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

Empowerment Theory 增权理论

一、理论概述

(一)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世界(以美国为代表):

社会工作中的增权取向实践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76年,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增权取向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正式诞生。但是,社会工作中的这种增权取向实践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经过了历代社会工作的倡导者与哲学思想家们的智慧的积累,其源流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

(Gutiérrez & Lewis, 1999; Simon, 1994)。Simon(1994)在《美国社会工作中的增权传统:历史》一书中,追溯增权取向实践在美国的历史发展:

第一阶段,1893年至1917年。在此期间,美国社会受工业化、移民潮、劳工运动等的影响,大量劳工进入城市及工厂,期待获得经济安全及政治自由。但事与愿违,由个人不同的地位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因而形成阶级、性别、种族等社会分化议题。

这个时期,增权取向实践的特点是:

(1)提供具体及社会性的支持。(社区发展及研究工作、心理评估及危机介入的个案工作)。

(2)传授技巧。比如,个案工作者着重传授有关母职、家管等技巧,社区工作者则教授所需要的参与能力,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增权取向实践。

(3)重视案主的参与。(要求尽量少用怜悯、同情的语言,鼓励案主参与等等)

(4)公开分享机构的信息(机构拥有的研究发现、机构信息、移民规定等等),这也是当时具有增权取向实践的行动之一。

第二阶段,1917年至1945年。这段时期: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失业率很高。因此,罗斯福总统展开―新政‖计划。在一片公共福利大幅扩张建制与社会充满积极改革气氛的环境中,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干涉主义与增权取向这两个迥异的传统取向都同时找到了发展的空间。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融入了佛洛伊德有关个人潜意识冲突的释放的学说、黑人意识觉醒的国家主义思考、存在主义思潮中倡导个人自由权和社会主义提倡的社会改革行动等主张,并以下列方式协助缺少权力的案主:

一是倡导建立社会安全制度(一系列永久性及全面性的福利制度)。

二是注意母亲及儿童的健康照顾议题。在Lathrop和Abbott等几位著名社会工作学者的倡导下,美国国会通过有关母亲与儿童健康的法案。

三是建构美裔黑人的社会工作学校。(亚特兰大社会工作学院和霍华德大学)

四是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运动。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者倡导在邻近地区和工作场所设立服务机构或输送服务,以便人人易于接近及使用。

第三阶段,1945年至199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却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秩序的重建议题,除了战士返家的调适外,国内社会亦充满劳工骚动、住宅不足与通货膨胀等问题,加上移民与种族冲突日渐升高,社会的不安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个时期,美国政府通过―大社会‖计划,大幅增加福利预算改进国民的生活。但政府的福利建制因不同执政党的理念而摇动不定,一会儿大幅建立社会安全制度,一会儿又大幅缩编受惠范围。受多元化与全球化思潮的影响,社会工作的发展百花齐放,增权的观点也于此时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包括了从重视案主的自我决择到强调集体行动的社区发展。特别是在1980年左右,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到了―增强权能‖的时代。

其发展特色如下:

其一,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以回应案主认定的需求为依归,强调要尊重案主,去除标签化,鼓励案主对其问题与需求的自主性。

其二,鼓励案主参与同辈网络的建立。

其三,强调机构的工作重心在增进与维系改变。增权取向的实践不仅增进案主的自我效能、建构同辈网络来提升其权力,长期上还应训练案主的领导能力、熟悉政治经济方面的信息,继续增进与维系案主的改变,最终成为掌握自己命运、机会的有权力者。

2、国内:

就中国而言,增权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是在最近的30年内。在港台地区,增权理论已经成为许多服务机构的基本工作理念和工作策略;但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实践起步较晚,自2002年之后,增权理论方向的文献才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有关增权的理论研究也开始被国内的研究者有意识地植入本土文化情境中加以讨论,并在矫正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戒毒社会工作、女性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等领域中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但是在这些研究和实践中,更多地将增权致力于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而较少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改革。此外,增权理论的价值基础、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模式都来自西方,引进到中国来,本土化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二)理论的相关概念

增权是由―empowerment‖一词发展而来。

1、权力:在―增权‖这一概念中出现的―权‖指―权力‖或―权能‖(power),指的是一种接近、取得、控制资源与他人的能力。

在何为权力的问题上学者们看法不一。

张时飞在各位学者的观点基础上,总结了三方面的权力:(1)个人权力——得到某人需要的东西的能力;(2)社会权力——影响他人思考、感受、行动或信任的能力;(3)政治权力——在社会系统如家庭、组织、社区和社会中,影响资源分配的能力。

2、无权:不仅是指缺乏能力或资源的一种状态,而且是人们通过一种内化过程形成的无权感。

无权感/无力感(powerlessness):社会阶层的分化把某些人排斥在外,受排斥者对权力、资源及自己的人生计划几乎全无控制能力,加上来自外在的负面评价,使受排斥者产生无助。

3、增权(所罗门):指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利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利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所罗门强调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过程,方法是通过发掘―无权的一群‖的权力障碍,协助他们消除非直接权力障碍(如自我形象低落、强烈的无助感、宿命观等)的效果与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

(三)理论简述

1、基本假设: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权能,以对抗环境的压力。(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

(2)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个人的权能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和衍生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即使处于艰难环境中;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协同的伙伴关系。

2、增权理论的三项伦理原则(古铁雷斯、帕森斯和考克斯):

(1)承诺提升社会正义;

(2)承诺尊重案主自决原则及自我实现的目标;

(3)承诺案主充分参与干预计划的订定。

3、增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型:

索罗门提出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受助者提高权能:

(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专业人员只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他们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增权的三个层次:

(1)个人层次,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聚焦于个人发展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方式;

(2)人际层次,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强调使个人可以有更多的影响他人能力的具体技术的发展;

(3)(政治)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主要致力于协助经济不足或受到政治压迫的弱势族群,致力于增加案主的权能以增进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努力于改革压迫案主的环境或结构。

增权并不是―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

增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有微观层面的,也有中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的。

二、理论分解

Empowerment Theory

I. Overview概况

1. Principal social work authors Barbara Bryant Solomon(America)

《黑人增权——压制性社区的社会工作》

Barbara levy Simon(America)

《美国社会中的增权传统:历史》

Lee 《社会工作的增权取向》

Gutiérrez ;Parsons;Cox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增权》

2. Principal authors outside social work Paulo Freire(Brazil)

(批判教育理论作家)

Douglas D. Perkins;Marc A. Zimmerman(America)

(社区心理学家)

Everett M. Rogers(America)

(著名传播学家)

3. Closest to the other social work theories

与其最相关的其他社会工作理论 Strength Perspective Theory

(重视受助者的能力和优势而非缺陷)

Systems Theory

Cognitive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

4. Level of integration into social work practice

与社工实务的整合水平Home: Beginning

Abroad: Strongly influential

5.

Interdisciplinary utility

跨学科的有用性 2. Strong useful for other Profession

(Moderately useful for other Profession; Pan-professional)

6. Empirical base 经验基础 3. Moderate (5. Extensive; 4. Strong; 2. Emerging; 1. Minimal)

7. Extent of social work literature

社会工作文献的数量(范围)国内:2. Emerging (1. Minimal; 3. Moderate; 4. Strong)

(知网检索主题:增能或增权共93篇)

II. Attributes of Theory(理论特质)

8. Nature of therapeutic process

治疗过程的本质(内涵)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interpersonal and the environmen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lient to use power;

Help the client obtain the right to decide their own lives and action;

Change adverse social environment.

9. Therapeutic vocabulary proper to theory

适用于治疗的专业词汇(术语) 1.membership成员资格;

2.Strengths Perspective优势视角;

3.Advocacy倡导;Assist 协助;Cooperation合作;Support 支持;Advisory 咨询;Motivate 激励,促动;

4.Empowerment 增强权力;

5.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持续性评估

10. Importance of gender, culture, race and ethnicity as variables 1. Essential; (6. Unclear; 5. Mi nimal; 4. Somewhat; 3. Moderate; 2. Strong; )

11. Importance of significant involvement in change

在改变方面有效参与的重要

性 1. Essential; (6. Unclear; 5. Minimal; 4. Somewhat; 3. Moderate; 2. Strong; )

12. Role of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治疗关系的作用(治疗师的角色) Advisory Counsellors;

Assistant Persons;

Supporters;

Partners;

sensitizer(激敏者—意识提升者)

To provide client or community with needed knowledge, skills,& support individual developmen t& collective changes to end oppression.

13. Nature of relationship

关系的本质(内涵) Professional ~:

Partnership of equals who can grow & effect individual & social change

Social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eople,environment and society

14. Importance of transference in relationship

移情的重要性(可能性)

1. Minimal(

2. Somewhat;

3. Moderate;

4. Strong;

5. V ery Strong)

15. Significance of unconscious in functioning and change

无意识在功能与变化中的重要

性 2. Somewhat (1. Minimal; 3. Moderate; 4. Strong; 5. Very Strong)

III. Value Base(价值基础)

16. Basic human nature (in order of preference)

基本人性观 Good

(Neutral; Flawed ; Good)

强调应该看到人的优点而非缺陷

17. Activity (in order of preference)

活动取向 Doing(做事取向); Being in becoming (存在取向); Being (控制取向)

18. Relational

(所偏好的)人的关系顺序 Individual; Family; Group; Community

19. Time Preference

时间取向 Present

(Present; Future; Past)

20. Relation to Nature

(与自然的关系) in Harmony(nature; over nature)

IV. Perception of Person(对人的看法)

21. Free will- determination continuum

自由意志与决定性的连续统

Based on equal negotiation, more free will

22. Emotion-Rationality continuum

情感-理性连续统

4、Equally emotional and rational

23. Heredity-Environment as factor in development continuum

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5.Environmental strong

(个人的无力感来自于环境的压迫)

24. Human ability to change

人应对变化的能力 2. Strong adaptable

25. Influence of early history on current functioning moderately relevant

(部分个人的无力感来源于早期的生活经验)

26. Nature of mature functioning成熟的功能的内涵(成熟者所具备的功能,成熟人格的表现) Have abilities and potentials to solve personal problems & against oppression & self-dete rmination

Have no strong powerlessness sense.

27. Nature of personality change人格变化的性质 Self-help through empowerment;

Alleviation of stress by achieving harmony within self an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of soci al change

V. Therapy(治疗)

28. Principal therapeutic goal in vocabulary theory

理论词汇(概念)所描述的主要治疗目标 Empowerment 增强权力;

Self-directed 自决;

Self-awareness 自我意识;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的提升;

Control 控制

Social change社会变革

29. Importance & Role of history in treatment

历史在治疗中的角色或作用 5.Moderately important

30. Concept of diagnosis

诊断概

念 As Partners,Social Workers and Clients get together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s from the individual,interpersonal and environment.

Focus on the Clients' experience,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 the problems ,and what the client want to get.

31. Concept of assessment

预估方

法 Development of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clients’ situa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societa l constraints, options, & change potential

32. Importance of work with significant others

与重要他人工作的重要性 3. Depending (4. Moderate; 1. Minimal; 2. Somewhat; 5.Essential) 33. Importance of work with significant environment 4. Moderate (1. Minimal; 2. Somewhat;

3、Depending;5.Essential)

34. Length of treatment

治疗期限 5. Whatever Client Wants and Needs

35. Role or importance of setting in treatment治疗中场景的角色或重要

性 4. Moderate important

36. Function of goal setting -importance 目标设置的功能:重要性 3. Depends

37. Function of goal Setting-Nature

目标设置的功能:属性 Moderately

38. Principal foci of treatment

治疗要点 Power; Self-awareness; Self-expression; Social policy

39. Principal change –agents

主要的变化促动因素

Ability of clients;

Resources;

Society policy;Law

Support systems(interpersonal、government)

40. Principal techniques

Teaching;

Supporting;

Advocating;

Collaboration;

Resource mobilization

VI. Therapist

41. Importance of Self-Awareness

自我觉醒的重要性 5. Essential (1. Minimal; 2. Somewhat; 3. Moderate; 4. Strongly Important ) 42. Required knowledge base for therapist

治疗师所需要的知识基础Social work skills

Sociology(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会分层,social organization )

Pers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Social policy;

Relevant Law

43. Required skills for therapist

(治疗师所需要的技能)

Advocacy; Support;

Collaboration合作;

Resource mobilization;

Social analysis;

Organization;Listening ;

44. Training required

所需要的培训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training(Skill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communication,organization,etc) Policy ,law

45. Importance and role of supervision督导的重要性和作用Useful

VII. The Application

46. Level of applicability

应用水平

5. Generally applicable (1. highly specific; 2. somewhat specific; 3. depends; 4. moderate breadth; )

47. Micro-Macro continuum

微观-宏观连续统

2. somewhat micro (1. principally Macro 2. somewhat micro

3. balanced principally micro)

48. Methods application

(1-Highly Applicable; 5-Minumal)

方法运用性程度

Individuals1; Dyads3; Groups1; Families 3; Communities 2

49. Problem targets

所针对的问

题 Person-situation difficulties(lack of suppor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tress,social discrimin ation)

50. Specific client’s targets

特定的服务人群目

标 Assist individuals, group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to discover and expend the resources a nd tools within and around them.& Assist people to use their strengths to overcome their challenge s on multiple levels.

(certain oppressed groups including women,racial minorities,old people,the disabled and so on) 51. Known risks 已知风

险 Lead conflicts with the interest groups,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regulations,etc.——suffering repression

Costs in time,energy and money is unsure;

Empowerment role is not clear——ignore the service

52. Limitations of treatment

治疗局限 1、

Empowerment of individuals is difficult to extend to a broader community network.

2、

If a region had limited society or political resources, empowerment may lead to conflict or compet

e with each other.

3、It's difficult to define empowering success.

三、实际应用——举例《士兵突击》(参见参考文献7)

(一)问题的界定与评估

在增权实践当中,要求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道收集与评估资料,并对问题的内外构成因素及其背景进行评价。

评价的基本议题是把焦点放在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经验,专门知识和看法以及服务对象想要什么上;他们也从个人,家庭,同辈群体和社会大环境来考虑问题的根源,并作为伙伴一道工作,去阐述问题,检讨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行动并规划策略。

《士兵突击》史今、许三多:

(1)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关系的确立。——史今家访

(2)评估:所罗门(Solomon)在其代表性论著《黑人增权:压制性小区的社会工作》的研究表明,负面的早期生活经验会减少人们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从而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协调和社会制度的运用,并进而直接制约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承担。

许三多:胆小、内向、逆来顺受、木讷

(二)目标的确定

增权实践一般目标的确定有不同的层面,从个人扩展到人际,再扩展到政治,即体现为增加案主的参与,共同控制和影响那些左右其生活的事件与他们关注的事件的权力。

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介入策略的目标是建立在案主的决定、工作者的合作、所考虑的一套环境等基础之上的。以适当的行动来解决彼此共识的问题,成为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互动的重要焦点。

《士兵突击》:

(1)个人层面——真正的兵

新兵集训:要想通过新兵训练,就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和努力——共识一;自己不比别人笨,只是自己不够自信——共识

介入策略:a、副班长伍六一的业余操练;b、精心呵护

目标:重返七连三班

优势:认准目标,永不言弃

介入典型事例:a、保养坦克;b、腹部绕杠

(2)人际关系层面这一层面的增权,与强调促进长期性外部环境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工作者帮助案主去认识和其他人一道持续参与,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环境的好处。——融入军队环境中

《士兵突击》:

问题:早期的负面经历——少言寡语、缺乏自信、只活在自己内心世界,无法融入集体。

介入策略:a、自己的去留关系到班长的去留;b、全班陪练

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关系到全班的成绩,关系到班长的去留————融入集体,融洽的人际关系

(3)政治层面——获得连长认可,进一步集中改善许三多的大环境

连长态度的转变:暴跳如雷——默许

介入策略:

a、全团军事知识比赛许三多大出风头

b、腹部绕杠

(三)角色的承担

工作者和案主之间所建立的相互关系是任何介入成功的关键。在以增权为本的实践中,案主和工作者扮演伙伴的角色,他们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工作者把助人过程重新界定为"分享权力"和"一道拥有权力"的过程,以及界定为"参与者推动"的过程,工作者是一个"促进者"或资源,而不是一个指导,而案主不是被看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而是被看成为资源,这样案主和工作者双方都是资源,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成为相互的和分享的。工作者在实施工作中,把焦点放在案主的长处和适应技巧之上,放在案主的能力和潜能之上。

《士兵突击》:

1、朋友关系、伙伴关系的建立——家访中、火车上、训练中

2、成为合作者

吉布森指出,在助人关系当中,增权模式通过把焦点集中在案主的长处而不是病态上,把工

作者对案主的权力和控制缩小到最低限度,假定有问题的个人知道如何最好地解决其问题,把责任的重心放在案主身上,把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从"专家"改变成为倡导者。

(四) 介入策略和技术(《士兵突击》介入策略见第二条)

对于每个服务对象,工作者都必须先与之建立工作关系并评估需求和资源。

如果这些明朗了,那么保障依法应得的权利是助人过程中的第一步。工作者在这个阶段必须作出最初的评估,以便决定案主的需求和目标。在这个时刻,案主关于其状况和环境之普遍性的意识可能是非常有限的,或者隐藏在对关键资源之实时需求的背后。评估包括案主对问题的看法和他们自己与家庭对这种问题的意识,评估也包括他们处理或不能处理这些问题所感觉到的权力。

(五)评估

评估增权实践是复杂的,因为增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

在评估内容上,增权过程的性质,决定了需要持续性评估。评估既包括整个助人过程,还包括助人过程结束后案主的改变以及工作开始时工作者联合案主决定他们共同工作的效果。对增权的评价通常是定性的,利用案主的故事和意见,来设计和执行调查。当评估增权实践的结果时,必须要评价案主最初的关注是否得到了解决,以及案主是否获得了帕森斯所提出的个人内部、人际和政治或小区等三个层面上的权力。

《士兵突击》

介入前:

许三多性格胆小、逆来顺受、内向,初到军队,听到坦克轰隆声举手投降的,动作不协调,基本的军资都做不好,训练成绩老拖班级后腿。

介入后:

自信、开朗、勇敢,成长为一个技术全面,成绩出色的尖子兵,并进入老A部队。

总之,许三多获得了个人、人际和政治等三个层面的生存、发展权利,是对增权实践结果的最好评估.

四、参考文献:

[1]张时飞.上海癌症自助组织研究:组员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学习的赋权效果[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01.

[2]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180-182.

[3]佩恩著,何雪松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79.

[4]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3(5):77-81.

[5]范斌.农民的赋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5-77.

[6]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

[7]魏淑娟.以―增权视角‖解读——《士兵突击》中班长史今成功的―社会工作‖实践.2009(8).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部分 一、公司控制权词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控制,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用法的组合词,是控与制两者所组成的关联。控‘“掌握;操纵。”制,“管束;约束。”从现代汉语的用法来看“控”与“制”具有不可分离性。其表达了一个主体对他的相对对象进行某种支配的观念。控制,“掌握、支配,使不越出一定范围。” “从控制的内容上看,公司控制是指所行使的控制力作用于什么事情或什么事务”是指对一个公司的经营者或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决定一个董事会的选任,决定公司的财务和经营者管理活动,甚至使该公司成为某种特定目的的工具。 二、公司控制权概念解析 如果将公司控制理解为一种与公司有关的相关“控制”,即一种更宽泛的“控制”理解,那么上述的“公司控制”定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司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对于这种内部控制而言就会产生外部控制的理解,即公司作为一个即存物与外部发生联系时产生之控制内容,“控制还可以从公司之间的关系来考察。”换言之,公司控制还应包括,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产生的控制,以及“除了控股一种因素或方式之外,并不排除其他因素和方式也可以形成”之控制——公司之间的控制所形成母子公司关系或控制从属公司形成企业集团或关系企业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控制权并不是像“所有权”或“股东权”一样有着明确权利内涵的概念,控制权更多的是一种事实状态,一种对公司资源的实际控制,其实质的股东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 本文认为。公司控制权,是指股东、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事实状态下,拥有对公司经营决策、日常管理以及财务政策制定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是一种权力与权利观念的结合,即制度化了的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的能力与暗含于私权观念下的“意思自治”的“权利”观念的结合。 三、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之间的概念辨析 本文中将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的关系界定为: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的所有可供支配和利用资源的控制和管理的权利,它与剩余索取权一起构成所有权,公司控制权源于公司所有权,公司所有权是公司控制权的基础。公司控制权派生出投票权、决策权等经营管理权,但以上派生权利并非控制权的全部。 下面就以上观点进行如下论述:首先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全部的所有权拥有合同权利之外的剩余控制权,而控制权从属于所有权,控制权由所有权派生。即是说,经营管理权出自于控制权且受制于控制权,但同时经营管理权又是控制权赖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因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分离的倾向,控股股东只有通过股东会选举出代表自己的董事会,才能真正实施对公司的控制。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部分 一、公司控制权词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控制,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用法的组合词,是控与制两者所组成的关联。控‘“掌握;操纵。”制,“管束;约束。”从现代汉语的用法来看“控”与“制”具有不可分离性。其表达了一个主体对他的相对对象进行某种支配的观念。控制,“掌握、支配,使不越出一定范围。” “从控制的内容上看,公司控制是指所行使的控制力作用于什么事情或什么事务”是指对一个公司的经营者或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决定一个董事会的选任,决定公司的财务和经营者管理活动,甚至使该公司成为某种特定目的的工具。 二、公司控制权概念解析 如果将公司控制理解为一种与公司有关的相关“控制”,即一种更宽泛的“控制”理解,那么上述的“公司控制”定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司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对于这种内部控制而言就会产生外部控制的理解,即公司作为一个即存物与外部发生联系时产生之控制内容,“控制还可以从公司之间的关系来考察。”换言之,公司控制还应包括,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产生的控制,以及“除了控股一种因素或方式之外,并不排除其他因素和方式也可以形成”之控制——公司之间的控制所形成母子公司关系或控制从属公司形成企业集团或关系企业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控制权并不是像“所有权”或“股东权”一样有着明确权利内涵的概念,控制权更多的是一种事实状态,一种对公司资源的实际控制,其实质的股东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

本文认为。公司控制权,是指股东、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事实状态下,拥有对公司经营决策、日常管理以及财务政策制定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是一种权力与权利观念的结合,即制度化了的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的能力与暗含于私权观念下的“意思自治”的“权利”观念的结合。 三、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之间的概念辨析 本文中将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的关系界定为: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的所有可供支配和利用资源的控制和管理的权利,它与剩余索取权一起构成所有权,公司控制权源于公司所有权,公司所有权是公司控制权的基础。公司控制权派生出投票权、决策权等经营管理权,但以上派生权利并非控制权的全部。 下面就以上观点进行如下论述:首先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全部的所有权拥有合同权利之外的剩余控制权,而控制权从属于所有权,控制权由所有权派生。即是说,经营管理权出自于控制权且受制于控制权,但同时经营管理权又是控制权赖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因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分离的倾向,控股股东只有通过股东会选举出代表自己的董事会,才能真正实施对公司的控制。 因此,公司控制权虽然与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在内容上存在交叉,但是控制权已经超越了所有权的边界,经营管理权也只是公司控制权派生出来的一种实现公司控制权的权利。 法学中的权利不仅包括法律明确规定的具体法律制度,还包括实体法未明确规定的权利。在此我们可以论证控制权实际上是一种法律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公司控制权是公司实践中实际存在的一种为实现公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部分 一、公司控制权词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控制,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用法的组合词,是控与制两者所组成的关联。控‘“掌握;操纵。”制,“管束;约束。”从现代汉语的用法来看“控”与“制”具有不可分离性。其表达了一个主体对他的相对对象进行某种支配的观念。控制,“掌握、支配,使不越出一定范围。” “从控制的内容上看,公司控制是指所行使的控制力作用于什么事情或什么事务”是指对一个公司的经营者或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决定一个董事会的选任,决定公司的财务和经营者管理活动,甚至使该公司成为某种特定目的的工具。 二、公司控制权概念解析 如果将公司控制理解为一种与公司有关的相关“控制”,即一种更宽泛的“控制”理解,那么上述的“公司控制”定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司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对于这种内部控制而言就会产生外部控制的理解,即公司作为一个即存物与外部发生联系时产生之控制内容,“控制还可以从公司之间的关系来考察。”换言之,公司控制还应包括,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产生的控制,以及“除了控股一种因素或方式之外,并不排除其他因素和方式也可以形成”之控制——公司之间的控制所形成母子公司关系或控制从属公司形成企业集团或关系企业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控制权并不是像“所有权”或“股东权”一样有着明确权利内涵的概念,控制权更多的是一种事实状态,一种对公司资源的实际控制,其实质的股东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 本文认为。公司控制权,是指股东、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事实状态下,拥有对公司经营决策、日常管理以及财务政策制定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是一种权力与权利观念的结合,即制度化了的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的能力与暗含于私权观念下的“意思自治”的“权利”观念的结合。 三、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之间的概念辨析 本文中将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的关系界定为: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的所有可供支配和利用资源的控制和管理的权利,它与剩余索取权一起构成所有权,公司控制权源于公司所有权,公司所有权是公司控制权的基础。公司控制权派生出投票权、决策权等经营管理权,但以上派生权利并非控制权的全部。 下面就以上观点进行如下论述:首先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全部的所有权拥有合同权利之外的剩余控制权,而控制权从属于所有权,控制权由所有权派生。即是说,经营管理权出自于控制权且受制于控制权,但同时经营管理权又是控制权赖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因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分离的倾向,控股股东只有通过股东会选举出代表自己的董事会,才能真正实施对公司的控制。 因此,公司控制权虽然与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在内容上存在交叉,

公司财务控制权:理论与经验

公司财务控制权:理论与经验 本文综合运用法律分析方法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属于公司制度财务学范畴的公司财务控制权理论和公司财务治理理论进行了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试图在确立股东作为公司所有权拥有者的前提下进一步论证股东在公司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以及公司财务治理实践中的中心地位。通过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具有创新性的观点:(1)公司财务控制权是公司控制权的核心;与公司控制权一样,公司财务控制权被进一步区分为公司剩余财务控制权和公司合约财务控制权;(2)鉴于公司控制权体现了公司所有权的本质,公司财务控制权因而是从属于公司所有权这个大范畴的,因此,与公司所有权一样,公司财务控制权的终极主体只能是公司的股东;(3)企业理论可分为企业的创业理论和企业内部结构理论,前者研究的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即关于企业存在及其纵向一体化,或者说是关于价格机制被取代的基本原因,后者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的所有权结构和雇佣关系;并且通过一个思想实验,对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的内部结构理论做出解释,从而为公司财务控制权的配置研究提供经济学的理论依据;(4)从产权意义上说,公司剩余财务控制权应配置给股东,即公司剩余财务控制权的当然主体应该是股东;(5)公司财务治理的本质是公司财务控制权的效率配置,这一效率配置既包括公司剩余财务控制权的配置,也包括公司合约财务控制权的界定;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代理成本最小化,该目标内在地统一于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即股东(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经验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股东价值导向”从未从美国的经济制度与企业制度中消失;(2)股东价值在“利益相关者导向”日本与德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且,随着国际经济,尤其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这一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摘要】《现代公司于私有财产》发表之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实业界和经济学界,此后公司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80年代以来,作为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的国有企业集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目前仍有许多多年困扰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对西方主要的公司治理理论综合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的性质特点,提出在发展国有企业治理理论中,应着重对国有资本产权主体治理、国有企业法人治理以及国有企业的劳动力产权主体获取企业所有权的制度安排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在对相关企业治理理论综合阐述的。 【关键词】公司治理;国有企业;委托代理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逐渐减少,市场调节机制逐渐加强,经济体制同时受到来自于计划和市场两方面的影响,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我们称之为转型时期。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改革,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也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摸索。因此,对国外主流理论观点进行综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1.公司治理理论 1.1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主要是研究产权的界定和交易的经济理论,它的渊源可追溯到19纪世纪末20世纪初旧制度经济学派的出现。到本世纪的50年代,形成了以加尔布雷思和科斯为代表的两个理论体系迥异的产权经济学理论。后来由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和布坎南、舒尔茨等给与丰富和发展。现代产权经济学家把产权定义为:“对个人财产行为权利的法律界定”。它包含三点含义:(1)产权是一种排它性权利,并且是可以进行平等交易的;(2)产权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的基本准则;(3)产权是由一组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等。对于一个完整的产权主体来说,必须拥有这一组权利。而对这一组权利的不同界定又会导致不同形式的产权安排。 产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商品买卖,而是权利买卖。人们购买商品是要享有支配和享受它的权利。(2)资源配置的外部效应是由于人们交往关系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或权利无法严格界定而产生的。市场运行的失败是由产权界定不明所导致的。(3)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技术和效率。(4)严格定义或界定的私有产权并不排斥合作生产,反而更有利于合作和组织。一种私有产权制度会产生出非常复杂,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但这种复杂的组织是以私人产权的自由交易形成的。所以明确界定私人产权是为有效地寻找最优体制奠定制度基础。而自由的交易对寻找有效率体制的作用比分配商品的作用重要得多。(5)在私有产权可以自由交易的制度下,中央计划也是可行的,只要计划是有效的,就

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概要

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 黄群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100836)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从现代企业职业企业家的激励约束角度探讨企业家控制权的理论内涵、作用机理和市场配置,并进一步引伸对我国国有企业现实问题的解释意义。本文认为,如同报酬一样,把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就是把企业控制权授予与否、授予后控制权的制约程度作为对企业家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的相应回报;企业家控制权激励约束机制是一种动态调整企业家控制权的决策机制;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控制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控制权行政配置”与“内部人控制”共存,这是产生“59岁现象”、过度“在职消费”等问题的根源;自增强理论可以从深层次说明20年的改革仍不能使得国有企业企业家控制权由“行政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的原因。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使得古典意义的企业家的职能发生了分解,产生了职业企业家阶层。而职业企业家和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和利益不一致,以及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企业家的激励约束问题的产生。建立职业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保证现代企业组织享有企业家职能分工产生的高效率的同时,避免职业企业家和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损失的必然要求。从企业家激励约束问题的本意看,企业家的报酬无疑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但实质上企业家的控制权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更具有根本的决定意义,因为企业家获得经营控制权是企业家激励约束问题产生的前提,企业家的货币报酬和非货币报酬可以认为是对企业家运用经营控制权成果的回报。然而,经济学较少把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一种激励因素进行研究(钱颖一,1996)。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经济学这种欠缺有所弥补:(1)在界定企业家控制权的基础上分析控制权对企业家行为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的机理;(2)分析归纳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控制权机制的特征,进一步解释我国国有企业中“59岁现象”、过度“在职消费”等现实问题的深层原因;(3)引入自增强理论分 *本文得到我的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还应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黄速建研究员对我的博士论文《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一个综合分析模式及其在中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的评阅和建议,使我能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提炼修改而形成本文。至于文中的观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疏漏之处,其责任理应由作者自负。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部分 一、公司控制权词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控制,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用法的组合词,是控与制两者所组成的关联。控‘“掌握;操纵。”制,“管束;约束。”从现代汉语的用法来看“控”与“制”具有不可分离性。其表达了一个主体对他的相对对象进行某种支配的观念。控制,“掌握、支配,使不越出一定范围。” “从控制的内容上看,公司控制是指所行使的控制力作用于什么事情或什么事务”是指对一个公司的经营者或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决定一个董事会的选任,决定公司的财务和经营者管理活动,甚至使该公司成为某种特定目的的工具。 二、公司控制权概念解析 如果将公司控制理解为一种与公司有关的相关“控制”,即一种更宽泛的“控制”理解,那么上述的“公司控制”定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司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对于这种内部控制而言就会产生外部控制的理解,即公司作为一个即存物与外部发生联系时产生之控制内容,“控制还可以从公司之间的关系来考察。”换言之,公司控制还应包括,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产生的控制,以及“除了控股一种因素或方式之外,并不排除其他因素和方式也可以形成”之控制——公司之间的控制所形成母子公司关系或控制从属公司形成企业集团或关系企业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控制权并不是像“所有权”或“股东权”一样有着明确权利内涵的概念,控制权更多的是一种事实状态,一种对公司资源的实际控制,其实质的股东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 本文认为。公司控制权,是指股东、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事实状态下,拥有对公司经营决策、日常管理以及财务政策制定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是一种权力与权利观念的结合,即制度化了的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的能力与暗含于私权观念下的“意思自治”的“权利”观念的结合。 三、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之间的概念辨析 本文中将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的关系界定为: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的所有可供支配和利用资源的控制和管理的权利,它与剩余索取权一起构成所有权,公司控制权源于公司所有权,公司所有权是公司控制权的基础。公司控制权派生出投票权、决策权等经营管理权,但以上派生权利并非控制权的全部。 下面就以上观点进行如下论述:首先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全部的所有权拥有合同权利之外的剩余控制权,而控制权从属于所有权,控制权由所有权派生。即是说,经营管理权出自于控制权且受制于控制权,但同时经营管理权又是控制权赖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因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分离的倾向,控股股东只有通过股东会选举出代表自己的董事会,才能真正实施对公司的控制。

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Theory of Control Right of Capital Structure) 1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简介 2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主要模型 3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评析 4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缺点[1] 5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借鉴意义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简介 195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共同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这一假设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公司所得税,则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1]。这就是著名的“无关性定理”,简称MM理论。在现实中,MM理论的假设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资本结构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肯定会影响公司价值。MM理论揭示了公司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经营者的目标及行为与投资者的目标及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人们继续深入地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提供了一般性指南或参照系,从而成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奠基石。 许多经济学家沿着MM理论开辟的道路,探讨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詹森和麦克林率先提出的资本结构契约理论[2]。经过近3O年的发展,该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本结构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这三种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分析资本结构如何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来影响公司价值。 MM理论把公司收入流外在于资本结构,认为不同融资方式的区别仅在于它们对公司收入流的索取权不同(如债权人获得固定利息,股东获得剩余收入)。而资本结构契约理论则认为,资本结构不仅规定着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而且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资本结构的激励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仅考虑了前一个方面,而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则着重考虑了后一个方面。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在财务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选择与控制权安排提供了一种新的且最有力的分析工具。 近几年来,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倍受学术界的重视,发展十分迅速,对研究和解决公司制度安排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控制权收益与超控制权收益_一个文献综述

控制权收益与超控制权收益:一个文献综述 刘立燕 熊胜绪 【摘要】控股股东被认为能够监督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控股股东也能够利用控 制权牟取控制权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后者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控制权收益也有合理性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评述,尝试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控制权收益控制权私人收益超控制权收益控制权成本商誉【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北省统计局科研计划项目(HB092-10) 【作者简介】刘立燕,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江汉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湖北武汉,430056 熊胜绪,男,湖北钟祥人,汉族,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湖北武汉,430064控股股东由于拥有公司较大的股权份额,一般被认为有动力监督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然而,近年来以LaPortaetal(1999)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传统意义上的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不是大型公司最主要的代理问题,控股股东利用各种手段牟取控制权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问题更令人关注。 由此,控制权收益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学者们对控制权收益的认识并不统一。多数研究将其定位于对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侵害,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关注到控制权收益合理性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的概念。本文尝试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 一、作为侵害的控制权收益 (一)控制权收益的概念 控制权收益这一概念最早由Grossman&Hart提出。Grossman&Hart(1988)区分了两类控制权收益:控制权私人收益(privatebenefitsofcontro1)和股权控制权收益(securitybenefitsofcontro1),他们把控制权私人收益定义为经理或并购者(acquirer) 获得的、 不能为其他人所分享的收益,而后者则指公司所有股票的总市值。此后更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控制权私人收益与控制权共享收益。 控制权共享收益是由于控股股东治理作用带来的公司价值的提升,中小股东也应该分享该部分收益。控股股东同样有动力凭借其控制权独占中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收益,这就是控制权的私人收益 (Shleifer&Vishny,1986)。多数学者在提到控制权收益时,一般指的其狭义的概念,即控制权私人收益,本文也沿用这种提法。王鹏、周黎安(2006)等的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在控制权收益的驱动下有强烈的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原本在于提高资本配置而存在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部分地被异化为了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 (二)控制权收益的度量1.国外学者的研究 学者们尝试着度量这种收益,主要的间接测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Barclay和Holderness(1989)为代表的基于大宗股权转让的交易溢价来估计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其理由是如果所有股东所获得的收益都是基于所持有的股份,那么大宗股权转让的

公司基本理论概述

公司基本理论概述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开创了现代公司理论的先河。围绕企业的本质和界限这一主旨,新制度学派学者论述问题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可以分为三大分支:(1)企业的契约理论;(2)企业的企业家理论;(3)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 企业的契约理论始20世纪30年代。继科斯(Coase,1937)的论文《企业的本质》之后,威廉姆森、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克莱因、张五常、杨小凯和黄有光等学者加以开拓。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可分为间接定价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代理理论又可分为代理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一)间接定价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有科斯、张五常及杨小凯和黄有光等学者,其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交易费用。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二种相互替代的手段: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企业则通过权威来进行调节,二者的界限在于市场定价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张五常认为,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是契约安排的二种不同形式,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企业的本质是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界限在于代理者定价所节约的交易费用与由相应的代理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之间的均衡。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这一派理论由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作了开创性的研究,格罗斯曼、哈特等进一步发展了该派理论。该派认为企业的本质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企业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认为企业是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而“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作为决定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纵向一体化可以使机会主义内化而受到监督;在纵向一体化内部生产不经济时,用长期合约来协调独立交易者之间的交易活动,以节约交易费用。 (三)团队生产与代理成本理论,侧重于道德风险与代理成本。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团队生产方式是一种产品由若干个集体内成员协同生产出来,而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由于最终产出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每个成员的贡献精确的分解和观测的成本又很高,造成很难按每个人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这导致“偷懒”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引入监督者,而解决监督者偷懒的办法是赋予监督者剩余权益。詹森和麦克林认为,“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代理成本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管理者努力的回报与成本不能等同,这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使企业价值小于他是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代理成本”。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 一、控制权的产生及内涵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使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来”。我国学者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以下简称为GHM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

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二、控制权的来源 1.物质资本。完全合同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委托代理理论先假设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委托人提出一个合同安排,由代理人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即便代理人有信息优势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总可以通过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相容,促使代理入朝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付诸行动。委托人对合同(交易)的控制权自然源于其对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哈特和莫尔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也认为,“由于合同不完全,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而且“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权”。我国学者张维迎从风险、监督的难易程度论证了“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证实了企业的控制权来自物质资本。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为减少成员偷懒而实施有效监督的监督者特权,源于他是剩余索取者,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长期以来控制理论漠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对非人力资本的控制将导致对人力资本的控制。人力资本从属于非人力资本,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日渐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日本企业对经营者赋予大量的控制权。二是随着新经济时代的

关于中国控制权市场现状及其效率评价

关于中国控制权市场现状及其效率评价论文摘要: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我国控制权市 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整理关于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的重要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效率进行整体评价。 论文关键词: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 1引言 公司控制权市场(Market for Corporation Control)是指通过收购兼并、代理权争夺、直接购买股票等方式实现控制权交易或转移的市场。Jansen 和 Ruback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定义为“一个由不同的管理团队在其中争夺公司资源管理权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控制权市场是经理人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团队被视为主动的积极的主体,而股东则扮演着相对被动的但至关重要的评判角色。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兼并和收购通常是实现公司控制权转移最有效的方式,具体包括善意的协议并购和敌意的要约并购两种形式。控制权市场也常被成为接管市场(Takeover Market)或并购市场(M&A Market)。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概念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企 业竞争与垄断的解释,为认识企业兼并和收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

为从 公司治理角度认识公司控制权奠定了基础。 2中国控制权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控制权市场是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的上市公 司并 购第一案——宝安收购延中实业风波和“股票发行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标 志着中国控制权市场形成的开端。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控制权市 场取 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缺陷。具体而言,存在以下特点。 2. 1并购交易频繁,市场规模扩大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并购活动逐步增多,在境内外频繁实施并购交易。 从 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发展很快,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次数不断增加, 市 场规模增长迅速。2008-2009年间,尽管受到海外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并 购 市场大幅度萎缩,但中国的企业并购仍表现出强势发展劲头,2008年的并 购金 额创下峰值,达648. 98亿元,成为全球并购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2009 中国 企业并购事件创下新高,达到了2005年的5倍。在国际排名方面,据FactSet 提供的数据,以并购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交易计算,中国在2009年全球并 购市 场中排名第三位,已跻身全球最重要的并购市场之一。从平均交易规模来看,

浅谈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318668722.html, 浅谈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 作者:张泽宇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8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10—330-02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事件频发,尤其是2016年的“万宝之争”,把控制权争夺这个问题呈现在了公众面前。本文通过概述控制权的概念和价值,分析控制权之争产生的原因,并分析控制权之争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就控制权之争监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控制权影响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最近几年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深远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本文概述控制权理论,研究控制权之争的背景、特征、形式、动机、问题与影响,最后就控制权之争监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控制权的定义 控制权是指对公司全部经营活动构成影响的权力,包括依据所有权获得的控制权和不依据所有权获得的控制权。前者是指大股东由于持股比例具有绝对或相对优势而获得的控制权,后者是指管理层由于拥有实际经营权而获得的控制权。这两种控制权均会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效果,进而影响公司的价值。 控制权之争是指大股东、管理层与外部资本之间为了维护或获取控制权而采取各种手段进行争夺的行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主要存在两种委托代理关系,分别是大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小股东与大股东的委托代理关系。与之对应的是,控制权之争也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大股东与管理层的控制权之争、股东与股东的控制权之争。 在控制权之争中,对控制权的认定至关重要。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证监会对控制权的认定标准有:1.持股50%以上;2.实际支配股份表决权超过30%; 3.通过实际支配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 4.实际支配的股份表决权足以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 5.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只要符合其中—个标准,就可认定拥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二、控制权的价值 控制权之争的根本原因是控制权具有经济价值,即控制权价值。根据公司治理理论,股票拥有现金流权和投票权两种经济属性。由于单个小股东的投票权少,小股东在参与公司治理中存在免费搭便车行为,不能控制公司和监督管理层,因此小额股权转让的定价主要考虑现金流

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

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 [摘要]公司控制权是对公司所拥有的全部财产的处置权,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问题。股东通过表决权联系公司的所有与经营,股东也可以通过收购实现对其他公司的控制和通过反收购来防止公司控制权的转移。 [关键词]公司控制权公司治理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控制权争夺 一、公司控制权的内涵 公司控制权是公司内部相关利益主体享有的对公司运营的决策 权和支配权。在公司中, 股东失去了其出资财产的所有权, 转而以股权的行使来影响公司的决策。股东拥有股权或股份不同、集中或分散,就会产生不同的控制权和控制权组织结构模式。 二、公司控制权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1.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 2.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和关键,控制权的配置是契约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博弈均衡状态,合理配置公司控制权才能使公司治理更加完善、有效。

三、公司控制权市场 1.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含义。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一个由各个不同的管理团队在其中互相争夺公司资源控制权的市场,即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市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代理权征集,即代理权争夺市场;二是兼并收购,亦即接管市场。 2.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基本模式。(1)市场导向型公司控制权市场。 这种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公司所有权比较分散。两权分离比较严重,常常依赖高效运行的资本市场来监督和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由于公司的部分或全部 所有权为公众所有。(2)机构导向型公司控制权市场。机构导向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又称为组织导向型公司控制权市场或内部控制主 导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其主要特点是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比较高,常以内部监控机制为主,通过严密的有形组织结构来制约企业的经营者、法人股东和银行在公司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即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大投资者和银行的作用,而较少依赖于完备的法律保护。(3)家族治理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家族治理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建立在家族为主要控股股东的基础上,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内进行权利分配、实施制衡机制。家族控制董事会,董事会聘任经理阶层。家族及其控制的经理阶层全面主导企业的发展。(4)内部人控制型公司控制权市场。内部人控制型公司控制权市场主要存在于转轨经济国家中。由于没有一套良好的制度保障,经理层利用计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_胡凯

收稿日期:2006-04-22 作者简介:胡 凯(1975-),男,湖北天门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经济学。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 胡 凯, 谢申祥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一、控制权的产生及内涵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 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使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 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束”。我国学者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以下简称为GHM 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二、控制权的来源 1.物质资本。完全合同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委 托代理理论先假设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委托人提出一个合同安排,由代理人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即便代理人有信息优势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 总可以通过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相容,促使代理人朝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付诸行动。委 托人对合同(交易)的控制权自然源于其对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哈特和莫尔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也认为,“由于合同不完全,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而且“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权”。我国学者张维迎从风险、监督的难易程度论证了“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证实了企业的控制权来自物质资本。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为减少成员偷懒而实施有效监督的监督者特权,源于他是剩余索取者,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21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长期以来 控制理论漠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对非人力资本的控制将导致对人力资本的控制。人力资本从属于非人力资本,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日渐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日本企业对经营者赋予大量的控制权。二是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周其仁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人力 资本(包括员工阶层和经理阶层)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签订的一个特殊契约。巴泽尔、Rajan 和Zinglas 等认为,人力资本属于主动性资本,它决定企业其他资本和人力资本本身能否获得回报以及获得多少回报。因此,企业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理应取得剩余索取权。布莱尔认为,既然经理、员工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投入到企业中具有专用性的资本承担了风险,也应与股东一起分享企业所有权。周其仁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与人 — 87—经济纵横?2006年第6期

企业控制权理论

随着现在企业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进步,企业的控制越来越清晰,也就是说企业控制权受行政(国家、政府)的干预越来越弱,代之以股权的比例,来决定企业控制权的归属。 企业控制权的来源 1、物质资本 完全合同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委托代理理论先假设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委托人提出一个合同安排,由代理人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即便代理人有信息优势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总可以通过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相容,促使代理人朝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付诸行动。委托人对合同(交易)的控制权自然源于其对物质资本的所有权。 哈特和莫尔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也认为,“由于合同不完全,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而且“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权”。我国学者张维迎从风险、监督的难易程度论证了“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证实了企业的控制权来自物质资本。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为减少成员偷懒而实施有效监督的监督者特权,源于他是剩余索取者,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2、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合 长期以来控制理论漠视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如格罗斯曼和哈特认为对非人力资本的控制将导致对人力资本的控制。人力资本从属于非人力资本,但这一理论的解释力日渐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日本企业对经营者赋予大量的控制权。二是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周其仁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人力资本(包括员工阶层和经理阶层)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签订的一个特殊契约。巴泽尔、Rajan和Zinglas 等认为,人力资本属于主动性资本,它决定企业其他资本和人力资本本身能否获得回报以及获得多少回报。因此,企业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理应取得剩余索取权。布莱尔认为,既然经理、员工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投入到企业中具有专用性的资本承担了风险,也应与股东一起分享企业所有权。周其仁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与人身不可分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员工可以随时关闭自己的人力资本。因此,对现代企业中的员工只能激励不能压榨,员工毫无疑问拥有对自己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按照哈特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称的要求,承认员工拥有剩余控制权,那么员工就应得到剩余索取权。 企业控制权的分类 法玛和詹森按照企业的决策程序,将企业决策划分为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前者指提出资源利用和契约结构的建议及执行已认可的决策,即决策提议和贯彻;后者指对所需贯彻的提议作决策选择及考核决策代理人的绩效并给予奖励,即决策认可和监督。

企业控制权归谁所有

企业控制权归谁所有 2014年02月13日16:44 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2年05期第49~53 页作者:秦志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70 企业控制权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关键在于控制权归谁所有。对此的探讨很多,但观点不一(郑红亮,2000)。究其原因,与各自研究的角度与方法相关。本文的目的是对企业控制权归属问题进行分析,考察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并在概括不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分别面临的问题,从而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为此,本文以如下方式安排内容结构:首先考察企业控制权应该归谁的回答方式,指出其存在的弱点;然后考察企业控制权实际归谁的具体状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三考察企业控制权可能归谁的制约因素,说明其实现的条件;最后对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概括,指出研究企业控制权归属问题的政策意义。 一、企业控制权应该归谁 关于企业控制权应该归谁的研究,是一种规范性研究,需要评价的标准。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评价标准,其中最有影响的标准是效益最大化。由此出发研究企业控制权,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企业契约理论中。 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取代市场,是因为能够借助权威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企业效益。在企业契约理论看来,企业是一种关系契约,这一契约确定了企业成员的合作方式,以及合作过程中重大事宜的处理程序和原则,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了契约未尽事宜处理权的归属即企业权威的主体。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制度的探讨,集中在应该由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行使企业决策权,并把风险责任与风险收益相对称作为决策权配置的原则。在企业契约理论看来,企业决策者必须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风险承担的能力和动力。由于企业风险集中体现在剩余索取权上,因此决策权配置也围绕剩余索取权展开,表现为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匹配。剩余索取权归谁,企业控制权也就归谁,后者是前者的派生权益(张维迎,1995)。 考察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控制权问题不是一个独立问题,而是一个从属问题,在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研究范围内解决。虽然在企业契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的委托一代理理论对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涉及了企业控制权的独立性问题,但仍然恪守企业控制权服从剩余索取权的原则。(2)对剩余索取权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进行,认为企业契约来源于人们的理性算计,因此人们在剩余权益的归属方式上必然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这就决定了企业控制权必须依靠外部约束力来维持,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才能实现。因此,监督问题始终是企业契约理论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作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契约理论对于企业控制权的分析具有严密的逻辑,即从理性人的效益最大化要求出发,通过风险责任与风险权益的关系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企业控制权是剩余索取权交易的契约结果,关键在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运用。由于企业监督机制总是正式制度的产物,主要通过职权结构体现出来,因此在经济学看来,企业控制权的归属问题集中体现为企业职务权力的配置问题,由此得出企业控制权主要是投票权,谁掌握了董事会投票权,企业控制权就归谁的结论(张维迎,1995)。 关于企业控制权的经济学研究,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经济学是从最大化原则出发研究这一问题的,在回答企业控制权应该归谁时,其依据是归谁才有助于企业效益最大化。由于企业效益最大化被理解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效益最大化的结果,而利益相关者各自效益最大化又是市场条件下理性博弈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