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选修3知识点复习完整版本

历史选修3知识点复习完整版本

历史选修3知识点复习完整版本
历史选修3知识点复习完整版本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

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全面爆发。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奥、意三国协约:英、法、俄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

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

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

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

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

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

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

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

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㈠巴黎和会

⒈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⒉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⒌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⒍各国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

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

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⒎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⒏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⒐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⒑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㈡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

⒉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⒊系内的矛盾:(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⒋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⒌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⒍国际联盟:

(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㈢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⒉发起国:美国

⒊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⒋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⒍操纵国:美、英、日。

⒎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⒏内容:⑴《四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

(2)内容: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B英日同盟终止。

(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与欧美列强平

起平坐地位。

⑵《五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①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②对英:丧失了海上霸权

③对日: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

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⑶《九国公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⒐影响:(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

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⒑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⒒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

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⑵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⒈原因: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

间的矛盾)

⑵具体原因: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⒉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

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

⒊特点:⑴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⑵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破坏性特别大

⒋影响:⑴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①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⑵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

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②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

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

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①时间:1933年初,

②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③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

策源地形成

⑶内外政策(1)政治①一党独裁统治

②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

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③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⑵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⑶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⑷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⑸文教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⒍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

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亟需。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

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⑶内外政策:①政治: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

②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③外交: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⒎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是垄断资本家的需要和选择;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

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

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㈡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

法西斯势力。

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

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

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⑸败因:内:力量有限外:西方绥靖政策。

⒋特点:反法西斯侵略为中心各国纷纷建立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特点)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⑴背景: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

②由于英、法、美等国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⑵原因: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

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互相支持利用.

⑶结盟招牌:“反共”(利用与苏联的矛盾欺骗英法美等国)

⑷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

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

⑸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

战迫在眉睫。

㈢走向世界大战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

②祸水东引。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

“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

洛伐克

⑤制造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为何这样说)

⑥二战爆发后,进行奇怪战争

⑹影响:①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埃塞俄比亚亡国了,西班牙共和国政权被颠覆了,中国东北

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②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③使许多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苏联对英、法等国心存芥蒂,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④最后英、法等国不得不首先吞下这枚自己种的苦果

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⑴原因:①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

②《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

⑵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⑶时间:1939年8月,

⑷内容:双方互不侵略者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⑸后果影响:①对苏联:A使其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B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

次绥靖,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C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苏联,使其未作充分的战前准备。

②对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⒈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

⒉波兰溃败原因:①法西斯德国发动突袭: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

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布署失当并依赖英法

③英法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军奋战④苏联趁火打劫,建立东方战线,入侵波兰

⒊法国溃败原因:(1940年6月)①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自身士气低落,自

食其果;军事回想落后对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战术熟视无睹;

对德进攻方向判断失误;统治集团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占

据主导地位;不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

②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出其不意;单线作战

③意大利趁火打劫

⒋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底6月初。德使用闪电战;采用曼施坦因方案,英法军队被困,后

大部分撤回英国,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⒌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10月)主要是空战,最终粉碎了德国的阴谋,10月间,希特勒取

消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使其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⒈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⑴原因: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

②1940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

③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军事资源

⑵时间:1941年6月22日

⑶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战争初期,德军进展顺利,到11月,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⑴原因:①侵占中国和东南亚是日本长期发以来的既定目标

②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刺激了日本的动野心

③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

④1940年8月,日本公开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

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⑤1940—1941年,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

日本。美日矛盾激化

⑥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日本把美国太平

洋舰队看作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

⑵时间:1941年12月7日

⑶影响:日本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

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⑴原因: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②苏德战争的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

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⑶过程:①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

②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③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④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⑤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⑥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

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初,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与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⑸意义:①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

②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协作、互相支援和配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⒈莫斯科战役:⑴时间:1941年9月底-------第二年初。

⑵结果: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

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

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⑷影响:消灭苏联的“闪电战”计划破产了。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世

界人民受到鼓舞,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

段。

⒉斯大林格勒战役:

⑴原因: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

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中转站。莫斯科战役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

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南线,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以便夺

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工业及石油产区,进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⑵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⑶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⑷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

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

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④德军后援困难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

⑸影响: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被歼33万人,损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从此,苏

军开始转入反攻。这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

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⒊中途岛战役:⑴原因:1942年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进行了轰炸,日本举国震动,

决定消灭太平洋舰队。

⑵时间:1942年6月

⑶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

⑷胜利原因:①战前美军成功地截获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密码,察觉了日本的作战计

划,集中有限兵力,伺机歼敌;

②日本分散了绝对优势兵力。战术陈旧,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

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错失战机。

⑸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⒋阿拉曼战役:⑴时间:1942年秋。

⑵结果: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

⑶胜利原因:①德意由于战线过长,给养出现困难;

②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

⑷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⒈瓜岛战役:1942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到1945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

⒉意大利投降: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

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降。北非战场结束。

⒊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

⒋诺曼底战役: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

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

⒌开罗会议:⑴时间:1943年冬。

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

⑶地点:开罗。⑷内容:《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⑸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

⒍德黑兰会议:⑴时间:1943年11月。

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⑷内容:①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

②会议还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⑸意义:协同了三国对德作战。

⒎雅尔塔会议:⑴时间:1945年2月。

⑵参加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⑷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②准备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⑸意义: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大国初分了世界。

⒏波茨坦会议:⑴时间:1945年夏。

⑵参加者:杜鲁门、丘吉尔、斯大林。

⑷内容:①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⑸意义: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⒈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约5 000万。直接军费消耗达1.1万亿美元,还有4万多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被毁坏。在这次战争中,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举“纳粹残杀犹太”和“南京大屠杀”。

⒉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①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人教:已不

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

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民体

系彻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

⒊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⑴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

⑵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⑶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⑷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⑸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

⑹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制: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

(1)主要内容

(2)评价

积极: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将苏联与美苏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

消极: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使雅尔塔体制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雅尔塔体制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结束,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局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针对弈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主要斗争方式。

2、冷战的形成

(2)“冷战”序幕——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冷战”的全面开始——1947.3杜鲁门主义提出

政治上对抗:1947.9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对抗:马歇尔计划1947.6:根本目的: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1949.9

军事上对峙: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约)——标志着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随着美国遏制政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展开,到1955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4)美苏争霸(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美苏争霸日益成为“冷战”的主旋律)

美苏争霸的原因:

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

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主要原因)

决定事件发生发展的是内因,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是主要的(同时也是主观原因),而双方实力对比变化是客观因素,可能性。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争霸态势: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争霸的优势的美国。

表现:缓和:外交上“和解”——戴维营会议

“柏林墙”的修筑)

古巴导弹危机(战略优势在美国)

美苏争霸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争霸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方面。

美国:尼克松主义(缓和政策)苏联:积极进攻战略

缓和:

(1)1972年尼克松访苏(缓和高潮)

(2)1975年,欧安会召开,签署《赫尔辛基宣言》

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争霸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国方面。

对抗:1980年“卡特主义”提出: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1981年里根新遏制政策: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星球大战计划,逼苏联搞军备竞赛,以此拖垮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苏联。

缓和:标志:1987年《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签署(标志美苏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第二次缓和”)

(5)、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1991.12.8,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体”。(初步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作为国际法一个主体停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

东欧剧变原因

内因:

历史原因: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政治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政治危机

外因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

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苏联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世界地理专项训练(一)

一、选择题

下图为300N附近四条河流的河

口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1—6

题。

1、按河流的流程,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

A 甲丁丙乙

B 甲丙丁乙

C 乙丁丙甲

D 乙丙丁甲

2、四条河流年径流量变化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下列对四条河流河口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处是世界著名的黄麻产区

B 乙处是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

C 丙处是所在国最大的林业区

D 丁处是所在国最大的工业区

4、关于甲、丙、丁三处共同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盛产石油

B 流域内人口都稠密

C 下游两岸都盛产棉花

D 都有水稻种植

5、甲处沿300N线建立绿色植物带,它的主要作用是()

A 防止泥石流发生

B 减少土壤盐碱化

C 保护河流水源地

D 减缓土地荒漠化

6、甲处种植的经济作物的生长条件是()

①光照强②热量丰富③土壤疏松肥沃④降水丰富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当地区时2005年7月2 6日10时39 分,“发现”号航天飞机从卡拉维尔角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读“卡拉维尔角的位置示意图”,回答7-9题。

7.“发现”号航天飞机从卡拉维尔角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时,北京时间约为

A.25日21时39分 B.26日13时39分

C.26日23时39分 D.26 日7时39分

8.“发现”号航天飞机从卡拉维尔角的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时,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

A.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图中的河流E正值一年中的丰水期

C.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收割季节

D.地球的公转速度接近一年中的最大值

9.卡拉维尔角位于图示国家的

A.东南部,墨西哥湾沿岸 B.东南部,大西洋沿岸

C.西南部,太平洋沿岸 D.西北部,加勒比海沿岸

读沿45°E经线各地某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此时国际标准时间是

A.12时 B.9时 C.8时 D.5时

11.与上图对应的太阳光照图正确的是(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二、非选择题

12.读下图,当太阳直射甲点时,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旧的一天的经度范围是

。共跨的经度是度。

(2)乙地的时刻为点;乙地日

出的时刻为点。

(3)甲地向东运动的物体会向方向偏转,所以,我国长江下游岸的河运港口更容易受泥沙淤塞的

影响。

(4)要乘飞机从甲地到丙地,当飞行速度和飞行的高度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其飞行路线如何确定,能够从理论上实现节省时间和能源的目的?

(5)此时我国的雨带大约推移到什么地域?(1分)其天气特征主要有哪些?

13.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 是晨线,CD 是日界线。分析该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极点是 极点。此刻北京时间是 月22日 时。

⑵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近、远日点中的 。

在未来的两周内,公转速度先继续 ,然后变 。

⑶在图侧适当位置用箭头画出太阳光线,并用阴影在图中

标出21日的范围。

14.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的①②③三大河流中,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 (填序号),其发源地在我国的 (填省区),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专家率先提出了该河区域经济开发的设想,你认为该河区域经济有哪些项目可供开发?

(2)图示的①②③河流中,河流 (填序号)穿越了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圈,近年来该经济核心圈的经济结构逐渐向轻型化转变,主要原因是

(3)2005年10月8日,在图中甲地发生7.6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大范围的滑坡,使该地区遇难人数超过7万人之多。甲地板块边界类型是(生长或消亡) 边界,简述该地地震发生的原因。

(4)图中乙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该地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量较高,

135°

E

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15.材料2006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拉开了俄罗斯“国家年”的序幕。在此次访华前后,能源问题特别是中俄石油管道问题成为关注焦点。该议题对于奉行多元化能源战略的中国有重要意义。

(1)被称为“母亲伏尔加”的河流,在图中的字母代号是________。试分析该河水文特征。

(2)A水域南岸地区属于_________气候,该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B水域_________部盐度较低,原因是(8分)

(3)D河流域是该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请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域类型和有利区位因素。

(4)中国为什么要奉行“能源多元化战略”。俄罗斯在中国能源战略中有什么重要地位。

世界地理专项训练(二)

读下图判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30°E B.0°,60°E

C.30°N,30°W D.0°,120°E

2.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B.0°,180°

C.0°,150°W D.150°,180°

3.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A.10时 12时 B.12时 18时 C.14时 16时 D.18时 18时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于2004年3月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78o55'N,11o56'E)建立。据此,完成4—5题:

4.该考察站位于北京的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5.该考察站营地建筑门口的五星红旗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东北方向

下面四

幅等高

线图,回答6-7题:

6.图中的数字表示地形的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列与图序相符的是:A.①山峰②山谷③山脊④盆地B.①山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谷

C.①盆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峰D.①盆地②山脊③山谷④山峰

7.上图四幅地图中的虚线,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右图中两条经纬线之间的间距相等,虚线为昏线。读图做8 -10题。

8.甲地位于丁地的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东北方向

9.当图中乙地的时间为20时时

A.北半球昼长夜短

B.全球被平均分为两天

C.丁地的地方时为21时20分

D.北京时间为次日4点

10.此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A.堪培拉B.巴西利亚C.伦敦D.圣彼得堡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与13日18时46分。读图3,完成11-13题。

11.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 .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 .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 .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 .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

到日偏 食的结束

12.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 .地方时

B .西10区的区时

C .西9区的区时

D .西8区的区时

13.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

区,其 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 .0小时

B .1小时

C .2小时

D .3

小时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4—1中,甲和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低的两条曲线是

A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5.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

A .北京

B .上海

C .汕头

D .海口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A 、B 、C 、D 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回答问题:

(1)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并在A 处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当地球位于C 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___________,阳光直射的纬线是____,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

(3)当地球位于B 、D 两处时,太阳直射___________,此时北京的昼长为_________小时。

(4)当地球位于A 处时,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现象,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太阳高度达______(最大值、最小值),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

(5)当地球从C 到D 时,上海的昼长变________(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_______(大、小)。

(6)A 、B 、C 、D 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点,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______点附近。

17.下图中A 、B 地区为高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 、B 高原地形的差异。

A

B

C

D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8.图10为“法国水系示意图”及“法国部分农业用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水系图,判断法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2)罗纳河从源头到河口,共建有19级水坝,除了上游一座于二战后建的大坝是80米高之外,其余18座都为低坝,没有一个因修水坝而出现移民。你认为修建低坝还有哪些好处?

(3)描述图二中葡萄种植园景观的分布。

(4)制约小麦和葡萄生产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

19.读两国轮廓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回答图示两国在自然资源方面各具有的突出优势。

(2)简述两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A城与B城相比,城市问题哪一个更突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①、②两处,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较大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5)甲图所在的大洲有世界最大的沙漠,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与乙国相邻的该洲另一农畜产品出口大国是哪国?该国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20.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K表示1月份某局部地区20oC等温线分布,虚线是有待确定的等温线走向。判断该等温线西半段走向,并说明理由。K曲线西半段走向是(K1还是K2)曲线,理由是

(2)甲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

(3)PQ两城市都位于沿海,但气候差异很大,请说明P城市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世界地理专项训练(四)

一、选择题

读图1“太平洋典型时间表层水湿分布图”,据图回答1-3题。

1. 该图表示的时间是

A. 一月

B. 二月

C. 七月

D. 八月

2. 圈中A处水温特点的成因

A. 所处纬度较低

B. 附近有寒流经过

C. 距离大陆较近

D. 受东南信风影响

3. 此时,关于图中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气状况的对比,正确的是

A. 西岸附近地区气温高、降水多

B. 东岸附近地区气温低、降水多

C. 西岸附近地区气压高、降水少

D. 东岸附近地区气压低、降水少

北京时间2月24日晚7时,在南极大陆上考察两个多月的第22次中国南极科考队度夏队员全部撤离中山站(76o22′E,69o22′S)。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全部度夏工作圆满结束。读图2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计算正确的是

A.此时中山站所在经线的区时为2006年2月24日15时

B.此时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地区已进入2006年2月24日

C.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150W

D.此时中山站有极昼现象

5、南纬60°附近海域,7月水温最低的是

A. 大西洋

B. 太平洋

C.印度洋

D.无法确定

读下图,回答6一8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1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民俗风情) 2 旅游资源的内涵: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2)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旅游资源的特点:1)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5)吸引力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4 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尤其要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是旅游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 1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如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宇宙等自然要素及其互相组合的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的分类:地文景观类、气象气候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宇宙类) 2 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技创造的载体和轨迹,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活动、科技与建筑成就、文化娱乐活动等人文景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古迹和古建筑类、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的共同财富。它是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 2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 3 世界文化遗产:(略) 4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中国南方喀斯特。 5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6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7 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8 世界遗产具有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保护世界遗产的“三个负责”态度:第一,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第二,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第三,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的交给子孙后代。 9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 自然旅游资源有:长江三峡(湖北、重庆);桂林山水(广西);黄山(安徽);杭州西湖(浙江);日月潭(台湾)。人文旅游资源有: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苏州园林(江苏);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陵兵马俑(陕西)。 10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观赏 1 旅游景观的观赏要注意:1)了解景观特点;2)精选观赏点位;3)把握观赏时机;4)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5)提高审美素质。 2 如何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3 园林的构景手法: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 自然美的表现形式:形象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 5 自然景观位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6 把握景观的观赏时机 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参考名师伴你行) 一黄山 1位置: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 特点: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 3 成因: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是由地质、地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成的。(黄山典型的花岗岩和断层构造,使黄山成为一座花岗岩断块山,但是由于前山的岩体中节理长而深,大而稀;后山节理密集,长短深浅不一,形成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山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都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空气湿度大,所以经常出现云海飘渺、烟雾朦胧的壮丽景观) 二夏威夷 1 特点:以热带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 2 成因:1)热带风情——地处热带,但受海洋环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2)火山景观——较频繁而宁静的火山喷发活动,没有强烈的爆炸过程;3)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多样。 三长城 1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的虎山,全长6300千米。它因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奇观,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 长城的特点: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体系;2)长城的构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3)重视气候、水

政治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汇编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必背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 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 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虽然失败,但是伟大尝试

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形成,世界,世界性的战争成为可能 背景:2、,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和,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 5、导火线:。 意(非洲突尼斯问题)法 (普法战争后果) 1882年( ) 1904年 1882年德()英1892年 1879年年 奥匈俄 同盟国协约国 双方:同盟国: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性质:是一场战争(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时间: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作用):—— :俄——奥匈德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西线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破产 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最先)、意义. (最先),意义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意义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德宣 布投降。 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1、给人类 2、以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崛起) 3、促使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 影响:际组织---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得到广泛应用) 6、促使发生转变(开始了) 7、改变了人们的(及思想影响深远) 1、美国的参战

①一战后,美国宣布,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 ②美国参战的原因 ③美国参战的影响 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作者:默涵2009-4-2 20:26:08 1楼回复: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第一课巴黎和会 1.背景(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年初——月28日 3、地点: 4、参加国:27个的代表 5、操纵国::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攫取。(2)英国奉行“”政策,既要削弱德国,剥夺它的,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6、各国目的: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收回,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4)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中心)、问题(山东问题)、建立问题 8、性质:会议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9、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A重新划定 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以被瓜分 (2)内容:C在军事上 D在原则上要求德国对战胜国支付 (3)性质:在条约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 2)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10、影响: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获利最大。5)受到抑制。6)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的利益

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历史选修二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历史选修二必学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以供大家阅读。: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历史选修二必学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以供大家阅读。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2、内容: 措施内容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 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 济矛盾 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 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效仿美国新政的做 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说课材料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 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 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 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