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2

自然辩证法新教学大纲(09)

编号:21000001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英文名称:Dialectics of Nature

一、课内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秋

二、预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三、教学目的: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研究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广阔的人文和科学技术视野。作为理、工科研究生的一门集知识、研究和教育于一体、贯穿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的课程,必须能够担当起——培养具有想象力丰富、视野广阔、创新意识浓厚、思维缜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才——这一艰巨任务。

自然辩证法,现在通用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科学、技术演化历程,以及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课程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一是本体论,探讨人类认知自然的思想史、自然观,尤其是各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部分所包含的自然观思想;二是科学方法论,主要探讨科学认识方法;三是科学制度;四是科学与文化,包括科学与宗教、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五是技术哲学思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与自己硕士专业方向一致的名著阅读,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论的认识。同时开展学生论文讲评,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特色:(一)方法论特色,高度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动力研究;(二)文化特色,强调对科学发现、理论创新的文化传统研究;(三)案例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对科学史、技术史案例研究,并以此启迪研究生灵感和创新思路。

四、教学内容:

导论

第一节、西方学者对科学的反思与中国科学的困惑

第二节、科学技术哲学的论域

第三节、科学技术哲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物质与实在

第一节、物质

第二节、实在及其类别

第三节、实在论、物质论、唯物论在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地位

第四节、何为客观性

第二章、科学认识何以可能

第一节、自然物象与描述

第二节、从差异比较到分类理念

第三节、逻辑在先的认识论

第四节、数学、实验与测量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第三章、因果关系、归纳与演绎

第一节、因果关系

第二节、归纳

第三节、演绎

第四节、超越归纳与演绎

第四章、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复杂性

第一节、万物相生相克

第二节、系统论与复杂性

第五章、科学的边界

第一节、人类智慧的特质

第二节、科学划界的标准

第六章、怀疑论、科学与形而上学

第一节、怀疑论

第二节、科学的特质

第三节、科学与形而上学

第七章、科学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

第二节、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第三节、伊姆雷·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观

第四节、拉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

第五节、多元研究传统与多元理论竞争

第八章、科学与文化

第一节、古希腊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古希腊文化与近代科学

第三节、科学与文化

第九章、科学制度

第一节、科学制度

第二节、科学研究制度

第十章、技术哲学导论

第一节、西方技术哲学视角述评

第二节、技术动力学探微

第十一章、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

第一节、科学伦理

第二节、技术伦理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

第三节、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选择

五、课时分配: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邓周平著,《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待出)

1.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编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M],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诺里塔·克瑞杰(Noretta Koretge)主编,保罗.A.玻古西安著,“索卡尔诈文教会了我们

什么?——‘后现代’相对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有害结论”,《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蔡仲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奥利卡·舍格斯特尔(Ullica Segerstrale)编,《超越科学大战——科学与社会关系中迷失了的话语》,黄颖、赵玉娇译,蔡仲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S·温伯格著,《终极理论之梦》[M],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5.埃德加·莫兰,《自觉的科学》,陈一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台湾学者张灏所著的《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一书第25-72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7.[英]阿克顿(John Acton)勋爵,《自由史论》,胡传胜、陈刚、李滨、胡发贵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8.《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马里奥·邦格(Mario Bunge)著,《科学的唯物主义》,张相轮、郑毓信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1.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法哲学原理》“序言”,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版,

1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3.张华夏著,《实在与过程——本体论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德]W.海森伯,《物理学和哲学》,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5.《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形而上学”,苗力田主编,颜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7.[德]W.海森伯著,《物理学家的自然观》,吴忠译,范岱年校,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8.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J],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9.罗嘉昌著,《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舒伟光、卓如飞、周柏乔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2.B·C·范·弗拉森,《科学的形象》,郑福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著,《感觉的分析》,洪谦、唐钺、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5.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胡世襄等校,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6.《公孙龙子悬解》,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

27.索尔·克里普克(Soul Kripke)著,《命名与必然性》[M],梅文译,涂纪亮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8.《柏拉图全集》第二卷“克拉底鲁篇”,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昂利·彭加勒著,《科学与方法》,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版。

30.[法]列维-斯特劳斯著,《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1.[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M],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2.[法]皮埃尔·迪昂著,《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M],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3.[德]康德,“导言”,《逻辑学讲义》[M],许景行译,杨一之校,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4.[德]康德,“前言”,《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5.[英]伯特兰·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哲学上科学方法应用的一个领域》[M],陈启伟译,上海译者文出版社,1990年版。

36.[英]J.F.斯科特(J. F. ScoTT),《数学史》[M],侯德润、张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希腊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8.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上,李珩译,张今校,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39.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1年版。

40.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1.伊萨克.牛顿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袁江洋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42.大卫·休谟著,《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版,

43.[美]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科学说明的逻辑问题》[M],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44.[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5.R.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M],张华夏,李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美] M.W.瓦托夫斯基(Marx W·Wartofsky),《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M],范岱年、吴忠、林夏水、金吾伦等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47.郭奕玲、沈慧君编著,《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8.[法]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é),导言,《最后的沉思》。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年8月第1版。

49.[英]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50.洪谦主编,H.赖欣巴哈,概率概念的逻辑基础,《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1.[美]卡尔·G·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M],张华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匈]拉卡托斯,《数学、科学和认识论》[M],林夏水、薛迪群、范建年译,范岱年、赵立中校,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53.林定夷,《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法]彭加勒,“导言”,《科学与假设》[M],商务印书馆出版,1930年版。

55.J·丹西,《当代认识论》[M],周文彰、何包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6.郝柏林,《从抛物线谈起——混沌动力学引论》[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7.【美】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韩晖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8.周守仁,《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及其哲学阐析》[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9.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0.[美]约翰·塔巴克(John Tabak),《数学和自然法则——科学语言的发展史》[M],王辉、胡云志译,胡作玄校,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年版。

61.[奥]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62.[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6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知识、科学和相对主义》[M],陈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厦出版社,1999年版。

65.亚里士多德,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6.[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67.[美]詹姆斯·A.古尔德(James A.Gould)、文森特·V.瑟斯比(Vincent V.thursby)编,杨淮生、王缉思,周琪等译,《现代政治思想》[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68.[中国]金观涛、樊洪业、刘青峰,《问题与方法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9.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李小兵、杨莘译,陆荣杰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0.约翰·沃特金斯,《科学与怀疑论》[M],邱仁宗、范瑞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71.[中国]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十九章、二十章。

72.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弋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73.[英]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74.[英]保罗·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75.[英]保罗·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M],陈健、柯哲、陆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6.约翰·齐曼,《可靠的知识——对科学信仰中的原因的探索》,赵振江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77.[美]托马斯·S·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8.[美]托马斯·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美] 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理论刍议》,方在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80.[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周昌忠、苗以顺等译,周昌忠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1.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迪克·泰雷西(Dick Teresi)著,《上帝粒子》[M],米绪军、古宏伟、赵建辉、陈宏伟译,尹传红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2.杨建邺著,《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诺贝尔奖和基本粒子》,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83.[英]泰勒(C.C.W.Taylor)主编,《从开端到柏拉图》[M],韩东晖、聂敏里、冯俊、程鑫译,冯俊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85.W.V.奎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逻辑经验主义》(下),洪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5月第1版。

86.李创同,《论库恩沉浮——兼论悟与不可通约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7.[美]弗·卡约里,《物理学史》,戴念祖译,范岱年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陈恒,《希腊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9.[英]阿诺尔德·汤因比(ARNOLD J.TOYNBEE),《历史研究》(上册),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90.[英]纳撒尼尔·哈里斯(Harris,N.),《古希腊生活》,李广琴译,广州:希望出版社,2006年版。

91.[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92.[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马家驹、贺霖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93.《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4.[德]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哲学史教程》(上册),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5.希罗多德(Herodotus),《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6.修昔底德(Thucydides),《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凤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年版。

97.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8.[美]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张理京、张锦炎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99.塔西佗(Tacitus),《编年史》(上),王以铸、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0.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2.李文林,《数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3.席泽宗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4.[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论上帝与宗教》,李秋零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5.[英]阿诺德·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晏可佳、张龙华译,刘建荣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6.R.K.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7.[美] 查尔斯·皮尔森,“神在科学推理中的作用”,《基督教学术》(第三辑)[C],张庆熊、徐以骅主编,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08.庄子,“齐物论第二”,《庄子集释》(第一册),[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

109.[美]约瑟夫·阿伽西,《科学与文化》,邬晓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1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1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4.[德]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115.[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116.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7.[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周纪荣、周琪校,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版。

118.[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9.[英]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刘珺珺、张平、孟建伟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0.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顾昕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121.[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2.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23.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24.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25.《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6.唐·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韩连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7.刘则渊、王续琨主编,《工程·技术·哲学——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2002年卷》[C],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8.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9.李宏伟,《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30.爱德华·特纳(Edward Tenner),《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徐俊培、钟季康、姚时宗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1.[美]丹尼斯·古莱特(Denis Goulet)著,《靠不住的承诺——技术迁移中的价值冲突》,邾立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1.邢冬梅,《“科学大战”之根源》,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3.6.54~58。

2.邓周平,论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政治哲学的关系,《浙江学刊》[J],2009.1.104~110。

3.约瑟夫·本—戴维著,不同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的科学精神和变化中的科学观,郝刘祥、陈朝勇译,《科学文化评论》[J]200

4.70~93.

4.李醒民,就科学主义及反科学主义答客问,《科学文化评论》[J],2004.4.94~106.。

5.涂又光,“论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

6.5.6-10。

6.邓周平,论“科研漂移”对我国大学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上、下),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J],2008年第1、2期。

7.贾泽林著,“斯大林1930年12月9日‘谈话’与苏联哲学和苏联意识形态的政治化”,哲学译丛[J]1999年第2期第48页。

8.邓周平,论邓小平的爱国情结与社会主义情节的关系——来自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考,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年第1期第17-20页。

9.邓周平,论社会自组织研究方法,系统辩证学学报[J]2003年第3期第60-65页。

10.阎光才.整体性坍塌之后——当代知识格局变迁与大学普通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03.(4):1-6。

11.[意大利]T..阿奎那著,论存在者与本质,段德智译,世界哲学[J],2007年第1期第53-76页。

12.詹文杰,虚无与虚假之辨:柏拉图的Not-being概念,世界哲学[J]2006年第5期第41~48页。

13.陈嘉映,关于科学实在论的几点思考,世界哲学[J]2006年第6期第15~24页。

14.张华夏,“因果性究竟是什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2年第1期第46~54页。

15.张志林,因果关系的状态空间模型,自然辩证法通讯[J],1996年第1期第7~13页。

16.张华夏,关于因果性的本体论和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通讯[J],1996.4.10~18。

17.邓周平,关于复杂现象的起源、描述和演化过程的哲学思考,大自然探索[J],1998.1.106-108。

18.邓周平,系统论的哲学分析,《系统辩证学学报》[J],1995.4.22~27。

19.刘力、邓周平,系统地看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系统辩证学学报》[J],1997.3.61-65。

20.涂又光,论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研究[J](武汉),1996.5.6-10。

21.邓周平,论人文理性,社会科学[J](上海),2003.9.84-88。

22.[中]时春荣,美国科学家对上帝存在的否认,《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2.10.66~69.。

23.[中国]曹志平著,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2.10.62~65。

24.孟建伟,科学与艺术的关联,《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02.79~84。

25.王生玉、高兴著,“音乐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C],胡显章主编,2002年5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王彦雨、陈坤明,自然科学之意识形态蕴含探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J],2008.4.53~58。

27.周光礼,学术自由与思想自由,《现代大学教育》,2002.3.19-22。

28.周光礼,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3.1.62-66。

29.马佰莲,论科学家个人自由的三种形态,《哲学研究》[J],2006.8.94~98。

30.韩延明,当代大学学术自由的理性沉思,《教育研究》[J],2006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

学文摘》[J]2006.4.159~160。

31.邓周平,论学术研究与政策选择的关系,《学术界》[J]2005.3.22~30。

32.刘鸿,“学术自由: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1-13。

33.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57-69.

34.郝苑,论科学的人文根源,《自然辩证法通讯》[J],2006.3.9~15。

35.吴彤,论科学研究的竞争及其自组织动力意义,《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6.5.25~36。

36.严春友,现代学术制度的漏洞,《学术界》[J],2003.6.150~156。

37.黄炳线,论伪科学的特征,《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2.3.10~11。

38.龚旭,中美同行评议公正性政策比较研究,《科研管理》[J],2005.3.1~7。

39.赵万里,从荣誉奖金到研究资助——探析法国科学院奖助系统的形式,《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0.3.61~66。

40.陈桥驿,论学术腐败,《学术界》[J],2004.5(总第108期).132~141。

41.马佰莲,从责任自由看我国科研体制的弊端及解决——兼与奉公教授的“拟成果购买制”商榷,《科学学研究》[J],2007.5.891~895。

42.邝小军,默顿科学奖励制度研究的局限,《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8.2.81~85。

43.成良斌、李晓立、王炎坤,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主要区别,《科学技术与辩证法》[J],1998.5(第15卷第5期). 41~43。

44.王炎坤,我国科技奖励研究概况,《中国科技奖励》[J],1996.2.17~19。

45.盛国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自然辩证法通讯》[J],2008.5.38~43。

46.陈其荣,论技术哲思的三个阶段,河池学院学报[J],2007.3.5~10。

47.李勇、陈凡,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基于《Techne》的话语综合,《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9.4.36~41。

48.吴国盛,芒福德的技术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7.6.30~35。

49.狄仁昆、曹观法,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国外社会科学》[J],2002.4.16~21。

50.黄欣荣,论奥特加的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J],2003.6.41~45。

51.曹继东,现象学与技术哲学——唐·伊德教授访谈录,《哲学动态》[J],2006.12.31~36。

52.弗里德利希·拉普,德国技术哲学发展撮要,《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J],

1994.6.29~31。

53.徐祥运,论拉普关于技术活动的方法论思想,《大连大学学报》[J],2004.5.62~64。

54.许良,论技术的价值负荷,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10~13。

55.汤建民,徐炎章,学术论文的互文性及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6.9.108~112。

56.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社会科学论坛》[J]2005.3.5~14。

57.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概念及惩治,《社会科学论坛》[J]2005.3.36~40。

58.曹南燕、吴寿乾,研究诚信的体制化——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及其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6.10.71~75。

59.林德宏,关于社会对技术的必要约束——评技术中立论与价值自主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0.3.15~19。

60.邱仁宗,高新生命技术的伦理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1.5.21~26。

61.肖峰,从元伦理看科技的善恶,《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6.4.14~17转40页。

62.[德]乌尔里希·贝克,欧洲:反思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6.1.136~14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 物理学上的新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97年,证实了电子流。 法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 2、物理学上的危机——“两朵乌云” 黑体辐射问题——紫外灾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以太问题——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 3、物理学革命 (1)“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量子假说 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光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找出了光量子假说,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的建立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物质波的运动方程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x·△p≥h/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起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的深刻变革。 2.量子力学揭示了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改变了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分子生物学深化了对生命机制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四大理论模型 ?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 ?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模型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完整word版)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 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2015版毛概第二章复习要点

第二章新民主主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哪些?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首位。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建设。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8、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二是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三是要采取区别对待方针。 四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9、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 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 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 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 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 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 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 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 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 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 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 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 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 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毛概第二章 复习要点与习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复习要点 一、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 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 ?(二)系统科学的诞生 (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 ?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完成”。 1、物理学新发现 ?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 ?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 ?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 ?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 2、物理学革命 ?当时物理学家中的泰斗——开耳文勋爵在新年贺词中把物理学的19世纪发展和20世纪的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小乌云”,它们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解决。 1)实验或实践进展 ?黑体问题研究中,出现了紫外灾难(黑体:光的辐射和吸收); ?以太问题的检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太存在?光速问题) 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示意1887年 2)相对论的提出: ?爱因斯坦(1879-1955)1905年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质量和能量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革命。但是现在看仍然都是决定论框架下的理论。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与空间、时间关系;双生子佯谬。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 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 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 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 1925-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的另一形式——矩阵力学。1927年证明两者等价。 ?新旧图景的关系:量子论中旧图景的痕迹。 波粒二象性(法,德布洛意),测不准关系(1927年,海森堡;互补关系,1929年,玻尔),量子力学解释; ?爱因斯坦与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哲学争论:决定论与统计解释的争论。今天普里戈金也倾向统计解释。 4)生命科学 50年代,发现和建立D N A双螺旋结构(华森和克里克); 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 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 80年代,生物工程; 90年代,克隆,人体基因工程; 伦理学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 牛顿时空与相对论时空 (二)系统科学的诞生 ?20世纪中叶以来: ?探索复杂性 ?早期出现了一般的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40年代); ?40年代系统工程,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论 80年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孤子理论。 非线性科学的统一特性:非线性、自组织性、整体特性的涌现性。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索了复杂性世界的种种属性。 ?当代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前沿以及哲学问题 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线性和非线性,有序和无序;非线性世界与线性简化,非线性方法论 复杂性问题 ?可逆与不可逆。

毛概各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讲解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

毛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4-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方面,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

想。 最后,毛泽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国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四)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P27-29)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选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六)正确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1)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反例:文化大革命,大跃进 第二章(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 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图景。牛顿把—切自然现象用“力”来联结,并且用力学原理来论证整个自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整个白然界是由机械决定购因果必然链条所构成的。牛顿以具有机械性的、惰性的、被动的点或粒子作为宇宙机械运动的出发点,承认作为物质及运动的根本条件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提出了不依赖于物质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在牛顿看来,空间就象一个空无—切的大箱子,时间就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空间不动地存在着,时间也均匀的、不变的流逝着。这样,时间空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相同的和不动的。”又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者”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