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执行名义

浅析执行名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8853623.html,

浅析执行名义

作者:张瑞体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9期

【摘要】文章是从执行机构对生效法律文书赋有审查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据以执行的

法律依据的效力、范围、条件的分析和论证,来提示执行实务中何种法律文书应当执行,何种法律文书可以执行,何种法律文书不予执行等若干问题。

【关键词】执行名义;法律文书

一、执行名义概述

执行名义是确定债务人的应为给付,并赋予债权以执行力的法律文书,是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所凭借的生效法律文书,也称执行依据或执行根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效法律文书都可以成为执行名义,只有付有给付内容且债务人拒不履行的生效法律文书才能成为执行名义。生效法律文书是执行工作的依据,也是执行请求权的基础,生效法律文书错误或适用程序错误必然导致执行措施,执行对象、执行标的和执行结果的一系列错误。为此,对生效法律文书及申请执行程序等进行认真地审查,是法律赋予执行机构的一项权利和义务,应当很好地履行这一法定职责。在执行实务中,对执行名义审查的重点,首先是判决效力的审查。判决效力包括形式上的确定力和实质上的效力,形式上的确定力是指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必须是生效的法律文书,即是有确定效力的终局判决,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依法不准上诉的裁定;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等。实质上的效力是指判决的既判力、执行力、形成力。所有判决都有既判力,但从执行角度而言,只有具有执行力的判决,才能成为执行名义。其次是申请主体的审查,一般的申请主体是申请执行人,但在特殊情况下,如作为自然人的申请执行人死亡,或作为法人的申请执行人分立、合并、兼并、破产等,则必须在确定了权利“继承人”或“承受人”之后才能作为申请主体启动申请执行程序。其三是对给付内容、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的审查,一般来讲,只有给付内容的判决才具执行力,而因确认之诉、形成之诉所做出的确认判决和形成判决均不具强制执行的效力。当然给付的内容包括财产给付和行为给付两种,财产给付又包括金钱给付和实物给付。

二、执行名义的难点分析

(一)一个案件在经过二审程序的情况下,执行内容依据哪个法律文书问题

司法实务中通常有六种情况:一是二审撤销一审判决重新进行判决的,依二审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执行;二是二审部分改判部分维持时,应以一审维持部分和二审改判部分作为执行内容;三是二审维持原判,应从二审文书送达之日起执行一审判决的内容;四是二审调解时,应以调解书的内容作为执行内容;五是二审中上诉人撤回上诉,二审法院裁定准予撤诉的,应从裁定书送达之日起视为一审判决生效,权利人在义务人逾期未履行时可申请执行一审法律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