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09思政贺永伟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4、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实体”。

5、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7.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8、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_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9、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10、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学记》。

1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培根。

1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是教育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下面描述正确的是…………………………………③

○1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放到火苗上被灼伤,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

○2老母鸡带领小鸡找东西吃的活动。

○3“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行为。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指……………….............…②

○1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手段

○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

3、在教育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②

①洛克的《教育漫话》②夸美纽斯的《大

教学论》③卢梭的《爱弥尔》④赫

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

基人”,他的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

作是……………………………④

○1《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漫话》○3《爱弥儿》○4《普通教育学》

5、“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的观点属于……………………………③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教育的交往起源说

三、多项选择题

1、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①③④

○1家庭教育○2早期教育○3学校教育○4社会教育○5终身教育

2、教育影响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

①②⑤

○1教育手段○2教育方法○3教育内容○4教科书○5教育组织形式

四、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五、简答题

1、谈一谈你对教育要素中“教育者”的理解。

答:(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3)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内在态度与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简述“学习者”自身的特征。

答:(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

(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六、论述题

阐述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七、案例分析:结合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下面案例。

学生肖强(化名)曾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直是众人夸奖的对象,是父母的骄傲。但最近一段时间,肖强象是变了一个人:不及时、甚至是根本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从不叫老师,而直呼其名(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经常和母亲发生冲突,而且冲突日益升级(其父在外地工作),曾离家出走三次,开始逃学。经了解,造成肖强这么大变化的原因竟是因为这样一件事:一天晨读上语文,语文老师(班主任)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利用晨读时间演讲,讲完后大家讲评。这天演讲的同学讲完后,老师说他站的不直,形象不好,随口问同学:“他象什么”?老师的话音刚落,肖强随口答道:“像二流子”,老师大怒,当众严厉批评了他,说:“我看你才像二流子”。老师让同学拿出课本读课文,肖强拿书的声音比较大,老师说他在摔老师,并让他停课写检查。整个上午的课老师都没让他上,中午放学回家,见到妈妈大哭一场,妈妈安慰他一番,吃饭时,嘴里不停地说:“老师再不让我上课怎么办”?妈妈让他尽管放心上学,如果老师再不让他上课,妈妈去和老师沟通。肖强的妈妈向老师赔礼之后,老师答应肖强上课,交份书面检查,就不在班上讨论和检讨了。这件事情表面解决完了,但并未风平浪静。此后,肖强由惧怕班主任老师慢慢发展到逆反,由班主任一位老师扩展到几位任课教师,在学校表现不好,家长就要批评他,和家长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冲突不断升级,出现了上述症状。

请用所学理论分析肖强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要点)

1、晨读的风波只是一个导火索,造成肖强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其成长过于顺利,缺少抗挫折的能力有关,也与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有关。

2、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肩负着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是“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3、教师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学,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不断地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领悟教育的真谛,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提高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专业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填空题

1、教育创造文化的间接途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功能。

3、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即满足个体谋生需要,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

4、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5、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教育。

6、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证明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

1、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的教育功能是指………④

○1社会功能○2显性功能○3隐性功能○4负向功能

2、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说明教育具有…

○1隐性功能○2显性功能○3个体功能○4社会功能 ..... ①

3、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这指的是…………………………………………………………………………③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2教育的社会功能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4教育的选择功能

4、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②

○1泰勒○2舒尔茨○3桑德伯格○4丹尼森

三、多项选择题

1、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即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①②③④⑤○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2、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②⑤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4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5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它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什么联系?

答:○1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生活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

②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教人“求真”,“向善”,“粹美”,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一种自由人格,造就活动中的自由人。受过教育的人,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进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 教育是通过哪些方面促进经济发展的?

答:○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论述题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答案:○1《学会生存》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例如,对学生的体罚,变相体罚及人格侮辱等。

○2现有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强调标准化,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创新精神。

○3现有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要求学生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4克服以上的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七、案例分析:结合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下面案例。

1、这是广泛存在于校园的绕口令:不学不厌,不厌不学,边学边厌,边厌边学,越学越厌,越厌越学,学学厌厌,厌厌学学,何时学了不厌,厌了不学。

答案:(要点参考)

1、这是教育对个体发展负向功能的具体体现。(1)现有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如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强调标准化,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创新精神。(2)学生在外部高强压力之下,内部学习动力显得明显不足。他们在被动学习,处在一种“要我学”的境地。(3)绕口令的最后也体现出学生对学习自由和快乐学习的一种希望和憧憬,这正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由“要我学”为“我要学”,需要教育系统多方面的不懈努力。

2、1993—1996年,全世界共有35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医学奖、经济学纪念奖,其中25人是美国人,占获奖总人数的71.4%,另有2人为非美国籍的科学家,但是在美国的研究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而获此殊荣。在这25名获奖的美国科学家中,有23人来自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占美国获奖总数的92%,占全世界获奖总数的65.7%。

答:案例中的一系列数字说明了:(1)美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一直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2)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得到进一步证实: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3)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通

过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不竭动力。(4)知识、人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教育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责任。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填空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除具有定向功能和调控功能外,还具有评价功能。

3、教育目的的确定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还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5、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

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8、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单项选择

1、教育目的从其作用的特点看,可以划分……………………………………①

①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②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③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④狭义的教育目的和广义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从其要求的特点看,可以划分. …………………………………②

①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②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③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④狭义的教育目的和广义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从其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可以划分为…………………………③

①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②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③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④狭义的教育目的和广义的教育目的

4、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是……………………………………………………③

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②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③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①

①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②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③人自身的全面发展④人的自由发展

三、多项选择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功能有………………………………………①②④

①定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反馈功能④评价功能⑤诊断功能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社会依据包括…………………………………①②③④

①社会关系结构②社会发展需要③社会生产力水平

④社会科技发展水平⑤社会学校类型

四、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对教育目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五、简答

1、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简述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答:①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③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④指人的自由发展。

3、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中当前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④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六、论述

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相

一致。

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五育不可分割,又不能互相代替;在教育中要把五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

七、实例分析:结合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下面案例。

浙江省淳安县某中心小学三年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从跨进小学那天起,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尽管是独生子,但一点也不娇气,好吃的东西知道让给长辈,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吵。他成了小朋友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成立老师和亲戚教育其他孩子的范例。久而久之,他形成了强烈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力求完美无缺成了他生活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严格的近乎苛刻。他特别重视考试分数,甚至把分数作为一个出类拔萃孩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有一次考试前,他悄悄地对同学说:这次考试如果考不好就自杀。当期末考试他的数学成绩为90分时,名列全班第五时,他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竟然真的服毒自杀身亡。

答案要点参考: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教育目的而言,说明我国较于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实践性的缺失。(1)我国的教育目的突出强调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是唯“智”是举,而在实施智育的过程中又片面追求高分数,强调标准化,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2)在教育目的实施过程中,轻视教育目的的价值因素,主要注意其中的工具性因素,造成手段与目的的颠倒,把手段当成目的。本来考试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检测效果的手段,但却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3)教育实践背离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重要问题。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填空:

1、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2、单轨制最早出现的国家是美国。

3、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4、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5、教育制度在当代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尤其明显。

二、单项选择:

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叫做这个国家的(②)

①学校制度②教育制度③教育体制④学校体制

2、学校的考试制度规定,任何学生和教师在考试过程中都不能有舞弊行为,否则,一经查实,就要给予适当的处分。这反映了教育制度的(④)

①客观性②取向性③历史性④强制性

3、把某种教育制度宣传为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的,这违背了教育制度的

(②)

①客观性②取向性③历史性④强制性

4、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④)

①学校教育体制②学校组织形式

③学校教学制度④学校教育制度

5、单轨制最早产生于

(③)

①英国②德国③美国

④日本

6、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②)

①壬寅学制②癸卯学制

③癸丑学制④壬戌学制

7、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①)

①壬寅学制②癸卯学制③癸丑学制④壬戌学制

三、多项选择:

1、教育制度既有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包括(①③④⑤)

①客观性②渐进性③取向性④历史性⑤强制性

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包括

(①②③)

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

④人口⑤民族

3、现代学制的类型包括(①②③)

①单轨学制②双轨学制③分支型学制④六三三制⑤中间型学制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3、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个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五、简答:

1、你认为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

答案要点: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②切实普及义务教育;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2、现代学制变革有哪些趋势?

答案要点:①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②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六、论述:

联系基础教育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答案要点:

问题: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生流失率较高;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等等。

对策:继续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质量;采取必要措施遏止学生流失;等等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

1、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包括: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2、学生的本质特征包括: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教师的职业权利主要包括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和参与管理权。

4、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国的地位,历史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说,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说。

二、单选: 1、民间所说的“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涉及到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哪个方面。(③)

①社会作用②政治地位

③经济待遇④教师权利

2、现在社会上所提出的“尊师重教”的口号,主要涉及教师哪一方面的社会地位。(②)

①社会作用②政治地位

③经济待遇④教师权利

3、学生的发展总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①)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整体性

4、学生身心发展的哪一规律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使其获得最佳发展。(③)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整体性

三、多选:

1、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包括哪些方面。(①②③④)

①师范教育②入职辅导③在职培训④自我教育⑤终身学习

2、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哪些方面。(①②③④⑤)

①顺序性和阶段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④个别差异性⑤整体性

四、名词:

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五、简述: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2、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六、论述:

1、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答案要点: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七、案例分析:

1、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有一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亦被学校指定为留法预备生。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失去了留学的机会。原来这位研究生虽然在学习上是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来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他经常失眠,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学专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的后果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试用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这一观点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但当今教育片面讲求升学、讲求成绩而忽视了这种生活技能训练。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没有教会学生做人。因此,学校除了要做好学习常规管理外,还必须强化生活常规管理,以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技能。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社会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老师。教师们要认清自己的职责,把握正确的航向,不能忽视细枝末节,应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做,转变“只要我成绩好就行”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材生。

2、校园里的隐性伤害

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时性格内向、自尊重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其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社会在全班学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却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

—摘自《安徽青年报》2003年4月21日

试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时代特点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生理成熟期提前

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自我意识增强

心理问题增多

老师完全不顾及那位学生的自尊,并且将日记内容在全班同学前朗读出来,他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对女学生人权的强烈践踏。这从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看重学富五车式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现代教育中应用的对“人”本身的关注。我们的教育仍把学生看做是被教育者,被矫正的对象,从而“人”的意味大的数被消减或抹杀。这个事例再一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今后,我们不应再用以前那种方式教育学生,应该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能生硬地把学生看作是被教育者,被矫正的对象,应把其视为“人”去教育,视其个性特点去培养。这样,教育才有希望,才能硕果累累。

3、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见1999年9月21日,9月23日《北京青年报》)。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

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6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

桌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

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

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

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的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见1999年7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试用师生关系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对比两个孩子和两位老师,使人感慨颇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教育规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由上面所述两个老师对两个孩子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孩子今后人生发展可能出现的不同势态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感知,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人才培养的影响和结果是多么的不同!

第六章课程

一、填空: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

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实施。

2、由学生所在的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校本课程。

3、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最重要的形式。

二、单选:

1、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谁。(①)

①杜威②赫尔巴特

③多尔④奈勒

2、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谁。(④)

①杜威②赫尔巴特③多尔④奈勒

3、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是哪种课程的最早代表。(②)

①活动课程②学科课程

③综合课程④核心课程

4、现在所开设的人口教育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等属于哪种课程。(③)

①活动课程②学科课程③综合课程④核心课程

三、多选:

1、课程目标的特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①②③④⑤)

①整体性②阶段性③持续性④层次性⑤递进性与时间性

2、现代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①②③④)

①课程标准②教材③教师用书④练习册⑤工具书

四、名词: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2、教材: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报纸的具体化。

五、简述:

1、核心课程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案要点

优点: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课程内容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和改造社会;

缺点: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可能背离家长和学校对课程的要求;

2、科技革新对课程变革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要点: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

六、论述:

1、试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答案要点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①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②课程变革内容的选择;③制约课程的编制过程;

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①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②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③市场经济影响课程变革;

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①文化模式影响课程变革;②文化变迁影响课程变革;③文化多元影响课程变革;

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①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②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③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①学生发展的特征影响课程变革;②学生需要影响课程变革;

七、案例分析:

1、“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某市年轻的语文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去试着上作文指导课。他走进教室时,还没有到上课时间,但学生们见他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见还有好几分钟时间,就提醒大家到外面去玩玩吧,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起来,再次提醒,又站了几个,而且只是在走道上走了几步。上课铃响后,所有的人都坐得极其端正而手在前胸交叉,双肘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一律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再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坐好的,不要这样坐,把手放下去。”许老师走到前面几个学生中间,拆散了他们交叉着的手。于是,开始上课。课上得很拘谨,举手很少,大多是老师问一个,他们简单地答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上着上着,他们原先拆散的手,又渐渐地交叉着撑到了桌面上。“怎么,大家连不坐好都做不到!我现在不是要坐端正而是随便坐,”许老师说。有几个学生朝他瞅瞅,用一种疑惑的眼光,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呢?事后,问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说:“我们这个班一直是学校里最好的班级,特别守纪律,我是不允许有一个思想开小差。如果有一个在小声说话,我就要停下来。”原来,她对纪律有特别的要求。

试用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有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课程变革

整体性连续性与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要求,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大度一点?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是否允许孩子不坐端正?另外我们能不能允许对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学习课外内容?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是中国古代的…………………………①

①《学记》②《大学》③《论语》④《中庸》

2.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是……………………………②

①教学目标设计②教学内容设计③教学时间设计④教学措施设计

3.第一个提出教学教育性这一概念的是………………………………………………③

①夸美纽斯②杜威

③赫而巴特④洛克

4.在教学中,一般小组讨论最为理想的人数是………………………………………④

①2-3 ②3-4 ③4-6 ④5-8

5.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是………………………………………………③

①夸美纽斯②杜威

③赫而巴特④拉特克

6.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每个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都会不同程度地带有个人风格与色彩。这说明教学设计具有……………………………………………………………………………④

①指导性②统合性③操作性④创造性

7.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体现了教学设计具有…………………………………………………………………………………………②

①指导性②统合性③操作性④创造性

8.教学策略不是“万金油”式的“教学处方”,不存在一个能包揽一切的大而全的教学策略。这说明了教学策略具有………………………………①

①灵活性②操作性③指向性④调控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①②③④

①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②行为主义教学理论③认知教学理论

④情感教学理论⑤人文主义教学理论

2.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是………………………………………………………○○○○○

①教学时间②教学目标③教学内容④教学策略⑤教学评价

三、填空

1.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学记》。

2.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以及表现水平或标准。

3.中小学常用的指导策略包括阅读指导、练习指导和活动指导。

4.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一般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5.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对其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6.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

7.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8.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行为主要包括主教、助教与管理行为。

9.教师讲述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

说话速度为宜,大致在每分钟200-300字。

10.讲述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

11.对话有两种基本形式,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基本形式是问答。

12、提问行为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

13.叫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每个学生有尽

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

14.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实现,主要通过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15.选择主题总的原则是要接近学生的生

活实际和经验。

16.学生活动的具体内容、活动的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不应过于细化,而要留有一定余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名词解释

1.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

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

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

列过程。

五、简答题

1. 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程序?

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2.简述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答案要点:

①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②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③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④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⑤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⑥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3.教学目标设计有哪些步骤?

答案要点:

①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②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③确定教学目标分类④列出综合性目标⑤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得一部教育专著就是我国得(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得教育著作就是( )。 A、《论演说家得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得作者就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得作者就是( )。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杨贤江得(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与发现法得教育家就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著作就是(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斯宾塞得《教育论》B、洛克得《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得《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得《教育学》专著得主编就是( )。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得各门教育学科总体,就是我们所称得( )。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 理 12、产生教育得最具基础性得条件就是(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得进行 C、语言得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就是人类一种特殊得( )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 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得、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得学校教育,这就是( )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 育 15、孔子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得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她得思想集中体现在(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得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就是(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 牵 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得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得第一人就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 利特 18、最早提出教育得目得在于按照自然得法则全面地、与谐地发展儿童得一切天赋力量得教育学家就是( ) A、裴斯泰洛奇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得教育就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

《教育学基础》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课件一)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授课班级:2013级公共选修 课程时间:2013-2014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军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u◆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u◆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u◆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ü?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ü?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要的人的活动。 ü?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 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实践活动。这一定义体现教育的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以及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现代教育学基础1

2?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n?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n?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n?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n?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n?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 象。 n?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 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2?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u◆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u◆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u◆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2?了解二者的概念:非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 2 现代教育学基础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2019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教育学基础1--9页

《教育学基础》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教育学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教育学的任务; 3、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5、明确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一) 教育的含义 1. 广义的教育: 凡是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分类 2.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在学校中,教育者(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学习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指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 教育学的定义 ,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A教育现象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等。 a教育现象(之一):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 b教育现象(之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有三个规定性 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 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 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精析】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 ) 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 ) A.社会化 B.民主化 C.大众化 D.自由化【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的教学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 A.道家 B.发家 C.墨家 D.儒家【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秦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裴斯泰洛齐 2.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__________。卢梭 3.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_________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 4.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_教育。学校教育 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___教育。制度化 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立法 7.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非制度化 8.《教育漫画》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洛克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教育学 要点完整版

绪论 (中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掌握教育的规律;3.构建教育基本素养。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即在自然状态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包括:实况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材料来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测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是将教育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研究的内容是针对实际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作为行动指南;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目标,因而行动又是研究的向导。 第一章 教育(广义):凡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活动,都可称为教育。 (中学)学校教育:属于狭义教育范畴,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由专职的教育人员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体力、完善学生道德和个性的教育。 教育者: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承担教的职责的人。广义:包括父母、教师和一切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狭义:指学校中的教师。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的地位,承担着教的职责。 受教育者:指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广义:指一切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狭义:指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学的地位,承担着学习和发展的职责。 教育措施:指教育者用来影响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以此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其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方式是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 现代社会教育特征: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制度下的教育。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多元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3.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4.教育内容的科学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人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 第二章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途径:1.培养(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人才;2.传递、传播、创新()知识;3.教育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不受社会各方面影响和制约的属性。表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个人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的形成到死亡在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有规律化。 顺序性是指个人知识的习得、智力的开启、能力的增强、道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完善都是一个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 阶段性是指个人的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不均衡性一是在个人发展的统一方面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必然不均衡。二是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也必然不均衡,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 差异性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发展上存在个别差异,包括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 互补性是指个体在知识、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可以互补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规定。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 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 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 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 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 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 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 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答案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 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更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应该和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1.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不仅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驾驶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6、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2、人的发展: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13、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攒在和运行的一整套原则) 14、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以百分位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积分标准和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15、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1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17、隐性课程:(也成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18、教学设计:教师为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的一切设想。

教师考编必备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背诵版)

2018教师考编必备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背诵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 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 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 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016年考研教育学311教育基础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考研教育学311教育基础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研究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16年的同学们可以稍作休整,养精蓄锐后备战复试。对于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同学们来说,真题是最具参考性的指导资料,精确的真题解析能够帮助大家找准复习方向,不走弯路,直击考试重点,轻松考研。博仁考研老师为备考2017年教育学研究生同学们整理出2016年教育学统考真题,更多自主命题院校真题及答案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3.赞科夫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所依据的是()。 A.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B.隐性知识理论 C.先行组织者理论 D.支架式教学理论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5.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 6.双规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另一轨是“职业性”,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7.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8.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B.高速度原则、高难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 9.学生出现下列哪种情形,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A.认知错误 B.明知故犯 C.作业错误 D.情绪失控 10.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程作文教学法“,根据舒尔曼“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该教师运用的是()。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辨析题汇总 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根本起不了作用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但他并未否定教育的作用。相反他十分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孟子之所以言人性善是因为他不了解"性""伪"之分的缘故. 1)根据"性伪之分"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性"与"伪"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材就不可能加工,不经过加工素质就不可能发展. 2)根据"性伪之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对于恶的素质如何转化成善的素质,他提出了"涂之可以为禹"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达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 3)在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为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4)简评:荀子强调人的社会性最终是善还是恶,不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而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因此,此观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2、墨家的“素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孟子的"素丝说"阐述了环境与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著名的"素(染)丝说"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既然教育对所有的人都有用,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发挥在哪呢?孟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因此,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他的“素丝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 3、《学记》是“教育学的雏形”。 这道题,我在山大出的辅导书第十页查到:《学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师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及其程序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 长,尊师重道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主张 和原则等,是最早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 育学的雏形” 4、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表示教师和学 生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界限,教师权威不可 侵犯。韩愈提倡尊师重道,是为了维护 儒家的道统,也是针对当时的种种流弊而提 出的.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因而应该尊师,再者从维护统治的角度上说 就是能尊师,就能尊君,教师是代表皇帝的 旨意来教学生的.但他并没有认为教师和学 生之间就有严格的界限也没认为教师权威 不可侵犯。相反他认为应建立合理的民主 的师生关系,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不贤与弟子"强调师生相互学习,把师生 关系看成是道和业的平等关系,可以相互转 化,也可以说对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 第六题我认为是对的 5、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完全是 积极的。这道题相对简单,命题是错误的, 只需说出它的消极意义就解题了 6、宋元时期蒙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 儿童的心理特点。 7东林书院秉承了书院的讲学传统,是 一个纯粹的文化学术中心,对政治从不过 问。 答: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 之地,后由该学派顾宪成等复创.书院秉承 了书院的讲学传统,如教学形式比较开放, 注重自学的培养,采取问难辩论式,提倡切 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等.它是当时一个重 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还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 会制度.但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学术中心, 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密切关注社会政 治,将讲学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它的门联 就是生动的写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体现 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两层意思。 1对不同的人来说,即是“因材施教”。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邋等”,施教的 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一道“益 精其能”的效果。 2对每个人而言,意指“循序渐进…。教 学的分量要照顾到学生原有的基础及其接 受能力,在“分限”内恰到好处地施教。 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 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两者对于 生活和教育、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如出 一辙。答: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 核心。他的理论受杜威的直接影响。但两 者对于生活和教育、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 识却完全不同。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 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通过 生活才成为真正的教育。而杜威认为是教 育即生活,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生活,学校 更不能。那么教育就必须与儿童的生活溶 为一体,教育的本质是让儿童适应生活, 可以说,陶行知比杜威更强调生活;在学校 和社会之间,陶的提法是“社会即学校”意 思是社会含有学校的意思,因为到处是生 活,那到处是教育,那整个社会是生活的 场所,那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也是教育的场 所。陶行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中国 缺少教育的国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 普及的思想,而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他 是想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主要从培 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是从实用主义考虑 的。因此,他们的理论的虽有极深的渊源, 但在这两个问题是观点却是不同的。 16、现代教育的活动中心的观点就意味着 活动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现代教 育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 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获得新知 识,促进能力发展。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应 该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 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我认为命 题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的意义,活动是现代 教学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并不能 代替教学目的。 13.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 生关系的民主化。答:这个说法不全面。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平等的教育 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 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 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 的教育两个侧面。命题只讲了一个侧面 (3)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 到教育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 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 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而要求师生关系 同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 意见为特征的民主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还要求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管理都 做相应改革。 13、卢梭的自然人就是指完全脱离社 会的自由生活的人。 卢梭提出培养“自然人”,在他的教育 小说《爱弥儿》中最能得到体现。而“自然 人”这一提法,是相对于“公民”“国民”的。 当时的法国社会的专制制度也体现在教育 上,于是,“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成 了当时开创新教育局面的原则。 (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 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异: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教育虽然包含着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同:以上概念的基本要素都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主体,都是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2)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收到、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要素当代的新特征:(1)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教育者;时代的进步对教育者也不断有新的要求,促进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社会公民,学习者的年龄扩大逐渐增大;学习者对教育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细化和提高。(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教育影响更加多样化 4.教育形态的划分:(1)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具有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