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研究材料看百年来中国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从研究材料看百年来中国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从研究材料看百年来中国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从研究材料看百年来中国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从研究材料看百年来中国近代汉语语音研究

黎 新 第

(重庆师范学院 中文系,重庆 400047)

摘 要:近代汉语语音的研究材料异常丰富,但对这些材料的发掘利用,百年来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观察发掘利用材料的阶段差异,可以为百年来中国近代音研究的分期提供依据。不同种类研究材料的丰富与开拓,则显示了中国的近代音研究正走向成熟。当前研究中的成就、不足与近代音研究今后的走向,也可以从研究材料不同的开拓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中见到端倪。

关键词:百年来;近代汉语;语音;研究材料

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36(2002)03-0073-08

有三点需要先行交代。一是本文所谓近代音暂定为上起北宋,下迄清末。二是笔者在《20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分期和研究观念的发展》(《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中提出,自20世纪初直到世纪末,中国的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从世纪初到60年代为狭义近代音(也可以称为北音)研究时期,这一时期可以新中国的成立作为界线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世纪初至1948年为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十年动乱开始为第二阶段。从70年代十年动乱结束以迄于今(本文考察到2000年为止)是广义近代音研究时期,这一时期等同于研究的第三阶段。三是本文涉及的研究成果既包括在祖国大陆地区发表的成果,也包括在台湾地区发表的成果。但限于资料和识力,都可能捃选不当甚或错误,敬祈指正。

任何研究都需要可供研究的材料。而可供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材料,无论从数量看还是从质量看,都是其他历史时期的语音材料无法比拟的。从数量看,如韵书、韵图,上古时期根本没有,保存到现代而又可以反映中古语音的也只有少数几种,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近代音的则数以十、百计。又如对音、译音材料,上古时期除东汉末年有一些从梵文或其他西亚文字译写的材料外,其他都比较零星。中古时期虽然有大量的梵-汉对音材料和一些藏—汉、日—汉对音材料,但其种类仍远远不能同近代相比。从质量看,如明代以来主要由各地外国传教士编写的大量用音标标音的材料,对于准确构拟近代官话语音和各地方音有着重要价值,此前则此类材料完全阙如。又如现代方音材料,由于与近代方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借助前者来构拟或说明后者,从总体看,其准确性和可信度也应比以之构拟或说明上古音和中古音更高。正因此,近代汉语语音研究较之上古音和中古音研究,在材料上可以说得天独厚,因而应当有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产生出更多的成果,在科学性上较之上古音和中古音的研究成果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面对如此量大质优、同时也是精粗真伪此彼混杂的研究材料,其发掘、辨识与利用却并非能

收稿日期:2001-11-07

作者简介:黎新第,男,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够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的。本文即试图追溯百年来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在取材与用材上的阶段差异和不同种类材料的丰富与开拓,并从中得出几点粗浅认识。

一、不同研究阶段使用材料范围的差异

(一)研究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这两个阶段,研究的材料主要是部分韵书、韵图,其他材料虽有涉及,但利用较少。第一阶段如赵荫棠1936《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剖析《中原音韵》及其后产生的曲韵派和小学派系列韵书,陆志韦1946—1948总名为《古官话音史》的九篇系列论文(《燕京学报》31至34期)也主要研究了自邵雍《皇极经世?天声地音》始,至《三教经书文字》止的八种韵书和韵图。又如赵荫棠1931有《康熙字典字母切韵要法考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本1分)、1932有《〈字学元元〉述评》(《中法大学月刊》2卷2期),王力1935有《类音研究》(《清华学报》10卷3期),董同和1948有《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本)等。第二阶段如赵荫棠1957《等韵源流》(商务印书馆)研究自宋代起始的近代南北两派韵图,李新魁1962《论〈中原音韵〉的性质及它所代表的音系》(《江汉学报》第8期)、司徒修1962《〈中原音韵〉的音系》(《清华学报》第3卷第1期)、忌浮1964《〈中原音韵〉二十五声母集说》(《中国语文》第5期)、赖桥本1964《〈中原音韵〉与北词用韵之关系》(台湾师范大学《曲学集刊》)、陈新雄1976《〈中原音韵〉概要》(台北文津出版社)等则继续围绕《中原音韵》开展研究。它如谢云飞1968有《〈明显四声等韵图〉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出版),1975又有《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析论》(《南洋大学学报》第8、9期合刊),应裕康1970有《〈洪武正韵〉声母音值之拟订》(《中华学苑》第6期)、

《〈洪武正韵〉韵母音值之拟订》(《汉学论文集》,台湾惊声文物供应公司),1972又有《清代韵图之研究》(台湾弘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詹秀惠1973有《〈韵略易通〉研究》(《淡江学报》第11期),吴淑美1976有《〈洪武正韵〉的声类与韵类》(台北文津出版社)等。其它材料虽然研究较少,但从第二阶段起,也已经开始系统利用金诸宫调和元杂剧的韵文材料(如廖 英1963《关汉卿戏曲的用

《武

《中国语文》第1期,周大璞1963《〈董西厢〉用韵考》、《中国语文》第4期,1964《诸宫调的用韵》、

韵》、

《淡江学报》第9期,汉大学学报》第2期)和音注材料(如许世瑛1970《朱熹口中已有舌尖前高元音说》、

1972《从〈诗集传〉叶韵中考〈广韵〉阴声各韵之并合情形》、《辅仁大学人文学报》第2期,1973《从〈诗集

《淡江学报》第11期)。对音材料的利用则有胡明扬1963《〈老传〉音注及叶音中考中古声母合并情况》、

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朝鲜语对音》(《中国语文》第3期),郑再发1965《蒙古字韵跟八思巴字有关韵书》(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等。但国内大陆地区第二阶段的汉语近代音研究可以说都是浅尝辄止,因为紧接着的十年动乱中断了当时的一切历史语言研究。直到第三阶段才出现了全面开拓、利用各种近代音研究材料的局面。

(二)研究的第三阶段。值得大书特书。从研究材料看足以形成本阶段特色的是:

1.从不同角度并以不同方法充分发掘利用现代和近代方音材料,其中又以利用现代方音材料为多。如丁邦新1978《问奇集所记之明代方音》(台湾《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文集》)、1981《与中原音韵相关的几种方言现象》(《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2本4分),蒋希文1982《从现代方言论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中原音韵〉里的读音》(《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俞敏1983《李汝珍〈音鉴〉里的入声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7《中州音韵保存在山东海边儿上》(《河北师院学报》第3期),王洪君1987《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中国语文》第1期),石余1987《论〈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性质》(《唐山教院、唐山师专学报》第2期),黎新第1987《官话方言促变舒声的层次和相互关系试

《近代析》(《语言研究》第1期)、1991《北纬37度以南的古-k尾字与二合元音》(《语言研究》第2期)、

以来的北方方言中古庄章知组声母的历时变化》(《语言研究》增刊),陆致极1988《〈中原音韵〉声母系统的数理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潘家懿1995《从〈方言应用杂字〉看乾隆时代的晋中方音》(《山西师大学报》第4期),刘勋宁1998《中原官话和北方官话的区别及〈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中国

语文》第6期),张树铮1998《山东桓台方音180年来的演变》(《语言研究》增刊),刘淑学2000《大河北方

言中的[uau]韵母》(《中国语文》第5期)等。

2.对音和音注材料的发掘和利用。对音材料利用最多的是朝-汉对音,其次是八思巴-汉对音。研究论著如胡明扬1980《〈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通考〉对音》(人民大学《语言论集》第1

辑),杨耐思1984《汉语“知、章、庄、日”的八思巴字译音》(《音韵学研究》第1辑)、1989《〈韵会〉与〈七

〈蒙古字韵〉》(《语言文字学术论集》,上海知识出版社),1997《八思巴字汉语声类考》(《近代汉语音音〉、

论》,商务印书馆),远藤光晓1984《〈翻译老乞大、朴通事〉里的汉语声调》(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13

辑),李得春1988《〈四声通解〉今俗音初探》(《民族语文》第5期)、2000《介绍一份19世纪末的汉朝对音

资料———〈华音启蒙〉卷后的〈华音正俗变异〉》(《东疆学刊》第3期),聂鸿音1988《论契丹语中汉语借词

的音系基础》(《民族语文》第2期),1993《女真文中汉语借词的音韵特点》(《固原师专学报》第4期),孙

建元1989《〈四声通解〉俗音、今俗音的性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96《〈四声通解〉汉字音中

双写字母的音值》(《语言研究》增刊),尉迟治平1990《〈老乞大、朴通事谚解〉汉字音的语音基础》(《语言

研究》第1期),成元庆1990、1991《〈洪武正韵〉译训音研究》(上、下)(《兴大中文学报》第3、4期),林庆

勋1992《试论〈日本馆译语〉的韵母对音》《高雄师大学报》第3期)、1993《试论〈日本馆译语〉的声母对

音》(《高雄师大学报》第4期),李范文1994《宋代西北方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丁锋1995《琉汉对

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张福平1996《天息灾译著的梵汉对音研究与宋初语音系

统》(《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储泰松1996《施护译音研究》(出处同前文),金基石1997—2000

的系列论文,如1997《朝鲜翻译韵书中所反映的近代汉语/m/尾韵消失的年代》(《延边大学学报》第4

期),1998《中古日母字的演变与朝鲜韵书的谚文注音》(《延边大学学报》第2期),《明清时期朝鲜韵书中

的见晓精组字》(《民族语文》第2期),1999《近代汉语唇音合口问题与朝鲜对音文献的谚文注音》(《延边

《朝鲜对音文献中的入声字及其归派》(《语文研究》第4期)、2000《朝鲜对音文献中大学学报》第2期)、

的微母字》(《语言研究》第2期)以及郑张尚芳1998《〈蒙古字韵〉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转写问

题》(《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中华书局)等。所谓音注材料是指非韵书、韵图的注音,又可以分为用汉字

或反切注音和用音标标音两类。对这两者的研究在第三阶段都空前繁荣。对前者的研究如竺家宁

《九经直1979《九经直音的浊音清化》(《木铎》第8期)、1980《九经直音声调研究》(《淡江学报》第17期)、

《九经直音韵母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王力1982《朱熹反切考》音的声母问题》(《木铎》第9期)、

(《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书局),忌浮1982《〈元曲选、音释〉校订》(《学术研究丛刊》第4期),江灏1985《〈资治通鉴音注〉反切考》(《古汉语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赖江基1986《从〈诗集传〉的叶音看朱熹音的韵系》(《音韵学研究》第2辑,中华书局),冯蒸1991—1997的系列论文,如1991《〈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浊音清化》(《语文研究》第2期)、1992《〈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四项韵母音变》(《宋元明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知庄章三组声母演变》(《汉字文化》第3期)、1997《〈尔雅音图〉的声调》(《语言研究》第1期),李无未1994—1998的系列论文,如1994《〈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增刊)、1996《南宋〈示儿编〉音注的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第1期)、1998《南宋〈九经直音〉俗读“入派三声”问题》(《延边大学学报》第2期),张一舟1994《〈蜀语〉音注材料分析》(《语言研究》增刊),黎新第1999《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浊上变去》(《重庆师院学报》第1期)、《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清化》(《语言研究》第1期),木津佑子2000《〈新刻官话汇解便览〉的音系初探》(《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后者如甄尚灵1988《〈西蜀方言〉与成都音》(《方言》第3期),朱建颂1988《武汉方言的演变》(《方言》第2期),张卫东1991《论〈西儒耳目资〉的记音性质》(《王力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林庆勋1991《刻本〈圆音正考〉所反映的音韵现象》(《汉学研究》第8卷2期),叶宝奎1994《罗马字〈官话新约全书〉音系》(《语言研究》增刊),杨福绵1995《罗明坚、利玛窦〈葡汉

辞典〉所记录的明代官话》(《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曾晓渝1995《〈西儒耳目资〉声韵调系统研究》(《汉语史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古屋昭弘1998《〈官话语法〉中的罗马字拼音》(《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大面积地整理和利用各个时期不同体裁的韵文材料。其中又以整理宋代的韵文材料最多,其次是金元时期的韵文材料。如鲁国尧1979—1994的多篇论文(1979《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81《宋代苏轼等四川词人用韵考》,《语言学论丛》第8辑,商务印书馆;1989《宋代福建词人用韵考》,《语言文字学术论集》,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1994《元遗山诗词曲韵考》,《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金周生1985《宋词音系入声韵部考》(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5《元曲暨〈中原音韵〉“东钟”“庚青”二韵互见字研究》(《辅仁学志》第11期)、1991《元好问时代舌尖元音已与照系字相配说》(《语言研究》增刊),姜聿华1985《稼轩词用韵》(《齐齐哈尔师院学报》第2期)、

《宋代北方籍词人入声韵韵尾考》(《求是学刊》第5期),李爱平1985《金元山东词人用韵考》(《语言研究》第2期),程朝晖1986《欧阳修词用韵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朱晓农1989《北宋中原韵辙考》(语文出版社),唐作藩1990《苏轼诗韵考》(《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罗德真1990《王安石诗词用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黎新第1990《〈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没有失误》(《中国语文》第4期)、1991《早中期元杂剧与〈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中原音韵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中原音韵〉清入声作上声证》(《古汉语研究》第4期)、1993《金诸宫调曲句的平仄与入声分派》(《语言研究》第2期),冯志白1991《陆游诗的入声韵系》(《南开学报》第1期)、1994《陆游古体诗的用韵系统》(《语言研究》增刊),邓兴锋1995《大都剧韵所见〈中原音韵〉两韵并收字》(《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1996《大都杂剧合韵所反映的元代韵部关系》(《语言研究》增刊)、1997《大都剧韵所反映的元代一些单字的读音》(《语言研究》第1期),裴宰 1996《宋代绍兴词人用韵考》(《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

《临安词人用韵中所反映的宋代语音》(《语言研究》增刊),王恩保1997《吴淑〈事类赋〉用韵研究》(《古汉语研究》第3期),徐健1997《〈刘知远诸宫调〉残卷用韵考》(《古汉语研究》第2期),杜爱英1997《“清江三孔”诗韵考》(《古汉语研究》第1期)、1998《杨万里诗的入声韵系及阴、入通叶现象》(《语言研究》增刊),刘广和1998《刘伯温乐府歌行古体诗韵考》(《语言研究》增刊),丁治民1999《辽韵考》(《古汉语研究》第4期),张令吾2000《宋代江浙诗韵特殊韵字探析》(《古汉语研究》第2期)等。

二、不同种类的研究材料的丰富与开拓

(一)韵书、韵图。这虽然是第一、二阶段的主要研究材料,但许多韵图和不少韵书都是直到第三阶段才被发掘或充分利用。例如赵荫棠1957(见前。主要内容在30年代即已发表)虽已论及37种韵图(南派17种、北派20种),但李新魁1983《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所介绍韵图即骤增至大约120种,其中除《韵镜》等4种外均为明清韵图。耿振生1992《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介绍的明清韵图又有约二十种为赵、李所未曾论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蒋希文1978《〈中原雅音〉记略》(《中国语文》第4期)、邵荣芬1981《中原雅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龙晦1984《释〈中原雅音〉》(《音韵学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等论著,在对日本学者的发现并不知情的情况下,重新发现明代的《中原雅音》一书并作出了深入研究。鲁国尧1992-1993《〈卢宗迈切韵法〉述评》(《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又重新发现和介绍了宋代的《卢宗迈切韵法》。它如《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蒙古字韵》、

《古今韵

《平水韵》、

《正音捃言》、

《中州音韵》、

《五方元音》、

《音《韵略易通》、

《琼林雅韵》、

《五音集韵》、

会举要》、

《韵略汇通》、

《正音咀华》、

《诗词通韵》等不同时期的著名韵

《正音撮要》、

《李氏音鉴》、

《古今中外音韵通例》、

韵阐微》、

书,都是直到第三阶段才第一次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而此类材料的研究在第三阶段仍旧居于主流。除前已述及者外,研究韵图的论著如:竺家宁1977《四声等子之音位系统》(《木铎》第5、6期合刊)、1983

《论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之韵母系统》(《淡江学报》第20期),花登正宏1986《〈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韵母考》(《音韵学研究》第2辑,中华书局),吴圣雄1986《〈同文韵统〉所反映的近代北方官话音》(《中华学苑》第33期)、1999《张麟之〈韵镜〉所反映的宋代音韵现象》(《声韵论丛》第8辑,台湾学生书局),杨秀芳1986《论〈交泰韵〉所反映的一种明代方音》(《汉学研究》第5卷2期),唐作藩1989《〈四声等子〉研究》(《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上海知识出版社),宋韵珊1993《〈韵法直图〉的声母系统》(《中国语言学论文集》,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许绍早1994《〈切韵指掌图〉试析》(《音韵学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李新魁1994《〈起数诀〉研究》(出处同前文),郭力1997《古清入字在〈合并字学集韵〉中的归调》(《语言学论丛》第19辑,商务印书馆),宋珉映1997《〈等韵精要〉的声母系统》(《中国语文》第2期),郑荣芝1999《〈韵法直图〉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汕头大学学报》第2期);研究韵书的论著如:唐作藩1980《〈正音捃言〉的韵母系统》(《中国语文》第1期),杨耐思1981《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李新魁1983《〈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姚荣松1984《〈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新探》(《声韵学论丛》第2辑,台湾学生书局),宁继福1985《〈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校订〈五音集韵〉》(中华书局)、1997《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中华书局)、1998《〈洪武正韵〉支微齐灰分并考》(《古汉语研究》第3期)、1999《〈洪武正韵〉质术陌分韵考》(《艺文述林(语言学卷)》,上海文艺出版社),何九盈1985《〈诗词通韵〉述评》(《中国语文》第4期)、1988《〈中州音韵〉述评》(《中国语文》第5期),竺家宁1986《古今韵会举要的语音系统》(台北学生书局),林庆勋1988《音韵阐微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8《〈诗词通韵〉及其音系》(高雄中山大学出版),王平1989《〈五方元音〉音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许德宝1989《〈中州音韵〉的作者、年代以及同〈中原雅音〉的关系》(《中国语文》第4期),龙庄伟1989《〈五方元音〉音系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1991《论〈中原雅音〉与〈中州音韵〉的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岩田宪幸1992《论〈正音咀华〉音系》(《台湾第二届国际声韵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高雄),张竹梅1993《琼林雅韵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张玉来1994《韵略汇通音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韵略易通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叶宝奎1996《也谈〈正音咀华〉音系》(《语言研究》增刊),石汝杰1998《〈韵学骊珠〉的音系》(《语言研究》增刊),麦耘2000《〈正音撮要〉中尖团音的分合》(《古汉语研究》第1期)。而近代方言韵书的受到重视并据以研究近代方音及其演变,虽然在第一阶段已有发端(如叶国庆1929《闽南方音与十五音》、薛澄清1929《十五音与漳泉读书音》,均见《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85、86、87期合刊;许钰1940《十五音研究》,见《南洋学报》1卷1期),但真正形成气候,也是在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此类研究论著如:张琨1987《建州八音的声调》(《中国语文》第6期)、1989《读戚林八音》(《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0本4分),林宝卿1994《略谈〈增注雅俗通十五音〉》(《语言研究》增刊)、1996《〈汇音妙悟〉及其所反映明末清初泉州音》(《语言研究》增刊),姚荣松1988《〈汇音妙悟〉的音系及其鼻化韵母》(《国文学报》第17期),1994《〈渡江书十五音〉初探》(《声韵论丛》第2辑,台湾学生书局),王顺隆1996《〈渡江书〉韵母研究》(《方言》第2期),马重奇1998《〈汇集雅俗通十五音〉韵部系统研究》(《语言研究》增刊)、1999《〈闽腔快字〉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等。

(二)对音和音注。对音材料方面:在第一阶段,唐虞1932《“儿”音的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本4分),研究中已用到有关高丽译音、日译汉音、吴音、安南译音和“中西对音”;魏建功1935(?)有《鸡林类事高丽方言宋音探注》;陆志韦1946研究《中原音韵》,也利用了八思巴—汉对音。由此可见对音材料的使用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不过这方面的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有影响的结论在当时几乎都是由国外学者作出的(如龙果夫1930《八思巴字与古汉语》,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59;服部四郎1946《元朝秘史中蒙古语的汉字标记法研究》,日本龙文书局)。到第二阶段,国内学者已为此作出努力,如罗常培1959《论龙果夫的〈八思巴字和古官话〉》(《中国语文》第12期)、罗常培、蔡美彪1959《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杨耐思1959《八思巴字对音》(《中国语文》第12期)、胡明扬1963(见前)、郑再发1965(见前)等即是其例。到第三阶段,从本节1中已经可以看到,国内对对音材料的研究和利用已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单是论及的对音材料的种类就有梵-汉、西夏-汉、契丹-汉、女真-

汉、蒙古-汉、八思巴-汉、朝-汉、葡-汉、琉-汉、日-汉、满-汉等,其中西夏-汉、八思巴-汉和朝-汉的研究已相当系统而且深入。注音材料的研究第一阶段有罗常培1930研究《程氏墨苑》的利玛窦注音,第二阶段有许世瑛1970—1973研究朱熹反切(见前),其余的系统研究都是到第三阶段才真正开始。兴旺景象也可以从本节1中见到一斑。迄今为止,已经得到研究的汉字、反切类注音材料有《尔雅

《楚辞补注》音注、

《元

《资治通鉴》音注、

《示儿编》俗读、

音图》音注、朱熹反切、

《韵补》反切、

《九经直音》、

《蜀语》音注、

《字汇》音注、

《新刻官话汇曲选》音注、

《毛诗古音考》与《屈宋古音义》音注、

《正字通》音注、

《康熙字典》直音等。研究论著涉及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及其基础方音者前已述及,涉及解便览》音注、

其它近代方音者尚有:邵荣芬1985《明末福州话的声母系统》(《中国语文》第2期)、1994《明代末年福州话的韵母和声调系统》(《音韵学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两文皆利用陈第《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音注写成)、1995《吴 〈韵补〉和宋代闽北建瓯方音》(《中国语文》第5期)、1996《〈康熙字典〉注音中的时音反映———声母部分》(《薪火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古屋昭弘1992《〈正字通〉和十七世纪的赣方言》(《中国语文》第5期)、1998《〈字汇〉与明代吴方言》(《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孙建元1998《董衡、吕祖谦、萧常音释中的方音现象》(《语言研究》增刊)。已经得到研究的音标标音类注音

《罗马字官话新约全

《葡汉辞典》、

《语言自迩集》、

《西儒耳目资》、

材料有《程氏墨苑》中的利玛窦注音、

《上海方言语法》、

《宁

《上海方言习惯用语集》、

《汉音集字》、

《西蜀方言》、

《官话语法》、

书》、

《南京官话》、

《问答俗话》和《香山或澳门方言》以及王炳耀《拼音字谱》中的音注波方言音节》和《宁波方言字语汇解》、

等。此类材料从《程氏墨苑》中的利玛窦注音和《西儒耳目资》开始,绝大多数是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各地以字母标音的方法编写的当时当地语音的记录,虽然有精粗详略和是否着重语音的分别,但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近代汉语的共同语语音或方言语音的音值,因而比用汉字或反切注音更有价值,甚至比对音材料都更为直截了当。大力发掘此类标音材料,也构成了第三阶段研究的一个特点。其研究论著,除前已述及者外,涉及近代方音者尚有:胡明扬1978《上海话一百年来的若干变化》(《中国语文》第3期),李新魁1987《一百年前的广州音》(《广州研究》第10期),林伯松1988《近百年来澳门话语音的发展变化》(《中国语文》第4期)、徐通锵1991《百年来宁波方言的演变》(《语言学论丛》,商务印书馆),石汝杰1994《19世纪上海音系和相关问题》(《语言研究》增刊),游汝杰1998《西洋传教士著作所见上海话的塞音韵尾》(《中国语文》第2期)等。

(三)韵文。周祖谟1942已取宋代汴洛文士诗词分韵与邵雍《皇极经世》声音图所分之韵类相证,夏承焘1948《“阳上作去”“入派三声”说》(《国文月刊》第68期)谓所说二者宋词实已有之。更早一些,还有唐钺1926《入声变迁与词曲发达的关系》(《东方杂志》第23卷第1号),魏建功1936《辽宁石刻帝后哀册文中之入声韵》(10月8日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但总的说来,在近代音研究的第一阶段对韵文材料的整理和利用都还很不充分,直到第二阶段才有所前进(详前)。真正投入也还是在第三阶段。仅以研究的种类为例,现在整理和利用到的韵文材料已有宋、金词韵,宋、金诗韵,金诸宫调,元杂剧,元

《西游记》、散曲,元、明、清南曲以及宋赋和宋、元、明、清话本中的押韵成分,明诗韵,再加上《金瓶梅》、

《醒世姻缘传》中的诗、词、俗曲等。内中,对宋金词韵、金诸宫调、元杂剧等类韵文《镜花缘》、

《红楼梦》、

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借助金诸宫调和元杂剧探讨当时实际语言中入声分派情形是到第三阶段才有的。宋金诗文用韵的研究又尤其深入和具有特色:普遍采用一定范围内的穷尽式研究方式;既注意研究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又注意研究其中个别字的读音;不仅已经进入到分作家、分地域的研究,而且既重视其中所反映的共同语语音,又重视其中所反映的方言语音。如刘晓南1998《南宋崇安二刘诗文用韵与闽北方音》(《中国语文》第3期)、1999《宋代闽音考》(岳麓书社)和田范芬2000《宋代湖南方言初探》(《古汉语研究》第3期)等,更是将研究韵文的目的直指揭示近代方音面貌。

(四)其他。这一方面是指以产生于近代的笔记、史传、政书、方志、词论、曲论、小说、杂著之类为近代音研究材料。此类材料的利用也开始较早,如王力1927《三百年前的河南宁陵方言考》(《国学论丛》1卷2期)利用《吕新吾全集》中的《小儿语》和《续小儿语》;唐虞1932中的“中西对音”即取材于《辽史》、

《元史》;赵荫棠1936(见前)在论及一些韵书的作者时,常常引用方志;周祖谟在1942中,作为研究宋代汴洛语音主要依据的《皇极经世》,本是讲数理的书。又如李新魁1963《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性质》多次引用词论、曲论以阐明作者对“入派三声”的认识。但丰富与开拓也主要在第三阶段。至少有三点表现:一是对此类专书所蕴涵的近代语音资料作穷尽式的系统发掘和梳理,如鲁国尧1988《〈南村辍耕录〉与元代吴方言》(《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1996《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著作与元代语言》(《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耿振生1991《〈青郊杂著〉音系简析》(《中国语文》第5期),张鸿魁1996《金瓶梅语音研究》(齐鲁书社),张一舟1998《〈跻春台〉与四川中江话》(《方言》第3期)。二是对此类专书中的某种或某项近代音资料作专题的深入探讨,如丁邦新1978(见前),鲁国尧1985《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李新魁1993《二百年前的潮州音》(《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取材于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吴叠彬1993《〈真腊风土记〉里的元代语音》(台湾《第十一届声韵学研讨会论文集》),将邑剑平、平山久雄1999《〈宾退录〉射字诗的音韵分析》(《中国语文》第4期)。三是将多个此类材料加以综合,从宏观上观察与揭示某种近代音的历时或共时面貌,如林焘1987《北京官话溯源》(《中国语文》第3期)和张清常1992《移民北京使北京音韵复杂化举例》(《中国语文》第4期)分别引用多部史籍,以说明人口变迁如何影响到北京官话和北京音;李新魁1987《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建设》第5、6期)为说明宋元以来共同语语音的发展,引用了大量的笔记和词话;平田昌司2000《清代鸿胪寺正音考》(《中国语文》第6期)立论的依据,则大部分出自《大清

《科场条例》等清代政书。另一方面,这也包括了近代书面文献中能够实录》、

《礼部则例》、

《学政全书》、

反映当时语音面貌的谐音和别字异文之类。前举张鸿魁1996中,已经大规模利用此类材料,又如王硕荃1994《论元杂剧的同音假借》(《语言研究》增刊)、宋蘅1998《元曲假借字的音韵研究》(《语言学论丛》第21辑)、刘静1999《从元曲中的异文看〈中原音韵〉音系入声的消失》(《古汉语研究》第4期)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一些学者还利用此类材料,观察到了汉语轻音及儿化在近代的产生。如王兴汉《轻音产生的时代》(《郑州师专学报》第2期)、李荣1987《旧小说里的轻音字例释》(《中国语文》第6期)、李思敬2000《现代北京话的轻音和儿化溯源》(《语文研究》第3期)即是其例。

三、从以上回顾中得到的几点认识

(一)第一、二两个阶段同第三阶段在研究材料的性质、种类和数量上的明显差异,构成了将20世纪近代汉语语音研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重要依据。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材料绝大多数为反映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和近代官话方音的材料。只是到了第三阶段的研究中,才大量增加反映近代非官话方音的材料;对于那些既包含近代共同语语音或官话方音,又包含近代非官话方音的材料,也只是到第三阶段才开始注意发掘其非官话方音成分。除此而外,无论是从研究材料的种类看,还是从同一种类材料涵盖的时间、地域和数量看,前两个阶段的研究都不能同第三阶段同日而语。如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都较少利用近现代方音、对音注音和韵文材料,而第三阶段的研究则于此大力发掘;即使是第一、二阶段研究利用较多的韵书、韵图及其他材料,在第三阶段也都有极大的丰富和开拓。

(二)研究材料的阶段差异与丰富、开拓,反映了20世纪的近代汉语语音研究逐步走向成熟。近代汉语语音本来就包涵着共同语语音和方言语音两个方面,共同语语音又有书面语音和口语音,而方言语音又有官话方音和非官话方音。这所有的方方面面都应当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内容。虽然在前一时期的研究中有所侧重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应当说后一时期把近代非官话方音纳入视野,才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走向成熟的表现。当然,这种成熟不仅仅表现在研究视野的开阔上,还有其他表现。一是对存在于一个音系框架内的两个以上音系或不同性质的语音成分的离析,如耿振生1991(见前)从《青郊杂著》中离析出当时的濮州方音和上古音成分;杨亦鸣1993(亦见前)从《李氏音鉴》中离析出当时的北京音系和板浦音系。二是对各类材料的发掘和研究的细化和深化。如《中原雅音》的重新发现;对《中原音韵》

材料的研究,从单纯研究韵谱(如赵荫棠1936)到韵谱与“正语作词起例”研究相结合(如丁邦新1981)便是一种细化,研究《五音集韵》材料能够从其别字异文中透视出第二音系(见宁忌浮1992)则是一种深化。

(三)研究材料不同的开拓、利用和认识程度,从一个侧面显示了20世纪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成就方面,由于韵书、韵图材料的开拓、利用已较为充分,近现代方音、对音、音注和韵文等材料的开拓、利用在近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因此可以说,迄今为止,我们对近代汉语语音的全貌,尤其是近代共同语语音的历史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楚的认识。为数众多的近现代方音、对音、音标式注音等类别的研究材料的大力开拓和利用,还使近代汉语语音的构拟有了更加坚实可靠的依据,其科学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无可置疑。不足方面,首先是各类材料的开拓、利用仍旧不够平衡。从总体看,如近、现代方音,又尤其是现代方音材料异常丰富,当前仍然开拓、利用不够。从局部看,同一种类材料的开拓、利用也不平衡,如韵文材料,宋元时期的开拓、利用较多,明清时期的则较少;诗词曲类较多,赋类和民歌、俗曲类则较少。这就必然影响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对近代各地方音的认识尚不及共同语音,对近代共同语口语音的认识也不及书面语音。其次是如何准确判断一些产生于近代的语音材料,特

《皇极经世?天声地音》等究竟反映何种

《中州音韵》、

别是一些韵书、韵图材料的性质,即如《中原音韵》、

音系,迄今都还有较为严重的认识分歧。

(四)研究材料不同的开拓、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还从一个侧面预示着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今后的走向。一是既然研究材料的开拓、利用尚不平衡,这就为近一步的开拓、利用留下了广阔空间。因此,今后近代音研究的一个走向,必然是研究材料更进一步的开拓和利用。除前已述及者外,近代异文、别字材料的进一步开拓和利用也将大有可为。二是既然方音材料丰富而对近代汉语方音的认识又还很不够,可以预见近代汉语方音,尤其是非官话方音的研究将愈来愈成为热门,并愈来愈和汉语方言学的研究密不可分。三是对韵文等类的近代音材料的利用中,近年来已较多采用穷尽式的数理统计和历史比较相结合的手段。这也构成了第三阶段材料研究的一个特色。采用这样的综合手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增加结论的科学性,还可以使认识更加细致深入,即使是在经过前人研究的旧材料中,也往往可以有新的发现。但迄今为止,经过这样研究的韵文等类近代音材料,仍旧为数不多。相信今后必定会有更多的学人兼通数理统计与汉语音韵,投入此类材料的研究并极大地推动近代音研究的发展。此外,第三阶段各类材料的研究,愈来愈重视从中发掘单个字读音材料以及轻音、儿化、连读变调等材料。从这一趋势看,追寻单个字读音在近代的历史以及近代汉语形态音位的研究,也必将愈来愈受到关注。而此类研究又是近代音系及其演变研究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一定能够大大加深我们对近代汉语语音的了解。

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第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若干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辛亥革命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派的力量;主观上

我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回答问题: (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 答:“解体”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封建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中国。 (3)驳斥“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谬论。 答:第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第三,尽管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正如毛泽东指出:这种“新变化,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说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还有和这个变化同时存在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总而言之,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反而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材料2.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①割让香港;②赔款二千一百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商埠,英国有权在上述口岸派驻领事;④英国货物进出口关税须经两国协定;⑤取消清政府的公行制度,两国商人实行自由贸易。 1843年中英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与《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条款规定: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请依据以上资料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材料3.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写道:“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第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若干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辛亥革命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派的力量;主观上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所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说平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别的革命,而只能是并且必须是无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试题 共六套

《中国近代史》试题(第1套)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2、鸦片战争后,————————————的矛盾乃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3、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除加重捐税,广开捐输外,还实行制度进行搜刮。 4、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利者。 5、在《校邠庐抗议》中明确提出了“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 6、洋务派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是由崇厚建立的。 7、19世纪70至90年代,以形式举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 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8、1885年3月的镇南关大捷,导致了法国内阁的倒台。 9、是19世纪末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10、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11、风潮在1911年演变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三部分内容。 13、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 14、中国话剧是由留日学生曾孝谷、李淑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人于年开创的。 1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选多选少均不得分) 1、下面哪些属于“清未新政”的内容?() A、改革官制 B、整顿财政 C、改革学制、奖励工商 D、改革兵制 2、下列事件哪些发生在同一年?() ①清末新政②同盟会的成立③“成都血案”④《朴次茅斯条约》的签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中法签定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有:() A、公使常驻北京 B、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C、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D、废除公行制度 4、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了那些历史性变化?() A、新式学堂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 B、废除科举 C、科学与经学并重 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5、近代中国各派军阀的共同点有()。 A、始终打着维护共和的旗号 B、利用中央政权排斥异已 C、以分散的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D、以帝国主义为靠山 6、20世纪初中国出现“负芨留洋热潮”,下列关于其社会影响表述正确的内容是()。 A、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 B、促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C、带动了《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的出现 D、西方政治思想开始传入 7、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 A、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 B、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C、“银贵钱贱”的现象更为严重 D、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 8、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的均衡发展 B、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C、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D、打破了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材料2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请回答: (1)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国情阐述及其重要性。 (2)正确认识当今国情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2.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各项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而必然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1952年前后,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把新民主主义社会当作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是不符合实际的。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巩固新民主义的秩序”的主张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 (2)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5.薄一波指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试述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中国近代史期末考试答案

一、简答题 1、近代中国是什么性质?分析主要特征? 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主不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很缓慢, 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 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于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列举中国近到时尚发生的学生运动高潮(包括时间、名称、内容、意义)。答:○1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抗议签字,后来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的结合,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北京学生举行抗日游行,后来遭到了镇压。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消耗的到来。 ○31946年12月30日,抗暴运动,全面内战爆发后半年,未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大一女学生,北平学生高喊“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举行游行示威。学生运动是整个民族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3、简要介绍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答:○1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2抗日战争时期再根据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3解放战争时期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4、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答: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

汉语史稿

汉语史复习资料整理(终结版) 一、汉语史 1、对象 语音、词汇、语法, 2、根据 (1)现代方言口语如南昌方言保留你了入声字白、铁等 (2)亲属语言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如《尔雅》《说文》等著作。 (4)甲骨文、金文,如出土的郭店楚简以及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字 (5)汉字的结构 分为表意字和形声字,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如陈澧的《切韵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如上古语音以《诗经》的用韵为参照。 (8)姓氏、地名.如铅lian)县\六(lu)安瓜片 保存古音。阿房宫 古人的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 (9)古代的借词 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如印度与天竺 ①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②汉语中的外语借词 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可以从拼写中知道汉字的古代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佛 bud 古无轻唇音天竺印度古无舌上音 (10)散文,特别是接近口语的作品,考察某一时代的语法语义。 二、语音 1、古音为周秦两汉的语音,即上古语音;今音为魏晋隋唐宋的语音,即中古语音。 2、音韵学四大部分:古音学;以《诗经》的用韵为代表;今音学:以《切韵》为代表;北韵学: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等韵学。其中,等韵学研究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并制成韵图以表示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3、重唇音:双唇塞音、双唇鼻音。帮【p】、滂【p‘】、并【b】、明【m】四母,现代普通话念“b”【p】、“p”【p‘】、“m”【m】,如“巴”、“泊”、“傍”、“蒙”。 轻唇音:唇齿擦音、唇齿鼻音。非【f】、敷【f‘】、奉【v】、微【】四母,现代普通话里非、敷、奉念“f”【f】,如“飞”、“肥”、“犯”;微母念半元音【w】,如“微”、“文”“王”。 4、舌上音:舌面前塞音、舌面前鼻音。知【】、彻【】、澄【】、娘【】四母,现代普通话分别念卷舌声母“zh”【】、“ch”【】和舌尖鼻音“n”【n】。 5、全浊声母:并【b】、奉【v】、定【d】、澄【】、群【g】、从【】、床【】、邪【z】、禅【】、匣【】。 6、等韵学分等依据:韵母中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看有没有韵头,有韵头介音【i】是三等或四等。 主要元音的开口度由洪到细分为四个等类,即“四等”,元音的舌位逐渐前移。 根据介音【i】的有无,分为洪音,即一等【o】【u】、二等,无介音;细音,即三等【ǐ】、四【i】【e】等,有介音。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

材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倪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源于什么机构在什么时间发表的什么名称的文件。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 2、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说明该文件发表的背景与动因。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宣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军队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 三、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历史意义。 回答要点: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了低潮。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要不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冲破反革命的高压,在黑暗中高举着革命的大旗,又奋勇前进了。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打了一些胜仗,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激战数日后失败。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继续坚持革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起义于9月9日发动,原计划也是以攻取大城市为目标,准备在占领澧陵、浏阳等县城后,继续攻取长沙。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受严重挫折,结果导致攻取长沙的目标无法实现,这时,毛泽东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决定迅速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转移途中,队伍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前委决定将保留下来的不及千人的队伍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起义遭到重大挫折后,毛泽东及时率领部队在实践中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发动了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四团教导团、警卫团和广州工人武装举行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但3天后,在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下,起义失败,张太雷和许多革命战士英勇牺牲。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的失败再一次证明,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井冈山道路,

汉语史稿

第1章绪论 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汉语史的对象 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汉语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渐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的历史 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现代 语言各构成部分----语音的发展 语法的发展 语汇语义的发展 汉语史的任务 通过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 特殊规律: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由具体语言的构成特点制约。汉语史的性质 汉语史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任务是发现规律,汉语史的性质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与汉语史密切联系的学科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语言学(一般规律)中国史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发现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了解现在,更彻底地了解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规范寻找历史的根据。 把握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汉语有规律地健康发展 汉语史的根据 1.现代方言 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

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上的差别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粤方言保留中古入声韵尾,赣方言合并,北方话入声消失,可以考察入声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 2.亲属语言 用历史比较法考察亲属语言的差异,可以证明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的情况。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 4.甲骨文、金文 借助这些文物,方能接触三千多年前的汉语。 5.汉字的结构。 表意字,分析字形探求本义,从本义分析引申义。形声字,造字之初,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相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考察声旁和整字的读音差异,或者同声符的字的读音差异,考察语音演变。假借字和本字,音同音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语音演变的结果。 6.韵书、韵图 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 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8.姓氏、地名 保存古音。逢丑父阿房宫费县古无轻唇音 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曾皙,字点晏殊,字叔同 9.古代的借词 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 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汉语中的外语借词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精)

第二章语音 [教学目的]讲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以及汉语语音的分析方法等,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发音和分析语音的能力,能说普通话并使之成为交际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母、韵母、声调。难点:音位 [教学方法]以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讲授为主,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24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1、音高2、音强3、音长4、音色 (二语音的生理性质 1、肺和气管2、喉头和声带3、口腔、鼻腔和咽腔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表意性。 二、语音单位 (一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元音辅音两者的区别 (二音节音节是构成语音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 (三声母、韵母、声调 (四音位

三、记音符号 (一汉语拼音方案 (二国际音标 第二节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依发音部位分类:双唇音b p m f 唇齿音 f 舌尖前音z c s 舌尖中音 d t n l 舌尖后音zh ch sh r 舌面音j q x 舌根音g k h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1、依阻碍方式分类:塞音b p d t g k 擦音j h x sh r s 塞擦音j q zh ch z c 鼻音m n 边音l 2、依声带是否振动分为::送气音、不送气音。 3、依气流强弱分为:清音、浊音 二、声母辨正结合实例分析辨正。 第三节韵母 一、韵母的发音

(一单元音韵母 1、舌面元音韵母ɑ、o、e 、 ê、 i、u、ü 2、舌尖元音韵母 -i(前、-i(后 3、卷舌元音韵母 er (二复元音韵母 1、前响复元音韵母ɑi、ei、ɑo、ou 2、后响复元音韵母 iɑ、ie、uɑ、uo、üe 3、中响复元音韵母 iɑo、iou、uɑi、uei (三鼻韵母: 1、前鼻韵母ɑn、en、ün、in、ian、uɑn、üɑn、uen 2、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onɡ、iɑnɡ、uɑnɡ、uenɡ、ionɡ 二、押韵和韵辙 (一韵母和押韵把两个以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这种情况就叫做押韵(或压韵。多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 (二十八韵和十三辙为了便于押韵,使做诗的人有所依据,就需要把同韵的,可以相押的字归在一起,建立若干个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言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 三、韵母辨正结合实例分析辨正。 第四节声调 一、调值和调类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专题一: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西方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在外国资本的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提倡“实业救国”的张謇,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的最成功的开平煤矿,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资本家已提出问题:“究竟中国纱厂的致命伤是什么?”他们自己回答道:“痛痛快快地说,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纱厂一业的复兴与繁荣,必然在现状变化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据统计,1949年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7%。这个数字表明,在109年里,近代工业经济才积累了17%,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毛泽东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选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材料2: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选自《毛泽东选集》材料3:当丰收的馨香溢满神州大地,甜美的思绪冲涌着人们的心灵,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回首新中国60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当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一起飘扬的时候,当“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唱响的时候,当奥运圣火在北京夜空熊熊燃烧的时候,当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无数华夏儿女饱含热泪、激情穿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景,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选自新华社社评《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明天——献给新中国60华诞》问题1:如何理解“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问题2: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大学中国近代史试题与答案

大学中国近代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近代史》试题 (第1套)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2、鸦片战争后,————————————的矛盾乃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3、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除加重捐税,广开捐输外,还实行制度进行搜刮。 4、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利者。 5、在《校邠庐抗议》中明确提出了“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 6、洋务派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是由崇厚建立的。 7、19世纪70至90年代,以形式举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 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8、1885年3月的镇南关大捷,导致了法国内阁的倒台。 9、是19世纪末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10、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11、风潮在1911年演变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2、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三部分内容。 13、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 14、中国话剧是由留日学生曾孝谷、李淑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人于年开创的。 1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选多选少均不得分) 1、下面哪些属于“清未新政”的内容?() A、改革官制 B、整顿财政 C、改革学制、奖励工商 D、改革兵制 2、下列事件哪些发生在同一年?() ①清末新政②同盟会的成立③“成都血案” ④《朴次茅斯条约》的签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中法签定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有:() A、公使常驻北京 B、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C、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D、废除公行制度 4、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了那些历史性变化?() A、新式学堂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 B、废除科举 C、科学与经学并重 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5、近代中国各派军阀的共同点有()。

中国近代史资料整理 - 新中国成立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形成的新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919.3 在列宁领导下诞生了共产国际 3.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俄国 4.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 6.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北洋军阀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革命和形式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旧文学 8.在中富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是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作者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的*共产党*创始人是李大钊 9.1919年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五四运动直接的结果是: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职务,未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10.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包括李大钊、陈独秀;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包括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11.成为中国共产党后备力量的组织是社会主义青年团 1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影响较大的进步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

2020年秋季八年级历史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专题练习

2020年秋季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适应性练习 一、辨析: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影响。我们会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著名学者茅海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及爆发的时间。(3分) (2)你同意著名学者茅海建对“这场战争”影响的分析吗?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理由。(5分) 2.阅读材料,辨析作答。(6分) 材料: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剥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呢! ——摘自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1)根据材料,指出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条约。(2分) (2)你同意包天笑关于“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的看法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1)结合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2分) (2)小历同学认为辛亥革命向国人头脑注人了一系列崭新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使之逐渐成为北方第—大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 ——摘编自沈年耀《论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特点》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没有被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压垮,反而在抗争中觉醒,民族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开始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后来,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逐渐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摘编自郭鑫、崔英杰《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并概括近代通商口岸开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影响。(6分) (3)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的不同视角。(2分) 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悔自强”之术。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的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汉语史九

《汉语史》第九讲 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音节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 ?确切地说,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在汉语里,一个汉字通常就代表一个音节。 ?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以外的其余部分,它又可细分为韵头(介音) 、韵腹(主要元音) 、韵尾。?官guan,g是声母,uan是韵母。韵母uan中,u是韵头,a是韵腹,n是韵尾。 ?汉语的音节不一定全部具备“声、韵头、韵腹、韵尾、调”这五个部分,但韵腹和声调是任何一个汉语音节必具备。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开音节韵。即没有任何辅音韵尾的韵。 ?阳声韵:指以鼻音[-n][-m][―ng]收尾的韵。

?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舒声韵、促声韵 ?舒声韵: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有元音、鼻音韵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延长。 ?促声韵: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先秦汉语韵部29部(至战国增冬部达30部) 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开口呼 ?普通话中能做韵头(介音)的只有/i,u,y/三个音位。 ?齐齿呼:以/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撮口呼:以/y/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开口呼:没有韵头或主要元音不是/i、u、y/的韵。 ?开、齐、合、撮四呼是汉语音位组合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洪音、细音 ?有时又把“开口”与“合口”合称洪音,“齐齿”与“撮口”合称细音。 ?细音包含高元音[i]或[y];洪音没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1、(选择)中国近现代史:1840年以来的历史。 2、(选择)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选择)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4、(选择)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 5、(选择)鸦片战争后新产生的阶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6、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含义: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数额最多)→将中国近代社会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7、“国中之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运用武力或欺诈手段,霸占中国通商口岸内的土地,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 8、(选择)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达40年之久。 9、(选择)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进行军事侵略 10、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的方式: 1.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的目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1、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最根本原因 12、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一、社会制度的腐败;二、经济技术的落后。教训:必须把反帝反封建结合起来。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①政治上:吏治腐败,贪污成风 ②军事上:军备废弛,军事腐败 ③文化上:文化专制,昏庸愚昧 ④经济上:经济落后,矛盾激化 2、经济技术的落后——军队素质及其低下,武器装备极端落后 13、(选择)民族意识的觉醒代表人物: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郑观应——《盛世危言》: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孙中山——“振兴中华” 1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14、太平天国的兴起:(选择)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5、《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带有空想色彩。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改革方案,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16、(选择)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