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中小学教师全员自学考试学习资料《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2008-09-03 09:58:47|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自学考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辅导

青神县学道街小学张泽军

第一编教学策略概观

序言

1.《学会生存》一书认为“策略”的概念包括哪三个观点?(P1)①把各种要素组织成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②估计到在事物开展过程中会出现的偶然事件;③具有面对这种偶然事件并加以控制的意志。3.策略的目的是什么?(P1)

要把政策转化为一套视条件而定的决定,并根据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同情况,决定需要采取的行动。

2.教学策略具有哪三个特点?(P1)

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

第一章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

一、从“教学”的概念说起

1.教学的要义有哪些?(P3)

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②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③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

2.我国学者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揭示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P3)

①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志;②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③采用易为学生觉知的方式。

3.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育是什么?(P3)

“教育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加涅·布里格斯等)二、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

1.什么是教学策略?(P4)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2.教学策略具有哪些特征?(P4)

①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②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③教学策略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④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一种操作智慧和有效行动。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设计?(P6)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2.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着怎样的关系?(P7)

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属于较高层次。教学模式的特点: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相对稳定性。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属于较低层次。

(作为简答题,在前面加上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概念。)

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P7)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的支配。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一、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什么作用?(P10)

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哪些不同的取向?(P12)

“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生成性目标”取向,具有参与性、感悟性、体验性。

“表现性目标”取向,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多元性。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1.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P12~P16)

①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实现;②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③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④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⑤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⑥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

三、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P17~P19)

1.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确立怎样的策略思想?

①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②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③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④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⑤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第三章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认为的教育系统的改革面临的障碍有哪些?(P22)

①物质的障碍,表现为缺乏资源的设备;②行政管理的障碍,体现在规章制度不严和议事程序繁琐上;③哲学的障碍,表现为人们对理想的目的和目标持不同的观点;④心理的障碍,表现在改革参与者对待

改革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上。

一、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1.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在关注重点上有何不同?(P26)

①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而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如果这个目标不合理,实现了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目标合理,但如果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恰当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实现了目标,也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②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

③有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教学意识可能更为关注掌握“双基”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P27~P28)

①“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②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

③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④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2.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哪些发展?(P27)

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学校教学需要树立哪些教学观念?(P28~P30)

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P32~P46)⑴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P32)

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⑵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P32~P37)

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实际变化。学校教学中推进新课程所面临的困难

有:①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参数”太大;②原有教学的“超稳定结构”太强;③课程实施的“不确定因素”太多;④教师学生的“新经验积累”太少;⑤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太慢。在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时,可采用以下的策略思想:①教学的变革是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②教学的变革是原有经验的提升与改组;③教学的变革是新因素的渗入与积累;④教学的变革在渐进中酝酿了飞跃;⑤教学的变革要针对不同情况。

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决策。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和球员一起制订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想取得满意的成果,仅依据一个设计很好的课程计划是不够的,它必须介入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中去,研究并帮助教师分析影响教学决策的各种因素,把课程理念真正地渗透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全过程。

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理想的课程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是一个课程的被动采纳者,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实施的效果。

⑶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P37~P46)

①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不限于“忠实取向”,倡导走

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拓宽课程内容领域,课程内容已不只局限在课堂里的书本知识,生活领域、经验与体验也属于课程内容;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从而富集课程资源。

②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把教学作为一种互动交往和沟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③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处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关系的策略: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④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⑤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在操作上要关注以下问题: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第二编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

序言

1.新课程视野中的课程的内容是怎样的?(P48)

在新课程的视野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预先存在的、独立于实施者之

外的、完全客体化的知识;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生成的经验。以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所提供的材料、范例和媒介。

2.在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中教学策略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P49)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

第四章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哪些?(P51)

①材料信息。课程内容中的事实、例证、概念、原理和规律。

②结构信息。课程材料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包括横向的交汇与沟通、纵向的孕伏与延伸。

③方法信息。习得课程内容所必需的方法、思路和策略。

2.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有哪些?(P51~P62)

⑴预热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预热化)。通常的做法有四种:①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经引新知;②指导学生自学;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④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⑵生活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生活化);⑶问题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问题化);⑷操作化策略(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结构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第五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1.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的情境类别分为哪三类?(P64)

①实在情境: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②图像情境:以画面形式出现的形象、事件和活动;③符号情境:口头、书面与体态语言显示的

意义。

2.情境的牲有哪些?(P64)

①直观性:感性因素比较丰富;②典型性:内部蕴含主题;③稳定性:可以反复感知。

3.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P64~P73)

①富集课程资源,如: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以教材为基点发展与再生教材等;②获取替代经验,如:借图画想像,借音乐想像,借影视想像等;③促使感同身受,如:让学生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流、对话、作文;④提供学习诱因,如:展示学生见过的物,说学生经历过的事,表演学生学过的课文中情景,看学生参与过的图片、录像等;

⑤运用模拟情境,如:让学生当解说员、导游、推销员等。

第六章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1.教材内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因素?(P76~P77)

①显性情感因素;②隐性情感因素;③悟性情感因素;④中性情感因素。

2.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一般采用哪些策略?(P78~P88)

①展示情感策略;②发掘情感策略;③诱导情感策略;④赋予情感策略;⑤调节情感策略。

第七章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1.什么是活动教学?(P89)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

主体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标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哪几类?(P90)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三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这就是:①实践活动;②符号活动;③综合活动。

3.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的具体展开方式从哪些方面入手?(P91~P100)

①开放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②在参与中学习(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参与争论、参与操作、参与实践……);③综合学习(拓展加深、解决具有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学科相互渗透……);④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实验、长期观察……);⑤课程整合(数学课中有语文味、美术课中有体育味……)。

第三编教学策略述要

序言

1.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

①内容型;②形式型;③方法型;④综合型。

2.本书作者将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P102)

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②组织与呈现教材的策略;③师生互动的策略;④作业设计与指导的策略;⑤课堂管理与调控的策略;⑥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

※第八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有哪些?

①目标策略;②成就策略;③情境策略;④变化策略;⑤调节策略。2.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念对学习心理动因的认识有哪些特点?(P104)

①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个“系统”,要协调各种动因,寻求促进学习的综合、整体效应。②学习中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是统一不可分的,要注意通过强化认识活动本身去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③学习动因与学习行为及其效果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双向的联系,要注意学习效果、学习评价的反馈作用。④学习的动机是内外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情境的设计。⑤学习动因与学习者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联系,要注意对多种多样的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加以调节和利用。

3.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P108~P115)

⑴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可以从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列举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等。

⑵设置逼迫目标的适当阶梯。通过降低要求、减缓坡度,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等点滴积累策略,让学生既保持追求的热情,又可以有效地拾级而上。

⑶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将目标分解为一件件具体事情,落实到

每一天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做事中实现目标。

⑷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性在“最近发展区”上诱导出“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预期;根据学生的进步和预期实现情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引起学生新的预期。

3.运用“成就策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P116~P123)

⑴创造成功机会。创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学生自己的实际水平为最好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强化优点、树立自信等。

⑵学会赏识学生。说说违心的话也无妨,嘴上常带赞赏,话语常带激励等。

⑶利用优势转移。用学生的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的发展,用优点带动缺点的改正,“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⑷提供替代经验。给学生树立适合于他的、乐于接受的榜样,营造“所有人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文化,不断通报进步情况等。

4.情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P124~P125)

①促进迁移;②真实学习;③主体性的建构。

5.情境教学中应有的关键点是什么?(P125)

①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②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③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6.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125~P132)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

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

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

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卷入”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7.什么是变化策略?(P133)

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等来实现的。

8.教学中可在哪些方面运用变化策略?(P133~P141)

⑴科学安排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的安排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刺激因素的效用,并把它们组合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的模式。如:利用乐曲、朗诵、画面营造教学氛围。

⑵注意活动方式变化(活动方式方面)。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演示、读书等)和方式(如游戏、操作、表演、模拟、说唱等)的变化,有利于各种方法的方式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稳定学

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变单纯讲授为“活动中学”,用动作模拟课文描写的内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等。

⑶变换课堂教学节奏(课堂教学节奏方面)。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变换教学活动的节奏,尽量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铺垫、有推进、有高潮、有回旋、有余音”的教学变奏曲。

⑷增强教学审美情趣(教学侧重点方面)。抛弃枯燥乏味的教学程式,在审美化和情趣化上下功夫,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9.教学中怎样运用调节策略?(P142~P150)

⑴倡导积极关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节后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关注他,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效。

⑵调控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可表现为三种:一是以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二是以学生提心吊胆地提防某种打击为特征的“防卫型气氛”;三是以师生相互反对为特征的“对抗型气氛”。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探索。

⑶讲究强化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

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强化主要包括外部的奖赏作用。赞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的,如奖金、奖品等;一种是精神的,如表扬、鼓励、赞赏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赞许乃至奖励的各种强化手段,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要善于把褒贬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使比赛、竞争之类的活动产生激励的正效用。

⑷控制焦虑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激励学生进步与努力的环境,减少各种过激反应,控制考试、竞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因焦虑带来的心理偏异的产生。

第九章教材呈现策略

1.教材呈现的策略有哪些?(P158~P176)

①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策略;②“先行组织者”策略;③素材处理策略;

④问题研究策略;⑤活动展示策略。

2.课程与教材、教材与教科书有着怎样的关系?(P153)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成分(课程还包括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教科书是教材的主要成分(教材包括了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还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

教材的概念可以概括为:①旨在构成课程而选择出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

3.新课程的教材观是怎样的?(P154)

教材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素材”,是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新

经验的“谈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4.教材有哪些功能?(P154)

①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②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③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④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

5.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着重哪些方面?(P156)

①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包括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等等);②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③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④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

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当注意哪些问题?(P157)

①要有统领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③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④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果应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不能“为改变而改变”、“为更换而更换”;⑤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识未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避免主观随意行为;⑥宜量力而行,逐步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不追求一蹴而就。

7.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哪几种“先行组织者”。(P162~P165)①陈述性组织者;②比较性组织者;③具体模型组织者。

8.用素材处理策略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从形式上看一般有哪些类型?(P166~P168)

①积木式材料;②案例式材料。

9.用问题研究的教材呈现策略呈现教材有哪几种情况?(P170~P176)

①基于“用教材教”的问题研究;②基于“真实”任务的问题研究;

③基于“定义不完善”的问题研究。

10.采用活动展示的策略呈现教材,值得重视的有哪些办法?(P176~P180)

①互动式展示;②探求式展示;③模拟式展示。

※第十章教师启发诱导的策略

1.教师启发诱导的策略有哪些?

①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②教师置疑问难的策略;③教师的演示策略。2.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呢?(P182~P186)

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交往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目的性:就交往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②具有互为主体性:就交往主体来说,学生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

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③具有“规定”性:就交往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④具有计划性:就交往的结构来说,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

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实现师生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转变:①教学不再是有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②教师应更多地作为一个学生的倾听者、交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者;③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实施者。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真正的倾听和接纳对方。

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哈泰帕把互动分为“水平互动”和“垂直互动”,“水平互动”是年龄特征、知识经验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常采用小组讨论、相互教学等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倾听、比较和发现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有差异的见解,促进“节约思维”、深入思考与反观自身而获得创见。“垂直性互动”是指儿童同成人、教师或高手之间的一种互动,它是在教师传递社会文化的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参与,“认知学徒制”、作为“脚手架”的互动,都属于这类互动。

⑷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必须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由交流合作而推动的积极深入思考中,才能实现。

⑸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理解。理解的基本涵义是: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地、共同体验、宽容悦纳。从理解的意义上讲,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当哪些角色?(P187~P188)

①促进者的角色;②组织者的角色;③指导者的角色;④合作者的角色;⑤反思者的角色。

4.教师在调适自己的角色时,要注意习得哪些东西?(P188)

①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②激励、启发、引导的方式;③自律、超越、创新的精神。

5.你是怎样认识讲授的?(P188~P192)

⑴言语讲授是教师最基本、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可以说没有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曾用过讲授,也没有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用言语讲授。对学生来说,获得知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

⑵言语讲授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言语讲授的实质是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因此讲授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总之,如果教师的讲授做到了既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合理安排材料,提供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和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能独立地、批判地探索教材,透彻理解教材,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是被动的接

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1 序言 大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 成败、 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方面人才的问题:教学方法合适与否,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l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 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知,全面深入地探讨大学教学方法,并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因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目前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教学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狭义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手段.高等教育学中所说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狭义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目前大学教学方法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观点方面,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主要体现在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2)教学模式方面,搞统一的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学生用相同的培养模式,而从不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每位学生学相同的课程, 课程进度相同,毕业时间相同. (3)教学内容方面:以行业为目标,以专业为中心,知识结构非常单一,人文教育比较薄弱.教学内容比较老化,每位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而选择学习内容和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4)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题,“满常灌,注入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特长没有体现出来. (5)考试方法方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确定学生整体能力的好坏,严重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鉴于目前大学教学中存在以上的问题,致使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3创新大学教学方法 哈佛大学的校长德里克·博克曾说过:“改变教学方法要比改变教学内容付出更多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使用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是一段时间就能完成,它需要老师的长期努力才能实现.依据本人在大学教学中的亲身体会和听一些名师的课,觉得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 在教学内容中许多的定理它们的条件以及结论并不是事先已经知道的,而是科学家们对大量的 Vol.28No.5 M ay 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5期(上) 2012年5月浅析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余成林1,王素丽2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立先进的研究性的教学新理念.研究性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推动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政策措施的保证和有组织地推进,最终形成先进的以学科为核心,以课程作为载体的教学方法结构.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5-0247-02 247--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题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模拟考试题(一) 一、选择 1.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念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的是[ B ]A.教学理论B.教学模式C.教学策略D.教学方法 2.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 A ]A.学生发展为本B.科学与人文交融C.回归生活世界D.民主化 3.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要做到[ D ]A.变“传话”为“对话”. 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C.变“教书”为“铸魂”D.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4.下面关于课程内容包含的主要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材料信息②结构信息③方法信息④知识信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属于[ C ] A.图像情境B.生活情境C.实在情景D.符号情境 6.在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中,配录像画面朗读课文是[ D ] A.发掘情感B.诱导情感C.赋予情感D.展示情感 7.下面关于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的类型,错误的 ...是[ C ]A.实践活动B.符号活动C.学习活动D.综合活动8.下面关于从哪些方面入手运用成就策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①创造成功机会②学会赏识学生③利用优势转移④提供替代经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增强教学的审美情趣”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D ] A.目标策略B.成就策略C.情境策略D.变化策略 10.在教材呈现策略中,“温故而知新”属于[ C ] A.问题研究策略B.活动展示策略C.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策略D.素材处理策略 11.下面属于置疑问难的意义的是 [ B ] A.创设冲突情境 B.引发思维活动C.启动定向思考D.鼓励发散思维 12.“遵循感知规律,研究媒体的特征”属于[ B] A演示策略的意义B.运用演示策略的基本要求 C演示策略的操作要义D.演示策略的功能 13.“相机引导”属于学生学习方式指导中的[ C ]A自主学习的指导B.合作学习的指导C.探究学习的指导D.体验学习的指导 14.下面的叙述中属于体验的途径的是[ A ]①感知②活动③经历④提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在学法指导的方式中,点拨式属于[ B ] A.直接型指导B.渗透型指导C.个别型指导D.自悟型指导 二、判断改错题 1.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具体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实施观。(×) 新课程要求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观。 3.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做中学策略。(×) 用“动”方法来转化“静”的知识是认知性加工策略中的课程内容的操作化策略。 4.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既是教材呈现的一种形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5.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素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念强调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的教学观念。 学校层面的新课程实施需要树立以下教学观念: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②课程是经验;③教材是范例;④教室是实验室;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⑥教师即研究者;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真题

2013年4月《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真题 一、单选(15题30分) 1、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 A. 课程理念 B.课程意识 C.课程目标 D.课程评价 2、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 A.反映 B.运用 C.体现 D.彰显 3、课程内容的问题化属于() A.情境性设计 B.情感性处理 C.认知性加工 D.活动性展开 4、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 A. 具体化 B.抽象化 C.简洁化 D.明晰化 5、课程内容的情境设计中的情境包括图像情境、符号情境和() A. 事物情境 B.现场情境 C.实在情境 D.自然情境 6、新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倚重课程内容的() A. 情感性处理 B.认知性加工 C.情境性设计 D.活动性展开 7、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是学生的() A.动力因素 B.智慧因素 C.策略因素 D.学习积极性 8、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教材是() A.视听教材 B.图书教材 C.电子教材 D.教科书 9、教师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是() A. 质疑问难 B.直观演示 C.言语讲授 D.实际训练 10、构成课程与教学的最基本和比不可少的要素是() A. 教材和学生 B.活动和学生 C.课堂和活动 D.教师和学生 11、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 A.自主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体验学习 12、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 A. 决定因素 B.内在依据 C.先导条件 D.深层动因

13、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 A. 教学实践 B.教师培训 C.教学评价 D.教学管理 14、学习策略最基本的要素是() A. 教学态度 B.学习方法 C.学习条件 D.学习背景 15、课堂纪律管理的功能体现为() A.全面育人 B.保障秩序 C.促进自律 D.形成责任感 二、判断改错题(4题20分) 16、教师的每一堂课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 17、教室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18、学习指导只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19、表扬、赞赏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强化方式。 三、简答题(5题35分) 20、简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特点。 2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22、简述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策略。 23、简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 24、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15分) 2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成就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王献玲 2008年 9 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以教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为准。在学习教材时,要搞清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意义及有关的政策;要熟识课程中出现的概念;要注意将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要结合着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来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本课程网络课件中的讲授内容是对教材的辅导性解说,是归纳、总结,多为知识点,这些都必须是要掌握的。在课程学习指导书中,每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具体的章节重点、要点,对这些一定要熟练掌握、能运用。指导书的每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作为学员学习成绩考查的基本标准。 课程学习进度安排及课时分配 本课程学习共有课程讲授二十五讲,具体分配为第一章二讲、第二章三讲、第三章三讲、第四章四讲、第五章五讲、第六章二讲、第七章二讲、第八章四讲。要求每星期应学习一讲 每讲学习2个课时。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机,了解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当今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要弄清楚为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熟悉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特点。 3.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4.深刻认识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二、本章重点 1、要把握整个当今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代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由此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依靠课程与教学

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某某学院工商系市营教研组教研讨论记录 组长: 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为了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我们近期拟开展对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讨论和探究。 今天我们教研组讨论的主题是:积极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请老师们集思广益,踊跃发言。 某某某:关于教学方法,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吧,根据我们大部分高校教学方法的了解,结论是:我国的教学方法还处于欧美国家大学教学方法19C以前的水平。总体上还是满堂灌,总体上讲还是缺少研究,总体上来讲缺少师生的相互交流,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缺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智慧,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缺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现在总体上的判断,如果得到确认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比较落后、陈旧,这跟钱学森的判断是完全一致得到。 因此,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任重而道远。 欧美大学要求学生课前把学的东西看了,然后带着问题与老师交流,老师觉得这节课有可能不懂的东西,要么是关键的东西,理解起来有难度,还有新东西,每次上课,除了教材,还要带参考书、报纸、杂志,把新东西讲给学生。学生带着作业,要么在小组交流汇报,要么在班上交流汇报,像学术研讨会式的。每个人都有在正式场合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下来,讲话有条理、很规范。学生的发展都是通过我们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方法来实现的。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综合的发展,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发展认知及其他,他的素质包括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意义。 从教育学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的意义。我们更多的理解为教师的方法,但是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做学生和教师的经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的?在欧美,主要是学生学,教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这是教的意义,如何实现?从欧美教学来讲,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设计,本领域的东西都要学,还要组织学生的研究工作,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学。欧美会创造研究的环境和过程来让学生体会研究的经历,每次课都会给学生布置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去解答,即“从做中学”。我们要做出改变,要创设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展自己。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教学与管理》 2010年2月15日 理论学习 教学策略的概念首先出现于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宣布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实验失败后,美国的课程改革出现了暂时的真空,相应地,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并出现了若干教育改革浪潮。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改革的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宏观改革发展成为微观领域的学校内部整体改革,从零散的改革方案发展成为系统的结构重建”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发现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的是史密斯。1976年,他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前者注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后者则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加涅认为,教师取得成效上的差别反映着他们管理和指导策略上的差别,在1985年提出了“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 上世纪90年代,教学策略被引入我国。我国学者在介绍、研究、推广教学策略的同时,力图为教学策略界定一个概念,并在教学论中给予一定位置。 一、教学策略概念探讨 虽然教学策略在美国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但是,我国学者初接触教学策略这个概念之后,就试图说清楚这个概念。由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教学策略的定义多达几十种。比较权威的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认为,策略一词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是与方法、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2.北京教育学院时俊卿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 段得以实现。他说,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评析、研究,并最终策划、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监控和调节来保证教与学生动、活泼、主动而高效的进行。 3.皮连生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教学策略 也可称为广义的教学方法。 4.西南大学张大均认为,教学策略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做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5.华南师范大学黄甫全、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认为,教学策略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体现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媒体、组织形式、手段等一系列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 6.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均属于教学策略。 7.北京景山学校陈心武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8.华东师范大学李晓文认为,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就教学活动维度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具体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实施过程,但又不是具体的方法和技能。内容构成维度主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地位 ■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常华锋山东滨州技术学院 朱莉 ■3··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出示6÷3=(),学生回答“等于2”。教者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书本上的参考方法是:要想()三得六,括号里是几,就商几。一位学生回答:“因为3乘2得6,所以商2”。教者冷冷地说:“是吗?” 另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二)三得六,所以商2”。教者欣喜地说:“好!这才对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死板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

2020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

新课程概念: 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 主要有六个趋势:进行独立的、主动的、 (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 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 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实际课程空无课程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 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 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b 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

---------------------------------------------------------------最新资料推荐------------------------------------------------------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研究。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如何更新我们教学观念,包括学习观和教学观等。 第二,如何改善课堂中教学策略,如讨论、探究和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以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环境。 第三,要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在这些方面,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推进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在谈到课堂教学时,一些教师提出,能否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呢?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英国的科克罗夫特(Cockcroft W.H.)报告发表后,英国也有些教师希望调查委员会提出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但是该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单元的性质,学生和教师本身的经验及能力来决定。 广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研究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为 1/ 22

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做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基本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 教师构建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学习观一般说来对学习有两种认识,一种叫作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另一种叫作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 在教育上,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外在刺激与头脑中反应建立的实质联系。 外在的刺激即是习题、题目。 学生的反应就是解题的方法。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用两个字概括是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 这是学习观的问题,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对学习观的不同认识。 但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用建构主义的语言来说,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 文本在课堂中就是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是指更广泛的对象。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1章在线测试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课堂手工课程 4、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意义在于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C、有助于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 D、有助于开发课程资源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E、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 正确错误 2、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正确错误 3、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正确错误 4、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错误 5、1990年,美国总统布什举行教育首脑会议,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 、分科课程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在课堂里进行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用考试来评价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但非具体规定。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注重改善学习方式。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正确错误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7章在线测试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7章在线测试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7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5:40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 A、人力、物力和财力 B、时间 C、场地设施和环境 D、对于课程认识状况 2、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分为 A、校内课程资源 B、校外课程资源 C、社区内课程资源 D、社区外课程资源 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网络资源 E、乡土资源 4、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 A、乡土地理 B、民风习俗 C、传统文化 D、生产和生活经验 5、开发和利用这类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 A、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B、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C、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他只有在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真正进入课程。 正确错误 、校内课程资源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 正确错误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而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正确错误 、对学校教师来说,国家、地方、校本课程都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正确错误 、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正确错误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教师应以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出发,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课例;教师;学生;融合 课例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 教师和学生讨论,决定由全班同学分头去做课前准备:第一组,负责去图书馆,通过书籍、报刊、杂志,收集有关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水对生物体的作用,水与工农业的关系等资料。第二组,网上查找最新的有关水资源的危机,水的污染问题及有关解决方案的报道。第三组,调查附近小区中用水情况(教师为学生提供调查项目:平均日用水量,家庭用水排向何处,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等)及调查附近工厂生产用水情况和废水的处理情况。第四组,从附近水域采集水样交检测中心检测,测定污染程度。 (二)课内活动

首先各组代表汇报工作情况和结果,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各抒已见。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自愿根据调查结果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或者对当地的环保部门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建议。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设计“节水微记”,并解释设计意图。 教师电脑打出“节水微记”,让学生讨论其涵义,并讨论生活中应怎样做? 【点评:这个课例体现了课内课外相贯通,体现了师生能很好利用周围的环境,恰当利用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切身体会到应节约水爱惜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课例蕴含的理念之一是教师要树立新课程意识。 1. 要全面理解新课程。 我们以往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