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全

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全

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全
艺术设计与设计美学 全

一、导论

(一)艺术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世界上的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自然生成的,在我们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存在,特种万千,进化,并产生了人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为能使自已处于领先的地位,创造出来的许多物,从石器工具到陶器、房屋等等。

人类在最初阶段去创造的那些物,譬如说石器工具、装饰物、陶器,是在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工具和技术的情况下进行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如此强的动力?

心理学家们认为在造物的背后,应该毫无疑问地有着更为强大的动力,那就是人类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思考。远古人类一旦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于灵魂就会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些物是一种象征。如果生前伴随这些装饰物,就可能赋予人具有超常的力量,如果死后随葬,就可以对来生充满希望。

由此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推断,造物的原始动力一方面离不开生活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动力来自于精神需求。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由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某种行为,行为达成目标。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活动链,呈循环发展态势。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在这个活动链条中,人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人们为了生存和更好地生活,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很多物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低层次的,又有高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造性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呈阶梯性、宝塔状

分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设计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讲,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计”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标志。

设计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水平都在设计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

虽然对设计的研究可追溯到中国先秦时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但是把它纳入科学的表现规范和描述范畴,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产物。在我国获得现有的学科命名,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

现代设计艺术发展到一个世纪之后,其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功能与形式协调统一的问题,而是进入对于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间、生活时尚及生活哲学等问题的认识。是改善产品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一项科学。

研究趋势表明,对设计艺术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才能贴近历史真实,发现它的存在价值,才能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所认识。

什么是艺术?当我们看见这样的东西,我们会认定它就是艺术品。譬如说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譬如说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但有的东西就不是一下就能够判断的,譬如说一只手工艺制作的砚台,它在功能上可能只是书法的工具,但工艺师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对材料的加工使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所以,艺术的概念与艺术品的概念是不同的,作为物的概念,是不是艺术品全在与感觉,因人而异;但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就得从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来分析。如果说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只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艺术活动的产物,它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就很重要。

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从它一诞生开始就和艺术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也从来没有从艺术领域里面完全分离出来,由此至今有着两种不同的结论。其实,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很难说得清的,我们知道,设计与艺术无论在思维的形式上和造型的方法上,都有着许多共同的方面。艺术品和设计品这两者是不同的,因为这两者的基本特性不一样,我们可能会用艺术的手段来完成你的设计品,也有可能以工艺的技术的手段来制成一个艺术品,但从本质特征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

什么是“设计”?国际上曾经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说法:从最简单的角度说,设计是面对现实和可能发生的现实问题去提出解决的方针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的

活动,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第11次年会公布了修改后的工业设计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和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称为“工业设计”。

在类别众多的设计中,设计者最终目的是拿出使人满意的成果,能够切实可行去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让设计物能够体现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特别是社会在发展中的文化价值。所以,设计需要预测潜在问题和展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通过设计给人们提供可以选择的生活和文化。

1969年由赫伯特·西蒙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这门学科门类的概念。他的著名论文《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物的合理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出发,总结出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包括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践意义,设计学从此逐渐形成独立的交叉学科体系。

设计科学(Science of Design)基本体系如下:

(1)设计哲理:设计意义、设计的理性、适应性系统论、设计研究方法论等。

(2)设计技能研究:思维、问题求解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思维机制,关于“设计智能”的探讨等;

(3)设计过程研究:真实的、普遍的设计过程模式,设计过程中的搜索(寻找设计方案)策略的机制等;

(4)设计任务研究:设计任务的可分解性、设计需要目标、设计任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设计任务的表达、设计组织的管理任务、设计者一委托人关系等;

(5)设计方法研究(设计技术论):设计的形式逻辑、设计方案搜索方法、设计方案评价方法、设计过程组织方法、表达方法、计算机应用等;

(6)其他专题:基于以上设计理论,结合专业设计知识,研究工程设计、组织设计、社会——经济设计(规划)等领域的特殊问题,建立适合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普遍设计理论课程,探讨设计科学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途径等。

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六大领域,即设计现象学(Phenomenology)、设计心理学(psychology)、设计行为学(Praciology)、设计美学(Estheties)、设计哲学(Philosophy)、设计教育学(Pedagogy)。

关于艺术设计的本质,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

1. 艺术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2. 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

3. 艺术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

艺术设计的内容包括“机能性”与“经济性”两大方面,而机能主要包含“实用机能”、“美感机能”、“象征机能”三种。也就是说,有的重视实用的价值,有的重视审美效果,有的以象征意义为主要目的,有的则以经济性为最主要考虑的原则。

所谓“机能”,就是指一件物品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具备的条件(如所需要的形态、结构、用途等),有的采用功能的概念。

(一)实用机能

(二)美感机能

(三)象征机能

艺术设计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实用的与审美的双重属性。在文艺复兴时期,科技与艺术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既是艺术大师,又是科学家、建筑师。19世纪以后,由于机器的利用,知识的膨胀,劳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的分野也越来越明显,科技工作者认为艺术带有神秘的光环,艺术学觉得科学深奥难测。到了20世纪,有识之士们开始认识到:科学与艺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将它们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与幸福。设计史上的包豪斯及其设计活动,就证明了技术与艺术的重新统一,将给人类带来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学科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艺术设计学)。作为人的行为来说,它是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是物质与精神、科技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经济与文化等的有机统一。

(二)艺术设计的分类

从时间上可分为:

1. 手工业时代的艺术设计;

2. 工业化时代的艺术设计;

3. 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设计。

从制作技术来看:

1. 手工制作的艺术设计;

2. 机器生产的艺术设计;

3. 手工、机器、电脑同时并存的艺术设计。

以设计领域来划分看:

1. 视觉传达设计;

2. 产品形态设计;

3. 环境艺术设计。

以功能目的来分有:

1. 以实用价值为主的艺术设计;

2. 以审美欣赏为主的艺术设计;

以设计风格来分有:

1. 传统(古典)风格的艺术设计;

2. 民间风格的艺术设计;

3. 现代风格的艺术设计。

综合以上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将艺术设计的形态大致分为六大类:

1. 手工艺设计;

2. 民间工艺设计;

3. 装潢艺术设计;

(一)字体设计

(二)商标设计

(三)书籍装帧设计

(四)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具有以下四大功能要求,即保护功能、方便功能、销售功能和审美功能。

(五)广告设计

4. 工业艺术设计(工业设计);

1. 日用品设计:包括陶瓷制品、玻璃制品、家具、文具、玩具等。

2. 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设计:包括电视机、电话机、电梯、电话亭、照明设备与用具、电扇、空气调节器、电熨斗、电吹风、电动剃须刀、吸尘器、洗衣机、冰箱、热水器、电饭煲等;

3. 机械产品及手工具设计:机床、农用机械、仪器仪表、起重设备、通讯装置、汽车、自行车、摩托车、机车、飞机及航空航天设备及各种手工工具等;

4. 各种视觉传达设计:如广告、标志、装潢、包装、CI等;

5. 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等。

英国工业设计委员会顾问彼得·汤姆逊为此曾提出工业设计的五项原则,大致如下:

1. 完整性原则:一件物品不能只是局部好看、好用,而必须具有完整性;

2. 变化原则:一切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人的需求欲望也不例外,设计就要充分掌握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通过设计来不断地满足这种需求;

3. 辨证的限度原则:设计的资源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是指材料,能源等,无限的资源是指设计师的智慧,这是整个设计活动中重要的资源;

4. 综合原则:要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的需求、工业技术等因素,综合考虑,在设计中加以体现,使设计真正成为一项系统的工程。

5. 服务原则:工业设计的工作是起中介作用,把生产和消费、物质和精神、技术和艺术、实用与审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设计,为人服务。

5. 服饰艺术设计;

服饰,比服装的范围广,它包括服装和各种饰物,服装是服饰的主体部分。服饰是人类特有的东西,难怪有人说人类是穿戴服饰的动物。在人类的各种需要中,衣、食、住、行等,“衣”位居前列,可见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服装的三大主要功能——实用功能、象征功能、审美功能。

6. 环境艺术设计。

1、环境空间设计

2、环境实体设计

二、艺术设计的历程

(一)中国的艺术设计

夏朝作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即意味着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而演进至商代和西周,则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虽然奴隶制是一个残酷的流淌着奴隶鲜血的时代,但是取代原始公社制度毕竟是一个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巨大历史进步。它大规模地利用奴隶的简单劳动协作,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以及手工业内部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正是依靠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时期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取得了原始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发展,尤其是出现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产生了“士”阶层,发明了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和

周代的金文),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发期和科学技术的萌发期。从人类物质文化演进历程看,此一时期也是继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被称作第三个时代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

“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不同用途的器物或工具需要不同的合金配比,如用于利器的刀剑和用于照看形象的镜子就有较大的差别。先秦时代的《考工记》就曾记载了一个较为科学的青铜配比,如钟鼎一类器物的铜锡配比为6:1,斧斤一类的工具为5:1,青铜镜为1:1等。可见青铜的发明和利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科技成就。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形成,历时大约15个世纪,相当于夏商周三代。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使用大量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青铜礼器。二是中国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前,有一个漫长的利用铜矿物制造器具的历史,其技术和经验已积累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即使进入春秋晚期的铁器时代,青铜技术仍旧有新的发展。直至战国晚期,由于铁器工业的飞跃发展,青铜的历史地位才逐渐被铁所取代。由此可说,在世界文明史册里,中国的青铜工艺是独树一帜的,其治铸技术之发达,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品种造型之多、设计之独具匠心、装饰之精致华美都是举世无双。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铜器、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的大致做法是选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淋上细泥和成一定的厚度,待泥干透后加热,使蜡质流出再将铜液灌入。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商周时期青铜器生产和铸造的宏大规模,从安阳出土的司母戍大方鼎等一系列青铜器中可以得到证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作为设计和制造者的工匠艺术家们博大的气概和胸怀。据考古学家对“司母戍鼎”的分析,这一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达875公斤的大鼎,从铸痕看,鼎身用了八块外范,鼎底用四块,鼎足各用三块。鼎耳、鼎足中空,鼎耳是接铸的。据测定,该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铜锡合金比例符合铸造青铜容器硬度的要求。商代的熔铜坩锅,一次约熔铜12.7公斤,浇铸司母戍鼎,至少需一二百名工匠密切配合,同时操作,加上运输、烧炭、管理人员约需二三百人,可见当时青铜治铸的规模和技术水平,这种巨大的规模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鼎盛时期的文化特征。

商周时期的青铜日用器、常被用作祭祀和典礼的礼器,故成为青铜器。其造型设计除实用外,还考虑放置祭坛上的陈设效果,因此日期器物的造型设计就有了不同因素的审美追求,这一特点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中已表现出来。例如,黑陶高足杯的高足远远超出了实用规范,对器物造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了审美意义。进入奴隶社会后,宗教祭祀活动,改变了原来从属于社会整体性质而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所解释、成为他们表达观念、实行统治的的工具。奴隶主凡事必卜、祭祀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青铜日用器作为祭器被视作神圣,所以日用青铜器的陈设功能还表达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

中国古代奴隶工匠设计制造的青铜器,是“可以与任何时代、任何地区所制造的最为动人的杰作相媲美的作品。”作为中国奴隶社会设计的杰出代表,它以

鲜明的民族与时代特色,卓越的设计意匠和完美的铸造技术,在世界古代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车,作为中国古代器具设计的品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并开启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大门。夏代不仅有车,而且车战已成为一种作战形式。《尚书甘誓》记载夏启与有氏战于甘泽之际的誓师词: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这里的左、右和御,指的是战车上的战士和驾马者。古代一辆战车共三人,左持弓,右持、中驾马,称为甲士,车下跟随的步兵称“徒卒”。商汤来夏,其主力为“良车七十乘”,车战的规模已不小。史载当时薛部族最善于造车,出身于薛部族的奚仲曾担任夏朝的车正。(掌管造车的工官),传说他“挠曲为轮,因直为辕。”造出的车“机旋相得”,“成器坚固”。由全木的辁发展到有福的车轮,是造车史上的大变革,为后来商周造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战争和运输、乘法的需要,造车已成为专门的行业。例如安阳大司村车马坑中,有车25辆,车为木制,由一(单辕)、一舆、一轴、两轮组成,也可分为衡轭(驾马)、轮轴(转动)和舆轿(乘坐)三个部分。

到西周,车的种类有路车,戎车(战车)、舆(牛车)、辇(人力车)等车的形制与商代大致相同,都是双轮、独辕、方车厢、辕前有衡(横木),两边各缚人字形轭以驾马。但西周的车制作更精致,车的部件、马饰更复杂。

《诗经·大雅·蒸民》载“四牡彭彭,八鸾锵锵。”“四牡骙骙,八鸾喈喈”,意即贵族的车驾四匹马,不停地奔跑,装上八个铜铃是何等的富丽堂皇,《小雅·采芑》曰:“方叔莅止,其车三千。”盛赞方叔出征时,有3000辆兵车,可见其军容之盛。造车需要木工、金工、漆工、皮革工等多种工匠的协作,造车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分工的细密,也表明设计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与建筑

夏、商、周时代的建筑成就,也很值得一提。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当时已开始出现。夯土技术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已经趋于成熟。商代后期驱使大量奴隶为奴隶主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过商周以来不断地改进,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的组合。

现已发掘的殷墟,就是晚商都城殷的所在地,也是商代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中心。面积约24平方公里,有人工挖成的巨大壕沟。建筑群以王宫为中心,规划布局采用南北屋两两相对,中为广庭的四合院布局,共有56座宫殿,布局规整。宫殿基址由多层硬土夯筑而成,厚2米,有排列整齐的石或铜柱础和柱洞,最大的基址长85米,宽14.5米。王宫周围分布着居民点,冶铜、制骨等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区。虽然商代“茅茨土阶”的殿堂今天已荡然无存,但从仿四阿式殿堂建筑的商代青铜器上,仍可看出宫殿的巍峨峥嵘、气势非凡。商代房屋的墙和城墙是用版筑法夯筑的、建筑中的一项新技术是筑墙时使用了土坯、土坯是砖的前身。

周代统治者把营建都邑(筑城)看作立国的根本,每个都邑,都以城郭沟池为

最基本的构筑。据称“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今可考者130余个。各都邑按封爵大小而建,所谓“王城方九里,长五百四十雉;公城方七里,长四百二

十雉;候伯城方五里,长三百雉;子男城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据说周代的

首都镐京方九里,有内城和外郭,每边三个门,城内纵横各九条街道,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十分整齐。

建筑的发展,必然带动制造砖瓦技术的发展。制造砖瓦的历史始于商周,实质上是制陶技术的延伸,也是古代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西周中晚期有的宫殿屋顶已全部铺瓦。瓦的品种有板瓦、筒瓦和人字形的脊瓦。质量有所提高,已具有大小头瓦环或瓦钉,筒瓦已有瓦当和瓦唇。

织染与服饰

商周时期,有关织、染、绣制品的间接形象资料也有很多,有青铜礼器和玉器上常出现蚕的纹样,这是因为当时很多青铜器和玉器是用丝织物包裹后入葬的,当丝织物腐烂后印痕就留在了器物上,如河南安阳发现的一件铜器上。如河南安阳发现的一件铜器上留有明显丝绢的残迹,而且能看出上面的回纹图案。在故宫保存的一把商代玉戈上也留有织物的残迹,殷墟大司空有厚达3厘米的织染品的残物,同时有印痕附着在铜器上,有些印痕还能看出是辫子股绣的绣品。

关于服饰,很多资料表明,周代已采用“深衣制”。所谓深衣,就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将上衣和围裙连结起来,这种形式成为我国历代服装的基本特征,直至近代男子的长衫、女子的旗袍、连衣裙都可说是深衣制的延续。商代妇好墓中发现一件玉雕的人物俑,就可见到深衣服饰,衣服上刻有清晰的龙纹和云雷纹图案,与此类的玉制或陶制的人物俑还有多件。

家具

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说神家氏设计发明了最早的床、席,有虞氏发明了最早的桌——俎。古代家具主要以竹、木为材料,由于竹木易于毁坏和腐烂,因此,迄今出土的古代家具甚少。商周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雕饰精美的俎、禁之类的家具。另外从象形的甲骨文字推测,床、几、案类的家具有周代已经广为应用。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的设计制作达到相当的水平。例如1978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时期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便是早期铜制家具中的一件珍品。又如湖北江陵出土的彩漆木雕禽兽座屏,河南信阳出土的漆几、卧榻式木床等漆木家具,亦堪称早期家具设计中的精巧之作。这些遗存的早期家具造型古拙,装饰繁缛,通常运用漆、绘、雕等多种装饰手法,装饰色彩华丽,纹饰丰富,雕饰精致,是具有很高艺术性、技巧性与实用性的设计佳作。

家具设计主要是随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居习惯的变化而逐步发展变化的。自商、周至三国时期,跪坐是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相应形成了矩型的家具设计,席与床(又称榻)是当时室内陈设的最主要因素。直到汉朝时期,床、几、案、衣架等家具都还是低矮,屏风多置于床上。至东汉时期,高形可折叠的胡床(宋

以后称交椅或太师椅)自西域传入中原。自此以后,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增加。

南北朝时期胡床逐渐普及民间,并且出现了其它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扶手椅、圆凳、方凳等。床、榻亦增高加大,有的上部还设床顶,四周围置可拆卸的矮屏,

下部多以壶门装饰。床上除了有供倚靠的长几和半圆形凭同(又称曲几)以外,还出现了作为倚躺埋腰之用的隐囊。

隋唐时期,垂足而坐与席地而坐的习惯同时存在,出现了高矮型家具并用的局面,总的趋势是由上层阶级带动民间向垂足而坐和高型家具过渡。这一时期的高型家具有各类桌、案、凳、椅和床。后世所用家具类型已基本具备。家具的造型简洁实用,朴素大方,结构趋于合理的简化,嵌钿及各种装饰工艺被进一步运用到家具上。高型家具经五代至宋代已日趋定型化,并且衍化出了高几、琴桌和床上小炕桌等新的家具的式样。魏晋以来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至宋代已完全普及于民间,一般百姓家庭亦已使用高型家具。宋代家具的结构与造型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仿古建筑的梁柱式框架结构代替了隋唐流行的箱式壶门结构,装饰线脚大量出现,加上牙条等装饰附件的应用,家具腿部线条与断面的多样化处理,使宋代家具的外观造型颇为美观,风格清秀而不繁琐,朴素而不粗陋,实用功能和外观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为明清家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代是家具设计的辉煌时期。由于宫殿、民居、园林等建筑的大量兴建,作为主要室内陈设品有家具的需求也相应大增。郑和下西洋以后,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大量热带优质木材不断输入中国。当时的木工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种类繁多,加工便利,而且木工技术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诸如《鲁班经》、《饰录》、《遵生八》、《三才图绘》等有关木作工程技术的著作。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明代家具设计不断发展并达到历史的顶峰。明代家具种类繁多,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被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种类主要有椅凳、几案、橱柜、床榻、台桌、屏座等六大类。不同的建筑空间配置不同的家具,一般厅堂、卧屏座等六大类。不同的建筑空间配置不同的家具,一般厅堂、卧室、书斋等都相应有几种常用的家具配置,并且还出现了成套家具的设计。明式家具采用的材料有紫檀、红木、花梨木、鸡翅木、楠木、铁梨大、瘿木、乌木、黄杨木、椐木等优质硬木。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一是注重结构美。不用胶和钉,主要用榫卯结构,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榫卯。二是注重材质美。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不加遮饰,色泽深沉雅致,木纹自然优美,质感坚致细腻。三是注重造型美。造型浑厚冼练,稳重大方,比例适度,线条流利。四是注重装饰美。装饰简洁,不事繁琐雕琢,装饰线脚简练细致,朴实无华。加上制作非常精工,一线一面、曲直转折均一丝不苛,严谨准确,致使明式家具显得格外隽永古雅、优美舒适、纯朴大方,实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善统一,被誉为我国家具设计史上的顶峰杰作。明式家具不止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设计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

清代家具在结构和造型设计上基本继承了明式家具的传统,体量显得更加庞大厚重,出现了组合柜、可折叠与拆装桌椅等新式家具。而在装饰设计上,宫庭与达官显贵使用的家具为了追求富丽堂皇、华贵气派的效果,滥用雕镂、镶嵌、彩绘、剔犀、堆漆等多种方法,以及象牙、玉石、陶瓷、螺钿等多种材料,对家具进行不厌其烦的装饰,往往只重技巧,忽略效果,繁琐堆砌,以致破坏了家具的整体美少有此种弊病。清式家具以苏作、广作和京作为代表,被称为清代家具三大名作,造型与装饰设计各具地方特色,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兵器

中国古代的兵器设计历史久远,早在五千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已出现了兵器设计制造的雏形。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内部统治和对外自卫与争夺的需要,非常重视兵器的设计制造,组织了高度集中的兵器制造业。经过历代兵器工匠不断的设计实践,创造了许多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精良兵器,在世界古代兵器设计史上留下了闪亮的篇章。中国古代兵器设计大体经历了石兵器、铜兵器、铁兵器和火兵器设计的四个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用石块、竹木、骨角、皮革等材料,经过砍削、打磨、烘烤、绑扎,设计制作成刀、斧和弓箭等狩猎工具。在野蛮的部落冲突中,这些劳动工具又被用作战争的武器。随着部落冲突的加剧与升级,武器的设计生产有了专业化的需要,部落里随之出现了专门设计制造兵器的手工匠人,兵器设计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如用于格斗的有石戈、石矛、石斧、石锤等,用于远射的有弓与箭,用于防护的有竹、木藤或皮革制成的盾牌和甲胄等。

进入奴隶社会时期,阶级矛盾尖锐,武力冲突演化为战争,兵器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兵器进入青铜兵器时代。兵器的形制有了变化,性能有所提高,品种也增加了。《考工记》中记载有不同种类青铜兵器的合金比例配方;还新出现有刺(矛)体(戈)联装的戟的设计;剑的长度分上、中、下三等,呈加长趋势;传统兵器的箭头、戈、矛的外形设计都有改进。当时南方吴越地区的铸剑技术冠于全国。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青铜剑已作表面防锈处理,埋藏了两千余年依然锋刃锐利、花纹清晰、光彩照人。北方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已形成了车战成套兵器的设计制造,如远射的弓矢,格斗的戟、殳、戈、矛,护体的剑及防护装备的甲胄等。兵车是综合性的作战工具,自商至春秋晚期,车战是主要作战形式,兵车的设计制造盛极一时。兵车一般为木制,独辕双轮。最初用两马牵拉,后演进为四马,个别有六马牵引。用以攻击、驱逐的称为攻车,也叫轻车;用于设障、运输的称为守车,也叫重车。春秋晚期起,车战方式逐渐被比较机动灵活的步兵和骑兵作战方式所代替。《考工记》中对当时的木车设士十制造技术作了详细的记述。

我国的冶铁技术始于春秋时期,战国以后发展很快,创造厂生铁冶铸、铸铁脱碳钢、灌钢、炒钢等先进的冶铸方法,为铁兵器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兵器进入铁兵器时代,刀、剑、斧、矛、戟及箭头等各类兵器都已由铁取代了青铜。铁兵器是冷兵器的成熟阶段,在形制设计、种类、性能、战斗力诸方面都较铜兵器进步,其中经过千锤百炼的“百炼钢”兵器堪称锋利无比。曹植的《宝刀赋》中赞它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史载曹操曾造“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宝刀三把,刘备令名匠蒲元造刀五千把。已出土的实物有“三十”环首钢刀、“五十”钢剑及汉灵帝“百”钢刀及晋“徐美人刀”等。为了改善兵器刃部的硬度,还发明了淬火技术;如蒲元造刀时必用蜀江之水;綦田怀文造宿铁刀时,常常“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其刃可斩甲过三十札。我国民间习称古代冷兵器为“十八般兵器”,所指并不固定,一般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锐、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等。事实上冷兵器的种类远不止18种。其他如防御兵器的盾、甲、胄和各种攻守器械的设计制造亦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古代战斗中发挥了各自重要的作用。其中许多和其他钢铁冷兵器一样,在火器出现以后仍然被广泛应用。

冷兵器时代的抛射兵器中,弩机和抛石机是中国古代兵器匠设计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威力武器。弩机的设计始于商朝,发展于战国。弩的最大特点是拉弓、瞄准、发射可以分解进行,瞄准时间充裕,命中率高,张弦不止靠臂力,也可用脚踏或腰引。大型弩机甚至可装上绞车,几十人合力拉弦,弓力大,射程远,破坏力强,可以用作攻城利器。汉代的弩机上根据勾股定理设计有“望山”刻度,是世界上最早带标定的瞄准装置。西汉李陵与匈奴作战时已使用了连弩机。三国诸葛亮设计的新式连弩,轻巧灵便,可连发十箭。唐宋时期,威力强大的床弩和车弩成为军队攻守战斗中的重型武器。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床弩装有二至四张弓,由专人负责瞄准发射,几人或几十人拉绞车张弦,射程达四百至七百步之遥。明清时期,灵巧的小型弩机继续应用于军队中,而构造笨重、机动性能差的大型弩机逐渐被淘汰。抛石机的设计始于周朝,又称发石机、抛车,古书称“”,能将石弹抛出数百步以外击杀敌人,故又称石炮。三国时曹操、马钧对其作了改进,装上轮子,可自由移动,称“霹雳车”,在官渡之战中大显威力,击毁了袁绍的橹楼和战车。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了17种抛石机,最大的由250人牵拽,能抛重54公斤的石弹于77.5米远处。元代设计的一种巨型抛石机,又称“回回炮”,改人力牵拽为机械抛发,省力方便,威力巨大。宋代抛石机的瞄准方法已由直接瞄准改为间接瞄准,即由“定炮人”目测定位,口令指挥“炮手”施放,这是世界炮兵史上的伟大创举,比西方要早800多年。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以硝、硫、炭为基本成分混合而成,称黑火药。我国在公元3世纪与4世纪之际已发明了火药,但迟至唐朝末年才应用于战争。约在公元10世纪的北宋初期,中国进入了火兵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代。最早的火药兵器是火药箭,仍然是弓箭的形式,箭头附火药,点燃引线后射向敌方。随后又在石炮的基础上创造出火炮,即是把火药包点燃引线后用抛石机抛出。北宋《武经总要》中描述了毒药烟球、蒺藜火球等多种火药兵器的制造方法。早期的火兵器主要用于燃烧、发烟、放毒,随着火药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火药兵器设计的发展,逐步过渡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为主。13世纪初,金人在与蒙古人作战中使用了铁火炮“震天雷”,以铁壳代替了纸或布壳、皮壳,爆炸威力更强。公元1132年南宋的陈规设计了竹竿“突火枪”,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强气压使“子窠”(原始的子弹)自动射出去。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近代的枪炮就是由这种管形火器发展而来的。元代设计出了用铜或铁铸成的筒式火炮,称“火铳”。现存历史博物馆,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制造的铜火铳,号称“铜将军”,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管状火器。明清时期火炮技术更趋成熟,不仅用于陆战,也被搬上舰船用于海战。到16世纪,国外的鸟铳、佛朗机铳和红夷大炮输人中国,推动了管形火器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明代还设计发明了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宋元之际出现了与现代火箭发射原理一致的火药箭。明《武备志》中有多种这样的火箭图,并有可同时发几十上百支箭的各类筒装火箭。如可同时发射10枝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枝箭的“一窝蜂”,发射49枝箭的“四十九矢飞廉箭”,发射100枝箭的“百矢弧箭”、“百步齐奔箭”等。《武备志》里还记载了具有一定爆炸或燃烧破坏力的雏形飞弹,如“飞空击贼震天雷炮”、“神火飞鸦”等。明代有一种火箭名叫“火龙出水”,已经是一种雏形的两级火箭。

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古代兵器设计在技术、性能、种类等诸多方面都优胜于西方,尤其是火药和火兵器的发明、设计和传播,推动了世界兵器设计史乃至世界史的近代化进程。18世纪中叶以后,注重利用新技术的西方兵器设计迅速

超越了固步自封的中国清朝兵器。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落后的古代兵器抵御不住西方列强近代化的“坚船利炮”,使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许多重要的设计创造传播到世界广大的地区。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列举了龙骨车、石碾、提花机、弓弩、风筝、罗盘针等26项中国向西方传播的设计发明后指出:“我写到这里用了句号,因为26个字母都已经用完了,可是还有许多例子,甚至还有重要的例子可以列举。”另外,在近代欧洲,还曾流行过一种仿效中国古代设计的“中国风格”(Chinoiserie)。所谓中国风格,是“指17和18世纪西方室内设计、家具、陶器、纺织品和园林设计风格。”是由“17世纪初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工匠开始自

由仿效从中国进口的橱柜、瓷器和刺绣品的装饰式样”而逐渐形成的设计风格。“20世纪30年代,在室内装饰方面曾再次流行。”然而,成就卓著的中国古代设计,到了腐朽没落、僵而不死的封建社会晚期,也陷入了停滞不前、原地踏步的困境。大约从18世纪中期西方兴起的工业革命开始,除了部分传统手工艺设计以外,中国的封建主义设计很快就被西方的资本主义设计超越并远远抛在了后面,其中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就曾指出:“像印刷术、火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鲁迅也曾痛心地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对于中国古代的设计,我们今天的设计师既应从其曾经辉煌的历史中

获取信心和灵感,也应从其后来落后的原因思考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手工业管理制度

在考察中国艺术设计史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官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不可忽视,因为官手工业的许多门类及做工都直接体现着艺术设计的思想与方法。

中国官手工业的历史可追溯到奴隶制“国家”形成初期。据古籍记载,春秋时郯君在讲述少昊氏的官制时,提到了管理农业和手工业的官吏。夏、商两代都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西周时期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代一样,都是由王室和奴隶主贵族控制并为他们服务的。这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尚未发达,统冶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奢侈品、生活用品、绝大多数只能由官府手工业作坊制造。不过商代官府手工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只能制造青铜器、兵器、陶器、玉器等少数手工业品;到西周以后,几乎所有重要的手工业品,都由官作坊制造,各作坊还有专业分工。《礼记·曲礼》载,“天子之六工,日士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官府还按行业设立司工、陶正、车正、工正等官职负责管理,号称“百工”。

由官府供给原材料,提供作坊场地,手工业工匠在工师或工尹的监督下,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手工业工匠的身份是奴隶或奴隶半奴隶性质的不自由人。这些手工者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在官府的直接控制下劳作。《礼记月令》载当时官府手工业库存原料有“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等,“百工”在工师、监工管理下劳动,必须按时完成指定的产品,要受到追究治罪。

在今天出土的文物中,我们看到的各种青铜器、陶器、玉器、兵器及日用品都相当精良,其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备受人们的欢迎,这绝非偶然。

《考工记》

成书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曾被后世工匠奉为经典,该书不但较全面地记叙了和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成为一门系统化的经验科学,有些还力图加以探索其规律并进行科学的概括。《考工记》特别强调制作优质产品所必须遵循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合此四者可为良的技艺原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美学思想。

天有时

天有时指的是季节时间条件,这表明古人已开始对自然物的性质,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懂得一件好的产品,从选料到制作都要依据自然规律。《考工记》以制作车轮为例加以说明:“轮人为轮,斩之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昨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

清代戴震注曰:“材在阳,则中冬斩之。在阴,则中夏斩之。今世毂用杂榆,辐

以檀、牙以。”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为了使车轮坚固耐用,不仅应根据不同的

部位选用不同的材料,而且要根据木料的车轮上所起的不同用处,确定它们不同的砍伐时间。如果是取材料的阳刚之性,使其在车轮上起坚硬负载的作用,就应该在冬季伐木;而如果是要取材料的阴软一,使其易于弯曲,就应该在夏季伐木。根据各种木材不同的特性,人们认识到用杂榆木做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比较合适,做车轮的辐条则应用檀木,而木最适于制作车牙。所以《考工记》中又说:“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人们只有认识,顺应这种天气、季节有自然之理,才有可

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地有气

同天时一样,地气也讲的是自然规律的约束,且它与天时是密切联系着的,“因地制宜”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考工记》中这样写到:“桔逾淮而北为枳,鸲

鹆不逾济。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由于南北地域不同,其水土等自然条件有很

大差异,不仅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也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南北迥然不同的风格。如从房屋的建筑来讲,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不论是北方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还是南方的古代猿人,都是利用天然洞穴定居的。到了人类能够自己营造居所时,不同地区在居住方式上就出现了差别。。我国北京属于黄土分布区,在从天然洞穴居住变为建筑地面房屋的过程中,经过了半穴居阶段。那是因为北方的土地有深厚的土层,土质的粗度级配适当,质地比较均匀,不易坍塌,而且地下水位较深,毛细蒸发不强,又不经常下雨,地表附近的土层经常保持干燥状态,因而满足了半穴居的“地气”条件。现在陕北一带的窑洞就是这种建筑的遗痕。而我国南方气候潮湿,地下水位高,土层性质

也不符合上述要求,因而没有半个穴居阶段,直接由巢居进货到建造地面房屋,如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这是适合南方地理环境的。

《考工记》中所阐述的中国古代工艺观包含了这方面的因素,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生活习俗、工艺特点,建筑风格之所以异于西方的原因,这是与东西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的。

材有美

关于材料性能条件古人论述很多,它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材料的种类、质量决定了产品种类、质量,上等优质的材料是决定产品优质美观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材料的自然性能,质地不同,如金属,光彩夺目;如竹木,清秀雅致;如草藤,朴素文静;如玉石,晶莹剔透;如陶土,浑然质朴。因而在制作不同的产品时,可以根据产品的实用和审美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原料。如将上述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良好的使用价值,给人以美的感受。除《考工记》外,中国古代著作中对这方面的论述还很多。如《荀子》中讲:邢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得齐。

其中讲“金锡美”强调的就是材料之美。这一点对今天来说也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告诉人们生产中的选材要精准求精,另一方面,它也启发人们注意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物质材料。我国古代各种产品的不断丰富发展是离不开各种新材料的发掘的。在现代除了自然材料外,各种人工材料,像人造纤维、塑料,玻璃、搪瓷等都为开发更多更精美的产品提供了可能性。

工有巧

要制造出精美的产品,必须有高超熟练的技艺,当然这种技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的,庖丁角生能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是通过19年的

实践得来的。除了亲身经验外,前人的经验论也是不可少的材料。《考工记》中就记述了许许多多这种资料,对于各种古代常用的器具,无论是刀、矢、剑、戟,还是种、鼓、量、豆、、璧等等,都有详细的制作说明。中国被称为“丝绸王国”,中国古代的丝绸制品以其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享誉世界。《考工记》中记

载了缫丝、漂白、晾丝等科学方法。如“以凉水沤其丝”,就能使丝柔软;“以栏

为灰,涯凉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是讲用栏木灰和蜃灰作漂白剂;又讲

到晒丝应该“去地尺暴之”,将丝挂在离地面一尺左右的地方,挂得太高丝易干脆,太低则接近潮气,丝不易干。此外,还详细具体地记载了染色的方法。这些可贵的经验,为后来我国丝绸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工艺设计思想

英国历史学家R·C柯林伍德认为:“历史的过程不是纯粹事件的过程而是行

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人类自从有了造物和为造物而进行的设计,便同时产生了对设计、造物的认识和思考。无论中外,工艺设计思想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内涵,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工艺设计实践的发展与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工艺美术”、“设计”等专用名词,但实践中却进行着同样重要的归纳与总结。在古汉语中的“工”、“百工”、“工巧”、“艺”、“纹”、“样”、“造物”、“制器”、“尚象”、“巧思”、“意匠”等概念,都与西方的同类概念相似,甚至产生得更早。而与这些名词概念相联系的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对人类文化建设仍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古代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文人土子,曾留下了很多专著和笔记史料,为我们提供了各个时代工艺设计的思想及理论认识。这些工艺设计思想作为整个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它折射出整个社会思想意识和哲学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的色彩,积淀着那个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和造物的理性思考,对当代的设计艺术而言仍有其可资借鉴的价值和启示。

(一)技艺相通

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技术与艺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器”的概念是物质生产的产品,器的制造包含了生产技艺与艺术创造。“技艺相通”的观点,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中的记载:“能有所艺者,技也”。古代把“大工”称为“木工”,“工”字在这里与“匠”字的意思相同,意味着“巧妙”、“工艺”、“意图”等。综合这些意义,又说成是“工匠”;“工作”、“巧丁”、“巧匠”、“匠人”等。在《魏书》中,也有“百工技艺”的记载。所以,技艺一词,不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艺术活动的技巧。古代的技术通常主要表现为手工的技术及个人的技术,是人的手艺、技巧、技艺和技能的总称。技术的“术”字意味着“技能”、“手艺”。但是,通过“术语”等词来表达,则具备了专门的制作方法的意义。韩愈在《师说》里讲到“术有专攻”,就是将技术作为某种专门工作来理解。也可以是“道”,这当然是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手段”。

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设计的经典著作《考工记》说:“审曲面孰(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在古代掌管营造、车服、器械的官职最早称作“百工”。工艺是技能,工艺是“技”之工艺。没有好的技艺,就不可能有优秀的器物。所谓百工之艺,反映了百工制作器具,首先要进行“艺术设计”,既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也体现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反映了古代对造物设计的本质认识。

(二)材美工巧

《说文》云:“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又云:“工,巧饰也。”

“巧”即“巧妙”,起源于“安排”、“计划”,意思为灵巧的手。在器械造物方面,中国古代造物讲究工巧,所谓工巧,实际上包含了意匠之巧和技艺之巧,而意匠之

巧更为重要,并成为中国人典型的造物思想观。战国时《荀子·荣辱》中就有“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的名言。

《考工记》不仅记录了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的设计成就、制造工艺和制作规范,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如“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一件优秀的工艺品,必须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以及物理性的影响,包括对材料的选择和人的做工技巧,四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生产出合乎要求的、精良的器物。这是立足于阴阳五行观的文化背景下所提出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古代人系统的设计观念。天、地、材都是自然因素,也是造物的基本条件,而工巧则指人的主观因素,包括劳作、创造、技艺。

“材美工巧”所体现的系统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兼利万物”的哲学思想影响和人的宇宙观,从而在设计上反映出以自然为尚,以人工为本,以及与“天地相宜”相一致的物/顷自然,合乎天道的思想观念。

(三)物以致用为本

古代造物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器用,即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其首要任务应当是实用价值的设计。

先秦诸子强调的“以用为本”、反对雕饰的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求实精神的反映。如墨子最早提出功利主义原则,极力强调工艺物态生产的实用性。他认为:“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烯络之中,足以为轻且凉,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这些言论,指出了实用为要,无须华彩灿然、雕琢刻镂的道家思想。韩非子也指出“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说明再贵重的盛酒玉器,如果没有底连水都不能放,其价值还不如普通的瓦器。

子贡云:“用力甚寡而见功多”,指出了好的设计就是在人使用器物功能时,便捷、宜人。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齐俗训》中云:“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在这里“器完而不饰”意为不作多余无谓的修饰、不虚饰无用之物,目的是提倡朴素平实的民风,他是从国家治理方略层面探讨“器”与“饰”的关系。

重功用的工艺思想可以说综观于整个工艺发展史的全过程中。汉代王符在《潜夫论笺》就有“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的著名言论。宋代的欧阳修云:“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王安石云:“诚使适用,也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

用为本,以雕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清代的李渔云:“使适用美观均收其利而后可。”

在中国美与善始终是统一的,即荀子所谓的“美善相乐”,人们高度重视把美的社会价值与善的合目的性联系在一起,把实用功利观与审美之间联系起来正是善的观念。墨子在议论木鸢时云:“巧为鲵,拙为鸢。”这里拙与巧的差别,不是两者制作技艺的差别,而在于“巧者”巧于实用,因而是善的,也就是美的;“拙者”在于无用,必然是不善的,因而是丑的。评定巧拙的尺度是实用功能,区别美丑的标准也是实用功能,善是美与巧、拙与丑的中介和杠杆。这些强调物之为用的思想还体现在对人体工学的原理与工艺造物关系的关注,甚至是自觉。从陶器、青铜器、漆器、灯具和家具等生活用品的尺度来看,基本上与人体的各种尺度和需要是相适应的。这种尺度的适宜,在工艺造物中,反映了艺术造物中追求的科学精神。

(四)文质彬彬

在工艺设计中,用与美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文与质的统一,作为工艺设计的原则,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被人们所认识。“文”一般指文饰、文采、花纹装饰、文章。所谓“文章”也是针对那些精美的装饰而言,由此引申为人的品貌。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持续不断的关于文与质的论争,反映在工艺设计上,正是功能与装饰性的论争。

荀子认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指出只有装饰与合目的性才能再现质的美。设计中的装饰是人类借助物质创造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和手段,它与“质”本质上是一致的。文与质的关系在工艺美术范畴内就表现为装饰行为的肯定与否定的选择关系,也就是对自然与雕饰之间的选择关系。

如韩非子认为:“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洋洋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他的观点是重质轻文,好质而恶饰,与老庄推崇天然之美,主张自然朴素,反对雕削取巧的工艺观有相通之处。包括墨子提出的“先质而后文”等与儒家思想所倡导“文质彬彬”的美学主张相比,均显得十分片面。

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质彬彬,是文与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是工艺美术的本质追求和设计原则,它反映了人类造物的根本要求和终极目标,并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造物领域还可引申为功能与形式并重的思想。而这一点同西方现代设计史中沙利文强调的“形式追随功能”以及之后包豪斯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

号是不谋而合的。

所谓“美善相兼”、“尽善尽美”作为先秦诸子重要的美学思想,对古代设计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式各样的器物无不感性地证实了文质兼备、美与善的统一。

(五)顺物自然、素朴质真

崇尚自然、“顺物自然”、反璞归真是中国工艺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凡事求其天然本质,而无附加之华饰,即为朴,无巧美,即为拙,也是老庄哲学的核心内容。如庄子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反对一切人为的加工制作,这种非艺术思想,虽然不符合人的本性,但从审美价值方面看,庄子这种崇尚自然,主张无装饰的朴素美,其美学理想,又是十分深刻的。它切人了艺术把握世界的最神圣的理想之地,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天然之圣境,是一种得于自然又超乎于自然的审美体验。

“器完不饰”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土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在这里“器完而不饰”意为不作多余无谓的修饰、不虚饰无用之物,目的是提倡朴素平实的民风,它是从国家治理方略层面探讨“器”与“饰”的关系的。

人原本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依赖大自然的环境而生衍繁殖。因此,先民们在进行一些工艺设计的创造活动中,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设计作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与共生。自古以来,设计与自然之间从来都是紧密关联的。中国古园林设计中就讲求三境一体,即物境、情境、意境,说的就是顺乎自然。明代的计成在《园冶》中云:“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此论可以说概括了中国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符合老、庄“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推崇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理念一样,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这似乎与海德格尔所崇尚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只追求华而不实的工艺设计而言,“顺物自然”所崇尚的“真”,十分可贵且重要,至今仍不失其意义。

(六)制器尚象

传统文化中对造物设计原则的研究,虽然没有形成系统,但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看法。《周易》里提到的“制器尚象”,对于器物的象形寓意造型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动,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经·系辞上》的“象”,作为动词通“像”,为象征、取象。《系辞》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臣责,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上古人类在观察世界思索世界的时候,不是求诸逻辑,而是借助形象,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方式,构建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体系,因此,圣人对深奥道理的理解,在造物制器方面是通过对外物的模拟,用具体的形象来象征事物实现的。“制器尚象”,主张通过对自然物象外形的特征及神韵的模仿,将器物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引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对“道”探求的渴望,

“器”则成为解读和承传宇宙间万物之“道”的载体。与道家“道法自然”、“象法天地”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制器尚象”思想的指导下,对自然的观察与抽象,不仅反映在历代器物的造型上,对服饰设计、图形设计以及色彩设计中都得到了明确的展现。“尚象”的设计思想包含二层意思:其一,“尚象”设计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模拟,而且更着力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其二,“尚象”设计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过程。“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其三,“尚象”设计还说明了“观物”应采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古代先哲们仰望天空,远眺大地,观四时流转,察宇宙变化,以诗意的目光打量世界,进而上升为哲学的表达,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哲学“诗性智慧”的品格。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的关照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以及独具特点的中国古代设计的哲学思想。

(七)物以载道

人对于工艺造物的使用、占有的态度和思想意识,会对造物以及工艺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与造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纯洁的理想关系,它体现着人类造物的本质构思,为了生活之需而创造了实用物,物的实用与美化完全统一,确有一种不可超越的典范意义。而在阶级社会中,私有制使人与物的关系变为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如何看待物,不仅成为一种道德意识,而且成为一种支配和影响工艺设计的工艺思想。其政治性规范性不仅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把人划分成各种不可逾越的等级,而且把一切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甚至自然之物,都含括其中,纳入它规定的轨道,规范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以象德”,而且物也载道、言志、象德。例如《说文·一篇上》中对作为工艺品材质的玉器有这样的描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忮,絮之方也。”这里将玉的色泽、纹理、鸣声、质地都与人的品德相对应,人对于美德的向往通过器物来得到表达。中国古代的服饰受礼教和封建社会道德规范所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孔子说:“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不礼,无礼不立。”衣冠不整,君子是引以为耻的,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形象。这种把服饰与礼教统一表达的学说,成了儒教的特征,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在传统设计中,色彩的阴阳五行说、图案的十二章文饰、佩授制度,甚至要建城池的大小、城墙的高矮、城门几重、宫室多少,都与人的等级有关,属于“礼”的范畴。中国古代的宇宙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之分,宇宙由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组成,阴阳在这里成为五行的原动力。与此有关的数字频繁出现在古代衣、食、住、行的设计中。古代皇城的布局包括了与阴阳五行有关的许多数字,如四方八位组成的九宫图等。汉代根据五行原则,确立了东青、西白、南朱、北玄四方位,中央为土,即黄色,阴阳五行说已经与“礼制”结合起来,成为设计的指导思想。从实用造物中体现的阶级意识和社会观念极为鲜明,正如宋代理学大家程颢、程颐所说:“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一切造物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观念意识,设计思想也不例外,幸好有道家的思想作为互补,才使中国的设计思想有完整发展的空间。

(八)象以载器,器以象制

“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出自北宋范仲淹一句很有名的赞美水车的话。指人要想达到提水灌溉的目的,这个器(提水功能)必须依附一个象即形式来实现,也就是说功能要靠形式来承载(“象以载器”)。

“象以载器,器以象制”,是古代哲人对造物形式与功能提出的合理的设计标准和器用思想。从人类造物的本质特征而论,形式服从功能无疑是正确的、基本的。作为为人而用的器物、建筑等人为事物,其形式必然来自功能的结构,而不是功能来自于形式。“器以象制”中的“象制”,就是功能内部因素中的一次成像,即“器”的原理、结构、材质、工艺、形态、色彩等的内在凝练。器(功能)是受象(形式)制约或规定的。古代将“器、象、制”三者联系在一起思考,是因为功能必须通过形式这个载体表现出来,即通过具体的形象、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人为事物功能美的基本范畴,表现出古人的造物意匠和讲究实效的传统。

(九)虚实相生

在古代造物的设计过程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实体与空间关系的转化,以便使空间效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提出这一观点最早为《老子·第十一章》中所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古代的木轮车是由30根木条作为轮毂的,毂是车轮中间车轴贯穿处的支承圆木。车毂是中空的,用以支承车轴和底盘,才能发挥车的功用。埏埴是指和土制作陶器,有了器皿中虚空的地方,器皿才能盛物。盖房子要开门窗,有其空间,才能发挥房子之功用。有与无,即实体与空间、虚与实在这里是互为作用的。

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的空间意识,是以自然无为的“道”为尺度的,就其哲学基本精神而言,老庄之“道”就是一种“大美”而“不言”的“虚”。庄子说道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可见道是“有”与“无”、“实”和“虚”的统一。

比如,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由实体与空间所蕴涵的园林之“道”,就是将实体化为虚景,化有限为无限,使自然界的虚情与实景交融,在布局中处处运用“借

艺术设计与美学(04026)重点电子教案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性建筑”; 吉奥?庞蒂——30年代意大利最富才华的设计师、建筑师、教育家,意大利设计师协会创始人。创办《多姆斯》杂志; 亨利?福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T型”车; 哈利?厄尔——美国工业设计师,通用汽车公司设计部主任,开创了企业成立设计部门的先河,也是推行“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主要人物。1955年设计出卡迪拉克“艾尔多拉多”59型小汽车、“艾尔多拉多”型小汽车; 雷蒙德?罗维——美国工业设计师。设计出不少流线型交通工具; 罗斯诺普——美国飞机设计师。设计出“飞翔的翅膀”是世纪最经典的飞机造型; 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师,包豪斯首任校长,后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包豪斯宣言》 迈耶——包豪斯第二任校长; 米斯?凡?德罗——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后移居美国,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提出“少就是多”观念;《巴塞罗那椅》 纳吉——包豪斯教师,对包豪斯发展方向的转变起重要作用,后移居美国芝加哥设计学院; 穆希——包豪斯最年轻的教师。《霍恩街住宅》 贝耶——包豪斯教师,现代字体设计的奠基人。移居美国; 保罗?雷纳尔——字体设计家,“未来体”Fotura的创造者; 马塞尔?布鲁耶——包豪斯教师,首次设计出钢管椅,开创现代家具新纪元; 英格?绍尔、格里特?绍尔——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办人; 马克思?比尔——包豪斯毕业学生,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校长; 马尔马纳多——乌尔姆设计学院第二任校长; 马克思?布劳恩——德国布劳恩公司创办人,长期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合作。“布劳恩原则”; 古戈洛特、拉姆斯——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师,为布劳恩公司进行产品的系统设计,成为德国系统设计的典范。“白雪公主的棺材”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自考设计美学

1.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 人的形式感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包含节奏、韵律、均衡等感受。 2.节奏: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 的秩序感。 3.人对节奏的认识,是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 具体的劳动过程中 4.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及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5.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6.审美形式:是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一 级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7.形式美具有哪些形式法则? 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8.韵律一词最初出现于哪个领域:诗歌 9.解释比例与尺度的基本概念 比例构成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性。 10.形式美: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11.分析理解对比与对称的概念 对比是对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的原理,它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性质。 12.生态美:与满足人的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13.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它可以满足人们一种情感寄托的“畅神” 或“比德”作用,成为一种激发情感共鸣的对象或道德的象征物. 生态美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在这里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参与者。 14.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 在高科技时代,对技术美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①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②对技术美得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③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的特征;④美哉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⑤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15.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他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将人的感受, 审美经验和人生理想舞台化和客观化,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16.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17.谈谈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答生态美是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的审美价值。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与自然美的不同在于其价值构成中,主体的需要的性质是不同的,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人在自然美的形成中只是旁观者;而生态美则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其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的参与者。 18.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 生态审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生态美只有内在于生态系统中才能感受到,也只有人通过生态过程本身才能感受到。生态审美涉及整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对象世界的交融与和谐。 19.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饰等的设计。 20.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

艺术设计与美学

艺术设计与美学刘子川考试大纲 艺术设计与美学 每章重点 作者:刘子川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现代设计与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设计”的诞生;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了解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本章重点:设计美学的界定和特性。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美学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 2、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3、设计美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三)设计美学的界定。 四、考核要求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

1. 识记:现代科学观的建立、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总景观。 2. 领会:基于机器文明的现代艺术。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诞生的综合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l. 领会: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点。 2.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稳定性和地域性。 3. 综合应用:他们各自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现代设计美术的界定 1. 识记: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 2. 领会:现代设计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和类别。 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掌握现代设计诞生的过程;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掌握功能主义的形成;对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阐述,使学生了解到功能主义在欧洲的具体体现;对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在美国不同的体现。 本章重点:现代设计的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 本章难点:这两大体系产生的环境以及对世界设计发展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04026设计美学第六章《风格变迁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设计美学》 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 课后题: 第六章风格变迁论 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风格的形成是设计师走向成熟的表现? 二、不同时代、民族和地域特点对产品或建筑风格的变迁有什么影响? 三、对中国传统器物的风格研究形成了哪些范畴? 四、为什么说装饰变革可以成为风格变革的先锋? 五、怎样认识现代设计与后现代设计中的不同风格特征? 课后题参考答案: 一、答:产品设计也像建筑设计一样,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这是产品设计走向成熟的标志。风格是对形式的抽象,当一种类型的产品构成一定的审美形象时,它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他正便升华为一种风格。风格是设计文化中高层次的问题,构成设计美学中一个特有的范畴。 产品风格是产品设计师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在设计实践中的体现,它既是创造主体的主体性表征,也反映出不同类型产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性。 二、答:设计是通过文化对自然物的改造和重组,它具有文化整合的性质,因此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民族和地域,设计的风格必然出现迥异、时代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特征。在这里,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生产力水平,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不同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必然通过设计风格表现出来,成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见证。 三、答:(1)虚与实,把握造型审美特征; (2)巧与拙; (3)雅与俗,在器物设计中,俗是设计创作的源泉,雅是设计的一种参照和楷模; (4)浓与淡,艺术形式特征。

四、答:装饰变革可以成为风格变革的先锋。建筑、家具和织物中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新奇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与欧洲所有的传统形式都截然不同,这使装饰直接成了变革的先锋。同时,装饰增强了设计者们的自我意识。正是从产品装饰的变化中开拓了现代主义产品风格,装饰的变化成了新风格的先导。成功的设计将以它特有的装饰方式和风格特征给人以艺术美和功能美的享受。审美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时代风格和产品风格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它将成为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从中展现人们的生活风貌和心理特征。 五、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产品风格的形成是从19世纪末现代桥梁设计和建筑设计开始的,20世纪中这种风格的变迁经历了对传统形式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一次螺旋上升过程。以产品设计语义学为导向的后现代设计,又是对功能主义的一次否定,它促使现代设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现代现代设计中仍然存在历史主义风格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功能造型的实用性与审美的统一,现代设计主义设计普遍称为“国际风格”。20世纪50年代对设计影响最突出的因素,是人机工程学原理的引入。 后现代设计:随着后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设计师等个向大众趣味靠拢。美国建筑师文丘里针对对米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提出了“少则令人生厌”,并以胶合板材料设计制作了仿古典家具。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以功能主义为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衷的处理,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

艺术设计与审美复习资料

《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盛行于东汉。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昭陵六骏 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画李世明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虢、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3.彩陶 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4.南宋四家 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5.“三远” 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远、高远、平远。 5.祭坛画 中世纪西欧宗教绘画之一。专门用于教堂正面的祭坛。其画像明显受当时神权统治、宗教秩序的制约,有严格的布局要求和程式化的形象刻画规范,充斥着禁欲主义的味道。 6.浮世绘 日本德川时代的一种木板风俗画。“浮世”即现世之意。题材多为民间风俗、人物、风景等,具有鲜明的日本名族风格。画面造型简练,色彩明艳,衬托简单的背景,富有装饰效果。代表画家有葛市北斋、铃木春信等。 7.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教堂建筑风格。流行于4-5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其综合了古西亚的砖石拱券技术和装饰手法,希腊古典式和罗马建筑的宏大气派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内部装饰得五彩缤纷与外形朴实浑厚的强烈对比为主要艺术特征。著名的建筑有圣菲索亚教堂等。 8.马踏匈奴 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品。 9.哥特式教堂 中世纪教堂的一种样式。 哥特式教堂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艳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应。 10.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义美术,始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它继承着美术面向当代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使美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35——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性建筑”

艺术设计与美学 刘子川 考试大纲

艺术设计与美学 每章重点 作者:刘子川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现代设计与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设计”的诞生;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了解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本章重点:设计美学的界定和特性。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美学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 2、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3、设计美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三)设计美学的界定。 四、考核要求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 1. 识记:现代科学观的建立、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总景观。 2. 领会:基于机器文明的现代艺术。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诞生的综合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l. 领会: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点。 2.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稳定性和地域性。 3. 综合应用:他们各自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现代设计美术的界定 1. 识记: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 2. 领会:现代设计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和类别。

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掌握现代设计诞生的过程;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掌握功能主义的形成;对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阐述,使学生了解到功能主义在欧洲的具体体现;对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在美国不同的体现。 本章重点:现代设计的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 本章难点:这两大体系产生的环境以及对世界设计发展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1、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 2、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各国的发展 3、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 4、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 5、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 三、考核知识点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特征、相关现代设计运动的特征。 (二)“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特点、“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学的特点。 (三)欧洲现代主义设计体系的内容、特征和意义。 (四)美国现代主义设计体系的内容、特征和意义。 四、考核要求 (一)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 1. 识记:工艺美术运动和相关现代设计运动的概念与内容。 2. 领会:这些运动产生的原因。 3. 简单应用:这些运动在各国的表现特征。 4. 综合应用:现代设计运动在欧洲各国发生的背景和美学文化因素分析。 (二)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 1. 识记:两所学校办学的内容。 2. 领会:两所学校对现代设计教育观念。 3. 简单应用:两所学校办学的特征与意义。 4.综合应用:两所学校对现代设计理念的不同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的深远影响。(三)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 1. 识记:欧洲设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领会:欧洲设计体系在其主要国家的不同表现。 3. 综合应用:为什么欧洲体系在其内部也有很多的差异。 (四)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 1. 识记: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内容和特征。 2. 领会:美国设计体系产生的原因。 3. 综合应用:欧美两种设计体系异同及其原因。

04026设计美学(实践)考试大纲和练习带答案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冃标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 第一节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 笫二节现代设计与传统匸艺美术设计的异I司 第三节设计美学 笫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第一节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 第二节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各国的发展 笫三节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 笫四节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 第五节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 笫三章后I: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第一节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 第二节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 笫三节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一一多元化设计 第四章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设计 笫一节中圉现代设计的简要冋顾 第二节设计美学中的传统文化情结 第三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第五章当代设计美学的批判 笫?节当代设计观的建立 第二节当代设汁的美学特征 笫三节当代设计的内容和层次 第四节当代设计美学观 第五节大众文化与当代设计美学

第六节当代商业设计恶俗美学的批判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设计美学》是一门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程,是学生深入认识设计专业的较高层次的思想指导,课程中有犬量讨论和研究的设计理念和艾学的问题,是把英学思想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课程。本课程探讨主要围绕现代设计理念与美学思想这个中心,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系统论、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以哲学思想为根碁的美学观念与设计艺术发展的关系之密切利直接是显而易见的。设计美学是从现代设计发展的视角,通过对设计英学思想的诠释和解读來认识设计、理解设计。 二、本课稈的设置目的与要求在于《设计美学》(Design & Aesthetics)与《设计概论》、《设计史》共同构成设计类各专业史论课,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学习《设计美学》有助于理解、发现和解决设计中的美学问题,有助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对提高设计水平,创造美的设计,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大右裨益。同时学习《设计美学》,右利丁?整个美学学科的建设。 三、教材的第一和五章是考核重点,第二、三章是考核次重点章,第四章是考核一般章。第一章是对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美学概念的界定和特征的探讨。第二章是研究从现代设计的诞生到现代设计理念的建立这?时期,现代设计美学思想如何产生、以及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够响.第三章是研究从匚业经济时期进入信息经济时期,现代设计美学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这种变化对这?时期现代设讣的影响。第四章主要对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现状和美学特征的研究。笫五章重点探讨设计构成的基本因素与审矣的关系,集中对当代设汁美学的观

浅谈设计与设计美学

浅谈设计与设计美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体现在很多方面,而设计美学就最好的例子,可见设计美学很有必要被重视。 关键词:美学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 什么是设计美学,就字面意思来讲是把美学法则应用于设计中。之前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听了设计美学这门课我才知道,这是很浅显的理解,其实设计美学远远不止这些,他还有很多内容。 艺术设计就是艺术创作,其基本内涵是内在的设计观念和外在的形式追求;而最高目的却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艺术设计的类型有平面设计类、产品环境、建筑。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有三个人与物、功能与形式、主观创造性与客观创造性设计。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理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学科,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准确把握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首先,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分支,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设计学的基础理论。其次,设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它对现代设计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更加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最后,设计美学是设计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单纯的设计学和美学不能解决关于设计美学的问题,同时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交叉融合。 我们来看一个环境设计的审美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展现的人性化审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小到室内家具及摆设,大到室外各种建筑物及环境,凡对其所进行的综合规划均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注意协调各审美对象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其趋于协调与自然。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问答题)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 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设计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美学发展史,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基本范畴); 2)设计者(研究设计者的价值和职责); 3)设计的道德(研究设计的社会作用的道德价值)。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答:1)功能性。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功能性是设计之美的基础。 2)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质功能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必然带有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特性。 3)技术性。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产品物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托。

美学与设计美学的比较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917183327.html, 美学与设计美学的比较与思考 作者:宋晓婧 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7期 摘要: 本文通过美学与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他们的发展历史来比较它们的不同,但两者又相互交叉,不可分割,设计美学需要美学来点亮,而美学又受设计美学的影响。我们设计师需要更多的关注美学与设计美学,使这两者的关系发展的更为完善,更好的为现代设计实践活动做贡献。 关键词:美学;设计美学;研究对象;关系 1.美学 1.1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中的“美”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指具体的美的东西,第二层是美的东西所具有的审美特性,第三层是美德本质与规律。无论是从自然中领略到的美,还是从文学中所品味到的美,无不使我们赞叹:真美!因此,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自然事物的自然美。它属于自然的真与社会的善相统一的自然事物。 美学的另一研究对象是社会美。社会美是由实践创造,它通过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和社会,以完善人类的自身素质,自由的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设计成果,所感性显现的出类形象和合律形式。它是真与善相统一的社会事物。可以说,现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领域中一切与美有关的领域。 1.2美学研究的历史走向 人类在很早就懂得通过劳动开始装饰自己。如山顶洞人,已懂得在磨制光滑的骨器中钻孔。这表明对审美意识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和应用。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和艺术创造的发展,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罗马文明可以说是欧洲文明的起点。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提出客观唯心主义的“美的理念”说,认为最高的美是一种终极的存在即“理念”,形成一学术高峰,此而奠定了西欧古文明意识形态的发展基础。西方古典美学总的倾向是在超验的秩序中寻求和谐,并将真、善、美统一起来,强调形式上的严谨、和谐和限定及其数量的关系。 西方古典文明由于基督教的崛起而消失,转而进入基督教文明。西方美学思想与神学关系密切,因此把美看成是上帝的一种属性,认为上帝就是最高层次的美,是一切感性事物美的根

艺术级设计美学试卷(A开卷)参考答案

淮海工学院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设计美学试卷(A,开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是产品的物质基础? A.材料B.结构 C.形式D.功能 2.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包括不同的三个方面,以下(C )个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 A.产品技术B.生产技术 C.科学技术D.操作技术 3.波特兄弟在《市场要素设计》一书中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给出它们对使用性能、人机特性、审美要素和工艺性的侧重顺序。其中普及型高尔夫轿车是把(D )放在首位? A.使用性能B.人机特性 C.审美要素D.工艺性 4.“设计观念要从社会需求和技术可能性两者的综合中产生”,这句话是(D )提出的? A.布鲁斯·阿舍B.西蒙 C.阿西莫夫D.麦克可若 5.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文化可以粗略的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含以下四个层次,其中( D )是文化的核心层面。 A.物态文化层 B.制度文化层 C.行为文化层 D.心态文化层 6.设计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涉及设计美感构成中快感地位问题,还表现在设计美具有理性美的特征是设计美( C )特点的表现。 A. 多元性 B. 社会性 C.功利性 D.文化性 7.设计思维的( B ),是将设计意念的各种符号信息按照利于理解的构图秩序组织起来,发展为语义结构的模式识别,从而完成语言转换的思维特点。 A. 跃迁性 B.易读性 C.独创性 D.同构性 8.在艺术设计中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观展现,(C )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A传达性 B复合性 C展现性 D可达性 9.在知觉领域,(D )实现对人的视知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取得一定效果。 A、运动感觉 B、平衡感觉 C、空间感觉 D、完形心理学 10.设计是通过(C )对自然物的人工组合。 A、物质 B、精神 C、文化 D、功能 11.(B)构成了事物自己件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 A、尺度 B、比例 C、对称 D、均衡 12.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埃坚持( A )的观点,认为生物在功能上的任何改变都必然产生相应的组织形式上的变化 A 形式依随功能 B 构造依随功能 C 美学依随功能 D 材料依随功能 13.形式美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C ) A、颜色 B、形态 C、多样统一 D、布局 14.德国美学家( A )提出:“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 A、康德 B、佛洛伊德 C、赫尔巴特 D、费希纳 15.德国美学家本择把物质分为四种类型,他通过三种特征对它们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这写界定( D ) A 、固定性 B、确定性 C、预期性 D、美观性 二、填充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2.功能与形式3.以人为本4.先质而后文5.启迪性6.设计大众化7.理性主义8.生态化 9.创造10.技术11.经营位置12.语用学 13.象征14.形态15.Reduce 1.关于设计的定义虽各有侧重点,但共同之处是都强调设计的手段性、设计的主观性、设计的客观性、设计的创造性以及设计的。 2.设计美学的中心问题主要有三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关系、产品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 3.设计的核心:。 1

《设计美学》模拟试卷

精品文档交流 高等自学考试04026《设计美学》模拟试卷 A .米兰理工厂 B .科隆模型工厂 D .法格斯工厂 C .德意志制造联盟工厂 11.追求“最低消耗,最高成效”设计理念的设计学院是_____。(B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A .包豪斯设计学院 B .乌尔姆设计学院 得分 C .米来理工设计学院 D .美国芝加哥新包豪斯学院 12.科学家______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A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2分) A .培根 B .伽利略 D .法拉第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 或未选均无分。 C .笛卡尔 13.英国“水晶宫”的设计者是(C ) 1._________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A A .马克思主义 ) A .威廉.莫里斯 B .约翰.拉斯金 D .亨利.凡.德.威尔德 B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C .约瑟夫.帕克斯顿 C .列宁主义 14.________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把设计(建筑和工艺美术)称为“小艺术”(B ) 2.《_____》至今仍被书籍装帧界奉为现代书籍装帧第一书。(B A .《乌有的消息 B .《乔叟集》 C .《建筑的七盏明灯》 D .《设计美学》 3.20世纪 60年代的_____是现代设计向后现代设计的转折点和起点。(B ) A .威廉.莫里斯 B .约翰.拉斯金 》 C .约瑟夫.帕克斯顿 D .格罗佩斯 15.________“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代表作品有《红蓝椅子》。(B ) ) A .约翰.拉斯金 B .里特维德 D .蒙德里安 A .样式主义风格 C .工艺美术运动 B .波普设计 D .激进主义 C .约瑟夫.帕克斯顿 16. ____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师,“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企业形象设计。(C ) 4.19世纪中叶,_______国煤的产量占全世界的 2/3,铁的产量占 1/2。(D ) A .美国 C .俄国 B .德国 D .英国 A..约翰.拉斯金 B .里特维德 D .蒙德里安 C .奥托.艾舍 5._____提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由人民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A ) 17. _______是瑞典现代家具之父。提出“适度则永存,极端则生厌”(A ) A .莫里斯 C .拉斯金 B .格罗佩斯 D .穆特修斯 A.卡尔·马姆斯登 C .奥托.夫.艾舍 B .里特维德 D .瑟克斯顿.沙逊 6.被设计理论界认为是“经典现代主义”的艺术派别是___B __。 18. ____丹麦家具设计师。“中国椅子”是模仿中式家具的杰出例子(A ) A .俄国构成主义 B .荷兰风格派 D .新抽象主义 ) A.汉斯·华格纳 C .奥托.夫.艾舍 B .卡尔·马姆斯登 D .瑟克斯顿·沙逊 C .美国功能主义 7.现代主义设计的两大内核是_____和_____。(C 19.纳粹时期素有“电动汽车之父”的是(A ) A .功能主义、抽象主义 C .功能主义、理性主义 B .形式主义、理性主义 D .形式主义、抽象主义 A.斐迪南.保时捷 C .奥托.夫.艾舍 B .弗兰克·皮克 D .瑟克斯顿·沙逊 8.把工业设计正式职业化、最早实行工业设计师登记制度的国家(C ) 20.热的抽象代表为(),冷的抽象代表为()A A .美国 C .英国 B .俄国 D .日本 A.康定斯基、蒙得里安 C.里特维德、杜斯伯格 B 蒙得里安、康定斯基 D.杜斯伯格、里特维德 9.世界上第一条产品流水装配线成功作业是在_____公司。(B ) 21.___B __是美国反对“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设计师。《派克圆珠笔》是世界上最早可换芯圆珠笔。 A .通用汽车公司 B .福特汽车公司 D .波音飞机公司 A.艾略特·诺伊 C .哈利·厄尔 B .诺兰·罗德兹 D .阿兰·艾尔文 C .克莱斯特汽车公司 10.___法格斯工厂__工厂采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幕墙结构形式。(D ) 1

2018年4月自考04026设计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设计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4026) 一、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将答题卡上该小题的“[A]”涂黑,错误的将“[B]”涂黑。 1.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包括产品技术、生产技术、操作技术三个方面。 2.设计是通过文化对自然物的人工组合。 3.形式美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态。 4.联想思维具有民主性、社会性、逻辑性和扩展性的特点。 5.符号学可以划分为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领域。 6.沙利文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 7.环境设计是指以构成人类生存空间为目的的设计。 8.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 9.设计美是技术美。自然美和空间美的融合。 10.认知功能主要包括识别功能和象征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装饰 12.审美价值 13.完形质 14.节奏 15.图像符号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16.简述文化形态划分的三分法。 17.简述形式美法则中对比与协调的定义。 18.简述我国传统器物风格研究范畴。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5分,共30分) 19.运用符号学原理来分析不同的标志和广告设计。 20.联系实际试述城市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设计美学试题答案 (课程代码04026) 一、判断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5:AABBA6——10:AAABA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外在于产品功能结构的形式因素,用以满足人的精神和审美需要。 12.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13.由知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 14.在整体形式上的某种律动感,这种律动就是空间的节奏。 15.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具有相似的共同性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l)文化形态的划分采用三分法,即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2)器物文化即指物质层面的文化,集中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3)行为文化即制度层面的文化,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4)观念文化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反映意识形态的关系。 17.(l)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 和机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休造型中的焦点; (2)协调则是将对立要素之间调和一致,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不同性质的形式要素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和稳健的审美感受。 18.(l)虚与实.把握造型审美特征; (2)巧与拙; (3)雅与俗,在器物设计中,俗是设计创作的源泉,雅是设计的一种参照和楷模; (4)浓与淡,艺术形式特征。

2012-2013-2艺术10级设计美学试卷(B,开卷)参考答案

淮海工学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产品设计的核心(C) A、形式 B、材料 C、功能 D、需求度 2.产品与环境的设计从属于(A)文化。 A、器物 B、行为 C、观念 D、智能 3.(B)构成了事物自己件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 A、尺度 B、比例 C、对称 D、均衡 4.从符号解释关联中,下面(B)涉及及对媒介感官性质,是一种开放性连接 A、命题符号 B、名辞符号 C、论证符号 D、形式符号 5.形式美的最基本的特征是(C) A、颜色 B、形态 C、多样统一 D、布局 6.“彼此相似的刺激物比不相似的有更大的组合倾向”是人所知觉周围事物的哪个原则(B) A、接近组合 B、相似组合 C、良好的图形组合 D、组合中的竞争与 联合 7.设计美的性质、构成,设计美的类型、风格,设计的文化意蕴,设计的形式美,设计的创造性和设计美的境界等等属于(A )。 A、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 B、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 C、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 D、设计美学史问题 8.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开创的。 A.马赫B.特墨 C.本泽D.苛勒 9.()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 A.居维埃B.达尔文 C.穆特修斯D.沙利文 10.设计思维的(),是将设计意念的各种符号信息按照利于理解的构图秩序组织起来,发展为语义结构的模式识别,从而完成语言转换的思维特点。 A. 跃迁性 B.易读性 C.独创性 D.同构性 11.对美作出全面分析,从而使人能够区分美与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第一位哲学家要算()? A.康德B.苏格拉底 C.柏拉图D.保罗·苏里奥 12.设计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涉及设计美感构成中快感地位问题,还表现在设计美具有理性美的特征是设计美()特点的表现。 A. 多元性 B. 社会性 C.功利性 D.文化性 13.造型的款式可依商品的不同划分为流行样式、规范样式或革新样式。其中流行样式的特点是()? A.通俗性,创造性 B.时尚性,变异性 C.创造性,变异性D.通俗性,时尚性14.提出“风格就是人本身”的著作论断的是博物学家()? A.布封B.福楼拜 C.豪塞尔D.沃尔夫林 15.在艺术设计中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观展现,()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A传达性 B复合性 C展现性 D可达性 二、填充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天然形态 2、有序性 3、完形 4、媒介 5、功能美 6、融合性 7、创造力8、设计目的9、解构主义10、功能与形式11、设计对象 12、符号性 13、创造性14、语用学15、尺度 1.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物这一形态,它是由_____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