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

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

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关于

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

(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

1.偏误分析

2.中介语理论假设

3.习得顺序研究

4.监控模式

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

1.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视角

4.社会文化视角

二、理论成熟的标志

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

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

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

(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二)90年代,习得研究研究范围扩大。

1992年召开了首次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

1.偏误分析:语音、词汇、语法、句式。

2.中介语理论的探讨

3. 习得过程的描写分析:“了”“不、没”

(三)90年代后,汉语习得研究大发展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汉语习得过程研究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汉语认知研究

海外汉语习得研究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假设

“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F r i e s(1945)率先提出了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描写和仔细的对比的基础上。体现在他的著作:“T e a c h i n g a n d L e a r n i n g E n g l i s h a s a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L a d o(1957)提出对比分析理论系统。标志著作“l i n g u i s i t i c s a c r o s s c u l t u r e”。

L a d 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一、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对比分析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基础之上的,

(一)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新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产生影响。

学习第二语言是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旧的习惯会干扰新习惯的形成,产生偏误。(二)语言学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个静态的、自足的系统,强调对语言的结构,强调对一种语言的结构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比较,因此语言差异受到强调。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语言迁移

(1)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会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会产生正迁移,两者有差异时会产生负迁移。这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越大困难越大。

2.基本观点

(1)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

(2)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3)理想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以减少母语干扰的影响。

2.对比分析两种观点

强势说:强调预测,认为母语干扰是学习者学习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

弱势说:强调解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1.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2.语言难度等级列表

埃利斯(1985)对等级的描述:

等级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

等级2: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第二语言的一个语言项。

等级3: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不存在。

等级4: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分布。

等级5:第二语言的语言项在第一语言中不存在。

等级6: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有两个或多个语言项与之对应。

四、对对比分析的评价

(一)理论误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性。

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造性。

2.结构主义语言学

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是否具有可比性。

3.对比分析的“虚假命题”:

命题一: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

问题:“差异”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难点”则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

结论一:“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

(二)实证的不充分

实证研究事实证明,母语负迁移并非造成学习者习得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

对比分析预测的难点往往并不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语言项目,预测的学习错误并没有发生,而没有预测到的错误却发生了。

并不是差别越大的语言,学习偏误越多,反而是两种相似的语言,更容易出现偏误。另外还发现学生的母语不同,但在学习同一种外语时往往会有类似的错误。由此得出困难和错误与对比分析预测不一定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塞林克(1992)认为: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学者们发展了对比分析假设,形成了更为客观、全面的看法。

第二节偏误分析

二、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三、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四、偏误分析的程序和步骤

1.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2.偏误的鉴别;

3.偏误的描写;

4.偏误的解释;

5.偏误的评价。(一)关于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语料收集的方式: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

语料收集的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口语/书面语的、会话/叙述;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年龄/学习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

(三)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描写

语言偏误的归类方法:

2.表层策略分类: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 o r e d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

①系统前偏误②系统偏误③系统后偏误

(四)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认知方面的。但是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这是对对比分析的完善)

R i c h a r d s1974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偏误来源把偏误分成三类:

干扰偏误: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

语内偏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造成;

发展偏误:因语言知识有限建立的错误假设。

学者们后来归纳为两种:

语际偏误语内偏误

(五)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对偏误的评价涉及三个问题:

(1)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2)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时是否有差别。

(3)评价的标准问题。

五、偏误分析的得与失

(一)贡献

1.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指出过度泛化等语内干扰以及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学习环境所造成的偏误,全面分析学习者偏误及其来源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偏误分析方法与程序。

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

的发展。

(二)局限

1.偏误材料的收集方式。

2.偏误分析的研究范围。

3.偏误分析的研究角度。

4.忽视了回避现象。

5.偏误分析的步骤。

第三章

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

认识到偏误分析的局限之后,塞林克根据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言语行为事件的观察,提出了“中介语”这一理论构念。

中介语理论不是对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中介语这一理论构念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根本改变。埃利斯评价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恰当的起点,是第一次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解释的理论。

二、早期的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这个概念最初是塞林克提出的,但是中介语理论并非塞林克一个人建立的。

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建设中,还应提及另两位先驱,即科德和Nemser。

1.科德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1971)

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是一个由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向目的语系统过渡的过程。

通过观察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系统偏误来推测其内在的心理规则系统。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讲,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目的语的方言,而且是具有动态性的。

总之,科德的中介语假设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继承上的,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色彩。

2.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近似系统”(1971)

“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1)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2)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

(3)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学习者在不断地加工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逐渐地建立起近似目的语的系统。

3.塞林克的中介语假设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他认为大部分的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这种认知结构是潜在的心理结构。

(3)“僵化”

是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年龄大小、是否继续学习。

产生僵化的原因:激活的是潜在心理结构,而非潜在的语言结构。

外在因素,指社会环境对SLA产生的影响。与目的语社团接触较少,或学习的动机减弱,便出现僵化现象;

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心理距离以及年龄的限制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语言的僵化。

(4)潜在的心理结构及五个过程

语言迁移

训练造成的迁移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五、中介语的变异研究

一、语言变异

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分类

1.系统变异

2.非系统变异

1.系统变异(情景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1)上下文语境效应

(2)情景语境效应(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

(3)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

2.非系统变异/自由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学一年,再学一个半年,没学一个年。

中介语形成初期,大部分变异是自由变异。

(三)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语用语言能力包括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社会语用能力包括关于交际行为和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强加度之间关系的知识,关于交际双方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规约性行为的知识。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

一、产生背景

20实际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二、理论基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能力并不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简单模仿获得的。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

1.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2.语言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3.习得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4.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5.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概况

1.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2.Dulay and Burt (1974)

被试:两组6---8岁的儿童,一组是60名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55名讲汉语的儿童。调查内容:英语11个功能词。

结果:母语为粤方言与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两组儿童,对英语的11个虚词的习得顺序是相似的。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受其母语背景的影响。

3.Bailey, Madden and 克拉申(1974)

被试:73名说不同母语的成人。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成人习得语素的相对难度一致。

结论: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也非常相似,说明母语差别不影响语素的习得顺序,年龄也不影响。

4.克拉申等(1978)

被试:70名4种母语背景的成年英语学习者。

任务: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在不同作业方式下(快速写作和充分写作)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结论:不同作业方式下,成人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基本相同。与Dulay和Burt的顺序一致。

https://www.doczj.com/doc/a018313412.html,rson-Freeman (1976)

被试:目的语为英语,母语为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波斯语,年龄层次不同,包括儿童、少年、成人。

任务:听、说、读、写、模仿五个测验。

结论:母语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没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测验方式对习得顺序有一定影响。说与模仿中得到的顺序与前人一致,而读、写测验中的顺序与前人明显不同。

第五章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一节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

一、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

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

这个模式最初是克拉申(1979)在70年代提出来的。

二、克拉申的“五个中心假设”

习得与学习的假设自然习得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

1.监控假说

(1)学习者分类

监控过多者监控不足者监控合理者

(2)语言监控的条件

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2.注意力必须放在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

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2.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是指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等相关的因素。

情感过滤指的是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的输入来习得语言的心理障碍。

正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言语输入的吸纳。

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高的自信以及焦虑感较低的学习者,即过滤程度较低的学习者可以获得充分的言语输入;

学习动机较弱、缺少自信、焦虑程度比较高,即过滤程度比较高的学习者可以获得的言语输入就比较少。

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速率,但并不会影响习得的顺序。

第七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一、“文化适应”的定义:

“文化适应”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

三、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

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文化适应过程是动态过程,学习者适应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程度将制约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

四个阶段:兴奋期;文化冲击;逐渐恢复期;完全恢复期。

模式最初适用于在移民的范畴。

四、影响文化适应的两个因素

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一)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

(二)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L2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距离。

第八章输入与互动对L2习得的影响

三、语言输入与互动的三个假设

1.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

2.Long的“互动假设”

3.斯万的“语言输出假设”

(一)输入假说及其研究

1.输入假设

(1)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者必须在理解输入的基础上吸收输入才有可能成功地习得语言。

(2)言语的产出是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其成因。语言习得发生的直接动因是可理解性输入。(3)有了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

2. 语言形式的调整是否促进可理解性输入研究

语速和繁化是促进可理解性输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语言输入与形式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二)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1.语言输入的频率的影响

Hatch认为语言习得的顺序由不同的语言项目在语言输入中出现的频率决定。

Gass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合语法的输入对习得有直接的影响。

3.输入假说受到的批评

有研究者认为,促进习得的更为重要的是理解了的输入而不是可理解输入。

有的认为只有语言输入与中介语存在差距时,习得才会发生。如语法进步。

有的认为理解语言和习得语言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并提出有些输入是帮助理解信息的,有些输入是来提高中介语水平的。

有的认为有一部分的习得是在无输入的情况下进行的。

埃利斯对克拉申的输入假设进行了修改。他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可以促进习得,但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不能保证习得一定会发生。但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的开始,对语言习得有促进作用,

(二)互动假设及其研究

1.互动假设

交际性的语言互动比非交际性的语言输入更为重要。在交际中,经过话语结构调整的语言输入更加容易理解。这种可理解的话语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发展。

A.语言输入的调整(形式)

语速、重复、释义、移位、学习者的母语

B.话语结构的调整(功能)

重复、询问、确认、解释等。

母语者:那个孩子的名字叫什么?

二语者:嗯?

母语者:那个孩子,他叫什么名字?

互动调整注重话语结构所表达的话语功能的分析。

而语言输入调整关注语言形式变化的分析。

2.互动假设的早期研究

早期研究都证明:语言输入调整和互动调整都有助于提供可理解性输入,互动调整的效果更明显。

Long 认为互动话语结构的调整是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充要条件。Mackey的研究证实了此观点,互动调整有助于语言习得。

但Loshky的研究显示可理解性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3.互动假设的后期研究

(1)心理语言学视角研究

①反馈在互动中的作用。

重述:通过订正学习者的错误、重新组合学习者的前述话语的方式给予反馈。

研究发现,重述这种反馈方式能够促进语言习得。

(2)信息加工理论视角研究

1996年Long从外在和内在两种环境来阐述“互动假设”:“互动环境是通过选择性注意和学习者发展中的第二语言加工能力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

注意成为互动环境和语言习得之间的接口。

菲利普和利曼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注意资源的利用是衔接互动环境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

(三)语言输出假设及其研究

1.输出假设

斯万认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只有语言输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表达能力的发展。语言输出迫使学生对语言形式进行加工。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

2.输出假设的研究

埃利斯和He的研究,至少的词汇层面,输出任务有助于语言习得。

理论解释:

(1)注意/触发功能:语言输出促使二语学习者意识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部分语言问题,进而可以触发对现有语言知识的巩固或获得新的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

(2)假设验证功能:二语学习者可以把语言输出视为是验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新假设的途径。

(3)元语言功能:二语学习者使用语言在语言交际中对语言形式进行协商。

第九章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二、普遍语法

20世纪,60年代末,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这一概念。

普遍语法由一套适用于所有语法的普遍语言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表达的是人类语言的本质。

最初的普遍语法研究是生成语法,包括两大系统: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80年代,提出了“管辖约束理论”,又增加了“原则”和“参数”两个核心概念。

90年代,提出了“最简方案”,增加了“词库”人类语言的核心这一概念。

普遍语法的目标:对先天的语言能力充分描写和解释。

描写的适宜性:对学习者的“稳定状态”提供完整、清晰的描写。

解释的适宜性:对学习者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过程充分解释。

3.标记理论

普遍语法认为语言规则包括“核心规则”和“边缘规则”。

核心规则是受普遍语法原则制约的规则,是先天的,是无标记的

边缘规则是不受普遍语法原则的制约,需要后天学习,是有标记的。

“non-pro-drop”(非代词脱落):有标记

“pro-drop ”(代词脱落):无标记

如浊音是有标记的,清音是无标记的。

boys是有标记的,boy是无标记的。

“浅”的用法为有标记的,“深”的用法是无标记的。

标记是对一对规则的区别。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首先习得无标记结构。

表示男性的词作为无标记的词。actor-actress,女市长;女教授。

代词,我是无标记的,你是有标记的。

“我们”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你们”包括听话人和其他人。

“我们”排除听话人,“你们”排除其他人。

第十章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

一、年龄

(一)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1.就习得速度而言,成人在初始阶段具有优势,尤其在语法方面。但是长期来看,儿童会

超过成人。

2.对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而言,不论二语习得者能否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儿童在发音和

语法方面习得的最终水平都要高于成年人。

(二)年龄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原因

生理原因:关键期假说

社会原因:压力,情感过滤

认知原因:习得机制,开放

(2)焦虑

一般指个体由于担忧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促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外语学习焦虑: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特有的,对和课堂学习有关的自我意识、信仰、感情及行为明显的忧虑和恐惧。

引起语言焦虑的原因

学习者的竞争意识、教师的提问纠错、学习者担心在目的语文化中失去自我、考试失败

霍维茨设计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涉及三个语言焦虑的起因:交际畏惧、测试焦虑、负评价恐惧。

研究者指出促进性焦虑会使学习者产生动力,迎接任务而退缩性焦虑会使学习者逃避任务。焦虑对二语学习的影响程度随着二语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二语水平不高的学习者,焦虑阻碍其学习。优秀的二语者,焦虑反而会促进学习。

三、认知方式

1.场依存和场独立

场独立型学习者更善于在正规课堂中学习语言,场依赖型学习者则更擅长在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从两种类型的学习者的特点来看,场独立型以分析见长,较适合在课堂中进行语法分析、

遣词造句,而场依赖型则善于交际,这对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

四、语言学能

它指的是学习二语或外语所需的认知素质,或者说是二语或外语学习的能力倾向。

语言学能与智力不同;

语言学能是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

语言学能不是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

语言学能可以帮助提高学习速度、降低学习难度,可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速度。

卡罗尔认为语言学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语音编码能力/解码能力

2.语法敏感度

3.语音学习的归纳能力

4.强记能力

第二节学习者的态度与动机研究

二、动机

指行为的整体目标和方向,学习者为了达到目的所付出的努力,想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1)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乐趣和满足感。

外在动机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如父母的赞同、奖赏、惩罚、考试取得的高分。

内在动机与长远的成功相关,外在动机与短期的成功相关。

(2)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融入型动机:学习者喜欢并欣赏目的语及目的文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融入目的语社团。

学习中多运用功能联系、会话等学习策略。

工具型动机:学习者把学习目的语作为一种工具。更倾向于使用语言形式等练习策略。

第三节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研究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五、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

1.学习者个人差异:看法、个人因素、学习经历

2.情景社会因素:目的语、背景、任务、性别

三、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1.对学习环境不会产生负面的焦虑和压抑。

2.对学习有强烈的动机,更适应于课堂学习者。

3.敢于尝试,敢于冒险。

4.寻找一切机会使用目的语,利用所有机会练习听和说,既关注形式也关注意义。

5.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用学习技巧的学习辅助直接学习。

6.意识到语言学习的过程。

7.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运用技能来感知、分类和贮存二语并监控自己的语言。

自考第二外语日语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自考第二外语日语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第二外语(日语) 试卷 (课程代码 00840)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卜作答。答在试卷卜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J、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l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四、正误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阅读下列短文,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与短文内容相符的将答题卡上该小题的“【A】”涂黑,与短文内容不符的将“【B】”涂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五、翻译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l0分,共6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 (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9、语言变异: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学习者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目的语中一种形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10、文化适应:Brown (1980a)“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Shumann认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适应被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外语(日语)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庫 一、給下列單詞選出正確的假名 (1)学校 (2)体育館 (3)前 (4)店員 (5)隣 (6)木曜日 (7)休日 (8)午前 (9)終わる (10)今日 (11)電車 (12)家へ (13)学校に (14)行きます (15)奥さん (16)食器 (17)台所 (18)喫茶店 (19)手紙 (20)絵の具 (21)届く (22)夕方 (23)花瓶 (24)猫 (25)応接間 (26)紅茶 (27)高い (28)動物園 (29)頂上 (30)富士山 (31)有名だ (32)砂 (33)新しい (34)清水寺 (35)上手だ (36)人気 (37)番組 (38)選手 (39)人口 (40)友好 (41)涼しい

(42)零下 二、把下列假名改为汉字。 1あき() 2しけん() 3こども() 4くだもの() 5もんだい() 6くるま() 7しんせつ() 8みだり() 9とちゅう() 10ゆき() 11ちず() 12どうぶつえん() 13じんこう() 14きおん() 15れいか() 16きせつ() 17なつ() 18ひる() 19よる() 20きょうだい() 21、せんもん() 22、ちゅうもん() 23、きせつ() 24、ずつう() 25、かいてき() 26、しんさつ() 27、くすり() 28、なつふく() 29、おきなわ() 30、こくど() 31、もみじ() 32、そうりょう() 33、ちほう() 34、そうさ() 35、そうじ() 36、げいじゅつ() 37、にがて() 38、こしょう() 39、きょか() 40、こんざつ() 41、おうせつま()二回にあります。 42、おじょう()さんは小学校の三年生です。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 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得基本概念 1.母语:通常就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得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就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得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得语:也称“目标语",一般就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得语言、它强调得就是学习者正在学习得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得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与习得得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得第一语言之外得任何一种其她语言而言得。强调得就是语言习得得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得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得语言获得。“习得"通常就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得语言获得。内隐学习就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得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得就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得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得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就是指“有意识”得语言知识得获得。外显学习就是在有意识得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得就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得语国家学习目得语。学习者所学得目得语在目得语国家就是公认得交际工具,当然也就是学习者用来交际得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本国不就是作为整个社团得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得语言主要就是在课堂学习得。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得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得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得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自然得社会环境下发生得。 11.有指导得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得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得。 12.语言能力:就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得心理表征构成得。语言能力就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得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得合语法性得直觉判断依据得就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就是关于语言得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得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得运用。语言表达就是关于语言运用得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产生得背景 对比分析得语言学理论基础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得理论基础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得基本内容 1.对比分析假设得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得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得基本假设就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 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得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得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得目得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屮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 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彖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冃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i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 (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而,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而, 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二外日语》考研外国语学院全国名校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考研外国语学院全国名校考研 真题分析 第1章全国名校外国语学院二外日语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是全国各院校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外国语专业(不含日语)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考生第二外语为日语。一般来说,“二外日语”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1.1 二外日语考研真题分析 “二外日语”为全国各大院校自主命题,而非全国统考,没有统一的考试大纲,考生在备考“二外日语”时往往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所以对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历年真题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试题能够为考生准确定位自己的日语水平提供很好的参照,也使考生对“二外日语”考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晰地了解出题者的思路,从而正确地制定出复习方法和学习步骤,使复习具有针对性,使复习的效果更上一层楼。 1.考核要求 对于“二外日语”,全国各大院校自主命题,而且各院校的考核要求水平也有差异,所以没有相应的考试大纲来说明其考核要求。通过分析各大院校的二外日语历年试题,可看出二外日语大致相当于《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水平,少数院校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会达到中级上、下册水平。此外,二外日语历年试题中有些是出自日本语能力测试N3考试和N2考试的真题,虽然比重不大,但从此可看出目前高校对考生二外日语的大体要求。下面根据《标准日本语》的教学大纲和日本语能力测试N3、N2的考试大纲,对“二外日语”的考核要求归纳如下:

词汇方面,要求掌握基本常用词汇,了解假名的写法、音读、训读,外来语的写法,熟语的意思等。 语法方面,要求掌握动词的活用法、体言、用言、副词、连体词、格助词、助动词、接续词、授受关系、使役关系,以及敬语、谦语等的使用。 阅读方面,要求考生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理解隐含的意思;既理解事实和细节,也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选材的原则是:(1)题材广泛,可以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等方面,但是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能为学生所理解;(2)体裁多样,可以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议论文等;(3)文章语言难度适中,文中无法猜测而又影响理解的关键词,用汉语注明词义。 翻译方面,掌握基本的日常、文化、科技等一般性题材的翻译技能。 写作方面,可习作不同题材的文章,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楚,句子基本通顺,无重大语法错误。 2.试题类型和出题形式 通过分析全国众多院校“二外日语”的历年真题,其题目类型大致包括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写作等内容,各题目类型的出题形式灵活多样,而考核内容也不尽相同,具体归纳如下: (1)词汇题 词汇题的考核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对单词的音读和训读,外来语片假名的写法,熟语的意思等的考核。出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汉字确定假名读音。如: 題名の字幕が消えても、静かな音楽はそのまま続いている。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P 1 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了解两种环境:课堂环境、自然环境P2 第二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以汉语为例,如果一个人是在课堂上学习,他的环境就是“课堂环境”,也称“正式环境”;如果他不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学习汉语,他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 3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怎么理解“外”字P8 对外汉语教学时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外”不是指国籍,而是语言 4(名词解释)什么是母语者?什么是非母语者?P13 把某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来使用的是“母语者”,把这一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使用的人是“非母语者” 5理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解直接消极证据、间接消极证据?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P33. 消极证据:a直接消极证据:从他人纠错中获得的信息 b间接消极证据:某一语言当中从来不出现某种形式 积极证据:从环境中听到的话语 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条件不利、结果完美、速度惊人、潜能相同、过程相同 6 为什么儿童运用到积极证据?P36 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发下实现原有生物潜能的过程。儿童所需的,仅仅是能够听到这种语言而已。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极证据上。 7 年龄和关键期,哪个最先提出来?列尼博格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P49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儿童开始说话是生理成熟的结果 ?大脑的发育 ?(2岁——60%,6岁——90%,13岁——100%) ?大脑功能“侧化” ?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 ?右半球偏于感情、社会需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子的发育,逐 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孩子一般是6—12岁完成侧化的过程。 2-13岁这段时期,列尼博格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8 很好地理解“终极状态”和“年龄效应”的概念P54 ?终极状态:目的语学习达到的最高水平 ?年龄效应:年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里的年龄指的是到达年龄,也称“习得年龄” 既学习者到达目的语国家或社区时的年龄。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题库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二外语(日语)(1)练习测试题題庫答案 一、写出下列單詞正確的假名 1、がっこう 2、たいいくかん 3、まえ 4、てんいん 5、となり 6、もくようび 7、きゅうじつ 8、ごぜん 9、おわる10、きょう 11、でんしゃ12、帰ります13、きま14、あさって15、おくさん 16、しょっき17、だいどころ18、きっさてん19、てがみ20、えのぐ 21、とどく22、ゆうがた23、かびん24、ねこ25、おうせつま 26、こうちゃ27、たかい28、どうぶつえん29、ちょうじょう30、ふじさん31、ゆうめいだ32、すな33、あたらしい34、きよみずでら35、じょうず 36、にんき37、ばんぐみ38、せんしゅう39、じんこう40、ゆこう 41、すずしい42、れうか 二、把下列假名改为汉字 1、秋2、試験3、子供4、果物5、問題6、車7、親切 8、緑9、途中10、雪11、地図12、動物園13、人口14、気温15、零下16季節17、夏18、昼19、夜20、兄弟21、専門22、注文 23、季節24、頭痛25、快適26、診察27、薬28、夏服29、沖縄30、国土31、紅葉32、送料33、地方34、操作、35、掃除36、芸術37、苦手38、故障39、許可40、混雑41、応接間42、嬢43、二階建て44、頂上45、時速 46、先月47、人気48、季節49、野球50、衣類 三、填空(不需要的地方畫X) 1、(か)(ら)、(と)(の)2、(に)、(と) 3、(き)(な)(が)(ら)、4、(も)、(に) 5、(を)、(た)6、(と)、(と)、(が) 7、(か)(ら)、(を)8、(で)、(が) 9、(に)、(が)10、(な)、(を) 11、と12、に13、X 14、高いです15、よくない16、あつくないです 17、どう18、寒かったです19、何どう20、とに21、のが22、Xで23、しか24、でな25、Xが26、にはとが27、とに28、にはな29、よりが30、でがは34を35っ36が37が38に39に40が41と42に 31、232、433、3 34、435、436、237、338、2 39、1 40、1 41、442、143、1 44、145、446、347、448、4 五、閱讀理解 (一)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doc

思考题: 1、什么是母语、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2、如何区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区分,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3、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 在两种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在学什么、怎么学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 语言习得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第四节SLA研究的基本问题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究竟获得了什么? 2.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的? 3.第二语言语言习得有哪些个体差异? 4.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之初常常说出一些不合目的语规则的句子。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学习者生成的语言进行研究来发现个中原因。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上。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学习者语言获得结果的研究。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相关研究包括: 早期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分析 中介语假设以及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试图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这涉及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Ellis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一是外部因素; 二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环境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和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包括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即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社会环境自然发生的(natural setting)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的(educational setting)。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环境”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方式,即学习者语言输入是通过交互方式获得的还是非交互方式获得的。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foreigner talk”和“teacher talk”的研究,以及“可理解输入”的研究等。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Foreigner talk”是指母语者与外国人谈话所使用的话语。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谈话时,常常对正常的话语进行某些调整,以便学习者理解。这种话语有时甚至不合语法。 例: 母语者:你-是-哪-国-人? 非母语者:我-哪国? 母语者:对,你-哪个-国家的? 非母语者:国家?噢,美国。 teacher talk的定义 “teacher talk”指的是第二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 师:请大家打开书。 生:开书? 师:对。书book,打开open. 生:噢。打开书?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引言 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 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 第二章人 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 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 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 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 5、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是与social distance相关的一个概念。Social distance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Acton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 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 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1、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是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教授第二语言并以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为教学基础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主张母语与目的语并用,通过翻译和系统的语法教授学习。” 最古老的教学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联想心理学 基本原则和特点: A、语法是教授第二语言的基础。学习二语首先要背熟语法规则和例句。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C、注重书面语教学,注重读写,轻视听说 D、教授所谓“规范”语言,重视经典名著 教学过程:字母发音和书写――语法――阅读原文 语法教学的步骤:A、先讲词法,后讲语法。B、用演绎法教授语法规则,并翻译。C、练习 课文教学的步骤:A、介绍课文B、逐字逐句翻译C、朗读D、互译来巩固 主要成就: A、创建了在二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翻译即是教学目的,也是手段 B、主张语法知识,重理性和演绎。 C、使用母语,初学阶段不会觉得困难 D、注重书面语和名著,阅读能力高 E、使用方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教具,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也不高 主要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听说能力。 B、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例句,教学内容乏味。

2、直接法:又称“改革法”、“自然法”。用目的语,不用母语不翻译,不注重语法形式。 19世纪后半页的西欧,代表人物:德国的贝立兹、法国的古安、英国的帕默、艾盖尔特 主张仿照“幼儿学语”的方式和自然过程来设计二语教学过程,以顺乎人类学语言的自然规律。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联系和模仿大人说话是幼儿习得母语的基本策略。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受其影响,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 教学原则和特点: A、直接联系。在语言和外界事物间建立直接联系,不用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教学目标是口语。 C、句本位。以句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是主要练习方式 E、先用直接感知语言材料,而后靠归纳的方式教授语法规则。 教学过程:教师口头展示句子or课文-学生模仿跟读-教师纠正错误-学生继续模仿-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主要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二语教学的新局面、新路子,重视口语。 B、利用直观手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母语,有利于培养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语训练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点: A、忽视幼儿习得母语和大人学习二语的差异 B、排斥母语,只见消极面,不见积极面 C、注重建立目的语和事物的关系,教师解释不多,不用母语,易造成误解 D、重视感性认识,偏重经验,过分强调模仿、重复,对学生主动性认识不足 E、对复杂语言现象的理解易出问题,读写能力弱。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考研复习

★1.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language other than the mother tongue is learnt in a natural setting or in a classroom. ★2. Acquisition vs. Learning (Krashen1982) Acquisition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unconsciously under natur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pay attention only to the meanings or contents rather than forms or grammars. Learning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consciously under education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forms or grammars. 3. Factors affecting SLA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Social context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sector; Social demand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 it is widely accepted among educators and national leaders that proficiency in another 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quality of educated people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论文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摘要:母语是影响二语习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针对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诸多理论学说。基于已往的研究成果,本文拟运用语言迁移理论对此问题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旨在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构建克服母语干扰理论框架。 关键字:第二语言习得、迁移、母语、语言迁移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母语是习得二语时最不容忽视和影响力最为显著的因素,许多研究者对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类相似学说。本文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为减少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阻碍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 一、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概念 母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所以也叫本族语,与外族语或外国语相对应。本族语和母语通称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是泛指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会的一种语言。当然。它又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这叫习得第二语言。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第一语言或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则称为外语。目前,在二语习得领域,多数研究者对外语和习得第二语言不加区分,统称第二语言。 (二)习得”与“学习”的差异 克拉申认为,流利的第二语言是运用“习得的”语言系统的结果,

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有意识地“学习来的”语言知识只能用于监控,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克拉申对“习得”与“学习”的区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二者绝对不是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两个过程,事实上这两种过程会交织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学习”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也可有像“习得”来的知识那样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低估了这种知识,就等于否定在课堂情景下学习第二语言的可能性。 二、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截止到现在,已经有许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做试验,收集数据,目的是为了探究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到底起多大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做试验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二语习得理论。近些年来,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最为突出。基于乔姆斯基的参数理论,近几年的外语习得研究主要是关于学习者能否在不受母语影响的条件下而学习外语。一些研究者发现人们能不受母语的影响而学习外语,而另外一些人得出相反的结论。现在,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全面,得出这样的结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语言迁移研究的中心课题,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 三、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有积极的影响,也总会有消极的影响,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也是这样的。这也就是学术界对于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