下胎 D、治病与安胎并举 E、活血祛瘀 4、在下列症状中一定不属于胎堕不全的是 A、胎殒之后,尚有部分组织残留于子宫 B、阴道流血不止,甚则大量出血

C、小腹疼痛,会阴逼迫下坠,继而阴道流血 D、阴道流血不止,腹痛阵阵紧逼 E、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5、治疗滑胎气血虚弱证的代表方剂是 A、寿胎丸 B、胎元饮 C、泰山磐石散 D、归脾丸 E、补中益气汤 6、治疗血瘀证滑胎的首选方剂是 A、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B、血府逐瘀汤合寿胎丸 C、鳖甲煎丸合寿胎丸 D、大黄虫丸合寿胎丸 E、少腹逐瘀汤合寿胎丸 7、治疗肾阳亏虚证滑胎的方剂是 A、右归丸 B、育阴汤 C、泰山磐石散 D、补肾固冲汤 E、肾气丸 8、肾气不足证滑胎的治法是

A、补肾健脾,固冲安胎 B、滋阴补肾,健脾安胎 C、温肾健脾,益气安胎 D、补肾填精,调理冲任 E、补肾益气,养血安胎 9、堕胎、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 A、胎动不安 B、暗产 C、滑胎 D、胎漏 E、先兆流产 10、素有滑胎病史的病人,孕后保胎治疗的时间一般需超过既往流产月份的 A、1周 B、2周以上 C、1月 D、2月 E、3月 11、屡孕屡堕,甚则应期而堕,伴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尺脉沉弱。属滑胎 A、肾气不足证 B、气血亏虚证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不孕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不孕症 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症”。古称前者为“全不产”,后者为“断绪”。 西医学认为女性原因引起的不孕症,主要与排卵功能障碍、盆腔炎症、盆腔肿瘤和生殖器官畸形等疾病有关。中医学对女性先天生理缺陷和畸形的不孕总结了五种不宜——“五不女”,即螺(又作骡)、纹、鼓、角、脉五种,其中除脉之外,均非药物治疗所能奏效的,故不属本节论述范畴。 [病因病机] 男女奴方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的条件下,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两性相合,便可媾成胎孕,可见不孕主要与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有关。临床常见有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类型。 一、肾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冲任虚衰,胞脉失于温煦,不能摄精成孕;或伤肾中真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寒湿滞于冲任,湿壅胞脉,不能摄精成孕;或经期摄生不慎,涉水感寒,寒邪伤肾,损及冲任,寒客胞中,不能摄精成孕;或房事不节,耗伤

精血,肾阴亏损,以致冲任血少,不能凝精成孕,甚则阴血不足,阴虚内热,热伏冲任,热扰血海,以致不能凝精成孕。 二、肝郁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不能相资,以致不能摄精成孕。 三、痰湿 素体肥胖,或恣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盛,阻塞气机,冲任失司,躯脂满溢,闭塞胞宫,或脾失健运,饮食不节,痰湿内生,湿浊流注下焦,滞于冲任,湿壅胞脉,都可导致不能摄精成孕。 四、血瘀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际,涉水感寒,或不禁房事,邪与血结,瘀阻胞脉,以致不能摄精成孕。 [辨证论治] 不孕症的辨证,主要依据月经的变化、带下病的轻重程度,其次依据全身症状及舌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脏腑、气血、寒热、虚实,以指导治疗。治疗重点是温养肾气,调理气血,使经调病除,则胎孕可成。此外,还须情志舒畅,房事有节,择纲组的候而合阴阳,以利于成孕。 一、肾虚型 (一)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婚久不孕,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少,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精神疲倦,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言 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 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 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

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 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 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 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 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 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

中医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中医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二仙汤:二仙汤将瘾疹医,仙茅巴戟仙灵脾,方中知柏当归合,调补冲任贵合机。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止带方: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延胡没药归芎姜,肉桂蒲黄灵脂芍,治疗经行腹痛强。 艾附暖宫丸: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子宫,止带调经腹痛退。 圣愈汤:益气补血圣愈汤,参芪芎归芍地黄,体倦神衰经量多,胎产崩漏气血伤。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川芎,茯苓白术泽泻从,妊娠血虚少腹痛,养血行气并止痛。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两地汤: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 苍附导痰丸: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燥湿祛痰行气滞,

痰浊经闭此方商。 寿胎丸:寿胎丸中用菟丝,寄生续断阿胶施,妊娠中期小腹痛,固肾安胎此方咨。 完带汤: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和人参,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金。 固冲汤: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药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固阴煎:固阴煎是景岳方,山药山萸参草商,菟丝熟地远志味,补肾益气服后康。 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熟地黄,参芪归术炮姜匡,益气固本并养血,脾虚崩漏服此方。 固经丸:固经丸用椿根皮,芩柏龟芍香附依,滋阴清热起沉疴,崩中漏下此方宜。 易黄汤:易黄汤中芡白果,山药车前黄柏合,带下黄白兼腥臭,清热燥湿脾胃妥。 定经汤:傅氏女科定经汤,淮山地芍当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调补肝肾效力彰。 保阴煎: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山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胎元饮:景岳全书胎元饮,八珍去芎与茯苓,加入陈皮杜仲炭,补血益气安胎灵。 香棱丸:香棱丸中用青皮,丁茴木香莪术宜,再入枳壳川楝子,行气

中医妇科方剂歌诀(修改稿)

附篇 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师,基本上要掌握妇科常用方剂50首。为了帮助学者掌握妇科方面的方剂,我们选编了50首较常用的方剂,其中不乏夏桂成验方。凡在妇科进修或学习者,均需背熟,以资考核,并为临床应用。为此把它编成歌诀,以备背诵,并增功用、主治、方义、简释,以供背诵时参考。 目录 1. 先期汤 27. 血府逐瘀汤 2. 奇效四物汤 28. 逐瘀止崩汤 3. 清经散 29. 加味失笑散 4. 清热固经汤 30. 琥珀散(附:脱膜散) > 5. 保阴煎 31. 折冲饮 6. 倒经汤 32. 脱花煎 7. 益肾通经汤 33. 红藤败酱散 8. 抑肝和胃饮 34. 苍附导痰丸 9. 橘皮竹茹汤35. 启宫丸 10. 羚羊角散36. 全生白术散 11. 清魂散37. 千金鲤鱼汤 12. 侧柏樗皮丸38. 完带汤 【 13. 易黄汤39. 健固汤 14. 清心滋肾汤40. 两地汤 15. 温经汤41. 胶艾汤 16. 温经摄血汤42. 滋肾生肝饮 17. 过期饮43. 滋水清肝饮 18. 补肾促排卵汤44. 二仙汤 19. 开郁种玉汤45. 定经汤 20. 加味乌药汤46. 调肝汤 ! 21. 紫苏饮47. 毓麟珠 22. 天仙藤散48. 泰山磐石散 23. 泽兰汤49. 保产无忧散

24. 免怀汤50. 通乳丹 25. 佛手散51. 下乳涌泉散 26. 生化汤 1. 先期汤《女科证治准绳》 先期汤中用胶艾,三黄香附知母良; ! 先期量多血热尝,凉血固经效力强。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 主治:血热之月经先期量多。 方解:黄芩、黄柏、黄连、生地、知母清热凉营,当归、芍药、阿胶、甘草养血止血,香附调气,川芎调血,更加艾叶反佐,以免苦寒留瘀。 2. 奇效四物汤《校注妇人良方》 奇效方中用四物,胶艾黄芩共加入; 妇人崩中属血热,清热止血有奇功。 功用:清热养阴止血。 { 主治: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方解:四物汤养血,黄芩、阿胶清热养阴止血,艾叶反佐,用量宜小,以此配合,主要是清血中之火而达到止血之目的。 3.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清经散中黄柏用,青蒿茯苓与白芍; 熟地丹皮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宜。 功用:滋水清火。 主治:水火俱旺经行先期量多。 方解:丹皮、青蒿、黄柏清热凉血泻火,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生水,白芍敛阴,茯苓渗水宁心,总使火泻而水不伤。 @ 4.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清经固经用栀芩,二地龟胶甘草需; 地榆棕藕及牡蛎,清热滋阴止血进。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崩症。 方解:该方系以李氏固经丸发展而来,方中生地、生藕节、生甘草、黄芩、焦山栀、地骨皮清热凉血,炙龟板、牡蛎、阿胶滋阴固经,陈棕炭、地榆固经止血。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版

月经先期气虚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肾气虚—固阴煎/归肾丸 血热阳盛血热—清经散 阴虚血热—两地汤 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 肾虚—当归地黄饮 血虚—大补元煎 血寒虚寒—温经汤《金匮要略》/艾附暖宫丸 实寒—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气滞—乌药汤 痰湿—芎归二陈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郁—逍遥散

肾虚—固阴煎 脾虚—归脾汤 月经过多 血热—保阴煎 血瘀—失笑散 气虚—举元煎/安冲汤 月经过少 肾虚—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血虚—滋血汤/小营煎 血瘀—桃红四物汤/通瘀煎 痰湿—苍附导痰丸/二陈加芎归汤 经期延长 气虚—举元煎 虚热—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固经丸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桂枝茯苓丸 经间期出血

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 脾气虚—归脾汤 湿热证—清肝止淋汤 血瘀—逐瘀止血汤 崩漏 脾虚—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肾虚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右归丸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滋阴固气汤血热虚热—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逐瘀止血汤/将军斩关汤 闭经 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寒凝血瘀—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痛经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银甲丸 气血虚弱证—圣愈汤/黄芪建中汤/养血和血汤 肾气亏损—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阳虚内寒—温经汤《金匮要略》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证—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贯煎/滋水清肝饮经行头痛 肝火—羚角钩藤汤 血瘀—通窍活血汤

中医妇科学试题含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激经 2.胎漏 3.绝经 4.癥瘕 5.带下病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是由撰写的。 2.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指出:“妇入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天癸既行,皆从论之;天癸己绝,乃属经也。” 3.月经病是指月经的、、、、的异常,或伴随。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4.妊娠恶阻的主要发病机理是、。 5.经行泄泻在病机上有脾虚、肾虚之别。若,,多为脾虚之候;若,, 属肾虚所致。治以为主。 6.子满即现代医学所称之。

三.判断、改错题:(每题1分,共10分) 1.妊娠期间发生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2.清经散的药物组成为丹皮、白芍、地骨皮、熟地、猪苓、黄柏、青蒿。() 3.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称为闭经。() 4.肾与胞宫之间的经络是直接相通的。() 5.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6.新产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可诊断为产后血晕。() 7.产后一二日,出现轻微的发热、自汗,称为产后发热。() 8.带下病以湿邪为患。() 9.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和经量的改变。() 10.产后三冲,即败血冲心、败血冲胃、败血冲脾。()四.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傅青主女科》产生的年代是 A 宋代 B 清代 C 明代 D 晋代 E 春秋战国 2.妇科发展史上的第一首方剂是 A 温经汤 B胶艾汤 C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D 桂枝茯苓丸 E 当归芍药教 3.在产生月经的机理中.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A 心肝肾 B 脾肺肾 C 心肝脾 D

中医妇科学方剂口诀

中医妇科学方剂口诀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固阴续断与地黄,枣皮五味山药襄,参甘远志菟丝配,肝肾虚损服之康。固阴煎是景岳方,山药山萸参草商,菟丝熟地远志味,补肾益气服后康。2.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两地玄麦与芍胶,先期色红经量少。 两地汤中地骨皮,生地玄麦阿胶齐,再加白芍滋阴液,虚热内扰服之宜。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清经散用白芍好,丹皮地骨与青蒿,茯苓熟地加黄柏,滋水清火经自调。傅氏女科清经散,芍药丹皮茯苓掺,蒿地黄柏地骨皮,血热经多功效赞。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当归地黄饮 大补元煎景岳方,人参山药归地黄,枸杞杜仲归萸草,滋补气血调阴阳。若加骨脂鹿胶艾,肾阳虚证崩漏尝。若治闭经肾气虚,加膝丹参效亦良。子宫脱垂加升麻,枳壳鹿胶效非常。 当归地黄山茱萸,山药甘草仲牛膝,胎盘丹参一并加,月经过少因肾虚。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大补元煎 四物四君八珍汤,气血两补是名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补大补效无双。

若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营良。 大补元煎景岳方,人参山药归地黄,枸杞杜仲归萸草,滋补气血调阴阳。若加骨脂鹿胶艾,肾阳虚证崩漏尝。若治闭经肾气虚,加膝丹参效亦良。子宫脱垂加升麻,枳壳鹿胶效非常。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大营煎治阳血虚,当归炙草与肉桂,熟地枸杞杜牛膝,养血调经不后期。景岳全书大营煎,当归熟地桂草添,杜仲牛膝枸杞子,扶阳散寒有效验。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温经汤用当归芍,参桂丹皮川芎草,大全牛膝蓬莪术,金匮吴姜夏麦胶。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加入当归去砂索,专治血海痛不宁。 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二陈汤加芎归) 三、月经先后无定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固阴续断与地黄,枣皮五味山药襄,参甘远志菟丝配,肝肾虚损服之康。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举元煎。 安冲汤治经过多,术芪龙牡并芍药,生地海蛸茜草断,加入升麻能制约。举元参术芪草升,摄血止崩阳气升,经期延长乌贼骨,阿胶艾叶治经崩。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保阴二地黄柏芩,白芍山药续甘并,地榆槐花亦止血,经多崩漏血海宁。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 一、A1 1、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带下的是 A、月经期前后带下量多 B、排卵期带下量多 C、妊娠期带下量多 D绝经前后白带减少 E、带下黄绿色 2、带下过多者,治疗以 A、除湿为主 B、益气养血 C、治本调经 D疏肝养肝 E、调理冲任 3、带下过少的治疗原则重在 A、除湿 B、益气养血 C、滋补肝肾之阴精 D疏肝养肝 E、调理冲任

4、下列各项,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腰酸如折,畏寒肢冷 B、带下赤白相兼,有气味 C、烘热汗出,失眠多梦 D四肢倦怠,纳少便溏 E、烦热头晕,口苦咽干 5、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带下特点是 A、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薄 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 C、带下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 D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E、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 6、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内补丸 B、完带汤 C、知柏地黄汤 D止带方 E、肾气丸 7、完带汤治疗带下过多的适应证候是 A、肾阳虚证 B、阴虚夹湿证

C、脾虚证 D湿热下注证 E、热毒蕴结证 8、治疗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内补丸 B、完带汤 C、知柏地黄汤 D止带方 E、五味消毒饮 9、湿热下注证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 A、带下量多,色黄,质黏腻,有臭气 B、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样,阴痒 C、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 D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E、舌苔黄腻,脉滑数 10、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 A、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 B、阴部灼热,头晕耳鸣 C、阴部瘙痒,五心烦热 D烘热汗出,失眠多梦 E、舌淡胖,苔薄腻,脉沉细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

201 201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绪论 细目一:中医妇科学定义及范围 要点: 1.定义 2.范围 细目二: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要点: 1.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 2.这些著作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 细目一:外生殖器 要点: 1.毛际的位置 2.阴户的位置及功能 细目二:内生殖器 要点:

1.阴道的位置及功能 2.胞宫的含义 3.子宫的功能 4.子门的位置及功能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 细目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要点: 1.新生儿期 2.儿童期 3.青春期 4.性成熟期 5.围绝经期 6.老年期 细目二:月经的生理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 3.月经周期节律 细目三:带下生理

要点: 1.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 2.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 细目四:妊娠生理 要点: 1.受孕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细目五:临产与产后 要点: 1.临产调护的六字真言;临产、试胎及弄胎的概念 2.正产现象 3.恶露的概念及持续时间 4.哺乳期的最佳断乳时间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细目一:病因 要点: 1.寒热湿邪

3.生活失度 4.体质因素 细目二:病机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冲任督带损伤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细目一:常用内治法 要点: 1.调补脏腑 (1)滋肾补肾 (2)疏肝养肝 (3)健脾和胃 2.调理气血 (1)理气法 (2)调血法 3.温经散寒

5.调治冲任督带 6.调养胞宫 7.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 要点: 1.坐浴 2.外阴、阴道冲洗 3.阴道纳药 4.贴敷法 5.宫腔注入 6.肛门导入 7.中药离子导入 8.介入治疗 细目三:中医妇科急症治疗 要点: 1.血崩证 2.急腹症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

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2.带下:广义,泛指带脉以下之疾,狭义,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3.试胎:妊娠89月,腹中痛,痛病如产者。弄胎:妊娠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试产: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产而不产者。 4.月经先期: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者,也称经水先期,经早,月经前期。月经后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者。 5.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衍期。 ):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或错后7天以上者,先后不定。也叫经乱,月经衍期。 5.月经过多: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 6.月经过少:月经周期规律,血量明显减少或时间缩短至1-2天,血量也少甚至点滴即止。 7.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 8.闭经:原发性是指女子年龄超过16岁,无月经来潮。继发性闭紧是指月经周期建立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之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 9.崩漏: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其突然大量出血叫崩中,日久淋漓不断叫漏下。 10.痛经: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11.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和衄血者,并伴随月经周期作止。12.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 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 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 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 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 肤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13.经断复来:绝经后又出现阴 道出血。 14.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 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 状者。 15.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 心呕吐、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 至食入即吐。 16.妊娠腹痛:妊娠期间小腹疼 痛,反复发作。又称胞阻。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腔外着 床发育。 17.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 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 而无腰酸腹痛小腹坠胀等现象 者。 18.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伴 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癥 者,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 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 者,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之 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2.特殊的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 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 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 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 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 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 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3.治崩三法:塞流:即是止血, 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辩证求因,审 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 段。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 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2.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1.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长生。 是肾-天癸-冲任-子宫相互调节, 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 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 果。肾主藏经,为藏经之脏。肾 在月经产生过程之中起着主导 作用。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 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 用。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在 天癸的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 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 盛,并下注于子宫,使月经来潮。 脏腑之中,肝、脾、心、肺在月 经产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子宫逐渐发育,使月经开始来 潮,又在肝肾的调节下形成定期 藏泄的规律使月经一月一潮,依 期而至。综上所述,肾为主导, 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 物质与动力,通过冲任聚集脏腑 之音血,使血海满盈,并下达于 子宫,子宫藏泄有期,则月经按 时来潮。 4.为什么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以 治肾虚为本?妇女在绝经前后, 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 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 能力降低甚至消失,此是妇女正 常生理衰退变化,但由于个体差 异,肾衰天癸竭的过程加剧或加 深,与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如 外界刺激等影响,使阴阳失却平 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而出现一 系列肾气渐衰的证侯。本病以肾 虚为主,可因偏于阴虚或阳虚或 阴阳两虚而出现不同证侯,并可 累积心、肝、脾。 7. 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或 不痛,以辩有无恶露阻滞;次审 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 衰;再审乳汁行不行和饮食多 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5.妊娠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妊娠 病的病因有素体虚弱,气血不足 或外感六淫或情志内伤,以及劳 役过度,房事不节,跌仆闪挫等。 其发病机理有三:一是孕后阴血 下注养胎,易致阴血偏虚,阳气 偏旺的生理状态。二是胎儿逐渐 长大,胎体上升,影响气机的升 降,形成气滞、气逆、痰郁的病 理变化。三是素体脾胃虚弱,生 化之源不足,胎失所养或因先天 肾气不足、胞失所系,以至胎元 不固。 6.妊娠肿胀的孕期检查:双下肢 对称性水肿,临床上以“+”表 示其严重程度。踝部及小腿有明 显凹陷性水肿,经休息后不消退 者,以“+”表示;水肿延至大 腿,以“++”表示;“+++”指 水肿延及至外阴和腹部; “++++”指全身性水肿或伴腹 水者。 8.子宫脱垂程度的诊断:I度: 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 4cm,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 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未超出该 缘,检查时在阴道口可见到宫 颈。II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 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 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III度:宫颈及全部脱出至阴道 口。 9.带下产生的机理:带下为津液 之一种,由肾精所化生,是肾精 下润之液。肾精充盛之后,在肾 气和天癸的推动下,由任脉所 司,达于胞中,经督脉的温化, 带脉的约束,适量溢于阴道和阴 户,以润泽阴窍,并有助于阴阳 和合,两精相搏。 1.虚热: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阿 胶麦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