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质检试题实验班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质检试题实验班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质检试题(实验班)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衡阳八中高三年级实验班第三次质检试卷,分两卷。其中共3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3.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本卷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后面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A.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 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D.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2.府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3.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 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

C.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 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

4.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 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5.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

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 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 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 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6.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7.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 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 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8.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 领导人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B. 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 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 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9.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10.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1854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B. 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

C. 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

D.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1.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

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 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

12.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 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

C. 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 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

13.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概,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筹。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 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14.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政协“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15.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A. 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6.在《政治家》中,拍拉图认为治国(管理)之术是一门专门技艺,管理者对人的管理必须是自愿而非强迫,并且管理者是能照顾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灵魂健康的人。可见柏拉图的治国理念

A. 把公民作为城邦主体

B. 是通过教化实现民主政治

C. 闪耀着人文主义色彩

D. 重在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

17.古罗马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

A. 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

B. 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C. 保护奴隶交易的正常进行

D. 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

18.1863年,赫斯特染料厂总共只有5个工人,到1912年达到7700人,其中包括380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笨胺和苏打厂,在1875年拥有工人885人,到1914年达到11000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法本化学工业公司”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C.科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19.1844年6月4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A. 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 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 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 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20. 1952年,联邦德国国会通过了《企业管理法》,把企业代表会体制扩展到所有企业中,规定监事会中的 1/3 席位属于劳方,董事会中不再设立劳动经理。这一法律

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大了企业民主管理力度

C.保障了工人的根本利益

D. 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1.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管集体农庄。这此措施A. 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飞速发展

22.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据所学知识判断,与故事相吻合的是

A.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C. 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体现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3.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

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24.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末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 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 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 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4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选做题(28-30题)12分。

25.(本题满分12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4分)

26.(本题满分16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东西。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10分)

27.(本题满分12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关于“轴心时代”的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64~192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古波斯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古波斯有索罗亚斯特,等等,形成了不同文化传统。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汤一介《“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论儒学的复兴》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围绕“‘轴心时代’思想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单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选做题:请考生从28、29、30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将所选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多选题者则按选28题处理。共12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29.【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

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材料二“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6分)

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中国工人虽多,但是没有机器,不能和外国竞争。全国所用的货物,都是靠外国制造输运而来。所以利权总是外溢。我们要挽回这种利权,便要赶快用国家的力量来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令全国人工人都有工作。到全国的工人都有工做,都能够用机器生产,那便是一种很大的新财源。

——摘自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8月3日)材料二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英国)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摘自甘地《印度自治》等(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和甘地对待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相应主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孙中山和甘地的上述看法。(7分)

2017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历史参考答案

25.

(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4分)

(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4分)

(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污染治理;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

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道德;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4分)

26.

(1)社会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答对1点得1分,共3分)

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答对1点得1分,共3分)

(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答对4点得10分)

27.

评分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准确概括材料观点;明确表达对材料观点的看法,如赞成或反对等。

论证说明: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全面性和多重论证。

逻辑条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材料中心观点:

示例1:论题: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2分)

阐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两宋时期,二程、朱熹横空出世,允分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再次回归先秦孔孟而把中国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崭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14世纪,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起。(2分)

阐述:中世纪,基督教会对西方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14世纪,文艺复兴首先在资本主义的摇篮意大利兴起,达·芬奇等巨匠把目光投向“轴心时代”,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宣传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欧洲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辉;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关注人、社会与自然的研究,文学、艺术、科学等众多领域硕果累累。(10分,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考生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印度思想复兴”等作为论题,阐述从略。

28.

(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答3点即可,共5分)

(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答3点即可,共7分)

29.

(1)原因:中苏同盟建立,担心苏联参战;美国的战重点在欧洲,不可能在亚洲投入更多兵力;美军在战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扩大战争难以扭转战局;新中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6分)(2)积极影响: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对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6分)

30.

(1)态度及主张:孙中山顺应近代工业文明潮流,主张振兴实业(工业)。甘地倡导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手工生产),具有抵制机器大工业倾向。(5分)

(2)评价: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西方殖民侵略给中国和印度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他们要求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民族权益,改善

人民生活,这体现了他们浓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西方工业文明既有进步性也存在弊病。孙中山主张把发展工业与节制资本、改善民生相结合,具有创造性;甘地抵制工业文明、保持乡村经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他们对于民族独立与发展道路的探索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7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