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2012年历史高考题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从2012年历史高考题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以2012年几道历史高考题为例探索历史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俞成凤315175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同济中学

内容摘要:

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需要,是历史学科很重视的能力。本文试以2012年各地几道高考试题为例来探索一下历史问题多角度思考的方法。在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上主要提出这么三点:一联系时代背景宏观思考历史问题;二立足哲学高度唯物辩证地思考历史问题;三依托史料情境、生活经验微观剖析历史现象。由此希望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能想得更宽,站得更高,思得更细。

关键词:多角度思考高考试题时代背景哲学高度史料情境生活经验

多角度思考从思维形式来讲是创造性思维中的发散思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以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多角度思考问题是历史学科很重视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设计的思路之一:“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到课程目标之一:“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本文试以2012年各地几道历史高考试题为例来探索一下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的方向和基点,使莘莘苦读的学子在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时能想得更宽,站得更高,思得更细。

一、想得更宽——联系时代背景宏观思考历史问题

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查是基本的历史思维。从对历史现象的准确定位而言,只有把历史现象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才能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进步性及局限性。从多角度全面思考历史问题而言,只有把历史现象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去审视才能从各个角度全面认发展识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和出现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类要求学生想得宽的历史试题,2012年各地高考试题中是比较常见的,主要对考生有两种不同的要求:一种是静态考查考生对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或地区国内国际背景的把握和运用,另一类是动态考查考生对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历史发展脉络和主要历史事件的把握和运用。

先来看2012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第一类考题

[例1]2012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8题第(3)小题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从第(3)小题来看有两问第一问结合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把莎拉发现的现象定格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联系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背景,国内:经济上相对落后,百废待兴;政治上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展开,三大政治制度逐步建立。国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在宏观把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背景的基础上不难得出答案。

第二问从材料三来看时间定格在21世纪,可结合21世纪或者说是当下的中国和世界背景作答。21世纪的中国:经济上进一步改革开放,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上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依法治国;外交上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联系这一背景宏观把握21世纪中国产品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

接下来看一下2012年各地高考题中另一类动态考查考生对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历史发展脉络和主要历史事件的把握和运用的考题。

[例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7题第(3)小题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从材料三提供的表格信息来看20世纪的世博会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变化的原因主要应从时代背景着眼分析,而回答这道题的难点在于要理清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而结合题意提炼出答案。

20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的冷战和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等等。结合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可得出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变化的原因。20世纪世博会之所以关注科技与工业发展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之所以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主要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以及二战后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之所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以后的加速发展也导致了环境、资源的问题。

二.站得更高:立足哲学高度思考历史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些最一般的规律和学问在思考历史问题时都是应该被放在第一位。

[例3]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29题第(3)小题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在具体谈对这两种模式认识之前先要站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原理的高度,从这两种模式的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坚持两分法。其次还要运用哲学中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在谈对这两种模式认识过程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各自的主流。再次运用辩证法中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原理,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既要看到它曾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如在短期内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但更要看到在这种模式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对苏联后来的影响来看是失败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从积极影响来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世界经济发展来讲是一个重大突破,它第一次说明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功。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是主要方面。当然也要看到这种模式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由此可以说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经济模式调整要与时俱进。

【例4】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没有较为明确的参考答案。对“冲击—反应”模式可以赞成,可以反对,可以批判中借鉴,只要能运用充分的史料加以合理说明即可。

选择赞成的观点,则应意识到中国近代社会在外国列强侵略的冲击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作出反应,实现了中国社会整体的转型。

笔者认为思维要求更高的是对这一模式反对或批判中借鉴的评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7期孟凡明、彭环环两位老师在《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意蕴分析与解答示例》中站在哲学思考的高度给出了精彩的回答,摘取几段与大家共享。

在反对观点评析中两位老师站在内外因分析的角度认为:“近代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中国自身问题,其历史重要性的判断尺度也只能是中国,而非西方。”“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是中国内部的张力,应该从中国内部寻找原因,而不能单纯从外因——西方冲击考虑。”在批判中借鉴观点的评析中两位老师站在哲学唯物辩证法高度从内因外因,矛盾的主次方面着手,运用分层处理的方法给出了如下清晰的答案:“在外层带(或地理或文化意义而言),诸如通商口岸、现代工商业、大众传媒、基督教会等的出现,确实是西方冲击的直接产物。在中层带,像太平天国革命、同治中兴、晚清新政、辛亥革命、联省自治、工农武装割据等,都不是西方冲击的直接产物,而是经西方催化或赋予某种形式与方向的古老而又新鲜的历史现象。在内层带,如人口土地资源、内地和乡村的宗法关系、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底层的骚乱、匪患等等,基本没有受到西方文明的浸染,继续保持着自己亘古未变的外部标志和内在特征。”②

二、思得更细——依托史料情境、生活经验微观剖析历史现象

从大的历史背景思考历史现象往往从宏观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背景等角度思考,而很多历史问题不能仅仅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角度去思考,还需走近历史、走进历史,用一种参与、感知、体验的角度微观剖析历史现象,提高思维的精细度。

[例5]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37题第(2)小题

材料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

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

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

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

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

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

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

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图11 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

从教材知识来看有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原因无非是这么几个角度:外国列强的侵略对自然经济的冲击之后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提供的动力和条件、政府政策变化的影响、社会上反帝爱国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等。

材料三的材料和图片情境中已给出很多有关近代南通经济发展原因的信息。如文字信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再结合图11图片信息可知:南通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如材料三中提到“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此后建立的大生

港承担了航运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原因的知识点可知: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再如“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原因的知识点可知:清政府予以政策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材料三中还有一个信息往往容易被考生遗漏:“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这个信息与南通经济发展又有何关系呢?在这个信息提炼上就与考生的生活阅历以及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运用相关了。

[例6]2012年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7题第(1)小题第2问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答题的关键是要从学生思维习惯出发确定答题角度。平时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还是生活问题时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解读,那回答此题时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从对英国、对世博会发展历史、对世界各国等角度全面理解“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意义。

历史需要课堂的积累,需要平时做题中历史思维的积累,也需要生活的积累。答历史问题如果要追求完美真的要留意很多,不仅是历史教材历史题目本身,而且还要注意平时对待生活时思维的缜密。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4

②孟凡明彭环环:《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意蕴分析与解答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2年7月刊44—46

参考资料: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4【2】朱文琪姚锦祥:《例说多角度历史观点题的命题方式和考查目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1—2月刊40—43

【3】孟凡明彭环环:《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意蕴分析与解答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7月刊44—46

作者简介: 姓名; 俞成凤性别: 女籍贯: 浙江省宁波市职称:中学一级

学历:大本工作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同济中学联系电话:139******** 邮寄地址:宁波市江东区东郊路80弄22号501室

电子邮箱:676747283@https://www.doczj.com/doc/af18177051.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