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复习教案岳麓版

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复习教案岳麓版

(全)政治文明历程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始创王位世袭代替了禅让制。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③商朝的这样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

①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并实行了分封制。

②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宫。

③分封制的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

广建子国。

④对象:王室贵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和边远部落首领。

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功夫、朝见述职;

被封诸侯的权利: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被分封的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⑤分封制的特点: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

国密切;

⑥分封制的影响:

周王推行分封制确立了他天下共主的地位,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发了边远地区、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⑦分封制的瓦解: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且日益暴露出来,周王直辖的地越来越小,

一些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到破坏,战国时个诸侯国的变法废了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

①西周宗法制度实施的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承上的矛盾。

②宗法制的内容:从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一系为大宗,其他兄弟

为小宗。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核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分封制是宗法制政

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分封制是从政治制度方面建立了贵族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的内容、贯彻了崭新的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他们共同为维护统治、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④礼乐制是宗法制的补充: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

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⑤实质: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⑥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②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③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⑦影响:①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②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③成为我

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统治;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

了国家的政治机构。⑤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宗法制为政治制度的核心。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集权”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一)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经100多年战争,先后灭掉东方6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建立

1、皇帝制度的创立:

1)创立的背景:①自夏朝起施行王位世袭制,战国是各国的变法,废除了分封制

②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

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3)基本内涵:

①权力高度集中,使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标志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等一切大权

③皇帝独尊:改称皇帝,创制“皇帝”等一系列专用称号,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

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④皇位世袭。

4)评价: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以皇位世袭显示地位不可僭越,是中央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

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说来,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皇帝制度子啊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反抗外来侵略方面是起过进步作用的。但是,皇帝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极端腐败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梏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又起着极大的反动作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公九卿的地位极其关系:

三公是中央机关的首脑,“九卿”是为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管制 - --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背景: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始皇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实施: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职能:郡,为秦朝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蔚,郡守主持全郡的政务,对上成熟中央的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一下设置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作用: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4、颁布秦律、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中央集权制下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和车轨。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⑤开凿灵渠;等等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矛盾和趋势

1、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论基础:韩非子的中央集权和法制思想

2、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3、三个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是

其基本的发展趋势。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史作用和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积极作用:

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防止分裂格局,抵御外来的侵略。

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

先于世界的基础。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作用:

1、经济上: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们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也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腐败和专制。

第二讲从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一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两汉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其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① 置中朝(内朝)② 设刺史③实行“推恩令”;

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皇帝幼小昏弱时,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

3、隋朝时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内容: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们侠圣掌审核政令;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运作方式:中书省(草拟政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作用:1)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

②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③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4、三省六部制确立以前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①秦代: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②汉武帝时期: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特别是负责传送文书的少府官员尚书,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③东汉时期:逐渐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④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握有实权,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性,也尚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

⑤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又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⑥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成为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作用:

5.宋初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措施:1)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和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2)2)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分割宰相的财

权;设立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特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是集一切大权于皇帝。从夺兵权入手,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易经处于绝对的上风,地方势力易经无力改变整个中国的一统的局面,但是却造成了“庸官”“兵”“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6.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相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置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考点二、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代:1)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制度:汉初郡、国制并行,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来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王国问题”

解决: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

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王国名存实亡。

2)刺史制度

实行:武帝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职权:代表中央检查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发展:东汉时,刺史的检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使地方制度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实质:它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检察制度,后来演变为地方行政制度。

2.隋唐时期:

1)沿用州、县两级制,太宗又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

2)唐中后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统领,发兵权交由枢密院掌管,从而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同时,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从而削夺了地方行政权。

(3)制钱谷。各州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派转运使)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削夺了财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4.元代:

原因:元朝统治者,为提高行政效率,在中央用中书省代替三省。地方上发展了郡县制,设行中书省,推行行省制度。便于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土。

措施: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深化: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②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

被削弱。

③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

的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总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适度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年岁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3、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的权力2)加强思想控制;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

5)加强检察机制。

4、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支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影响: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1)实施的基础:分封制:血缘关系

郡县制:地域划分

(2)地方权力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分封制:诸侯爵位世袭,拥有封地;可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地方独立性强,易发展成为割据势力而威胁中央。

郡县制:郡守、县令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无封地,绝对服从中央。

(3)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后期造成地方分裂混战。

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3)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考点3.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

①元朝中后期,相权过重,左右皇位继承,政局动荡。②明朝初建国,承元制,相权位高权重,导致君相矛盾。③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的教训,解决君相矛盾。

过程或者措施:1380年(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之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执行皇帝的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秦汉以来实现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

(2)废除丞相的评价: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负担沉重。

(2)形成发展: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助章奏。②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于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③以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权力越来越大,还有“票拟”权。

(3)特点及职权: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4)内阁创立的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受制约的皇权必然走向腐化,计划了社会矛盾,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清朝的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背景:清朝入关后,承明制,设内阁。但保留下来的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决策皇帝也不能改变。

(2)设置:①为防范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威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与内阁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②雍正年间因西北军务而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处理一切军国要政,成为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核心机构。

(3)职能: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4)特点:简——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处理事物手续从简。速——行事快捷,办事效率高。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官不得擅入。

(5)影响:①议政王大臣会议行同虚设,后被撤消;内阁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②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4.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方面,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束缚了人才

5.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

首先,源泉不同。我们的内阁制度是明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废掉宰相一职使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逐渐形成的。而西方的内阁制度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一些政府要员在一个小阁楼里开会而逐渐演变来的。

其次,土壤不同。中国自秦朝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制度基本为历朝历代所沿袭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人们的思想保守愚昧,封建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民主的意识非常淡薄,所以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在专制主义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性质也只能是一种封建专制强化的政治制度。而西方早在希腊罗马时期政治民主化就起步了,希腊城邦雅典,它的执政官是选出来的,公民大会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至于罗马,从共和国时期一直到后来帝国的崩溃,

元老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是西方议会制度的来源。奴隶制民主尚且如此发达,何况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之后的西方国家,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因为有这种民主的土壤,西方的内阁制度也才具有浓重的民主色彩,在其形成以后更是获得巨大成功。这也是我们在民国初年把议会制、内阁制度从西方搬回来却不适合是我们的原因了,我们没有使其成功的土壤。

再次,身份和职责不同。明朝的内阁是皇帝旨意的执行人,是由皇帝任命的,所谓的阁员,内阁大学士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而已,执行的是皇帝的命令。明代的内阁制度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内阁成员既行使立法权(当然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又拥有行政权(内阁成员多是六部要员),还行使司法权(内阁中包括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督御史)。而西方的内阁是由议会选举而形成的,执行的是议会的决议,代表议会、代表国家元首行使国家行政权,受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制约,是三权分立的产物。

最后,植根之制度不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明代,我国在南方局部地区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我国政府一直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所以这种新现的经济力量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可谓太渺小了。同时,因为我们国家有先进的官员选拔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而使平民有参政的机会,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去想:“通过革命实现自己的权利”,“去立法保障自己的权利”,还是怎么样。而一旦成为官员他们慢慢也就成为皇帝的忠实奴才了,而且入仕以后已经可以维护自己以及家族的既得利益,所以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思考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使自己可以维护自己利益的问题了。西方则不同,封建社会时期政权是被贵族阶层垄断,“资本家”即使再有钱也没有参政的资格和权利,只能在下议院发发牢骚,对国家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能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资产阶级的尊严随意被贵族践踏、利益被随意损害,为了参政、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才会去思考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政体。但是资产阶级胜利之初,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开工厂的、还有农场主、倾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世袭贵族,所以因为利益上的分歧也就有了争论,于是政党诞生了。有了政党才使得现代内阁制度成为可能,当然近代的政党政治和我们唐代、明代的党争完全不一样,政治基础不同嘛。一个政党通过选举取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不得不组织一些人来管理国家,根据职责分配国家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控制和对国家的管理,“合法”地实现本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了,西方的内阁制度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与传统的民主政治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

第一单元重难点突破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鼓吹君权神授,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宣言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2.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及统一的历史意义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第四,秦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3.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历史根源、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

概念: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位终身制与皇位的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历史根源:

a.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b.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c: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

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来说能更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意义: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5.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中央集权取得最后胜利?

(学生依据本课学习的知识和课前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习的成果讨论、作答)

答案要点: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产生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这就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同时,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相对封闭性,也为地方分权势力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央集权胜利原因:经济上:中国农耕经济是建立在大河流域灌溉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广大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安定,以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宗法制的传统习俗和中央相对强大的势力是必要的保障。思想上,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顺应了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强有力的民族凝聚的纽带。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清单】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

(2)城邦制度的概念;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雅典民主政治

(2)梭伦改革

(3)克利斯提尼改革

(4)伯利克里改革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1)罗马法

(2)《十二铜表法》

(3)罗马法的影响;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是高考的相对热点;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城邦的概念,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罗马法的影响,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掌握城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形成经过、内容、评价;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评价;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意义;伯利克里改革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三个阶段;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2点主要特征;3大机构;4点历史意义;4点历史局限

认识到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代表了希腊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推动了古代希腊文明的发展,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掌握罗马法的含义、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基本内容、评价罗马法的狭义和广义概念;罗马法形成、发展、高峰、完善的标志;

了解罗马法的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认识到罗马法为近代法制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基本原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比较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差异的原因及启示。

【知识梳理】第一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考点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出现:1)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2)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

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

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

3)含义: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体、共同的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

4)类型: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

5)代表:斯巴达和雅典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二、雅典民主政治

1、基础:——索伦改革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背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3)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关;奖励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等。

4)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1)时间:公元前6实际末

2)内容:用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3)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

3、顶峰——伯利克里改革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改革五百人议事会;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3)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4、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

5、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6、雅典民主制的认识

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维护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既有其创造性,又有其狭隘性。

积极意义:创造性

(1)民主选举: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多数人参政:集体决策、选举、和群众监督,开创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民主制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有利于公民以主人公的态度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同时也铸就了雅典人民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从而促进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的繁荣,使古代希腊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局限性:

(1)在民主范围上非常有限。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2)在民主性质上非常原始。它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许多民主习惯,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3)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4)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7.综合探究: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条件:

1)地理因素:现对隔绝的谷地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2)经济因素: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因素: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

4)思想因素:海洋文明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5)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励和改革

考点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含义:罗马法分为广义和侠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侠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曾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指前6世纪末至前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2.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

①背景:习惯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引起贫民与贵族的斗争。

②作用: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2)公民法——万民法

①背景:随着罗马的扩张,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之间出现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也出现许多新问题

②时间:公元前3世纪中期,万民法出现。

③范围: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而万民法则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3)完成:《民法大全》

时间:3世纪末至4世纪初

过程: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及罗马法的影响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1)类型:

按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习惯法;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等

(2)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3)实质: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罗马法的影响2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3:

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规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力和义务,而且还阐明了相关的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1)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规定为蓝本起草的。不列颠法系也吸收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等,西方法律体大都继承了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深知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来源于罗马法。

2)近代初期,西方资产阶级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权利法案》等,这些法律都以了免费的理论为基础,从中发挥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天赋人权”、“权力平等”等观念。

3)罗马法的影响还波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的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如我国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4、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是伴随着罗马国家的起源而起源,形成而形成,繁荣而发展的。

1)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古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的开拓者,无论在政治、思想、文化、艺术还是法律上,古罗马都击继承了古希腊的辉煌文明并有所发展。

2)不断发展的罗马经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的经济基础。

3)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奴隶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对外扩张活动是罗马法不断发展的动力。4)海外贸易的发展是罗马法成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的必可少的前提条件。

【要点透析】

1.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己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古代希腊多山靠海,地势崎岖不平,平原小,粮食不能自给;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多良港。古代中国在大河流域,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最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当代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统治人口较少且居住相对集中的需要,它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特征。专制政治源于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统治众多人口和辽阔大陆地域的需要,它是大河文明的特征。

2.雅典民主政治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与式民主,是一种限于城邦内特定范围公民的国家至上的直接民主,它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协调的参与机制对付来自集团外部的威胁,如奴隶、东方民族及北部野蛮人;而西方民主是在一个文化多元和结构复杂的大国推行的间接代议制民主,通过寻求政治代言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现西方民主不论在范围、制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等方面比古代要广泛和完善。

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3.雅典的民主制和古罗马的贵族共和制在保证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措施:

A.雅典: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为体现民主,雅典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利机关,负责审议国家事务,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准备提案和主持大会。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负责终审,遵循保持公正的原则。行政和军事机关的工作人员也由公民选举产生,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B.罗马:罗马的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执政官是最高官职,设两人。一切政令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实行政事共商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公民大会是平民可参加的会议,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提案,另外为监督政府行为,由平民选举产生的保民官由此设立。

启示:两者的民主制都有利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并且对后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民主制主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罗马的共和制最终被君主制所代替。

4.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对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发达,为人文精神的产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往往采取辩论的形式,从而对希腊人文精神的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5.古希腊民主精神和罗马法的关系:

古罗马人借鉴模仿、移植、吸纳希腊文化的精神,并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与世界古代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文明。我们在称赞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影响广泛的同时,不要忘记希腊人理性的政治精神和自由而尊重法律的理性思想对罗马法的影响;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罗马人的实用理性将思辨王国的成果最终落实到了现实的事务中,在具体的法律制度里面体现了理性的精神,传承着希腊文化。

第二讲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和美国两帮政府的建立

单元线索:新航路开辟后,1640年英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始。17—19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体,走上了资本主义民主道路。其中,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美国通过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建立起联邦式总统共和制;法国通过大革命建立起议会共和制;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往的旧制度无法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人类政治文明大大进步。

影响:政治:民主化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殖民扩张

文化生活:资产阶级文化发展,近代生活的改变

重要考点: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

【考点串讲】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英国开创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1.议会制度的形成——近代君主立宪制形成的条件

《大宪章》①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③影响: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议会制度形成。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政治保证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这即是“光荣革命”。革命结束。1689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3.《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1)《权利法案》:

①主要目的:限制王权

内容: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自由”和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

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②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

物。

②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实际上“统而不治”,(象征地位、仪式性角色)。

③议会:国家的权力中心,国家最高立法机关。(19世纪中期以来,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④内阁: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⑤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4.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处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5.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1832年议会改革——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1)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2)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

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

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

和领导者。

(3)职能:控制下院的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6.1832年的议会改革

(1)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2)作用:改革法案使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代表席位大增,贵族保守势力受到削弱。这为日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

更加迅速的发展。

深化: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极其发展特点:

完善: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建立后,议会完全控制了立法、财政预算、王位继承和监督政府等各项权力

,后来又经过多次的议会改革,修改了选举法,对选举权的限制有所放宽,大大增加了选民的人数,在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的推动下,1867年英国进一步降低了选民财产几个的限制,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议会改革,又进一步扩大了选民的范围,重新的划分了选区,实行秘密投票,英国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起来。

2、发展特点:

1)从代议制的内容来看,其特点是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选举权的主体范围逐渐扩大,内阁日益权重。

2)从代议制的发展方式来看,其特点是渐进的温和的变革,民众的斗争和政府的妥协相结合,尊重传统和尊重惯例等。在人民方面有合作信任,在政府方面有温和节制。

考点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⑴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 -1783年。

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面临新

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性质:它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独立后松散的邦联制无法适应资产阶级强化权力的需要。

①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②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

③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⑶17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学说,为1787年宪法提供了理论根据

2、1787年宪法的颁布

(1)目的: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完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2)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原则或者特点:

①联邦制或者中央集权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

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于国会(并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行政

权归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以及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权力),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三

权之间又形成互相制约平衡的体系,如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

部门之间均构成制衡。

③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⑷补充:国会于1789年制定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南北战争结束后,国会制定关于废除奴隶制、任何一洲都不得制定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的第13—15条修正案;1920年,通过第19条修正案,给予。

20世纪60年代,制定关于保障的第23、24条修正案。

(5)评价:

进步性:

①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和总统共和制(国家政体)的确立。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是西欧启蒙思想的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证了资

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

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

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⑤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局限性:宪法制定的初衷并非给予民主力量更大的权力,如人民群众的权益,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后来宪法不断在这些方面进行修改完善。各州权力

过大,为地方对抗中央提供可能,为内战埋下伏笔。

2、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美国内战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统一和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3、两党政治

(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每股个哦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两党制

①两党有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

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②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原则体制中的重要成分

③政治选举是两党争夺的战场,总统选举、议员选举、州长选举等都受两党操纵

(3)特点:

①与总统制相结合,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的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②美国两党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

(4)作用:

从本质上看,两党制下的两党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同时两党各以两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和金钱政治。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第一,可收到相互监督之效,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第二,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深化:美国的总统共和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不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君主是象征性的国

家元首,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统率军队等

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相对独立。

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两党轮流执政,国会(议会)都是两院制

①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

4、启示:英国与美国的政治制度都是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的典型,其形成都是由本国国情决定

的。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英国历史上有限王权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第三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考点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一、法国走向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1789年以前)——君主立宪制1791——共和制1792——帝制1804——共和制——帝制——共和制。历经8次的反复,原因:专制势力强大、共和派的力量弱小

(1)背景:封建专制阻碍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教士、贵族和平民被划成三个等级,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处于被统治地位。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2)历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1791年宪法和君主立宪制(1791-1792),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799);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评价:拿破仑维护法国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但是他努力仿效封建君主,逐步恢复了一些旧制度,尤其是等级制度。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1940)

(3)实质:复辟与反复辟、民主与专制、共和制与君主制、议会民主制与军事独裁之间的斗争。

2、确立共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确立了共和制度,并颁布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1)行政权:①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②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与国民议

会共创法律之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总统可解散任期未满的众议院。

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经内阁部长共同副署才能生效。

④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2)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合称国民议会)行使

3、意义: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②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

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③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机会,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

1)法国共和政体历经曲折和发福最终确立,是一种比较完善的代议制。

2)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

5、法国共和制确立历经艰难的原因:

1)主要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阶级斗争特别复杂。

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并不是革命发展到了非要建立共和制的程度,而是形势的变化使君主制不能保留下去了

3)法国曾是千年封建王国,又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在人们特别是农民的心目中,君主的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时,法国尚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人们的思想一时不能脱离古老的传统,民主共和制的做法没有在大多数人中深入人心。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拿破仑三世那种军事独裁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精神,共和制最终战胜了君主制最终确立。

6、共和制最终确立的原因:

1)人民为维护共和政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统治阶级害怕人民革命,尤其是巴黎公社后,帝制已无立足之地

3)法国共合派力量的壮大

4)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

5)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的衰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

考点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一、德意志统一

1、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强大的普鲁士实行“铁血政策”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

了统一大业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解决了民族统一问题、结束了封建割据、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对比。局限: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方式,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

二、帝国确立的标志: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内容:①德意志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控制了各邦的军事、外交大权,各帮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授予皇帝巨大的权力。元首是皇帝。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

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颁布帝国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

由皇帝任命。

③帝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的工作,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帝

国会由选举产生。国会不能组成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不能监

督政府;可以批准预算。

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作用:①《德意志帝国宪法》在形式上使德国实行了君主立宪政体,使德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它规定帝国的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又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②标志着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它冲破了封建束缚马士英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③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3、魏玛共和国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4、德意志帝国的特点及成因:

特点:德国的议会的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采和军国主义色彩,德意志帝国不过是披着民主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成因:帝国的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决定了其民主代议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5、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补充知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概念: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正式确立起来的。

2.基本特征:①实行普选制。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②实现人权自由的原则。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③政党政治比较突出。它将竞争机制引进了政治生活。④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3.作用: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它是对

封建专制政体的否定,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它对于人类世界民

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矛盾。各党、各派、各团体的

意见,通过议会的讨论、协商,形成共同的意见,避免了使用暴力解决分歧的情况发生,

用和平方式调节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

重、难点突破: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

一、政体的主要类型;

(1)君主立宪:德国:君主掌握国家主要权力,议会无实权听命于君主。

英国:君主无实权。统而不治。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2)民主共和:A。美国总统、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B.法国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二、建立的因素

(1)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奠定了近代民主的基础:①民主政治体制⑵民主运作方式

(2)古代罗马的法学体系为近代民主制奠定了法律基础

(3)人文主义思想,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

(4)各国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借鉴了古代民主政治并参考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政治构想,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创新。

(5)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民主制政体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6)国家统一的实现及维护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产生不同的原因:

(1)各国民主传统不同

(2)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

(3)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大小

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基本特征

各国实行代议制民主,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制,有别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小国寡民);形式上实行分权原则;各国都以立法的形式将国家政体加以确定;多数实行政党政治。

五、对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①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②各派可以通

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

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③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

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

进步。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

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

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2)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

①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②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3)法国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制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②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③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机会,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有利于维护德国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七、各国民主制实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美国既要保留中央政府的权力要要保留共和制;法国防止旧王朝的复辟,德国国家的四分五裂状态。

八、各国民主制的弊端及完善

美国:忽略了妇女、黑人公民的权利,保留了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

完善:

英国: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普选不断扩大,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该法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就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