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南大学高炳淼

摘要:本文全面的综述了海水鱼类工厂化养鱼的国内外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工厂化养殖的建议。

关键词: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称设施渔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当前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前沿产业。工厂化养鱼的特点是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根据鱼类生长对环境的需要,形成新的生态条件,以控制其最适生长环境;根据鱼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定时、定量供应鱼类喜食的高效饵料,生长快,周期短。一个完善的养鱼工厂应包括封闭式内循环、微生态调节净化水质、纯氧增氧、臭氧消毒、物理过滤、泡沫分离、人工培养活饵料、配合饵料及自动投饵等专用设施。因此,工厂化养鱼是集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业。然而,工厂化养鱼又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需要事前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事中科学管理和事后的科学维护,才能降低风险,创造高效益。同时,工厂化养鱼又是跨生物、生态、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基础设备现代化是发展工厂化养鱼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1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概况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产量达2.1×105t[1]。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1988年筹建了世界最大的养鲍工厂,1993年扩展到88000m2,1997年创造了RHD鲍育苗新工艺,确保了苗种质量,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年产量340t,产值1.5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与此同时,牙鲆的工厂化养殖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牙鲆工厂化养殖初步规模,一般产鱼10~15kg/m2,市场销售价格在200~300元/kg。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2]。2001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海水工厂化内循环养殖的技术研究,系统中采用了高效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臭氧消毒、温度调控等先进技术,养鱼水面1700m2,水深0.8m,循环量为680m3/h,每2h循环一次,设计产量40kg/m3[3]。2000年建成的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了目前国内外领先水平,而且规模最大,达16000m2养殖水面,建立了高效内循环养殖系统,总循环量为7040m3/h,养殖水体12800m3,每110min可循环一次,平均产量为30kg/m2。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2国外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发展现状

世界工厂化养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它的技术基础来源于内陆海洋水族馆技术、自动化水族箱技术和流水高密度养殖技术。世界工业化养鱼历史仅30多年,发展较快,根据发展进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工业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活鱼生产开始以工业化的模式有计划地重复批量生产,采用了控温流水,集约化高密度,增氧技术等,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虽然节省了土地,但耗水量较高。

第二阶段为工业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了机械过滤、生物包净水设施,纯氧、富氧、臭氧设施,热泵控温装置,自动排污、自动应答投饵等设备进行高密度养鱼,每单产达100~150kg/m3,养殖1kg鱼耗水0.2t[2],已属于低排放的“循环经济”范畴。

第三阶段为现代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养鱼中引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膜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世界前沿高新技术成果,完善了生命维持系统及生命警卫系统,设计了一系列养殖软件,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单产达200~500kg/m3,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无废生产及“零”排放标准,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进入了“知识经济”范畴。

3工厂化养鱼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措施

现代工厂化基本点就是以保护环境为基点的封闭内循环养鱼系统,它的核心技术是水处理技术,其关键技术是生物净化。该养殖模式通过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经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营养盐类转化降解,达到净化水质,增加养殖效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实现零排放或最小排放。以色列的科研人员在对虾养殖生产中研究了一种方法。对水体加大充气量,使封闭池塘中有机物处于悬浮状态,促进了异养微生物的繁殖,从而达到调控养殖水环境的目的。这种利用水体中微生物作为内置生物过滤器的池塘养殖系统称为活性悬浮池塘。工厂化则不同,采用固定生物填料作为生物滤床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而且净化效率高,速度快。生物填料是微生物的载体,决定了附生硝化细菌的量,这些微生物载体被分为硬性和软性两大类,均要求无毒。硬性材料包括陶粒、石英砂、沸石、牡蛎壳等;弹性填料包括聚乙烯丝、聚丙烯丝、塑料生物球等。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是弹性填料和陶粒填料。选择填料应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适当,适于菌种的附生,易于反冲洗,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用寿命长等特点[7]。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养殖鱼类的代谢产物和残饵是水体氨氮含量增加的主要途径,尤其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人为的大量投饵,养殖鱼类代谢旺盛,排泄废物氨(NH4+-N)的数量增多,至使氨在水中积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分子态氨的浓度为0.025mg/L。分子态氨(NH3)对鱼类

的毒性很强,它能通过鳃和皮肤进入鱼的血液,干扰正常的三羧酸循环,改变鱼体渗透压,降低对溶解氧的利用率;亚硝酸氮(NO2--N)对鱼体的危害更大,它能迅速地渗透到鱼体,导致血液中和氧结合的亚铁血红蛋白失活,使之成为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氧功能,严重时危及生命;硝酸氮一般认为毒性很小,但浓度太高也会影响鱼类的生长,使鱼体色变差,肉质下降。因此,为了保持鱼类的快速生长,就应保持养鱼水体的高度净化状态,既能使鱼类生长快,又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达到内循环零排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厂化养殖生产,需利用生物技术降解和转化水中的氨氮,去除氨氮的效率可达80%以上[4]。

在水处理方面,当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比值大于0.25时,应充分发挥生物降解的方法,反之,就应采用物理净化方法。水中悬浮物不可忽视,悬浮物质每提高10mg/L会使水体中的BOD升高6mg/L,总氮升高1.2mg/L,总磷升高0.2mg/L[5]。氮在自然界以多种形态存在。常温条件下,pH7~8,水中氮的形态有机态氮占60%,氨态氮35%,其它以硝态氮形式存在[4]。养殖回水处理的效果如何,可以从处理前后水中氮的形态变化来判断,若养殖回水经处理后水体中氮多以硝态氮存在,说明生物处理是有效的。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采用接种活菌制剂的方法降解NH4+-N和NO2--N,NH4+-N养殖池为1.736mg/L,经微生物处理后降至0.206mg/L,降解率88.44%。NO2--N养殖池为0.200mg/L,经微生物制剂处理后降至0.092mg/L,降解率为54.00%。核心技术解决好之后,要研究配套技术,现代工厂化养鱼的多项配套,如同木桶理论一样,取决于最低的一项。主要配套有循环量,欧美国家达到4次/h[6],我国为2~4h1次;纯氧增氧和臭氧消毒,应达到较高的溶解度,溶解氧量应达到10mg/L以上,这对于鱼类的摄食、生长和减少病害具有显著作用,由于纯氧的作用,可以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臭氧含量不少于0.5mg/L,每天30~60min,这对于控制病害,实现健康养殖极为有利;去除悬浮物,以自动反冲洗的多种过滤形式,滤除固体颗粒,用气浮方式进行泡沫分离,净化效率更高;温度、盐度都在可调控范围内[10]。

4发展趋势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清洁、安全、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使其既能满足需要又不至于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工厂化养鱼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问题的出路之一。因此,在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将是前提条件,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方式已成为发展方向。工厂化养鱼中的技术关键是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及重复利用,即建立循环水养殖系统。如何保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态平衡,有效清除养殖鱼类排泄的有机物和氮等有害物质是一个较复杂的技术问题[11]。现行应用较多是物理沉淀结合生物膜处理方式,生物膜处理中,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溶解氧浓度是影响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与流水养鱼相比,循环水养殖系统的pH值较稳定,水质更好,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资源,同时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用水量少,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外源水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封闭式内循环养殖系统有几个条件是必备的:①循环水尽量提高速度,以每小时1~3次为宜;②使用筛选分离培养的土著菌种净化水质;③补充纯氧;④臭氧杀菌;⑤建立免疫防疫体系;

⑥使用高效饵料,饵料系数在1左右;⑦在循环过程中滤除悬浮物;⑧苗种的种质与生长速度。[8]

众所周知,本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水工厂化养鱼是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科学的有机结合,被认为是国家发展海洋生物资源高增值利用的一个方向,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由装备技术支撑的大型、超大型养鱼工厂,其中包括鱼藻共生,遥控无人养鱼车间,使水净化到适合鱼类生长的超自然状态,达到按标准排放无环境污染的生产,优质高产,科技附加值超过了80%[9],体现了养鱼业当今时代的知识经济特征。因此,封闭式内循环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将成为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

参考文献:

[1]方建光,门强.世界水产养殖科技大趋势[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89-99.

[2]孙国铭,赵卫星.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NH4-N、NO2-N转化及其水质管理[J].水产养殖,1999(4):12-14.

[3]宋德敬.海水工厂化养鱼水处理系统工程的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2):49-52.

[4]花兆泰.浅谈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水处理设备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03(3):23-24.

[5]刘兴国.工厂化养殖水处理工艺探讨[J].北京水产,2003(4):32.

[6]邸刚.欧洲工厂化养殖初探[J].科学养鱼,1997(6):3.

[7]张明华,杨菁.海水工厂化养殖水处理系统的装备技术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3,24(2):30-34.

[8] 樊祥国. 我国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发展前景[J]. 中国水产, 2004,(08) .

[9] 唐启升. 中国发展渔业的优势及前景[J]. 中国水产, 2005,(02)

[10] 郑升阳. 试论工厂化养殖设施综合利用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03) .

[11] 杨正先,孟范平,朱小山,李永祺. 海水养殖业与可持续发展[J]. 海洋科学, 2004,(10) .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详细资料)

1、简介:在过去20 年,水产养殖是世界范围内食品领域增长最快的行业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 多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2、产量分析: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水产养殖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已经达到4300万吨,有50%是不依赖饲料的,其中滤食性种类,草食性种类超过50%,再加上大量的杂食性种类,这三类占了全部种类的92%,肉食性种类仅占8%。中国的水产养殖是低营养级别的,我们用很少的渔业资源,养殖了大量的水产品。中国每年消耗的鱼粉大概是160万吨,其中100万吨是进口,但从2000年以后中国进口鱼粉量就停止增长。最近20年中国消耗的鱼粉产量没有增加,但是我们的饲料产量持续增加,这说明中国使用鱼粉的效率在提高。中国每年使用的160万吨鱼粉,大概有55%是用于水产养殖,我们用少量的渔业资源,养殖了大量的水产品,中国是绝对的净鱼生产国。中国的水产养殖不但解决了我国的水产品需求、粮食安全问题,还为三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中国水产养殖对环境更为友好。 尽管我国水产品产量每年都有变化,但 总体格局不会变化。其基本概念是: (1)世界生产 3 条“鱼” ,其中 1 条是中国产的。 (2)中国生产 3 条“鱼” ,其中近 2 条是养殖生产的。 (3)养殖生产的 5 条“鱼” ,其中 3 条是淡水生产的,2 条是海水生产的。(4)淡水产品中70%是由池塘小水体生产的。 (5)海水产品中80%是贝类(1000 万吨左右),绝大部分都不能出口。(6)自1996 年起,我国渔产量统计方法与FAO 接轨:藻类(138 万吨右)属植物蛋白质,不计入渔产量,而贝类直接统计重量(以往去壳,为体重的1/5 计)。 3:农业大环境下的产业比重:水产养殖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农村养殖产业中,凡有水面的农村,绝大部分都将水产养殖放在首位,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在动物饲养业中,我国养殖的主体是生猪,其次是家禽等。但它们的发展均需要粮食为依托。而水产养殖,其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高,它们对粮食的依赖性远低于生猪和家禽。2007 年,全国配合饲料总产量为1 亿吨,其中水产配合饲料仅占养殖总饲料的10%左右。而且鱼类等水产品均为冷血动物,不必消耗大量的能量维持其体温,故饵+料报酬低,饲料利用率高。因此,对粮食不富有的我国,优先发展水产品养殖应是粮食安全的重国策之一。在动物饲养业中,我国养殖的主体是生猪,其次是家禽等。但它们的发展均

浅析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

浅析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战略是,着力改善海水养殖环境,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构建病灾风险预警体系,及时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海水养殖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重视海水养殖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大政策扶持,提高海水养殖户生产积极性;科学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适度控制规模。 关键词:海水养殖;发展规划;研究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确定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将渔业发展中心由捕捞业转向养殖业。2008 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895. 6 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40. 3 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7. 4%,海水养殖业在中国水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一直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30% 以上,水产养殖总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 左右。 一、海水养殖业发展优势 1.海水养殖资源丰富,碳汇功能突出 海水养殖资源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前景。中国海域面积居世界第四,邻接中国大陆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气候带,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水深在200 米以内且适宜于渔业生产的大陆架面积为227. 0 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宽广,适宜于养殖的面积有133. 3 万公顷。中国不仅是农业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进入21 世纪之后,在陆地资源有限和开发空间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 2.海水养殖品种多、产量高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2000 年世界海水养殖品种为99 种,在中国养殖生产的品种有67种,占总数的2/3。其中鱼类35 种、甲壳类14 种、贝类42 种、藻类8 种,中国养殖生产的品种分别有18 种、9 种、30 种和8 种。 3.市场前景广阔 联合国营养组织和粮农组织研究发现,鱼类是人类21 世纪最佳动物源蛋白质,全世界有1/6 人口将鱼类作为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海水养殖产品相对于畜产品,在满足居民需求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一方面,海水养殖产品不同于畜产品,产品差别使得海水养殖产品拥有自身的市场;另一方面海水养殖产品属于高档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增长更快。

海水鱼类饲料配方的营养与特性

海水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与特性 1.钙 一般在淡水鱼的预混料中钙的含量较多,因为淡水中溶解的钙少,而海水中溶解的钙则趋于饱和,所以海水鱼中钙的补充就少。事实上,如果过多的钙进人鱼体,超过肾功能的负荷,就会抑制生长,所以在借用淡水鱼预混料配方时,要根据养殖海水盐度的高低作适当的调整,高盐度应少添加,低盐度应多添加,但不管水质如何变化,钙对鱼类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2.磷 磷在水中基本上是一种限制因子。水环境中能提供的量有限,所以大部分需要从饵料中获得。分析结果证明,海水鱼组织中的磷含量比一般陆生动物和淡水鱼类要高得多,这种生理生化上的差异,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显然在海水色的预混料中应多添加磷,但是过多的磷又会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对某一个养殖品种的钙磷需求和钙磷比一直是引起关注的。另外,磷在不同品种的海水鱼中代谢吸收也不同,如大洋性鱼类狮鱼、鲸鱼等,代谢的速度比一般底栖鱼类蝶、纣、石斑鱼要快得多,因此在配制牙解和石斑鱼的预混料时,与大洋性鱼类相比,磷含量就要减少,否则就会影响鱼的生长。 3.铁 从海水鱼生态环境来看,海水中铁的含量不多,因为偏碱性。至于淡水中铁的含量有多有少,则需看具体水质。因此,一般淡水鱼的铁元素补充多少,影响不大,但是海水鱼的需要量应该满足,当然不同种的鱼需求量也不同,过量添加除成本提高外,也会造成代谢及消化吸收上的障碍,从生理上看,大洋性海水鱼的肌红素含量需求较大,比底栖性鱼类要高得多,每一个肌红素中都含有一个铁原子,因此在矿物质中铁的添加量要高,如果使用这样的配方来饲养沿岸性鱼类就应降低铁的添加量。 其它许多种元素,如铜、锌、铝、镁、钾、钠、碘、硒等,都各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添加量适宜就会促进生长,反之就会抑制生长,这些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五、从生理生态及加工过程中对维生素的需求 维生素是有机化合物,不同于氨基酸、糖类和脂肪,维生素需要量甚微。动物从外界(经常是饵料)摄人维生素以维持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八种水溶性维生素需求量相对较少,其主要作为辅酶,被叫做B族维生素。另外三种水溶性维生素即胆碱、肌醇和维生素C,其需要量较大,虽不作辅助酶,但具其它功能。维生素儿 D、E和K是脂溶性维生素,其作用与酶无关,但有些情况下如维生素K具有辅酶

福建海水养殖业现状

福建海水养殖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 宁岳1,曾志南1*,苏碰皮2,郑乐云1,叶金聪1 (1、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13;2、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福建漳州 363000)福建濒临东海,南接南海,在夏、秋两季受北上黑潮暖流支流的控制,冬春两季又受南下沿岸流的影响,加之有闽江、九龙江、晋江等河流的大量淡水注入,水质肥沃,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为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福建海水养殖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本文就福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一简要概述。 一、福建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加快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福建省海水养殖业快速发展,并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等特点。2009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133942公顷,产量达293万吨,其中海水鱼类养殖面积11454公顷,养殖产量15.88万吨;贝类养殖面积69378公顷,产量212.58万吨;藻类养殖面积31195公顷,产量55.43万吨;对虾养殖面积13691公顷,产量4.87万吨。同时建立了以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南北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等一批特色优势主导品种生产基地和一批集约化出口商品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的发展格局,其中大黄鱼、鲍、牡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等品种养殖产量居全国首位[1]。2010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又增至303.9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51.7%。 1 海水鱼类养殖现状 (1)人工繁育、养殖的种类及规模 福建的海水鱼类繁殖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已成功培育出大黄鱼、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等鱼类苗种。90年代以来,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本世纪初斜带石斑鱼(青斑,Epinephelus coioides)规模化育苗技术取得突破,迄今我省已开展海水鱼类繁殖和人工育苗研究、生产的种类多达34种(表1),主要是石首鱼科鱼类,其次是鲷科、石鲈科、鮨科和笛鲷科。在种苗生产方面有的已达到规模化水平,如大黄鱼年育苗量已超过20亿尾,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真鲷、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黑鲷、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斜带石斑鱼、鮸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和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等年育苗量超过千万尾。在养殖品种及规模方面,迄今我省海水鱼类养殖品种多达30种(表1),年产量15.9万吨,其中大黄鱼5.9万吨,占37.1%;鲷科鱼类1.6万吨,占10.1%;鲈鱼1.3万吨;占8.2%;眼斑拟石首鱼1.1万吨,占6.9%;石斑鱼类1.0万吨,占6.3%,其它鱼类5.0万吨,占31.4%。其养殖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海水鱼类的繁殖和育苗技术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人工育苗及养殖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海水鱼类人工育苗已向批量化和多品种化方向发展,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方式也从原先单一的室内水泥池工厂化育苗转向室内水泥池与室外池塘人工育苗相结合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名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应用学科主要为水产学和水产养殖学。使水产养殖过程达到理想状态,形成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循环式的高密度养殖方式,是取代传统池塘、流水、网箱、大棚温室等养殖方式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 1、我国工厂化养鱼的发展概况工 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2、工厂化养鱼的类型

我国海水养殖现状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水养殖产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从80年代开始,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已由小范围、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1985年产量达到125万t,1995年增加到722万t,2005年达到139万t,2005年产量是1985年的11.1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50余年间,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热潮。第一次热潮以藻类养殖为代表,第二次热潮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第三次热潮以扇贝养殖为代表,近年来以海水鱼类养殖为代表的第四次热潮正在兴起。 1990~2006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产 量 中国的海水鱼类养殖虽然发展的相对较晚,但随着海水鱼类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设施养殖技术与模式的不断创新,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图1990~2006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产量)。2006年全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715275t,其中海水网箱养殖产量342387t,工厂化养殖产量85718t,分别占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47.87%和11.98%。在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中,主要10个养殖品种(类)的产量为436305t,占总产量的61%。2006年全国10个主要养殖鱼类的产量情况如图所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有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2006年全国海水网箱养殖产量达到34.24万t。普通小型网箱养殖面积2545.4万m2;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有3800多个,养殖水体51.8万m3。海水网箱养殖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世界上海水鱼类的种类约有1.3万种。我国有海水鱼类1694种,现已开发的约60种,产业化的约30种。海水鱼类养殖,尤其是海水网箱养殖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就业前景调查

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就业前景调查

————————————————————————————————作者:————————————————————————————————日期:

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研题目: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就业前景调查 小组成员: 院系专业班级:___水产学院 时间: 2012年4月9日 指导教师:_______ 评阅成绩:______________ 编号:

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 摘要:作为一名水产养殖专业的大三学生,明年也即将踏出校门走出社会,从事水产养殖行业,但我们对水产养殖的相关行业与前景以及就业情况都不了解,使得我们比较盲目,迷茫。进行这次调查能让我们充分了解养殖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其所需的人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针对以后的就业进行相关学习,为我们提供以后的就业方向与信息,所以就有必要进行这样一份调查。 关键词:水产养殖就业 1 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 渔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在近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中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水产养殖业,最近30年里,在全球动物性食品生产中增长最快,而中国对水产养殖产品的生产贡献率最大,最近几年,中国水产品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品养殖产量的2/3,可以说,中国水产养殖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是世界淡水养殖大国,淡水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我国水产养殖面积575万公顷,其中淡水养殖面积441万公顷,占除江河之外的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5%。广东、湖北、江苏、湖南和安徽等地,是中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基地,淡水养殖业相当发达。我国淡水鱼类约800种,占鱼类总数的1/3,淡水养殖品种约140种,其产量的70%为青、草、鲢、鳙、鲤、鲫、鳊等“当家鱼”,30%为其它特种水产品;我国目前的淡水鱼加工率不足30%,约300万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水平。因贮藏、加工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鱼类腐败率高达30%以上。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发生转变。即从传统养殖向健康养殖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节水、高效、生态、健康型养殖模式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体。设立禁渔期、禁渔区,伏季休渔、大规模人工鱼礁及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得到加强,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渔业生态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渔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一些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问题可归纳为渔业安全问题和渔民权益问题。 首先是渔业安全问题。包括三个方面或称为三大安全问题: 一是渔业生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未有扭转,水域环境恶化还在加剧,捕捞强度过大的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这不仅严重制约渔业经济发展,也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控制捕捞强度要更为严格,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了海洋经济学一个学期后,虽然不说自己就认识了多少,但是大致上还是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也上网查找过资料。了解了一些基本概念的同时,也相应对一些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是由于自己只是得限制,提出来的见解也是很狭隘的。 我们小组5个人,我负责的是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 我将从现状、环境、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还有海洋养殖业的未来设想等几个方面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 就现状而言,据我从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站在大局角度看,还是一片繁荣。海水养殖业在我国海洋渔业乃至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747.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到了1307.3万吨。30年来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增加了29倍。进入21世纪,从“养捕兼举”到“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业朝着多品种、多模式、工厂化和集约化方向快速发展,确立了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的地位。 随着世界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转向海洋,海洋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海水增养殖业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计划大力发展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深水养殖,以生产更多的海产品。日本的《海洋基本法》指出要“保持日本在水产业上的传统优势”。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绿皮书”突出可持续自给的目标。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对海洋食物的需求将达到每年4000万吨。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现象日益加剧,海洋食物来源将更大比例地诉求于海水养殖。据保守测算,从海水养殖获得的产量需求将达到每年2500万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将“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 但换个角度去观察,现状可不容发乐观,海水养殖业面临着诸多问题。我国海水养殖业经过50多年的高速发展,开发强度居世界之首,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这样高速的发展,简单的扩大投入和养殖规模才能达到,因此就会造成很重大的问题,这个就直接的威胁着我们海水养殖业,其中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养殖生态环境恶化;种质退化和种苗质量下降;病害严重。 (一)、关于养殖生态环境恶化 陆源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激增,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理便直接排出,近岸内湾养殖区域成为其接纳场所。 养殖自身污染:超负荷、大面积高密度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残饵。当这些有机积累速度超出了海区的自然分解、净化速度时,海区即由于严重的有机污染而老化。而海区老化导致养殖品种病害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 (二)、种质退化和种苗质量下降 几乎所有的海水养殖鱼类没有遗传改良品种(其实很多淡水鱼类也没有经过遗传的改良,包括4大家鱼),全部是由野生种家养驯化而来的。这些家养驯化的野生种缺少定向选育,不注重亲本留种需遵守的操作规程,经多代人工繁殖后,出现了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抗逆性差、性状退化等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性成熟年龄提前、生长速度下降、饵料转化效率低、对环境变化和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品质下降 (三)、病害问题 我国海水养殖病害问题突出,病原种类众多、暴发流行严重,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

1海水养殖

1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概论复习题 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与养殖环境关系的科学。 2、海水鱼类养殖:指在海水内,对野生或驯化的鱼类进行养殖。 3、水产资源增殖:使水域内的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总量得到补充、恢复和增加的人工途径。 4、洄游:是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5、放流:把鱼类苗种培养到一定大小后放到自然海域中索饵、生长、发育。 6、水域生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生物产品的能力。 7、生物量/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 8、生产量: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生物增长的总量。 9、繁殖力:一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 10、成熟系数:性腺重和鱼体净重(去内脏后体重)的百分比。 11、港塭养殖:是利用沿海港湾、滩涂及低洼地带,筑堤围港,利用潮水涨落纳进鱼虾苗或投放苗种进行养殖。 12、养殖容量:在生长率不受负影响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的放养量。 13、水体富营养化: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使整个水体生态平衡发生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14、渔业工程技术:是为从事渔业生产而设计、研制和开发的设备、设施、产品及其操作技术。 15、渔业自身污染:是指在人工养殖生产中,残饵和鱼类代谢产物等所产生的污染。

16、水体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水体的物质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到水体用途,称为水体污染。 17、设施渔业: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现代渔业增产、增效的装备设施,简称为设施渔业。 18、人工鱼礁:一般是指在100m水深以内的沿岸海底设置一定的混凝土礁状物或其他物体。适于阳光透入,生物繁殖生长,诱集鱼类和增值水产资源。 19、人工放流:人为地增加资源补充量,补偿由各种原因使补充量所遭受的损失,缓和资源的波动,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潜力。 20、生物添加剂:包括菌体、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促生长因子等,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份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水产动物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还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 21、渔用生物制品:应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生物组织及其代谢产物为原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关技术制成的,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水产动物传染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生物制剂。 22、无公害水产品: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23、药物挂袋(篓)法:将药物装于袋或篓内,挂于饵料台,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 24、浸洗法:放入药液中浸一段时间、苗种消毒、转池、网箱等常用。 25、全池泼洒法:将药物兑成一定浓度后全池泼洒,对病原杀灭彻底,但危害水生生物、污染环境。 26、口服法:将药物拌饵投喂,操作方便、可杀体内病原。 27、“绿色”水产饲料:是指使用对水产动物和人类均安全的饲料,养殖出的水产品是安全的。 28、渔用药物: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的一切物质,简称“渔药” ;

广西海水养殖业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西海水养殖业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广西水产信息网 开春以来,全区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水产畜牧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产业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海水养殖生产总体上继续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海水养殖业开发现状 1、海水养殖业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市场经济调节和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今年我区海水养殖开发再掀热潮,养殖规模不断扩大。1-6月份,海水养殖放养面积达93万亩,同比增长%。开发荒滩、荒田(咸酸田)养虾依然是今年海水养殖热突出的主角。各地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把比较效益低的低产咸酸田、荒滩调整发展对虾养殖,各行各业纷纷投入开发,呈现集体、个体、股份一齐上的发展态势。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开发有增无减,掀起前所未有的群众开发热潮。去冬今春,全区新开发养虾池塘万亩(养殖水面积)。全年对虾养殖面积将达到28万亩。到6月止,放养对虾池塘万亩,同比增长%。其他品种的养殖也呈平稳发展趋势。文蛤养殖万亩、大蚝养殖万亩,分别与去年同期持平,网箱养鱼3580箱,主要养殖品种有鲷科鱼类、鲈鱼、美国红鱼及新引进的军曹鱼和星洲鱼等。预计全年海水养殖面积超过98万亩,比去年增加6万多亩。 2、种苗生产发展迅猛 开春以来,沿海各市把抓好水产苗种生产放在首位,主要是对虾、珍珠贝苗、文蛤、中华乌塘鳢的生产,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半年全区从事海水鱼虾贝种苗生产的场点417个,投入育苗水体82650m3,同比增加9000m3。其中对虾育苗场点48个,育苗水体41170m3,增加6000m3;对虾育苗总量亿尾,比去年同期亿尾增长%。 位于钦州湾西海域最北部的茅尾海,是广西沿海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海域,也是我国南海唯一的近江牡蛎天然菜苗场。上半年投放近江牡蛎采苗蚝柱亿支,同比增加7800万支。 文蛤人工育苗取得阶段性成功。广西海洋研究所开展育苗攻关,第一批共育出4-6mm的幼贝2100万粒,已投放自然海区,长势良好。预计今年有望突破文蛤育苗关。 3、渔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前言 本规程吸取了全国各地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生产方式的先进经验,减少了复杂的工艺流程,其特点为水质净化能力高,病害发生率低,成活率高,工程建设经济实用,生产运行节能降耗,养殖鱼类生长快,达到了稳定高效的目的。 本规程规定了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术语、定义、选址、装备、工艺流程、养殖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 适用范围:规程适用于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生产方式。 第一章引用文件及术语定义 理论正确与否,决定了该生产方式的生命力,只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才能健康发展。 1.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7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153 无公害食品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 NY5275 无公害食品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2006 牙鲆配合饲料

SC/T2021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2031 大菱鲆配合饲料 DB33/T711-2008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规范 2. 术语和定义 参照DB33/T711-2008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2.1工厂化养殖 指利用机械、生物、化学、自动控制、工程控制和企业管理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动植物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 2.2循环水养殖 指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后,其水质符合无公害健康养殖的水质标准,对净化后的水反复再利用进行养殖生产。 第二章循环水养殖理念 养鱼先养水,从工艺设计上确保日常管理做到循环系统是生态清洁的生产方式,水质为先,水质为上,使水质成为健康养殖的保障。1.养鱼先养水 水不仅是鱼类的生存环境,还是鱼类的保护屏障,又是病害的传播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水质好鱼类生长快,病害少,成活率高;反之,水质不好,则病原体数量多,病害多,成活率低。因而养鱼必须先养水,符合GB/T1840.7的规定。主要理念有以下几点: 1.1蓄存沉淀

x市海水养殖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x市海水养殖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正式版

x市海水养殖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我市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市地处亚热带,拥有zz公里的海岸带和两个内海,水质良好,水温常年稳定,水产养殖没有生长停滞期,发展海水养殖得天独厚。全市现有虾池面积xx亩,其中高位池面积xx亩,主要分布:xxzz 亩、zzxx亩、zzx亩、东澳x亩。低位池面积xx亩,主要分布:xxaa亩、xxzz 亩、xxvv亩、xxvv亩、xxzz亩。养殖方式为合作社和专业户,其中合作社有xx家、专业户有xx多户。两个内海有渔排xx 个、vv个栏口,其中老爷海有渔排zz个、

xx个栏口;小海有渔排xx个、 vv个栏口。 由于低位虾池都抽用两个内海海水进行养殖,而两个内海渔排放养长期都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况。因放养过度,水道堵塞,海水交换能力低,导致海水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病害频发,且在渔排和虾池之间相互传染,恶性循环,不仅渔排养殖不能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虾池养殖也效益低下。据调查,在没有发生病害情况下,低位池养殖成本约xx元/亩,产量约xx公斤/亩,价格xx元/公斤左右,经济效益较好,可一旦发病就会严重亏损,有些养殖户难于维持下去。为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经过广泛宣传发动

中国海水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战略思考

中国水产科学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第17卷第3期2010年5月 Vol.17 No.3May 2010 收稿日期:2010-03-29;修订日期:2010-04-02.基金项目: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yhyzx07-04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50).作者简介:雷霁霖(1935-),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水鱼类生态、繁殖和增养殖技术研究. E -mail:leijilin@https://www.doczj.com/doc/a717097907.html, 中国海水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战略思考 雷霁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071) 摘要:当前,全球海水养殖业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新时期。为了促进海水养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分析了中国的海水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发展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提出了转变养殖观念、确立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养殖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条路径的大产业架构,实施“四化养殖”技术的研究、集成、配套、组装,以及覆盖全国沿海各类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宏观管理,将可使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一个工业化的海水养殖大产业不久将出现在世界面前。[中国水产科学,2010,17(3):600-609]关键词:海水养殖;大产业架构;工业化养殖;循环经济;战略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737-(2010)03-0600-10 1 概述 当前,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同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本方针,并确定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改变内需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和生产方式落后的现状。国家为此下大力气强化基础性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遏制了金融危机蔓延,促进了国民经济新的腾飞。一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全国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战线开始走出低谷,整体经济回升向好。 对于海水养殖界来说,一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产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4月发出了“要把山东半岛打造成蓝色经济区”的号召。其深远的意义在于指引我们突显半岛的区位优势,为 整个海洋产业,包括海水养殖业,绘就一幅宏伟的国家战略蓝图[ 1-2] 。为此, 我们应当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去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体制与机制;尤其需要增加科技投入,重点安排好产业化的科研项目,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项目,实践一场工业化革命,去全面架构海水养殖大产业(图1)[3] 和普及“四化养殖”(图2)理念,加速提高技术内涵,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便早日把海水养殖业由线性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 4-5] ,为中国海水养殖的技术与装备彻底甩掉落后尾巴、显著提升产品价值、保障质量安全、不断增强海水养殖低碳经济活力和国际地位而做出新贡献。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从行业角度考虑,科研人员首先应当与业内人士共同思考、分析和解决如下几个基本问题,以助于业界相关人员了解现状、明确架构大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满自信引领行业朝着循环经济方向扎实前进。

x市海水养殖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x 市海水养殖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x 市海水养殖业发展问题调查报告 一、我市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我市地处亚热带,拥有zz 公里的海岸带和两个内海,水质良好,水温常年稳定,水产养殖没有生长停滞期,发展海水养殖得天独厚。全市现有虾池面积xx 亩,其中高位池面积xx 亩,主要分布:xxzz 亩、zzxx 亩、zzx 亩、东澳x 亩。低位池面积xx 、■ 、■ 、■ 、■ 、■亩,主要分布: xxaa 田、xxzz 田、xxvv 田、xxvv 田、xxzz 田养殖方式为合作社和专业户,其中合作社有xx 家、专业户有xx 多户。两个内海有渔排xx 个、vv 个栏口,其中老爷海有渔排zz 个、xx 个栏口;小海有渔排xx 个、vv 个栏口 由于低位虾池都抽用两个内海海水进行养殖,而两个内海渔排放养长期都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况。因放养过度,水道堵塞,海水交换能力低,导致海水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病害频发,且在渔排和虾池之间相互传染,恶性循环,不仅渔排养殖不能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虾池养殖也效益低下。据调查,在没有发生病害情况下,低位池养殖成本约xx 元/田,产量约xx 公斤/田,价格xx 元/公斤左右,经济效益较好,可一旦发病就会严重亏损,有些养殖户难于维持下去。为增加农民收入,近 几年,经过广泛宣传发动和政府扶持,很多地区养殖户对其虾塘进行更新改造,据统计,全市已改造的虾池有zz 亩,其中xxvv 亩、ZZVV 亩、XXVV

亩、ZZXX 亩、XXVV 亩。经过更新改造后的虾池养殖效益明显上升,据调查,更新改造后虾池产量约xx 公斤/ 亩,养殖成本约VV 元/ 亩,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尚有VV 亩低位池等待改造。 我市低位池大都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早期建设没有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排灌系统不科学,进排水不分家,容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从现未改造的低位池状态来看,存在池塘陈旧老化、池水浅、漏水严重、技术落后等,加上渔排放养密度过高,水质差及病毒交叉感染严重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我市海水养殖业发展。因此,引导和扶持农民从内海养殖向外海养殖和进行低位池改造,对发展我市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非常必要。 二、发展我市海水养殖业的意见 (一)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深水网箱养殖 鉴于小海海域现有养殖渔排X 个、X 个栏口,且都放养在港门口的狭小水道上,严重地影响海水交换,影响小海周边X亩虾池的养殖。同时,因渔排放养过度,病害频发,很多渔排养殖 连年亏损。为使渔排养殖和虾池养殖达到双赢,一方面要加强对小海渔排养殖规划管控,迁移港区及狭榨通道渔排,严禁新增渔排。同时,在港北

国内外水产养殖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渔业发展成就辉煌,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我国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而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水产品是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它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而且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需要,特别是含有人体需求量较大的亮氨酸和赖氨酸。水产品中的结缔组织含量远比畜肉少,鱼类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松散,水分含量高,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把营养性需求作为食品消费的第一需要,水产品的消费比重上升是大势

所趋。 目前全球供人类消费的水产品约4800万吨,仅45%源自水产养殖,而全球人口2030年将增加20亿人口,如果人均消费量维持不变的话,所需水产品将增至约8500万吨。由于传统捕捞渔业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发展水产养殖是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唯一途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渔业资源更显得匮乏,因此发展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必然趋势。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室主任乔振国80年代以来,我国的海水增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国海水养殖面积1978年为10万公顷,1992年为48.7万公顷,1999年为109.5万公顷;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养殖产量在海水水产品产量中所占比例,1978年为12.5%,1992年为35%,1999年为39.4%;养殖品种由70年代的少数几种发展到目前的40余种,其中,产量在万吨以上的海水养殖品种有15种。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弥补了由于海洋资源衰竭引起的海洋水产品产量缺口,丰富了市场,而且为沿海渔民改度以捕鱼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转向走"以养为主、捕养结合"之路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的海水增养殖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70年代以贻贝人工苗种生产和养殖技术开发为代表的初始发展期和80年代以对虾、扇贝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开发为主体的全面发展期,进入90年代之后,由于作为海水养殖主体的对虾、扇贝养殖生产遭受病害影响,产量大幅滑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水养殖产量的提高,但从另一方面也促使养殖者反思原有的单一品种养殖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局限性,从保护生态环境着手,使海水养殖业进入了因地制宜、多品种、多模式发展的调整发展期。我国海水养殖业曲折发展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告诫人们:海水养殖作为一个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发展与海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以不破坏养殖水域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为前提,才能得以顺利持续发展。 为使我国海水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今后应在以下三方面多下功夫,趋利避害,促进发展。 1.加强优良品种的选种、育种、原种基地建设,规范育苗工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