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生态潜在风险的分析与保护对策的探讨

长江生态潜在风险的分析与保护对策的探讨

长江生态潜在风险的分析与保护对策的探讨
长江生态潜在风险的分析与保护对策的探讨

长江生态潜在风险的分析与保护对策的探讨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千年万载哺育着华夏儿女,千秋万代的子子孙孙离不开她的哺育,万物生长不能没有她的滋润,长江是无数生命的血脉。对长江生态的破坏,就是对生物和人类的威胁,如同战争威胁一样生死攸关。对长江生态的保护,也就是在保护广大人民的幸福与安康,保护国家的长久与兴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视察长江,突出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争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总书记高瞻远瞩,立足长远,敲响了保护长江生态的警钟,明确了“长江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话让我们进一步反思长江生态潜在的风险,深思保护长江生态的对策与措施。

一、长江生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源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江苏、上海等共十一个省级行政区,湖北地处“长江之腰”,是长江径流最长的省份,全长1061千米。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加大了长江生态保护的工作力度,长江生态被污染的速率有所减缓。就湖北而言,湖北检察机关于2015年7月起进行了公益诉讼试点,共计办理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公益诉讼案件71件。公布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十大典型近案例,涉及长江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公益林地毁损公益诉讼案、工业废水直排长江公益诉讼案、建筑垃圾堵塞“六湖连通”工程公益诉讼案、长江禁采区非法采砂案、长江水域非法捕捞公益诉讼案等。这些仅是对重点污染个案的处理,长江生态被侵害由于涉及范围广,其生态污染的情况仍需引起高度的重视。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2015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三峡库区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为2.12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3.51万吨和0.22万吨;城镇污水排放量7.94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2.30万吨和2.26万吨;三峡库区施用农药总量615.4吨,施用化肥总量13.0万吨;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为374.0万吨。

长江中、下游比较于三峡库区,沿江分布的城市更多,人口密度更大,工业、农业更为发达,船舶运

输更为繁忙,其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航运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更大。

长江除经受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的污染外,流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土木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活固体垃圾也无时不在威胁着长江生态。

长江流域范内的污染直接危害着长江的生态,间接危害着长江所哺育的无数生物和生命,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日积月累,有如癌细胞生在人体内的积聚,长此以往,一天一天癌变最后走向癌症的晚期而不治而终。

二、历史的经验教训与警示

人类历史上,由于生态退化和自然资源减少而造成经济衰退乃至文明消亡的现象屡见不鲜。起源于今伊拉克南部的两河文明灭绝的原因,美国著明亚述学家雅各布森在《古代的盐化地和灌溉农业》一书中论述了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灌溉农业和土地盐化关系,过度的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是苏美尔人过早退出历史WU台的内因;古巴比伦文明的衰亡,楼兰古国的消失,玛雅文明的衰亡,印度文明的衰落等都是因为不尊重自然,破坏自然生态而酿成的后果。历史的教训昭示我们应尊重自然,尊重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如欧美、新加坡、日本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对河流湿地的保护。70年代中期,在欧州的德国进行了关于自然的保护与创造的尝试,并称之为“重新自然化”,这一理念风靡了全德国,在全国范围内拆除了被渠化的河道,将河流恢复到自然的状况;

英国1964年开始对泰晤士河进行治理时,通过立法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修建并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数以百计的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河流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数量不断增加。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执政31年间,在“生存第一,经济立国”的基本国策指引下,直接管理和协调一切有关水的事务,设定时间,立下军令状,自我加压,亲自组织治理水污,提出“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治理计划,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经过近50年的创新发展,新加坡解决了水源、水质和水污染的问题,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新加坡已成为城市高效用水和创新水循环科技的范例”。

我国作为一个领土、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

题。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的兴衰与民族存亡。习总书记亲临长江视察所作出的“长江大保护”的战略部署,旨在让大家从沉睡中醒来,坚定长江生态保护理念,科学治污,创新发展,打好长江生态保护战。

三、长江生态保护的对策探讨

1、强化长江生态保护意识,实现长江生态保护由“觉悟”到“自觉”的转变。通过多种媒介大力宣传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责任感,让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长江生态保护是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保证,切实提高广人民群众保护长江生态的思想觉悟,并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觉悟中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的行为。

2、建立、健全长江生态保护体系,实现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联防联治。完善长江生态保护的管理体系,建立政府领导、行业指导、属地负责的生态保护体系,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治理体系,使得长江生态保护有组织上的保证。

3、形成国家支援,地方领导,企业负责,全民参与的长江生态保护多层次多渠道的协同作战合力,妥善解决生态保护与生产经营之间存在的矛盾,打好长江生态保护的攻坚战。要对现有长江流域某些污染环境企业进行治污整治,可能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甚至波及整个产业链生产。为了避免治污整治而使现有生产经营出现较大的波动,各级政府应抓住污染环境且影响行业发展的企业这个“牛鼻子”,集中多方力量共同治污,避免对部分企业治污而影响整个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

4、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长江流域高质量的发展。按照“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5、借鉴国外治污管理的经验,完善长江生态保护管理办法,严格实行治污管理。学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取得的成功治污管理办法,结合国内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并严格实施。

6、严格开展对新增项目的环评审批,对环评不合格的项目严禁实施。

7、优选高质量的长江生态保护方案设计单位,科

学开展长江生态保护的方案设计。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应选择具有能力的设计单位对保护方案进行设计,甚至可引进经验丰富国外的设计队伍对参与设计。

8、制定中长期保护规划,并一以贯之,打好长江生态保护的持久战。历年来形成的长江污染,涉及面广,要对其进行彻底整治,并非一日之功,保护长江生态也永远在路上。必须作好长期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准备,应科学制定中长期整治与保护规划,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和久久为功的”思想,一代接着一代干,致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长江流域环境问题及整治

长江流域安徽区几个环境问题及对策思考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但对于这样一条横贯我国中部的大河,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对措施刻不容缓。 首先介绍一下长江流域的概况。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 万,占流域面积的1.2%。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 m3。尽管长江水量大,但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单位面积年径流量鄱阳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汉江水系及长江三角洲平原最小。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担负着通过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与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的天然水质良好,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已成为长江水环境的严重问题。长江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生存环境,危及人民的生活与健康;2.经济损失巨大;3.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4.水体功能失去原有资源价值。 而造成水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我推测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1.无节制地排放废污水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是造成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3.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加剧了水环境问题;4.流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水污染势头不能有效遏制的原因。 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早在1986年已编制完成,并纳入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编制配套的区域规划,有些城市在编江段规划时又没有考虑与干流规划的衔接,其制订的原则和标准与总体规划不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流域缺乏能统一管理、监督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的权威机构,也没有一个能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法律地位的法规,因而无法在流域范围内统一实施水资源规划和进行水资源保护管理。导污染从城市上游向下游转移,甚至是“以邻为壑”的现象时有发生,水污染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二.湖库富营养化问题 近年来,由于排入湖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九五”期国家重要点治理的“三湖”,即滇池、巢湖和太湖,全部都在长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目前维持在中营养水平,但磷、氮含量偏高,正处于向富营养过渡阶段;近城郊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较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及武汉东湖等均达富营养化程度。下面以巢湖为例,浅谈湖库富营养化问题。 巢湖富营养化得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2. 农业面源污染; 3. 蓝藻污染; 4. 机动船舶污染; 5. 裕溪河河水倒流入湖; 6. 水体交换不畅。 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利用水利工程调控改善巢湖水质是随机性的,难以成为正常防污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强烈。特别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城市、集镇以及工矿企业大量涌现,土地垦殖指数 不断提高,这些既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使许多地区的环境承受着不堪负担的压力,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流域未来进一步开发的制约因素。 1.上游水土流失问题 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约100万km2,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也是长江水土资源保护的重要屏障。但多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重伐轻造,造成森林植被锐减。如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四川盆地仅为4%。随着森林植被的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万km2,占流域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3%,年土壤侵蚀量达14.05亿t。上游区处于我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迅速演替为草灌群落,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为下降,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外动力地质现象如泥石流、滑坡、山崩等灾害日趋严重,每年都有造成伤亡的事件发生。近年来已加强了重点水土流失的整治和控制,但力度还不够。 2.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问题 长江小、下游平原湖区面积12.6万km2,有耕地600万km2,人口7500万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全靠3600余km长江干堤和30000余km的支堤保护,每当大汛来临,防 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遇大洪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余年中,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00余次,平均10年一次。在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年、1935年、1949年和1954年4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每次洪水灾害人民生产财产都受到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灾后伴随而来的是瘟疫流行,钉螺扩散,血吸虫病蔓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严重的精神创伤,往往数年还难以恢复元气。 目前长江中、下游抗御中、小洪水的能力虽已有很大提高,但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各地提防的防洪标准约为抗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超过上述标准,即需采取分蓄洪措施,而分蓄洪区都是已垦殖地区,人口稠密,分洪损失巨大。特别是荆江南北两岸平原总面积约4万km,有耕地153万km21,人口1500万人,目前防洪标准不足抗御10年一遇的洪水。在汛期们,长江洪水水位一般高出荆江北岸地面10余m,防洪形势更为严峻,如遇10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特别是类似187O年的特大洪水,可能导致南北堤防溃决,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及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打乱这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部署。长江中下游洪灾已成为我国心腹之患。 3.下游和河口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感悟长江流域生态文明

感悟长江流域生态文明 长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拯救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时不我待。一方面,许多地方建设用地90%以上为耕地,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与此同时,许多小城镇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带来了生产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排放的污水未得到很好的处理,造成了河流水体的污染,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乡镇工业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成为主要污染源,基建废料、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随意丢弃、倾倒、乱堆乱放等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长江流域沿江大中型城市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破坏。生态环境恶化,造成长江流域“湖泊少鱼、山中少林、林中少鸟”的不良状况。长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要达到这一步并非易事,具体而言,要创建长江流域的生态城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以各大城市生态建设为主导,把各个大城市建设成为全流域生态城市中心,形成辐射效应。各大城市在整个长江流域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产业集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因此最有实力首先建成生态城市。加上这些城市本身所固有的区位优势,就更能有利地推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城市建设。通过辐射效应将其他城市纳入到生态城市体系当中,这些大城市也就成为辐射点。(2)在各大城市的带动下,各中等城市加入到生态城市建设当中。他们依托大城市的资金技术来改造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增加对污染的处理能力,加大环保力度,从而在每个大城市周围都形成一个到多个生态卫星城,互相之间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形成长江干流区域的生态保护网络。(3)通过各中等城市的二级辐射效应,将各个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纳入生态保护体系,控制这些地区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避免造成对干流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冲击,逐步实现对这些地区的生态化改造,最终形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的生态城市分布格局。 如上是长江流域生态城市网络的构造和建设的基本思路。在这一构造的建设中,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一是积极主动地吸收发达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视环境的质量和保护。他们提出:不能以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二战以来,欧洲各国都开始了生态绿化战略,成立有专门的绿色空间设计组织。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十分注重资源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从长江流域的

(完整word版)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近年来,可用水资源的总量有明显的下降,追其原因有二:水的总量在不断下降;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下面以长江流域为例,以水的总量和水污染的角度来分析,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一长江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上游地区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坡地的不合理开发,已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年土壤流失量超过黄河流域而达24亿t ,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江,使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沿江居民难觅清洁饮用水,;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悬念重重的三峡库区的未来生态环境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可能严重制约并影响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1以水土流失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江流域的全局性问题 1.1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20世纪50一80年代,长江流域曾开展过三次流域性的水土流失调查统计: ①50年代末期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面36.38万kmZ,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0.2%,估算全流域年土壤侵蚀总量24.5亿t。②1985年调查统计,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Z,占流域总面积的31.2%,水土流失区年土壤侵蚀总量22.4亿t。③80年代中期遥感调查,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3.94万km,,风蚀5.25万kmZ,冻融侵蚀72万kmZ。长江流域每年流失泥沙量约24亿t,输沙量为9.6亿t,其中70%以上来自上游的金沙江、山民沱江和嘉陵江。上游输运的泥沙不仅淤积了本地区的水库、湖泊、河道,而且大部分最终将冲入长江。泥沙在长江中下游的淤积不仅增加了长江干流防洪压力,同时降低了入江诸河的泻洪能力,是造成沿江湖泊不断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森林植被破坏问题 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30%下降为25%。长江流域的天然林已经砍伐殆尽,涵养水源、保土拦沙功能明显下降,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受到严重影响。森林草地资源的大面积减少加速了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国家一、二类保护珍惜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小熊猫、糜鹿等四十多种随着原始森林的大规模消失,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长江流域有10一20%的生物种类面临濒危境地,有5%的种类几乎绝灭。而多年来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导致流域内水文条件逐渐恶化,洪涝频繁发生。森林大量采伐,还导致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减小地下水的蓄积量。 1.3.长江流域洪涝旱灾害加剧 洪涝灾害的加剧,是生态环境破坏现状的一种表征形式,是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一种报复。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洪水灾害严重。历史资料统计表明,长江中游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1931年和1954年的洪水都是历史罕见的流域性大洪水,损失居是时

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依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将三峡库区分为库区、三峡库区影响区(简称影响区)、三峡库区上游地区(简称上游区)。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部分的库区区县(市)有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15个区县(市)和主城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等7区)。影响区有合川、永川、璧山、铜梁、潼南、大足、荣昌、綦江、万盛、南川、梁平、垫江、彭水、双桥、黔江等15个区县。上游区有酉阳、秀山、城口3个县。本报告研究的三峡库区范围包含重庆市辖区内的库区、影响区、上游区。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质地貌 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自北至南由大巴山—荆山、巫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组成。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三峡隆起与江汉坳陷高差悬殊,对照鲜明。库区最高峰云盘岭为2796.8米,向东南降到1000~800米,中部平行岭谷区1200~200米,形成以中低山为主的山丘地貌。受岩性的影响,库区有较大面积的发育在紫色土和石灰岩上的各类石灰土(钙质土)。库区内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三峡库区海拔1200米以下丘陵表层多为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红色砂页岩面积约占52%,其它为花岗岩或石灰岩,是容易风化易受侵蚀的类型。 2、气候 三峡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热条件良好。河谷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8℃左右,山区高海拔地区约17℃,无霜期220~340天;年降水量在东部、中部沿长江两岸广大地区为1000~1200mm,东南部、东北部为1200~1500mm;平均日照时数980~158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3、水资源 三峡库区重庆段流域水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量5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131.66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68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04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63.9%。 区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均属长江水系。除任河注入汉江、酉水注入北河汇入沅江(入洞庭湖)、濑溪河和大清流河注入沱江外,其余均在市境内汇入长江。总计有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374条。其中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167条,流域面积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2条,流域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9条,流域面积10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 4、土壤 三峡库区土壤共有7个土类16个亚类。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在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47.8%,富含磷、钾元素,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区重要柑橘产区;石灰土占34.1%,低山丘陵有大面积分布;黄壤、黄棕壤占16.3%,是库区基本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于高程6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区,土壤自然肥力较高。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5、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13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灌丛分布于淹没区至2200米之间的地带。目前,在库区已找不到能代表该区域的完整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

(完整word版)第34讲流域的综合开发——以长江流域为例

[最新考纲]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 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考纲解读] 1.以某流域为例,掌握该流域开发的 地理条件。 2.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 综合治理的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地形:上游高原、盆地,中下游平原。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水量:水量居我国首位,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4)流域概况: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居全国首位。2.自然资源 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等。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发展快,形成三大经济区 (1)上游:以重庆为中心。

(2)中游:以武汉为中心。 (3)下游:以上海为中心。 2.城市化水平较高 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 流域治理和开发的核心是水资源的利用。流域开发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流域开发的社会经济背景 2.流域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 河流一般发源于高原山区,地势起伏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其上游地区以开发水能为主。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流速平缓,以发展航运为主。流域水能、航运价值开发利用具体分析如下: (1)河流水能资源的分析思路 判断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一看水量大小,二看落差,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2)河流的航运价值分析思路

考情速查命题揭秘 2016·全国文综甲卷,36(2)(4) 2015·海南地理,15~17 2014·广东文综,41 2012·山东文综,26 以世界某区域著名河流为素材,围绕着河流的开 发利用方向综合考查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 等开发条件,区域自然特征考查最多,难度偏大。 考向一流域开发的背景分析 1.(2014·广东文综)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的梧州市,是广西承接区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材料珠江流域示意图。 (1)珠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枯水期一般出现在________季。 (2)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________开发的分布特征,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雨水补给冬 (2)梯级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 (3)珠江干支流众多,入海径流量大;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河汊发育;珠江干流短促;海水顶托作用强。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显示的珠江流域所在的纬度位置、气候区,可以判定其补给类型为

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练习题

周练二: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关于长江流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1 B.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A.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C.多数地区雨热同期 D. 1月份均温都在0 ℃以上 2、长江上游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 A. 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江淮平原 D. 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 读右图,回答3-5题。 3、图中山脉M为( ) A.雪峰山 B.武夷山 C.巫山 D.贺兰山 4、图中Q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该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邻近大冶铁矿,原料丰富 B.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运便利 C.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会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 D.地处成都平原商品粮基地,农业经济基础好 5、图中P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 ①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②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③该地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④该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读右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北部地区河网密布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降水丰沛,属于湿润气候区 B.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C.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D.该地区气候寒冷,冰川作用强烈

7、从图中的信息看,为保障种植业生产的稳定,需改良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我国河流众多,各大江河洪涝频繁。读右图,回答8 -9题。 8、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A. D.地势低平湖泊萎缩严重C. 9、下列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读右图,回答10-11题。 10、本题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黄河断流现象日趋严重 B.南水北调工程需迫切建设 C.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巨大 D.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 11、对本幅漫画反映的问题,要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A.长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 B.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 C.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D.加快长江黄河的水能开发 新华网宜宾2014年1月7日电:据长江电力通报,三峡电站2013年完成发电量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的 经济和社会效益日渐凸显。据此回答12-13题。 12、三峡工程可有效缓解长江中游地区的( ) A.由于森林破坏而引发的水土流失严重问题 B.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的问题 C.洪水灾害威胁问题 D.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问题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薛蕾,徐承红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 长江江苏镇江段的焦西滩湿地/CFP 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堪忧 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区),其人口及GDP总值占到了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同时,长江经济带亦是我国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类型极为集中的区域,长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当前,长江湿地面积接近2500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自然湿地接近900万公顷,被列入国际湿地重点保护名录的有17处,国家级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68处。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整个流域分布了江豚、中华鲟、朱鹮、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WWF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研究”(14ZDA033) 作者简介:薛蕾(1992~),男,山西晋中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徐承红(1966~),女,四川眉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全球重点保护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可以说,湿地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保障。但是,当前整个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加之长期无序的开发,导致了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在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日益退化、生物多样化日渐消失、污染严重等问题凸显。 在近日召开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多位专家对长江湿地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中国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雷光春教授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长江的现状令人揪心,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70%的湿地已经消失。湿地保护虽然在局部地区成效显著,但是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有关机构在对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1031个保护区及候鸟栖息地的评估显示,我国的鄱阳湖湿地排名第一,贡献总分达1056分;排名前10位中,有4个来自长江流域。这充分说明长江流域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遗憾的是,世界水鸟种群下降的物种数超过了上升的物种数,尤其是亚洲的情况不容乐观。生态学理论验证表明,如果只有10%的栖息地得到保护,将有50%的物种提前面临灭绝风险。显然,通过开展区域性的保护,来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和改善全球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不现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教授表示,过去十年间,长江流域生态退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全流域的33.2%。长江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教授也表示,目前长江源头湿地沼泽、湖泊萎缩盐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严重。退化草地达到了草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10%的退化草场彻底沦为“黑土滩”。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教授表示,长江流域局部江段水体污染严重,69%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尽管当前长江经济带的湿地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污染排放等导致的湿地生态受损不是一时能够恢复的。 上述专家的“把脉”可谓是十分准确,湿地实际生态环境的状况也印证了专家们的论断。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反复搜寻,没有发现白鳍豚。科学家得出结论: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这实际上是白鳍豚灭绝前的“死亡通知书”。当然,白鳍豚并不是个例,在长江流域370种鱼类中,近30%处于濒危状态,许多长江特有种面临绝迹的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25 82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10 493平方公里。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洞庭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3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700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由5053平方公里降为3283平方公里,江汉湖群面积已从8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70平方公里。 一个个物种的消亡、一块块湿地的消失,长江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湿地保护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风险。如何更好地发挥湿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是长江湿地保护必须面临的任务。 应为湿地保护划定生态红线 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湖泊湿地较新中国成立初期萎缩了120万公顷。2000~2010年,长江流域沼泽湿地丧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丧失220.7平方公里。近十年来,长江湿地面积的萎缩率在不断提升,保持现有的湿地面积不再减少已经成为长江湿地保护的当务之急。 无疑,湿地、森林、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破坏湿地就是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科学编定生态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湿地保护措施,当前我国正在编订“十三五期间湿地保护规划”,长江经济带的各省市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长江流域的湿地生态红线体系纳入到国家的湿地保护规划中,并力争将这些保护规定具体化,尤其是在湿地主体功能区的生态红线编订中,应该将长江流域所有重要湿地纳入其主体功能区域,严禁在这些区域进行开发、围猎、排污等行为。 2015年5月17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湿地保护”问题进行协商议政,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在设定生态红线制度上,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赞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建议,国家在编制“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中要强化落实措施,在重点湿地区域,尤其是长江中游湿地区域,应该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建设,逐步恢复湿地面积及其生态功能。安徽省政协原主席杨多良表示,要像森林、草原、滩涂一样,将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理类型,纳入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及用途管理制度中,对湿地及湿地开发进行登记管理,保证湿地开发及保护纳入到法律监督体系中。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第1课时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及水土流失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表现。2.举例说出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①____________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水土流失、②______________、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③________________等。 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我国森林资源匮乏 现状量:④ 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⑤ 东南、东北多,西北、⑥ 较少 破坏森林的方式:采伐速度过快、毁林开荒、基本建设和采矿等。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⑦____________、工业革命和⑧__________加速。

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⑨________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原始林:生物种类及⑩________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____________低。 .我国草场退化 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____________。 利用方式:________式经营、过度放牧、重用轻养。 问题:草场退化严重、________不断下降。 .植被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面积锐减和草原退化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问题后果 森林面 积锐减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____________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原 退化改变草原的植物____________、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造成荒漠化。 三、水土流失

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生态问题以及对策

长江流域的几个主要生态问题以及对策 摘要:长江流域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强烈。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城市、集镇以及工矿企业大量涌现,土地垦殖指数不断提高,这些既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使许多地区的环境承受着不堪负担的压力,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成为流域未来进一步开发的制约因素。 本文简略叙述了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和几个主要的生态问题,就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湖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提出了改善长江流域水环境,提高长江水资源质量的对策。 关键字: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对策 长江流域概况: 长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南部。干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km。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内湖泊众多,总面积2.2万,占流域面积的1.2%。 长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径流量9560亿m3,地下水资源2463亿m3,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35%,人均水量2460m3。 长江水资源总量约1万亿m3,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是本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然而,随着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生态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流域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生态环境现状和原因

长江生态 长江,是一个生态系统。 《后赤壁赋》里,苏子的客人“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这里说到的松江之鲈,学名叫“四鳃鲈”。它生活在长江流域,以松江出产的最为有名。这种鱼位列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被乾隆帝称为“江南第一名鱼”。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有一次对于李鸿章送来的四腮鲈却爽快地收下,足见四鳃鲈的珍贵。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来沪期间,周恩来总理亲批菜单,以松江四鳃鲈作为最高礼遇款待他,受到尼克松的高度赞扬。尼克松回国后,还发表文章大赞中国鲈鱼之美。 到了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到上海,点名要品尝松江四鳃鲈,一时之间忘鱼的名,就说要吃尼克松鱼。市政府派遣专人到松江调拨四鳃鲈,用来招待英国贵宾,但松江政府一时无法提供。市政府退而求其次,派出300多艘渔船到长江中捕捞,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国女王抱憾而归。 四鳃鲈在长江中绝迹不是个例,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减,水域生态不断恶化并呈荒漠化趋势。不仅珍稀鱼类渐渐绝迹,一些常见鱼种也大幅减少。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上世纪50年代,长江里约有300亿条,而现在已不足1亿条。 鱼类的减少有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环境污染。对于某些人来说,长江就像一个大垃圾箱,剧毒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往长江里排放,这使得鱼类死亡率大大增加,生命活力大大减弱。 第二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竭泽而渔。渔民打鱼时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按理渔民应该使用大眼渔网捕鱼,大鱼留下,小鱼则穿网而过。可是现在很多渔民为了增加渔获,用起了“绝户网”,指头粗细的小鱼也在劫难逃。大鱼是小鱼长成的,小鱼被捞走了,大鱼也就销声匿迹了。盗捕者更是使用各种惨绝鱼寰的高科技武器捕鱼:滚沟、迷魂阵、高压电、机动底拖网……盗捕者走到哪,哪边的鱼就被消灭光。这个国庆,我回老家时曾亲眼看见有人在长江的一条支流上电鱼,特别神奇,开关一按,无声无息之间,方圆十几米之内的鱼就全漂了起来。 人们做出种种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生态劣迹,实质上是对自然的漠视:觉得长江是“无穷”的,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殊不知长江已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全凭一口“老参汤”吊着命。 这里的老参汤,指的是每年4-6月的春季禁渔,已经实施了11个年头,确实起到了保护长江生态的作用。可是鱼苗长成大鱼平均要4-5年,三个月远不足以让小鱼长成大鱼,再加上盗猎现象屡禁不止,禁渔期收效不大,长江生态仍在加速恶化。

长江流域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长江流域存在的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作者:赵树义 指导老师:张军 内容摘要: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五分之一。流域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担负着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和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的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等。因此,客观评价长江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对于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污染、水环境、治理 一、长江流域概况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市、自治区,在上海的崇明岛注入我国东海。干流全长6300多千米,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流域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6%左右,水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相当于黄河水量的20倍。 长江水系发育,支流数以千计,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9条,嘉陵江、汉江、岷江、雅砻江4大支流的流域面积都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长江干流从江源至湖北省的宜昌为上游,长约4500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宜昌至江西省的湖口为中游,长约938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长约835千米,流域面积13万平方千米。 长江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万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重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担负着南水北调缓解北方缺水问题的重任。然而,随着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和三峡工程的兴建,流域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种种水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洪涝灾害、泥沙淤积、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观评价长江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对于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水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

长江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课 堂 教 学 导 学 案 高二年级 二部 主备人:李林 时间: 2012年10月9日 任课教师: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⑵以长江流域为例,学会分析河流的水系特征; ⑶以长江流域为例,理解水能资源开发的条件; ⑷通过对比分析长江和黄河的自然以及社会经济概况,明确发展航运的条件; ⑸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学会分析河流的自然以及社会经济概况。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长江流域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阅读相关资料,并与他人合作,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⑶阅读地图及相关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分析河流如何进行水能资源开发; ⑷通过对比分析长江和黄河的自然以及社会经济概况,分析发展航运的条件; ⑸阅读田纳西河地图以及相关资料,分析田纳西河的自然环境概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发展观。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一、主干知识链接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地形:多种多样, 、 、 、平原、盆地均有分布 (2)气候: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属 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 自 向 递减 (3)水量: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年入海水量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37%。中下游河网稠 密,湖泊密布 (4)流域: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180多平方千米,居全 国首位 图像解读(一) 在下面长江流域图中的正确位置,填写以下地理事物: 1、地貌: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巫山、四 川盆地、江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2、河流及湖泊:不同河段和支流: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 陵江、汉江、乌江、沅江、湘江、赣江。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人工运河:京杭大 运河。 科目:地理 课题: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长江的环境问题

长江的环境问题 【长江流域的水污染现状及防治】 一、长江水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之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流域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127亿m3,90年代初约为142亿m3,10年期增了15亿m3,总量占全国排污量的40%。而到了1998年全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为189亿m3,2001年上升至220亿m3;流域内3万多公里河长中,1998年超标河长达19%,2000年上升到26%,2001年为26.3%。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超标率也呈上升趋势。流域水污染,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水污染,由于未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控制,已成为长江水资源保护的突出问题。 长江水污染主要表现为: --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遏制,威胁城市用水安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已接近600公里;500多个主要城市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 长江干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约占全流域排放总量的50%左右,其中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排污量又占干流城市排放量的70%以上。五大城市近岸水域污染带长约400公里,目前已影响到邻近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支流污染严重。调查结果显示,在支流两万多公里评价河长中,超标河长达七千公里。其中主要污染支流水质状况为:嘉陵江干流部分江段水质达四、五类,引起部分城市饮用水困难;岷(沱)江全江水质较差,劣于三类,成都、宜宾、乐山自贡等城市江段水质更差,饮用水源水质难以得到保证;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主要河段枯水期水质超标,重金属污染长期存在;汉江中下游已多次发生“水华”;黄浦江常年污染,水质劣于三类。 --湖泊富营养化仍在发展。长江流域内的10个重点湖泊中,1999年有6个湖泊水质劣于五类。国家重点治理的滇池、巢湖、太湖水质至今无明显好转。2001年监测结果表明仍为五类或超五类。目前,由于长江水体的含磷量偏高,继汉江出现水华现象后,上游的乌江也出现了水华的迹象。 二、主要污染源 从长江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看主要有面源、点源、流动源和固体废弃物等。 1.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农田排水是影响长江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殖质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BOD、COD、总磷浓度增加。 2.点源污染 近年来,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流域内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流域污水排放量已达150亿t,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的45.2%;生活污水量35.8亿t,占全国生活污水总量的35.7%。尤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7个省市为甚,污水排放量共计120.5亿t,占全流域总量的84.6%。而长江干流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48.3%,达标率为56.9%,污水处理水平低于流域和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沿岸排污口的排污是造成长江干流及较大支流近岸污染的根本原因。这些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全流域污水排放量以3%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排入江。 3.流动源污染 长江干流运输船达10万余艘,绝大部分船只未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 1.流域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有关资料表明,长江流域中上游森林植被已遭到严重破坏,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在历史上,长江中上游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约为30%,到解放初下降到20%,20世纪60年代初又下降到10%左右,而近20年来,又是长江流域上游一些地区砍伐森林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如今宜宾以上的长江三大干支流中,金沙江和大渡河两岸的森林已所剩无几,岷江和嘉陵江流域的大片植被也遭到破坏。由于滥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根据国家环保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提供的数据,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36万km2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56.2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3.1%。20世纪90年代长江每年流经三峡的泥沙量已达7.2亿吨,与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三条大河的输沙总量相当。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如下后果:一是耕地减少,人均耕地锐减。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人均耕地已降至0.057公顷左右,而且该地区失土的石山面积还在以每年5%—7%的速度扩大。二是导致中下游河道湖泊淤积,荆江成为“悬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由2.2万km2减少到1.2万km2,减少了45.5%。这样,上游流失的水土,流到中下游,天然蓄调器(湖泊)又被淤积了,河水只能汇集到已被泥沙淤积抬高的行洪道上,因此,即便是中等洪水也往往形成大灾。 2.水资源严重污染 目前长江干流及支流、湖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由于长江干流水量充沛,稀释能力强,干流水质处于较好水平,一级支流处于轻污染水平,二、三级支流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但是,必须指出,长江干流的大中城市区段水质已处于轻污染或中度污染水平,而且,近几年来,干流和一、二、三级支流及湖泊的水质变化均呈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测试,全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的城市几乎集中于长江流域,它们是:上海、南京、杭州、南通、武汉、黄石、重庆、成都等。江河湖泊遭到严重污染的有:上海的苏州河和黄浦江、南京的秦淮河、南通的通吕运河、武汉的东湖等。造成长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3.严重的大气污染和酸雨 长江流域的大气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的污染区域集中于城市。就总体而言,流域内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尤其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程度高于中小城市,工业城市的大气污染程度高于一般城市。长江流域内酸雨污染也很突出,现已产生了以重庆和南昌为中心的两个污染严重的酸雨区,这两地区酸雨出现的频率高达90%左右,并且其范围仍在扩展。大气污染和酸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重庆市为例,1994年出现4次酸性“黑雨”,造成土地酸化,树木成片死亡,年损失5亿—6亿元。造成长江流域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工业废气及二氧化硫、工业烟尘污染、能源结构不合理、汽车尾气污染等。 【流城协调发展问题】 1.东西向交通基础设施滞后 长江流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已初步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但尚未形成综合大交通体系,运输设施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铁路、公路干线以纵向通过型为主,缺少横向铁路、公路干线的通道;没有形成东西横向出海的综合运输大通道,上游地区的重庆、成都直达上海的大通道除水运、航空外,铁路、公路均不能直达。由于沿江东西向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造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经济联系薄弱,经济发展整体性差,资源优势转化渠道不畅,缺乏快速有效的交通通信纽带和紧密的经济互动,工业与城市大多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