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3.4电流的热效应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180903450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3.4电流的热效应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180903450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3.4电流的热效应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180903450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3.4电流的热效应教案新版北师大版20180903450

《电流的热效应》

教材分析:

《电流的热效应》是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它是对电能、电功率的一个应用的总结,也是对家庭用电安全部分的一个铺垫,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流的热效应;

2、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和电流、电阻及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

3、掌握焦耳定律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焦耳了解,学习其可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焦耳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学生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电流表、烧瓶、不同阻值的电阻丝、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什么是电功?它的公式是什么?

2、什么是电功率?如何计算?

二、激发学习动机:

以家庭使用电热毯不当引起火灾的案例引出电流的热效应.

学生以家庭使用电热毯不当引起火灾为例,思考问题:为什么电热毯使用不当会引起火灾?引导学生思考电热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从而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三、讲授新知识:

(一)电流的热效应

1、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将电能转化为内能,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

效应.

2、电流的热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热毯就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作的,通电后可以供人们取暖,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用电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

电饭煲、热水器、电水壶等

(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电流产生热量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通电时间.

因为烧一壶水,通电时间越长,水的温度升高越多.

结合电炉丝工作时发热多而导线发热少的例子猜想与电阻有关.

结合用电器过多引起火灾猜想与电流有关.

提问:电流、电阻和时间都是可以测量,但是电流产生热量怎么测量呢?

放出热量多少可以通过加热煤油(煤油比热容小,加热温度上升

比较快,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缩短实验时间),观察煤油上升的温度来

判断(转换法).

实验探究一:电流产生热量与通电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按照课本电路图组装,进行实验,要求电阻和电流不变,改变加热时间,进行实验,结论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可知.

结论:在电阻和电流相同时, 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大.

实验探究二:电流产生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提问:怎么设计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电流的关系?如何控制

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使电流不同呢?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如何控制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使电流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16-14安装,要求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进行实验,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得出结论

结论: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大.

实验探究三: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提问:怎么设计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将阻值不同的两电阻串联(使两电阻中的电流相等),分别加热质量相同的煤油,观察并记录相同时间后煤油的温度.

教师介绍仪器,让学生看秒表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煤油的温度.根据数据总结结论.

结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电流越大,电阻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阻产生热量越多,介绍焦耳发现焦耳定律.

(三)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所以电热计算公式:Q=I2Rt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焦耳,纪念他在物理学中做出的贡献和它的科学精神.

(四)电热作用有害的一面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哪些方面要降低电热的产生.

提问:导线和电炉丝串联,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呢?你知道吗?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情况进行引导.

点拨:导线与电炉丝串联电流相等,但电炉丝的电阻比导线电阻大得多,根据焦耳定律Q=I2Rt知,在电流、通电时间相等时,电阻大的产生热量较多,所以电炉丝很热,而导线却不热.

四、巩固运用:

1、下列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B )

A、电视机

B、电热毯

C、电风扇

D、电脑

2、如图所示是研究电流热效应的部分实验电路,甲电

阻丝的阻值小于乙电阻丝的阻值.比较通电后两根电

阻丝各自两端的电压U甲、U乙以及它们在相同时间内

分别产生的热量Q甲、Q乙的大小,下面关系中正确的

是( C )

A、U甲=U乙,Q甲=Q乙

B、U甲Q乙

C、U甲

D、U甲>U乙,Q甲

3、某电饭锅内有R

0=44Ω、R=2 156Ω的两根电热

丝,将它们接入电路.如图,当S分别置于“1”挡

和“2”挡时, 1 挡是保温状态,当S接“2”

挡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是 5 A ,通电100 s电路产生的热量是1、1×105J.

五、检查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

布置课后作业.

六、间隔性复习:

在后面的教学安排中进行此环节.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总结出如下: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喜爱这样课堂的人较多,原因是:教师讲的少,自己动手机会多;课堂比较轻松;具有挑战性;但也有同学反映部分同学没有积极性,什么也没学到;同组的同学太霸道没有别人动手的机会;这些迹象表明在探究课中如何调动全组同学的积极性?组内成员间如何协调?教师如何有效监控各个组的动向?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_UpLoad_20130304cz_教案_初中物理_八年级_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教具: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 力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7.3 重力》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7.3 重力》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仪器材料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 量m/kg 钩码受到的 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 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 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 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 “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 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 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 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 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 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 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 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 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 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 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 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 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 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 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 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 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 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 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 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 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 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 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 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 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 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 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 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 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 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 不是“垂直向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1]

凸透 镜成 像规 律 4.归 纳总 结 3.归纳总结 像了 如果把光屏取下, 从光屏这一侧观看: 你会看到 什么现象 结论:看到一个放大、 正立的像.这个像与在光 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区别 正立、放大.光屏得得不到,不是由实际光线会 聚的. 强调和加深实像与虚像”的意义:当物距大于 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 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会聚而成的, 是实际光线的 会聚点,能用光屏接收,也能用眼睛看,是实 像?而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在光屏上找不到像, 人眼逆着光线看去,能看到成的是正立的像.它 是光的反相延长线会聚成的像, 是虚像.与平面 镜成虚像类似. 将各小组学生实验中填完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 投影到屏幕上,对表格中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纠 正?最后投影岀正确的结果?见下表. 远及近,即物距由大到小移动. 观察成像特点.将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格?分下面几种情况 研究: ⑴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 (2)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 (3)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4) 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 (5)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 (6) 在以上成实像和成虚像的情况下,轻轻吹蜡烛 的火焰,使它向左侧或右侧偏斜,观察火焰的像 是向左侧或右侧偏斜,找岀物和像的左右、上下 关系. (7) 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以上实验,分析焦距 的长短与成像间的关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总结本组的实验方案以及在实 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进一步总结得到:一倍焦距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I实像与物体在透镜两侧且倒立;虚像与物体在透镜同侧且正立. 当成虚像时,物、像的左右一致,上下一致I当成实像时,物、像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反. 课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如何得岀的从哪几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小结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三)的学生,从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4)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五、教学计划 1、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教材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全书共5章,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四章声现象;第五章光现象。每章下面又分小节,每节内又有若干小标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2、教学目标 (1)第一章物态变化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doc

八年级物理下教学计划 马圩中学韩振伟 1、教学依据: 《物理课程标准》所涉及的理念、目标、内容和要求。 2、本册教材的特点: (1)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特别是倡导探究学习方式" 大探究 " (2)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认知特点 (3)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增加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图片(含照片),反映时代感。同时,增加联系生活、技术、社会的实际内容。 (4)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小制作、小实验等。作业中也适 当增加了上网查询资料和数据等,鼓励学生选做和相互交流。并适当增大了教材的弹性,在教科 书中设立了“科学窗” “读材料”等栏目。 3、本册教材章节特点: 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 是光现象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光学仪器,重点是通过探究来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七章运动和力 , 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已从前几章研究物质的现象问题过渡到这一章 研究物质的本质问题,因而许多概念也由具体转入抽象,可能较难理解,但是由于学生通过 前几章的学习,已经培养了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再加上这一章所研究的本质问题均是以学 生较为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作为研究的背景,能够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所有这些,都为学习本章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八章压强与浮力,从研究方法角度来看,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仍然贯穿在本章的教学中。 本章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由探究得来的。 从知识的深度角度来看,这一章中的概念和规律十分抽象,较难理解,但学生通过前 几章的学习,尤其是第七章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这为学习本章的知 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九章机械和功,主要是力学知识的运用。在介绍简单机械的时候,由于简单机械在我 们的生活中使用得比较多。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呈现这些机械的工作过程;虽然这些机械我们经常见到,但是学生未必会明白其中的原理,可以顺势介绍这些机械的构造和原 理。其中要利用到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因此要多注意旧知识的复习。 4、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本人已了解了学生物理学习情况。从上学期期终考试成绩来看,学 生学习物理的基础较好,以往教学中女生对物理学不太感兴趣的现象体现不是太明显,学习较认真学习较积极的主要是女生。她们学习较主动,课前预习认真,实验主动动手,这是以 往在物理教学中不多见的现象。但物理成绩中后进生也主要还是男生,他们主要是学习不思 上进,上课作业是为了完成任务。这需要在本学期中重点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督促。同时,物理到了第七八章,仅靠认真想学好物理学已不可能,这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学 习,尤其是男生。

八年级物理上册2.4新材料及其应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新材料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对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的指导 教学难点:对学生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指导以及交流过程的指导 教学方式: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提出问题:提前两周向学生提供如下的调查研究的问题,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问题如下: 1、纳米技术、 2、记忆合金、 3、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 4、钕铁硼材料;液晶材料; 5、防弹衣、贫铀弹、不锈钢; 6、高温超导陶瓷、航天飞机、宇航服、合成材料、稀土材料; 7、交通标志和反光涂料、光导纤维、光缆 以下此表格可作为参考,但又不拘一格,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新材料 由于内容太多,对所有的同学来说,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以上涉及的材料都查找清楚,为避免学生在自由组合过程中将一些比较内向的同学遗漏,采取按教室里的座位 分成6组可7组,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每组认领课题可以是上面的问题,也可以是与新材 料有关的其李课题.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音像、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选出全班总活动的主持人. 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同学汇报. 可以借助幻灯片等软件的方式汇报,可以用实物演示,可以演讲?每组成员汇报完毕,下面的同学可以提问、质疑. 评价的标准:评价可有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种方式?可以设单项评奖,也可综合评 奖?或以学生选票的方式评出以下几种奖项?例如:材料最详实的,讲解最深入浅出的(能 让同学听懂的),讲解最清楚的……

交流、学习 学生做主持,各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最后教师对整个活动做简要概括. 资料的内容见媒体素材.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特设置以下表格,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表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京版)全套教案

走进物理世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 3.了解确立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利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提出三个问题:物理学到底研究些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物理?怎样学习物理? 二、那物理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呢? 声光电热力。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呢?

因为物理是一门既有趣又有用的学科。 为什么说物理有趣呢?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说明: 1.瓶底有洞的矿泉水瓶子中的水不会流出来。(一瓶水) 2.鸡蛋上浮实验(烧杯、水、鸡蛋、盐) 3.铅笔“断”了(烧杯、水、铅笔) 4.简单电路实验(导线、电池、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 5.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 6.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作用(比较亮的勺子) 通过几个现象来引起同学们对物理的兴趣。 为什么说物理有用呢?物理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还能帮我们有效的完成很多事情。 1.下雪时,我们在路面上撒盐,为什么?在车轮上绑上铁链子,为什么? 2.我们的鞋底上,车子的轮胎上都有花纹,为什么? 3.我们的书包带子为什么那么宽?能不能做得很细? 4.电的发明和应用对我们生产生活的作用和影响。 5.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电磁炉等等。让同学们猜想这个东西的工作原理。 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物理有趣又有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四、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 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6.1透镜教案

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各种透镜,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对如何利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难点: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

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教案汇编

教学课题: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6-1 透镜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室验,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質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通过光的折射的知识在实际光学器材中的应用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态度.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光路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教学过程: §6-1 透镜 (一)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 (二)新课教学 一、透镜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让学生自己

观 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二、焦点焦距 1.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说明: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 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 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 2.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3.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4.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5.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6.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新初二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优秀教案:7.3重力 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重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并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收集实验信息;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突破方法:生活经验质量大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也越大,然后定量探究二者的关系,通过测量收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突破方法:学生动手实验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新课导入 你知道牛顿吗?就是那个看到成熟的苹果落向地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人.他说,

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到太阳,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并把它叫做万有引力.有同学不禁要问,既然万有引力,为什么我没有被别的同学吸引走,也没有同学被我吸引过来? (二)问题引入 问一: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说明什么叫重力?并举出几个受重力作用的例子. 问题二:怎样比较重力的大小?说出你的办法. 问题三:你能知道重力的方向吗?想办法展示出来. 问题四: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找几个物体说一说它的中心在哪里? 问五:总结上面三个问题,说一说重力的三要素,并试着做重50N物体受重力的图示. 问题六:实验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请你设计实验 (三)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上面六个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进行小组素质展示. (四)交流归纳(素质展示) 1、重力的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几点说明: (1)地球上的所有物体无论质量大小、有无生命,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它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是一样的.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一般会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重力的大小还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几点说明: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光的传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2)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3)光速 2.难点:(1)本影和半影的概念 (2)日食、月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荧光棒、小激光笔、果冻、半个大可乐瓶、一小段香、火柴、蜡烛、牙膏盒、一块10厘米见方的半透明塑料膜、棉线、三根大头针、一块纸板 教学器材:小烧杯、手电、日食和月食演示仪(三球仪)、瓦数较大的灯泡、多媒体课件、简易“针孔照相机”(制做方法:把一个大废纸箱的底面封好,在上面扎一小孔,去掉顶面,封上一张半透明塑料膜即可.) 教学过程设计:

光源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停电,特别是到了晚上,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 便.假设现在停电了,我们怎么办?” 教师关掉暗室里的灯,模拟“停电”场景.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用来照亮周围的这些物体都具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那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老师板书光源概念. 投影片: 请你在以下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太阳 地球 月亮 萤火虫 蜡烛 电灯 桌椅 霓虹灯 “在这些光源里面,有些是自然存在的,例如:太阳、萤火虫.有些海洋生物也能发光,比如生活在深海中的水母.还有些光源是通过人工制造的,例如:蜡烛、电灯、霓虹灯等等.” 学生想出各种方法,用来照亮周围. 有的学生打出手电光,有的挥动荧光棒,有 的点燃蜡烛. 学生回答:“这些物体都可以发光.” 学生回答:太阳 萤火虫 蜡烛 电灯 霓虹灯 学生观看萤火虫、水母的照片 光的传播 规律: 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分析论证 6.评估 提出新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看法.” “到底谁说的对呢?显然,科学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去检 验.” 老师用激光笔发出的光在墙上打出一个亮点,但看不到光从笔到亮点之间的传播路径. “当我们看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时,可以 采用什么方法,让它能够很清晰地显示出来?请小组讨论一下,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几位同学提供了一些显示光传播路径的好方法,在下面的实验中大家可以参考.” 学生猜想:直线?曲线?折线?…… 学生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在各种方法中,挑一种简单可行的让学生演示:利用空气清新剂喷出的气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激光笔时,不能让激光 束直射眼睛,会对眼睛造成很大伤害. 学生探究实验:研究光的传播规律. 小组展示: (1)在半个大可乐瓶中,点上香,观察激光 在充满烟的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光通过气体) (2)让激光通过盛有水的小烧杯(光通过液体) (3)让激光通过果冻,观察光在果冻中的传

通用[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汇总(含每课课后反思)

(22套)[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汇总含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物态变化温度 第一课时物态变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②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物质存在状态、特征及变化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任务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观察一组图片: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 思考讨论: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情景二:物体分类比赛第一组:(男生做) 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水、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 第二组:(女生做) 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图、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 问题:1、将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2、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任务二:物态变化 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提示: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事例. 任务三: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9.1杠杆教案

杠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具: 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 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板演) 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新课教授: 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 (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

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物理初二上北师大版第一章课程教案

物理初二上北师大版第一章教案 教学课题: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1-1 物态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我设计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1.物质存在的状态。 2.物态变化。 3.用微观模型解释物态特征及物态变化的原因。 最后,练习巩固 §1-1 物态 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观看影片。 对冰加热,熔化成水,再汽化成水蒸气。 问题:冰去哪了?水又去哪了?气从哪来? 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引出: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 过渡:物理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区分物质的状态开始。物体分类(学生活动)。 出示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分别回答其状态。 观察分好类的三堆物体,思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引出:固、液、气的不同特征。并填写"固、液、气特征表"。 固、液、气特征表 状态形状体积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引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学习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好奇,产生对物理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 感(2)在探究中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勇气 三、教学器材 电脑、投影仪、烧瓶、蜡烛、玻璃钟罩、 四、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嫦娥奔月”、“千里眼、顺风耳”等神话故事,过去的神话,如今正一步步地变成现实。我们今天的生活,在古人眼里,应该就是神仙的生活了,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录象——————

(多媒体:繁华的街市夜景、潜水艇发射导弹、发射卫星)师:在这些镜头里,隐藏着无数的物理 知识。离开了物理知识,就没有这繁华的街市、没有这海中的钢铁蛟龙,人类就无法实现登天的梦想。物理是有用的,而且也是有趣的,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美妙的物理世界吧! 二、演示实验 1、钟罩里的蜡烛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简单的现象。演示:教师取出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和一个玻璃钟罩,点燃蜡烛(在罩上钟罩时让学生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蜡烛会熄灭并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师:刚才大家都做出了猜测,猜对猜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勇于调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教案

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 第一节透镜第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透镜,凸透镜、凹透镜。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路图。 4.知道四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会画平行于主光轴光线及从焦 点发出光线经凹透镜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重点 1.透镜的焦点、焦距;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透镜可以看成棱镜的组合,及凸透镜对光线会聚、凹透 镜对光线发散的道理。 2.完成凹、凸透镜对光的发散和会聚作用的光路图。 实验器材 激光演示器、凸透镜、凹透镜、溴钨灯、平行光演示器、玻璃杯、 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及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遵循怎样的规律? 3.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时遵循怎样的传播规律? 二、引入新课、介绍透镜。 上章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用光的折射规律,我们可以解释一些现象,光的折射规律的另一方面应用就是制造各种光学仪器,如照相机、显微镜、幻灯机的镜头,这些镜头的形状如何?起什么作用呢?这些问题我们下面要进行一些研究。 这些光学仪器的镜头是玻璃制成的,它们的表面是玻璃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透镜。 1.教师出示凸透镜和凹透镜(有条件的,学生每桌可发1个凸透镜、1个凹透镜)让学生看,接着说明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并说明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形状的透镜,请学生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征来判定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同时要学生判断自己戴的近视眼镜和老人家戴的远视眼镜分别是什么透镜。最后教师说明一般情况下,作图时我们都把凸透镜和凹透镜画成书第2页的图6-1的形状。 2.介绍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让学生看课本第2页图6-2,教师说明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薄透镜的光心我们就认为在透镜的中心。光心用符号O表示。

北师大版初二第一章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初二第一章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感受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本节课我设计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1.物质存在的状态。 2.物态变化。 3.用微观模型解释物态特征及物态变化的原因。 最后,练习巩固 §1-1物态 一、物质存在的状态 情景1:观看影片。 对冰加热,熔化成水,再汽化成水蒸气。 问题:冰去哪了?水又去哪了?气从哪来? 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 进一步引出:物质三种状态的名称(固态、液态、气态)。 过渡:物理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我们学习物理就从区分物质的状态开始。情景2:物体分类(学生活动)。 出示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分别回答其状态。 观察分好类的三堆物体,思考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引出:固、液、气的不同特征。并填写"固、液、气特征表"。 固、液、气特征表 状态 固态 液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