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笔记整理

公共经济学笔记整理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资源配置与公共部门职能

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政府如何促进社会资源配置优化是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出点。

一、资源配置的定义及配置方式

(一)资源配置的定义

资源配置有狭义资源最优配置和广义资源配置之分。

1、狭义资源最优配置: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要素)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符合人们偏好的产品和服务。

2、广义资源最优配置三项内容(即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

效率,市场机制;公平,社会价值判断;稳定,经济的正常运行。

(1)效率原则:

效率的衡量标准: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要使一部分人处境改变必须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条件。

帕累托更优指资源配置改变后,①至少有一个人的处境变好;②没有一个人处境变坏。

帕累托改进指为达到更优而进行的改进。

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一:TSR社会总收益>0>TSC社会总成本

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二:MSR社会边际收益=MSC社会边际成本

(2)公平原则:主要是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不同社会价值观有不同的标准。

公平的衡量标准: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由劳伦斯曲线而来,是劳伦斯曲线的指数化。

基尼系数=A/(A+B) A为阴影部分,B为OEF。

(3)稳定原则的四大指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二)、资源配置方式

习惯: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并被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长子继承、手艺人传媳不传女等)命令:由政府或掌权者对所有生产和分配作出决策。(封建王朝、集权经济)

市场:由价格竞争来决定生产、分配和消费。

市场配三种置形式:a消费者的选票(货币)决定生产什么;

b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决定如何生产;

c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等的提供者决定为谁生产。

二、市场配置与市场失灵

(一)、完全竞争的市场的基本特征:

①人数众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②产品是同质的;③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自由进入和退出);④完全的信息与知识;⑤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行为具有一致性;⑥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⑦私人占有;⑧无论生产与消费都没有外部经济;⑨不存在规模经济。

(二)、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的概念:市场失灵指当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低效率时,即发生市场失灵。

1.公共产品特征

(1)消费上的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也就

是说,某人承担了成本,但是没有获得对应的利益;或他捞到了好处,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3.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是因为信息的事前不对称引起的,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某些特征被隐藏,所导致的相关经济主体作出的与交易另一方期望截然相反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发生的,它对应的是隐藏行为,即签订合同之后的不可观察的行为,这些行为同样是合同另一方所不愿意看到的本来可以避免的行为。

4.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不公状态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结果。但社会要求社会分配的公正。

5.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是指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不稳定的宏观经济一般用物价剧烈波动、就业率下降和经济增长率变化过多等来表示。

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总是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经济会出现过热,经济会出现衰退,甚至萧条。经济危机问题不是市场本身所能有效解决的。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缺少充分的认识,比如人们不知道衰退到底什么时候会到来,等等。

国家干预经济的理由:市场失灵现象表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制度,它只能适应经济活动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对信息要求不高的经济过程;因此随着活动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复杂化,以及经济过程的高度动态化,必然需要国家的介入,以解决或缓解市场失灵。

三、公共部门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

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内部:1、公共物品2、外部性:征税、管制、补3、自然垄断:限价政策(公共定价)、进入和退出行业规制4、信息不对称。

(二)、收入分配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所有消费者的偏好为凸性以及其他一些条件下,任何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初始配置调节之后经由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调节初始配置就是要对收入、财富、福利进行再分配。

(三)、经济稳定

公共部门的经济稳定作用,是指公共部门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章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的定义

公共产品的特点: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它性,消费的非竞争性。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

2、受益的非排它性

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白搭车”现象。

3、消费的非竞争性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

边际拥挤成本是否为零是区分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重要标准。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公路),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收费桥梁)。非竞争性的两个必要条件: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混合产品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不拥挤的桥梁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拥挤的桥梁

附:产品四种分类:

(1)纯公共产品:公有公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

(2)纯私人产品,私有私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拥挤的海滩、公路。

(4)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电影院、不拥挤的列车等。

三、政府生产经营与私人生产经营

(一)、政府直接或间接生产

1、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生产

2、政府间接生产

(1)、政府与企业签定生产合同(2)、授予经营权(3)、政府参股(4)、经济资助。

经济资助是指对难于盈利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政府通过补贴、优惠、减免税收等形式鼓励企业生产。(二)、私人生产经营

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条件

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应是准公共产品。

2、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3、私人要提供公共产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如:产权

(三)、政府生产公共产品的效率问题

政府本身是低效率的,原因:第一、缺乏竞争压力;第二、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第三、缺乏监督信息。

四、公共产品的收费原则与定价

(一)、公共组织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二)、对公共部门提供的劳务收费主要有两种:要求政府提供特定的服务行为收费;提供的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的产品收费。

(三)、对准公共产品收费的排他性成本是低的

第三章公共选择

一、投票规则

(一)一致同意规则

所谓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

此时,每一个参与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享有否决权。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前提下,集体行动(公共选择)才能进行。一般说来,“同意”包括不反对/弃权

特点:1、帕累托改善的选择;2、参与者平等的选择;3、避免“搭便车”行为;4、交易成本高

(二)多数同意规则

所谓多数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至少有超过半数的人支持或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才

能实施。

集体行动,多数人同意,可以是1/2以上同意,也可以是2/3以上或其他比例同意就可以通过。多数同意又可以分为简单多数和绝对多数。

多数同意规则的特点:1、部分人利益受损;2、“多数人专政”现象;3、少数人不热心参与;4、相对容易作出决策;5、可能的多种选择结果;6、无法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7、可能存在投票交易。(三)、加权投票规则:按照利益差别,对成员按重要性分类,相对重要的赋予更多的投票权。(四)、否决投票规则

每个人提出自己认可的方案之后,所有人分别从中去掉自己最不中意的一个方案,最后剩下的方案是最终获胜的方案。

(五)、需求显示法

把所有选民对每个方案的愿意最大支付加总,哪个加总之后最多,就是那个方案。但是同时规定如果去掉某人后不影响该结果,此人不交税;如果去掉后结果改变,就交税,税额为加进前后两个集体选择的的差额。

二、多数投票制下的政治均衡

(一)、多数投票制下政治均衡的定义

政治均衡: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几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的协议。

税收份额:是指为了使政府能够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公民所应承担的税收数额。为公民享受公共产品的成本。

(二)、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

1、公共选择规则。即采取的是全体一致规则还是多数投票制度。

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的对比关系。

3、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的信息的难易程度。

4、投票者个人所承担的税收份额的大小。

5、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均衡状态:选民从公共产品得到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三)、政治均衡的条件

投票者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恰好与该种物品或服务带给他的边际收益相等。即MB i=t i

(四)、中间投票人

中间投票人: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中间状态。

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三、投票悖论

(一)、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即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多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为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全体社会成员各自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1、帕累托最优

如果人人都偏好某种选择X,而非其他选择Y,那么,集体选择过程则应该选择X,而非Y。

2、非独裁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控制集体选择过程,不能使其对选择的偏好即使与其他每个人的偏好完全对立时也总是决定性的。这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人(或者一组人)代替其他人作出选择的可能性,民主社会中不存在专制君主和希特勒。

3、无约束域

对备选方案的个人偏好排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集体选择过程都有能力达成集体决策。

4、理性

集体选择过程是理性的:首先,通过陈述X比Y更受偏爱,或者Y比X更受偏爱,或者X和Y是同等合意以致

二者是无差异的,那么我们可以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其次,所有排序都能显示传递性的特点。传递性是指如果某人对三种方案X、Y和Z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他认为X比Y好,Y比Z好,那么他一定认为X比Z 好。

5、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

对两个备选方案的任一选择,只取决于个人对这两个方案X和Y的排序,而与其他备选方案Z无关。

结论:

阿罗据此证明,一般无法找到一个能符合所有这些假定要求的投票规则,也不能指望民主社会能够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三)、单峰定理及中间投票人定理

对阿罗的假设条件进行修改,可以摆脱投票悖论。修改之一:不再遵循“无限制区域”,即在投票时要对选民的偏好进行限制。单峰值偏好就是一个限制。

1、单峰定理:解决的是什么时侯不会出现投票悖论的问题。

把一个人偏好曲线中,比所有邻近点都高的点定义为“峰”。如果某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他的效用都将下降,那么该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如果该投票人偏离他最中意的选择,其效用是先下降后上升,则其偏好是双峰的。如果多次重复出现这种情形,那么他的偏好是多峰的。

2、中间投票人定理

解决的是:有均衡结果,又是谁获胜的问题。

如果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不仅投票悖论不会出现,都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均衡结果,而且还会认一种其偏好占优势的特定类型的投票者。当所有投票人都按照各自的偏好的预算规模进行排列时,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一位投票人最偏好的结果,将处于所有投票人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公共选择(集体决策)中,获胜方案正好与其偏好相同。这样的投票人是中间投票人,他们的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人偏好中间的位置。

中间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多数同意规则下,投票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的方案获胜。

四、投票交易

(一)、互投赞成票

如果投票者对不同方案的偏好程度不同,则他们会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提案进行投票交易,这种投票交易的过程被称为“互投赞成票”。

(二)、投票交易与社会福利

投票交易可能使社会福利得到改善,也可能使社会福利受损。经常是多数人结成一个联盟,对那些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项目投赞成票,其成本主要由少数派承担。

五、官僚的定义与特征

(一)、官僚机构的定义

广义:指一种特定的正式组织,具有负责的管理等级制度、专业化的技术与任务以及用规章制度对官僚机构权力的明文限制。

狭义:指组织运转所需的资金或收益是从在市场销售产品以外的途径获取,并且收益超过成本之余额不能由主管者与雇员占为己有作为直接的个人收入的一类组织。

(二)、官僚机构的一般特征

1、缺乏竞争性

2、缺乏激励机制

3、非利润化

4、缺乏敏感度

5、个人影响力较大

六、官僚行为理论

(一)、选择行为

1、选择的内容:等级结构中不规范劳务的供给量

2、有效与无效行为选择的结果与数量

选择有效行为还是无效行为,取决于一下因素:

第一、主管人与官僚之间的信任程度

第二、官僚之间的信任程度

第三、无效劳务供给的风险

有效的不规范劳务供给称为交易,交易的特点:

第一、提供有效劳务时,下属取得的报酬与上级支付的价格有差距,差距取决于上下级之间的信任程度。

第二、交付无效劳务时,取得的好处与上级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存在差距,取决于下级之间的信任程度与上级对下级的监控强度。

第三、出售有效劳务所获得的报酬与交付无效劳务获得的好处二者之间也可能存在差距,取决于信任程度与监控程度。

(二)、信任

1、信任可以作为产权的基础

市场交换的前提是以法律为基础的产权体系,网络交换的前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产权体系。

2、信任作为产权基础的原因

(1)、官僚网络中的交易的商品与劳务很难度量,因此很难建立有法律强制实行效力的契约。

(2)、官僚网络中的交易,交换与付款存在时差,顾旭双方形成一种类似贷款的信用关系。

3、信任的形成

信任是交易双方共同生产和消费的,它产生于不断交易中。B对被信任进行投资,A之所以选择信任B,是期望通过信任进行交易从中获利。

(三)、竞争

判断是否有竞争的标准:官僚在各机构间的流动性;评估官僚表现的难易程度;主管单位撤换不称职官僚的刺激强度。

官僚机构中官僚之间有一种建议在信任基础之上的自愿交易行为,我们把这种信任关系就称为“网络”。官僚网络中的竞争有三种形式:官僚在局内部为职位而竞争;官僚在信任网络里为地位与成员资格而竞争;网络之间与官僚之间为资源与权限的分配竞争。

七、官僚机构的改革

(一)、官僚机构的效率

1、效率的定义与种类:配置效率,X—效率。

2、配置无效率的原因

官僚机构的垄断性与需求的显示无法显示

3、X—无效率的原因

(1)、官僚机构不能完全实现既定目标,原因:目标过于笼统;目标的冲突。

(2)、公共产出难于定义与度量。

(3)、交易成本高和信息传递有损耗。

(二)、官僚机构的增长的原因

1、官僚机构的扩张有极强的动力支撑。首先,官僚机构中的长官与雇员从扩张中获利;其次,议员也

可由中获利。

2、现代西方民住制度存在缺陷,方便了扩大官僚机构动机的实现。首先、财政决策的支出与收入分开

决策;其次,预算决策是分散的;第三、过半数的决策规则使无效率方案通过;第四、选民的财政幻觉;

第五、投票过程的缺陷,使无效方案通过。

(三)、管理机构的改革

1、强化官僚机构解说责任与外在控制

2、改进运行方式与组织形式:(1)、官僚机构中引入竞争;(2)、区分供给与生产,引入市场机

制;(3)、引进利润动机。

八、寻租与寻利

寻利:能够增进社会经济利益的寻求经济租金的活动。

寻租:利益集团或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为己谋利的行为。

寻租活动的三个层次:布坎南以城市出租车行业管制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

第一个层次是:政府用发放有限数量的经营执照人为地限制出租汽车的数量,那么市场上出租车数量就少于自由竞争水平。牌照管制带来了第一个层次的寻租活动。

第二个层次是:既然政府官员可以决定牌照的管制,那么争取这个职位就形成了第二个层次的寻租活动。

第三个层次的寻租活动,是超额收入(部分或全部)会以执照费的形式转化为政府财政收入,那么争夺这部分财政收入,就形成了第三个层次的寻租活动。

寻租产生的根源: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是公共权力失控

制度经济学认为是:制度缺陷

制度创新不断界定和明晰产权,以形成关于创新的激励机制,降低寻租和“搭便车”等机会主义的可能性降低交易费用,不断实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对无效率的经济组织的替换,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九、腐败的界定及表现形式

(一)、定义:腐败指公职人员制图私利而故意未能充分履行职责的行为。

(二)、特征

1、腐败的主体是公职人员。

2、主观上是为自己的私利,丧失公益心。

3、故意未能履行公职

十、寻租与腐败的治理

(一)、寻租的治理

以制度创新拟制寻租,即通过制度加大寻租的成本,减少寻租的收益,使寻租的的净收益小于零。

即使其不能为、不敢为、不必为、不愿为。

(二)、腐败的治理

1、官吏任免制度和程序

2、公务员权力制约和程序:三权分立及监督

3、公务员人力收益权力的制约和程序

4、政治另有权力的制约和程序

第四章公共预算

第一节公共预算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公共效益分析

第三节公共支出的预算控制及管理

第四节中国的预算制度

第一节公共预算的基本内容

一、公共预算的定义

功能:(1)反映和规定了政府部门在预算年度内的活动范围。

(2)是立法机关和全体社会成员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

(3)是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公共预算的类型

1、国家预算的形式

单式预算:所有政府收支通过一张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所有政府收支通过两张或两张以上表格来反映。

2、国家预算的方法

增量预算:每年的预算按一定比例增长。

零基预算:每年重新审核和分配预算。

3、其他分类:

预算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收支管理范围分类,公共预算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根据预算的级次分类,政府预算可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根据按预算作用的时间分类,政府预算可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根据预算编制程序、可分类正式预算、临时预算、追加预算;

三、公共预算的原则

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时效性);可靠性;公开性。

四、预算编制的程序

1、预算编制;

2、预算审批;

3、预算执行;

4、预算监督(决算)。

第二节预算决策的效益分析

一、预算决策效益的含义

财政分配活动中的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二、预算决策效益的特征

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追求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

追求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

三、机会成本分析法

考察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当资源进入政府部门能发挥比在私人部门中更大的效益时,政府占用社会资源才是合理的。

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一笔资金由私人部门转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效益损失。

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私人产品的边际效

公共产品的边际支出私人产品的边际支出

四、成本—效益分析法

1、定义:以预算中个别项目为对象展开的以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的分析工具。

2、步骤:

(1)计算各项目的支出和收益:

实际成本与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货币为计量的成本与收益

(2)计算各项目的效益/成本比:

B/C≥1 (B-C)/C≥0

(3)确定项目的优先顺序;

(4)决策。

3、贴现问题(考虑到时间因素而产生的利息支出)

任何一个项目的效益和成本都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一系列数值,即是由若干年的效益和若干年的成本所组成的“效益流”和“成本流”。项目实施(存续)时间的持续性产生了利息问题,即任何一笔资金相隔一年之后平均增值的百分比。

4、成本效益分析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有助于纠正只顾需要不顾成本的倾向;

有助于纠正只考虑成本不顾效益的倾向。

局限性:

货币无法全面衡量政府活动的效益。

第三节公共支出的预算控制及其管理

一、公共支出的预算控制

(一)、预算控制的难度:收支分离增加控制难度;有些支出具有刚性

(二)、预算控制的方式

诱导性控制:在一些项目的设计上包含一定的激励因素,以诱导执行者不愿突破预算。

协作型控制:把财政机构和资金使用机构的关系,看成是普通企业间的关系,依靠双方的协作来实现控制。

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即立法机构、中央政府、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自身进行。

发到国家通行的支出管理SEEE目标,即稳定、节约、效率、效果。

二、管理公共支出的预算

(一)、加强与经济联系的预算编制形式

1、设计—规划—预算

(1)、确定政策目标(2)、找出不同的实现途径

(3)、确定不同途径夫人成本和效益

(4)、确定排序(5)、比较选择

2、国民经济预算: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编制而成,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经济分析预

算。

优点(1)、便于政府利用预算手段干预经济

(2)、更够更好的协调社会资金。

3、多年预算

又叫滚动预算或中期财政计划,是年度预算的延长形式,是指政府在编制年度预算以外再编制不同形式的其他年度预算或直接改造原来年度预算而成为多年度预算。即同时编制几个财政年度收支的预算。编制多年预算的步骤主要有:

(1)确定宏观经济目标,把国民收入、积累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和公共收支联系起来;

(2)为支出项目中完全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项目做出计划,

(3)确定多年的分阶段的公共投资规划,区分最优先考虑的项目和在资金较充分条件下的次优先项目;

(4)为税收及非税收的收入、来自国内外借款及援助的所需资金做出计划。

多年预算的优点

(1)、有利于对预算进行纵向比较,反映其发展趋势,既便于对项目审查,又可防止预算编制中的

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2)、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用的灵活性,以适应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3)、有助于预算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相互衔接,保障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二)、加强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形式

1、业绩预算(绩效预算)

就是政府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与传统预算的区别:

(1)、从管人转向管事,更贴近市场经济要求。

(2)、从收支核算到成本核算,更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3)、绩效预算更好地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

(4)、绩效预算更好地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

(5)、以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代替传统的业绩考核,体现的民主化理念更为完整。

2、零基预算:

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步骤:

(1)、划分和确定基层预算单位

(2)、编制本单位的费用预算方案

(3)、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

(4)、审核分配资金

(5)、编制并执行预算

优点:

(1)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投入一产出”意识。

(2)有利于合理分配资金。

(3)有利于发挥基层单位参与预算编制的创造性。

(4)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缺点:

(1)由于一切工作从“零”做起,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工作量大、费用相对较高;

(2)分层、排序和资金分配时,可能有主观影响,容易引起部门之间的矛盾;

(3)任何单位工作项目的“轻重缓急”都是相对的,过分强调项目,可能是有关人员只注重短期利

益,忽视本单位作为一个整体的长远利益。

第四节中国的预算制度

一、1992年实行复试预算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一)、内容:

1、经常性预算

预算收入:工商税收、关税、农牧业税、国有企业所得税,商业、外贸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经常性专项收入,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其他收入。

预算支出:文教卫生行政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支出、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商业部门事业费、城镇青年就业费、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费、科学及其他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对外援助支出、总预备费、经常性专线基本支出、其他支出。

2、建设性预算

预算收入:经常性预算结余、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国有企业调节税、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工业农林等生产企业的亏损补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本收入、建设性专项收入、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其他收入及国家债务收入等。

预算支出:工业农业商业等基本建设自己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建设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建设性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

3、专用基金

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有点附加费、港口建设基金、实话初装费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

(二)、评价

1、预算形式的财政统计不符合国际惯例

2、预算形式与国际通行做法有巨大差异

3、财政职能和预算管理范围没有拓宽,政府的收支活动范围没有得到全面反映

4、预算管理办法没有得到改变

二、中国预算形式的改革和完善

(一)、政府公共预算

政府公共预算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和用于维护政府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预算。

收入的主要内容:各项工商税、关税、农牧业税、企业所得税、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和其他收入。

支出的主要内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国防、行政机关等部门的公共性项目投资、质地勘探费;志愿农村生产支出;支援不发地区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

出、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商业部门事业费支出、

第五章公共支出

第一节公共支出的分类与原则

一、公共支出的定义

公共支出: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反映着政府的政策选择。

一般的公共支出具有一下特征:

1、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

2、公共支出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3、公共支出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非市场营利性;

5、公共支出具有一定的生产性。

二、公共支出的类型

1、按照公共支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分类

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按照政府职能对公共支出进行分类,不仅可以反映公共支出的性质,而且还可以表明国家职能要方面,展现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2、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当前的商品和服务(即劳动力、消费品等)、资本品和服务(即道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部门投资)等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政府按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如债务利息、养老、失业救济金和各类补贴等)。政府只是充当中间人,不会有任何收益或补偿,是政府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

公共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

(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3、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性

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的支出。(如国防、外交、公安等)创造性支出:用于维护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支出。(如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

可以揭示公共支出的去向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4、按照公共支出的受益范围

一般利益支出:社会全体公民均受益的支出。(如国家安全、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等)

特殊利益支出:只有一部分人受益的支出。(如教育、医疗、各类对个人或法人的补助等)可以说明公共支出所体现的分配关系,进而分析不同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投票者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所可能采取的态度。

5、按照公共支出有无强制性

强制性支出(不可控制性支出):

不修改现行法律或法规就必须支出的那部分支出。(最低收入保障、社会保障等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支出、前届政府遗留的义务、国债还本付息及对地方政府的补助等)

随意性支出(可控制性支出):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本届政府可根据自己的施政目标自行决定的支出。

可以表明政府对公共支出的项目的可控制能力。

6、公共支出的预算分类

国防支出、外交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支

出、政府债务支出、其他支出。

三、公共支出的原则

1、弥补市场失灵原则;2、社会利益原则;3、公平原则;4、力求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5、量入为出、保持平衡原则;6、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此原则要求处理好这么几个关系:

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7、公开、透明原则;8、法定原则。

第二节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

一、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

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的旨在增加社会福利的某些支出项目可以减少公众的有关支出,从而使得公众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

二、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政府免费提供一定量的食品(图)

2、政府提供食品券(凭食品卷可以得到优惠)(图)

三、公共支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1、直接效应(图)

2、间接效应(图)

四、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固定数量的补贴(非现金):消费过度的例子(现金与非现金的区别)

2、随消费量变化的补贴

第三节公共支出增长模型

一、瓦格纳法则(公共支出扩张法则)

德国财政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1835-1917)探讨了公共部门规模问题。在考察了19世纪许多西欧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公共部门增长状况之后,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也日益攀升,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公共支出增长原因:

1、社会的发展使得用于完善国内外法制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支出增加;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管理集

中化和劳动力专门化(社会分工专业化),经济结构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需要政府更多的介入,以纠正市场失灵和外部性。

2、政府活动规模(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

二、增长引致说(皮考克和怀斯曼)

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原因:内在原因:经济发展外在原因:战争与灾难

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政府不愿改变税率—税收增加—公共支出增长

政府与国民的博奕:

关键是国民对税收的容忍度,政府追求政治权力的最大化,因而存在支出增加的内在动力;国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愿多交税。

战争和饥馑等自然灾害发生—政府支出急剧增加—提高税率或新设税种—灾难过后政府不一定恢复原有税率,有的新税会继续存在—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

三、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

四、鲍莫尔的公共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1、国民经济存在二类部门:

a.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上升,主要有制造业等,大多为私人部门。

b.生产率无明显提高的部门:缺乏或没有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无明显提高的部门,主要是公共

部门,特别是政府。

2、上述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根据生产率上升的幅度而增长;

3、低生产率部门的成本持续上升,高生产率部门成本下降;

4、对低生产率部门的需求下降,其产出越来越少乃至停产;

5、为了维持低生产率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一定比例,政府必须多投入,以鼓励劳动力的流入。

第六章公共税收理论与制度

第一节税收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第三节税收效应分析

第一节税后的基本理论

一、税收的内涵

1、概念:

税收—国家为了履行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的、无偿的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2、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3、构成要素(三个基本要素):(1)、纳税义务人(2)、课税对象(3)、税率

(1)、纳税义务人

纳税义务人:法律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或个人。

负税义务人: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

(2)、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指客税的目的物。

税目:课税对象的具体化。

(3)、税率

税率:指所课征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平均税率=(全部应征税额/课税对象数额)×100%

边际税率=(△全部应征税额/△课税对象数额)×100%

税率的类型:固定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累退税率。

二、税收的原则

1、税收的原理之一:公平原则

受益原则: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其从政府公务活动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横向公平:受益相同者税负相同

纵向公平:受益多者多纳税

支付能力原则:指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

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承担同等税负。

纵向公平:纳税能力大的人多纳税。

2、税收的原则之二:效率原则

税收应能有效地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在获取同等收入的前提下,征税成本最小化。

它包含三层含义:

(1)、充分而有弹性:

充分:是指税收能够满足政府提供适度规模公共产品的资金需求,从而实现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有效配置。

弹性:是指税收既能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又能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变动,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2)、节约与便利

税收是政府强制性地将一部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耗损。

资源耗损在政府层面是征管成本,在私人层面是纳税成本。

节约要求税收尽可能减少征管成本;便利要求税收制度能方便纳税人。

三、税后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税收可以做如下分类:

1、按缴纳形式不同,税收分为:力役税、实物税、货币税

2、按记税依据:从价税和从量税

3、以课税权的归属为依据:地方税、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4、按照税负能否转嫁为依据: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价外税

6、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为依据:所得税、财产税、流转税

第二节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的含义与方式

(一)、含义

1、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提价或压价方式,将部分或全部税款转移给人负担的过程。

2、税收归宿:税收转嫁后形成的负担分布结果。

税收的归宿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取决于经济是否具有竞争性,如果是竞争性的,那么取决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形状。

(二)、转嫁的方式

四种: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

1、前转又称顺转:指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所纳

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的一种形式,即由卖方向买方转嫁。

2、后转亦称逆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商品或生产要素进价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

法向后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3、消转: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到措施降低生产费用,补偿纳税损失,从而使

纳税额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不归任何人承担。

4、税收的资本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将生产要素未来应缴纳的税款,通过次那个购买价格中预先扣

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二、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

(一)、需求(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

需求量(购买量)对于实诚价格升降做出的反映程度。

分别有四种情况:

需求完全有弹性、完全无弹性、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供给完全有弹性、完全无弹性、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与税负转嫁(图)

(1)需求完全有弹性(2)需求完全无弹性(3)需求富有弹性(4)需求缺乏弹性

(三)、供给的价格弹性与税负转嫁(图)

(1)、完全无弹性(2)完全富有弹性

总结:

需求和供给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和归宿状况的关键。税负由买方和卖方分担的比例等于在供求曲线的相应范围内,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之比。即:供给弹性/需求弹性=买方负担份额/卖方负担份额。

两种极端情况:

a.税收全部由需求方负担:需求完全无弹性或供给完全有弹性。

需求完全无弹性,消费者的购买量不会因价格提高而有任何减少。

供给完全有弹性,生产者的生产量会因价格的任何下降而使供给量降至至零。

b.税收全部由供给方负担:需求完全有弹性或供给完全无弹性。

三、商品课税与税收归宿(图)

(一)、从量计征下的商品课税归宿

(二)、从价计征下的商品课税归宿

(三)、关于商品课税归宿的基本结论:

1、如果课税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不易替代产品或用途狭窄的产品,消费者在税收转嫁中处于不利的地

位。

2、如果课税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生产者在税收转嫁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如果课税范围较窄,则课税产品的替代性较大,税负易向卖方转移。反之则反之。

4、从短期看,产品供给弹性远低于需求弹性,因此税负归宿有利于买方;长期则难以确定。

第三节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一、税收与生产者选择

1、替代效应(图)

2、收入效应(图)

二、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1、替代效应(图)

2、收入效应(图)

三、税收与劳动投入

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的影响反映在劳动力的供给曲线的形状上:

向右上方倾斜,向后弯曲。表现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

1、替代效应(边际税率决定)(图)

2、劳动力市场均衡与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图)

3、收入效应(平均税率)(图)

4、无差异曲线分析(图)

5、不同税种对劳动投入的影响(图)

四、税收与私人储蓄

1、替代效应(由边际税率决定。)(图)

2、收入效应(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