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_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_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_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_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从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视角出发,对出口是否促进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行细致考察。通过采用企业层面微观数据,结合O P 方法和PSM 模型,并采用多方面的生产率指标以及分行业视角,分析出口对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是否具有“出口中学习”作用效应,为转型时期出口导向战略能否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一个可供识别的微观基础。本文发现,在样本观察期内,有出口行为的企业在反映企业特征的多项指标方面都强于没有出口行为的企业;无论是使用单期平均效应指标,还是使用累积平均效应指标,都稳健地验证出口通过“出口中学习”效应促进了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且,

这种“出口中学习”效应在企业新进入出口市场之前就存在;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促进效应可能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3年内发挥作用,第4年这种促进效应不再显著;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并不是通过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获得,而有可能是通过促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组织管理方式改善以及外部制度环境改进等非创新因素获得。

关键词:本土制造业企业

出口

全要素生产率

O P 方法

PSM 模型

一、引言

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然而,与以往只是从各种宏观视角来关注该问题的研究视角所不同,近年来,从微观企业的出口行为视角,特别是企业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视角,正成为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共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

那么,为什么微观层面企业的出口与生产率问题,会成为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显然,这是与微观企业的出口与生产率关系问题,所具有的经济发展含义密不可分。企业的出口与生产率,从微观角度层面来看,事关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宏观角度层面来看,可能就会事关一国(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如果出口能够无条件地或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那么,这就意味着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微观企业来说,积极参与到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浪潮中,就有可能达到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乃至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战略目标。据IMF (1999)的一项统计,出口在发展中国家占其GDP 比重平均已达20%,毋庸置疑,出口已成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引擎。从已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似乎也是这些国家实现经济起飞与经济增长不可替代的必要因素。事实上,出口导向型战略已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图谋经济发展的必要策略。

然而,出口导向战略能否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近年来却一直受到广泛的质疑。Krugman (1994)就指出,依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完全可以用要素投入的增加来解释,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贡献,由此,他推断东亚经济增长的成分中并没有技

*本文得到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6AJL005)、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批准号为05JJD790084),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子课题“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研究”项目的资助,特此致谢。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

———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张

刘志彪

*

11--

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所以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这个论断引发了众多争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争论重心还是,出口是否促进了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提升。如果出口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生产率的持续提高,那么,发展中国家选择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就是一个合理且有效的国家发展战略;但是,如果出口不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生产率的可持续提高,显然,发展中国家一味强调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就必定不是一个合理且可持续的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显然得益于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政府对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运用似乎也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借鉴或模仿的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的1980~2005年间,中国货物出口量以年平均25.66%的速度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平均达到27%,超过世界同期货物出口平均增长速度18.32个百分点,超过全部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平均水平10.15个百分点①。这其中,大量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入的FDI无疑起着最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主要是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也正经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据姚洋等人(2008)的测算,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占世界出口份额由2000年的2.23%,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4.06%,年均增长率高达16.41%。中国本土企业,特别是本土制造业企业,已成为促进中国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之一。

这种背景下,利用中国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来检验出口对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无疑是具有重要政策含义且具有紧迫性的研究命题。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问题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将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OP方法以及检验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因果关系的PSM 方法,引入到出口与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且就我国的现实情况,力图揭示出口对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梳理了对出口与生产率关系的相关争论,并简单概括了相关的跨国经验证据,第三部分说明数据来源、数据的统计性描述及对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的企业特征差异的一些初步分析,第四部分介绍本文所采用的识别企业出口和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方法,第五部分是计量结果与分析,最后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相关争论:“出口中学习”抑或

“自我选择行为”假说

(一)促进论:“出口中学习”理论假说

世界银行1997年的报告重点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到全球性的出口市场,使得发展中国家企业接触到发达国家最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研发与管理方式,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一般来看,被广泛认为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从发达国家那里获取企业生产率提高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Evenson和Westphal(1995)指出,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从发达国家的买家那里免费获得了产品设计以及能够提高或改善生产工艺过程的技术支持与转移;(2)世界银行1993年的研究报告指出,发达国家的买家或发包商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企业提供价格更低、质量更高的产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发达国家的买家通常会把顾客对产品式样、质量、设计等方面的要求意见,及时反馈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而且发达国家的买家会把主要是位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其他供应商的隐性技术知识诀窍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从而提升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生产率;(3)Rhee、Ross-Larson和Pursell(1984)以及Grossman和Helpman(1991)等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买家或发包商对于一些关系较为紧密的发展中国家外包出口企业,不仅会对外包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活动,而且经常会委派自己的工程师到发展中国家外包企业的生产流水线指导工人生产。而且某些特殊情形下,发达国家的买家或发包商会让发展中国家外包企业的工程师参与产品研发设计与产品质量改进过程;(4)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5)认为,发达国家的买家或发包商为了满足全球消费市场的多样性与变化性,以及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品种、环保、安全等更为苛刻、迅速升级换代的要求,会通过生产设备转让、设计转让、技术专利转让,强制性地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外包企业通过迅速提升自身生产工艺与产品设计能力,即由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OEM,向具有一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ODM,乃至具有相当自主创新能力的OBM生产方式转移。

(二)无关论:“自我选择”理论假说

相对于进入国内市场,企业进入国外市场都需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12

--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12期

要支付一笔更高数量的固定成本与沉淀成本,比如广告品牌、建立国外销售渠道、运输成本以及面临更强的国际市场竞争等,因此,企业在规模、技术创新等生产效率方面的自身异质性特征,会对企业出口行为产生“自我选择”效应。一般看来,这遵循如下规律:边际成本最高(生产效率最低)的企业将退出市场,边际成本居中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而只有边际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同时进入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Melitz ,2003)。这也就是说,只有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获得了某种“特定”生产效率竞争优势,比如规模经济、技术创新能力等,由此才能具备支付出口贸易所需的国外消费者品牌认同、国外销售渠道开拓、国际交易风险等高额沉淀成本与开拓成本的基础能力,从而进行“自我选择行为”的出口行为(Clerides et al.,1998;Bernard

et al.,2003)。如果“自我选择行为”理论假说成立的话,这就对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能否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形成了一种“挑战”,这或许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一味鼓励出口的政策并不能达到其预期的发展效应。

针对以上两种相互对立但不是完全排斥的理论假说,众多学者试图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验研究,来寻找相关支持各自理论合理性的经验证据。这其中,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0多篇的实证研究文献支持“自我选择行为”理论假说(具体可参见Greenaway 和Kneller (2005)的综述文章)。相比而言,支持“出口中学习”理论假说的实证文献较少,而且,支持“出口中学习”理论假说的研究文献多数集中于一些规模较小、出口导向型的新兴国家或发达国家。

表1是我们对近年来相关典型研究文献梳理后的概括与总结。

从表1对相关典型研究文献的梳理来看,对于出口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并未在学术研究范围内达成一个统一认识,还存在经验证据的种种矛盾和诸多争论。然而,

Harris 和Li (2007)、Heckman 和Navarro-Lozano (2004)等指出,造成跨国的经验研究中较少支持“出口中学习”理论假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在于测度出口导致生产率变动

效应的计量方法的适用性方面。因为选择出口的企业多数是在资本密集度、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吸收能力等方面占优的大规模企业,相对那些非出口企业即使它们选择不进入出口市场也会有较高的生产率增长,因此,这就会造成样本的选择性偏差(selectivity bias ),因而选择不合适的计量方法显然会影响到测度出口对企业生产率作用效应的准确性。他们特别指出,使用最新发展起来的PSM 技术(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odel ),来重新针对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效应进行研究,是今后在研究方法上可能的重要改进方向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ernard 、Jensen 和Schott (2006)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总结。在全面整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他指出,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对企业生产率所具有的“出口中学习效应”是广泛存在的,多数情形下这种“出口中学习效应”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组织管理方式的学习与改进、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等成本降低型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必然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型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仅仅纠缠于“出口中学习”还是“自我选择”效应的争论可能并不有利于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方式的正确判断。他强调,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针对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由技术引进与技术学习所产生的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方式,

向由技

13--

术创新所产生的企业生产效率可持续提高方式转变的实现条件和可行路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出口对企业生产率作用的跨国研究中,并没有针对中国背景的最新研究文献。仅有的研究是Kraay(1999)的研究,他的研究一方面样本数量有限,而且研究的时间跨期是1988~ 1992年间中国的企业,另一方面,采用的研究方法可能存在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在吸收了Girma等(2002)、De Loecker(2007)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中国的现实背景以及我们样本数据的具体特征。我们的改进和贡献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们使用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OP方法,充分考虑到了中国企业所处于的转型背景特征,即在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OP方法中,考虑到了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以及劳动力相对的可自由调整性这两个基本特征。(2)我们深入分析了出口对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效应的来源,发现出口对中国本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途径并不是通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获得的,而可能是通过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管理方式的改进或者外部制度环境(如管制的放松、要素或金融资源的更容易获取)的改善与变化所带来的。这个发现是以往研究并未关注到的。(3)与已有文献只局限于关注出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同,我们进一步考虑到出口对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这3个与企业资本和劳动因素相关的生产率的作用效应,发现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后,对劳动力要素的依赖还是企业获得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这些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研究发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情景下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效应和内在机理,应该能够提供一个更为细致、更为全面的研究框架和结论。

三、数据与初步分析

(一)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1999~2003年间的国家统计局对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非国有企业的工业统计报表数据库。这些数据有中国国家统计局通过每年的制造企业调查收集而成。每个企业样本包括了100多个财务会计变量。之所以选择1999~2003年间的数据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1999~2003年间,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出现一个显著的高速增长期;二是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样本数据正好涵括了中国加入WTO的前后期间,这就为我们观察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的相对降低,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影响效应,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观察期间。

依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必须剔除垄断性的制造业行业以及资源依赖型的制造业行业,我们挑选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13)、食品制造业(14)、饮料制造业(15)、纺织业(17)、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8)、皮革、毛皮、羽毛(绒)以及其制品业(19)、医药制造业(27)、金属制品业(34)、通用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9)、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0)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1)。另外,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本土制造业企业,我们也剔除了外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和外商独资有限股份公司。此外,由于西藏地区的部分数据缺失,我们删除了西藏地区的样本数据。

尽管所有国有企业以及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数据库包含了相当多的信息,但是,其中的一些样本存在错漏和统计口径误差,例如,有些家族企业没有正式的会计报表制度,而且数据是以1000元为单位,而统一的统计口径为10000元单位。依据谢千里等(2008)的处理方法,只要出现以下条件之一,我们就将该样本删除:a企业的员工数低于8人;b销售额的增长率高于100%或低于0;c工业增加值为负,企业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表2是我们经过以上步骤处理后的企业样本数量的统计数据。另外,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于2003年正式实施。为了使行业口径前后一致,根据新的行业标准对2003年以前的企业按照小类行业进行了相应调整。

表3给出了我们数据库中样本企业的一些基本特征。粗略来看,我们有如下两个基本发现:一是在我们样本观察期内,连续5年都存在企业的各项企业特征指标(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与企业员工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14

--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12

数),都高于在我们样本观察期内连续4年都存在的企业的各项企业特征指标,4年高于3年,依次类推。这说明,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生存的期限越长,企业各方面的实力越强;二是在各分组内,都存在这一共同现象:连续出口企业的各项企业特征指标要高于出口有变化(进入或退出)的企业,出口有变化(进入或退出)企业的各项企业特征指标要高于连续没有出口的企业。这似乎表明,有出口行为企业的各项指标实力要强于没有出口行为的企业。

(二)初步分析: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的企业特征差异使用回归方程(1)对出口和非出口企业之间一些重要的企业特征进行分析,以测度它们之间的可能差异。

这里,x ijkt 指在位于k 省份在t 时期处于j 行业的企业i 的企业特征,EXP 是表示企业处于出口或非出口状态的虚拟变量,s 为以log 企业员工数表示的企业i 的企业规模,State 表示企业为国有与非国有的虚拟变量,企业i 的年度效应(Time )、行业效应(三分位)(Indus )以及省份效应(Province )也得到相应的控制。

表4是利用计量方程(1)对企业特征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从这些结果来看,我们有如下发现:(1)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在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销售额、人均固定资产与企业规模这些企业特征指标方面全面占优。其中,出口企业的人均销售额要显著高于非出口

企业的人均销售额20.6万元,这表明选择出口可以有效促进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张。同时,这似乎也表明,出口已成为中国本土制造业实现企业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我国存在地区市场分割、信用成本过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缺失②等制度扭曲环境下,大国所拥有的区域分工和内部贸易规模经济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地区间正常的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限制了中国本土企业利用国内市场容量实现规模经济与快速成长空间,迫使企业利用国际贸易对国内贸易替代。

(2)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在人均工资、人均职工教育费支出与人均职工保险费用支出这些企业特征指标方面全面占优。这表明出口企业比非出口的人均工资收入要高、福利水平更好,而且出口企业更为重视职工的人力资本培训。(3)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在人均研发投入、人均新产品产值与人均无形资产这些企业特征指标方面全面占优。这就表明出口企业更为重视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的开发,而且更为重视专利或技术诀窍等这些无形资产的积累。(4)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出口企业的人均广告支出相对于非出口企业要少(虽然结果不显著),这表明中国的出口企业并不是依

靠塑造自有品牌来获取出口机会或者

15--

出口竞争优势,很有可能是以贴牌代工(OEM)或者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到掌握品牌的发达国家的国际大买家或者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生产与贸易体系。(5)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多数指标都占优的出口企业在人均利润的企业特征指标方面却表现出无差异的特征,这是一个更为有趣的结果。我们认为,对此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其一,中国的本土企业多是以贴牌代工或者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大买家或者跨国公司所主导的生产与贸易体系中,面临研发(被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标准的跨国公司提高专利授权费用和关键零组件价格)及市场(被掌握国际市场销售终端的国际大买家压低代工价格)两端力量的挤压,从而迫使企业的利润积累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代工企业为了满足发达国家迅速提升的技术标准和快速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必须大量向发达国家持续引进迅速升级换代的关键生产设备,造成代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少。其二,中国本土企业之间盛行“套利——

—模仿”行为,造成出口企业之间在面临有限的出口机会时竞相进行压价竞争,从而迫使出口企业的利润始终处于一个低位水平③。(6)从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人均应付账款和人均应收账款这两个指标的对比情况来看,出口企业的人均应付账款要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而出口企业的人均应收账款却并不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我们认为,这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企业在针对本土市场的销售时,普遍面临下游生产环节企业拖欠上游生产环节企业货款或者销售商拖欠供应商(生产商)货款的现象,这种企业间的相互拖欠和“三角债”式的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现象,已经成为严重干扰中国本土企业现金流运转和正常组织生产的关键因素(金碚,2006)。相对于国内销售终端企业的“恶意”拖欠行为,企业选择出口,虽利润不比在本土市场高,但考虑到在出口贸易信用证和FOB贸易方式保证前提下,绝大多数出口企业都能在确定的预期期限内收回销售款,因此,出口企业由于能够较快地收回销售款,就有可能传达出一种企业信用状况较好的信息,从而一方面使得出口企业的人均应收账款没有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另一方面使得出口企业的人均应付账款要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

四、研究方法描述

(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1.传统C-D生产函数方法

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的是扣除要素贡献后的“剩余”生产率水平,它通常可被理解为技术进步或制度变化等非生产性投入要素的贡献。由于测量TFP的生产函数法具有在要素价格被扭曲,要素份额偏离要素产出弹性情形下更为稳健的估算特征,因此,我们采用生产函数法作为测算企业TFP的方法。我们采用具有规模报酬约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产出为VA(企业的工业产出增加值),资本为K(这里,与谢千里等(2008)的做法相同,我们使用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作为企业资本的度量指标),劳动力(企业员工数)为L。正如前文分析,考虑到出口是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必要把出口因素纳入到一般的生产函数中。我们采用Van Biesebroeck(2005)以及Harris 和Li(2007)所建议的如下基本生产函数形式:

(2)其中,

这里,VA、L和K分别是企业(行业)i在时间t 的工业增加值、员工数和固定资产存量的对数值。A表示一系列决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量集合。EX it-1④表示企业i在t-1期的出口状态的虚拟变量,处于出口状态为1,非出口状态为0,之所以加入企业滞后一期的出口状态变量,是因为考虑到尽可能地控制和缓解出口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可能所存在的内生性问题。ωp、ωindus和ωt分别表示控制企业所处的省份地区、行业和时间的固定效应。νit表示服从i.i.d.的随机误差。由此就可以得到各个企业的TFP的绝对水平值:

(3)

2.OP方法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算方法

利用一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使用OLS方法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会存在两个偏差问题:相互决定的偏差(simultaneity bias)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和样本选择偏差所引起的偏差问题(selection bias)。我们借助于Olley和Pakes (1996)发展出的三步回归模型框架(以下简称OP 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在估算企业TFP时所存在的这两个问题。OP三步回归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1)它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变量,在估算生产函数时可以较好地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TFP之间的相互决定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通常情形下,寻找工具变量有相当难度而且争议颇多。(2)它能够有效解决因为企业选择进入还是退出市场的自我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在利用生产函数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16

--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12期

估算企业TFP时所造成的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由于一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都是选择进入或持续经营的可观察到的企业样本,而那些TFP较低的企业会因为市场竞争淘汰出局而被TFP更高的企业替代,显然,忽视这些由于TFP的差异而导致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的选择性行为,必定会在估算企业TFP时导致样本的选择性偏差问题。

依照OP方法的基本思路,在借鉴Van Biese-broeck(2005)和De Loecker(2007)等人将企业的出口行为决策引入到OP框架的具体做法基础上,我们将企业的出口行为决策引入到企业的投资函数,作为企业投资决策时的一个关键影响变量。

(4)其中,ωit表示企业i在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e 和EX it是衡量企业i在t年是否出口的虚拟变量,ln K为企业i在t年固定资产的对数值。显然,I e,t(·)和h e,t(·)互为反函数。相应地,企业C-D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5)这里,g(I it,ln K it,EX it)被定义为g(I it,ln K it,EX it)=βk ln K it+h e,t(I it,ln K it,EX it)。与Olley和Pakes(1996)以及De Loecker(2007)相同的是,我们使用固定资产⑤的对数、投资的对数和企业是否为出口的虚拟变量的四次多项式,作为g(·)函数的逼近模拟式进行估计。考虑到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我们在g(·)函数中加入了WTO的虚拟变量(2001年之后为1,之前为0),那么,g(·)函数可写为:

由(5)和(6)式估算得到后,就可计算出由

所定义的残差值μit。

进一步,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决策很多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TFP冲击和资产的积累所影响的出口决策,即出口企业有着更高的资本密集度(这已由我们前文的初步分析得到验证),因此,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更能经受住一个更低的生产率冲击。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企业的生存概率函数:

(7)χit+1=1表示企业在t期存在而在t+1期继续存在的情形,相反,χit+1=0表示企业在t期存在而在t+ 1期不存在的情形。J t表示企业在t期可观察到的信息集。Amiti和Konings(2007)建议使用资本对数和投资对数的四次多项式来逼近和估算p e,t(·)的形

式,即p e,t(·)=(1+EX it)。显然,Pr(·)χit+1

为非线性的Probit概率计量模型。

最后,我们必须估算出无偏的。根据Olley和Pakes(1996)的原理和方法,估算以下计量模型:

(8)同样是按照Olley和Pakes(1996)的建议,对(8)式中h e,t(·)函数的具体形式可采用g it-1和Pr it-1的四次多项式形式(g it-1可由(5)式估算后计算得出,Pr it(每个企业的生存概率)可由(7)式估算后计算得出),相应地,具体可写为如(9)式的回归计量模型:

Ackerberg等(2004)指出,在加入出口因素的OP方法框架内,由于在不同国家背景下劳动力可自由调整的程度不同,因此,通过精确界定g(·)函数的形式来准确估算劳动力要素投入的系数就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从中国的现实情形来看,中国是一个具有劳动力禀赋优势且处于转型背景的国家,一方面,企业使用劳动力要素的成本要远低于使用资本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保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以及劳动力长期处于供大于需状态,对于众多依赖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劳动力可调整的自由程度更大,因此,在使用OP方法估算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时,要充分考虑中国背景下劳动力的这种可自由调整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效应。针对这种情况,Ackerberg等(2004)建议采用(10)式的计量模型,这一定程度上可检验函数的形式是否较好地被界定,从而“吸收”了劳动力的可自由调整效应所导致劳动力系数的估计偏差问题。

具体做法是检验βlc是否显著不同于0,如果βlc 不是显著不同于0,这就表示g(·)的函数形式被很好定义了,可以消除由于劳动力可自由调整的程度不同所产生的扰动影响效应。使用我们样本数据对βlc系数的估计值为-0.0000398,且t值为1.46,即不能拒绝等于0的原假设检验,这表明我们采用四次

~

17

--

多项式的g(·)函数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消除由于我国劳动力的可调整效应所导致的OP方法对劳动力系数估计的偏差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Olley和Pakes(1996)的建议,对(10)式最为理想的计量技术是采用非线性的最小二乘法来进行估算。依据(5)式估算出的βl和(10)式估算出的βk,我们即可以得到以OP方法估算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11)如何估算企业的投资是使用OP方法计算企业TFP的必须步骤,我们采用通常的永续盘存法来估算:

I it=K it-(1-δ)K it-1(12)

这里,I it和K it分别表示企业i在t年的投资和固定资产⑥。δ表示企业在1999~2003年之间的折旧率。对于中国企业折旧率的确定存在较多争论。例如,Wang和Yao(2003)的研究认为,考虑到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转型背景,折旧率为15%是符合中国现实的。但也有研究指出,5%的折旧率也是一个切合发展中国家的选择值(Perkins,1988)。考虑到多数学者在针对中国背景的研究时都倾向于采用15%的企业折旧率,在本文中,我们也选用了15%的折旧率来估算企业的投资。

(二)识别企业出口对生产率影响效应的方法:PSM模型

利用计量模型(1)所得到的结果只是表示处于出口和非出口状态的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企业特征(包括生产率)差异,而不能揭示出口是否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更无法验证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究竟是通过“出口中学习”,抑或是通过“自我选择行为”来发挥其影响作用的。也就是说,计量模型(1)所提供的信息无法反映出口是否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因果”关系。下面,我们使用由Heckman等(1997)所提出的匹配样本模型方法(matched sampling techniques)来对之进行检验。该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能够揭示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使用该方法可以检验出口是否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因果”关系。

假定某个企业在s=0时期开始出口,ωis表示企业i在s时期的生产率,那么,企业i在s期初次选择出口与假定其在s期选择不出口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可以表示为ωis1-ωis0。这里,ωis的上标表示企业是否处于出口状态,1表示出口,0表示不出口。如果能够发现(ωis1-ωis0)>0或者,就能

够表示出企业i在s=0时期开始出口后,或者开始

出口后0到j期内,生产率获得了提高。这就验证出

口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检验“出口中

学习”理论假说。反之亦反。借鉴Heckman等(1997)

的逻辑和方法,我们定义初次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

i,由于选择出口而获得的生产率的平均增加效应

ATT可写为:

其中,START i=1表示存在初次出口行为的企

业。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ωis0是不可观测到的。那

么如何识别E{ωis0│START i=1}就成为估算ATT的

关键环节。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反事实”(coun-

terfactual)方法,其基本逻辑是:初次选择出口的企

业必定经历过没有出口的阶段,我们可以从没有出

口行为的样本企业中寻找与选择进入出口市场企

业的特征相匹配的样本(控制组),以替代那些实际

上选择出口(出口组)但假定其没有出口行为时的

生产率的对比企业。假定出口组企业和控制组企业

的差异,可以由包含企业在出口之前的生产率、资产

等一系列变量所反映,为此,我们采用由Rosenbaum

和Rubin(1983)所提出的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odel(以下简称PSM模型)对此进行估算。

首先,必须确定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与作为控

制组企业的选择进入出口市场的决策概率。估算方

法见如下的Logit模型:

这里,Φ(·)表示正态累积分布函数。s=0表示

开始出口,下标-1则表示企业开始出口期的前一期

(非出口状态)。(14)式中,ωi,-1为企业i选择开始出

口前一期的生产率,k i,-1表示企业选择开始出口前

一期的资产的对数,State表示企业为国有与非国有

的虚拟变量,Year、Indus和Province分别表示为年

份、行业(GB标准的四分位)和省份的虚拟控制变

量。Woodridge(2002)建议h(·)采用h(·)=(1+

State i,-1)的多项式函数形式,以尽

可能地提高匹配效果。

为了更好地检验出口对企业生产率可能具有

的“出口中学习”效应,以下步骤是必要的(Becker

á

?

?

()0

á

?

?

?

?

?

??

á

??

?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18

--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12期

and Ichino,2002):(1)利用(14)式方法估算出来的每个企业i的p i(Propensity Score),将样本等分为k 个区间,检验在每个区间内初次开始出口企业组的平均Propensity Score是否和对比控制企业组的平均Propensity Score相等;(2)如果后面的检验结果不相等,继续将该区间一分为二,再次检验,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检验出初次开始出口企业组的平均Propensity Score和对比控制企业组的平均Propen-sity Score相等;(3)做如下的平衡假设假验(bal-ancing hypothesis):在每个区间内检验初次开始出口企业组和对比控制企业组的“the first moments of the co-variates”是否有差异。如果这个检验结果是有差异(通不过原假设检验),h(ωit,k it,State it)应考虑采用包含更高次数且更为“节约”(parsimonious)的多项式函数形式。这种匹配技术是基于搜寻最接近邻居方法(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 method)⑦,其目标在于搜寻与初次开始出口企业i的Propen-sity Score的p i最为接近的非出口企业j(非出口企业j多数情形下也可以是多个企业的集合C(j))。

完成了以上步骤,我们使用DID方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ology)来具体估算出口对企业生产率提高的获得作用效应。按照Blundell和Costa Dias(2000)的建议,采用Marching和DID的混合方法可提高估算出口对企业生产率获得作用效应的效率。我们定义与初次开始出口企业i具有相同的Propensity Score的p i的非出口对比控制组企业组C(j),而且,与初次开始出口企业i相匹配的非出口对比控制组企业组集合C(i)中的企业数量为N i c。令w ij=1/N i c if,j∈C(j)表示权重。可以构造以下两种用以测量选择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获得指标:

(15)式表示的是作为出口市场的新进入者的企业i在进入期s=0的生产率获得情况。(16)式表示的是作为出口市场的新进入者的企业i在进入期s=0以及进入后s=0,1,……,S整个S期间内的生产率获得情况。

五、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方法中的初步结果分析

Felipe、Hasan和McCombie(2004)的研究发现,使用C-D生产函

数估算企业全要

素生产率是由于

所有投入和产出

都是用货币来度

量,实际上这就等

同于一个会计恒

等式。要得到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的

精确度量,应该从

投入的实物数据

入手。但很多研究

中实物投入的数

据很难获得,一个

替代的方法是可

以采用过滤了通

货膨胀因素的投

入和产出数据。我

们在文章中借鉴

了该处理方法。具

体的做法是:企业

产出采用各年的

工业产品出厂价

格指数进行平减,中间投入使用各年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进行相应平减,资产投入利用各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相应平减(都以1998年为基期)。

表6给出了模型(7)所估算出的企业生存概率结果。总体来看,企业的平均生存概率为0.7765222,且各行业之间的生存概率差距不大,只有39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生存概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而且,对模型(7)无论是采用Probit还是Logit方法,结果差异很小。

两种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方法的回归结果见表5。与传统C-D生产函数方法相对比,OP方法估算的C-D生产函数中资本投入要素的系数,要高于传统C-D生产函数方法所估算的资本投入要素的系数,这表明忽略样本企业的相互决定偏差和选择性偏差问题,会造成对资本投入要素的向下偏差问题(downward bias)。而OP方法估算的C-D生产函数中劳动力投入要素的系数,要低于传统C-D生产函数方法所估算的劳动力投入要素的系数。这表明忽略样本企业的相互决定偏差和选择性偏差问

19

--

题,会造成对劳动投入要素的向上偏差问题(upward bias)。这个结果是与Olley和Pakes(1996)、Van Biesebroeck(2005)以及De Loecker(2007)等等的结果相一致,这就表明使用OP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我们样本数据相互决定偏差(simultaneity bias)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和样本选择偏差所引起的选择性偏差问题(selection bias)。而且,从表3最后两栏的结果来看,利用OP方法估算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要小于利用传统C-D生产函数方法所估算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表明,使用传统C-D生产函数方法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会产生高估效应。

(二)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总样本视角在PSM方法中,对目标组(treated group)(新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的筛选,决定了测度出口中学习效应的检验效果。由于在我们样本中出口有变化的企业中,有些初始进入出口市场中的企业的后续年份里并不是一直处于连续出口状态,而是在样本观察期内有退出出口市场的现象。我们担心这些样本企业有的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偶然因素而进入出口市场,而不是企业自身的理性决策而选择进入出口市场。另外,有些企业在观察期间内的最后一年进入出口市场,而其他年份都处于非出口状态。我们担心这些样本企业可能因为不能观察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后续情况,从而可有能造成样本的选择性偏差。因此,我们将这两类样本企业从目标组中剔除。此外,从我们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来看,还应该不包括一直处于出口状态的企业,因为这些在样本观察期内一直处于出口状态企业的生产率变化状况,可能并不能由出口中学习效应来解释。

借鉴已有文献的相关做法(具体可参见Green-away等(2005)、Greenaway和Kneller(2008)、De Loecker(2007)等的研究),并且考虑到我们数据的实际特点,我们将(14)式中h(·)的计量模型扩展为(17)式:

(17)其中,ωi,-1为企业i前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k i,-1为企业i前一期的固定资产对数,Sur_y i表示企业是属于连续5年、连续4年、连续3年或连续2年存在的虚拟变量,Year i表示企业所处年份的虚拟变量,Indus i和Province i分别表示行业(三分位)和省份的虚拟变量。

利用我们前面所介绍的PSM方法,表7是对总体样本的计量结果。我们有如下的发现。

首先,表7中第1、2栏的检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对企业出口中学习效应的计量检验结果有差异性的影响。但总体来看,使用传统方法与OP方法所估算的企业全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20

--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12期

要素生产率的检验结果相对较为一致,因此,采用合理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是检验企业出口中学习效应是否存在的关键因素。其次,以OP 方法所估算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的检验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初始进入出口市场的当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0.05,进入出口市场第二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0.099,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三年提高了0.098,第四年提高了0.075,4年累积提高了0.309。这个结果非常充分的表明:出口促进了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即验证了出口中学习理论假说在中国情景下的适用性。进一步,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出口中学习效应在企业初始进入出口市场的当期(第一年)最小,而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二年、第三年达到最大,然而,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的第四年,这种出口中学习效应虽然仍然为正,但att值在统计上变得不再显著,这表明,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促进效应的滞后效应可能为3年,出口中学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的第四年变弱⑧。

(三)扩展的企业生产率分析

如果仅仅采用TFP作为测量企业生产率的指标变量,可能会存在如下的局限性:TFP只是反映企业剔除资本、劳动要素后的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外部制度环境等因素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部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与凝结在生产装备设备中的资本质量与规模因素相关,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资本质量以及规模因素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与物质资本积累不相关,是两个独立过程,但是大量实践表明,资本投入形成(资本深化)特别是相对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也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企业资本投资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简单的重复置换投资,资本投入品的质量不变,只是数量增加;另一种更为普遍的是凝结于固定资产投入过程中的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提高,这可促使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当企业在缺乏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而造成TFP增长较小情形下,但可由于相对更高质量、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设备投入以及投入规模的扩张,而导致企业生产率有较大增长。企业依靠更高技术含量生产设备资本的投入来获得企业生产率提升,对企业在短时期生产能力、生产率提升以及出口竞争优势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借鉴Burmeister和Turnovshy (1972)、Jefferson等(2000)、陈勇等(2006)、张杰等(2008)的研究方法,我们使用资本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这两个指标作为与企业资本因素(反映企业资本深化)相关的企业生产率测度方法。使用这两个指标的合理性在于:(1)资本生产率(资本产出率的倒数,即企业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这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依靠自身生产装备所体现出的生产效率,在其他前提条件相同情形下,企业资本生产率越高,可能表明企业依靠自身生产装备所体现出的生产效率越高,从而一定程度上这可反映企业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越高。(2)资本劳动比率(企业固定资产总额/企业员工数)。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人均资本占有量所体现出的企业资本装备水平或资本密集程度,即企业是依靠劳动密集还是资本密集方式组织生产。很显然,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深化程度越高,即企业越是偏向于采用资本密集型或者资本装备水平较高的生产方式,同时,这也就表明企业通过依靠提高资本装备水平途径获得企业生产率提升的可能性越大。另外,考虑劳动生产率也是常用的测度企业生产率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还采用一般的劳动生产率指标(企业工业增加值/企业员工数)作为企业生产率的测度指标。

表7中的第3、4、5栏是使用资本生产率、资本劳动比率与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测度指标的检验结果。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看,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并未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反,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三年和第四年,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初始进入出口市场前一期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变得更低。而且,从4年的累积总体效应来看,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净影响效应为负;从资本生产率的角度来看,检验结果表明出口显著促进了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资本生产率提高。特别是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三年和第四年,这种促进效应变得更为显著。而且,从4年的累积总体效应来看,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资本生产率的净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从资本劳动比率的角度来看,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并未显著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提高,即并未促进企业的资本深化,相反,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在进入出口市场的当期、第二年和第四年相对于企业初始进入出口市场前一期的资本劳动比率,变得更低。然而,如果综合考虑4

21

--

年的累积总体效应,出口对企业资本劳动比率存在正的净促进效应,但这种累积促进效应统计上不显著。表面上看,这3个企业生产率测度指标的检验结果似乎存在矛盾,但是,从更为广阔且全面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本土制造业生产率的来源差异。资本生产率、资本劳动比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实证结果说明,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还是我国本土制造业出口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后,对劳动力要素的依赖还是企业获得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的计量结果说明,在出口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扩张过程中,劳动力要素的扩张规模超过了资本要素的扩张规模,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例超过了资本要素的投入比例。因此,这既反映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资本劳动比率与劳动生产率的降低效应;同时,又因为在企业资本投入要素保持不变或增长比例相对较小的情形下,由于劳动力要素的相对增加而导致了企业产出(工业增加值)的增加,企业的资本生产率由此也表现出增长效应,这也可理解为这未必反映出是资本的扩张导致企业产出的扩张。

但是,从我们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所采用的

C-D 生产函数形式来看,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还值得注意:(1)资本要素只包括了资本规模因素而没有包含资本质量因素,劳动力要素也只包括了劳动力规模因素而没有包含人力资本因素,这有可能高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Jorgenson et al.,

2005)。我们的样本数据中缺乏关于企业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因素的相关度量指标,因此,该方面的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2)使用剔除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C-D 生产函数的剩余作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指标,所得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管理方式的改进或者外部制度环境(如管制的放松、要素或金融资源的更容易获取)的改善与变化所带来的。对于处于转型背景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后一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更为重要的作用效应,因此,我们需要更为明确地了解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表7中第6栏是以企业创新强度(研发投入/销售收入)⑨作为目标组的检验结果,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单期

的平均效应来看,还是从累积的平均效应来看,出口并没有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解读此结果,我们有理由推测,中国进入出口市场的本土制造业企业在1999~2003年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很有可能是来自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管理方式或外部制度环境(如管制的放松、要素或金融资源的更容易获取)的改进与变化所带来的,而并非依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获得。

(四)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分行业视角我们需要进一步从不同行业角度来详细观察出口中学习效应的存在与否。表8是分行业的出口中学习效应的检验结果。回归结果表明:从OP 方法估算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检验结果来看,除了13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15行业(饮料制造业)之外(可能因为这两个行业的出口相对很少),其他行业都存在显著的出口中学习效应;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检验结果来看,除了27、37、39与40行业(基本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不存在出口中学习效应;从企业资本生产率的检验结果来看,除了27行业之外(可能因为该行业的出口相对较少),其他行业都存在出口中学习效应;从企业资本劳动比率的检验结果来看,13、14、15、17、18、19与39行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不存在出口中学习效应,

27、35、36、37、39、40与41行业(基本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存在出口中学习效应。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22--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12

(五)出口中学习效应在出口之前存在吗Grossman 和Helpman (1991)以及Even -son 和Westphal (1995)等指出,出口中学习效应可能会发生于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之前,因为企业做出进入出口市场的决策一般会发生于企业实际进入出口市场之前(Tybout ,2003)。为了检验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中学习效应是否在企业进入出口之前存在,表8是利

用PSM 方法对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的前一期(s=-1)和前二期(s=-2)与进入出口市场当期(s=0)的各项生产率获得情形的计量结果。从表9看,无论是传统C-D 生产函数方法还是OP 方法的计量结果显示,我们样本数据中新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s=-1期得到显著提高,而在s=-2期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这个结果表明出口中学习效应在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新进入出口市场的前一期就显著存在,这似乎印证了出口中学习效应存在于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之前的理论假说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适用性。

进一步来看,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的计量结果表明,样本数据中新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在s=-1期和s=-2期都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而资本生产率的计量结果表明,样本数据中新进入

23--

出口市场的企业的资本生产率在s=-1期和s=-2期都得到显著提高。综合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要素的扩张所产生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至少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前二期就已发生。另外,表9第6栏的计量结果显示,我们样本数据中新进入出口市场的企业的研发密集度在s=-1期和s=-2期都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这再次表明无论是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前后,出口并没有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六)进一步的稳健性分析

首先,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OP方法的关键假设之一是要求企业的投资为正。而在我们的有效样本数据中有4126家企业的投资为0,大概占我们有效样本的2.16%,这就有可能给我们使用OP方法估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一定偏差,影响最终的计量结果。针对这个问题,参照Pavcnik(2002)和De Loecker(2007)的处理办法,我们使用剔除那些投资为0的样本进行回归(计量结果见表10)。对比表7(所有样本)和表10(剔除投资为0的样本)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基本的回归结果并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这说明我们样本中少量样本的投资为0并不会影响我们计量结果的稳健性。

其次,由于对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的选用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我们担心选用不同的折旧率会影响计算企业的投资,从而影响到OP方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进而影响到我们最终的计量结果。因此,我们考虑了采用文献中几种比较典型的折旧率5%(Perkins,1988)与12%(单豪杰,2008),作为稳健性分析。从表11的回归结果来看,显然,选用不同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并没有使得我们的计量结果发生本质性改变。

六、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采用1999~2003年的企业调查数据,在利用OP方法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采用PSM 方法来检验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从而为识别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效应,提供了来自微观视角的坚实经验证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可归纳如下。

(1)出口显著地促进了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为“出口中学习”理论假说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而且,我们的实证结果也应该对Krugman于1994年提出的“东亚发展批判”提供了有力的反驳经验证据。具体来看,企业在初始进入出口市场的当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0.05,进入出口市场第二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0.099,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三年提高了0.098,第四年提高了0.075,4年累积提高了0.309。进一步,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出口中学习效应在企业初始进入出口市场的当期(第一年)最小,而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二年、第三年达到最大,然而,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后的第四年,这种出口中学习效应虽然仍然为正,但att值变得统计上不再显著。这表明,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促进效应的滞后效应为3年,出口中学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进入出口市场后的第四年变弱。

(2)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看,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并未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反,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三年和第四年,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企业初始进入出口市场前一期的劳动生产率变得更低。而且,从4年的累积效应来看,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为负;从资本生产率的角度来看,检验结果表明出口显著促进了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资本生产率提高。特别是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24

--

《管理世界》(月刊) 2009年第12期

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第三年和第四年,这种促进效应变得更为显著。而且,从4年的累积效应来看,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资本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从资本劳动比率的角度来看,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并未显著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提高,相反,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在进入出口市场的当期(第一年)、第二年和第四年相对于企业初始进入出口市场前一期的资本劳动比率变得更低。然而,如果综合考虑4年的累积效应,出口对企业资本劳动比率存在正的促进效应,但这种累积促进效应不显著。综合这些结果说明,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还是我国本土制造业出口竞争优势的来源。

(3)在1999~2003年之间的样本观察期内,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是依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获得,而有可能是来自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组织管理方式的改善以及外部制度环境(如管制的放松、要素或金融资源的更容易获取)的改进所获得。

(4)从分行业的角度来检验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我们发现,不同行业的“出口中学习”存在与否存在显著差异。这就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政策启发,有必要针对不同行业的角度来制定不同的出口鼓励或限制政策。

(5)我们的实证结果似乎印证了出口中学习效应存在于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之前的理论假说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适用性。而且,我们发现,劳动力要素扩张所导致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至少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前二期就已经发生。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企业新进入出口市场前后,出口并没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首先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和界定。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用以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C-D生产函数中资本要素只包括了资本规模因素而没有包含资本质量因素,劳动力要素也只包括了劳动力规模因素而没有包含人力资本因素,这有可能会高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企业数据库时间跨期较短,使得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不能在一个更长跨期的动态范围内得到全面考察。例如,迫切需要得到验证的是,2003年之后的时期内,出口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组织管理方式的改善以及外部制度环境(如管制的放松、要素或金融资源的更容易获取)的改进获得,还是依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获得。从长期角度看,如果出口不能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那么,出口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促进效应有可能很难长期维持。最后,本文仅仅验证了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与否,并没有结合中国的转型背景深入分析出口是如何作用于企业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很显然,这些都是值得继续完善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作者单位:张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李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刘志彪,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蒋东生)

注释

①以上数据皆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资料整理计算。

②大量现象和新闻报导表明,我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某个企业花费大量资金、人力与技术投入开发出某种新产品,推向市场后销路较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机制缺失情形下,大量模仿性企业一拥而上进行仿制并展开低成本的恶性价格竞争,结果迫使该企业最终放弃国内市场,全面转向外贸与国外市场。

③类似的现象可见大量的新闻报导。

④这里,审稿人指出能否采用出口密集度指标(出口/销售收入)作为研究指标。我们认为,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出口与非出口行为企业的差异,而不是出口多少的企业之间的差异。而且,采用出口与非出口状态的虚拟变量这种做法也是国际上研究该问题的众多文献的普遍做法,因此,采用出口与非出口的虚拟变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我们在该处以及以下的OP方法中也尝试采用了企业的出口密集度(出口/销售收入)作为代理指标,我们发现,采用出口密集度指标并没有使得我们的回归结果发生本质性改变。感谢审稿人指出这一点。

⑤这里,我们使用的固定资产指标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

⑥这里的企业固定资产都是经过各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平减所得。

⑦类似的匹配技术还有Radius Matching method,Kernel Matching method以及Stratification Matching method。这4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是,Loecker(2007)以及Girma,Greenaway和Kneller(2002)等的研究认为,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 method 匹配技术方法具有在大样本微观数据条件下的稳健性,因此,采用nearest neighbor matching method匹配技术方法是适宜的。

⑧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不能观察到出口对企业生产率滞后4期之后的作用效应,因此,对我们这种解释的可靠性须持谨慎态度。需要进一步从更长跨期的研究来验证。

⑨创新强度是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最为常用的指标。正如Utterback(1980)所指出,该指标是体现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为合理的指标。

参考文献

(1)陈勇、唐朱昌:《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 2003》,《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2)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3)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 2004》,《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4)金碚:《债务支付拖欠对当前经济及企业行为的影响》,

25

--

《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5)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6)姚洋、章林峰:《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与技术变迁分析》,《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7)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CCER讨论稿,2008年4月。

(8)张杰、李勇、刘志彪:《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9)Ackerberg,D.,Caves,K.,Frazier,G.,2004,“Structural Estimation of Production Function”,Working Paper,U.C.Los An-gles.

(10)Amiti Mary,Jozef Konings,2007,“Trade Liberalization,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Indonesi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7(5),pp.1611~1638.

(11)Aw,B.Y.,Chung,S.and Roberts,M.J.,2000,“Pro-ductivity and Turnover in the Export Market:Micro-level Evi-dence from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aiwan(China)”,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Vol.14,pp.65~90.

(12)Becker,S.O.and Ichino,A.,2002,“Estimation of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s based on Propensity Scores”,STATA Journal,Vol.2,pp.358~377.

(13)Bernard,A.B.and Jensen,J.B.,1999,“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Cause,Effect,or Bo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7(1),pp.1~26.

(14)Bernard,A.B.,Eaton,J.,Jensen,J.B.and Kortum,S. S.,2003,“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3(4),pp.1268~1290.

(15)Bernard,A.B.,Jensen J.B.,Schott,P.K.,2006,“Trade Costs,Firms and Productivit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53,pp.917~937.

(16)Blundell,R.and Costa Dias,M.,2000,“Evaluation Methods for Non-experimental Data”,Fiscal Studies,Vol.21,pp. 427~468.

(17)Biesebroeck,V.J.,2005,“Exporting Raises Produ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7,pp.373~391.

(18)Burmeister, E.and Turnovshy,S.J.,1972,“Capital Deepening Response in an Economy with Heterogeneous Capital Good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2(5),pp.842~853.

(19)Castellani,D.,2001,“Export Behavior and Productivity Growth:Evidence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mimeo U-niversita di Urbino.

(20)Clerides,S.K.,Lach,S.and Tybout,J.R.,1998,“Is Learning by Exporting Important?Micro-dynamic Evidence from Colombia,Mexico,and Morocco”,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3(3),pp.903~947.

(21)Delgado,M.,Farinas,J.and Ruano,S.,2002,“Firms Productivity and Export Markets: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57,pp.397~422.

(22)Evenson,R.and Westphal,L.,1995,“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in T.N.Srinivasan and J. Behrman,eds.,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3 (Amsterdam:North-Holland).

(23)Felipe,J.,Hasan,R.,McCombie,J.S.L.,2004,“Cor-recting for Biases When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An Il-lusion of the Laws of Algebra?”,CAMA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4,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24)Gereffi,G.,Hunphrey,J.and Sturgeon,T.,2005,“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ina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12(1),pp.78~104.

(25)Girma,S.,Greenaway,D.,Kneller,R.,2002,“Does Ex-porting Lead to better Performance?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Matched Firms”,GEP Research Paper,vol.02/09.

(26)Greenaway,D.,Gullstrand,J.,Kneller,R.,2005,“Ex-porting May Not Always Boost Firm Level Productivity”,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Vol.141,pp.561~582.

(27)Greenaway,D.,Kneller,R.,2008,“Exporting,Produc-tivity and Agglomera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52, pp.919~939.

(28)Grossman,G.,Helpman,E.,1991,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MIT Press,Cambridge.

(29)Jefferson,G.,Rawski,T.G.,Wang Li and Zheng Yuxin, 2000,“Ownership,Productivity Chang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28,pp.786~813.

(30)Kraay,A.,1999,“Export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Chinese Enterprises”,Mimeo World Bank.

(31)Krugman,Paul,1994,“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Vol.73(6),pp.62~78.

(32)Harris,R.I.D.,Li,Q.,2007,“Learning-by-exporting? Firm-level Evidence for UK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Sec-tors”,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No.2007-22 (University of Glasgow).

(33)Heckman,J.,Navarro-Lozano,S.,2004,“Using Match-ing,Instrumental Variables and Control Functions to Estimate E-conomic Choice Model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86,pp.30-57.

(34)Heckman,J.,Ichimura,H.,Smith,J.and Todd,P., 1997,“Matching as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Estimator:Evi-dence from Evaluating a Job Training Program”,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4,pp.605~654.

(35)Loecker,J.D.,2007,“Do Exports generate higher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Sloveni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Vol.73,pp.69~98.

(36)Rhee Yung,Bruce Ross-Larson and Garry Pursell,1984, Korea’s Competitive Edge:Managing the Entry into World Mar-ket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7)Rosenbaum,P.,Rubin,D.,1983,“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Biometrica,Vol.70(1),pp.41~55.

(38)Olley,G.S.and Pakes,A.,1996,“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E-conometrica,Vol.64(6),pp.1263~1296.

(39)Pavcnik,N.,2002,“Trade Liberalization,Exit,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Evidence from Chilean Plant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9(1),pp.245~276.

(40)Wang,Yan and Yudong Yao,2003,“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1952~1999:Incorporat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4(1),pp.32~52.

(41)Wooldridge,Jeffrey M.,2002,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IT Press.

(42)World Bank,1993,The East Asian Miracl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3)World Bank,1997,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7: the State in a Changing Worl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

26

--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中化石油有限公司 五轮面试系统经验总结1

中化石油有限公司五轮面试系统经验总结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 注册发布 本人参加了中化石油有限公司(中化石油中心)的5轮面(笔)试,按照流程,最后还有一轮终面,但个人感觉参加终面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终面通常也不怎么刷人,所以就提前把前五轮的考试经历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今后报考的同学有所帮助。 第一轮:群体单面。(大致刷掉三分之一) 所谓群体单面,就是五个人一组,大家坐成一排,对面两位面 试官,依次向5位同学发问,其实是一对一的形式,每个人的被问的问题基本一样。只是大家都坐在一起,能看到彼此的表现。 一共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一分钟自我介绍,中文。要求不要过分重复简历上的内容。 注意事项:不要背稿子。结果证明,背稿子的,说话时不注意 与面试官眼神交流的同学,基本都出局了。另外,要求不简单重复简历,那么就尽量突出自己的优势吧,比如简历上写了实习经历,那么你就谈一谈这些经历让你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升,从而对工作有什么帮助等等。 第二个问题,面试官根据你的简历随机提问,要求用英语回答。 注意事项:最起码要把自己的英文简历背一背,以应对这个问题。提问无非要求描述一下实习的经历,或者谈谈对自己实习工作的

看法等等。同样要注意,在说英语的时候要尽量表现出你试图用英语和面试官交流,而非在背自己的英文简历。 第三个问题,用30秒时间集中表述自己为何选择自己投报的岗位。 注意事项:记住问题中说的是“岗位”,因此不能泛泛地谈论 中化的好坏,而是要谈具体“岗位”。另外,强调30秒的时间限制,超时的话面试官会提醒甚至打断,并在最后提出批评。此问题重点考察你集中表述的能力,要抓住最核心的理由。 一面总结:一面的面试官通常是hr部门的年轻职员,重点筛查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如英语能力,交流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力以及个人综合气质等。因此应当准备最起码的英文自我介绍,为何选择该公司等相关问题,注意与面试官的交流,切忌背诵式的回答。 第二轮:无领导小组讨论。(大致刷掉余额的二分之一) 十人一组,一个材料,面试官在讲解基本规则要求之后就不再 有任何举动,余下活动全部由组员自由讨论。 我们的题目是:假设xx年地球即将毁灭,中国被允许带4万人登上诺亚方舟获得生存机会,我们作为中国最高决策层,要出一套方案决定哪些人有资格登船。35分钟自由讨论,最后选出一名代表进 行3分钟的陈述总结。另外,在最后的最后,要求每位同学写下你自己认为本次讨论中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并注明理由,然后大家退场。 注意事项: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刻意装扮成某种类型的人,主要 是要扮演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最怕的是你在整个团队中没有角色。

中国出口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的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给我国出口型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这样的严峻情形考虑,本文从经济危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出口型企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举步维艰的困境以及如何摆脱困境,进而对出口型企业提出了转向国内市场的建议,然后又对出口型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两个层面分析了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进一步对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类:从企业角度出发,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成功企业转型的实例,说明企业要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实力,增强品牌效应;从政府角度出发,本文主要介绍了政府应该要如何给与这些困难中的企业一些必要的扶持,如提供融资帮助、扩大内需等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关键词:出口型企业,转型,国内市场,政策扶持

ABSTRACT By the U.S. sub-loan crisis caused growing global economic crisis ,mak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ities have a great impact, especially to China's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enormous challenge.Based on such a serious case to consider in this paper from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analysis of China's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how the plight of difficult predicament,then countered the problems of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will meet, to put forward a proposal towards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then analysis the difficulties the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shifted to the domestic market will meet. Finally, two levels from the analysis of how to re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further difficulties will be encountered in the classification:From the enterprise point of view, a number of brief examples of successful enterprises in transition shows that enterprises must continuously innovate and improve their strength, enhance the brand;From the Govern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n some of the necessary support to enterprises, such as providing financing and expe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help companies tide over their difficulties and so on. KEYWORDS: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transition, domestic market,support on policy

中国人民银行面试题目

中国人民银行面试题目 自我认知类: 1.简单介绍自己的情况以及为什么报人行。 自我介绍和报考动机。 介绍自己,并说明为什么要报考中支。 介绍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什么报考人行? 2.说说你的专业和你的特长。 你报考人行的优势。 3.结合自己的专业说一下职业兴趣,为什么选人行。 4.结合一下你的兴趣和爱好谈一下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5.自己的性格特点。 工作与人际关系处理类: 1.是说你的上司很固执,怎样跟他相处,怎样跟他提意见。 2.如果你很努力的工作,但却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你会怎么办? 回答:“首先我不会觉得委屈,我没有得到认可肯定是我在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我会和同事多交流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我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会得到一个合理的评价。回答完毕。” 3.你去给处长汇报工作,正好在门口听到有一个同事在跟处长说你的缺点,你该怎么办? 4.如果你去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遇见有同事在打你的小报告,你会怎么处理? 5.如果你从事的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你的领导不懂技术,经常对你的工作进行干涉,请问你如何处理? 6.你做了一件好事,但周围的人对你冷嘲热讽,你怎么做? 7.你有一位很固执苛刻的领导,你会不会向他提建议? 8.如果有一个工作,别人都认为是很低级,看不起的工作,但你领导叫你去做,你怎么办? 9.一个同事经常在你的上司面前夸耀自己,并经常把你的功劳说成他自己的,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10.如果人民银行的福利与薪质不如你想象的好,你怎么办? 11.如果让你下基层,你怎么办? 12.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工作态度你倾向与那种?你怎么看待两种工作态度? 13.如果你进人行你打算干什么,工作中间还有一些针对我回答的小问题 经济专业类: 1.目前我国人民消费需求不足,产生这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 回答:“我认为产生消费需求不足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的压力,人们大量增加预防性需求,把大量的钱存起来,不敢消费,这就导致了做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象现在我国双顺差所产生的外汇储备过亿的现象,也是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的。要改变目前这种现象,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再一个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改变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先攒钱后消费的思想,提倡贷款买车买房。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我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回答完毕。”

全要素说生产率

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编辑本段概述 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

石油自荐信

石油自荐信 石油自荐信1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xx,是xx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石油化工专业的本科生。这里有一颗热情而诚挚的心渴望得到你的了解与帮助。在此,请允许我毛遂自荐。 大学四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这期间,我不断挑战自己,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着严谨求学的态度,在掌握了扎实的化学基础上,努力涉足其它相关学科以拓宽视野,并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把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将我所学用于实践,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老师、同学的肯定和好评。在大学四年里的社会实践,使我具备了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此中我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颗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心。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内涵。怀着自信,我向您推荐自己,如果有幸成为贵单位的一员,我会从现在做起,虚心尽责,勤奋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竭力为贵单位的发展添砖加瓦。 恕冒昧,如果我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定当用我的热

情和能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去。请相信:你们所要实现的正是我想要达到的!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石油自荐信2 尊敬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招生老师: 您好! 我叫xxx,今年xx岁,是来自xx省xx市xx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我出生在一个朴素(农民/工人/干部/职工)的家庭,勤劳、诚实、质朴父母的谆谆教诲,让我养成了吃苦耐劳精神。在xx中学三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稳重踏实的作风、严谨求学的态度;同时学习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与不幸,磨练了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xx中学三年时光里,我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其中:xxxxxx(列举有代表性的获奖证书)。在高中各项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求学精神,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在学习上,我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无论是高一高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还是高三联考,我的成绩都能在年级名列前茅。 (这里列举有代表性的考试名次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的成绩)在平时,我自学一些关于xxx专业相关知识(表现大学x专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班级工作

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措施

目录 1,引言..............................................................2 2,跨国经营的内涵...................................................3 3,跨国经营的成功案例:中兴通讯.......................................3 3.1,中兴通讯的简介..................................................3 3.2,中兴通讯的跨国经营之路..........................................3 3.3,中兴通讯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4 4,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的思考............................................5 4.1,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以及不足.................................5 4.2,我国中小企业走跨国经营之路的必然性..............................7 4.3,对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8 5,结合中兴通讯,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出相应的对策.............8 6,结语.............................................................10 7,参考文献.........................................................10 8,致谢辞...........................................................11

中国人民银行管培生岗面试问题_面试经验分享

广西银行招聘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2018广西银行校园招聘考试信息、广西银行秋招备考资料、和广西银行考试题库。 中国人民银行管培生岗面试问题_面试经验分享 2018中国人民银行校园招聘笔试已结束,中公金融人为各位考生整理中国人民银行不同岗位和城市的面试问题、面试经验分享,帮助考生了解各岗位面试考情,顺利通过中国银行校园招聘面试! 面试过程: 进人行工作一段时间了,想想自己去年找工作的艰辛和困惑,决定还是写个东西给后来的同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人基本情况:男生,985本科,985硕士,现在供职于华东地区某地市级中心支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2013年经济金融类73分招考进入人行。 面试:当你以1:5的比例进入面试以后,你的笔试成绩就没什么用了,所有人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这方面不同大区可能有差别,以实际情况为准),面试表现将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好好表现吧。现很多同事都是凭自己的本事面上的,所以大家也不要紧张哈,在此还是要感谢一下楼主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面试之后:政审、体检通知什么的节奏会比较慢,其实跟机关作风什么的完全没有关系,以楼主所在的中支为例,200多人的单位人事科只有5个人,一大堆事,还要应付上级检查,人家真的只是忙不过

来……所以大家耐心等就好了,只要考上就不会漏掉你的!我们是1:1体检,按照公务员体检标准来,不过有点小毛小病的只要不影响工作问题都不大,不会刷你。当然,行里也是有备胎的,如果你问题很大,也可能会被刷掉。 面试官问的面试题: 1)自我介绍,要包括学习成绩、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报考人行,要从你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相关,人行工作环境,如环境宽松、工作稳定,你的性格,公务员性格,沉稳淡定、耐心、有毅力,还有家庭原因,比如不要离家太远,情侣在这边,外地报考的自己想想理由,还有可以从政治上、学习上、性格上、能力上答。 2)专业题要注意分条理回答。 A单面,15分钟,今年的考题是 1、为什么报考人行,你对人行有什么了解? 2、一道分析题,问大学创业成功率为1%,低于国外,社会人士创业成功率为50%,分析原因,主体大概是这样,资料很长,我是从大学生能力与政策的角度分析的,还结合今年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分析,方法是从角度回答、叙述有条理,分析影响要正反两面。

如何用DEAP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一、软件的具体操作 1.建一个文件夹,里面必须有四个文件(Dblank;deap;deap.000;123.dta)前三个文件在一般下载的DEAP Version 2.1中都有,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第四个文件是一个数据文件,一般先在excel中先输入,再复制到一个记事本下就可以,注意在记事本下的数据只有数据,不包括决策单元的名称和投入、产出的名称,并且一定要先放产出,后是投入。例子具体见123电子表格和123记事本。 2.对命令Dblank文件进行修改,修改后保存为12 3.ins文件 3.打开deap软件,运行123.ins 4,回车后自动会有123.out 注意事项:(1) 123.dta;Dblank;123.ins都用记事本打开; (2)数据文件名和命令文件名一定要一样,如例子中都用123 (3)文件夹中一定要包括deap.000文件,如果没有这个文件,打开deap软件,就会出现一闪就没有了的情况。 二,结果的分析 在文件夹中打开123.out,看如下: 1) firm crste vrste scale 1 0.687 1.000 0.687 drs 2 0.814 1.000 0.814 drs 3 0.319 0.709 0.450 drs 4 1.000 1.000 1.000 - 5 1.000 1.000 1.000 - 6 0.336 0.425 0.791 drs 7 0.642 0.648 0.991 irs 8 0.379 0.381 0.994 irs 9 0.702 0.750 0.936 irs 10 1.000 1.000 1.000 - 11 0.304 0.461 0.659 irs 12 0.352 1.000 0.352 irs 13 1.000 1.000 1.000 - 14 0.594 0.929 0.639 irs 15 0.402 1.000 0.402 irs mean 0.635 0.820 0.781 firm:代表例子中的15的样本 crste:技术效率,也叫综合效率 vrste:纯技术效率 scale:规模效率(drs: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irs:规模报酬递增) crste=vrste×scale 2)

石油石化行业面试问题汇总

石油石化行业面试问题汇总

?工作动机、个人愿望 ?上午好!您好!请给我们谈谈您自己的基本情况??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工作一段时间不适合这个职位,你怎么办?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与领导的意见有分歧,你应该怎么做?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你该怎么办?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在上级领导面前主管领导抢了你的功劳,该怎样?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谈谈你对跳槽的看法?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工作中难以和同事、上司相处,你怎么办?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单位领导肯定同事们却孤立你,你怎么办?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能为我们公司带来什么呢?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作为被面试者给我打一下分?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怎么理解你应聘的职位?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喜欢这份工作的哪一点?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为什么要离职?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说说你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对工作的期望与目标何在?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说说你的家庭?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这个职位,你认为你还欠缺什么? ?谢谢您的回答!

?

?上午好!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怎样看待学历和能力?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是哪年出生的?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请谈一下你对公司的看法,为什么你想来工作??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认为对你来说现在找一份工作是不是不太容易??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是怎么应聘到我们公司的?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请你谈谈对我单位的看法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完全可以到大公司任职,你怎么想到我们小企业??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为什么希望到我们公司工作?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如果公司录用你,你最希望在哪个部门工作?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愿意被外派工作吗?你愿意经常出差吗?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我怎样相信对这个职位你是最好的人选呢?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如果我能给你任何你想要的工作,你会选择什么??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为什么你还没有找到工作?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对我们公司有多少了解?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对公司有何印象?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谈谈选择这份工作的动机?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家在外地,单位无住宿条件,你如何看待呢??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我们不限定固定职位,你认为自己最适合做什么??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希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为什么要应聘我们公司? ?谢谢您的回答! ?上午好!你在以前实习的公司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谢谢您的回答!

中国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现状

中国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 现状 ——鹰凰进出口有限公司调研报告 第十小组 2010年6月15日

目录 一、公司简介 (3) 1、公司介绍 2、公司规模与发展 3、普遍业绩 4、行业情况 二、出口贸易 (3) 1、运输方式 2、出口市场 三、与企业贸易相关政策及影响 (5) 1、中国的补贴政策 2、欧美的相关政策 四、对现有政策所提的建议 (6) 附录 附录一小组感言 (7) 附录二访谈提问稿(整理版) (9) 附录三会议纪要 (11)

一、公司简介 1.公司介绍 上海鹰凰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以出口为主的综合性贸易民营企业, 2003年创建于上海,经营至今,是中国毛纺行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公司以美洲、欧洲为主要出口市场,产品行销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网络遍及全球。经营商品覆盖出口面料(主要是毛料)和服装(主要是男士正装)等领域。公司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生产管理及先进的营销模式,推出快速定制服务和“顾客满意”工程。 2.公司规模与发展 鹰凰现有20位工作人员,员工平均年收入为人民币30000-50000元。 近年来公司代理业务发展迅速,出口渠道和供货渠道不断拓展,形成效益优先与规模经营齐头并进的局面,发展势头良好。 3.普遍业绩 鹰凰主营出口业务,暂无进口业务与内销市场。出口产品以加工贴牌为主。皮尔卡丹、Fil a Fil、Next等。主要以联系客户订单为主,生产加工会选择和别的厂商合作。合作厂商一般为中等公司(年产30万套件左右)。 4.行业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沿海地区众多的三资企业,其产品大都以外销为主,服装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服装行业的特点使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服装的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多为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单个企业的实力并不突出。众多的企业产品还是通过OEM 生产,即代工生产,也称为定点生产的方式出口海外市场。 二、出口贸易 1.运输方式 鹰凰公司主要以海运为主,因为从经济技术指标上看,海运运输有以下优点: (1)运输成本低,我国沿海运输成本只有铁路的40%。 (2)劳动生产率高,沿海运输劳动生产率是铁路运输的6.4倍。 (3)平均运距长,海运平均运距分别是铁路运输的2.3倍,公路运输的59倍,管道运输的2.7倍,民航运输的68%。

中国人民银行面试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面试经验 xx中国人民银行面试经验大全 中国人民银行全面分享哦!中国人民银行面试即将开始,为大家了人民银行,帮助考生提前了解,及时做好备考,顺利通关银行面试。 面试是在下午一点钟开始,分专业的,按报考地区进行。我在第二十几个,感觉面试很快。每个人不到十分钟。大概一共有7个考官吧,中间有个主考。进去后就自报姓名,坐下。要求作面试。早就知道自我介绍是都需要的,虽然没有写好稿子演练,可是也想过要说些什么的,可是不知怎么当时就说的既不流畅又表达不完整,个人基本信息传达不到位。当时就对自己的这个感到很不满意了。 自我介绍之后是考官提问,是一个有点胖的男的文的,大概他是法律专业出身的吧。先是就我的专业问了下“经济法和民法的区别”、追问了“两者的调整手段有什么不同”;然后针对我的,问了发表论文的情况,很在意“法律类期刊”,我发在《中国科技论坛》《经济体制改革》《北方论丛》这些核心期刊上的,都不怎么能吸引他,好像不能证明我的.研究能力。。。问完这个,还是针对我发过的论文问了“知识产权包括哪些”“专利权”“著作权的权利期限”、“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和财产权、人身权的关系”

等,晕啊!我只记得自己他问啥我答啥,感觉回答的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那个期限的全打错了,人家还让我“回去再好好看看”,:-) 最后是,坐在最中间的主考,一个女的,问我“为什么报温州,不报台州”、“家里是不是就我一个孩子”“父母是否同意我去温州”。我回答的比较随意,并没有出口成章的。面试结束 当我从面试室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只是觉得有点懊恼,怪自己没有足够重视,发挥的也不好。 和朱说自己发挥的不好,他安慰了我,说就当是买个教训,这次经历可以为我以后的面试做准备。唉,我也只能这么想了。。。总结这次面试,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第一,要自信但是不要自大。这是这次失败的面试给我的最大的教训!如果我不是过于轻信自己的“语言”能力,就不会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都说不好了。 第二,休息很重要。虽然我是在火车上睡了一夜,早上还特意敷了面膜,匆匆画了个淡妆。但是,可以说,从早上到银行报道一直到面试我的状态都不是很好,感觉很累很困,这也严重影响了我的发挥。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第46卷 第8期 2019年8月 天 津 科 技 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V ol.46 No.8Aug. 2019 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招标项目“2017年天津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18ZLZDZF00210)。 收稿日期:2019-07-18 科学与社会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孟 媛,张 弛 (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摘 要: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很多,例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索罗余值法。通过简要梳理索罗余值法的推导过程,归纳较为普遍的关于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即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的质疑,以及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说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是不完全准确的。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索罗余值法 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0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9)08-0094-02 Literature Review on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Solow Residual Method MENG Yuan ,ZHANG Chi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 Center ,Tianjin 300051,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data envelop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is widely used. The gen-eral doubts about its basic assumptions (namely, constant scale benefit and Hicks neutral) are summarized by briefly combing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s discuss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ical progress b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olow residual method ;technical progress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测算方法不一,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罗余值法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简要介绍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根据其适用的前提条件探讨测算的局限性,进而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索罗余值法简介 索罗[1]并不是第一个将生产函数与生产率联系起来的人,早在1942年Tinbergen 就探索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索罗的开创性贡献在于他在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之间建立了较为简洁且实用的理论联系。 索罗余值法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 生产函数)得到的,以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 性(Hicks neutral )为基本假设前提。规模效益不变指 的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素价格不变时,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希克斯中性指的是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比率不变。CD 生产函数为: (,)t t t t Q A F K L = (1) 式中:Q t 指的是产出,K t 指的是资本投入,L t 指的是劳动投入,希克斯A t 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水平不变时产出增加的部分,即全要素生产率,经常被用以衡量“技术进步”。 上述公式(1)变形,可以得到相对希克斯效率A t /A 0,即Q t /Q 0作分子,生产函数中要素积累的部分F (K t ,L t )/F (K 0,L 0)作分母。但是由于各投入要素的计量单位不同,这样并不能直接得到希克斯效率。 索罗运用非参数指数法,将上述公式变形得到: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Q K K L L A Q Q Q K Q K L Q L A ??=++?? (2)

中石油面试题

请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制作一份PPT。 制作要求: 1、能够准确、清晰反映出材料内容; 2、PPT应使用公司标准模版制作,可使用所提供的PPT制作素材; 3、页数不得超过12页; 4、时间不得超过150分钟。 材料: 大学生毕业生择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 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比如: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计划与行动。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显然,仅仅谈“就业”就谈不上“职业规划”,而只有真正主动地去“择业”,才是有规划的职业生涯的开始。 究竞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目前我们常听到的声音最多的就是“先就业,再择业”,从上到下,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当事人,从社会学家到普通老百姓,很多人都如是说。当然他们都会抱着自己的目的来说这话。 那么究竟应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职业规划专家认为,只有让“择业”与“就业”保持同步才是上上之举,具体地说,择业好了才能去就业。因为,先就业,后择业,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频繁换工作,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我们特别提醒,尽管竞争激烈,大学生还是应该树立先择业的意识,出校门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人们职业的持续发展。 四大因素影响择业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考试经典面试题

中国人民银行考试经典面试题 1、超级女生主持人登上美国某刊物封面,该刊物解释是,中国只有这个节目是民主的,摆脱了中国传统制度,你有什么看法? 答:对此,我想谈三点看法:1、不可否认,超级女生节目取得成功,与她的公开、平等、民主、尊重等文化理念有关。“超级女声、想唱就唱”口号,人人都可参与的“海选”与过关斩将的“竞争”,契合了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机会均等和优胜者赢”这两大最基本的社会文化心理。“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从终极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一种最大尊重。是媒体贴近百姓实际生活的鲜活体现;调动了所有观众的热情,其成功也有理所当然了。 2、“超级女声”之所以倍受关注并取得空前的成功,也并不是全靠民主这张牌,原因是多方面的,她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她为普通观众架构了一座通向明星的桥梁;她有很好的宣传和策划等等。 3、事实上,“超级女声”中的一些运作也不是绝对的民主和公平,就像它对民歌选手的偏见和明排暗斥。不要说在海选中民歌手就几乎被淘汰殆尽,偶尔一些漏网之鱼在后面的比赛中也是一路坎坷,明显的倾向性评判使得民主、公正也大打折扣。 4、美国之所以要把这一纯娱乐节目和政治挂钩,其目的也很明显,这就是要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甚至含沙射影指责中国的人权、民主,对此,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警惕。 2、科学家在研究A物质时无意中发现了B物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对此我谈三点哲学原理,一点感想:1、这看似偶然,实质必然,所以这首先揭示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哲学原理,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是必然性的特殊表现形式。2、这还说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是落后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但这种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世上没有永恒的真理。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视角,完善制度,甚至改革现有体制。3、这也说明世间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肘的。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莫不于此。解决了个人崇拜,推行了实事求是,却出现了思想保守、体制僵化;打开了国门,对外开放,却飞进了西方苍蝇;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却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弱势群体;反哺了农民,却引发了新一轮通货膨胀;发展了经济,却要为天价环保埋单……举不胜举。4、一点感想。既然B物质的出现是必然的,是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求我们科学家、设计师在研究A物质时能高瞻远瞩、通盘考虑,B物质如果有利,就要加速它的出现,扩大它的影响,B物质如果有弊,就要尽量延缓它的进程,减少它的负作用,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事倍功半。 3、最后,我们有个问题想和你核实一下,在面试前我们接到了一个举报,说你面试前到处找人,希望在面试中给予关照。请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答:(1)实事求是地说,我在面试前的确找了不少人,但我找人的目的不是在面试中给予关照,而是在参加面试前给我一点经验指点,甚至有益的培训辅导。比如我找了我的邻居小张,他去年参加中央某部公务员面试得了第一,我从他们那儿了解了面试程序、面试应注意的事项、面试形象、礼仪等等知识。此外,我还找了一位曾经的面试考官——无泪天使老师,并系统地接受了他的公务员面试培训、辅导。正是因为我精心准备,到处找人,所以我才能在今天如此自信地、胸有成竹地接受各位考官的检验。(2)如果有人企图找关系,想在面试中得到关照,我认为这是极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我们不仅有着一套严密的、科学的、公开透明的公务员考录程序来规范制约整个面试过程,而且,我们有着一支素质极高、能力极强、愿意无私奉献的面试考官队伍。他们以自己高尚的情操、无私的奉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