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林业的实质及运行的耦合机理

现代林业的实质及运行的耦合机理

现代林业的实质及运行的耦合机理
现代林业的实质及运行的耦合机理

第36卷第10期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V o.l36N o.10 2008年10月J OURNA L O F NORTHEA ST FORESTRY UN I VER SI TY O ct.2008现代林业的实质及运行的耦合机理

吴国春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摘 要 分析现代林业产生的背景,提出现代林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物,是解决中国社会森林生态产品和

经济产品短缺、林区发展落后的时代产物。现代林业具有技术的先进性,效益的综合性,功能、目标的多元性,资产

性与市场的开放性,产权的明晰性与安全性特征。认为现代林业是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

动态耦合成的一个复合系统,以实现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从生态-产业-文化的耦合阈,机制耦

合和目标耦合,探讨了现代林业复合系统的耦合运行机理。认为实现现代林业发展的保障在于技术、管理和组织

的创新及其各自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现代林业;实质;生态-经济-文化耦合;机理

分类号 S7-05

D iscu ssi on on

E ssen ce and Op erational Coup lingM echan is m ofM od ern Forestry/W u G uochun(Schoo l o f Econo m ics

and manag e m ent,N ortheast F orestry U n i versity,H arb i n150040,P.R.China)//Journal of N o rt heast F orestry U n i versi

ty.-2008,36(10).-56~58,62

F rom ana l ysis o f backg round o f the m ode rn forestry,proposes thatm odern forestry is an outco m e o f Ch i na s m odern i

zati on and an outco m e of se ttling the shortage of f o rest eco log i ca l and econom i c products and the lag o f c i v ilization deve l op

m ent i n forestry reg i on.M odern f o restry has so m e features,s uch as advance m ent of techno l ogy,i n teg ra ti on o f bene fit,

mu lti functi on and m ulti ob jec ti ves,assets and t he open i ng o f ma rket,and the persp i cuity and security o f property ri ght.

M odern fo restry i s a comp lex sy stem coup l ed w it h fo rest eco syste m,f o restry i ndustry syste m and eco l og ical cu lture syste m.

Its dev elopmenta l ai m is t he coordi nation o f eco l ogy,econo m y and culture.T hen,the coupli ng m echan is m o f the co m plex

system of m odern forestry is d i scussed i n ter m s o f coupli ng threshold,m echan i s m coupli ng and ob ject coupli ng o f forest e

cosyste m,fo restry i ndustry sy stem and eco l og ical culture syste m.It is cons i dered that t he i nnova tion o f techno l ogy,m an

age m ent and org an i zati on and the i m provem ent o f their modern i zati on l eve l s are the guarantee o fm ode rn forestry.

K ey word s M odern forestry;Essence;Coupli ng of eco l ogy econo m y culture;Coupli ng m echanis m

1 现代林业产生的背景

1.1 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方面来看,现代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使林业和其他产业工业化和更加现代化的过程。从社会方面来看,现代化由单一性的不分化的社会组织向结构多样化、功能专门化方面转变。从环境方面来看,现代化是由顺应自然条件向改造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界实现协调的转变。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可持续的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历史地落在了林业的肩上。然而传统林业那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模式是无法实现这一历史重任的,只有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和谐统一的现代林业模式才能有效实现这一重任。

1.2 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业生态产品及经济产品供给的客

观要求

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k m2;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k m2,同时洪涝灾害、土地石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十分严重。这是生态产品严重不足的典型表现,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指出,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服务的生态产品已经成为我国最短缺、最急需的产品。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木材供需缺口逐渐加大。从数量上看,无论将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环境资源供给生态产品,还是作为产业发展资源,供给经济产品,其能力都是不足的。林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而现代林业所具有的特性,将能很好地解决这

作者简介:吴国春,男,1955年6月生,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08年5月21日。一问题。

1.3 建设生态文明,消除林区贫困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并将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写入党的工作报告中。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在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林业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将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林区建设及消除林区贫困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生态文化发展的源泉,林业将在文明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综合运用现代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对林业进行全面武装和改造,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这是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经济建设和贯彻执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时代赋予林业建设的历史使命。

2 现代林业的内涵与实质

2.1 现代林业内涵

国内较早对现代林业的定义是张建国在其?现代林业论#中的界定: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江泽慧对现代林业的内涵做了进一步发展,定义现代林业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

综合来看,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经济、

生态、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整体森林生态系统;现代林业的经营方式应该是集约经营,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形成现代林业的生态型产业模式;现代林业的经营理念应该扎根于社会文化中,使生态和产业要素融入文化系统中,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实现生态文化的繁荣。

2.2 现代林业的实质

现代林业的实质是一种三维(即经济维、生态维和社会维)统一协调的立体发展系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维,林业系统的发展都将发生倒塌或崩溃。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深思森林与社会,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道路,即追求一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林业的五大转变决定了我国林业由传统走向现代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森林是林业产业的物质基础,当森林成为一个产业时,森林便具有了社会属性。最初,林业的社会属性只反映在经济效益和狭义的社会效益上。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从破坏森林所接受的教训上,感受到了人类发展森林产业不仅仅是对森林的索取,还应该对森林保护,人类对森林和林业的认知从森林的经济属性上升到了森林的生态属性和广义社会属性上,而后又上升到了对其高级属性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上。而这种认识又促使传统林业逐渐发生变革。

因此,现代林业是一种和谐的林业!,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和谐统一的林业,是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与管理过程,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态素质,实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永久和谐共生的林业。

2.3 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技术的先进性:现代林业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并将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断产生新的飞跃。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林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林业的过程,以及用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高素质的林业人才的过程。

效益的综合性:现代林业以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和谐统一和最大化为原则,是多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业。现代林业既是一种基础性产业,又是一种战略性产业。不仅要提供物质产品,还要提供精神产品。使林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合经济,由弱质产业变成具有强大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

功能、目标的多元性:现代林业是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目标同时并存、多功能协调统一的林业。其功能除了提供优质、安全的林产品以外,还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功能。

资产性与市场的开放性:在现代林业的发展中,森林资源应该作为国家的一项宝贵而特殊的资产,追求森林资源资产的最大综合效益。现代林业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管理森林生态资产、建设社会生态文化,为此,现代林业需要具有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产权的明晰性与安全性:现代林业应该是一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林业。目前林业理论界逐渐统一了认识,认为提高林业绩效的关键措施是改革现有林权制度,安全而明晰产权应该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3 现代林业系统运行的耦合机理

从现代林业的内涵及其实质可以看出,现代林业实质上是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动态耦合成的一个复合系统。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实现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有机耦合和协调发展,所以,生态-产业-文化的协调耦合应该成为现代林业系统发展运行的核心和关键。

3.1 现代林业的生态-产业-文化耦合系统的特殊性

整体性:现代林业运行系统,实质上是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各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耦合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是三者简单的加总,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成为具有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开放性:从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来看,现代林业的生态-产业-文化耦合系统,实质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它不断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耦合系统的活力正是在于开放的森林生态体系、开放的林业产业及开放的社会生态文化体系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和传递。这种转换与传递的规模越大,范围越大,耦合系统的活力就越强,也越有利于实现耦合系统的综合目标。

复杂性:现代林业的生态-产业-文化耦合系统,是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构成的整体,经过动态耦合后形成的复合系统,较之单个子系统具有更复杂的内部组织和更合理的结构。

多目标性:现代林业的生态-产业-文化耦合系统的总体经营目标是生产量多、质优、品种齐全的林产品,同时增加林业生产者收入,不断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所以,该复合系统的耦合也是一种多目标、多效益的耦合与协调的过程。

3.2 现代林业的生态-产业-文化系统耦合的内在机理

经过动态耦合后的现代林业运行系统,可以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放大整体效益,实现1+1>2的效果,并能显著提高系统的生产水平、共生程度和协调效应,从而实现对传统林业的跨越,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林业不断提升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需求,但是,这种耦合是有其内在运行机理的。3.2.1 生态-产业-文化系统的耦合阈

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承载能力(或生态承载阈值)即为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耦合发展运行的最大耦合阈。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自然界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以及自然界的所有活动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运行。只要这些活动在运行过程中不超出生态系统的最大承载阈值,就能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平衡。森林资源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现代林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必须要在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生态阈值的限定内区建设、发展和运行。

在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耦合阈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耦合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一耦合阈内实现的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动态耦合的综合体,才能是既符合森林生态系统进化和平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能符合林业产业发达和社会文明繁荣发展,并实现生态化转型的客观要求。能够体现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发达的林业产业系统和繁荣的生态文化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辩证统一。

3.2.2 生态-产业-文化系统的机制耦合

在现代林业系统运行中,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客观上存在着机制的耦合。这种机制的耦合集中表现在生态化的运行机制上。

森林生态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客观的生态运行机制。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只着眼于森林资源这个物质载体上,而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这个

57

第10期 吴国春:现代林业的实质及运行的耦合机理

动态发展的系统整体,造成森林资源物质代谢循环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耗竭。这不符合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的目标和要求。

林业产业是以资源为依托的资源性产业,所以林业产业客观上具有资源属性和生态属性,是一个生态-经济动态耦合的复合系统。但是一直以来,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一种传统的单效型产业???即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以盲目的、大量的消耗森林资源为主要特征。造成生态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在结构和功能关系上的破碎。这不符合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要求。

生态文化是在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本质。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我们一直强调繁荣社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是这种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忽视了生态的元素,忽视了文化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造成我国林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符合我国林业发展特点的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导致社会行为在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管理上的冲突和失调。然而,在现代林业系统建设中,通过生态化的运行耦合机制,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管理及运行应实行生态化模式,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全系统管理观,追求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完备,所以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在生态-产业-文化的耦合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要向生态化转型,建设发达的生态型林业产业,所以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在生态-产业-文化的耦合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本身就是融生态、经济和社会于一体的复合系统。从一开始,生态文化建设就强调将生态元素融入到社会文化建设中,从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上去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所以生态文化体系在生态-产业-文化的耦合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3.2.3 生态-产业-文化系统的目标耦合

现代林业是一种和谐林业!,追求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现代林业系统运行的主要内容???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社会文化体系。三大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最终要追求生态产品、生态文化产品、森林物质产品的高效协调和统一,满足社会和人类的生态公益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现代林业系统中的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在动态耦合运行发展的目标上,具有客观的耦合性。

另外,从上述三大体系的机制耦合运行来看,由于这种耦合的生态化机制,三大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都要实行全系统的生态化转型,这也是三大体系动态运行中的一个耦合目标。因为这种目标耦合的客观存在,才能建设并有效实现和谐、持续、健康的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4 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的保障条件

4.1 推动林业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推动林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力量。只有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林业新技术、新机械、新品种,提高林业科技含量,才能更好地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进程。

首先,应根据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以及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建立起保障现代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框架,重点加强林种改良,良种繁育;科学种植,集约经营;林木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技术等的重大创新。

其次,应努力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建立起林业企业、林农、林业高校和林业科研机构等实体间的一体化运行模式和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强林业科研项目的管理,以及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

再次,应加强林业科学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着力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成果与林业生产相结合的程度和成果转化的速度。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建立现代林业的示范基地和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同时,建立和完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管理机构,加强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4.2 促进林业管理的现代化

政府对林业的管理、扶持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林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的,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林业行业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仍保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的领域,很多林业管理措施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着,这必然会阻碍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因此,现代林业发展的推进,必然要求转变政府及其林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以保障现代林业的发展。

4.2.1 政府林业管理职能的创新

首先,对于林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应遵循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重新界定其管理权限。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的指令性计划转向宏观指导性计划,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由单一所有制管理转向多种所有制管理,由无限权利管理转向有限权力管理,由统治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同时,作为现代林业管理活动的主体,政府及相关林业管理部门还应当具备现代政府人格,即带头模范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不断增强自身现代化素质和生态伦理道德素质,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合乎现代林业标准要求的组织机构。

其次,对于管理人员,要由传统的人事行政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纬度上转变,做到人尽其才!,推行公务员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的公务员入口!和畅通的公务员出口!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化的林业公务员队伍。

4.2.2 政府林业管理职能方式的创新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林德布罗姆认为,政府管理职能方式实际上就是政府管理手段。!

创新政府林业管理职能的方式,首先要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包括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这些方法应综合配套运用,由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是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的关键期,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和森林资源管理的观念在短期内难以适应现代林业转变的需求,因此,法律方法和思想政治方法对政府林业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应科学合理的运用法律、经济和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依法治林,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其尽快树立生态伦理道德思想和现代林业的经营理念,能在短时间内很好的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政府在行使林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还要大量使用现代化的设施、技术、传媒工具,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高科技化和网络化,从而有效降低政府运营成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3 推动林业组织的现代化

组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体制性力量。社会学家研究现代化大多把传统组织力量的消失和现代组织体制的建立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推动林业组织的现代化,就应该在保存并完善原有传统林业组织优秀层面的基础上,构建能有效推动现代林业发展的新型组织。(下转62页)

权的流转;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条件;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促进林木合理流转;林业经营者可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等。

%运用宏观调控,加大对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经营的利益调节力度。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经营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人工用材林分户经营所形成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等方面的矛盾,而且是对旧体制利益结构的根本变革,仅靠市场行为、企业行为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特别是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时期,人工用材林链化经营过程对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经营组织中的协作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进行的必要干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政府要通过产业导向、布局规划、投资倾斜、保护价格、政策优惠等各种调控手段,引导和推动林产工业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资产联结、供求衔接、价格保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经营运行机制。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鼓励林产工业企业吸收基地农户参股,靠紧密的利益纽带和产权联结,把产、加、销各环节,林、工、贸各方面有机联结起来,真正形成产业链化的经济组织,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政府要加强立法和监督,切实保护林产工业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规范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组织的经营行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和提高,达到可持续发展。

&促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经营的对接。林产工业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利用人工用材林基地所培育的木材生产各种林产品,同时其重要职能和责任还包括为经营人工用材林的农户提供专业化的系列服务。但林产工业企业受其经营范围和能力所限,只能在其经营的主要业务的相关领域为农户提供服务,否则就会冲击林产工业企业的主业,影响经营效果,提高服务成本。作者在江西省进行调研时发现一些林产工业企业由于缺乏林业方面的知识,确实难以为农户提供森林培育方面的技术支持。因此,要在积极推动企业开展专业化系列服务的同时,充分挖掘现有的服务资源,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经营组织的对接,确保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上,确保农户享受到完善的服务。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范围广,服务成本低,具有其优势。对接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经营组织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利益分配关系,使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机融合在产业链化经营中。

4 结束语

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产工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仅将存在因大径材严重缺乏所造成的结构性矛盾,而且还将面临木材总量供给不足的矛盾。这实际上也是工业原料从主要来自天然林向主要来自人工林转变的世界性趋势的一种反映。因此,发展人工用材林是解决未来木材供应的根本途径,是林产工业持续发展和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本文结合我国集体林区人工用材林经营的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我国人工用材林产业链化经营的有关组织形式,希望能为实现人工用材林规模化经营,增加木材资源供给,消除林产工业资源约束瓶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人工用材林的产业链化经营是一个新课题,怎样通过产业链化经营发挥不同产业价值链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人工用材林规模化经营或朝着规模化经营发展,解决国内木材供需缺口、提高经济效益,使我国人工用材林的经营发展走上持续健康的道路,还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周昌祥.发展人工用材林要走产业化道路[J].林业工作研究,

2000(12):1-10.

[2] 王幼臣,张晓静,黄月艳.中国林业市场化改革理论与实践专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集体林区经营模式评价[M].北京:中

国大地出版社,2004:22-24,36-37.

[3] 陆文明.中国私营林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2:106,118.

[4] 李丽纯.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湖南工

程学院学报,2005,15(3):33-35.

[5] 伍士林,蔡细平,谷红兵.分散林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的对策探讨

[J].林业经济问题,2006,26(1):77.

[6] 陈永富,姬亚岚.对南方集体林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考

[J].林业经济,2003(5):48.

[7] 林建煌.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5,

58,199-200.

[8] 曾永寿.产业链化现象探析[J].上海商业,2005(3):52-54.

[9]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2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74,95-100.

(上接58)

4.3.1 加强对应保存的原有传统组织的改造

一些传统林业组织,应根据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对确实有必要存在,确实是现代林业发展所必需的,让其继续存在下去,但要根据现代林业新的发展环境,从制度、结构、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完善和改造,使其更适应现代林业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要求。

4.3.2 吸收先进要素,构建新型林业组织

组建林业自治组织: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我国广大农村社区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凡是村民自治活动搞得好的乡村,其经济就相对比较富裕,现代化程度也比较高。我国广大的林区基本上与农村相邻甚至融合在一起,带有明显的农村社区特征。可以借鉴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经验,组建健全而有效的林区自治组织,就地发展现代的、先进的、文明的林业组织形态,形成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典型特征和现代林业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

组建产业协会组织:为提高社会公众、企业的参与程度,可借鉴日本的生产协会、技术协会和森林组合等林业社会组织做法,在林区组建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产业协会组织,它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业性的。

随着现代林业的不断发展,还会涌现出其它新型林业组织形式,它们与原有传统组织一起,促成了林业组织传统与现代层面的对接,加速林业现代化进程,推动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的协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建国,吴静和.现代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87-88.

[2] 王玉芳.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34-154.

[3] 徐登浩.复合型生态林业???现代林业的发展趋[J].中国林

业,2007(6):33.

[4] 王玉芳.重构国有林区社会组织[J].林业经济问题,2006(4):

289-292.

[5] 王文权.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

中国林业,2007(4):24-25.

[6] 李海燕.论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J].内蒙古林业,2007

(1):6-7.

[7] 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

社,2003:96-108.

[8]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发展现代林业心得体会

发展现代林业心得体会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 - 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市林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

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生态立市工程建设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新基建的内涵概念与实施意义(发展白皮书)

一、“新基建”的概念内涵 “新基建”是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对应,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应用先试 “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的数据驱动发展,并在超高清、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完善应用环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二)更突出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 “新基建”需要加强政府对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环节治理水平,增强投资动员

能力,提升资金运用精准性,加强政策配套保障,实现舆情及时响应和监管开放透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理水平。 (三)更突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 “新基建”提升覆盖范围内数据资源、电力能源、人才的流动速度和参与程度,削弱了传统要素有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推动技术、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不仅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创新,还有助于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三、“新基建”实施的意义 (一)支撑“两个强国”建设 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5G 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数据连接能力;高铁、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足经济社会能源连接。提供通用化平台型支撑服务。通用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需求载体与核心驱动力。打造安全可控的基础网络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补足信息技术短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研能力,对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意义重大。 (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加速数字产业化。“新基建”可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形成和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速产业数字化。 “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果。 (三)加速构建智慧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新基建”促进市场监管、环境监管、政府服务、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利于加速构建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民生应用智能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基础,促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对于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意义重大。 四、“新基建”建设内容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录

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 1.北京市顺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天津市西青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河北省藁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河北省玉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山西省太谷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6.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7.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8.辽宁省辽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9.辽宁省台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0.辽宁省瓦房店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1.吉林省公主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2.吉林省榆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3.黑龙江省肇东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4.黑龙江省五常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5.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6.江苏省昆山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7.江苏省铜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8.浙江省平湖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19.浙江省诸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安徽省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1.安徽省南陵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2.福建省福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3.江西省南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4.江西省吉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5.山东省滕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6.山东省寿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7.山东省平度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9.河南省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0.湖北省黄陂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1.湖北省监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2.湖南省长沙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3.湖南省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4.广东省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5.广东省农垦湛江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6.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7.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8.重庆市潼南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39.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0.四川省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1.四川省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2.贵州省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3.云南省宣威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4.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才纳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5.陕西省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6.甘肃省甘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7.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8.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4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 51.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2.天津市武清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3.河北省定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54.河北省武强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后现代主义课程

观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内部观点歧义杂陈、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的学术思潮。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所定型的现代主义精神,渗透于人类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创造了许多“现代性的神话”,譬如中心性、基础性、唯一性、精确性、直线性、对立性、独霸性等,而这些神话又借助“科学”的光环获得了不可动摇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复杂的思维方式和宽阔的理论视野对现代主义所崇奉的“宏大叙事”给予了无情的解构、批判与超越。 现代主义内在地具有全球同质化的倾向,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全球的性质。后现代消解中心,揭露“中心意识”的垄断性、封闭性和排他性,以开放的观点重新认识边缘的价值,强调边缘而非中心对创新价值的历史贡献;后现代质疑神圣,揭露“二元哲学”的控制性、直线性和权力性,以非线性的观点重新认识多元的价值,强调认可和尊重“他者的他者性”和“多元对话”对世界共存文明的意义;后现代反对统整,揭露“宏大叙事”的虚假性、矛盾性和特殊性,以过程的观点重新认识复杂的价值,强调事物“不确定性”和“撒播状态”的流动、转变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运用后现代精神对课程领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诸如新马克思主义、概念重建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理论主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等,都可以划归到后现代主义的阵营之下。其中,“多元文化主义”和“过程转变主义”课程观典型地展示了全球化的取向。多元文化主义课程观源于多元文化教育,它认为全球化的课程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课程,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全球化表征的是世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征的是一种结构,各种文化只有在关系中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才更加有活力,所以全球化课程只有多元化才能真正地体现全球性。由于在全球的课程势力中,第三世界或文化弱势国家处于边缘地位,所以后现代主义对边缘性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譬如女性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等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都是有待发现的、富有独特内在价值的课程存在。文化多元主义课程哲学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课程的理论、政策和结构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课程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课程建设,主张在不同文化的课程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哲学和思维方式,铲除夜郎自大式的中心论诉求。譬如国际理解课

智慧教育的含义和内涵

智慧教育的内涵 欢迎关注教育技术读研笔记的博客,期待和您交流!概述 (1)智慧的含义具有以下几个观点: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文语境中,智慧是用Wisdom一词表示,剑桥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利用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善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Ability to Use You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Judgments)。 学者祝智庭认为,智慧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智慧的精神内核是伦理道德和价值认同,智慧强调文化、认知、体验、行为的圆融统整。 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提及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2)狭义的智慧教育与广义的智慧教育 我国学者靖国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 (3)Smart Education 如IBM智慧地球(2009)对智慧教育的描述:灵活交互的学习环境(SMART IS Flexible learning in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通过教育网站访问世界一流的数字资源的课堂(SMART IS Accessing world class digital content via online education sites);使教师管理者能够、发展高价值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SMART IS Sharing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cross Australia and the world)。 从目前国际上用词习惯来看,Smart Education主要是指技术支持的智慧教育(Education for Wisdom with Technology) ,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并具有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虑及国际用词习惯,用Smart来代替Wise/Wisdom

浅析现代林业的发展思路

浅析现代林业的发展思路 发表时间:2016-11-10T10:18:15.767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3期作者:谭太军 [导读] 【摘要】开展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工作,是防御自然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能够实现保障林业的高效稳定增长,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我国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提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身份证号码:43052819710725xxxx 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开展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工作,是防御自然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能够实现保障林业的高效稳定增长,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我国生态林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提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思路 推行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是解决现阶段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森林资源作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纽带和关键,不仅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木材和副产品,同时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因此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能够有效保护生态平衡、保证相关产业的稳定高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林业建设可以促进地方生态平衡发展,缓解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对生态林发展区域进行建设时,要考虑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结合地方环境气候特征来开展,如果在林区设计规划期间,发现不利于树木生长的因素时,可以进行人工改造,形成森林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例如在初期种植期间,通过人工育苗的方法来提升树木成活率,对种植区域进行灌溉,这样能够保障在干燥恶劣的环境下,生态林建设任务也可以高效完成可持续发现需要林区建设结合周围环境特征进行,这样森林生长才能够得到足够养分 2、效益协调一致原则 生态林是以促进生态平衡发展为目的建设的,属于公益性,但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收益,以林养林,才能够促进生态林区长期稳定发展。公益性以经济性之间应当处于相互促进关系,保持一致的目标原则,林区发展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也要做到前期规划,这样才能够高效的规避风险,以免造成经济损失。林业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林可以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避免野生森林遭受到破坏。在经济与资源保护上取得双向成果,林业形成系统后,养护成本投入更少,带来更大的环境与经济价值 3、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 生态系统中,森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资源,因此在对生态林业工程进行建设时,要考虑是否存在影响周边环境平衡的因素,对其进行优化处理林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形成生态体系,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也会因此而增大在对林区进行建设时,要遵从配套的原则,丰富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在工作任务开展期间,也要考虑所选择的树种是否会对地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以此来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二、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林业工程重视程度不足 在现阶段的林业工程建设中,由于对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整个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也未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热情造成了工程未能纳入到政府工作规划之中导致构建工作根基不稳效率低下。 2.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在生态林业工程的构建中,其不仅是要构建一项跨世纪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也是要改变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状况但是由于国家投入资金不足相应的补助标准明显偏低这与整个工程的基本需求无法有效配套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程随着工 3.综合治理意识不强 在生态林业的构建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整个生态林业建设未能和总体环境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综合关系相适应因此导致生态林业工程难以发挥其正常功能也未能实现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适应的基本要求。 三、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思想 由于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要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领域因此采用传统的生态学观点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通过实践分析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综合性、整体性以及协调性基本点出发才能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中既要充分考虑生态林业经济系统内部的整体协调性同时应该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因地制宜的方法实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高效发展。 2.加大相关资金和技术投入 针对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首先可以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广开资金渠道构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其次针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做好相关工作过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将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传递到一线工作者手中最后做好整个工程建设的落实工作提升整个建设系统的质量管理。 3做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总体性规划 针对综合治理意识不强的现状,要求在构建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情况和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应该对区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总体规模、基本类型以及空间布局其次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等基本条件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最佳树种、最优林种结构的配置工作,从而保证整个区域内形成最优工程布局在生态林业工程的规划中要注重对整体效果的考虑,避免因为树种单一导致整个林业系统稳定性不足防护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的情况出现。 4充分弘扬生态林业文化 生态林业文化对于培育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维护生态健康的自觉性具有重要作用。一要在生态林业示范区建设中深入挖掘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江南园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二要根据各县(区)的实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特征是对抗现代性,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建立新的秩序。通过研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不确定的内在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心的消失和对于本体论的再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社会标准发生改变,社会结构向多极化转变。“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内在性”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多元论、间断性等等。具体表现为: (1)设定相对主义。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角度。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 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

(2)后现代主义将人的主体地位模糊化,人成为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尤其反对神圣的绝对主义,而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 的普通凡人,弱化了其影响力。 (3)后现代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批判“唯一中心”、“单一视角”、“一元方法论”等,强调价值标准的多 元化。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批判、否认“同一性”或普遍性,这对于反对绝对主义、冲破传统或僵化程式具有一定意义。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主义泛滥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论”,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操作范式进行抨击、解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慎重、合理地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使我们通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第一,后现代主义可能导致过渡膨胀的相对主义。它承认不确定性.无限夸大不确定性的作用,把不确定性视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思想路径.极有可能导致极端相对主义。按后现代主义的极端相主义观点,一切都不具备确定性,那么,一切都没有普遍性,一切知识、真理都没有权威性,显然,这是非常荒谬的。 第二,后现代主义盲目弱化人的主体性。然而,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在此问题上的极端化主张——完全否认主体客体的区分、彻底否认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则有可能使人们盲目放弃人对自然、人对他人可能拥

管理学理论与实践

什么是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中各种现象及规律的学科,是在近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数学(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等),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哲学、法学),技术科学(计算机科学,工业技术等),新兴科学(系统论、信息科学、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以及领导学、决策科学、未来学、预测学、创造学、战略学、科学学等。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编辑] 管理学概念的发展[1] 早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泰罗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他还深信:“同样的原则能以等量的威力适用于所有的社会行为上,在我们的家庭管理上,在我们的农场管理上,在我们的大小商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慈善机构、我们的大学和我们的政府各部门的业务管理上。” 在大西洋彼岸,与泰罗同时代的法国工业企业家法约尔创立了一般管理学理论。1916年,他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从工业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及企业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和会计五大职能)中分离出独立的管理活动,提出了经过经验检验的普遍适用的一般管理理论,定义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由此确定了管理活动的5种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他认为,这种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适用于政府、军事部门与社会团体。法约尔由此基本上构建了关于管理活动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的知识体系,因此,也可以说法约尔奠立了一般管理学的理论基石。法约尔把管理与经营区别开来,意味着管理学是不包含企业经营活动内容的狭义管理学,而同时又提出了普遍适用的一般管理学。

现代林业和谐发展之路的探究

现代林业和谐发展之路的探究 作者吴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林业局邮编:331700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领域建设都蓬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但是,在欣欣向荣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凸显。林业建设在此过程中也不例外,其发展中出现的结构不够优化、模式老旧、效益低下等问题日益凸现,人们都开始意识到不探求正确发展之路的危机。本文在阐明现代林业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对现代林业和谐发展之路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和谐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大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时,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一、对“现代林业”的科学认识 (一)“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1]。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2]。 基于上述认识,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二)“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

发展思路大转变推动现代林业大发展

发展思路大转变推动现代林业大发展 进入新时期,林业改革发展迎来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好机遇,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责任更加重大。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现代林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全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为总任务,以逐步落实林业“双增”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加快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林业、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培育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全力推进“中国农谷”建设,促进了我市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党委重视、政府推动,明确现代林业发展思路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发展格局。市近年来在林业发展中捷报频传,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增加,这与市委市政府对林业建设的战略式规划和高度重视息息相关。一是“一把手” 工程确立生态大局。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2007 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和文化旅游强市的同时,还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道路,发展现代林业正是市“四市”战略的基础、支撑和条件。2008 年,我市被批准为个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将我市的林业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2009 年,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指明了现代林业发展方

向。2010 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的决定》,以文件形式确立了现代林业发展的“ 1461 ”工程和“三步走”战略。2011 年,出台《关于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为新时期的林业发展明确了思路;在市第七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高举“中国农谷”旗帜,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和幸福,而发展现代林业更是贯穿“四个”建设的重要内容,清晰地勾画出现代林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二是“四级书记”主抓林业。无论是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还是建设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都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我市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在全市形成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书记抓现代林业的领导格局,每年召开1-2 次专题现场会议,狠抓督办落实。从2007 年起连年实行领导干部对口联系林业示范工程制度,市级领导干部和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分管领导每年包联50 多个林业示范工程,进行示范建设。同时,还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现代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细化分解造林绿化任务,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管理;实行现代林业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绿化达标作为文明单位评选的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有效地提高了部门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二、立足生态、统筹城乡,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立足生态主题,以中心城区、各县城、工业重镇、旅游三产名镇和新农村示范点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一是实行宜林地全覆盖。将全市60万亩未完全绿化的宜林地,提出“鼓励一年完成,力争两年完成,确保三年完成”的号召,分不同地区,签订造林绿化目标责任书,将植树造林任务,细化分解,按照

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精品园)-最新标准

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精品园)-最新标准

附件: 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精品园) 考核验收办法(试行)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2010〕6号)精神,为加强我省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以下简称“示范区”、“精品园”)考核验收工作,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请范围 凡省级农业、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发文公布,且未列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规划范围的示范区、精品园创建点,并对照建设标准已基本完成的,可申请省级验收。 二、申请条件 申请省级考核验收应同时符合如下条件: 1、符合省农业园区办《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编制导则及园区建设标准》(浙农园办〔2010〕2号)要求。 2、经县(市、区)自评合格; 3、无重大农业生产安全事故; 4、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三、申请材料 申请省级考核验收应提交如下材料,并装订成册:

1、考核验收申请表(表3); 2、创建工作总结; 3、县级自评表(表1、表2)及说明; 4、示范区、精品园建设基本情况表(表4); 5、示范区、精品园的区位图与区块图(1:50000) 6、相关附件: (1)列入省级创建点的文件复印件; (2)申报创建点的建设方案; (3)其他。 四、考核验收工作组织 1、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正式行文,报经设区市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向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省级农业、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各自负责组织本系统示范区、精品园创建点的考核验收组织工作。 3、考核验收组由省级有关部门以及设区市有关专家、管理人员3-5人组成,由省级专家任组长。 五、考核验收程序 1、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进行初步审查,认为符合验收条件的,组织考核验收组赴当地验收。对不符合验收条件的不予组织考核验收,并说明情况和理由。 2、省考核验收采取现场查看与会议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实地查看 3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造成对环境的持续的面源污染。城市及其工业的污染源不断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则是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外部原因,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差异体现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本文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政府农村环境保护行政职能分配、农村环保管理机构设置和国家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了目前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与农村环境现状之间的不适应之处,总结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成因,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面源污染、城乡公平、生态文明、生态农业 1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1.1 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苏杨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一文中概括了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1]。其中包括: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充分产生的工业污染。 可以说,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污染在莱州市都有明显的体现。土壤受到化肥、农药、除草剂以及地膜的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年土壤侵蚀量为229.18万吨,侵蚀模数1593吨/年×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蚀深1.18毫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面积达25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而全市的河流基本断流,水库总氮超标,有富营养化趋势,已经造成饮用水紧张多数村庄垃圾围村,畜禽养殖户引起的废水、恶臭污染纠纷不断,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同时水质也不断下降,没有接集中饮用自来水的村庄饮用水井过几年就要更换;规模小、技术土、污染分散难治理的废塑料加工、菱苦土和滑石粉生产、石矿开采、石材加工、铸造等行业造成的区域性水污染、粉尘污染、大气污染等难以治理。 1.2 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普遍原因 从农村目前的污染状况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普遍性原因是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依靠化肥、农药、地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化肥农药的流失量惊人。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太低,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了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了土壤自净能力农药利用率平均只有施用量的,比发达国家要低,农药大部分进入了水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复习进程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含义、定义和涵义的区别 概念、定义、含义和涵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很不在意,但是貌似他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含义和涵义的意思具体相同,无异议。 概念的含义比定义广 一、概念----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二、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属+种差”定义,即把某一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揭示它与同一个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人”在“动物”这一属概念下,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是“能制造生产工具”,从而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 三、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在以上这些词语解释中所含有的门派学说里生硬甚至错误的归纳性术语个人是予以否定的)由此可见,“概念”与“定义”的区别是:

1、“概念”抽象普遍,“定义”具体确切。 2、“定义可包含概念”或“定义是概念的细化和引申/延伸。 5 整数集为什么用Z 自然数集为什么用N 实数集为什么用R 复数集为什么用C 有理数集为什么用Q 谢谢了~~ 1.用Q表示有理数集: 由于两个数相比的结果(商)叫做有理数,商英文是quotient,所以就用Q了 2.用Z表示整数集: 这个涉及到一个德国女数学家对环理论的贡献,她叫诺特。 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写出的<<整环的理想理论>>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其中,诺特在引入整数环概念的时候(整数集本身也是一个数环)。 她是德国人,德语中的整数叫做Zahlen,于是当时她将整数环记作Z,从那时候起整数集就用Z表示了。 3.用N表示自然数集: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所以就用N了 4.用R表示实数集: 实数:Real number 所以就用R了 5.用C表示复数集: 复数:Complex number 所以就用C了

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材料汇编

“**市‘两型农业’展示园” 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材 料 汇 编 湖北**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申报示范区所在地及园区概况 (3) 1.1 湖北**概况 (3) 1.2 **市“两型农业“展示园概况 (3) 第二章建设模式、发展规划、投资匡算、产业政策和可行性分析 (5) 2.1 展示园建设模式 (5) 2.2 展示园发展规划 (7) 2.3展示园投资匡算 (7) 2.4 产业政策 (8) 2.5 展示园建设可行性分析 (12) 第三章展示园资源开发方案 (15) 3.1 低丘岗地改造方式 (15) 第四章展示园建设进度 (18) 4.1 土地流转 (18) 4.2 土地平整 (18) 4.3 园区道路平整 (18) 4.4 节水灌溉农业建设 (18) 4.5 有机茶园建设 (18) 4.6 生态速生林建设 (18) 4.7 标准化鸭舍建设 (19) 4.8 有机水果基地建设 (19) 4.9 培训基地建设 (19)

第一章申报示范区所在地及园区概况 1.1 湖北**概况 1.1.1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南岸、鄂湘赣三省交汇中心,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距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空中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境内交通便捷,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和107国道,以及正在兴建的杭瑞、大广高速公路穿市而过,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即将开通的武广高速铁路使**到武汉仅15分钟,到广州也只需3个多小时;即将开工的武汉至**城际铁路、快速通道让**到武汉更为便捷。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让**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结合部,成为湖北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成为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1.1.2特色资源丰富。**是享誉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猕猴桃之乡”,以桂花、楠竹、茶叶、苎麻、蔬菜、猕猴桃、畜禽、水产、特色粮油、精品水果、山野土货、风味美食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1.2 **市“两型农业“展示园概况 1.2.1 园区建设背景。为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

新基建的内涵概念与实施意义(发展白皮书)

“新基建”是与传统的“铁公基”相对应,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供底层支撑的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表1 “新基建”概念发展时间脉络 二、“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更突出支撑产业升级和鼓励应用先试 “新基建”以产业作为赋能对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的数据驱动发展,并在超 高清、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完善应用环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二)更突出政府对全环节的软治理 “新基建”需要加强政府对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环节治理水平,增强投资动员能力,提升资金运用精准性,加强政策配套保障,实现舆情及时响应和监管开放透明,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理水平。 (三)更突出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和协调发展 “新基建”提升覆盖范围内数据资源、电力能源、人才的流动速度和参与程度,削弱了传统要素有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推动技术、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发展,市的产业创新,还有助于中 不仅促进中心城 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一)支撑"两个强国”建设 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5G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数据连接能力;高铁、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足经济社会能源连接。提供通用化平台型支撑服务。通用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我国制造业转 型升级提供需求载体与核心驱动力。打造安全可控的基础网络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 抓手,补足信息技术短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研能力,对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 变革机遇意义重大。 (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加速数字产业化。“新基建”可全面促进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新基建”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基础改造,级,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果。 (三)加速构建智慧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新基建”促进市场监管、环境监管、 安全等领域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利于加速构建全面设防、一体运作、 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民生应用智能化。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基础, 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意义重大。 四、“新基建”建设内容推动数字产业形成和发展, 加速产业数字化。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政府服务、应急保障、公共精确定 位、有效管控 促进对于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 领域5G 建设内容 1、机房、供电、铁塔、管线等的升级、 改造和储备。 2、5G基站、核心网、传输等的基础网 络设备研发与部署。 3、5G新型云化业务应用平台的部署, 务以及各种垂直行业应用 的协同。 4、围绕5G的工业互联网新型先进制造 网络环境。如物联网云、网、端等新型基 础设施,围绕车联网的车、路、网协同的 基础设施等。 与新业 目标 三大运营商预计年内建设超过 55万个5G 基站1o 2020至2022 年,投 资将逐步上升,到 建成基本覆盖全国的计需要5G基站 个,以每个基站平均直接拉动基站投资约 2025 年, 5G网络,预 500 万-550 万 50万元计, 2.5万亿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