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相关病理内容

腰椎相关病理内容

腰椎相关病理内容
腰椎相关病理内容

腰椎相关病理内容

腰椎棘突偏歪是腰有病吗?

棘突由两侧椎板在中线处汇合向后,其末端膨大,下方如梨状,腰椎棘突具有杠杆作用,肌肉韧带附着其上增加脊柱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腰椎的棘突宽并且垂直向后,在尾部有棘上韧带附着,有一半的正常人X线片可出现棘突偏歪,它的下缘常扭曲10~20度。所以腰椎棘突偏歪不一定是腰有病,应结合病史及症状分析。

为什么作腰穿时没有腰痛,但在腰椎间盘突出时有明显的腰背痛?

在硬膜前面有很多支纵行平行方向的微细神经支,这些神经起源于交感神经纤维和背根神经纤维,与邻近节段重叠,而硬膜背面则无硬膜支。当腰穿时,针只刺激无硬膜支的后硬膜所以不引起疼痛,但当腰椎间盘突出时,髓核刺激有神经分布的前硬膜而引起疼痛。

人的高度为何白天、晚间不一样?老年人较壮年时期身高变矮?

整个椎间盘的高度占脊柱长度的1/5,成人发育终止后,脊柱的高度随体位而改变,正常情况下,椎间盘一直处于正压下,后者由重力,肌肉张力,肌肉运动共同产生。晚间睡眠时因重力减少及肌肉松弛,此时渗透压超过间盘流体静脉压,水分进入间盘内,白天时情形相反,间盘水分减少,故稍见萎缩。所以人的高度白天较晚间为矮。据观察,男性在白天身长缩短约2.5cm,女性缩短约1.6cm,一天终了时其身长较早晨起床时缩短1%,老年时椎体或椎间盘的水分减少,高度变小,故老年人较其青壮年时期身高变矮。同样在椎间盘病变时,也影响到脊柱的高度。

我国详尽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第一位医师是谁?

已故天津医院骨科主任,我国骨科奠基人之一方先之教授,于1946年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1952年在外科学报发表论文,首先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检查、诊断治疗、手术及随访,作了较详尽的介绍。此后,国内对此症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经几十年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哪些命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因而引起腰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国内有人也叫椎间盘源性腰腿痛、腰椎软骨板破裂症、腰椎间盘软骨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虽然上述疾病命名含义有所不同,当前较流行的诊断仍然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哪些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的好发趋向,一般来讲,好发于以下这些人:

(1)年龄方面:本病多发于25~50岁的人群,占整个发病人数的75%以上。虽然这个年龄段是人的青壮年时期,但是椎间盘的退化已经开始了。

(2)性别方面: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这是由于男性在社会工作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大于女性,腰椎负荷亦长期大于女性,从而导致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也较多。(3)职业方面: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广泛地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但仍以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多见。此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亦有相当大的比例患病。

(4)环境方面:长期工作或居住于潮湿及寒冷环境中的人,比较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据统计长年从事矿井井下作业的人,患本病的比例较高。

(5)其他方面: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呢?目前尚没有最后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些腰椎先天性发育不良的人,如患脊椎侧弯、先天性脊椎裂等疾病的人,同时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也较多。此外,如孕期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导致体重突然增长,加之肌肉相对乏力及韧带松弛,亦是诱发本病的危险时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什么位置?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上看,腰 4~腰 5及腰 5~骶 1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其活动度也最大,而位于这两个阶段的后纵韧带却相对较窄(只有上部宽度的1/2),因而腰 4~腰 5及腰 5~骶 1椎间盘是最容易受损的部位,临床上也是以腰 4~腰 5及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在临床工作中亦不难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多地影响左侧,这是因为在人群中右力的人占绝大多数,右侧腰背肌较左侧强健,故容易导致左侧纤维环撕裂,近而引起髓核组织向左侧突出并引发症状。

可以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有哪些?

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的因素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外伤:急性损伤如腰扭伤,并不直接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但是在失去腰背部肌肉的保护情况下,极易造成椎间盘突出。

(2)过度负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常因过度负荷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当脊椎负重100Kg时,正常的椎间盘隙变窄1.0mm,向侧方膨出0.5mm。而当椎间盘退变时,负同样的重量,椎间隙变窄1.5~2mm,向侧方膨出1mm。

(3)长期震动: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工作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据测定,当司机踩离合器时,其椎间盘压力增大约一倍。如此长期反复的椎间盘压力增高,可加速椎间盘的退变或突出。

(4)不良体位的影响:人在完成各种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各种体位,包括坐、站、卧及难以避免的各种非生理性姿势,这就要求脊椎及椎间盘应随时承受各种不同的外来压力。如超出其承受能力或一时未能适应外力的传导,则可遭受外伤或累积性损伤。例如抬举重物时的姿势十分重要,不良姿势常诱发本病的发生。

(5)脊柱的畸形:先天性及继发性脊柱畸形患者,由于椎间盘不仅不等宽,并且常存在扭转,这使得纤维环所承受的压力不一,而容易加速椎间盘的退化。

什么是腰椎间盘的生理退变?

这要从腰椎间盘的结构谈起,椎间盘外圈的纤维环和内圈的髓核中所含的水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减少。同时,纤维环逐渐加厚,而髓核则缩向中心部。其中,髓核中所含的蛋白多糖在30岁后日益减少,使髓核失去弹性,趋向胶原化。纤维环各层成45度角与软骨板附着,两层间以90度角交叉。这种结构加强了纤维环的弹性和韧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因磨损部分产生网状变性和玻璃变性,失去原来的清楚层次及韧性,成为纤维环上的薄弱之处。软骨板也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另产生了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亦松弛。脱水和重复损伤,使得退变椎间盘的薄弱处出现了裂隙,且多在纤维环后部,裂隙可涉及纤维环的不同深度,也可出现在软骨板,变成髓核突出的通道。

腰椎间盘突出症会产生哪些病理变化?

总体而言,我们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由于纤维环的坚固性特别是后外侧处已经大大减低,在外伤和压力增加时,外力即使不大,也可使髓核产生内在的位置改变,或向外的膨出,当纤维环有裂隙时,髓核可经裂隙突出。

在第二个阶段,慢性的劳损及急性的外伤都成为促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因素。突出常在中年髓核尚未失去其弹性之前,经由纤维环退变最弱点或是裂隙处突出。老年纤维环和髓核则是

均匀变性和脱水,则常常变成整个椎间盘萎缩,或变松弛的纤维环在椎间周围膨出。

在第三阶段,间盘组织的突出导致椎间隙的变窄,椎间盘也不断萎缩或完全纤维化,以致于形成僵直。

腰椎间盘发生退变时,其周围组织是如何变化的?

同腰椎间盘一样,其邻近组织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只是这些退变较之椎间盘的退变稍晚一些而已,其中包括:

〈1〉脊柱的退变:实际上这是一泛称,它通常是指体前、侧边缘发生的的多发性骨赘或韧带骨化。

〈2〉椎间小关节的的退变:其退变过程同全身其他滑膜关节的退变是相同的。早期出现滑膜炎,进而导致滑膜分泌功能逐渐丧失,关节面软骨失去营养,而逐渐变薄,甚至出现软骨下松质骨骨折,最后,导致软骨下松质骨有效吸收应力的生理功能完全丧失。同时,椎间小关节的关节囊也由于不断的损伤,不断纤维化,形成僵硬。

〈3〉肌肉:韧带附着点的退变:肌肉、韧带是人体的动力基础,其末梢部分也是应力集中或应力交汇之处,极易遭受损伤。这类组织的损伤无论轻重,均会造成损伤反应、炎症、愈合这个相当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结果是导致疼痛反应加剧。

在病理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如何分型的?

结合临床实践,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病理上作如下分型:

〈1〉凸起型:其纤维环内层破裂,但外层尚完整。

〈2〉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仅有后纵韧带扩张部遮复。

〈3〉游离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游离于椎管中,可以压迫马尾神经。

腰椎间盘是向什么方向突出的?

腰椎间盘可以向各方突出,但由于前纵韧带坚强,前方及两侧纤维环均厚,在此突出的可能性不大。常见的突出部位及方向是向后外侧及后方突出,而最多见的是向椎体内突出,形成休默氏结节。真正的后正中突出是很少见的,这是由于后纵韧带扩张部对纤维中部的加强造成的。在后外侧型的突出部位往往在椎间隙的偏上缘或偏下缘突出,而不是椎间隙中央。突出后的腰椎间盘还会复位吗?

常常听到有人说可以通过推拿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十分不严格的。当纤维环没有破裂,腰椎间盘以膨出方式突出时,将脊柱作适当的复位,突出的组织可以退回到椎间隙内。牵引疗法可以减小椎间隙内压,同时加强后纵韧带等对突出物的压力,迫使之退回到椎间隙。但是,在纤维环已经破裂后,再想通过推拿治疗复位已突出的腰椎间盘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期患者的手法推拿治疗中,若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加重病症。

长期突出的腰椎间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腰椎间盘突出时间一长,就将发生如下病理变化:

〈1〉突出组织脱水萎缩:髓核组织及纤维环在突出后,会失去大量的水分,而逐渐萎缩变小。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减轻症状是有利的;

〈2〉纤维化甚至钙化:长时间的突出,突出组织会产生炎症反应,逐渐形成纤维化甚至钙化。这种病理改变可以延及椎间盘内部,钙化完全时,突出物可以变成骨性结节;〈3〉椎间隙变窄:当刚刚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时,该节段的椎间隙并不变窄。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纤维环继续变性,使椎间盘组织变扁,终于使椎间隙也变窄了。

突出的腰椎间盘除了会刺激神经根,还会侵犯其他组织而引发症状吗?

回答是肯定的。突出的腰椎间盘可以侵犯后纵韧带及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支,引发腰骶部及臀部疼痛。当突出物偏后中央时,主要表现为腰痛;当突出物居中间者,常表现为腰臀部痛。中央型的突出物还可以侵犯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引起腰痛或是鞍区感觉障碍。突出物可以压迫椎管内的静脉丛,使静脉回流受阻;硬膜外脂肪因受压而减少,或因缺血、缺氧及渗出液

刺激而产生炎症反应,有时可见神经根周围水肿或粘连,可以说无菌性炎症是引发腰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突出的腰椎间盘是如何影响神经根的?

突出的腰椎间盘可以刺激或直接压迫神经根的起始部分以及离开硬膜囊而将要进入神经根鞘的马尾神经。突出的腰椎间盘与所压迫的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为分两种,即肩型和腋型。由于解剖关系,突出的腰椎间盘常常是影响出下一个椎间孔神经根,而不是出同一个椎间

孔的神经根。由骶神经根发出点高于腰 5~骶 1椎间盘平面,所以腋型突出方式,多发生于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

受压的神经根会受到什么损害呢?

神经根受到相邻的腰椎间盘的压迫后,会在产生疼痛反应的同时,由于缺血,缺氧等不利影响,而产生了反应性水肿,加剧了疼痛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根逐渐萎缩,从而丧失了对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控制。一条神经损害了,可以由其相邻的神经代偿,但如果出现二条以上神经的损害,就会出现难以补偿的感觉以及运动丧失征象。

此外,中枢还有不断产生的抑制性物质,如脑啡呔在脑干对脊髓后传入的损害性感觉进行调节。如果这些调节系统失衡,则对轻微的神经根受压,就可引起持久的根性疼痛。

腰椎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和腰椎生理前凸的变平是怎么回事?

腰椎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又称骨赘),以及腰椎生理前凸的变平,均是人体自身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护性代偿反应。

骨赘的产生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和对抗压力的反应。腰椎生理曲度变平后,使得腰椎间隙增宽,后纵韧带及黄韧带拉紧,从而使得椎管局部容积加大,减少了对神经根的压迫。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可因年龄、性别、患病时间及突出物的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1)腰痛:90%以上的患者均有这种表现。其疼痛范围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持久性的钝痛最为常见。平卧位时疼痛可减轻,站立位及坐位时,这种疼痛可以加重。(2)下肢放射痛:可以沿着下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或后外侧至足跟。疼痛性质以放射性刺痛为主。下肢放射痛可以先于腰痛发生,亦可能在腰痛症状出现后出现,这两种情况因人而异。

(3)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由于神经根的损害,导致了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常见表现有:皮肤麻木、发凉、皮温下降等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甚至肌肉瘫痪。

马尾神经症状:这类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无力,排便失禁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出现哪些前驱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之前,就有可能因为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产生一系列前驱症状,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故而不是腰椎间盘所独有的。

(1)急性腰痛:这里所指的腰痛有别于从事体育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时,不慎扭伤腰部而产生的腰痛。它多是在一些轻微的动作而引发的,故而常常被患者误以为是“闪了腰”,而不加以重视。

(2)反复发作的腰痛:在腰椎间盘退变并有椎间关节不稳定或后关节过伸情况下,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腰痛。每次发作之间的间歇期在数天至数月不等。这种患者,由于其退变的椎间隙使其后关节已处于过伸状态,因此脊柱如再作过伸动作时就容易发生关节囊损伤,而诱

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3)慢性腰痛:部分患者几经急性腰痛发作的痛苦后,逐渐形成了持续性的慢性腰痛。这种腰痛常在咳嗽、大便用力后加重。

以上症状都预示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可能,但也都不具备特异性,望有此类症状的患者能正确对待之。

前几问中提到的放射痛就是我们日常指的牵涉痛吗?

不是的。虽然听起来二者很相象,但在医学上又是不同的。

牵涉痛又称根性痛或内脏性痛,在临床上腰骶部有多种具有牵涉痛的综合征,如骶髂关节综合征、臀部肌筋膜综合征等。这种疼痛的定位不清,深部钻痛难以形容。很少见到感觉运动的改变。

放射痛又称根性痛,在临床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最为常见。这种疼痛的定位清楚,剧痛呈触电样,常可见到感觉及运动功能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关这个问题有以下二种原因:一是机械受压的原因,二是化学性神经根炎的原因。脊神经有丰富的神经外膜,这种组织有弹性缓冲作用,使神经不易受到损伤。而神经根的神经外膜组织不发达,故也就缺弹性缓冲作用。这使得神经根损伤在腰椎间盘突出时,较易发生。神经根受压后,产生了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从而引发了疼痛。

什么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 1~腰 3椎间盘突出。其产生症状的主要机制是突起刺激

牵张了纤维环表层、后纵韧带的硬膜前层。除非突出物在椎间孔处向上压迫神经根或神经根异常高位发起,否则不会产生单条神经根受损症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共有的放射痛症状

中,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具有的放射到大腿前侧,少数到小腿内侧,这是不同于腰 4~腰 5及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症的。

小便经常失禁,并伴有左小腿水肿,为什么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腰 4~腰 5、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为中央型,且突出物较大时,可以影响马

尾神经支,早期会出现鞍区(会阴部)麻木现象。若不能及时解除压迫,患者会逐渐出现排尿排便失去控制的表现。至于小腿水肿,则很可能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后影响了交感神经产生的一种表现,此类表现还可见到如患侧小腿自觉发凉,并伴有汗毛脱落等。

如何从腰痛的程度判断纤维环的完整性?

纤维环是否已经破裂,这个判定对应采取的治疗方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保守疗法对于纤维环尚完整的患者,往往有较好的疗致。

一般来说,纤维环尚完整者,腰痛多为钝痛,虽有反复发作病史,但是往往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缓解。而当纤维环破裂后,若逢急性期,患者往往会因疼痛而夜不能寝,身体转侧困难,口服一般止痛药物也不能缓解疼痛。

脊柱侧弯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方式,可以减轻腰腿痛症状,是这样吗?

正常的脊柱外形,从后面观是直的。在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后,人体为了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缓解疼痛,常常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系列自我保护体位,脊柱侧弯就是其中的一种。

脊柱侧弯的方向,既可以是凸向健侧,也可以凸向患侧,这要取决于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

的相对位置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规律在腰 4~腰 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较为典型,而在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脊柱侧弯可不明显,这大概是由于腰 4椎体较腰 5椎体在

侧向运动上的灵活度要大的缘故吧。

为什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走路时十分困难,但却能骑自行车?

这是由于腰椎后凸与侧弯一样可以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还可以使后纵韧带张力加强,对突出物有一定的束缚作用。人在骑自行车时,恰恰是处于弯腰位,此时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较小。而直立行走时,则与骑车时正相反,神经根受刺激较重,故常可见到患者呈跛行步态。

某人去年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来发现左下肢肌肉萎缩,说明了什么?

某人去年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后腰腿痛症状已大为减轻,但近来发现左下肢肌肉萎缩,且步行时抬起左足也觉困难,是不是又复发了?严格的讲,这不是复发了,而是加重了。

虽然患者在急性期过后,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经根已经解除压迫了。长期的压迫引致神经根的损坏,由此导致其支配的下肢肌肉的萎缩无力,严重者则可见到足下垂征象。这样的患者,在步行时已可见到较明显的跛行现象,且多须手术治疗。

因此,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还须自己注意观察其运动系统的情况,以防病情加重。

患者自诉左小腿外侧麻木,但是用针刺检查时其痛觉与健侧相同。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由于皮肤的痛觉同时受到不同的数支神经支重叠支配。单独的神经支受损已经可以引起患者的感觉异常,但这种感觉异常是很难以察觉的。在作针刺检查时,由于其他神经支的代偿作用,其检查结果往往呈阴性,也就不为怪了。当然,如果存在了二支以上的支配同一皮感区的神经支受损,代偿也就变得十分困难了,这时再作感觉检查就很有可能得出阳性结果。如何对腰腿痛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首先,应当向患者详细地询问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职业情况,发病诱因及起病情况,疼痛的性质及部位,病程的长短,以往的身体情况等等。

其次,作脊柱检查,可按望、触、叩、动、量及神经系统检查,逐一有序地进行,以免遗漏。在作检查时,要注意尽可能少地移动病人或使之改换体位。具体到腰腿痛病人,可分立位、坐位、仰卧位、俯卧位等体位来检查病人,同时还应结合神经系统检查。

最后,就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关节及内脏器官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腰腿痛患者的立位检查包含哪几项?

在作立位体检时,最好是在温暖的环境中,让患者脱去上衣,背向检查者。

首先,观察脊柱力线是否改变。正常脊柱在腰段前凸、骶尾段后凸。因此,腰椎前凸消失变平或是后凸畸形,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阳性体征。从后面观,脊柱应位于人体的正中线,不应有任何的倾斜和弯曲,否则即是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脊柱侧弯同时,还常伴有脊柱在腰段后凸、腰肌痉挛等现象,此类患者的腰椎侧弯既可以是倾斜向健侧,也可以是向患侧。

其次,应点按患者腰背部,力求对其软组织紧张程度及压痛点分布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检查中,除了按压棘突两侧并注意有无下肢放射痛以外,还要注意按压第三腰椎横突、腰骶三角区及髂嵴等区域,并注意是否可以扪及棘突存在台阶样变。这些检查不仅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提供依据,也可以为鉴别其他可以引起腰腿痛的疾病找到佐证。

最后,应检查患者腰椎的活动度。腰椎可以作四种活动:前屈、后伸、旋转和侧屈。正常

的活动范围是:前屈90度,后伸20度,左、右旋转各30度,左、右侧屈各30度。如患者在脊柱活动中受限,且受限原因是疼痛,则应明确疼痛的位置及有无其他伴发症状。腰腿痛患者的坐位体检有什么意义?

坐位体检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脊柱的姿态和运动情况与立位之不同,因为坐位时可以避免双下肢对脊柱的影响。

首先,仍要注意观察脊柱力线的变化。若立位时的腰椎侧弯是由于下肢疾病而致的骨盆倾斜引起。那么,在坐位时这种腰椎侧弯将不复存在。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侧弯常因神经根受压而致,而坐位时这种压迫是不能得到缓解的,故腰椎侧弯将依然存在。

然后,要再观察腰椎的活动情况。让患者依次作前屈、后伸、旋转、侧弯等运动,如引起的疼痛与立位时相同,则证明病变在腰椎;若疼痛消失,则说明病变可能在骶髂关节。

腰腿痛患者的俯卧位体检有什么意义?

患者处于俯卧位时,背部肌肉较为松弛,也利于观察。如果此时脊柱两侧肌肉仍是不能放松,则往往预示着脊柱本身或其肌肉、韧带的附着点有外伤或是其他疾病。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肌肉痉挛就是在俯卧位时也不能缓解。

俯卧位时便于作压痛点的检查及叩诊检查。要注意在判明压痛点位置的同时,注意其疼痛的性质,及有关放射痛,放射的区域等等。棘上、棘间及臀肌的压痛点一般比较表浅,小关节及椎体本身病变压痛较深。对此而言,叩击痛的检查是反映深部疼痛的好方法,叩击棘突所引起的疼痛,往往预示着腰椎间盘突出存在的可能性。

在俯卧位时,还可以为患者作跟臀试验,方法是:握住患者踝部使其足跟尽量屈向臀部。此时若出现髋关节不能伸直,骨盆离开床面,下腰椎疼痛,即为阳性。这多是由于骶髂关节

病变、下腰椎及腰骶关节病变及腰 2~腰 3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股神经受压而导致。

腰腿痛患者的仰卧位体检包括哪几项?

作仰卧位体检时,首先要观察患者腰部是否能够平放在床上,双侧髋关节及膝关节是否能够伸直。然后,须作腹部扪诊,目的是除外因腰椎结核、髂窝化脓性变及妇女的妇科疾病等原因所引起的腰腿痛。例如:腰椎结核产生的寒性脓肿,常位于腹部两侧的腰大肌内,是可以通过扪诊,触及到肿块的。对于腰腿痛患者而言,在仰卧位时还有许多种特殊的检查方法,如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颈静脉按压试验等等。

如何作直腿抬高试验,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作法如下:患者双下肢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徐徐将之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记录下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即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达80度左右,且无放射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即检查者将患者下肢抬高到最大限度后,放下约10度左右,在患者不注意时,突然将足背屈,若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本试验的原理是:当下肢抬高时,坐骨神经受到牵拉,加重了突出的腰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刺激。

在直腿抬高试验中,下肢抬高在0~20度时,并不引起神经根在椎管内的移动,因此在

此范围内的受限,多为 绳肌痉挛所致。在下肢抬高超过30度以后,即可引起神经根的牵拉或向下移动,其中受牵拉最大的是腰 5神经根,其次是腰 4神经根。当抬高角度超过60度时,腰 5神经根所受拉力达到最大程度,并足以使之在椎管内向下移动。由于腰 5、腰 4神经根受到的牵拉力较大,故腰 5~骶 1、腰 4~ 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

在较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不仅患侧的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连健侧的直腿抬高试验也可以为阳性,这是由于健侧下肢抬高时可使神经根牵动硬膜囊,从而相应改变了对侧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而诱发了疼痛。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可以用来区别神经根性或是肌肉因素所引起的直腿抬高受限。一般由于

髂胫束、 绳肌或膝关节后侧关节囊紧张所造成的直腿抬高试验受限,在作加强试验时可呈

阴性。

仰卧挺腹试验怎么作,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可让患者处于仰卧位,两手置于体侧,以枕部及两足跟为着力点,将腹部向上抬起,如可感到腰痛及患侧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如不能引出疼痛,可在保持上述体位的同时,深吸气并保持30秒,至面色潮红,患肢放射痛即为阳性;或在挺腹时用力咳嗽,出现患肢放射疼痛者也为阳性。如上述方法均不能引发患肢疼痛,还可以在患者挺腹时,以双手压迫其颈静脉,此时若出现患肢疼痛,仍是阳性体征。此试验原理是通过增加腹内压力而增加椎管内压力,以刺激有病变的神经根,引发腰痛及患侧下肢疼痛。

屈颈试验怎么作,有什么临床意义?

可让患者平卧,四肢自然放平,检查者一手托于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于患者胸前。徐徐将患者颈部屈曲,若能够引发患者腰痛及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此试验原理是:屈颈使枕部离开床面,可令脊髓上升2cm左右,并使硬膜及神经根受到牵拉,加重了已经发生病变的神经根的紧张程度。

膝髋屈曲试验有什么临床意义?

膝髋屈曲试验又分为单侧膝髋屈曲试验和双侧膝髋屈曲试验。具体作法为:

(1)单侧膝髋屈曲试验:患者仰卧位,一侧下肢处于伸直位,检查者将其另一侧下肢抬起,并将其膝髋关节尽量屈曲,使其大腿贴于腹部,观察其对侧膝髋关节是否发生屈曲活动,若有屈曲则说明该髋关节存在屈曲畸形。

(2)双侧膝髋屈曲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使其膝髋关节尽量屈曲,将其膝部尽可能地向头部推挤。此时,患者的腰骶关节及骶髂关节均发生活动,若存在这两个关节的病变即可引发疼痛,并可以根据疼痛的部位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疼痛在哪一个关节。

对于腰腿痛患者而言,在作直腿抬高试验、挺腹试验、屈颈试验等均为阴性结果,而作膝髋屈曲试验呈阳性结果时,可以推断其腰痛症状可能是由于腰骶关节病变引起,而不是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什么是纳夫齐格尔氏征?

纳夫齐格尔氏征又称为颈静脉压迫试验。其操作方法是: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或卧位,检查者用手压迫患者两侧颈静脉,或用血压计橡皮囊缠绕颈部,加压至5.3~8.0Pa(40~60mmHg),使其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引起脑脊液压力增高,硬膜囊扩张,从而将神经根推向外侧,使其受压加重,出现患肢疼痛、麻木等症状,这种症状可以自上而下发展,也可

以自下而上发展。其中以站立位时,检查出的阳性率最高,且尤适于检查腰 4~腰 5椎

间盘突出者。

什么是神经压迫试验?

患者仰卧位,将其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均屈曲到90度,然后逐渐伸直膝关节直到出现坐骨神经痛为止。此时将膝关节稍屈曲,坐骨神经痛则明显减轻或是消失。检查者以手指压迫股

二头肌腱内侧的 神经,若可以诱发疼痛则为阳性,此试验可以用来鉴别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

起的腰腿痛和因肌肉因素而引起的腰腿痛。又被称为卧位弓弦试验。

如何检查因骶髂关节疾病引起的腰腿痛?

骶髂关节疾病是产生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腰腿痛患者而言,骶髂关节的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患者多有骶髂部酸痛症状,疼痛可以向大腿后侧放射,一般不会产生达到膝关节以下的放射痛。患者一般用健侧下肢站立,患侧屈曲使骶髂关节松弛。当站立位时,腰椎向各方向活动时,均可因骶髂关节疼痛而活动受限;坐位时常用健侧臀部着凳,但此时骶髂关节相对固定,故腰椎活动时疼痛较站立位轻;卧位时患者常因疼痛而翻身困难。

以下是有关髂骶关节的几项特殊检查:

(1)“4”字试验: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髋并外旋髋关节,将足踝部置于对侧大腿上,并以一手压对侧骨盆,一手将屈曲的膝部下压,骶髂部发生疼痛为阳性,说明骶髂部有病变。(2)骶髂关节分离试验:又称为盖氏试验,具体作法为:患者仰卧位,将对侧的髋、膝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贴近腹部,患者自己抱住屈曲的下肢,另一手将检查台边的患侧下肢稍外移至检查台外,并压大腿前方使骶髂关节外发生疼痛则为阳性,说明本侧骶髂关节有病变。这是由于对侧髋、膝关节尽量弯曲后,腰骶关节已被固定,故压另侧髋关节极度后伸,腰骶关节不能活动,活动只能发生于同侧骶髂关节,如果此关节有病变则会发生疼痛。

(3)骨盆分离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放于患者两侧髂前上棘处,使掌根部放在髂嵴内侧,然后双手一齐用力各自将左、右髂嵴向外推,此时如骶髂关节处发生疼痛即为阳性。单侧骶髂关节疾病表现为单侧疼痛,双侧骶髂关节疾病表现为双侧疼痛。

此试验原理是:当双侧髂骨翼被向外推挤时,双侧骶髂关节均被迫发生活动,从而可以诱发病变的骶髂关节发生疼痛。

梨状肌紧张试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这先要从梨状肌的解剖位置谈起。梨状肌起自第2、3、4骶椎侧方前面,向外下穿过坐骨大孔形成肌腱止于股骨大转子上部内侧,是髋关节的外展肌之一。

坐骨神经在通过坐骨大孔时紧贴梨状肌下缘穿出。大约有1/6的人的梨状肌有两个肌腹,坐骨神经从中间穿过。有时坐骨神经有两支,这二种肌腹呈交错状态穿越。

梨状肌紧张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检查者握住患者小腿下端,在患者屈膝90度时,使髋关节内旋,使得梨状肌紧张,此时若出现沿大腿后侧至小腿后外侧的放射性疼痛即是阳性反应。

这是由于梨状肌发生病变后,痉挛、肥大、增生、甚至挛缩,从而嵌压坐骨神经,产生神经嵌压综合征。

值得注意的是,单从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来诊断梨状肌紧张综合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梨状肌综合征在临床是十分少见的,单由梨状肌综合征引起的腰腿痛在病例数上远远少于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病所引发的腰腿痛。所以在临床上,在诊断梨状肌综合征时,要十分慎重,切不可以轻下结论。

腰腿痛患者的感觉检查是怎么进行的?

由于神经解剖的缘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常伴有下肢的感觉异常。因此,在临床检查时要注意作好其感觉检查及其详细记录,这对病变的节段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感觉检查常以针刺痛觉为主,佐以冷热觉及触觉,还可以检查本体感觉。具体方法是:(1)浅感觉检查:以针尖用均匀力量自近端向远端轻刺病人皮肤,来测定其痛觉是否发生变化及变化程度;分别以冷水试管和温水试管接触病人的皮肤,让其辨别冷热程度,以测定其冷热觉的变化;以棉签轻轻划过病人皮肤,观察并询问病人是否知道。以测定其触觉的变化。在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因导致的神经根受刺激时,患者的浅感觉可能会有过敏反应,当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时,常常表示着神经根因受压而变性。

(2)深感觉检查可在固定患者足趾后活动其趾间关节,检查其关节位置感觉。用音叉叩击震动后,放在病人下肢骨突上,询问及感觉震动的时间。用手指深压患者下肢,并询问其受压的部位的感觉变化。

感觉程度可以分为6级:0级:无知觉;1级:深区感觉存在;2级:触觉及浅区感觉存在;3级:能分辨锐性和钝性感觉;4级:能分辨触觉的部位;5级:两触点间感觉及形体感觉正常。

当脊髓受损时,会导致相应节段以下的感觉及运动分离,即布朗氏综合征。而周围神经受损,如神经根受压受损,所表现出来的感觉丧失是不按节段分布的,而是与末梢神经的支配区域相吻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力检查有什么特点?

腰段的神经根是混合神经,即是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神经纤维组成的。不仅可以支配下肢的皮肤感觉,也可以支配下肢的肌肉而产生运动。

不同的肌肉由于不同的神经支配,下肢主要的肌肉神经支配如下:

(1)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是下肢的主要伸肌,对于人体的直立的行走有重要意义,它受由腰

2、腰

3、腰 4神经根组成的股神经的支配。当出现腰 3~腰 4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腰 4神经根,而导致股四头肌肌力减弱。

(2)胫前肌、趾背伸肌的 背伸肌:这是踝关节及足趾的背伸肌群。主要是受由腰 4、腰 5神经根组成的腓深神经的支配。当出现腰 4~腰 5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腰 5神经根,而导致 背伸趾力量减弱、足背伸无力甚至足下垂等病症。

(3)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及趾屈肌:这是踝关节及足趾的跖屈肌群。主要是受由腰 5、骶 1神经根组成的胫神经支配。当出现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骶

1神经根,而导致跖屈踝关节及跖屈足趾无力,并可经常见到小腿肌肉萎缩变细等症状。腰腿痛都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吗?

当然不是。可以造成腰腿痛的原因非常广泛,除了考虑局部病因外,还应当从全身各部状态来考虑。诸如后腹膜器官病变、盆腔器官病变、下肢髋、膝关节病变,及足部畸形等病因也可导致腰腿痛,应当逐一检查。

其中后腹膜器官病变以肾脏疾病为多见。肾结石、肾盂肾炎等都可以产生腰痛。所以对于腰痛病人应仔细询问病史,并作肾区叩诊。若为肾脏疾病者,会产生后腹膜深部痛。

盆腔器官疾病,也常常会引起下腰部疼痛。尤其是对于女性患者,盆腔器官的检查就更为重要。女性的附件炎、盆腔炎等产生的腰骶部疼痛多为钝痛,且定位不清,往往要作妇科检查方能确诊。

髋、膝关节的病变,如髋关节的炎症、踝关节的发育畸形等等也经常引起腰腿痛。这是由于这类疾病使得髋部肌力不平衡,而致脊柱的负重力线受破坏,骨骼系统及肌肉系统在长期负重活动下失代偿后,引发疼痛。对于这类疾病的检查,要注意患者步行时下肢关节的活动情况,必要时可以作关节活动检查。

足部的先天发育畸形,如平足、马蹄内翻足以及足底有胼胝也均可导致腰腿痛,这种腰腿痛也是由于肌力不平衡而致的劳损性疼痛,在临床上也占有一定比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分为哪几类?

正常人体骨骼含有大量钙盐,钙吸收X线量要比周围组织大约30~40倍,因此骨骼和周围组织有良好的天然对比。X线摄片检查可以解决多数骨科疾病的诊断需要,是骨科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

对脊柱而言,X线片可以显示脊柱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有退行性变、程度如何,是否有病理性破坏,范围有多大等等。但是单独求助于放射线检查来确定腰腿痛患者的病因,却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依靠临床检查才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有腰椎平片、各种造影及断层,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摄片(即CT)和近来才兴起的核磁共振技术(即MRI)。

医生为腰腿痛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后,往往会根据需要为患者作腰椎的X线检查,其中以摄腰椎平片为最多见,这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拍摄腰椎平片并不能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拍摄腰椎平片对于除外腰椎结核、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癌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换句话说对于腰腿痛的鉴别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造影检查是利用碘剂或空气作为对比剂,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后照X线片,以显示其中病变的检查法。造影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损害。体层摄影又称为断层摄影,是利用X线球管和胶片的协调移动,有目的地使身体某一平面结构显影的摄片方法。它可以逐层显示平片摄影所不能显示的细小病变和因骨影重叠而显示不清的结构。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中,电子计算机横断扫描(即CT),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它对于测定椎管的形态和管径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优于其他各种检查方法,对于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即MRI)是一种无伤害性的多平面成像检查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准确率要高于CT检查。其影像清晰,且一般不需造影剂,亦无放射危害,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检查方法。但其设备昂贵,检查费用也很高,相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若要进一步推广是有一定难度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会有哪些病理反映?

在正常的腰椎正位片上,椎体排列整齐无侧弯,棘突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各椎体骨质完好无破坏,椎间隙左右等宽,关节突关节排列整齐,关节间隙清楚。无移行椎、脊柱裂等病理改变。腰椎两侧的腰大肌呈自内上斜向外下斜行的三角形阴影,且两侧对称。两侧的髂骨翼等高,骨盆对称。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中,可能看到如下几方面的征象:

(1)腰椎侧弯:侧弯多见于腰 4、腰 5椎间盘突出,侧弯的方向既可以凸向患侧,也可

以凸向健侧。一般认为侧弯是突出物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代偿性改变。当突出的髓核位于神经根内侧时,腰椎侧弯凸向健侧;当突出的髓核位于神经根外侧时,腰椎侧弯凸向患侧。

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时,侧弯往往不明显。

(2)椎间隙左右不等宽:侧弯凸侧的椎间隙增宽。这也是一种代偿反应,而不是因突出物占位所致。此征象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无特殊意义。

(3)骨盆倾斜:这是常见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种保护性姿势。

不同的患者会因年龄、病程或是先天因素等诸多因素的产生不同的X线表现,其中棘突偏歪,特别是第5腰椎棘突扭曲,往往是由于发育的结果。其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无特

殊的临床意义。此外,一些腰椎先天发育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柱裂、腰

3横突肥大等都会在X线正位片上有较为明确的反映。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侧位片会有哪些病理表现?

腰椎侧位片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重要价值要高于正位片。

在正常的侧位片上可以看到,腰椎有向前的生理凸出,骶椎有向后的生理凸出。自胸12椎体后下缘至骶1椎体后上缘作一连线,另沿各腰椎椎体后缘作一弧形线,二者成弓形。椎

间隙前宽后窄,呈楔形。椎间隙的宽度,除腰 5、骶 1椎间隙以外,均是下一个椎间隙较上一个椎间隙宽。即腰 4~腰 5椎间隙较腰 3~腰 4椎间隙宽,腰 3~腰 4椎间隙较腰 2~腰 3椎间隙宽。椎间孔自上而下逐渐变狭窄,至腰 5椎间孔常呈耳形。

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尖端位于上位椎体下缘水平以下。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侧位片中常可看到如下征象:

(1)腰椎生理前凸的改变:腰椎生理曲度可消失,严重者可出现与正常前凸相反的后凸。这是由于为了减轻对神经根及硬膜的压迫而产生的保护性反应。

(2)腰椎间隙的改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侧位片中,可表现为除了腰 5、骶 1椎

间隙以外,下一间隙较上一间隙窄。初期椎间隙表现为前窄后宽,中晚期表现为椎间隙明显变窄,这意味着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

(3)突出部上下两个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由于椎间盘退变,相邻的椎体出现了异常运动,故而产生了骨赘,这也是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之一。

(4)椎间孔变小: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向上交错而致。若上关节突进入了椎弓下切迹,则可能嵌压走行于其中的神经根。

(5)腰椎相邻后缘的钙化增生:这意味着陈旧性的间盘损伤或突出。髓核钙化可出现腰部活动僵硬的症状,钙化必定会减小椎管的容积诱发出神经根受压的征象。

腰椎功能位片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什么意义?

腰椎功能位片是让患者在屈曲位或过伸位照侧位或斜位片,或是左、右侧屈位照正位片。用以显示脊柱运动状态下病变部位的情况,对于有脊柱不稳定趋向的腰背痛患者尤为适用。侧位屈曲位及伸展位片,可以显示腰椎在运动中的排列关系。在正常的侧位片上,轻度的腰椎滑移是反映不出来的,但是在功能位片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在正常人,腰椎前屈时摄侧位相,其腰椎前缘平滑而连续。在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患者,其曲线多不规则,可呈梯形排列,在同一片中观察腰椎后缘,在同一椎体上沿腰椎后缘作椎体上缘至下缘的连线。在正常人每一椎体后缘的连线相互间连接较平滑,无明显成角。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其椎体后缘连线间的夹角大且不连续,尤其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严重的节段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左、右侧屈位时摄正位片,可以明确脊柱侧弯中的主弯存在的节段,因为主弯在腰椎侧屈时不能消失。而代偿性弯曲则可因腰椎侧屈而得到纠正。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腰椎侧弯多是代偿性弯曲,其性质与特发性脊柱侧弯是不同的,通过拍摄腰椎功能位片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

如何作脊髓碘油造影?

脊髓碘油造影一般用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目的是明确腰椎间盘的突出部位和病理类型,其准确率相当高。

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侧卧于X线检查台上,患侧在下,双手抱膝。常规消毒、铺巾后,

在腰 3~腰 4或腰 4~腰 5椎间隙作腰椎穿刺,至蛛网膜下腔后,注入碘油类造影

剂约6ml。然后拔出腰穿针,以无菌敷料覆盖创口。使患者处于仰卧位,进行透视检查。若

在透视时发现有充盈缺损,应及时摄片。摄片应有正位和侧位各一张,侧位当取水平侧位。注意在造影过程中,应尽量少让患者翻身,原因是造影剂可以流动,造成摄片结果不够准确。

造影时所经常看到的造影剂形态有:硬膜囊可见有压迹,多呈半弧形,此类征象标志着椎间盘向一侧突出;硬膜囊正中受压,造影剂停滞于一个节段上(或有一侧造影剂呈丝状向下流),此类征象标志着腰椎间盘突出为中央型;造影剂在某一节段变淡,密度较低,此类征象大概是由于椎间盘膨出占位而致。

总之,造影的结果因人而异,在掌握一定的规律的同时,还应结合具体情况仔细分析,找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脊髓碘油影的失败原因和并发症都有哪些?

任何一种检查方法均有一定的准确率,换句话说也就均有一定的误诊率及漏诊率,脊髓碘油造影也不例外。其原因是来自于检查者和受检查者两个方面的。其中来自检查者的原因常常是因为腰椎穿刺时的误操作引起的,如未能将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而将之注入在硬膜外腔了。这样在透视下便会误认为造影剂在腰穿部位梗阻了,而得到错误的结论。来自受检者的原因可因为椎间盘突出的程度较轻,没有压迫硬膜囊的根袖,而致影像上没有反映。对于上述这些结果,检查者应冷静分析加以鉴别,切勿轻下结论。

脊髓碘油造影,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检查方法.其常见的并发症有:

(1)油质肉芽肿和慢性蛛网膜炎:碘油造影剂与血液混合注入椎管能引起严重的蛛网膜炎,故在穿刺时若发现椎管内有明显的出血就不宜进行造影检查。

(2)头痛:造影后约有10%的患者出现头痛反应,多可延续数个小时至数天。引起这种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在造影后活动过早,或腰穿时脑脊液流失较多而致。由于造影后活动过早而致造影剂误入颅内的患者,常常可诱发颅神经症状和癫痫发作。故应注意术中操作,术后使头部抬高,避免造影剂进入颅内。

(3)肺栓塞:这是因为注射时造影剂误入脊椎静脉丛而引起,所以造影时若发现血性穿刺,最好暂停本次操作,以防止造影剂直接或间接进入血管。

(4)造影后腰痛或坐骨神经痛加重:这种反应多见于造影剂用量过大,而术后又未能及时抽出,引起原椎管容积相对缩小,或继发神经根炎。

脊髓碘水造影的特点是什么?

由于脊髓碘油造影的主要并发症至今未能完全免除,故目前腰段水平脊髓造影多运用碘水为造影剂。其主要优点是:

(1)显影满意:水溶性碘造影剂的比重近似于脑脊液,能使蛛网膜下腔内的神经根和根袖得以充盈,能清楚地显示脊髓、马尾神经、神经根及根袖的形态和走行,能够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2)定位准确:由于碘水造影剂的粘稠度较低,能通过狭窄部而显示椎管全景,因而定位准确,可发现多节段病变,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3)吸收迅速:由于碘水造影剂能够完全吸收,无需将造影剂抽出,避免了碘油造影后可能出现的蛛网膜炎。

碘水造影剂最大的缺点是对脊髓和神经均有一定的刺激性。早期为了防止疼痛,可在腰麻下作此检查。少数病人在造影后有头痛、恶心、坐骨神经痛加重等不良反应。随着碘水造影剂的不断更新,这些并发症也就不断减少了。

什么是空气造影法?

空气造影法是将过滤的空气或氧气作为造影剂,经腰椎穿刺后注入到蛛网膜下腔,借助气体的低密度影显示椎管的状态。又称为阴性造影。

空气造影法虽具有刺激性小,易于吸收,价钱便宜等优点,但是由于其显影清晰度不佳,

在椎管不完全梗阻时,辨别病变部位则有一定难度,故而目前已不是首选的造影方法。

其具有操作方法是:在腰椎穿刺成功后,放出约10ml的脑脊液,注入等量的空气。然后重复这一操作过程,使得注入的空气量达到约40ml。使患者呈头低足高位,由于空气轻,会充盈腰骶段蛛网膜下腔。此时拍摄X线正、侧位片后观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正位片中常可看到气柱的前方有缺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作碘水造影时会有哪些病理反映?

由于碘水造影法的高清晰度及高准确率,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造影的异常影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硬膜囊受压:一般中央型的椎间盘突出均会在侧位片上表现出较深的弧形切迹;而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所表现出的压迹较浅。有时甚至没有压迫征象。要注意的是椎间盘突出中的一种少见情况:髓核脱出,脱出的髓核可以游离于椎管内,形成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需要注意其与硬膜外肿瘤的鉴别诊断。

(2)神经根受压:神经根受压后可表现为根袖缩短、消失,或是神经根水肿增粗,也可见到马尾神经移向一侧,而在另一侧有弧形压迹等等情况。产生这些不同改变的原因常是由于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方式的不同而决定的。在临床工作中就根据不同的影像反映,进一步分析椎间盘突出的类型,这对于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髓核造影术?

髓核造影术是通过将造影剂直接注入髓核来诊断椎间盘有无破裂、突出等病理改变的一种方法。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要进行髓核穿刺。一般多采用经硬脊膜穿刺法和经硬脊膜外穿刺法。其中经硬脊膜穿刺法因穿刺针经硬脊膜外腔进入椎间盘,故不会损伤蛛网膜,有损伤小的优点,但其操作较经硬脊膜法要相对困难一些。

选择上述穿刺入路之一,以一枝22号长针(约12cm)穿刺入纤维环。注意在针尖穿入纤维环时可有穿橡皮的感觉,再进针时则阻力减小。确定穿刺位置准确无误后,拔出针芯,改换27号针,以22号针的针管内刺入纤维环内,然后拍摄X线片确定穿刺针的位置。如位置满意则注入50%造影剂(常用泛影葡胺或醋碘苯酸钠)0.5~1.5ml。椎间盘纤维环未破裂时可容纳造影剂约0.5ml,故在正常的椎间盘中所能注入的造影剂量往往不能超过1ml,且阻力非常大,在纤维环破裂者,推注时阻力较小,往往是注入造影剂1.5ml后阻力仍不大。但应注意不要注射过多的造影剂,以免漏入椎管内,造成疼痛及显影混乱。

哪些患者适于作髓核造影?

髓核造影对于明确诊断和定位有着很高的价值,适用于以下几种患者:

(1)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但难于定位者。临床上常可遇到这类患者,他们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普遍症状,且时轻时重,平片显示多节段退行性变,这时往往难于定位。而作髓核造影后即可明确定位。

(2)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但脊髓造影结果为阴性者。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脊髓造影结果为阴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脊髓造影对于偏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漏诊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作髓核造影往往可以达到提高诊断准确率的目的。

(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复发者。对于这类患者,行脊髓造影往往是不可取的。因为手术后,椎管内会有广泛的疤痕、粘连,将影响脊髓造影的结果。而此时作髓核造影则可以避免这些疤痕、粘连的不利影响,准确地反映原手术部位的情况。

髓核造影虽有其优点,但也不是任何患者都可以进行这种检查。例如:患者在穿刺部位的皮肤的疖、疮等感染灶,强行穿刺可将病灶带至椎管内,引起椎管内感染等后果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可见到某些患者因自行使用某些外用药物而致皮肤过敏。这时,一定不能再行腰

部穿刺,应等皮肤条件允许时方可。另有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很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从其临床表现及X线平片上不能除外椎管内肿瘤或感染的可能性,这类患者也不能作髓核造影,以免将病灶经穿刺途径扩散,更加难以控制。此外,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已引发马尾综合征的患者,也不适于作髓核造影。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髓核造影时会有哪些影像学反映?

正常的髓核为椭圆形,在结束造影后,腰椎活动时造影剂不会从穿刺的针道中渗出。在椎间盘突出时则显示异常情况。

(1)退化影中完整形退化合并后突、分裂退化有叶状多枝状等。髓核造影像占据整个椎间隙甚至可能超出椎体边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样变。但造影剂影像仅稍大于正常范围。这表示椎间盘变性退变,但纤维环尚完整。

(2)后外侧方破裂影:椎间隙基本正常或轻度狭窄,椎体前、后缘可有增生样变。髓核造影像在纤维环后伸延,至椎体后缘以外,并可漏入硬膜外腔,形成硬膜外造影。这表示椎间盘纤维环于后外方破裂。

(3)前方破裂:髓核造影可以看到造影剂流至前纵韧带下方。这种影像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它表示着纤维环前方破裂。

(4)软骨板破裂:髓核造影可见造影剂流入椎体内部,形成一个椭圆透亮区。这表示着髓核突破软骨板而进入椎体内,形成休默氏结节。这也是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类型。此时纤维环是完整的。

髓核造影有什么不足之处?

在70年代或是更早的时期,髓核造影与脊髓造影、静脉造影、硬膜外造影,其准确率大致相等,均是常被采用的特殊造影方法。但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CT、核磁共振技术等先进检查手段的冲击下,髓核造影的应用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其主要不足之处有如下几点:(1)操作复杂。与脊髓造影相比,髓核造影对操作的要求显然是高得多,这就加大了其失败的可能性。

(2)可能引起感染。由于椎间盘是无血运的组织,故而抵制感染的能力很差,一旦由于穿刺时无菌条件不洁而引发椎间隙感染,则很难控制。

(3)加重疼痛症状。注入造影剂时,可能引起并加重原椎间盘突出症状。若将造影剂注入纤维环内,可能刺激纤维环内的感觉神经而引发腰背部正中部位疼痛。

如何作椎管静脉造影?

作为一种诊断手段,椎管静脉造影与脊髓造影的准确率相当,较其他造影则更为优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椎管内检查方法。

椎静脉系统分为椎管内的内静脉组和椎管外的外静脉组。两组静脉之间有多处侧支交通连接。椎内静脉位于椎管与硬膜之间,形成硬膜外静脉丛。有四组纵形静脉组成。两组位于硬膜前方,称为前内椎静脉。两组位于硬膜后方,称后内椎静脉。椎内静脉与椎外静脉以椎间静脉相连接。椎间静脉与神经根伴行出椎间孔,终止于腰升静脉。静脉丛内的血液,因为没有瓣膜(椎管静脉内无瓣膜)阻挡,可以互相交流。通常椎静脉中血液要流入下腔静脉,所以在腰部加压时,血液即可倒流到骶静脉丛。可使椎静脉充盈,为椎静脉显影提供了条件。具体操作方法是,病人仰卧位,于股静脉处刺入针管,插入导管至髂总静脉,一般从患侧插入较好,如果不能确定何侧,则取左侧股静脉插管,因为左侧上行腰静脉管要大一些,注入造影剂后,常可看到两侧充盈。插入导管后,腹部用气囊加压,压迫下腔静脉,以减少血液回流。取60%的Conray约30ml,以每秒2~5ml的速度注入,摄X线片观察。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X线片中,椎管内的前内椎静脉的椎间静脉,可因突出物的挤压,向后外方或后内方移位。甚至可以见到椎间静脉及前内椎静脉完全受阻。常见影像有前内椎静脉单侧或双侧中断;椎间静脉不显影、中断或内侧段变细;前内椎静脉变细、浓度变淡;

侧支循环丰富等等。

椎管静脉造影有什么优点?

椎管静脉造影有着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术后反应小,无严重后遗症等优点。由于操作中不直接将药物注入椎管内,因此对脊髓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发生蛛网膜炎。同时,既使在椎管内有感染灶的情况下,仍可以进行椎管静脉造影,这也是其较之其他造影方法的优越之处。

与脊髓造影相比,静脉造影不刺激蛛网膜,不会损伤脊髓及神经根,也不会引起蛛网膜炎及穿刺后头痛等后遗症。

与髓核造影相比,静脉造影在操作时,病人的痛苦小,也不会因造影剂外溢而引起椎管内膜刺激。其观察范围较广,不仅仅限于一二个间隙的椎间盘。且医生操作时不需在X线下进行,受辐射量较小,更为安全。

椎管静脉造影是一种损伤小、椎管长度范围检查大、副作用小的检查方法。其价格便宜。成像质量较高,对于放射科X线机有一定的要求。

什么是硬膜外造影?

硬膜外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到硬膜外腔,显示硬膜外围的变化的一种造影方法。由于硬膜外腔被造影剂充填,显影后可以看出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的填充缺陷,及蛛网膜内腔中的占位性病灶的范围。由于造影剂在硬膜以外,故不会对蛛网膜构成影响,无造影后蛛网膜炎等后遗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造影方法。

硬外造影法的穿刺途径可分为以下三种:

(1)经骶裂孔穿刺法:病人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皮肤,局麻后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与躯干呈45度穿破骶尾韧带,而后改为25度缓慢深入骶管。由于蛛网膜下腔终止于第二骶椎平面,故穿刺针不要超过此平面,以确保不会穿入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观察有无脑脊液外溢,将硬膜外麻醉导管插到腰骶间硬膜外腔中,然后退出穿刺针。在注射造影剂之前可以先注入0.5%的普鲁卡因80~120ml,观察有无脊髓麻醉出现,以排除硬膜贯通伤。在确认无硬膜损伤后,方可注射造影剂。

(2)经腰穿刺硬膜后造影法:病人取侧卧位,患侧在下,头部稍垫高。方法同硬膜外麻醉,

从腰 3、腰 4间隙作穿刺。经确认针尖位于硬膜外腔后,将造影剂缓缓注入,然后拔除穿刺针并拍摄X线片。

(3)经腰穿刺硬膜前造影法:病人取侧卧位,用22号穿刺针经腰 4、腰 5棘间刺入。在

针尖突破蛛网膜后壁进入蛛网膜下腔时,有脑脊液流出,继续向前穿刺,当针尖穿至硬膜前间隙时,即再无脑脊液流出。摄X线片确认针尖在椎体后缘,注入0.5%普鲁卡因2ml,如无阻力可注入造影剂2ml,再摄X线片,确认无造影剂溢入蛛网膜下腔后,注入造影剂4ml,拔出穿刺针,即告完成。

硬膜外造影可以显示椎管的大小,硬膜囊范围以外的椎间盘突出。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准确率很高,但由于椎管硬膜外腔有数量不恒定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及静脉丛,故影响椎管轮廓图像的显示。在读片时,必需正、侧位结合分析。

神经根造影有什么意义?

神经根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受损的神经根鞘内,以显示神经根病变状态的直接检查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病人取俯卧位,常规备皮,腰部垫软枕。以腰 5神经根造影为例。进

针点在腰与棘突上缘外侧旁开5cm。消毒后用20号穿刺针与中线呈45度角进针,使针尖通过横突下缘进入椎间孔。当穿刺针触及病变的神经根时,会引起突发的尖锐疼痛。如疼痛的

部位与病人平常疼痛部位一致,则表明穿刺位置准确。注入1%的赛洛卡因1ml,待疼痛减轻后,可注入造影剂1~2ml。

拍摄X线片,若造影成功,造影剂沿神经根呈线性走行,而神经根呈条索状影。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产生弯曲、中断等改变。或见造影停滞在椎弓根部或侧隐高处。

在X线片上如何测定腰椎椎管的管径?

测量腰椎椎管的管径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着重大意义。一般来说,椎管管径较小者,保守治疗效果不如椎管管径大者。

测量椎管管径要分为测量横径和矢状径。椎管横径即两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其正常值不小于20mm,低于正常值者即为椎管狭窄。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可以反映椎管发育性狭窄程度,测量时应先找出椎管后界,在腰椎侧位片上常与横突影重叠,不易分辨。测定方法为:X线

侧位片椎管前界为椎体后缘,后界为腰 1~腰 3上、下关节突尖的连线,腰 4为此连线向后1mm,腰 5为棘突透明界向前1mm。由椎管后界到椎体后缘中点之间的长度为椎

管的矢状径。

椎管矢状径正常值不小于17mm,故可以认为椎管矢状径在15~17mm之间者为较小椎管,小于15mm者为椎管狭窄。

如何通过临床检查来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节段?

典型的椎间盘突出症,靠病史及体检即可诊断。对于有经验的医生而言,也可以通过体检而明确定位。

腰 3、腰 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 4神经根。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可见有腰背痛、髋痛、大腿前侧痛等症状。或可检出股四头肌乏力、膝腿反射减弱、消失等。

腰 4、腰 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 5神经根。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病例。可见腰痛伴髋部痛,并向下放射至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的疼痛。或可查出小腿外侧麻木,足下垂等。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 1神经根。其患病比例同腰 4、腰 5椎间盘突出。

可见腰痛伴髋部痛,并放射至大腿、小腿后外侧及足根部。或可查出小腿后外侧及外侧三足趾足背麻木,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临床定位的准确率相当高,经手术检验,其准确率在90%以上。现将不同部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及体征列表以便观察。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难以确诊,其原因是什么?

所谓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 4~腰 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即腰 1~腰 2、腰 2~腰 3、腰 3~腰 4椎间盘突出。由于腰 3横突处有大量的韧带附着,使腰 3椎体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腰 3椎体在腰 4椎体之上,所受的支重力较小。腰 3及腰 4神经根自硬膜的出口处较腰 5神经根出口相对要低一些,即椎间盘所在位置高于

神经根位置,所以当椎间盘突出时,对神经根的压迫不会很严重,所产生的神经受压症状也不重。

腰椎椎管在腰 1~腰 3节段要窄于腰 4~腰 5节段,故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多可造

成对于马尾神经的影响。但由于突出物与受压马尾神经之间有硬膜相隔,所产生的症状也就是广泛而不典型的。这就给诊断带来了困难。

脑脊液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什么临床意义?

检查脑脊液和其动力学试验——奎肯试验,可以估计脊髓蛛网膜下腔有无炎症及梗阻程度,这对于有明显的神经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某些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侧卧在检查台上,膝髋屈曲使腰椎后凸,同时在颈部缠血压表袖带。

可以选择腰 3、腰 4或腰 4、腰 5间隙作为穿刺点,消毒,敷巾后,用20 ~22号

穿刺针在局麻下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确认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拔出针芯,观察脑脊液清亮度,并接上测压玻璃管。

正常成年人侧卧位时脑脊液清初压值为0.6~1.5kPa,小儿为0.4~0.8kPa。脑液通畅时可见水柱平面随心跳而波动。此时,若增大腹压可使脑脊液压力升高;减压后,脑脊液压力迅速下降。将血压表充压至2.6kPa,并维持此压力,每隔5秒钟,记录一次水柱的上升高度,并记录水柱上升至顶点时所需要的时间。维持当前状况15秒钟后放压,观察水柱下降速度,并记录其最终平面及时间。放出脑脊液约3ml,送生化检查,再测定其压力为终压。

如何分析腰穿结果?

在加压后,脑脊液迅速上升,在10秒钟左右达到峰值,放压后10秒钟左右脑脊液下降至初始水平。加压8.0KPa时,脑脊液可升至4.9KPa,放出5ml脑脊液后,终压下降不多。这种结果说明蛛网膜下腔无梗阻。

若加压后,脑脊液上升迟缓,而放压后下降亦迟缓,或是不能下降至原来的水平。在放出5ml的脑脊液后,终压会有明显下降,这说明蛛网膜下腔有梗阻现象。其程度越重,所表现出的脑脊液升降速度越迟缓,至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时,颈静脉加压时脑脊液压力不上升,在试图放出5ml脑脊液时,可能会遇到放不出脑脊液的情况,若在此基础上配合以压腹试验还可以判断梗阻平面,如梗阻平面在颈部或上胸部时,压颈后脑脊液不上升,但在腹部加压时,脑脊液压力上升快;如梗阻平面在下胸或腰段,因为椎管内静脉充血,脑脊液上升亦较低。

将放出的脑脊液送生化检查,正常情况下无红细胞,白细胞不多于10个,蛋白含量约20~40mg%。椎管梗阻时,脑脊液呈淡黄色或黄色,白细胞含量正常或稍高,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称为“细胞蛋白分离现象”。

什么是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对于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更有独特的价值。

神经肌肉单位又称为运动单位,由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正常的运动单位在静止时肌纤维呈极化状态。神经冲动传到肌纤维时,肌纤维呈去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收缩,收缩之后又恢复极化状态。由于神经、肌肉病变性质及部位的差异,动作电位也不同。通过多级放大后将其显示在阴极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观察波形。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检查正确率很高,经手术验证,其诊断与手术符合程度还略高于脊髓造影。特别是对于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者,脊髓造影位置过低,检查结

果可能不满意。此时作肌电图检查,若有阳性改变则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临床上,若能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联合应用,就能提高诊断之准确性。

肌电图检查还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估。无论是经保守治疗

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肌电图检查均可以了解治疗后病变神经根压迫的解除程度及神经变性的恢复程度。对于术后下肢疼痛复发的患者,对比术前术后其肌电图表现,就可以区别其疼痛是由于术后神经根粘连、髓核再突出或功能性等原因引起的。这对于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如何作肌电图检查?

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故此法较为常用。

在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通常要检查双侧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伸 肌,有时也须检查股四头肌。如腰 4~腰 5椎间盘突出,多影响腰 5神经根,其支配的胫骨前肌、伸 长肌及腓骨长肌,在作肌电图检查时常出现异常电位。又如腰 5、骶 1椎间盘突出时,多影响骶 1神经根,反映在肌电图上为腓肠肌出现电位异常,而股四头 肌、胫骨前肌等无异常电位。股四头肌若出现异常电位则说明腰 4神经根受累,常表示着腰 3~腰 4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值将注意的是出现异常肌电位即说明有神经根受压现象,如不能及时解除压迫因素,神经根可能发生变化。

如何看肌电图?

正常肌电图在插入导针时,因刺激引起短暂的电活动,称为插入电位,针极移动停止电位迅速消失。

当肌肉在完全松弛状态时无动作电位出现,在肌电图上呈一直线,称为电静息。当肌肉作小力收缩时可出现单相、双相、三相动作单位,各电位在描记图上互相分离,称为单纯相。加大肌肉收缩力,各电位在描记图上互相重叠,基线不完全清晰,但仍可以辨认,称为混合相。继续加大肌肉收缩力,各电位互相重叠干扰,基线不能分辨,称为干扰相。

病理状态下,肌电图会发生相应地改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纤颤电位: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在受到刺激电极插入后,处于肌静息时出现的短时限、低电压电位,称为纤颤电位。

(2)束颤电位:肌肉在放松时出现的自发运动电位,其时间宽、电压高,单个、成对或成群发放。

(3)正锐波:很多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同步放电时,可产生波形呈正相的正锐波,其波形呈"V"型。多见于失神经变性的晚期。

(4)多相电位:正常肌肉的多相电位不超过总数的5%,但部分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时出现大量的多相运动单位电位。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变性,在肌静息时,可出现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及正锐波。在肌肉收缩时,可出现多相电位。但是也有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虽然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却并未有纤颤电位、束颤电位或正锐波。

超声波诊断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有什么意义?

应用超声波主要是来测定腰椎管的管径,而椎管的管径大小牵涉到是否产生根性症状。测定椎管的容积目前以核磁共振和CT为最佳。脊髓造影法对于三叶形的椎管不能很好的表现

出来,而三叶形的椎管其横断面积明显要小一些。超声波诊断的测定方法是将探头置于腰椎

中线旁1cm处。超声波探头呈15度交角。在同一倾斜平面从腰 1~腰 5作纵形移动。

以得到由椎板的后面、前面及椎体后面反射回来的回声。不同的回声的间隔时间与反折面的距离有关。

测定结果表明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的症患者,椎管斜矢状径值小于无症状者,且最窄管径在腰 5,在腰 5管径小于1.4cm时,单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失败可能大,其原因与椎管狭

窄有关。由此而知,超声波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是作出直接诊断,但对于其治疗方案特别是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位素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什么意义?

经实践证实,同位素骨扫描不能用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对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相似的一些其他疾病,如椎间盘炎、强直性脊柱炎及继发性骨肿瘤等,有着较好的鉴别诊断作用。对于不能作造影检查的患者,作髓腔扫描还可以提供狭窄和梗阻的部位,但其效果不如造影检查定位准确。

腰部热象图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帮助吗?

回答是肯定的。其原理在于:腰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受到刺激,其支配的肌肉(主要是指骶棘肌)痉挛。痉挛的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热量远远高于正常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热量。这种热量可以通过热传导影响到肌肉表层的皮肤,进而使得在相应的皮肤覆盖区产生的红外线辐射增加,热象图相应改变。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一台温度记录仪置于20℃的室内。患者腰背部在此室内暴露10分钟,热象图包括胸部及臀中部,将热象图记录在偏振片上。热区呈黑色,冷区呈白色。

在正常人的腰部热象图,热区多在棘突处和两侧骶髂关节外侧;冷区多在腰 5部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正常的冷区常有向热区转化的趋势。例如:在腰 4、腰 5间盘突出时,在腰 5部位可能出现热区。经手术证实,腰部热象图阳性时,脊髓造影也多呈阳

性,但在定位上腰部热象图不如脊髓造影更准确。

周围神经诱发电位和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于腰腿痛患者有什么作用?

周围神经诱发电位和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均为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一种。是通过记录中枢神经系统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活动,来判断神经损伤、修复的一种方法。

周围神经诱发电位检查可通过测定运动神经传导时间与速度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与传导速度来实现。其目的是了解周围神经的损伤程度,对于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脊神经根受压,可用定期检查,分析检查结果来判断受损的神经是否有恢复的征象。这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观察保守治疗效果的手段。对于那些病程长、病症较轻但反复发作的患者而言,也是一种较有价值的指标。

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是通过刺激某一感觉神经纤维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分布区,来诱发体感诱发电位,对于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对于腰腿痛患者可以通过刺激腰 4、腰 5及骶 1神经根所特有的皮肤支配区,来辅助临床作定位诊断。

什么是断层摄影检查?

断层摄影可以逐层显示平片显影不清的重叠结构。为了使显影层影象清晰,要将显影层上

腹主动脉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 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 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 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以横膈膜为界,主动脉被分为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主动脉壁组织可分为3层,分别是由内皮细胞覆盖的血管内膜组织,富含血管平滑肌、层状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的血管中膜以及由胶原、血管滋养血管、淋巴管组成的血管外膜。 作为血管,主动脉具有循环通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位于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处的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可以起到调节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作用。主动脉压力升高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降低,而降低会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 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期扮演着「二级血泵」的功能,即Windkessel效应。这项功能对于诸如冠脉灌注等在内的多项心血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年人的主动脉直径不超过40 mm,且随着下行逐渐变小。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及血压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主动脉直径。一般来说,男性每10年主动脉直径扩张0.9 mm,女性为0.7 mm。这种生理性扩张造成脉压升高,机制或与胶原/弹性纤维比例有关。 最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主动脉根部重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影响上限为男性40 mm,女性34 mm。 病因: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 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破坏中膜弹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分类: (1)分类: 病理性分类①真性动脉瘤:瘤壁各层结构完整,病因多为动脉硬化性。 ②假性动脉瘤:为动脉破裂后形成,无完整动脉壁结构,瘤壁由部分动脉内膜和纤维组织构成,瘤腔内血流通过动脉破口与动脉真实管腔相交通,临床多见于创伤性动脉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