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史研究书籍提要(周佳荣)

明史研究书籍提要(周佳荣)

明史研究书籍提要(周佳荣)
明史研究书籍提要(周佳荣)

大明完了,一个强盗踌躇满志地坐在那张本不属于他的椅子上

长辫子的女真小孩手持乌龟把他赶了下来,然后用辫子把椅子牢牢绑住

一切都安静下来,听!紫禁城在哭泣......

早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求学时期,笔者受牟润孙教授启发,对明代史事深感兴趣,并开始标点《明史》。后虽致力于其它方面的研究,但仍阅读了一些明史著作,每得一书,即写成提要。其时有一心愿,希望能编为《明史研究书籍提要》一册,就二十世纪以来的明史研究,作概括而全面的介绍。无奈诸事繁扰,加以有关明史的新书出版日多,未能持之以恒,徒增唏歔。事隔二十年,而仍以此为念。近日偶然翻阅旧稿,敝帚自珍,略加整理,共成九十九条目。因初稿写于一九七○年代末期,所介绍之书,仅至一九七○年代而止,遗漏固然不少,基本上则可反映当时学界的情形。但愿今后继续搜求和补充,并加入一九七○年代以来面世的著作,为明史研究尽一分心力,为学界提供多少方便。

这些书目提要,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几类:(一)目录、史料,001-005;(二)明史通论,006-013;(三)明史论集,014-022;(四)政治、内事,023-031;(五)军政、制度,032-036;(六)社会、经济,037-050;(七)对外关系,051-061;(八)人物、思想,062-99。

【001】朱希祖:《明季史料题跋》,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146页)

记载明朝尤其是南明历史的书籍,在清朝屡经焚毁和窜改,本书著者多方搜求,每得一书,即详加校勘和考证,并指出其中经过后人删补窜改的痕迹。本书收录书跋八十二篇,其中关于明季史籍的占六十二篇,大多数曾发表于《北大图书部月刊》、《图书月刊》(重庆版)、《文史杂志》等期刊,部分则为未刊稿及从日记中摘抄出来的,对于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002】谢国桢编著:《明清笔记谈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香港:华夏出版社重印本,1967年。(370页)

明清两代的笔记,种类繁多,虽良莠不齐,价值不同,但确实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供后人治史时参考。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为「明清笔记谈丛」,包括《草木子》、《菽围杂记》、《濯缨亭笔记》、《见闻纪训》、《见闻杂记》、《三家老委谈》等书提要凡四十八篇,扼要介绍各书内容及使用价值等,并叙述书中有关作者生平、社会风俗、科技发明等比较生动而有意义的事迹;或连类并举一些其它笔记等类的书籍,综合比较,互相贯通印证。此外,作者还批判了以往拿笔记稗乘作为茶余酒后「谈助」的不正确看法。后半收录〈明清史料研究〉、〈明代边防史乘十种跋〉、〈丛书刊刻源流法考〉、〈三省矿防考跋〉、〈彭茗斋著述考〉、〈陈则云事辑〉、〈张南垣父子事辑〉、〈关于全祖望鲒埼亭集之题跋〉、〈平景孙事辑〉等文章,或为史料评述,或为书籍题跋。总之,谢氏此书对于明清笔记等数据的介绍,扼要明白,是很值得注重的参考书。

【003】蒋考瑀编:《明史艺文志史部补》,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69年。(143页)

清代思想箝制甚严,明人著作多遭忌讳而不行于世,清修《明史》时亦多略而不载。本书以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为主,再采用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及近人所编专题目录如谢国桢的《晚明史籍考》、吴玉年的《明代倭寇史籍志目》、朱士嘉的《明代四裔书目》和《中国地方志综录》等十数种资料,增补《明史》〈艺文志〉史部未予收入的书籍凡四千余种,为数相当可观,其编排次序悉依《明史》分类:(一)正史类、(二)杂史类、(三)史钞类、(四)故事类、(五)职官类、(六)仪注类、(七)刑法类、(八)传记类、(九)地理类、(十)谱牒类,另增附(十一)目录类。〈后记〉指出《明史》〈艺文志〉所载史部书籍与《明史稿》〈艺文志〉的内容仅有少数差异之处,但若干记录则与其它书目不同。

【004】王崇武:《明本纪校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27],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5年;香港:龙门书店影印本,1967年。(135页)

《明本纪》原称《皇朝本纪》,一卷,不著撰人名氏,记明太祖事迹,起自濠州从军,迄于洪武五年(1372),分年编排,是研究明初史事的重要资料。该书内容大致与《太祖实录》相同,所以王崇武取今本《实录》互相校对,间采他书注其本末,而成《明本纪校注》一册。〈序〉中论考《皇明本纪》成书年代和史料价值等,指出「此书与《实录》关系綦密,而成书则在今本之前,可能为修史之原料,亦可能钞自《实录》初修本,要就史料价值言,远胜于今本《实录》矣。」正文则校勘不同版本间的正误,于每段之后附《实录》文字以兹比较,再加按语考其异同,精辟见解颇多,实为用心用力之作。

【005】《古今图书集成中明人传记索引》(Index of Biographies of the Ming Period in “Ku-chin T’u Shu Chi Ch’eng”),香港,1963年。(222页)[缺编纂者及出版者资料]

本索引根据1934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中有关明代传记部分,即:明伦汇编之皇极、官常、氏族;博物汇编之艺术、神异;理学汇编之学行、文学、字学诸典编成。目录部分附有姓氏的英文拼音,依字母次序排列。

【006】吴晗:《读史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358页)

本书选录1931至1948年间作者所撰的札记式论文共十一篇,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除〈王茂荫与咸丰时代的币制改革〉、〈投下考〉及〈元代之钞法〉外,以下各篇都是有关明史的:(一)〈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考证《金瓶梅》一书的时代,认为大约是万历十年至三十年(1582-1602)间写成的作品,退一步说,最早也不会早过隆庆二年(1568),最迟亦不能后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并扼要论述其时代背景。(二)〈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住〉是以《李朝实录》中的记载为中心,探讨建州史前期著名领袖李满住的家世、住地及建州左卫的西徙,明与朝鲜两属下的李满住及其灭亡的经过。(三)〈明代的军兵〉记明代的军与兵、卫所制度、京军、卫军的废弛、募兵、军饷与国家财政等军事上的问题。(四)〈记明实录〉摘录《明实录》中资料百数十则,分成五类,辑为长编,「《实录》价值,言人人殊,记『评骘』第一;采录纂修,史官之职,记『史官』第二;椒园焚稿,史宬尊藏,记『仪制』第三;高、光著录,数经改修,记『掌故』第四;内廷录副,士夫争传,记『传布』第五。」(五)〈明教与大明帝国〉论证明之国号出于明教(摩尼教),对明太祖与红军、大明帝国与明教的关系加以探究。明教自唐代输入,至南宋而益盛,穷流溯源,因并及之;明教又与自出佛教之弥勒教传说及白莲社合,故亦连带叙述。(六)〈记大明通行宝钞〉申述明太祖印造大明宝钞和历朝流通的情况,兼及户口、食盐、钞、关、商税及俸给、赎法等与钞法有关的事项。(七)〈明初的学校〉记明代初期的国学和地方的府州县学,认为「研究明代学校和政治的关系,洪武一朝是最有代表性的时期。」(八)〈「社会贤达」钱牧斋〉指责钱谦益(牧斋)对明朝失节、出卖祖国人民,在清朝则名列《贰臣传》,羞辱至极。最后两篇文章中的一些说话,是针对着写作时的环境和人物而发的,多少含有影射的成分,详见〈后记〉所述。本书内容,虽如作者所称「只是若干专题史料的汇集」,但它除了整理和提供很多有用的资料给读者参考外,还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007】孟森:《明代史》,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年。(392页)

本书原稿是孟森在北京大学讲授明清史时,由北大出版组铅印发给学生的讲义,经劳贞一校对,杨联升作〈序〉,重新出版。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两章,论《明史》在史学上之地位及《明史》体例。第二编「各论」共有七章:第一章〈开国〉述太祖建国及洪武年间大事;第二章〈靖难〉记建文朝事之得失,靖难之变及其后明运之隆替,仁宗、宣宗两朝大事等;第三章〈夺门〉述英宗正统初政,土木之变,景帝即位后的措施,夺门之变,宪宗、孝宗朝的政局和诸朝学术;第四章〈议礼〉论武宗之失道,世宗时的议礼及其影响,穆宗朝的政治、学术;第五章〈万历之怠荒〉分冲幼之朝、醉梦之期、决裂之期叙述神宗在位四十余年的朝政,附光宗在位一月的经过;第六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论天启朝之阉祸,崇祯致亡之痴结,流贼及建州兵事;第七章〈南明之颠沛〉载弘光朝、隆武朝、永历朝及鲁王监国事迹。本书论述明代大事与制度、学术等,简明扼要,实为近人研究明史的早期代表著作之一。

【008】李光璧:《明朝史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232页)

本书原是作者在天津师范学院讲授明清史课程讲稿的一部分,经过修改和补充而成,概略地阐述明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历史。全书八章的内容如下:(一)明帝国的建立,社会经济的恢复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度发展;(二)永乐、宣德间封建政权的巩固与对外扩张;(三)正统至正德时期明帝国统治的危机;(四)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沿海倭寇的侵扰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盗商人的东来;(五)嘉靖至天启时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党派纷争、封建掠夺的加深和阶级斗争的新发展;(六)满族的兴起和建国,明朝「辽事」的失败与明末农民大起义;(七)清军入关和汉族人民的抗清斗争;(八)明朝的文化。

【009】黎杰:《明史》,香港:海侨出版社,1962年;台北:大新书局,1964年;[缺出版地]:九思出版社,1978年。(650页)

本书分门别类,概述明代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第一篇〈明代政治述略〉分明初、明代中叶、明代末叶及南明四个时代记叙重要史事;第二篇〈明代法制述略〉分成四章讨论职官制度、兵制与刑制、考选制度、财政制度;第三篇〈明代学术思想述略〉阐述:(一)思想概略,(二)文学概略,(三)晚明三本名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与西洋学术之输入,(四)艺术概略;第四篇〈明代的交通、都市与人口〉详列有关记录;第五篇〈明代的社会状况〉略论明代的农工商业、风气与宗教。书末附〈明代大事表〉。

【010】李洵:《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香港:文昌书局翻印本。(261页)

本书原为作者讲授明清史的讲稿,是一册概论式的著作。〈绪论〉讨论明清时期的历史及分期、史料与史学等问题,以下共有九章。作者将明代历史发展分成五个阶段来叙述:(一)反元民族斗争的胜利与封建帝国的建立,1368-1402;(二)十五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大发展,1403-1435;(三)十五、十六世纪顷明帝国的危机,1436-1521;(四)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继续发展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1522-1596;(五)清的建国与明帝国在农民起义浪潮冲击下的灭亡,1596-1644。第六章以后属清史范围。

【011】沉明璋:《明代政治史》,台北:自印本,1967年。(294页)

这是一册概略叙述明代史事的著作,分成十章:(一)大明帝国的创建〉;(二)〈明初的政局〉;(三)〈明初的对外〉;(四)(五)〈明室的中衰〉;(六)〈明代的外患〉;(七)〈张居正的相业〉;(八)〈明季的秕政〉;(九)〈明室的覆亡〉;(十)〈明代的制度〉。纲目清楚,内容则多引用《明史》文字。

【012】姜公韬:《明清史》,台北:长桥出版社,1979年。(167页)

本书是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共八册)中的一部,用语体文撰写,通畅易读,采录图片颇多,史事的叙述则较简略。第一章〈元明之际〉交代元末社会、民族意识与白莲教的兴起,风云际会的草泽群英,朱元璋早年的发展、平陈友谅与张士诚、北伐与统一的经过等。第二章〈明太祖的开国规模〉记叙明太祖定都、封王和藏富于民的财经措施,明代的学校与选举,太祖一朝严刑峻罚的事迹,并对政府组织和卫所制度一加探讨。第三章〈制度的更张与势力的发扬〉概述靖难之变后国家的内外发展:通漕与都城的北徙,宦官势力和阁权的递进,削藩与边防的始坏,明初与蒙古、女真的关系,郑和下「西洋」,西南开发与安南内属。第四章〈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介绍明代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败坏的情形:土木之役与朝事的反复,成化、弘治之间的政治与军事,藩王之变,议礼与奉道,南倭北虏,政潮迭起的内阁和张居正的政绩。第五章〈明清之际〉依次说明党议与阉祸,努尔哈赤的龙兴大业,明朝的守御,流寇亡国与清人入关,南朝恢复的失败和清统一的告成。第六章〈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七章〈五百年社会文化的掠影〉综述明清两代人口发展与土地利用,商业与工艺,社会流动,书吏、幕友、乡绅,王学的风靡与反动,从「经学即理学」到「六经皆史」,文学与书画。

【013】邓明炎:《明代之建国及其兴亡》,台北:天山出版社,1976年。(167页)

本书是一册概述性的著作,就明代建国及有关兴衰的史事摘要分述,并藉此阐明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的道理。全书分为下列九章:第一章〈明太祖之开国〉,述元帝国崩溃、群雄竞起和明太祖创业的经过,认为太祖成功的原因在于以民族主义号召天下、以仁义取得人心及见识过人。第二章〈明太祖的政治措施〉,从政治上的革新和严酷的统刑两方面对明太祖的措施加以探讨,指出一切制度都力矫元时之枉失,但太祖得国后不免猜忌,故其设施实在得失互见。第三章〈明成祖时代〉,记靖难之变及其后的杀戮,综述成祖的事业与其功过。第四章〈仁宣的盛世〉,述仁宗、宣宗的继立及两朝治绩,认为主要应该归功于辅佐得人,如蹇义、夏原吉和三杨等。第五章〈明代的中央政府制度〉,讨论初期的宰相制度、内阁的形成、阁臣的任用、内阁的职权、票拟与批红。第六章〈明代中期的忧患〉,就宦官专权、土木之变、景泰御虏、夺门之变、宪宗与孝宗时代的政治、武宗之昏乱、世宗的迷信等史实,说出明代中期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情形。第七章〈晚明政治的败坏〉,从张居正的革新说到神宗的弊政、光宗熹宗的荒乱、平倭与援朝、东林党祸及挺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第八章〈明室之覆亡〉,叙满洲兴起、宁远之捷、流寇猖獗与崇祯亡国,并分析明室倾覆的主要原因。第九章〈南明之复国运动〉,记弘光之消沉、隆武之简朴、永历之颠沛及鲁王监国,而以郑成功的光复事业作为尾声。各章内容,多取材于《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及孟森《明代史》诸书。末后附〈明代帝系表〉、〈大事年表〉、〈明代职官表〉。

【014】存萃学社编集、周康燮主编:《明代社会经济史论集》(第一至三集),香港:崇文书店,1975年。(220页;344页;373页)

本书选辑1936-1967年间王崇武、吴晗、梁方仲、王毓铨、李光璧等学者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禹贡半月刊》、《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及《史学月刊》等学报上发表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史的论文共四十九篇之多,照原版影印而成,极便利治明史者参考。第一集十四篇,计有:王崇武〈明代之屯垦政策与井田说〉、〈明代民屯之组织〉、〈明代的商屯制度〉;赖家度〈明代农民的垦荒运动〉;陈诗启〈明代的工匠制度〉;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李光璧〈明代手工业的发展〉;白寿彝、王毓铨〈说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全汉升〈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清水泰次著、王崇武译〈明代之漕运〉;童书业〈重论「郑和下西洋」事件之贸易性质〉;贾敬颜〈明代瓷器的海外贸易〉;李光璧〈明代西茶易马考〉;刘炎〈明末城市经济发展下的初期市民运动〉。第二集收录十六篇,依次为:郭厚安〈略谈明初的屯田〉;方楫〈明代的军屯〉;王毓铨〈明代军屯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特点〉、〈明代的王府庄田〉、〈明黔国公沐氏庄田考〉;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杨国宜〈晚明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傅玉璋〈谈谈李自成的均田〉;王守义〈明末农民军「均田」口号质疑〉;刘重日〈「均田」口号质疑的质疑〉;陈鸣钟〈试论明建国初年土地田亩户口赋役诸制度〉;梁方仲〈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王崇武〈明代户口的消长〉;王毓铨〈明代的军户〉;何维凝〈明代之盐户〉;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第三集收有论文十九篇:洪焕椿〈关于明代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问题〉;柯建中〈试论明代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方楫〈明代手工业发展的趋势〉;史宏达〈明代丝织生产力初探〉;彭泽益〈从明代官营织造的经营方式看江南丝织业生产的性质〉;郑天挺〈关于徐一夔《织工对》〉;梁方仲〈明代「两税」税目〉、〈一条鞭法〉、〈释一条鞭法〉、〈明代十段锦法〉、〈明代银矿考〉、〈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方楫〈明代治河和通漕的关系〉;吴缉华〈明代的海陆兼运及运河的浚通〉;方楫〈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陈得芝〈试论郑和下「西洋」的两重任务〉;田静〈明代辽东的马市贸易〉;傅玉璋〈李自成起义军的商业措施〉;赵俪生〈论明末大农民军对货币财源的积累〉。

【015】黄开华:《明史论集》,香港:诚明出版社,1972年。(681页)

本书收录作者十余年间所写的七篇论文,凡数十万言,其中有关南京政制者两篇,分析晚明政治社会的有两篇,讨论黄梨洲的也有两篇,而字数最多、最为可观的,则是关于明代土司制度设施与西南开发的专论。各篇内容大略如下:(一)〈明政制上并设南京部院之特色〉考据有关资料,指出成祖迁都燕京以后并留南京部院,成为明代政制上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历史上所仅见,其存在亦自有实际之需要。(二)〈补明史南

京七卿表〉补正史之所未备,按《明史.七卿表》所列,尽属北都七卿,本表则详列南京七卿的更替,据此亦有助于观察中枢人事的动向。(三)〈明代土司制度设施与西南开发〉探讨明代统治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制度与政策,按土司制度是奠定开发西南少数民族的基础,此文资料丰富,整理排比,用功非浅,相信是目前研究有关问题最详尽的著作。(四)〈晚明寙政促致社会经济崩溃之剖析〉讨论明室败亡的关键所在。(五)〈晚明科举与士风颓败之探讨〉指出晚明的科举制度非特无助于学术政治,转成败坏人才之具。(六)〈读《明夷待访录》书后〉就《明夷待访录》一书,综述黄梨洲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思想、科举取士等各方面的意见。(七)〈明遗老黄梨洲之史学〉专论黄梨洲治史的成就及其影响编修《明史》的大概。

【016】李光涛:《明清史论集》(上、下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748页)

本书辑录作者二十年间在《学术季刊》、《东方杂志》、《大陆杂志》等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凡五十二篇,内容主要关于两方面:一是明代与朝鲜的关系,作者利用朝鲜《李朝实录》中的资料,就个别的问题加以考证;另一是明清之际的史事,因明代覆亡、清朝代兴的关键原因,官书向无纪录,而汉满民族的交涉,官书隐而不载、或载而不实者,所在多有,作者引用内阁档案资料,究明若干史事的真相。引文中不乏贵重资料,考证亦详。作者对明清两代档案文献之研究,用功颇勤,凡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均尽量予以摘录。

【017】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34页)[另台北世界书局有翻印本]

本书收录论文四十四篇,大约可分为两类:一为历史事实的论述,一为文献资料的考订,主要集中于满清入关前后事迹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曾在报刊上发表,或曾收于《心史丛刊》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少数则为未刊稿。属于明史范围的,有〈建文逊国事考〉、〈万季野明史稿辨诬〉、〈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明烈皇殉国后纪〉、〈任民育〉、〈南明永历帝致吴三桂书跋〉、〈后明韩主〉、〈三朝辽事实录评〉、〈崇祯存实疏钞跋〉、〈传钞本黄景昉国史唯疑跋〉、〈书明史钞略〉、〈书樵史通俗演义〉、〈重明遗民传序〉等十余篇。书首有商鸿逵的〈编辑说明〉,指出「著者是一个旧型的历史学者,其在学术工作上的成就,受了他的立场、观点和治史方法的很大的限制。但……同时也应该承认,他在若干具体事情的看法上也自有其精到的、敏锐的地方。」编辑本书时,除了考虑文章的内容对现今的研究工作有无参考价值外,还特别注意暴露政治压迫和对封建统治者内部矛盾的著作。台北世界书局翻印本合订为一册,对〈编辑说明〉有所删改,著者所撰其它有关历史的文章附目亦削去后半。

【018】苏同炳:《明史偶笔》[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125页)

本书辑录有关明史的论文四篇,占全书主要篇幅的,一是〈明代相权问题研究〉,阐述洪武初年的君权与相权、内阁、票拟与批红、相业与相体、明代宰辅职权的演变等等;另一是〈明代的邸报与其相关诸问题〉,记明清两代的邸报,评述《万历邸报》并对其作者问题提出商榷。此外,还有〈论台湾外记中的郑芝龙史事〉和〈沈光文的出身考〉两篇短文。

【019】黄彰健:《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655页)

作者此书收录有关明清两代史事、政制及史料考证的文章共二十余篇,凡数十万字,分作五卷:卷一以论述明代制度为主,计有〈论《祖训录》所记明初宦官制度〉、〈论《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论明初的四辅官──并论明初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及东宫官属之平驳诸司启事〉、〈读皇明典礼〉、〈读明刊《毓庆勋懿集》所载明太祖与武定侯郭英敕书〉诸篇。卷二探讨明律,有〈《大明律诰》考〉、〈律解辩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书所载明律之比较研究〉、〈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峻令〉三篇。卷三论考明代史料:〈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序〉、〈明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附〈今存明神宗实录为初修本说〉、〈明末实录书成腾写四份说〉、〈明外史考〉及〈续记〉、〈读明史王艮传〉、〈《明史考证逸》纠谬〉。此外,卷四〈论明初北元君主世系〉、〈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等篇讨论满清史事,卷五则辨析康有为

与戊戌变法史事。

【020】李光璧编:《明清史论丛》,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294页)

本书辑录探讨明清两代政治、社会、经济各面的论文十八篇,有关明代及明清之际史事的约占三分之二,内容围绕着以下几个重心:(一)明代土地及田赋制度──赖家度的〈明代土地占有关系和赋税制度的演变〉综论明初民田和官田的性质、明代皇庄庄田扩张的影响和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梁方仲的〈明代粮长制述要〉说明粮长制设立的目的,粮长的职责及其所享有的特权,制度的演变等。(二)明代的手工业生产──李光璧〈明代手工业的发展〉概述明代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丝织和棉织技术的提高,烧造和矿冶的进展,造纸和印刷业上的成就;贾敬颜的〈明代景德镇的瓷器和松江的棉织业〉则就瓷器及棉织业的代表性产地加以探究。(三)明末农民起义问题──李光璧的〈明代农民大起义〉略述农民起义的扩大和发展,李自成颠覆朱明王朝的经过,张献忠的建国和失败等;董玉瑛的〈有关明末农民起义流动作战的一些问题〉剖析流动作战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它本身所具备和创造了的条件,其表现及缺点等;马少侨的〈明末武冈人民的反藩役斗争〉记叙崇祯末叶武冈人民反对岷王企修建王城之役而掀起的武装事件。(四)明清民族关系及抗清运动──李文治的〈晚明统治阶级的投降清朝及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斗争〉强调吴三桂的投敌给满清打开侵略之门,文武汉奸的投靠对清朝统治中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644年以前农民军坚持反封建压迫的斗争是正义的,而华北及中原广大地区沦陷后他们把斗争目标转向清朝,是符合广大汉族人民要求的;李光璧、赖家度的〈清朝建国及天崇时期的侵明战争〉探讨明朝和女真各部族的关系,努尔哈赤的建国和明廷对「辽事」的失败;而记述满清入关前后各地人民抗清情形的,有赖家度〈一六四五年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杨宽〈一六四五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五)明代科技问题──燕羽的〈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两篇分别讨论明代两位科学先驱者的生平及他们的代表作。

【021】包遵彭编:《明史论丛》(十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

这套关于明史研究的丛书共有十册,各册标题依次为:一、《明史编纂考》;二、《明史考证抉微》;三、《明史考证逸》;四、《明代政治》;五、《明代土司制度》;六、《明代边防》;七、《明代国际关系》;八、《明代经济》;九、《明代国际贸易》;十、《明代宗教》。除了第三册全本及其它各册中少数文章是清人所撰之外,收录的多是近数十年来较为出色的论文,每册并有编者的简要〈导论〉。在明史研究的范畴中,这套网罗了近百篇专论的大规模论文集,是很方便参考的。不过,内容的编排和论文的选择等,似未经过严格的考虑,例如部分作品的撰写年代过于久远,或者所论过于琐细,以致整套丛书予人参差不齐的印象;而且,编者若能有效地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作出比较,则更能说明出所选论文的价值所在。详细内容,可参阅各册的提要。

【022】赵令扬:《明史论集》,香港:史学研究会,1975年。(88+34页)

本书是作者把发表在各学报上有关明史研究的论文,照原版影印辑录而成,共收论文七篇:(一)〈论明代之宦祸〉综论明代宦官为祸政事的经过,指出自太祖、建文之严御宦官至成祖宠任宦官,为明政一大转折点。至英宗时终发展为一代之祸。明之衰亡,乃宦祸所致;而宦祸之兴,则为士大夫与宦官勾结及党争所促成。(二)〈论南明弘光朝之党祸〉记述崇祯殉国后,南下诸臣不思合力救国,反而继续加强党争的情形。(三)〈记明时中国人在东南亚之势力〉概括明代华侨活跃于东南亚的状况,认为明初至宣德是全盛时期,正统至正德期间是奋斗时期,嘉靖至崇祯则是与欧人对抗的时期。(四)〈明宪宗朱见深之婚变〉考查宪宗因宠爱万贵妃而废后一事的经过,并反映宦官专横的情形。(五)〈记明代会同馆〉分析明代会同馆(招待外国国王、王族和使节的机构)的职务及对外交、贸易、文化等活动的影响。(六)〈论明太祖政权下之知识分子〉探讨明太祖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七)〈李贽之史学〉阐述李贽所撰《藏书》、《续藏书》及其「六经皆史」的观点。

【023】李文治:《晚明民变》[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之23],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225

页)[香港远东图书公司翻印本]

关于晚明民变问题有不少研究成果,本书是较早期的著作之一,其内容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说,是着眼于民变之兴衰演变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影响等,「力避前人之隐讳,据实直陈。」作者认为,晚明民变的发展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一)天启七年(1627)至崇祯六年(1633),是初起时期;(二)崇祯六年(1633)冬至十七年(1644)春,是极盛时期;(三)崇祯十七年(1644)夏以后,是渐衰时期;(四)隆武(1645-1646)、永历(1647-1661)两朝,是转变为民族斗争的时期。书中各章亦依此分期编排:第一章〈晚明社会〉交代当时的背景,第二章〈民变初起时期〉,第三至第五章〈民变极盛时期〉分述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的史事,第六章〈民变渐衰时期〉,第七章〈转变为民族斗争时期──归明御清〉。此外有附录十一则。

【024】赖家度、李光璧:《明朝对瓦剌的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58页)

明代到了正统年间(1436-1449),政治日趋黑暗,军队也腐败起来,边防松懈。正当这时,在阿尔泰山山麓的瓦剌部,以武力兼并了蒙古高原上的许多部族,成为元朝以后最强大的蒙古帝国。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纠合诸部大举犯边,大败明朝军队于土木堡,并俘掳了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之变」。瓦剌随又进兵包围明朝的京师(北京),以于谦为首的明朝抗战派官吏,在新皇帝(景帝朱祁钰)的信任及人民的支持下积极抗敌,终于翌年(景泰元年,1450)获得胜利,瓦剌送还英宗,并要求恢复「通贡」及「互市」的外交关系。本书叙述瓦剌进攻明朝、及明朝抗战的经过。第一节〈绪论〉、第二节〈明朝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第三节〈明朝北方边防大势〉、第四节〈瓦剌的兴起和南侵〉,对明初内外局势有明白的介绍。第五章〈土木之变〉记英宗亲征被掳、明师溃败的情形。第六节〈于谦的保卫京师〉、第七节〈明朝对瓦剌斗争的胜利〉记述爱国主义者动员救国的经过。最后第八节〈简短的结论〉指出「土木之变」暴露了明朝统治者的腐朽与昏庸,而「京师保卫战」则表现出明朝军民的爱国热诚。全书约三万五千字,文笔浅易,是一册普及性的读物。

【025】赖家度:《明代勋阳农民起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65页)

本书阐述明代中叶湖北勋阳一带地区农民两次反抗残暴统治的运动,书分六章:(一)〈明代土地的高度集中〉;(二)〈农民离乡往哪里去〉;(三)〈关津和禁山政策〉;(四)〈勋阳农民第一次起义〉;(五)〈勋阳农民第二次起义〉;(六)〈广大山区的开发〉。前三章分析其时代背景,后三章论述其经过及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

【026】李光涛:《明季流寇始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160页)

本书的中心要旨,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首述由于先有外贼之煽乱,次述内贼之因势而起,终之则是所谓『流贼又为清人造时势』,而明季中国之亡,即亡于此。」全书分成三编:上编〈流贼的来源〉,分述〈流贼因辽事而起的远因〉及〈流贼蜂起的原因〉(白莲教、逃丁、边兵、驿卒、矿徒、饥民);中编〈流贼的燎原〉,分为〈贿赂公行〉、〈权奸误国〉、〈兵不成兵〉(冒饷、纵贼、害民)、〈乡兵〉和〈内外交讧〉五章;下编〈流贼的灭亡〉,分述〈李自成之陷都〉、〈多尔衮入关后对李自成的战争〉、〈张献忠史事〉及〈李定国之誓扶明室〉。征引资料详尽,惟分析则嫌薄弱。

【027】方宏孝:《明末流寇纪实》,台北:文景出版社,1970年。(122页)

作者综合前代所撰正史野史及日记笔记诸书中有关记载,编著而成本书,旨在反对「把明末流寇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之流,写成所谓正统的民族英雄。」内容分为三篇,即〈明末流寇崛起经过〉、〈流寇张献忠作乱纪实〉及〈流寇李自成祸国纪实〉。

【028】张天佑:《宋明史研究论集──宋明衰亡时期》,台北:华世出版社,1977年。(212页)

本书收录的五篇论文,都是有关宋明衰亡时期的研究,属明史范围的有两篇:(一)〈明末流寇兴起原因的研究〉分别从远因(国内外用兵的消耗、明末的政治、明末的社会、流寇的渊薮──陕西)及近因(流寇因辽事而起、流寇蜂起的几个来源)两方面加以探讨;(二)〈论流寇的炽盛与明的覆亡〉阐述政治恶化、崇祯帝处置失当及明廷因招抚、攻伐(催战致败)和政策纷歧(剿抚无方)以致亡国的情形。

【029】胡秋原:《复社及其人物》[中华杂志丛刊],台北:学术出版社,1968年。(166页)

复社是崇祯元年(1628)张溥等结合各地文社而成的一个复兴学术和救国团体,企图通过舆论和科举考试制度以改革政治,与明末清初的学术和政治有重大关系。本书是作者对于复社的两个研究之一,讨论复社的政治运动。第一章〈明代政治:帝权、八股、闭关、太监〉、第二章〈明代学术思想:王阳明前后〉及第三章〈东林、阉党、经世之学、西学〉,旨在说明明朝专制政治之恶化与王阳明的自由思想运动,在万历初期已经形成剧烈的冲突。作者把复社的救国运动分成三期:(一)是以文人从事政治救国时期;(二)明亡后,复社诸人首先以烈士的热血从事军事救国;(三)热血既尽,则以遗民的心血从事学术救国,与及深入民间的运动。第四章〈复社之起及其政治救国运动〉,第五、六章〈复社与南明诸王朝之抗清运动〉(上、下),第七章〈复社与清代学术及反清活动〉,即依此分期予以阐述。第八章〈十七世纪前后之中国与世界〉综论当时中国政治发展与世界局势的关系。附记:本书下篇题名《明清之际七大思想家》,论复社诸人的学术活动,无法觅得,未知已出版否?兹录其目次于下:(一)〈黄梨洲〉,(二)〈顾亭林〉,(三)〈王船山〉,(四)〈胡石庄〉,(五)〈方密之〉,(六)〈唐铸万〉,(七)〈颜习斋〉,(八)〈十七世纪中西学术之比较〉,〈跋:评章太炎梁启超二先生之所说〉。

【030】毛一波:《南明史谈》[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224页)

本书收录作者于1950-1964年间所撰写的论文十一篇,顺次如下:(一)〈浙闽公案与南澳公案〉;(二)〈鲁王抗清与明郑关系〉;(三)〈皇明监国鲁王圹志考释〉;(四)〈南明大统历〉;(五)〈南明武臣郑彩的事迹〉;(六)〈几件南明史实的研究〉;(七)〈郑成功的早年事迹〉;(八)〈郑清和议之经纬〉;(九)〈郑成功封王考略〉;(十)〈郑成功复台的历史意义〉;(十一)〈关于郑成功事迹的探讨〉。要之,其主旨系以郑成功反清复明之革命史迹为研究中心,而旁及有关各方面。

【031】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238页)

崇祯殉国、清兵入关后,明朝宗室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建立了南明政权,领导抗清战争。虽然祇有短短的十余年间,但因有关记载极为紊乱,错综复杂,要对南明史事作出全盘的系统研究,是不容易的,本书就是这方面很难得的一部著作。谢国桢是研究晚明历史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根据他多年来搜集得的资料,用深入浅出的笔法写出,颇值得重视。

全书编排如下:(一)〈明季社会背景〉;(二)〈农民大起义与清兵的入关〉;(三)〈人民扶持下南明弘光王朝的建立〉;(四)〈大江南北的义师〉;(五)〈冀鲁豫义军的兴起〉(六)〈浙中的义师与鲁王监国于绍兴〉;(七)〈长江中游的义师与闽中建立的隆武王朝〉;(八)(九)〈西南建立的永历王朝〉;(十)〈郑成功、张煌言所领导的义师,及郑成功攻克台湾〉;(十一)〈全国人民继续不断地展开反清运动〉。最后〈结束语〉指出南明史发展进程中的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外族入侵,各地人民包括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都参加了抗清战争,主力是农民军,而地主阶级组织的义军也发挥了一定的力量;第二,南明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是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三,但在封建社会内,有英勇的人民群众,也有腐朽的统治阶级,二者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第四,明朝的宗室藩王,无论弘光帝、永历帝和鲁王,都属于明朝统治阶级中腐朽阶层中的人物,不信任群众及开明的官僚仕绅,因之南明政权得不到中兴,恢复的事业终归于失败。书末并附〈大事年表〉。

【032】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342页)

本书分为两编:上编〈明代军屯的制度和作用〉叙述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经营、旗军拔屯比例、军余

顶种、军屯分地、屯田子粒、军屯的组织、管理监督及作用等。下编〈明代军屯上的生产关系及军屯的破坏〉主要讨论的内容有承当军差的军户、执行军差的屯军和军余、屯军所遭受的封建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屯军以怠耕、典卖屯地、投献屯地、逃亡、反抗等形式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作者认为阶级斗争是摧毁明代军屯的主力,而屯地的占夺等等加速了军屯破坏的趋势。全书最后以军屯演变的必然归宿──军田的「民田」化而告终。征引资料颇为翔实,惜分析尚嫌不足。

【033】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244+200页)

本书是沈任远执笔编写,而由陶希圣指导与校阅。上编〈明朝政治制度〉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略论明代兴起及衰亡的经过和因由,概述明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演变与得失;第二章〈中央政府〉,第三章〈地方政府〉,第四章〈仕途〉,第五章〈文官制度〉,分立条目予以阐述,举凡有关政治制度者,均有涉及。是书所引用的资料不少,纲目清楚,颇可参考。下编〈清朝政治制度〉因属清史范围,介绍从略。

【034】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324页)

明代内阁制度,是明太祖废相后,自然演变而成的制度。内阁初时本为一秘书性质的机关,以后渐掌大权,至清代更成为法定的中枢机构。本书是探讨这一问题的专论,共分七章:(一)〈绪言〉为全书纲领;(二)〈内阁制度之起源、演变及其影响〉综述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变迁,认为废相虽基于明太祖一己之意图,而内阁却产生于事实之要求;(三)〈内阁机关〉说明其组织及地位;(四)〈内阁之职责〉指出最初的规定和其后的事实并不一致,而且职责种类虽多,最后取决于皇帝的作风则一,故着重实际演变加以分析;(五)〈内阁职责之分析〉研究内阁与君主、六部及阁臣之间的权力关系;(六)〈内阁与宦官〉探讨宦官对内阁的影响;(七)〈结论〉检讨内阁制度之得失;书末附录〈明帝世系表〉及〈内阁大学士年表〉等。

【035】Hucker, Charles O., The Censorial System of Mi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406 pp.)

贺凯《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一书专就有明一代的监察制度作系统性的研究,而特别注重明初及明末两个时期:第一期由永乐二十二年(1424)至宣德九年(1434),即仁宗、宣宗在位期间;第二期由泰昌元年(1620)至天启七年(1627)。作者认为,前者是监察制度活动的平静时期,而后者则是监察制度的动荡时期。全书分为七章,虽属专题研究,但对于明朝政治、党争、内忧、外患等,均有清楚的叙述。附:此书有赵令扬撰书评,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卷1期(1969年9月)。

【036】杨树藩:《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岫庐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246页)

明代专制,甚于前代,本书从明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探讨,剖析明代兴衰之本源。〈绪论〉指出政治多由因袭与演变而成,因袭是继承前代遗制,演变则为配合本朝需要。且演变之趋势,在人的方面,莫不由近臣变;在组织方面,莫不由幕僚单位变为国家机关。明代亦大抵如是。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统治主体〉首述皇帝的位号,对国家和宗室后宫的大权,以及在天子身边的辅弼(三公、三孤、尚宝司、翰林院);次述太子监国及辅佐太子的机构。第二章〈政务机构〉主要阐论内阁的组织、权责及任免,内阁与天子、部臣、翰林院的关系;对六部、六科给事中及「廷议」亦详加说明。按:明代辅天子决大政之机关,「草诏」者有翰林学士,「拟旨」者有内阁,「抄驳」者有「科臣」(六科给事中),而「议覆」机关则为六部。第三章〈监察机关──都察院〉分析明代监察机关的组织及权限,人选与升迁等问题,并略予评述。第四章〈业务机关〉(附文教部门)条录宗人府、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医院、钦天监、国子监的组织和职掌等项目。第五章〈侍卫机关〉列出「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司)与「女官六局」、「宿卫」诸制,兼及宦官专权之因由。最后,作者在〈结论〉中认为明代的政制与制风,弊多于利,损多于益,但亦有足以称道者,例如明代无后妃、外戚干政之弊,盖由于太祖立法过严;太子宫僚,如詹事府、左右春坊官员并不专设,而以政府官兼领,使宫、府一元化,不发生嫌隙等等。

【037】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香港:东方学出版社翻印本。(253页)

黄册制度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自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全国编制黄册起,直至崇祯十五年(1642)最后一次编制黄册为止,前后二百六十余年,基本上与明朝相始终,且又曾经在全国普遍推行,对于明代经济史、政治史以至文书档案工作的历史方面,黄册制度的研究都是颇为重要的。本书是探讨明代黄册制度最为详细的专著,对于黄册制度的具体内容、建立经过,与及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和最后败坏的经过、原因等等,均予清楚阐明。书分五章:第一章〈黄册制度的形成及其内容〉记述其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及内容;第二章〈黄册制度建立初期所起的作用〉讨论黄册制度的社会基础,明初对户政的整顿,黄册制度与里甲制度的关系,军黄册与民黄册,黄册制度对明初恢复经济和巩固明王朝政权的作用;第三章〈黄册的管理工作情况〉说明黄册的保管、整理和利用工作,及推行黄册制度的经费问题;第四章〈从黄册制度看明代官僚政治〉写出推行黄册制度时官员贪污舞弊的严重情形,黄册库工作人员消极怠工及其与黄册工作的矛盾;第五章〈黄册制度的瓦解〉分析黄册制度败坏,赋重役繁、负担不均的状况,户籍不明及实征文册的出现,一条鞭法的实行与黄册制度的瓦解。书后附录有关的统计表。附此书有王思治撰书评,载《历史研究》1962年3期。

【038】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香港:实用书局重印本。(192页)

本书收录著者所撰论文六篇:(一)〈明代徽州庄仆制度之侧面的研究〉;(二)〈明清时代永安农村的社会经济关系〉;(三)〈清代永安农村赔田约的研究〉;(四)〈闽清民间佃约零拾〉;(五)〈明清之际的「奴变」和佃农解放运动〉;(六)〈明清时代福建佃农风潮考证〉。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农村社会经济构成部分,一是关于阶级斗争部分。著者认为明清时代的社会性质,尚属于封建制度的范畴之内,但因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业已存在,所以它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前期的封建社会。上述各文,旨在提供有关资料及著者看法,并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探讨。

【039】康成懿编著:《农政全书征引文献探原》,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年。(40页)[香港翻印本附于《徐光启纪念论文集》后]

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农业典籍中一部规模宏大、征引繁博的农书,但因未经徐氏本人作最后定稿,所以内容有待整理的地方颇多。康成懿此书分为〈前言〉、〈从核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文献探原一览〉及〈小结〉四部分,核对《农政全书》所征引的文献,并对引述错乱及混淆之处,作了若干整理工作。

【040】尚钺:《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280页)[香港:波文书局翻印本加《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副题]

中国社会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历史学者长期争论的一大重心。尚钺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驳斥「资产阶级学者」的看法,在〈作者的话〉中,有清楚的阐述。本书收论文三篇:(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及其增长〉指出「明代,特别是明末三五十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开始起着本质的变化」,因而重视明代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出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并分析它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二)〈清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停滞、变化和发展〉讨论明末经已存在的生产关系在清代的演变。(三)〈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研究十七到十八世纪中国出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上述问题的探讨。

【041】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香港翻印本。(357页)

本书是讨论有关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至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与发展的专集,除尚钺的〈序言〉外,收论文四篇:(一)韩大成:〈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论明代中国资本主义关系之萌芽及其增长;(二)王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产生及其作用〉,通过对一条鞭法的研究,探讨明代

赋役制度之变化;(三)黄佩瑾:〈关于明代国内市场问题的考察〉着眼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四)李之勤:〈论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则论述清代的经济问题。

【042】薮内清等著,章熊、吴杰译:《天工开物研究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澳门:玉文出版社翻印本。(235页)

明末杰出科学家宋应星所撰的《天工开物》十八卷,叙述中国古代饮食、衣服、染色、制陶、采矿、冶炼、兵器、舟船、纸墨、珠玉等事物的生产和制造,是探讨古代农工技术的卓越著作。现代日本学者薮内清辑录有关的专题论文十一篇,并附《天工开物》的日译和原文,汇为《天工开物的研究》一书,于1953年出版。章熊、吴杰把该书的专题研究论文译为中文,而成本书,不但介绍了日本学界的研究情况,亦有助于加深对《天工开物》的认识。

首先,薮内清〈关于《天工开物》〉一文说明《天工开物》的重要性以及对日本产业技术所起的作用,分析该书的内容,并指出其优劣点。该书所述,遍及全国各个产业部门,但主要取材于农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江西省;书成于明末内忧外患之时,但宋应星还说「幸生圣明极盛之世」。大岛利一〈《天工开物》的时代〉对此有所解释,认为明末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变化,且江南地区财富相当集中,在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凡此,都使宋应星在思想上具有一种感性认识,觉得当时所处的社会是「极盛之世」。文中且就明末政治社会、白银的流通、农村的手工业和都市的产业等问题略加论述,以进一步说明《天工开物》编写的时代背景。天野元之助〈《天工开物》和明代的农业〉特别说明《天工开物》记述的有些事物和生产技术,从古到今,还继续使用。筱田统〈明代的饮食生活〉简略介绍当时的主食和副食,然后就《天工开物》本文中有关食盐、砂糖及其它调味品等部分,加以注释。太田英藏〈《天工开物》中的机织技术〉说明养蚕、机织和各种织物技术等等。木村康一〈中国的制陶技术〉阐释制陶技术的变迁,指出《天工开物》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是很贵重的,但也有不少错误。吉田光邦〈《天工开物》的冶炼、铸造技术〉论述银、铜、铁的冶炼,并与日本的情形作一比较,同时亦涉及铸造技术的问题。木村康一〈纸和墨〉分析制纸和制墨的原料及技术。薮内清〈关于粮船〉叙述明代遭运与粮船的构造。吉田光邦〈明代的兵器〉就《天工开物》中记述的兵器如弓箭、弩(机械地发射箭的弓)和各种火器加以考察。薮内清〈珠玉考〉把有关真珠、宝石、玉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研究。凡原文引书未注明出处的,译者都参考有关材料,作成译注加以补充。总括来说,本论文集的内容着重于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对《天工开物》作出了整体的评价,说明其时代背景,亦就明末政治和经济的情况加以分析。第二、结合着近代中国农业、工业的实际情况作出说明和补充,指出《天工开物》的现实性。第三、结合着现代科学的分析,说明宋应星特别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用观察试验的方法从事实践,一反明代学术崇尚空谈的态度。第四、指出《天工开物》中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不过,〈译者前言〉指出书中还有个别观点不正确和有些问题没有很好说明的地方,例如〈《天工开物》的时代〉的论点和近年中国史学界讨论资本主义萌芽的意见有若干距离;〈关于《天工开物》〉考证版本和出版年代的问题,但因未见原刊本,所以还是存疑未决。

【043】陈诗启:《明代官手工业的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183页)

中国的官手工业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生产部门,是中国封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本书收录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五篇,对明代官手工业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作了概括的叙述。(一)〈明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官手工业的演变〉(代序),阐述明代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流、对外贸易与国内外经济联系的加强,货币关系的发展,官手工业的演变及其局限性等。(二)〈明代官手工业的组织〉分述工部、内府监局、户部和都司卫所、地方官府领导下的官手工业组织,官手工业的监察和刑事的组织等。就个别问题加以探讨的,则有(三)〈明代的工匠制度〉、(四)〈明代官手工业物料的供应和管理〉、(五)〈明代的灶户和盐的生产〉。

【044】何冠彪:《元明间中国境内蒙古人之农业概况》,香港:学津书店,1977年。(75页)

本书为一专论,分析元明之间在中国境内的蒙古人从事农业的情形,结构如下:一、〈引言〉;二、〈Henry

Surruys对蒙古人从事农业的意见〉;三、〈元代蒙古人的农业经营〉;四、〈明代中叶以前境内蒙古人的农业情况〉;五、〈结论〉。除上溯蒙古人的农业起源外,又讨论到明朝统治境内对蒙古人之政策,与及蒙古人与「靖难之役」、「阉宦之祸」、「流民之变」等的关系。

【045】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297页)

本书是作者所撰《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及《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二书的续编,概述宋元明三代经济史,共分八章。第一章为总叙,讨论经济领域重心向东南移动、北部国防线的丧失及其影响、辽金元统治下之经济逆转;以下七章分述农业、手工业、货币、商业、海上对外贸易、土地与农民之关系、赋役,分别从不同的重心扼要地介绍和阐释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是一册颇值得重视的概论书。附:本书有冯汉镛撰书评,载《史学月刊》1957年12期。

【046】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48页)

粮长制度是明代田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与里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在本书〈引言〉中强调它「亦是朱明封建政权统治人民、剥削人民的有力工具。」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首先在江浙一带设立这一制度,其用意「是便利明帝国田赋的征收,另一方面可以借此通过大地主阶级的协助来巩固帝国政府对农村的统治。」正文分成四章,对于粮长制度产生、演变和破坏的过程,有详细的论述:第一章〈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其设立目的〉,追溯这一制度出现前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指出其设立目的在于免除吏胥的侵吞、取缔揽纳户及「利便官民」,换言之,是为了保证充分提供给国家最主要的财源──田赋,但也带有照顾纳粮小户的用意在内。第二章〈粮长的职务和特权〉,说明粮长的特殊地位,除了主持区内田粮征收和解运的正常任务外,还有许多临时任务(如管领乡民往他处开荒)和附带任务(对老百姓进行封建主义的劝导教化,检举不法官吏和「顽民」)等,甚而包揽地方事务,掌握乡村裁判权。又享有法定的特权,犯罪判罚远较平民为轻,自死刑以至流、徙,皆得纳款赎罪。第三章〈粮长制的演变〉,首先征引有关记载,证明一般以为粮长制通行于全国,以及税额一万石之区设立粮长一名,其实都是不正确的。进而剖析粮长制的演变情形:粮长的任期是从长到短,粮长的职务是从一人包揽到数人分工甚而数十人朋充,粮长的社会地位则从「赫如官府」没落成为痛苦的差役。第四章〈粮长的阶级分化及粮长制对人民的祸害〉,从田赋收入的增减说到粮长社会地位的升降,以及国都北迁后粮长经济掠夺方式的改变,附带阐明当时社会经济的变动概况和它所给予粮长制度的影响;并申论粮长制对于社会尤其是人民的祸害。

【047】蒋孝瑀:《明代的贵族庄田》,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研究论文第177种],1969年。(95页)

明代立国以后,耕地兼并集中的情形日见扩大,少数勋贵商人占有巨大的耕地,将田土租给贫农佃种,但佃农终年勤劳,缴去高额的租课之外,已所余无几,既无能力从事生产技术的改进,而耕地过度使用、政府税额加重和吏治逐渐败坏,均促使农民大量逃亡,农业生产力更形萎靡。本书以明代的贵族庄田为中心,探讨土地兼并的扩张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第一章〈明初社会的恢复和发展〉,略述明初移民垦荒与屯田、整理土地和田赋等措施,使社会经济渐趋繁荣的情形,附论明代的赋役制度。第二章〈明代的庄田及其种类〉,记叙明代庄田的发展,又以占有者的身分区划其类别为皇庄、贵族庄田、中官庄田及寺观庄田四种。第三章〈贵族庄田的建置及扩张〉,分析在贵族庄田中占庞大比例的亲王庄田和勋戚庄田的来源。第四章〈贵族庄田的组织及其地租〉,从经营方式、佃种人户、佃户义务、庄田乃粒(贵族庄主向庄田种人征收的地租)等问题加以申述。第五章〈庄田对明代社会的影响〉,指出土地被广泛地兼并后,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生产,国家一方面在田赋和徭役的收入和供应上减少,另方面由于广大的农民破产和流亡,促使赋役制度陷于紊乱,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进而侵蚀了卫所兵制的军饷来源,削弱了国家防卫的力量。第六章〈结论〉就上述各方面作一综合性的总结。书末附录(一)《实录》中关于太祖朝垦田面积的记载;(二)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全国分区田地面积及其升降之百分比;(三)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分区秋粮米实征数及其百分比;(四)明代藩王表;(五)洪武隆庆间田亩及户口总数表;(六)明代历朝全国赋米麦实收平均数及其升降

百分比;(七)嘉靖隆庆时太仓银收支比较表。

【048】吴缉华:《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4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1年。(348页)

元代的海运兴盛,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条件之一。明朝开国后,定都金陵,与北方军事地区的联系,仍然要依靠海运。成祖时重新修浚元代所开的会通河,凿深加宽,自此南北运河遂起了巨大的作用。首都北迁后,政治与经济两大重心分立的状态,惟赖运河沟通。因此明代海运与运河,实在是承先启后的大业。本书对于两者的兴衰,广征史料,详加申述,考证亦繁,是探讨明代经济发展的一本翔实的专著。第一章〈引论〉概述元代海运的情形,作为展开正题的基础。第二章〈明代开国后的海运〉讨论明初海运的主要地区和粮饷的数量,明初对倭寇的讨伐与海运基础的建立,明初屯田成功与海运的废止。第三章〈明代政治重心的北移与南北转运的重建〉详析明成祖向北方的发展与南北转运的建立,永乐前期海陆兼运中的海运和陆运,并从海陆兼运的数量看北方漕粮的需要,进而讨论永乐中期运河的浚通。第四章〈明代繁盛时期运河的作用〉指出不但江淮财赋可藉运河大量输送北方,成祖定都北京后,两京官员军民商旅等,也可由运河往来沟通。本章重心:明代定都北京与运河的畅通;仁宗之治与运河安流、支运兑运并行的情形;正统、景泰时代运河上的漕运;天顺、成化时代运河上的漕运及漕运规模的制度。第五章〈明代中兴时期的运河及黄河改道〉主要阐论弘治时代丘浚主张海运河运并行的看法,张秋运河的修治及黄河改道南流合淮河入海的经过,孝宗时代运河上的漕运及各地漕粮的征收。第六章〈明代衰落时期运河的危机〉叙述正德时代运河上的漕运与黄河北徙,嘉靖、隆庆时代运河上的漕运、运河的厄运以及恢复海运言论的兴起。第七章〈明代河运时期的海运〉探讨明代饷辽东和蓟州短距离的海运,嘉靖、隆庆时代开胶莱河通海运之议,由江淮达北方海运重新恢复和废止。第八章〈明代乱亡时期海运河运的彷徨〉,万历初年开泇河通运河之议的兴起和开胶莱河通海运之议的再兴,中期开泇河通运河前后的情形,万历时代运河上的漕运,明代亡国前夕的南北转运。第九章〈附论〉强调明代废止海运在经济、国防方面都有不良的后果,甚而严重地影响到以后中国的发展。书末附〈明代海运及运河图〉以便参考。

【049】星斌夫:《明代漕运研究》,东京:日本学术振兴会,1963年。(517页)

本书共分八章:(一)〈明代漕运法的发展〉;(二)〈明代漕运运营机构〉;(三)〈明代漕运的民运组织及其营运〉;(四)〈明代漕运的军运组织及其营运〉;(五)〈漕运法的发达与耗米、脚米问题〉;(六)〈漕运法的发达与仓廒的角色〉;(七)〈河运期的地方性海运〉;(八)〈河运期的江南海运〉。〈结语〉讨论清代漕运的展开,附录〈预备仓的盛衰与社会〉及〈明代的塘长──特别以松江府为例〉。

【050】山根幸夫:《明代徭役制度展开》【明代徭役制度的展开】(日文),东京:东京女子大学学会[研究丛书4],1967年。(219页)

本书分为两章:(一)〈明初徭役制度〉包括均工夫里甲制等;(二)〈明代中期徭役制度的展开〉包括徭役法与里甲正役的演变、民壮、驿传等。附论〈明代华北役法的特质〉。

【051】园田一龟:《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二册(日文),东京:国立书院,1948年;《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续篇》,东京:东洋文库,1953年。(280+401页)

本书是一用力之作,就有关明代建州女直史事,详加考证和探讨。正篇分为六章:一、序论;二、建州卫与同左卫之滥觞;三、建州卫与朝鲜之轧轹;四、建州左卫之西迁;五、建州三卫之东迁;六、毛怜卫女直之朝鲜侵寇。除作一简略概观外,举凡建州女直之特质、三卫酋长之世系、研究史料之选择等,均有所论述。《续篇》分成八章,依次为:七、明军之征伐建州;八、李满住遗孽之蠢动;九、明军之再征建州;

十、建州女直与朝鲜之新关系;十一、建州女直之衰颓;十二、建州三卫之消灭;十三、南北两关之兴废;十四、结语。并附全书英文提要。

【052】张奕善:《明代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台北:国立台湾大学,1964年。(127页)

马来半岛上的国家,见于明代史册的,有彭亨、丁机宜、满剌加、柔佛、吉兰丹诸国,其中以满剌加与明代的关系最为密切。明代以前,中国与马来半岛诸国的政治关系很少,至明朝兴起,在政治和商业两方面,都显得空前密切和频繁。由明成祖时开始,直到葡萄牙的炮火摧毁了马来王国,中马关系便黯然中断。中国势力退出马来亚,形势遂为改观。可惜当时中国昧于国际情势,缺乏地理常识,没有采取积极性的措施,后来中国受到西方势力的侵扰,亦多少与此有关。本书为一毕业论文,内容如下:(一)〈前言〉;(二)〈明代以前的中马关系〉;(三)〈明代的中马关系〉;(四)〈朝贡形式下的买卖与华人流居海外〉;(五)〈后记〉。末后附〈英文提要〉。除征引原始资料外,并参考若干有关中外交通史及马来亚史的著作,详于记叙,惜缺乏综合性的论述。

【053】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新一版。(114页)

明代对南洋各国及日本、印度、阿拉伯诸国的海外贸易是很发达的,在中国海外贸易的历史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内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资本主义的萌芽;另一方面,南洋社会也起了很大的转变,即欧洲殖民国东来所引起的一些新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底下,明代的海外贸易,既是基于长久的历史传统上继续发展起来的,但亦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值得重视。本书概括地论述明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过程及有关的问题。第一章〈引言〉旨在阐释明代海外贸易的活动范围、基本性质、对当时中国及南洋的社会发展起了甚么作用等等。第二章〈明代社会经济概况〉论述明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并资本主义萌芽所引起的变化。明代海外贸易的活动,可概括为两类:一是专制政权所控制的海外贸易,以「朝贡关系」的贸易形式出现;另一是私人进行的海外贸易。第三章〈明代的「海禁政策」与专制政权直接控制下的海外贸易〉将「海禁政策」与「朝贡关系」下的海外贸易,结合起来全面性的分析与叙述。这一类贸易始自洪武初年,至永乐宣德间达于极盛,而在正统初年至正德初年的时期内,逐渐呈现衰落的现象,至嘉靖时更见衰微,终于隆庆初年部分的开放了海禁,允许私人的海外活动。作者认为,促使朝贡关系的海外贸易日趋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欧洲殖民国家分割了南洋,使南洋各国与中国的朝贡关系不能保持;此外,亦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私人的海外贸易必然随着发展起来,突破了专制政权对于海外贸易的控制。第四章〈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活动和发展〉讨论在明代海外贸易中占最重要地位的私人活动,包括封建地主经济所经营的海外贸易以及大小商业资本家所进行的海外贸易,并指出私人海外贸易除基本上为封建制度服务外,还有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的机能。第五章〈明代海外贸易在中国与南洋关系的构成中所占的地位〉,认为中国与南洋的关系主要建立在经济的互助合作上,对南洋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性的影响。第六章〈简短的结论〉综合作者的整体看法。总括来说,本书简明扼要,对明代海外贸易的论述,是颇为全面的。

【054】陈文石:《明洪武嘉靖间的海禁政策》[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20],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66年。(176页)

明太祖洪武初年,因鉴于海盗横行,且勾结倭寇为祸,故加强海防措施,并实行海禁政策;同时为了易于管制外舶往来,而有贡舶贸易制度的设立。本书论述明代初期的海禁政策及相关问题,至嘉靖年间(1522-1545)为止。〈前言〉就明代海禁政策作一整体性的论述,亦为全书中心意旨所在;第一章〈海禁政策与海盗倭寇的关系〉阐述海防措施与禁令颁行的因由;第二章〈海禁政策下的贡舶贸易〉说明贡舶贸易的形态与及所引起的问题;第三章〈海禁政策下成宣时代的王室海外贸易〉分析成祖向南洋活动的动机及成祖、宣宗时代的王室海外贸易;第四章〈正德年间贡舶贸易制度的转变〉叙述成宣以后国人私贩活动日趋严重,贡舶贸易制度转变的经过;第五章〈嘉靖初年的海禁与葡日贡舶事年〉记葡萄牙商船事件、日本贡使雠杀事件及其后的海禁;第六章〈嘉靖中期的私贩寇乱及朱纨禁海经过〉分析这时期私贩活动突转猖獗的特色、地方经济条件的促成背景、海商转为海盗及掠寇情形、朱纨禁海经过及其失败原因;第七章〈嘉靖后期的私贩与寇乱〉叙述寇乱大起的经过,探讨其难以控制的原因,以及祸乱后朝野对于福建、浙

江两地开禁或闭市的争论。书后附英文提要。照作者在〈前言〉中所言,原拟就有明一代的海禁政策作通盘论述,但嘉靖以后部分尚未整理就绪,致本书未能一气呵成,实觉可惜。

【055】徐玉虎:《明代郑和航海图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176页)

本书是作者继《郑和评传》以后的著作,就〈郑和航海图〉加以考证和整理。〈自序〉简述中外学者研究郑和七下西洋史事的大概。正文包括四篇论文,即〈郑和航海图绘制、内容及庋藏之经过〉、〈郑和时代航海术语与名词之诠释〉及〈郑和航海图中针路之考释〉(上、下)。附〈郑和航海图〉原图及今图各一幅。

【056】向达整理,茅元仪编:《郑和航海图》[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66页+ 索引45页)

本书除重印〈郑和航海图〉外,有长达十五页之〈序言〉,论述整理该图的情形,又附录〈郑和下西洋图〉及图中地名索引,并详略加解释。

【057】包遵彭:《郑和下西洋之宝船考》[国立历史博物馆历史文物丛刊1],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1年。(75页+ 索引47页)

郑和所乘宝船为明代航海船舶之巨者,向为读史者所称,惟史载该船建造制度欠详,亦为读史者急欲考求之事。本书考证有关载籍讨论比对而成,凡五万余言,附图多帧。末附英文译文。

【058】So Kwan-wai. Japanese Piracy in Ming China during the 16th Century.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5.(251 pp.)

本书探讨十六世纪日本对明代中国的海上掠夺,亦即明代的「倭寇」问题。书分六章,除〈导言〉中首先就有关的历史背景作一概略性的介绍以外,其它五章集中于分析倭寇的组成成份、走私问题、倭寇与政治、倭寇的盛衰等。另附一章介绍日本史事,主要乃根据《明史》〈日本传〉改写而成。但书中所提及的中国、日本、韩国人名、书名及论文名等,都没有附上原文,读者阅读时,颇有不便之感。在英文著述中,本书是第一本较为详细地探讨明代倭寇问题的专论。

【059】李光璧:《明代御倭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94页)

本书简要叙述明初至嘉靖时期倭寇侵扰中国沿海的情形、明朝对日本的交涉和御倭战争的经过。第一章〈绪论〉交待有关的历史背景。第二章〈洪武时期的倭寇和海防〉叙述明初对日本南北朝的交涉。实施海禁及整饬海防的概况。第三章〈永乐至正德时期的勘合贸易和御倭战争〉略述永乐时期对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交涉的经过,永乐十五年(1417)望海埚歼倭战,宣德以后的勘合贸易和倭祸的剧烈。嘉靖年间是明代倭寇为祸最烈的时期,第四、第五〈嘉靖时期的御倭战争〉(上、下)为全书重心所在,首述「客军赴援江浙时期的御倭战争」,次述「人民群众奋起御倭和东南沿海倭寇的平定」,就此时期倭寇猖獗的由来、戚继光俞大猷等领导抗倭获得胜利的史事,加以阐明。第六章〈结束语〉指出明代御倭战争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倭寇肃清,中国东南沿海的社会经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且通过长期战斗,锻炼出了一支以东南农民为主的新军,在此后巩固国防和援朝抗日的战争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页91)并强调其进步性与正义性。

【060】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229页)

本书综合有关记载,考订明代倭寇侵扰中国各省之史实,列为六部分:(一)〈倭寇之来源〉,分日本亡命、武人、失业人民、商贾及中国江浙失业人民、张士诚方国珍旧部、沿海称兵者、沿海奸民八类;(二)〈倭寇猖獗之原因〉,阐明日本之态度及入犯之背景;(三)〈沿海各省之倭祸〉,依地区及时间先后,列表长达七十余页;(四)〈倭寇之首领〉,简述重要首领十余人之事迹;(五)〈倭寇之伎俩〉;(六)〈倭寇之勘定〉,分述城戍、战船、将帅、兵士;最后为〈结论〉。条目清楚,附图附表亦多,便于查阅。

【061】石原道博:《明末清初日本乞师研究》,东京:富山房,1945年。(542页)

本书是作者所撰有关明末清初中国人乞师日本事迹的多篇论文结集而成,分为正篇、别篇及附篇三部分:(一)〈正篇〉以乞师日本之研究为中心,加上九篇向琉球、台湾、南海、罗马诸地请援、招谕、贸易等问题的文章,内容主要是关系明将周鹤芝、冯京等及郑芝龙父子之日本乞师,其失败之原因,明末清初请援琉球、南海、罗马始末,郑氏招谕吕宋始末,郑芝龙之日本南海贸易等。(二)〈别篇〉包括与〈正篇〉诸问题相关的背景及概论性文章共六篇:〈明之兴亡与东亚诸国〉,〈日本民族之活跃与东亚政局〉,〈国姓爷北征始末〉,〈明末清初之南北经营〉,〈中兴实录与中兴伟略〉,〈朱舜水与向陵〉。(三)〈附篇〉收录论文四篇:〈关于元寇败因的一考察〉,〈清初源流海南岛始末〉,〈芦沟桥事变以来发表的日中关系之诸研究〉,〈日本乞师关系史料〉。末附〈著作年表〉。

【062】吴晗:《朱元璋传》,新中国书局,1949年;香港:传记文学社重印。(250页)

本书初稿写于1943年,原名《明太祖》(胜利出版社),至1947至1948年间大幅度改写,定名《朱元璋传》。内容分成六章:(一)〈小流氓〉;(二)〈红军大帅〉;(三)〈从吴国公到吴王〉;(四)〈大皇帝的统治术〉;(五)〈恐怖政治〉;(六)〈家庭生活〉;附〈朱元璋年表〉。引用资料均注明出处,较一般传记严谨,且文笔流畅,内容生动,除记叙朱元璋的生平并予以评价外,对明初史事和制度亦有清楚交代,是一册颇为难得的传记,也可以说是作者把二十年间所写数十篇关于明代史事的论文,用深入浅出方式汇合而成的结集。

【063】王仪:《朱明与李氏朝鲜》[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156页)

本书探讨明代中国与朝鲜(韩国)的关系,兼及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的交涉概况。内容大略如下:(一)〈引言〉论述韩国历史与中日两国历史不易分开、韩国名称的由来、韩国战略形势的重要、中韩关系的渊源等;(二)〈朱明的兴起〉记叙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的经过;(三)〈高丽背元朝明〉记王氏高丽与中国的渊源及背元贡明的缘由;(四)〈王氏高丽对朱明与北元的两面外交〉阐述高丽亲元派阻挠亲明的经过、高丽辛对朱明与北元通好的情形;(五)〈高丽的倭患〉说明倭寇侵扰高丽的状况;(六)〈李氏朝鲜的兴起〉记叙高丽政变及李氏朝鲜兴起、进行改革的过程;(七)〈朝鲜介入明惠帝与燕王的政权争夺〉分析朝鲜对明惠帝与燕王的双线外交,并记朝鲜太宗向明成祖献诗歌颂的史事;(八)〈朱明与李氏朝鲜水乳交融的邦交关系〉就两国的往来加以探究;(九)〈明代中日关系〉概述中国和日本的交涉背景;(十)〈明代中日朝鲜战争〉详述日本侵犯朝鲜的情形,朝鲜战争的经过及其后明对朝鲜、日本的外交;(十一)〈满洲的崛起与降服朝鲜〉记叙清帝国的建立及降服朝鲜的经过;(十二)〈中韩文化交流〉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讨论中韩两国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064】陈万鼐:《明惠帝出亡考证》,高雄:百成书局,1960年。(116页)

本书共分九章,〈绪言〉、〈史事发现〉、〈明史恭闵帝纪注〉是概述性质,〈惠帝自焚说考证〉、〈惠帝出亡说考证〉、〈惠帝归来说考证〉及〈让姓由来考证〉四章是重心所在,最后为〈余证〉及〈结论〉。作者自承,「此系一篇创发性之文字,并非研究成熟之报告」,盖明惠帝史事,至今未能确定者仍多,必须再加以深入的论考,始能进一步明了其真伪。

【065】谢承仁、宁可:《戚继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1978年再版。(148页)

本书分七章叙述戚继光(1528-1587)生平及御倭事迹:(一)〈英雄的成长〉述家庭背景、青少年时代、山东备倭及倭寇的由来。(二)〈驰骋在浙江御倭战场上〉记戚继光二十八岁调任浙江后的事迹(龙山所之战、倡议练兵、岑港战役、御倭台州、招募新兵──戚家军、浙江倭寇的平定及《纪效新书》的写成)。(三)〈福建御倭战争的胜利〉载戚氏平定福建省内倭患的经过(收复横屿、牛田.林墩之捷、平海卫大战、解仙游之围、消灭「山贼」吴平)。(四)〈戚家军和戚继光御倭的战略战术〉分析戚家军的水师和步兵训练的

情形、战略战术等。(五)〈镇守蓟州〉记叙戚氏1567年开始北调守边、修边墙筑敌台、塞上十余年间的生活和战斗。(六)〈《练兵实纪》和戚继光守边的战略战术〉介绍戚氏于1571年写成的军事学著作及其守边的战略战术。(七)〈英雄的晚年〉除简略涉及戚氏一生遭遇外,对其晚年景况和心态,亦有动人的描写。本书除第五章第二、三节及第七章由宁可执笔外,其它均为谢承仁所写。1978年再版,署谢著。

【066】刘阶平:《从白阳传疏论晚明军政》[人人文库],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72页)

毕自严(1569-1638)字景曾,号白阳,崇祯元年至六年(1628-1633)出掌户部,整饬军国度支,一改国家长年积弊,惜为权相中伤,下狱放逐。本书共分五节,依次为〈晚明政治与军事〉、〈晚明军事与民生〉、〈公忠亮节白阳先生〉、〈白阳疏草撮要探讨〉及〈结论〉,除叙述毕自严生平外,并从其奏疏探讨晚明军事与政治。书末附录蒋平阶撰〈毕少保公传〉。

【067】张效干编:《徐霞客纪念论集》[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6年。(114+67页)

本书乃依据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编辑《地理学家徐霞客》(1948年,上海)一书略加修订,增入胡适、万家轩二文而成。全书共收录有关徐霞客研究的论文十三篇,其中署「国立浙江大学校史地研究所同人」所撰者占八篇,即:(一)〈徐霞客之时代〉、(二)〈《江流索隐》〉、(三)〈《江流索隐》质疑〉、(四)〈读徐霞客游记忆浙东山水〉、(五)〈霞客游记中之植物地理资料〉、(六)〈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见〉、(七)〈大错遗文霞客自溃归年之贡献〉、(八)〈徐霞客之故乡〉。其它为:(九)胡适〈丁在君与徐霞客〉、(十)叶良辅〈丁文江与徐霞客〉、(十一)方豪〈徐霞客与西洋教士关系之探索〉、(十二)万稼轩〈徐霞客佚文考〉、(十三)方豪〈徐霞客先生年谱订误〉,并附录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谱〉。是有关徐霞客研究最可观的一册论文集。

【068】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229页)

李之藻(1565-1630)是明末介绍西方科学输入中国的先驱,亦为一虔诚天主教徒。本书对李之藻生平、著述、事功等,作深入的论考,可说是一册探讨明季中西交通史的坚实著作。全书结构如下:(一)〈导言〉评介有关李之藻的中西文资料;(二)〈李之藻与西人之接触及对天主教之研究〉主要记述李氏与利玛窦交往和受洗经过;(三)〈李之藻奉教之虔诚与对教会的贡献〉述李氏与教会的关系;(四)〈李之藻著述考〉分为书籍、简牍、序跋、奏疏、议论五部,附〈论李之藻诗文之散佚〉;(五)〈李之藻刻书考〉列举李氏所刻前人文集、科学书及宗教书;(六)〈李之藻刻《坤舆万国全图》考〉考证李氏译介刊刻利玛窦所绘《万国全图》的经过;(七)〈李之藻撰《经天该》考实〉;(八)〈李之藻之译介西洋数学〉;(九)〈李之藻之译介宇宙论──《寰有诠》〉;(十)〈李之藻之译介理则学──《名理探》〉;(十一)〈李之藻之编纂《天学初函》〉;(十二)〈李之藻挽救明朝危亡之努力〉;(十三)〈李之藻对于明季修历之贡献〉。书末附〈李之藻先生简谱〉、〈西人原名检查表〉及〈英文提要〉等。

【069】严绍璗:《李自成起义》[历史知识读物],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3页)

本书约三万五千字,为一普及读物,简述明末李自成(1606-1645)生平事迹。全书分成八节:(一)〈走上革命的道路〉;(二)〈杰出的青年闯将〉;(三)〈在艰难曲折中成长〉;(四)〈无敌的铁流〉;(五)〈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六)〈夺取伟大的胜利〉;(七)〈悲壮的结局〉;(八)〈不朽的历史功勋〉。作者认为李自成是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对他的事业予以极高的推崇:「李自成领导的这一场农民革命运动,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动摇了封建统治,而且,在思想上也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070】李振华:《明末孤臣张苍水传》,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48页)

本书扼要记叙张煌言(号苍水,1620-1664?)生平事迹,自弘光覆国后,以一少年举人参加浙东起义,其后追从监国鲁王,纵横浙闽沿海,苦斗十九年,直至被执就义于杭州为止。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若谓史可

法是南明史上,第一个开辟血路的忠辅,那么,浙江的张煌言,则是结束这个悲壮时代最后的一个孤臣。」书分七节,顺次为〈豪宕的少年时代〉、〈参加浙东起义〉、〈历涉山海之间〉、〈三入长江〉、〈北征金陵〉、〈孤军徘徊闽浙〉、〈解军与死义〉。末附主要参考资料十四种。文笔简洁有力,颇能表现出张煌言一生的忠勇气节。

【071】金家瑞:《张煌言》,上海: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110页)

综述明末爱国志士张煌言一生事迹,依次为〈投笔从戎〉、〈辞乡航海〉、〈平冈结寨〉、〈保卫舟山〉、〈两入长江〉、〈奔走闽浙〉、〈光复名城三十座〉、〈潜行穷山二千里〉、〈最后的奋斗〉、〈垂节义于千龄〉十章,最后加〈结语〉及〈后记〉。所用资料主要是张煌言的诗文以及较为直接的记载,对于因传闻有出入而叙述不一致的材料,则加以必要的考证,力求史事正确,而且引用资料都注明出处,方便参考。

【072】李振华:《张苍水传》,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242页)

本书叙述张煌言(号苍水)一生事迹,分八章:(一)〈鄞县城中一少年〉;(二)〈浙东起义〉;(三)〈海沸山奔的大时代〉;(四)〈三入长江〉;(五)〈北征记〉;(六)〈徘徊闽浙〉;(七)〈濡羽救火的鹦鹉〉;(八)〈从入山到就义〉;书末附有年表。此书相信是作者根据所撰《明末孤臣张苍水传》(1953)加以增订改写而成。

【073】余宗信编著:《明延平王台湾海国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5年。(112页)

本书是作者于1935年间整理旧稿而成,用编年方式,叙述满清入主中国后,「郑成功以一个藩臣,不忍家国之沦亡,奋其孤忠,号召健儿,建国海上,与异族相抗争,明祚赖以延续者,历三十七年」的经过,条目清楚,就有关史事的考证亦详,颇可参考。

【074】朱偰编著:《郑成功──明末解放台湾的民族英雄》,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68页)本书叙述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生平和事业,特别着重他领导人民反抗清朝统治者以及从荷兰侵略者手中夺回台湾、经营台湾的业绩。全书结构如下:(一)〈郑成功的时代背景和家庭出身〉;(二)〈郑成功抗清复明的斗争〉;(三)〈郑成功解放台湾的斗争〉;(四)〈郑成功经营台湾〉(屯田开垦、招致沿海移民、郑死后的台湾);最后为〈结束语〉。

【075】稻垣孙兵卫:《郑成功》(日文),台北:台湾经世新报社,1929年。(634页)

本书是用日文叙述郑成功史事的较早期著作之一,在台湾出版,内容依次为〈明之乞援与日本政府〉、〈郑成功之奋起与日本关系〉、〈郑成功之最盛时期〉、〈郑氏以前之台湾与日本〉、〈台湾与荷兰及西班牙〉、〈郑成功之领有台湾〉、〈台湾王郑成功之末期〉、〈第二世郑经之初期〉、〈郑经在南中国之活跃期〉及〈郑家三世之末期〉,共十章。

【076】石原道博:《国姓爷》(日文),东京:吉川弘文馆,1959年。(121页)

郑成功因南明唐王赐以明朝王室朱姓而有「国姓爷」之称。本书是叙述郑成功一生事迹的传记,据作者在〈序〉中所云,书名《国姓爷》的原因,只是因欲区别作者前此所撰《郑成功》(三省堂,1942年)一书而已。全书分六章,〈褔松诞生〉、〈抗清复明〉、〈日本乞师〉、〈南京攻略〉及〈台湾解放〉五章以记叙史事为主,第六章〈国姓爷论〉则评价郑成功在历史上的位置、影响等,并比较日本、中国、西洋三方面对郑成功的看法。书末附世系图、简略年谱、参考文献等。

【077】苏雪林:《南明忠烈传》,上、下编,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132+110页)

本书叙述南明爱国志士事迹,分为两编,各十章。上编有:(一)〈扬州的失守与南京的陷落〉;(二)〈左懋第及袁继咸等之死〉;(三)〈杭州迎降与刘宗周等之死〉;(四)〈因反抗薙发令而倡义的江南各郡县〉;(五)〈鲁王监国浙江与起兵〉;(六)〈唐王建号闽中及其殉国〉;(七)〈广信建昌抚州与赣州的兵事〉;(八)〈江浙密盟起义的团体〉;(九)〈舟山始末〉;(十)〈浙东皖鄂各地的游击军和义民〉。下编有:(十一)〈桂王即

位与广东兵役〉;(十二)〈武冈播迁与湖南兵役〉;(十三)〈金声桓李成栋反正与失败〉;(十四)〈肇庆朝政之概况〉;(十五)〈何堵之死与湖南的沦陷〉;(十六)〈瞿张之死与广西的沦陷〉;(十七)〈桂王受胁孙可望与抗节诸臣〉;(十八)〈桂王奔淇入缅与其末路〉;(十九)〈张煌言之事功及其被执〉;(二十)〈郑成功与台湾始末〉。

【078】石原道博:《朱舜水》[人物丛书83](日文),东京:吉川弘文馆,1961年。(10+301页)

朱舜水(1600-1682)是明末大儒,明朝灭亡后拟借外国力量光复祖国,往来于日本与大陆之间,最后投赴日本,成为水户藩的宾客,对水户学有颇大的影响。本书是朱舜水的传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中国时代〉叙述他的早年生活、海外经营、安南之役、北征从军及投赴日本的事迹;第二部〈日本时代〉叙述他流寓长崎、东上、定居江户至逝世时为止的事迹。第三部〈朱舜水论〉分析学问思想、生活、与知友门生的交游、中日两国有关的记录、研究的经纬和考证等。末后附简略世系图及年谱及参考文献。日人研究朱舜水,多侧重于朱舜水与日本的关系,本书第一部颇能补前人的不足,第二部亦能综合有关的研究成果。

【079】汪毅:《王船山的社会思想》,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62页)

王船山(1616-1692)本名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本书介绍他的一生,并论述他的重要思想,全书结构如下:(一)〈小引〉描写明末的时代背景;(二)〈青年时代〉、(三)〈战斗生涯〉叙述王船山的事迹;(四)〈爱国主义〉、(五)〈历史哲学〉、(六)〈政治思想〉、(七)〈伦理观点〉阐明王船山的思想,特别是对社会的看法;(八)〈烈士暮年〉略述他的晚景和心态;(九)〈小结〉指出王船山在社会思想方面的几个主要贡献,具体地说,第一,他建立了一个发展的历史观,破除神秘主义对于历史科学的影响;第二,他本着实是求是的态度论述古代社会,打破儒家传统渲染的三王盛世的观念,推翻了复古主义的理论根据;第三,他提出人性发展的学说,结束了古代形而上学的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第四,他指出「动」与「欲」的重要性,因而成为清代思想家反道学运动的先锋;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把这些思想,全部贯穿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毫无保留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作者并推崇王船山为「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

【080】高准:《黄梨洲政治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学院政治研究所,1967年。(188页)

本书实为一长篇论文,分成四部分:(一)〈引论〉略述宋明以来政治思想之贫弱及明代政治社会之专制腐败;(二)〈身世与思想渊源〉述黄梨洲之一生行事,并为他的思想作一探源工作;(三)〈政治思想〉阐论黄梨洲的民本原理,从民本到民权的发展,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对治国方略的意见,以及《明夷待访录》一书对象之探索等,认为是元末明初以来反专制思潮之极峰;(四)〈结论〉指出黄梨洲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贡献为痛击专制、伸张民权、注重民生、重视制度,而弱点则在于思想自由之忽略、未能真正保障民权以及议论未能澈底。书末另附〈论孔孟荀政治思想之异同〉一文。

【081】张慧剑:《李时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年初版,1978年第二版。(52页)

李时珍(1518-1593)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毕生献身于医学、药物学的研究工作;他所编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不仅总结了中国二千年来在药物学上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是一部具备了初期的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巨著,贡献极大。但是,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十分简略,作者多方搜求,并亲身访问了李时珍的家乡蕲州,察勘其故居遗址及收集当地人民的传说等,写成这本比较通俗性的传记。全书约三万余字,分为八节,叙述李时珍的幼年、开始行医、专心钻研医学十年、与方士的邪说斗争的情形,1552年三十五岁开始计划编写《本草纲目》时走遍山野进行实物考察、1556年左右被荐举到北京太医院任职约一年时得以增广见闻、1565年后多次到各地旅行吸收经验和搜集失传古方、终于1578年写成了百余万字的《本草纲目》的经过,以及此后在南京的生活和晚年继续从事著述等,对李时珍一生的评价极高。附:本书作者另有《李时珍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年,71页),未见,内容是否相同,不得而知。

【082】《朱元璋评价问题汇编》,香港:杨开书报供应社,[缺出版年份]。(31页)

这是一本中文打字的油印小册子,辑录1965年间上海《文汇报》上有关朱元璋评价问题的论文三篇:(一)谢季〈朱元璋蜕化变质的原因是甚么?──与吴先生商榷〉;(二)徐连达〈也谈朱元璋政权性质和转化问题〉;(三)谢天佑〈《朱元璋传》读后〉。主要都是环绕着吴晗《朱元璋传》一书而作出讨论。末后附范大声的〈是失败还是胜利──对历史上农民战争的一点看法〉。

【083】谷口规矩雄:《朱元璋》[中国人物丛书9](日文),东京:人物往来社,1966年。(276页)

叙述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事迹,首二章概论元朝末期的社会及农民动乱;三、四章记述朱元璋的出身及抬头;

五、六章叙述先元璋大破陈友谅于鄱阳湖、战败张士诚以至取得最后胜利的经过;七、八章描写大明帝国的建国及朱元璋所施行的独裁政治;九、十章分述胡惟庸、蓝玉之狱,特务政治和文字狱;十一章描述晚年的孤独生活。书末附简略年表及索引。

【084】寺田隆信:《永乐帝》[中国人物丛书10](日文),东京:人物往来社,1966年。(282页)

本书分为十二章,叙述明帝国之成立、永乐帝朱棣的身世、与建文帝的关系、靖难之变、登帝位征漠北、对外积极政策,并兼及明朝与日本的关系、郑和远征南海等,最后就永乐帝时代作一综述评价。书末附简略年谱及索引。

【085】王馨一:《刘伯温年谱》[中国史学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13页)

本书是明初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至明太祖洪武八年,1311-1375)的年谱,对于刘基的后裔亦有简略的介绍。年谱以外,另设〈后编〉,列举刘基的重要著作。

【086】杨铎:《张江陵年谱》[中国史学丛书],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126页)

本书是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1525-1582)的年谱。因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故以地称张江陵。按此书正文部分仅81页,记述颇为简略,附录张居正子懋修〈先公致祸之由敬述〉、宋学洙〈张文忠公遗事〉及著者选辑〈评论集要〉、〈江陵名言钞〉、〈江陵文集可读录〉。

【087】唐新:《张江陵新传》,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8年。(350页)

叙述张居正所处之时代背景,读书时代,担当大任以后的行事,他的政治观念、治术与成就,用人本领,经略国事之种种措施及行政作风,后期宦海浮沉以至被抄家的原因,一生是非的评价等等,分为二十五章,并附身世简表等等。

【088】陈翊林:《张居正评传》,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192页)

本书介绍明代大政治家张居正(1525-1582)的生平及事业。第一章〈时代家世与年表〉;二至八章叙述张居正自少至老各期的概况,依次为〈少年时代〉、〈入仕时代〉、〈归田时代〉、〈再入仕时代〉、〈柄政时代〉(三章);第九章〈品性与抱负〉,第十章〈治术与政论〉,第十三章〈学术与著述〉,分别阐明张居正的性格、治术、吏治、兵略及学术等;最后第十四章〈评论〉总括作者对张居正的看法。

【089】赖家度、李光璧:《于谦和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80页)

本书叙述1449年瓦剌进攻明朝,在土木堡俘虏明英宗朱祁镇后直逼北京时,以于谦为首的爱国之士展开京师保卫战、击败瓦剌入侵的经过。此外,对于于谦的生平亦有详细的介绍,可以同时作为于谦的传记看待。全书构成如下:(一)〈于谦的家世和成年〉;(二)〈于谦入京和从征高煦〉;(三)〈巡抚山西、河南十九年〉;(四)〈于谦和宦官的斗争〉;(五)〈瓦剌南侵和「土木之变」〉;(六)〈明帝国首都面临战争〉;(七)〈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八)〈明代北边国防的加强〉;(九)〈夺门悲剧〉。

明代都司卫所与地方史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明代相当一部分卫所具有“实土”性质,这是学界把卫所的研究与地方史地结合起来考察的前提,通过对地方卫所沿革、组织形式、职能和它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来认识地方社会,在明代卫所的研究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沿边、沿海都司卫所相比内地而言具有更加鲜明的地理特征,它们的沿革演变直接反映出明代的边防建设、民族政策,甚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升降。在内地,都司卫所虽然与州县相错,然而它们分别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管理系统,各个卫所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对于研究明代制度、社会经济乃至清前期地方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州县赋役制度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卫所的因素在明清地方史的研究中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都司卫所地方史研究综述 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明代卫所治土辖民的特征,并依据其田土分布特点将之区分为“实土卫所”和“非实土卫所”[1]。在此基础上,顾诚先生提出明代疆土是由两大行政和军事系统管理的观点[2]。而周振鹤先生、郭红等人则先后提出、发展和完善了“军管型政区”的概念[3]。以上看法的提出无不基于明代都司卫所在边疆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不仅承担着边防职能,而且在这种组织方式下管理地方,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特征。也正是因为明代都司卫所的这种地理特征,使得它在明代乃至清代地方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试图从地方史的角度对相关卫所及其变迁的研究作一次初步的爬梳。兹以辽东、西北、西南、沿海、内地为序分别叙述之。 一、东北卫所与地方史研究 辽东地区最先受到学界的关注。对于都司卫所沿革的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次形成一个热潮,体现在学界对辽东问题的关注上,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学术态势有关。“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地区的形势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而明清嬗替,满洲兴起的历史在此前的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已经融入当时的民族主义背景,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激起了学界对东北史地研究的热情。还有,以孟森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对东北史地和满洲开国史的研究也为这一时期继续研究东北史地积淀了深厚的学术资源。这样,人们对明代卫所研究的视域最早聚焦在东北地区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早期研究辽东地区卫所的主要都集中在卫所以及都司的沿革考释上。张维华的《明辽东“卫”、“都卫”、“都司”建制年代考略》(《禹贡》1934年4月,1卷4期)和《明代辽东卫所建制考略》(《禹贡》1934年6月,1卷7期)、李晋华《明代辽东卫所归附及卫所都司建制沿革》(《禹贡》1934年9月,2卷2期)、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努尔干都司考》(《燕京学报》1947年12月第3期)是较早的专篇论文。 建国以来研究辽东地区的都司卫所的研究不但深化,一方面继续考据卫所的基本沿革情况,另一方面更加侧重于卫所制度的综合研究。同时,注意民族关系,注意把明、女真、朝鲜三边的关系联合起来考察,把制度史与社会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继续从沿革地理的角度研究辽东地区的卫所,如杨旸《明代亦儿古里卫的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 1期),杨旸、吕昆《明政府对乌苏里江流域及东海滨地区的卫所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陈福林、杨旸《明朝对葛林卫的管辖》(《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徐建竹《明代建州卫新考》(《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和《论建州左卫的建立与变迁》(《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杨旸、傅朗云《明代松花江流域卫所设置考略》(《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3年1期),李鸿彬《简论三万卫》(《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等。徐桂荣、刘正堃《明代辽东都司诸卫辖所考》(《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一文考证出辽东军卫未必辖制5个所,推翻了明代一卫辖五所的一般说法。张世尊《明初辽东二十五卫建置考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2期)对辽东二十五卫的建置作了详细地考证。研究辽东地区军屯、军户等与卫所制度相关的论著逐渐

公司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公司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作者:王建华、胡蓉)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覆盖并整合公司办公自动化(包括档案系统)、项目综合管控、市场经营管理、综合项目管理、决策驾驶舱等方面的信息,解决项目部、分局、公司间各为一体的信息孤岛,建成公司集中的信息数据库,最终形成数据仓库,实现公司在项目综合管理方面的全面信息化、高度集中和系统化,对项目管理向精细化、精益化迈进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项目管理系统的基本情况 1、项目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及意义 建设背景:根据建市[2007]72号及建市[2007]241号文件要求,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幅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在新修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特级资质标准增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考核内容,而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核心内容,其所占考核权重达50%。为此,为顺利完成企业资质的重新核定工作,根据资质核定信息化建设的考评要求,公司于2009年5月引进了易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项目管理软件》,并结合公司自身管理需求进行了系统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并于2009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建设目标:项目管理系统是以项目为管理对象,覆盖项目从招投标-开工-竣工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和各个业务环节的管控。通过系统的实施,可建立公司、区域分局(专业分局)、项目部三级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满足各管理

层级管理需要,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以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建设意义和实施必要性:从企业层面讲,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实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建设部特级资质考评的硬性要求(在建项目使用综合项目管理系统需达项目总数的50%以上,近两年项目竣工管理、档案管理使用率为50%以上),更是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管理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根本需要,它的实施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项目层面讲,系统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块划分和流程设计,促进项目管理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了以数据为依据的科学决策方法,规范了施工管理中的经济活动,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型,是项目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系统的实施对项目管理向精细化、精益化管理迈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系统架构 从管理架构划分,系统分为业务执行层、管理控制层和决策规划层,即各项目-区域分局(专业分局)-公司三层结构。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不同管理层的审批流程、数据汇总、信息传递。其管理层级体系如下:

安徒生生平简介

安徒生生平简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4.2~1875.8.4),诞生于丹麦富恩岛奥登塞小镇,是19世纪的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候,他孤僻自卑,生性敏感,长得其貌不扬,没有人缘。 早年他的际遇不佳,父亲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匠,一字不识。他从小家境贫寒,没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对文学有一颗赤诚和执著的心,正是这样不懈的努力,安徒生终于获得了成功。 安徒生不仅是个童话作家,也是个诗人、剧作家、旅行家,他还擅长剪纸呢! 因为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他强烈地感到:最需要阅读的人,莫过于穷苦的孩子。为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的温暖,受到一点教育,使他们热爱生活、美和真理,他为他们创作了些美丽的作品,那就是今天流行于世界各地,体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安徒生一生经历坎坷,在在他年老的时候,他的故乡奥登塞市的居民赠他以奥登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 安徒生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为《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打火匣》、《坚定的锡兵》《野天鹅》、《她是一个废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红鞋》等。 安徒生作品特色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被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作品体裁手法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小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指标体系简介

指标体系简介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合作项目。生态城将致力于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为中国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实现上述目标,生态城认真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选址区域的实际,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四个方面,确定了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指标体系的制定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 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简单罗列;同时,应具有操作性,既要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又要在实践中可以测量得到或通过科学方法聚合生成。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衡量指标要以量化为主,但对于一些在目前难以量化且意义重大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 3.特色与共性相结合原则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综合指标,以利于其在不同区域复制和推广;同时,也要突出自身特点,形成区域特色。 4.可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设定的指标在近期能够实现,又要考虑杜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使指标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指标解读 控制性指标 区内环境空气质量 指标规定,区内环境空气质量好于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不小于310天/年(相当于全年的85%);SO2和NOx好于等于一级标准的天数不小于155天/年(相当于达到二级标准天数的50%)。本指标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执行。 中新天津生态城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科学合理绿化,净化空气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本指标的实现。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受区域大环境影响较大,要达到指标要求,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控制大气环境污染,实现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 指标规定,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到2020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现行标准IV类水体水质要求。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建设,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选址所在地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改善辖区内地表水环境,并通过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与湿地修复等措施.构建水生态与水循环体系,不仅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最大特色与成果之一,也将对我国北方水质性缺水城市起到重要的 示范作用。 水喉水达标率 指标规定.水喉水选标率达到1OO%。水喉水标幸指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现行标准的水质达标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 名词解释 《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臵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他认为“心之本体无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_陈时龙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 陈时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007年的明史研究,在通俗历史读物的催动下,一时竟成“显学”。明史研究者在各个具体领域内默默耕耘,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明史研究专著约102部,论文约989篇。以下仅就笔者阅读所及,分而述之。不周之处,敬请同行谅解。 一、著 作 政治史方面,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社科文献出版社)考察了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群臣的遭遇,进而检讨了大礼议之后的人事巨变对明代中后期政治伦理转向的影响。军事史方面,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线装书局)逐一考察了明代军户的来源、形成、饷粮、组织管理、职业选择、后勤保障等问题。法制史方面,丁玉翠《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研究: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的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对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的立法、刑责、裁量等问题作了阐述。范金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南京大学出版社)对商会产生以前及之后的商事纠纷、商业诉讼以及商人对当官应值的额外负担的诉讼、商帮之间的商事纠纷及诉讼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社会史方面,周致元《明代荒政文献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在概述明代以前及明代的荒政文献之余,对明代的救荒思想、备荒及救荒制度进行了探讨。另外,社会史方面的著作还有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中华书局)、李长森《明清时期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中华书局)、王美英《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思想文化史方面著作较多,有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传《明代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傅小凡《李贽哲学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马晓英《出位之思:明儒颜钧的民间化思想与实践》(宁夏人民出版社)、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重庆大学出版社)、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等。民族关系方面,有伍莉《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宗教史方面,有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梅莉《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外关系方面,有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景莲《明清澳门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地理方面,有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人物研究方面,有吴建华《明代经世儒臣丘》( 广东人民出版社)。资料整理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明清档案卷(明22008年第6中国史研究动态期

“中国建筑500强”第六位——中国中冶

中国中冶——“中国建筑500强”位列第六 [入选理由]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总目标的指引下,中国中冶阔步前行,一个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一个崭新的中国中冶,已开始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背景资料】坚持管理创新冶金建设巨擘 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冶)是以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为核心竞争力,以强大的冶金建设能力为依托,以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多专业、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之一,也是中国经营历史最久、专业设计和建设能力最强的冶金工程承包商,是中国冶金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中国中冶按照“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的发展总战略,在逐步实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形势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多业并举产业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冶文化体系,2009年9月,中国中冶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成功上市,翻开了驾驭资本市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2010年,中国中冶连续第二年跻身“中国建筑500强”企业排名,位列第六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蔓延和世界经济的严重衰退,中国中冶秉持“持续创新发展,共铸世界未来”的社会责任理念,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企业转型步伐,实现了生产经营的稳定增长。2010年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升至第315名。 中国中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得到了权威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企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2009年,在中国500强排名中,位居第27名,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功勋单位”称号。中国中冶被科技部、国资委和总工会联合命名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财政部中央级建筑施工科技研发项目奖励评审成果一等奖1项,冶金科学技术奖1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1项银奖5项。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09年公布的“225家全球最大承包商”中排名第9位。 中国中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得到了权威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企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2009年,在中国500强排名中,位居第27名,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功勋单位”称号。中国中冶被科技部、国资委和总工会联合命名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财政部中央级建筑施工科技研发项目奖励评审成果一等奖1项,冶金科学技术奖1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1项银奖5项。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09年公布的“225家全球最大承包商”中排名第9位。 中国中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得到了权威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企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2009年,在中国500强排名中,位居第27名,荣获“中国最具影

安徒生成长历程

安徒生成长历程: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麦的欧登塞。父亲是一名鞋匠,体弱多病。母亲长父亲几岁,是一名洗衣妇。一家人住在一间窄小的房子里。在父母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尤其是母亲的溺爱,使安徒生很早就展现了其想象才能。他在家中塔起了玩具剧场,并且给他的木偶做衣服,同时他还阅读所有可能借到的戏剧剧本,这些剧本包括路维·郝尔拜(Ludvig Holberg)和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来他甚至记下了莎士比亚的所有剧本(来源请求)。 1816年安徒生的父亲逝世,他给安徒生留下了所有的制鞋工具。安徒生也因此辍学在家。在这一期间他在织工和裁缝那里当过学徒,还在一家香烟工场做过工,并且有逸闻称那里的同事们戏称他是女孩子,还脱裤子检查过。据证实,在1819年的复活节,安徒生在位于丹麦菲英岛北部港市欧登塞的圣克努特大教堂开始考虑他的未来。因为他希望成为一个歌剧演唱家,于是在1819年的九月去了哥本哈根,由于声音好,他被丹麦皇家剧院雇佣;但不久后嗓子却坏了,并且失业。据指,起初他在剧院里被当作一个疯子,所以受到冷落,甚至差点饿死。 不过他得到了音乐家Christoph Weyse和Siboni的帮助,后来还得到诗人Frederik Hoegh Guldberg(1771年—1852年)的相助。虽然歌唱家的梦想破灭,可他还是被荷兰皇家剧院接纳为舞蹈学徒。同时他开始写作。由于他在后来变得懒散起来,所以逐渐失去了Frederik Hoegh Guldberg对他的厚爱;不过这时安徒生开始得到了皇家剧院的主管乔纳森·柯林(Jonas Collin)的帮助,后来他们两人成为终身的朋友。 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对这个奇怪的男孩产生了兴趣,他决定把安徒生送到斯莱格思(Slagelse)的语法学校去深造几年。在启程之前,安徒生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书:《Ghost at Palnatoke's Grave》(1822年)。在1827年之前,这个并不情愿的后进生先是留在了斯莱格思,后来又去了位于艾森诺(Elsinore)的另一所学校。他在学校中仍然表现的得怪异,不合群,老师也常责骂他。他后来说这些年是他生命中最黑暗和痛苦的时期。最后,柯林终于让他毕业了。之后,安徒生去了哥本哈根。 作家经历: 在他的朋友们认定他的古怪不会有好结果,从而对安徒生放弃希望之后,1829年他终于发表了一部比较成功的《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然后马上又发表了一出闹剧和一册诗集。这三部作品之后,他又写不出来了。1833年,丹麦国王发给他一小笔生活费,安徒生以这笔钱第一次漫游欧洲。在Le Locle, in the Jura, 他写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安徽师大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七)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一、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 明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文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学术界将这一段历史大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高度发展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和巩固明朝统治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行中书省,改设十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方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大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行里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大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自颁写《大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南北榜案”以及文字狱,以打击功臣与豪强;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氏的统治等。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鼓励垦荒,实行屯田,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等。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朱棣在位期间,成功地削除了明初的藩王势力,并通过设置内阁,任用宦官,设立东厂等,继续强化君主专制。他为了安定北方边陲,曾多次亲征,并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他还改变明初的闭关政策,多次派郑和等使臣出使海外诸国。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的努力,到了洪熙、宣德时,明朝的统治呈现出稳定和繁荣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

科研项目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科研项目简介 基于WEB的PDM系统简介 基于WEB的PDM系统是运行在网络环境下对制造业产品生产流程及产品数据进行管理的实用软件。该系统从项目申请审批到项目完成共设置了项目管理、文档管理、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和工作流管理四大基本功能模块,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配置了人员管理和系统管理。每个模块在完成一定功能的基础上,并与其它模块存在数据访问的接口,这样使各个模块间自如地访问数据。 基于WEB的PDM系统是制造行业的一个管理集成平台,实现对产品的数据流程管理。系统采用基于J2EE 的Weblogic四层体系架构,即用户层、Web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信息层。采用了中间件、组件技术,在开发中利用了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的建模技术,程序的编写使用EJB、Servlet、JSP技术,增强了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性。在数据库设计上,采用了Oracle数据管理理念,保证了数据管理的长期有效性。用户使用系统时,在他面前展示的只是WEB页面的更新与链接。整个数据管理的流程对用户而言是完全透明的,用户做得只是发出请求、提交请求和最终得到结果。 通过使用该系统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减少了试制过程的周转时间,减少了原材料消耗,降低了产品生产的费用,大大优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试制成功率,从而加强了材料的利用率,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的费用。 该系统已成功用在山东天幕集团总公司,曲阜市金皇活塞有限公司,曲阜市天博汽车配件公司,使用一年多来,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们正在中小制造行业推广应用该软件系统。该系统的使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效益: 1.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节约人力和物力 2.文档、图档管理方便有效合理 3.能够做到实时监控工作流、项目进展的情况 4.可以在网络上发送产品企业的信息 它实现了数据管理的统一化、信息化,工业制造的自动化、精确化,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降低内部生产成本和外部索赔成本。 该系统200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系统适用于各生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业更合适,软件和硬件总投资约10万元人民币。 基于工作流的柔性PLM系统简介 基于工作流的柔性PLM系统采用基于WEB的B/S模式,支持对产品从需求、规划、设计、生产、供应、销售、客户、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再用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与过程。它集成了与产品相关的产

关于安徒生的资料-关于安徒生的资料 安徒生简介

关于安徒生的资料-关于安徒生的资 料安徒生简介 皇帝的新装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写于1837年,是他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课文具体描述的是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发掘的则是

看得见的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童话首先交代皇帝喜欢穿新装的怪癖,这是整个故事的引子。接着写骗子投皇帝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开始“做”新装。这是故事的开端。顺着做新装,写皇帝派人去看新装。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口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文章细腻地描绘了从皇帝到大臣参加游行大典前后的丑恶表演,

最终使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场出丑。这是全文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童话以骗开始,以骗结束。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问题研究 1.夸张和想像的运用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历史上那种只顾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是屡见不鲜的,童话家安徒生根据这样的现实加以想像和夸张,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到整个情节的安排,从开头到结尾,全面而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和想像。关于安徒生的资料比如开头一段,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军队,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用这样夸张的笔调开头,

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明清史2017.10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代的中国已处于传统社会的后期,新旧杂陈, 同期的欧洲正快速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明代史 的研究,涉及这一时期的各个领域,又直接受不同研 究者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粗略统计,本年 度明史研究的专著约50余种,论文超过500篇。总 体而论,明史研究者能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求创 新寻融通,既关注社会热点又有所坚守,成果丰 硕。为评述的方便,笔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关注 点,对论著略加分类。限于学识和篇幅,难免遗珠弃 璧,请同仁批评。 一、热点:“一带一路”与中外关系史。1.“一带一 路”成为研究新热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过三年 时间,研究热潮已席卷全国,各类研讨会密集举办, 一些期刊还开设了相应的专栏。《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设有“丝绸学研究·丝路文化”专题,其中万明 《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第5期)认为,明初从 农耕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走势和郑和七下西洋形成 的国际秩序,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建立 了新的国际秩序。《暨南学报》第4期设“国际政治与 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专题,其中万明《乡国之 间:明代海外政策与海外移民的类型》认为,洪武朝 开启了国家主导的国际移民类型。刘迎胜《丝绸之 路的缘起与中国视角》(《江海学刊》第2期)分析了15世纪欧洲崛起时内含的中国因素和明清中国在应对世界大变局中的教训。晁中辰《明永乐帝为柯 枝封山考——以〈明史·柯枝传〉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认为明朝永乐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 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陈支平《福建客家的从商性格与连城海丝之路》(《历史教学》第2期下半月刊)从闽西客家人的基本生态入手,认为从商习俗扩大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视野。涂丹与刁培俊《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古代文明》第4期)、汤开建《明清时期外来植物引入澳门考》(《中国农史》第5期)、陈春晓《宋元明时期波斯绿松石入华考》(《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等研究了丝路经济带上的香药、茶叶、植物、绿松石等物资往来。赵世瑜、杜洪涛《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中国史研究》第3期)认为东江贸易实际是16—17世纪东亚贸易,乃至全球贸易史的重要组成。张海英《14—18世纪中朝民间贸易与商人》(《社会科学》第3期)认为民间商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中朝两国的政策许可,往来开展商贸活动。 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关系史。广义的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根本的古代东西交通的各条通道”(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近年,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南海争端,明史研究中的郑和下西洋、东亚局势、西学东渐、西方殖民者东来等成为热点。 刘晓东、年旭《禁倭与申交:明太祖对日交涉目的探析——以洪武初年的对外诏书为中心》(《外国问题研究》第1期)认为,明初对日交涉围绕“禁倭”与 2016年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彭勇 【作者简介】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17.4.13~20 【动态与综述】 · ·68

中冶集团旗下设计院

那还是由从原冶金部直属院校毕业的本人来做个回答吧: 中冶集团的全程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原来曾叫过“中国冶金建设集团”这个名字,中冶集团保留了原冶金部从事经营的一些机构和子单位,如设计院、咨询公司等窗口单位。其下属的设计院有: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建研院 中冶北京冶金设备研究设计总院设备院 中冶沈阳勘察研究总院沈勘院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恩菲)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北钢院)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冶重庆钢铁设计研究总院重庆院)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武汉院)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包钢院):)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大马院):) 中冶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总院焦耐总院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鞍山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鞍山院)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冶长沙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长沙院) 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沈勘工程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武勘院 中冶武汉冶建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武汉冶建 这里面还是那5家钢铁大院相对较好,重庆院老大,北京院和武汉院差不多,包钢院紧随其后,大马院最后(地方差,没办法),但中冶的技术实力比较强,很多单位在某些技术领域有绝对垄断的知识产权,国家现在的钢铁产业也是十分的强盛,所以到哪都能学到一技之长,并且可以安居乐业,这点,从目前去在钢铁院的同学的情况来看,是十分准确的,投资大,钱多么,能做钢铁设计的又没几个,没办法。 —————————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采集本站信息 声明@本文由playwater365发布并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 如有侵犯作者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或致信zyf7679@https://www.doczj.com/doc/a215923654.html,,本站将立即修改 或删除.

2006年明史研究综述_陈时龙

2006年明史研究综述 陈时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06年出版的明史著作约110种,各种刊物发表的论文达1465篇。读者可参阅《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2006年明史研究目录》。限于篇幅,笔者此处仅就阅读所及综述如下。 一、著 作 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孟森《明元清系元通纪》(中华书局)、《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毓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王毓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皆经整理翻译出版。于浩选编《明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崔建英《明别集版本志》(中华书局)于学者搜索资料大有裨益。政治史方面,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以明末清初士大夫于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反应为研究对象,而刘中平《弘光政权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专意探讨南明弘光政权。制度史方面,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毅《明朝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张升《明清宫廷藏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进了明代驿站、班军、祭礼、陵寝、藏书、县级行政等制度的研究。经济史方面,范金民主编《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中国农业出版社)汇编多篇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相关的专题论文。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陈锋《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大学出版社)、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成淑君《明代山东农业开发研究》(齐鲁书社)、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福建人民出版社)、李德元《明清时期海内移民与海岛开发》(厦门大学出版社)等专著研究了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动与社会状况。社会史方面,陈宝良《明代城市生活长卷———飘摇的传统》(湖南人民出版社)着眼于明代城市生活,而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史研究》(群言出版社)、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则关注江南社会,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视野投向士人阶层。思想文化方面,林金树《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卷》(广西人民出版社)和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较全面地考察明代思想与文化;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周可真《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中 22007年第5中国史研究动态期

最新施工单位项目管理体系资料

一、组织机构本工程施工管理采用“项目法”管理模式,组建“昌平区2014年平原造林工程(27 标段)项目管理部”作为本工程的具体项目施工管理机构。 项目经理部全面负责、组织、指导全过程施工,并与业主、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密切配合、搞好施工组织协调及保障工作。 我公司委派优秀项目经理担任本分包工程项目经理,负责建设单位、设计方和项目部三方协调工作,统一调配公司资源,全面负责项目工作,并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工作进行监督、考评。 我公司委派丰富经验的总工程师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就项目的技术工作,以及结构、地形、铺装、种植施工等的质量及效果进行总的控制。 项目部下设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及各专业工程师、质检员、安全员等。 项目部下设四个专业施工队。 一、项目部组织机构图见下图(附图1)

本项目组织机构(附图1) 土 建 工 程 师

三、管理体系制度 (一)、施工现场考勤制度 1、工程现场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每天准时出勤。指纹打卡。工程开工后,工作时间为九小时。 2、工作人员处现执行任务需要向项目经理请示,填写外勤任务单,获准后方可外出。 3、项目经理外出需向分管副总汇报。 4、病假需出示病假证明书。 5、事假要向项目经理申请,填写请假条,一天以内项目经理批准,两天以内分管副总批准,三天以上董事长批准。获准后方可休息。并送行政部备案。 6、因工程进度需要加班时,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服从。由项目经理填写加班申请表。工作人员加班工资另计,项目经理不计加班工资。工作人员因自身原因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加班的,不计加班工资。 (二)、施工现场例会制度 1、自工程开工之日至竣工之日止,坚持每天举行一次碰头会。 2、每日例会由相关项目经理召集,施工员、养护班长及施工班组负责人参加。工程秘书记录归档。项目经理可根据问题扩大参加例会人员范围。 3、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提交例会讨论,报分管副总批准。例会中做出的决定必须坚决执行。

中国中冶2018年财务状况报告-智泽华

中国中冶2018年财务状况报告 一、资产构成 1、资产构成基本情况 中国中冶2018年资产总额为43,891,584.3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33,942,057.1万元,主要分布在应收账款、存货、其他应收款等环节,分别占企业流动资产合计的19.73%、16.97%和16.56%。非流动资产为 9,949,527.2万元,主要分布在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分别占企业非流动资产的41.07%、27.51%。 资产构成表 2、流动资产构成特点 企业流动资产中被别人占用的、应当收回的资产数额较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36.28%,应当加强应收款项管理,关注应收款项的质量。

流动资产构成表 3、资产的增减变化 2018年总资产为43,891,584.3万元,与2017年的41,456,517.4万元相比有所增长,增长5.87%。 4、资产的增减变化原因 以下项目的变动使资产总额增加:其他应收款增加1,486,756.6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增加132,668.3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 112,415万元,预付款项增加105,576.8万元,货币资金增加88,368万元,无形资产增加71,454.6万元,长期投资增加61,381.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56,673.3万元,在建工程增加48,229.9万元,应收股利增加10,184.8

万元,其他非流动资产增加5,333.3万元,应收利息增加1,642.6万元,工程物资增加664.2万元,共计增加2,181,348.9万元;以下项目的变动使资产总额减少:商誉减少110.3万元,长期待摊费用减少2,635.2万元,应收票据减少32,110.3万元,固定资产减少123,345.8万元,其他流动资产减少131,183.3万元,应收账款减少653,746.5万元,存货减少6,068,455.7万元,共计减少7,011,587.1万元。增加项与减少项相抵,使资产总额增长 4,830,238.2万元。 主要资产项目变动情况表 二、负债及权益构成 1、负债及权益构成基本情况 中国中冶2018年负债总额为33,624,639.9万元,资本金为2,072,361.9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0,266,944.4万元,资产负债率为76.61%。在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为29,706,493.5万元,占负债和权益总额的67.68%;短期借款为4,780,931.6万元,非流动负债为3,918,146.4万元,金融性负债占资金来源总额的19.8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