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复习资料(12级上师大)

毛概复习资料(12级上师大)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与时俱进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以下3点: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科学发展观。

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时间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什么是解放思想: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国语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重要向地方分权和过大企业的自主权。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生存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的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

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发展生产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三步走”: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过敏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际基本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

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制体系。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大三个倡导,三个自信,中国梦。(自己查)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P28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四点)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

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