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习目标

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阅能力。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

一、自主学习

⑴第一框题“冒顿统一蒙古草原”,(阅读课本第77-78页)完成导学。

1、秦汉之际,匈奴族的杰出首领____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2、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______业兴旺发达,牲畜漫山遍野。______业也发展起来,______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⑵第二框题“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阅读课本第78-79页)完成导学。

1、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乘机夺取______地区,西汉初年,西汉政府对匈奴实行______政策。

2、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______和____________地区。

3、公元前______年,汉武帝派大将____、______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

⑶第三框题“昭君出塞”,(阅读课本第79-80页)完成导学。

1、公元前______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__________向汉朝求婚,汉元帝把宫女______嫁给了他。这就是历史上的________。

2、东汉时,派大将______、______再次反击北匈奴。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简述昭君出塞的时间、联姻民族及对象。

探究点二: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

三、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历史上匈奴称首领为()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A.畜牧业发达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学会农耕

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A.白登之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4、历史上那位落雁美女王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哪位首领(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松赞干布

D.吉利可汗(二)能力提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风俗画的出现和发展及代表作;书法"宋四家和赵孟顺"。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史学、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其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宋元文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宋词、散文等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通过文学作品透析历史的能力。通过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及采用编年体体裁编写史书的学习和了解,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裁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教给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在学习"文化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注重从整体上、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方法。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教育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对宋元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杰出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这些文学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社会、关怀民情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以此教育学生做人要德才兼备。通过对五代宋元时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情趣,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等。 难点:《资治通鉴》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宋朝为什么词发展的辉煌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宋元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社会科学的殿堂,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中国古代史学界有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并称为“二司马”,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引导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知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鉴于司马光和司马迁都对我国古代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把他们并称为“二司马”。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课型:新课审核: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 鉴》;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2、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赏北宋张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都市街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和元 代书画家“赵孟頫”。 3、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4、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 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 鉴赏力。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学习难点】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导入新课〗《司马光砸缸》故事: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 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 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 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 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 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四、巩固小结:(教师讲述)宋元时期创造了继隋唐之后的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高峰,是什么因 素促使这一时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呢?之一:此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各民族、各地区 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之二:继承了隋唐文化;之三:吸收了外来文化;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 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五、达标检测 1、同学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编写的,这叫“编年体”,下列在编写体例上与历 史教科书类似的是()A《资治通鉴》 B《史记》 C《梦溪笔谈》 D《诗经》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出现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 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4、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5、《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 A.唐都长安 B.北宋都城东京 C.南宋都城临安 D.元大都 6.作品被誉为"神品"的画家是(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赵孟甫 D.顾恺之 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哪位词人作品的词句?(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苏轼 D.欧阳修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1)上面词句是谁的作品? (2)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 (3)上面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风格?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单选题 北师大版

单选题: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单项选择题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的一项是()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 ..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 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明太祖,应去() A.南京 B.北平 C.西安 D.洛阳 2.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3.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 A.市舶司 B.锦衣卫 C.东厂 D.三司 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5.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6.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①废行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1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太祖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初一(上)历史第14课知识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皇帝:汉武帝 2、张骞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促进汉与西域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优秀品质:具有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为国分忧,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航线(汉武帝): (1)山东朝鲜、日本 (2)南海(今广东)印度半岛和斯里来卡欧洲,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1)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没有完成),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3)班勇出使西域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提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学生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提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4.“宋濂请客”的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5.历史与现实: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展示《举子看榜图》 2.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隋朝。唐朝。 3.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提示:(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①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③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4.展示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提问: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目标导学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学生阅读课本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成就。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通过探究与思考,①分析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②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在秦汉时期,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人是匈奴首领( ). 2.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地区。 3.()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 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在位时,匈奴首领()请求和亲,宫女()自 请前往嫁给了他。意义:为汉匈的()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是()。 6.东汉时匈奴分裂为两部,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 境,后被东汉大将、击败,大部分向西迁徙。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 材料二、“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汉”对“胡”的政策是什么?并分析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材料一中的“妇人”和材料二中的“昭君”分别指谁? (3)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她嫁给了谁?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十四课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案设计:左云霞政史系1103班学号:0014 一、教学课题: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课标要求 1、知道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史实及结果。 3、掌握昭君出塞的史实,加深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认识。 4、理解汉代“和亲”政策。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冒顿单于统一匈奴的作用及影响;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五、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六、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七、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第10课,掌握了秦长城的修建;通过学习第12课和第13课,知道了汉初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较为活泼,思维活跃,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表现力。 班风较为活跃,具有协作精神。 让学生提前准备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 八、教学用具 长城的图片,西汉和匈奴战争的地图,昭君出塞图 九、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展示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咱们在学习“秦王扫六合”的时候见过这张图片,大家说这是什么呀?(学生回答:万里长城)大家记不记得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这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名族的呢?(学生回答:匈奴)那么,匈奴是怎样崛起的呢?他们和汉朝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讲授新课: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现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本第一框的内容,思考三个问题: 1 冒顿单于有什么贡献? 2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3 他统一蒙古草原对匈奴的生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略) 由于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军,所以他在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 统一后的匈奴经济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冶铸业发展,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三是受汉族影响学会了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咱们刚才了解了匈奴的基本情况,现在看看西汉对待日益强大的匈奴有什么政策?大家一起朗读78页的小字部分,找出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以及实施这种政策的原因,效果。 (学生回答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练习题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代人把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称作() A.大秦B.新疆C.西域D.西藏 2.下图雕像中的人物是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张骞,他凿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首次出使西域是为了() A.寻找匈奴的去向 B.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D.加强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A.张骞B.禹C.扁鹊D.屈原 4.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玄奘西行D.马可·波罗东游 5.下面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的第一个方框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中亚、西亚―→欧洲 A.长安B.洛阳C.成都D.杭州 6.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使世界连成一体 7.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昭君出塞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8.受张骞的影响,东汉时期出使西域与之齐名的历史人物是() A.班固B.窦固C.班超D.甘英 二、非选择题 9.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a)图(b) 图(c) (1)图(a)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其目的是什么?他此次西行的目的达到了吗?

(2)图(b)中这个行政机构是西汉政府在什么时候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图(c)是一条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商路,这条商路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这条千年古道上运送的主要商品是什么? (4)结合图(b)和图(c)及所学知识,说说图(a)人物的西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1.C[解析] 本题是一道文史综合题。今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在汉代时被称作西域。故本题选C项。 2.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公元前138年,为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3.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 4.A[解析]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故选A。 5.A 6.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属于最佳选择题。首先理解题干,抓住“主要”二字。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 7.D[解析]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8.C 9.[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没有,当时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 (2)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3)起点是中国长安;终点是欧洲。运送的主要商品是中国的丝绸。 (4)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促使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使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还为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和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考查学生提取历史知识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第(1)(2)(3)问在识别图片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第(4)问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要注意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及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开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_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作( ) A.西域 B.大秦 C.安息 D.葱岭 2.有历史学家认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次外交活动。张骞此次出行的最大收获是( ) A.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B.把佛教从西域传到中原地区 C.联络大月氏打败了匈奴 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2019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泉州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4.“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5.右图为葡萄,它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堪称“果中珍品”。那么中原人吃上葡萄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西汉 6.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2019·柳州市期末考试新疆和更远的西部地区古称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标志是( )

A.“七国之乱”的平定 B.昭君出塞 C.张骞通西域 D.西域都护的设立 8.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9.下列关于班超出使西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时间是西汉时期 B.目的是征服西域 C.建立了西域都护 D.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关系 10.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西域之行】 (1)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你认为张骞的两次西域之行有何影响? 【寻丝路之旅】 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 (4)结合上图指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你能说出该路线经过我国现在哪三个省区吗? (5)结合材料,说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有什么现实意义。 1.A 2.A 3.B 4.B 5.D 6.B [解析]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故选B。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 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以下是出guo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供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原因: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知识点2 丝绸之路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 ________、________ 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 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知识点3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________及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________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张骞通西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导学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2.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教师讲述明朝建立的概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答案提示:巩固统治。 3.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4.教师总结这些措施带来的结果。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史料解读。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2.根据教材回答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