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22)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122)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试行)》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立足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验和实施,特制定《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课程。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验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历史新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行其育人的职能。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实现下列目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
(一)具体了解历史新课程的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与历史科目相关的课程体系如下:







学习领域 学习科目 学习模块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


历史
必修: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
选修Ⅰ: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选修Ⅱ: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由学校开发 地理 ......
依据《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二)全面把握历史新课程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
1.必修课
(1)必修(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必修(I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

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3)必修(II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选修课
(1)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了解人类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2)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3)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4)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6)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三)准确认识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三个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将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科目置于"人文与社会"的学习领域,反映了这三科有共同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目标。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 教学体系的专题性。
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了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教学的新体系。它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

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在内容上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一般都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多样性;并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历史新课程的总体安排
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从以下两个方案中选择其一。
方案一:按学期、按模块开设,每周2节,不连排,三个学期完成必修课,选修课从高二第一个学期第二个学段开始开设(见下表)。
学年
学段
课程 高一 高二 高三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历史 必修1/2
必修2/2 必修3/2 选修/4 选修/4 选修/4 选修/4 选修/4 选修/4 (说明:表中高一、二、三学年中的1、2、3、4表示学段,"必修1"表示必修模块1,其余类推。斜杠后的数字,如/4表示周课时数。)
方案二:按学段、按模块开设,每周4节,每次2节连排,高二完成必修课,考虑到学校班额、师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相关学科的开设等因素,可以不按顺序,重复开设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选修课从高一第二个学期第二学段开设(见下表)。



学年
学段
课程 高一 高二 高三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历史 必修1/4 必修1/4 必修2/4
必修2/4 必修3/4 必修3/4 选修/4 选修/4 选修/4 选修/4 选修/4
选修/4 (说明:表中高一、二、三学年中的1、2、3、4表示学段,"必修1"表示必修模块1,其余类推。斜杠后的数字,如/4表示周课时数。)
全体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3个必修模块,获6学分;全体学生都可以任意选学选修Ⅰ模块中的1个或者几个,每个模块2学分;;全体学生也可以任意选学学校开发的选修Ⅱ模块中的1个或者几个,这种模块可以设计为36学时2学分,也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
根据我省实际,就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安排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1.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倾向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选修模块。
2.其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择若干个选修模块修习。
3.根据课程内容实际,建议选修模块开设顺序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探索历史的奥秘"。
学校和历史教师应当在选课开始之前,提供选修Ⅰ、Ⅱ各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说明,并设计与印发学生选课有关的指导材料。学校和历史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选课进行评价。如果学生的选择不能得到满足,应耐心说明,并指导学生重新选择。
(二)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
1、科学合理地设置历史课程是历史课程改革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
新教材是按照专题单元的形式编写的,每个专题单元里的每一课,实际上又是一个个历史小专题,这样编排的优点是问题集中,便于探究性活动的开展。但是,每个专题单元的内容,若干个历史小专题,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而且专题教学具有跨度大、难度高、学术性强的特点,因而历史必修模块应该在每个学期分学段,每星期开4节比较合理,因为用相对集中的时间去解决专题教学的问题是比较方便的。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周安排2学时,在2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教学的任务。对选修课的开设应有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安排。根据教学的需要,建议在高一的第一个学期,历史必修的三个模块教科书都要订齐,因为许多历史问题是要将政治、经济、思想综合起来思考的;在高一的第二个学期,确定选修的课本要订齐,在历史的选修模块中,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宜在"改革"、"民主思想"、"战争与和平"、"人物评说"、"文化遗产"5个模块中引导学生选择;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宜在"人物评说"、"文化遗产"、"历史奥秘"3个模块中引导学生选择。
2、改变传统观念,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提高自身学术修养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关键。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确实改变传统观念,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并能较好地运用"以解答

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法"、"娓娓导来的叙述法"、"入木三分的描述法"、"画龙点睛的概述法",学生一定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历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是一门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4、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依据课程标准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解析各单元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关注新教材的"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等内容,这些附文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2)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思考,将三部分的内容作有机的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历史新课程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一方面要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比如,可将必修一第六单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必修二中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三中的第三、四单元有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综合起来考虑和设计教学。
(3)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新教材虽然

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但客观上存在难度较大,容量较大的现象。加上各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我们要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使教学准备工作胸有成竹,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是根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材科书的知识内容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那些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5、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改革现行课堂教学的模式。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剥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权力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我们应该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讲授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仍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
②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等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法。学生结合课内外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
③辩论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思辩

性较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史学界仍存在一定分歧的历史问题。可采用个人辩论,小组辩论和大组辩论的方式进行。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思辩的能力以及从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结论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④材料学习法。这是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并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如: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材料学习法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具有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体现研究性学习实质的要求。
⑤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观察学习法的功能不限于其直观性及兴趣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⑥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 指导学生制订充分的计划并做好准备,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3)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课标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历史教参是对历史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备课应当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借鉴教参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比如:构建知识网络,化无序为有序;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究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

的话题,结合相关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等等。 对教材中的若干内容,对课后练习与活动探究的作业,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处理。对教参要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吸收。
2.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注重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改变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3. 章节体通史与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关系
新教材是按照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形式编写,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较高,而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教师们对它已经习惯和适应。针对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教学策略,一是要调整好心态、观念、思路,主动适应模块单元体历史专题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二是依据新教材的有关内容,探寻更高层、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三是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就问题讲问题,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所以,历史研究的思维必须是战略性、整体性的。由于历史教材各模块之间并没有严密的因果时序性,因而,教学顺序怎样安排和调整都是可以的。为便于教学,有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也可以重新整合。
4.历史教学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对以往历史教学传统中的一些有效做法仍要坚持。如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落实、历史线索的梳理,注重历史概念的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归类与

多角度分析,注重讲、练、评的有机结合等等。但历史教学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进行积极的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程应力求教学理论多元化、教学素材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功能多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应该在合作探究的天地里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该使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平和的心态共同去学习、领悟、探讨历史。但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讲求有效性,必须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确实发生积极的变化,促进学生发展,要避免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忽略效果的不良倾向,,注重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对历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历史教学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历史教学应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过程与发展,实现课程评价重点和功能的转变,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历史思维、历史意识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及时做出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评价体系。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总之,历史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新课程的实施。
(一)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建构符合课程目标的学生学习历史过程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应符合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发展性学生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要关注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即时、多次、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1、学习过程评价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⑴发展性原则。突出历史学习的发展性功能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发展性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关注发展变化的过程。
⑵过程性原则。突出评价的过程性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过程性评价是指通过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引导学生追求进步。
⑶表现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应注意观察学生在具体学习行为和学习情景中的表现,特别是在社会实践

、历史专题研究、历史作品创作等学习情景中,通过观察进而对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作出价值判断。
2、学习过程评价
⑴历史习作。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⑵历史制作。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⑶历史调查。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⑷学习档案(即成长记录袋)。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立。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价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⑸考试。历史考试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考试内容强调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考查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应注意获取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以改进教学和学习。应通过多种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可以尝试给予学生多次的考试机会,使考试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学习过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⑴在实施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主体单一的现象,扩展评价主体,调动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习评价。特别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评价有利于自主参与学习和自主修正,以求更好的发展。
⑵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参与模块学习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学习后对本模块的喜欢程度、将本模块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作出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以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形式呈现。
⑶小组学习同伴互评。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某模块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做出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多主体评价,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

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品评和反思。
⑷教师评价。教师根据三维目标要求,记录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激励为主。由于我省学校班级学生数多,教师不可能跟踪所有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员记录,此项仅是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一个参考部分。
⑸其他相关人员评价。家长、图书馆工作人员、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学科小论文或小制作的指导者等,若有对学生作出相关评价的,学生可提交这些评价。这也可以成为学生获得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参考部分。
(二)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主渠道,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目标,是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1、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⑴导向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中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目标,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有利于课程标准的达成。
⑵发展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及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⑶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必须符合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反映历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历史课堂教学。
⑷整体性原则。确定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从整体出发,权衡它们各自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恰当的权重。
⑸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要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指标表述要明确具体,使用方法尽量做到既科学又简便易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⑴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确定每堂课具体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应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
⑵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群体的参与度及创新意识,关注全体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
⑶教学活动氛围。氛围充盈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之中,积极的教学环境应和谐、活跃、民主、平等,让每一个参与者身处其中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
⑷学生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数,学

生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肯定、赞赏、表扬、竞争、表现欲、自信心、成功感、批评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的运用发掘;学生历史学习技能、能力实践、体验过程的程度。
⑸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指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⑹教学效能。教学效能的测查有以下三项指标:一是设置问题解决的程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二是解决问题的代价如何,即投入和产出比是否恰当;三是看能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否引发所有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能否促进发展。
3、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⑴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也有五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⑵访谈法。对学生、教师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⑶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⑷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
学校应根据上述要求,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己实际的、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结合同行评议、学生评价、领导与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
(三)学分认定与模块教学评价
高中历史模块学习时间为36学时,修完模块达到规定要求即得2学分。模块教学评价对模块来说是终结性评价,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过程性评价。模块学分的认定应由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单元测试、模块考试)两部分构成。
综合素质评价包含除考试成绩以外的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材料,包括学习档案(即成长记录袋)、历史习作、历史制作、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价的内容及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主要以材料的形式构成,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20~30%左右。
单元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用来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单元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以采取考查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非考试的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20~30%左右。
模块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考试方式,测试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本模块历史的主体知识,既要关注点,也要重视面;测试的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上,题型设计要灵活、实用。要控制选择题的数量,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模块教学评价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60~40%。
模块学业成绩的最后评定以等级形成出现,以淡化对分数的片面追求,模块学业成绩的等级可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达到C等级的即可获得本模块的2个学分。
六、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育教学的研究
1、建立并完善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历史教学研究机制
健全全省历史学科教研网络,成立各级历史学科专家指导组,深化教研机构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健全学校学科教研组,开展校本历史教学研究,倡导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商、交流和合作,发挥样本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注意研究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总结、提炼和传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重视研究和解决历史新课程推进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具体有效的专业支持,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
2、紧密联系历史新课程的实际不断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1) 各级教研员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树立"沉进去"、"走出去"、"坐下来"、"钻进去"、"放开来"的五种"意识",要真细致地抓好历史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工作。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布置、专题研究和阶段总结;重视信息交流和资料积累制度。教研员应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虚心学习,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和总结中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提高。
(2)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各级教研员重视和加强学校历史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要不断指导和督查各校加集体备课、集体评议课制度的实施;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针

对历史新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案例研究,直面历史教学新问题 ,智慧化解寻对策,积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经验。通过典型的课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以及达成"三维目标"的途径问题;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谐统一的问题;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益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导作用的问题等等。
(4)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在系统总结必修课开设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历史选修课程与历史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如何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细致研究,并制订有效方案,确保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5)适时对全省历史新课改实验进行点上和面上的评估,全面修订、完善历史新课程推进工作的各种方案、制度;积极研究与历史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意见。
3、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教学资源是指形成历史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历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中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等。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历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历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丰富的、适切的课程资源是历史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1)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建立在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选蕴含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力求实现学科教学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密切结合

。教师还应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师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兴趣专长以及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能、方式、方法、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生长点。
应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等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图书馆主要的历史资源有历史典籍、历史书籍报刊、现代历史作品和教育类书籍等,是师生能接触到的最方便的资源之一。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课程资源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条件和多媒体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学习等,有效地发挥公共网络资源的价值,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的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对现代技术的成功运用,是新的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趋势。
(2)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作用。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历史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重要的历史人文资源。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中可根据本地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发各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还可结合乡土资源,安排课外实践活动。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同时与社区及兄弟学校开展广泛的合作,建立相应的经验交流和合作研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应注意有效地整合校内外历史课程资源,力求发挥各种历史课程资源的优势。
(3)教师必须自觉转换角色,增强和扩展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多种途径,发挥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为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〇〇六年六月二十二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