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一、填空、选择、判断:

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4、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6、在原始村落后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墓葬区、烧制瓷器的陶窑区等。

7、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8、周代的周原城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位于陕西的西安。周代的都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从周原迁都丰京及镐京。

9、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10、商是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统治600余年。殷商时代已出现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周,这时已有按一定规划建设的城市。

11、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2、唐代国内最大的三个商业城市:南方海港广州(番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开封)。

13、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①广州——羊城、楚庭、仙城,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②泉州:城市平面是不规则形的,其港湾上的后渚港是当时最大的港口。③明州(宁波)。

14、辽金地区的城市:(P103)

①辽:上京--内蒙;中京--内蒙;南京--现北京。②金上京--黑龙江;中都--现北京。③元:上都—内蒙;大都—北京。④西夏:黑城—内蒙。

15、明清时期地区封建性统治中心城市(P143):成都城:“天府之国”、茶馆最多。

16、明代军事防卫城市:(P153)①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②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③“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驻榆林)、甘肃、宁夏、固原④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

17、近代的中西部城市:①抗战时内地城市:1)内迁工业集中的城市:武汉、长沙、重庆、衡阳。2)交通发展引起变化城市:宝鸡。3)开采战略物资发展的城市:玉门。②革命根据地城市:红色故都瑞金,革命圣地延安。

18、“江南六镇”:苏州辖下的周庄、同里、甪(lu)直和浙江的乌镇(嘉兴)、西塘(嘉兴)、南浔(湖州)6镇。

19、旧城市的不同变化类型:①产生局部变化的封建城市:北京、南京、广州②开设“商埠”、“铁路附属地”而引起变化的城市:济南、沈阳、重庆、苏州③传统商业城市衰落:江苏淮阴、上海的嘉定。

20、变化中的传统城市--北京的四个表现方面:①教会建筑群与使馆区的出现②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变化③封建帝王禁地的开放及新类型建筑的出现④近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出现。

21、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

月28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2、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 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23、明清时期的地区性统治中心城市——成都(P144);明代边防城堡——大同(P157);明清时代一般府州县城市——南通(P174);清代的票号城市——平遥(P198)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24、秦汉代特殊类型的城市:①新丰城——刘邦为解父母思乡之苦,仿照丰城在临潼县以东十八里处建新丰城。

②陵城——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陵城。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成帝“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万以上居平陵”,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③汉代军市——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在沿通往西域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这些军市实行“屯垦戌边” 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市。

25、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萍乡;因铁路修建而发展的城市:蚌埠、郑州、石家庄、徐州、衡阳;民族集中的城市:无锡、南通。

二、绘图(文字说明):

1、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P28):西安是著名的古都:

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

在此建都。

2、西汉长安城市情况?(P29)①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

筑,平面形状不规则,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②在城外

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王莽年代在

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礼制建筑)。③城市四面各有三

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城门的道路由三

条并列道路组成,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④宫城占城市

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⑤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

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⑥居住模式称为闾里,居住地段

不集中;⑦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

3、曹魏邺城的特征?(P38)①三国时期曹操的统治中心建设的第一座平

地新建的新城。位于漳河沿岸(河北临漳县)。②城市平面:呈矩形,城

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③道路:城市中偏北有一

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有三条干道;④分区:

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居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干道南

面为一般居住区,还有手工业作坊。

4、隋唐长安特征?(P48)①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

西、北各设三城门。面积加上大明宫为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采用中

轴线对称布局,两条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②皇

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主要宫殿座北朝南。③道路

系统:道路系统为严整的方格网状,共有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

互相直角相交。位于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两侧设有排水沟;

全市性道路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④里坊

制:全城分为109个坊里,坊里的划分由干道网决定,便于

统治管理。⑤市肆:市场设置东市和西市,集市按行业集中,

市场内以商品交易为主,也有一些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

起,一般的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可能分散在各个坊里

内。⑥水系和绿化: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水系主要用于饮

用。城内最好的绿地是曲江池和芙蓉园,城北御苑绿化良好。

5、北宋东京汴梁(开封):(P75)①概况: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北宋定都开封,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北宋东京城市人口达一百数十万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②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三套方城——罗城、内城、皇城,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每重城墙外围都有护城河。最内为皇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第二重为里城,城门设瓮城;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主要作防御之用。③道路及河道系统: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了一条中轴线,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④市肆街道面貌: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反映了街市繁荣面貌。商业与全城居住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⑤居住区与居住生活:居住地段分为许多坊,但实际上这些坊只是地段的名称和行政管理的单位。开封共分八厢80余坊。⑥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注重街道绿化,园林建设。开封城地势低,城内还修建完善的下水系统,沿河有防洪堤。

6、元大都城市规划特点:(P114)①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

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

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约44平方公里;②规则宫殿与

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③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④城

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刘秉

忠)从选址、勘测到修筑,规划设计按意图执行与贯彻。

1--大内,9--太庙,10--社稷

7、明代北京的特点?(P139)明北京城包括内城和

外城。

①规模与形制:内城范围较元朝北部向南收缩,南

部城墙向南移。宫城(紫禁城)居全城中心位置,

形成三重城墙。②城市布局艺术:重点突出,运用

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景象。③道路系统:棋盘

式道路网,街道走向大都为正南北、正东西;内城

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向交通受到一些阻隔。④居

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

住地段,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平民。⑤商业区:分布的密度较大,同类商业集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⑥园林建设:利用北海、中海、南海和琼华岛建设西苑,在中轴线上布置景山公园。⑦给水排水:城市居民饮水多掘井取水。紫禁城内的沟渠自成独立系统——内金水河;一些沟渠与护城濠相通,也是排水系统的一部分。

三、简答:

1、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

①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

②首次把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2、隋唐长安的城市影响?

①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②隋唐长安平面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③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3、明清时期南京城的城市格局?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①皇城在城东南部,皇城呈方形,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而又加以发展,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侧。②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应天府城内分为宫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区。③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落。城桓十分坚固。

4、明清时期的南京城有四个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

5、明清北京城市特点总结:①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能够,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⑤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⑦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6、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青岛的规划内容?(P288)

德国于1897年借曹州教案派兵强占,于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德租借条约,租青岛99年。他的初期建设重于军

事方面,也重视港口的建设,其他把青岛作为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本国商品的口岸。1901年开始修筑胶济铁路,

在铁路沿线开矿。德国占据时期,城市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为重点,日本占领时期,重于经济侵略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建设。

①规划分区:1900年的规划中,将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南面,沿海,环境优美;中国区,北面,工业居住混杂。②道路系统: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的很好,但道路网没有明确分工。德国区干道20-25m,间距80-100m;中国区干道10-12m 间距40m。③居住区:德国区, 建筑密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独立式花园洋房;中国区,街坊小密度大。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城市道路标准高,上下水管网用环式,电灯使用。⑤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在城市面貌上充分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色彩。7、伪满洲国首都“新京”规划(长春):(P352)

1931年日本侵占全东北,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国都,成为日本在东北的政治文化中心。

①道路交通与绿化系统:1)道路与广场:道路网综合采用了放射式、环状及矩形路网,各个主要交叉口设置大广场,分散城市中心。2)将新区用地的小河流、低洼地规划为公园绿地,沿伊通河与环状道路也规划为绿地带,当时人均绿地为31平米。②行政中心与文化中心:1)南岭国立文化地区的规划与建设:国立综合运动场的改造、动植物园的新设、协和广场及大学的设置。2)伪满宫廷的规划:1938年9月开工,宫廷用地形态采用“南方北圆”,面积51.2公顷,分三部分:南部正门外大扩广场,中部以正殿为中心的内廷和北部的宫苑。③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最先引入邻里单位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城市,反映的是殖民地城市规划的本性。

8、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上海的发展过程?(P260)

1845.11 中英“地皮章程”;1937年租界以外地区被日本占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整个上海;1945年国民政府重返上海。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192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并开始着手进行城市规划:路网采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中心建筑吸取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手法,这与当时在建筑上的“中西合璧”的思潮是一致的。后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这个规划没有认真实现。日本占领上海后不久,开始上海规划,继承发展了国民党时期的新都市规划及筑港计划的建议。特点:1)追加了吴淞工业地带的规划。2)制定建筑条例。3)规划本身的技术标准都很细致。

①近代上海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区的分布:1)工厂与住宅混杂;2)工业分布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严重不合理;3)工业分布与市际交通不协调,工业集中在杨树浦,与铁路货运站无直接联系。

②近代上海的对外交通:1)港口:长江入海口,近代发展起来的最大的港口;2)铁路:最早1874年修建的淞沪路;3)机场:20世纪初仅供表演用,抗战前出现民航。

③近代上海的市内交通:1)密度大、宽度小;2)租界内以方格网为主;3)布局混乱;4)有轨电车;

④近代上海的建筑及居住区:1)里弄建筑的演变;2)花园洋房;3)高层公寓建筑。

⑤近代上海的市政工程与公用事业:1)给排水:污水处理厂三座。1882年“上海自来水公司”。2)电力通信:19世纪60年代,电灯、电话、电报。 3)煤气:1866年英泥鳅桥畔煤气公司

⑥近代上海的城市绿化:城市人口密度大导致公共绿地极为匮乏。

9、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

①《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建筑师丈量土地以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侧为祖庙,右侧为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朝廷和街市都是一百亩。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3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3辆车。据伊东忠太考证,当时车宽6.6尺,左右各申7寸,共8尺,九轨为72尺,即为12步,相当于18米。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夫:面积单位(100步×100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②《管子》1)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 城市选址:高勿近阜fu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筑城向上不要靠近高地,就可以有充足的水源,向下不要靠近潮湿低洼的地方就可以省去排水的沟渠。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管子》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典型,南宋平江城——管子营建思想)

③《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其中,论述了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的比例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的先例。

10、《周礼.考工记》的意义: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四、论述题:

1、论述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P254)

近代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城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的输入,或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如青岛,哈尔滨等。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局部的变化。包括北京、南通等。

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史密切相关的,按其发展特点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②由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③20世纪20年代前后: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日战争以前:⑤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夕:

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P217)

①城市的类型:1.按行政管理意义分:都城(隋唐长安)、地区性统治中心、府州县城市。2.按城市性质分:手工业中心:1)纺织业中心——松江苏州杭州湖州 2)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 3)制盐业中心——自贡。商业中心城市:位于大运河沿线的扬州,淮阴,临清,济宁,沧州,天津,长江与岷江交汇处的宜宾,与嘉陵江交会处的重庆,与汉江交会处的汉口。综合性的商业城市,如:号称“九省通衢”的汉口。有大米集散中心的无锡,芜湖,陶瓷业输出的九江,盐业运输中心扬州。这种城市有的也兼有地区的政治中心:重庆芜湖扬州。海外贸易中心:广州宁波泉州。早期还有蓬莱。边防城市:沿长城的“九遍重镇”大同宣化榆林左云右玉山海关等。沿海的海防卫所: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奉献南汇蓬莱等。集镇:在江南地区有些镇的规模较大,如:太湖附近的震泽,盛泽平望等。上海附近的罗店,南翔等。号称四大镇:朱仙景德汉口佛山(实际上已是规模很大的城市)。3.按城市形态:A规则形:方形——这种城市形态为多数,这种城市数量最大,如大同太原太谷等;北方和南方的平原地形城市多是矩形或方形,方城十字街是古代一般中小城市的典型形态;矩形——兰州银川西安边定;圆形——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成,(不一定正圆)嘉定青浦嘉兴上海罗山(河南)合肥;B不规则形:沿河城镇——多位于两河交会处,一般顺应河势展开,也有跨越河流发展,中国古代沿江河城市往往位于两江交会处。如:江西的玉山、景德镇、湖北沙市、湖南株洲等;山城——城市往往也是靠近河流,因水路交通条件优越,虽不适合建城,但仍发展为较大的城市。如重庆、万县、江西的石城;双重城——由于不同民族居住,或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两个独立城镇,如内蒙古的绥远和归划二城,距离很近,甘肃夏河(汉人城区和回民城区)、平凉两成并列,各有单独的城墙,陕西安康有新旧两个城;多重成——由几个有城墙的城市并联或组合在一起,如:河南周家口城三城跨河组成城,甘肃天水五城并联成带型城。C特殊类型——西汉的新丰城、汉代陵城、汉代军市等。

②中国古代城市分布1)奴隶社会及早期封建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城市大多在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带,长江和淮河流域居民稀少,城市不多。2)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北方大批有较高技术和文化的汉民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和淮河流域城市数量增加分布更广,文化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3)隋唐至北宋: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区或关中地区,而经济中心已经在江淮一

带,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大量的物资要通过运河、汴河、黄河调运,运输的沿线城市很繁荣;唐末和宋元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出现了贸易港口城市。4)元明清时期:国家的统治中心仍在北方,南方经济发达,北方统治阶级的物资供应仍然依赖江南和大运河的漕运,运河北段的城市在这一时期也有较大发展,如天津;但宋元时期留下的港口城市到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城市因而衰败。5)都城:选址考虑军事和政治上的因素更多,都城往往随势力范围的扩张而迁都,(元上都——元大都、金上京——金中都);选址还因皇帝的势力范围有关(东汉刘秀定都洛阳);有的都城虽在原地建城,但都另外择址新建。6)商业城市:基本上在原址重建或扩建(扬州——唐代有子城、罗城,宋有宝佑城、夹城、大城,元有旧城,明清有新城;平江府——多次在原址重建),分布于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7)海港城市:实际为河港城市,宁波、泉州、广州等,河港吃水深度可以满足当时船只的要求,沿海城市仅有一些防御城市,如镇海。8)城市分布:总体上,长江、黄河、运河城市发达、分布密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口城市发达、密集;其余华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次之,西部、北部(内蒙古、东北)城市稀少。

③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A形式: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与分级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有关,也直接与城门的数量有关。都城每边三门即城市有纵横各三条路,府州城市每边两门即形成井字形道路系统,一般县城每边一门即形成十字形或丁字形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多为类似棋盘式的道路网,有的城市道路完全规整方正,有的城市道路部分规则、部分不规则。B路面设施:从唐宋开始,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两边设排水沟,有明沟、有暗沟;北方城市路面多为土路,南方城市道路路面有的砖石铺砌。C宽度变化:城市道路宽度由小到大,在唐代道路的宽度达到顶峰,道路最宽;这时的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是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两旁还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

④商业市肆:在渔猎时期剩余产品很少,无交换市场;农牧业的出现,产生物物交换,与现在城镇的集、场、墟相似;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出现固定的市场;进入封建社会后,城市逐渐开始集中设;宋代城市沿街设店铺,形成开放性的商业街道和繁华的商业街,而且各商业往往是按行业相对集中;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市有多种形式,有城市商业街、城市商业中心;城市还有每年一度的庙会、有相隔数日的集市(墟或场)。水网地区的城镇商业往往沿河分布,在河道交叉处、桥头、渡口等地方往往形成闹市;明清时期城市外围的关厢地区也是商业繁盛地区

⑤居住区:A秦至隋唐——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据史料记载周王城东面有闾里,集中居住着一些殷代的顽民。在隋唐时期严格的坊里制达到了顶点。B宋代——城市也有坊的制度,但通常指一定居住地段或管理居民的单位。C元明清——居住单位也有坊,但只是是城市道路分隔出的一块地段名称;居住形式一般由街巷组成,由巷分隔成长条形的地段,这个长条形的地段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水网地区的居住院落往往处于河路之间,前河后路或前路后河。D居住区绿化——古代城市中的住宅院落内一般均种植绿化,贵族富户还修建私家园林,城市建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E建筑单体——住宅的修建要遵循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住宅质、规模、形制等方面相差很大。

⑥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1)城墙:是城市防御的重要构筑设施。最早运用版筑技术筑城,夯土城墙成为早期普遍模式,在宋代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或用砖砌筑,以夯土城墙为主;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筑较为普遍,或外砌砖石中间填土夯实、或先夯实筑城墙而后两侧加砖。2)城壕:阻隔作用,有水称为护城河,城墙的土来自于城壕,南方重视护城河建设,水多,气候湿润,水不结冰,可用于防火。3)城门:城门的数量与城市的等级和规模有一定的关系,都城每边开三门,府州城市每边开二门,一般的县城每边开一门。4)城墙附属设施:角楼、翼城、瓮城、马面。

角楼:位于城墙转角处,主要为加固转角处城墙,城楼上有建筑,有进深,是指挥的地方,可以瞭望,另外还有住宿功能。

翼城: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自城沿码头两侧至江边或海边砌筑的城墙,又称雁翅城。

马面: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相临的马面间可以组织交叉射击网,对付接近或攀登城墙的敌人。

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方的又称“方城”。瓮城高与城墙相同,城顶常建战棚,瓮城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⑦我国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1)奴隶社会——城市大多靠近河流,因为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需要水,这时的河流商业流通作用不大;2)秦汉——中国统一后,商品流通的数量增加,距离也更远,往往在重要的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处、或是在两条通航河道的交叉口处形成商业都会城市;3)唐宋时期——经济中心在南方江淮一带,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在北方,大量的物资需要通过运河进行南北调运,因此在运河沿线也形成了一些商业城市。

4)唐宋以来——海上贸易有较大发展,海运的贸易城市逐渐发展起来,但这些海上贸易城市大多数不是直接临海,而是位于通航河道的入海口附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港城市;直接临海的城市多在近代出现。5)河流与中国古代城市有密切的关系,生活水源、对外交通、经济贸易等,一些城市由于河道改道或河道淤塞而被废弃。

⑧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与艺术思想:1)总体布局:中国古代的都城城市布局及建筑群组织采用中轴线对称方式,体现了城市总体布局和组织的艺术性。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所倡导的儒家哲学思想和礼教的尊卑、伦理、秩序观念,又使城市布局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2)景观:往往在城市的山顶上或河道转弯处建塔或楼阁,成为城市重要的标志物,并丰富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在城市的重要道路交叉口处建造钟鼓楼,成为城市的构图焦点和街道对景;第五立面协调统一;

3、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P249):1)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2)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3)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4)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5)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类型,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居住方式为里坊制和街巷制,商业为集中设市和分散的市和商业街。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

4、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P370)

①工业布局:1)工业规模小而分散,无完整体系,以加工业、轻工业为主,很大程度受到外来影响,一般布局在近郊发展,其附近往往形成工人住宅区;也有城市分散在市区内发展;2)离开城区形成新城镇。新兴的工矿城市多位于铁路沿线,城镇多重视生产建设,工人居住地围绕企业自发形成,生活条件较差;开矿混乱,缺乏统一管理;由于矿区地形复杂,城镇平面极不规则,往往沿道路带形延伸。

②对外交通:近代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对外交通成为影响城市内部生活的重要因素。

1)铁路:由于多种原因(先修城郊铁路、后由于城市发展铁路穿越城市,依托铁路沿线发展,在城市中心修筑客运站等),使铁路穿越城市内部,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功能和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的屏障。2)港口:一种是地理位置优势建立现代化港口发展成为新城;另一种是位于大河入海口附近的传统港口城市,近代增修了大型船只码头,码头缺乏仓库和必要的铁路联系。

③市政设施:近代的市政设施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低,供应范围小,经营管理差,相互矛盾、混乱。市政设施多为私人开办,以赢利为目的。公共交通很差,只有少数城市设有有轨电车;道路路面多为碎石等低级路面。

④城市面貌:近代中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出现形形色色的式样。主要有:

1)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传播;2)虚假商业店面;3)宫殿式;4)中西合璧形式;5)新建筑运动的影响。

⑤近代城市规划:1)帝俄制定的大连、哈尔滨规划,德国制定的青岛规划、日本制定的东北一些城市规划,国民党政府1930年左右制定的南京、重庆、上海规划以及1946——1949年制定的上海规划等。2)城市发展由于生产、生活变化,突破了原来的框架,出现了新的内容,而新的内容由于受到外界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平衡的矛盾;3)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从西方移植过来,虽然努力研究了继承和传统问题,但成效不大,出现了民族虚荣主义倾向;4)城市规划工作受上层建筑的影响,在建筑思潮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背景。

附加:考研题复习

1、为什么学习城市建设史?

1)“以史为鉴”:古代优秀文明的传播与继承,近代工业生产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吸收,避免技术基础储备不足与经验积累不够。

2)继承与创新:研究历史,提出问题,并与当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结合,进行创新。

3)思维模式的培养:辩证、联系、发散思维。

4)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会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2、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如韩国之中70邑有市,可见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3、明朝在城市建设上有三个显著特点?

①修筑城墙:为防止外来的侵略,明朝初年全国曾出现筑城高潮。②修建王府或王城:在城市新建或改建王府或王城,如开封府的周王府就是在宋代故宫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即使在一些府州城市也修建王城,这种王府或王城规格上次于都城的宫城,布局完全按照王城前朝后寝的规则和轴线布局方式。③明代中期还加强了边防重镇和防御城堡的修建。

4、清朝城市建设特点?

①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尚不稳定,城市建设较少,都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的票号、典当活跃,这些对城市建设有一定影响;③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满城。

5、明清时期在城市建设的其他情况?

①城市园林兴盛,在江南地区尤为集中;②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集中居封建官僚、贵族、地主、商人,并有一些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劳动人民;③明初海外贸易再次繁荣,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中后期贸易衰退;④封建社会城市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全国出现了大量的商业、手工业城市,原有城市的城区由于经济的发展,城桓内的用地不足,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6、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①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②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③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④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7、春秋战国时期总体城市特征?

①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②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又不同,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④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⑤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8、秦汉城市总体特征:

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城市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⑥城市,尤其是都城的周围有一些离宫园囿。

9、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

①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②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③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④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10、隋唐时期的城市:

①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②都城已经形成中轴线、皇城前朝后寝、严格的分区布置的格局;③城市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④城市商业集中设市、统一管理;⑤府州城市一般由子城和罗城组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 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 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 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 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 初期城市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 市建设技术发展水平有哪些表现?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 何不同性质? 4、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于解释。周代王城制度 对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划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 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他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于分析。 5.1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8、秦明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 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布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要素。 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 12、西汉“五都”有哪些? 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的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因素? 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 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18、隋大兴城选址重建的原因是什么?其建设经过、选址布局如何?绘平面示意图。 19、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 20、隋唐东都洛阳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什么?其规划选址布局有何特点和问题? 21、试比较隋唐长安洛阳两京城规划的异同点和后者的改进与问题? 22、我国古代名城扬州的城市地理条件自春秋时期以来发生过哪些变迁?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坡址、规划如何变化?扬州为何能在隋唐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23、山西新绛在唐代的城市轮廓是如何通过文献记载分析和遗址考察与现代比较后判断的?新绛在唐代繁荣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24、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少数名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哪些类型? 25、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 26、试从隋唐东都的建设和五代以后在开封建都说明我国中原及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中心东迁的影响? 27、唐代和宋代开封的布局有何特色?《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哪些都城的情况?28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开封的诏书中包括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和价值?29开封在宋代的城市道路系统、市政街道、手工业区、文化娱乐设施布局有何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城市建设史考试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一、填空、选择、判断: 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4、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6、在原始村落后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墓葬区、烧制瓷器的陶窑区等。 7、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8、周代的周原城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位于陕西的西安。周代的都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从周原迁都丰京及镐京。 9、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10、商是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统治600余年。殷商时代已出现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周,这时已有按一定规划建设的城市。 11、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2、唐代国内最大的三个商业城市:南方海港广州(番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开封)。 13、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①广州——羊城、楚庭、仙城,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②泉州:城市平面是不规则形的,其港湾上的后渚港是当时最大的港口。③明州(宁波)。 14、辽金地区的城市:(P103) ①辽:上京--内蒙;中京--内蒙;南京--现北京。②金上京--黑龙江;中都--现北京。③元:上都—内蒙;大都—北京。④西夏:黑城—内蒙。 15、明清时期地区封建性统治中心城市(P143):成都城:“天府之国”、茶馆最多。 16、明代军事防卫城市:(P153)①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②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③“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驻榆林)、甘肃、宁夏、固原④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 17、近代的中西部城市:①抗战时内地城市:1)内迁工业集中的城市:武汉、长沙、重庆、衡阳。2)交通发展引起变化城市:宝鸡。3)开采战略物资发展的城市:玉门。②革命根据地城市:红色故都瑞金,革命圣地延安。 18、“江南六镇”:苏州辖下的周庄、同里、甪(lu)直和浙江的乌镇(嘉兴)、西塘(嘉兴)、南浔(湖州)6镇。 19、旧城市的不同变化类型:①产生局部变化的封建城市:北京、南京、广州②开设“商埠”、“铁路附属地”而引起变化的城市:济南、沈阳、重庆、苏州③传统商业城市衰落:江苏淮阴、上海的嘉定。 20、变化中的传统城市--北京的四个表现方面:①教会建筑群与使馆区的出现②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变化③封建帝王禁地的开放及新类型建筑的出现④近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出现。 21、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

清华大学建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201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祯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谷西 《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罗小未 2015年考研复习方案和规划 前几遍专业参考书的复习,一定要耐心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更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3、看进度,卡时间。一定要防止看书太慢,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专业咨询师或本校老师。 三、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认真做课后习题,考研题型基本离不开课后题的原型,将课后题做清楚明白,专业课基本就不会成为你的问题。 2、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材料综合相对于其它只考一门专业课的专业来说,知识点比较多,前后章节联系不强,因此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课本题型进行分类。 3、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红笔标记,着重去理解那些易考而对自己来说比较难懂的知识,尽可能把所有的有问题知识要点都能够及时记录并在之后反复进行理解。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城市的概念 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 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 律。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法律定义 ●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5、结论 (1)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城市的特征 非农性、集聚性、领域性、人工特征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3)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的起源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一般人民城外廓。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3,重视城市分区。4,继承 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说明各特点的原因(找不到答案)1,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中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2,形成沿大运河和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源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 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显著增多。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主要原因(找不到答案)? 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的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位置从城北迁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横街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在承天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北面无墙,与宫城以横街相隔。皇城内有东西向街5条,南北向街7条,其间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皇城共设7门,南面3门,东西各2门。皇城的所有大门均与城内大街相通。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在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复墙。外郭城共设13个门,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城的北面为4个城门,3个在宫城以西,仅1个在宫城之东。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产生的过程; ●《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 ●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汉长安的布局特点; ●理解汉代军市、陵城; ●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 ●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 ●唐长安城市布局。 ●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 ●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 ●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 ●三国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高昌城、统万城、交河城、 龙泉府等); ●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 ●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 ●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 ●后周世宗柴荣颁布的汴梁改建诏书的主要内容? ●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 ●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 ●理解“蕃坊”地区、翼城。 ●泉州城兴衰的原因? ●泉州的基本格局;

●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 ●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 ●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 ●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 ●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 ●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 ●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 ●南通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 ●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 ●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的含义; ●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 ●明清时期成都格局; ●明代防御体系镇、卫、堡的基本职能。 ●何谓票号城市?明清时期票号城市的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试根据景德镇或自贡的发展说明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发展特点; ●示例说明明清时期一般市镇的发展概况; ●说明归绥明清时期的发展、原因及城市的基本格局; ●大理、迪化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总体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布局形式与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变化。 ●宋代景德镇、明代兰州和大理、宋元泉州、北宋杭州的城市性质。 ●1、中国古代居住模式发展过程。 ●2、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城市的艺术内涵。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特点。 ●4、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与防御体系。 ●马面、角楼、瓮城、翼城、战棚含义;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 ●近代大连规划建设的特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礼.考工记》 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 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 《管子》; 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 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 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2)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3)闾里制 意义:1、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与“面朝后市”相符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4、闾里制5、人口规模增大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形成了城市带。 五、东汉洛阳 总体规划特点①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奠定了礼制基调。②南北轴线的出现③沿袭营国制度④旧城改建类型。 六、曹魏邺城 影响:1)功能分区明确,中轴线对称应用于城市。2)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呈上启下3)功能区分布灵活创新

2018年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0853)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0853)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一、招生信息 招生院系:建筑学院 招生专业:085300城市规划 授予学位:专业硕士;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城市规划硕士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 ③356城市规划基础 ④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综合考试内容:城乡规划学综合专业知识。 四、参考书目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德华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建筑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

建筑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 研究方向01建筑历史与理论 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3城市规划与设计 04景观建筑学 05建筑技术科学 初试科目01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4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与文物保护设计(6小时) 02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 03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 04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或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或513景观规划设计(6小时)05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301数学一或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或802建筑物理 参考书目60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王向荣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同济大学出版社[英]杰弗瑞?杰里柯//苏珊杰?里柯译者:刘滨谊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周维权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祯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谷西 《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罗小未 802 建筑物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答案

1. 论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 答: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的发展起来,频繁的战争,城市逐渐产生。 2.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的评判的标准有什么看法。 答:评判标准是:①城市需要一定的规模;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的大型建筑;③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商品贸易交换场所;④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城垣,壕沟等;⑤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址。其中还①是前提,②、③是实质,④、⑤基础和保障。 3.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答:《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夫,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的实例中,表现明显。 5. 试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原因: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的要求。 6.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答:《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7. 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答:组成: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 位置: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土地肥沃松软的高爽地带,若在山坡则均位于向阳面,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台地上,这样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布局:已发现的居民点遗址已形成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基于当时简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简单的分区。 8. 试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措施,并阐明这一措施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答:“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 9.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10. 我国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经济区。 答: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宋;颍川、南阳;三楚;南越。 11.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答:①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②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③重视城市分区④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12.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答:①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之内;②继承了秦代的京畿制度,把秦朝的“内史”改为“三辅”,同时承袭了遗留在京畿之内的公馆和方边道;③没有外廊,积极发展郊区县,并建设陵邑,通过陵邑承担外廊的功能;④继承了秦朝咸阳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⑤城内没有陵墓区,帝陵主要分布在渭北,并且许多陵墓建在陵邑;⑥继承了咸阳按功能分区的传统,以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⑦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