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栗绍文副教授

一、概述

(一)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概念

今年4月30日是世界兽医节。 2001年世界兽医协会正式设立世界兽医节,其宗旨是促进兽医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对兽医为增进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所做贡献的认识。

2005年的主题是:兽医满足社会需要。谈起兽医的职责与作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防治动物疾病,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无疑,这是极其重要的。在中国,每年动物疾病给畜牧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200亿元。因此,防治动物疾病,对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兽医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作用,社会公众对其缺乏应有的认识,这就是兽医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作用。

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在“从农场到餐桌”或者说“从畜舍到餐桌(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链条上,有着生产、屠宰、加工和分销等诸多环节,兽医在生产源头、屠宰环节上起主要作用,从而为保证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须知,即便在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也是大问题。2002年WHO的一个专家组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美国每年约7600万人患有食源性疾病,其中32.5万人住院治疗,5200人死亡。在欧洲,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是将食品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防制人兽共患病,从源头上减少人类感染。国内最近3年卫生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狂犬病的死亡人数和病死率均居第一位。现在世界上已知存在的人兽共患病有250多种,其中对人有重要危害的人兽共患病约有90种。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由于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的日益扩大,旅游业的发达,加之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人类社会面临着新出现和再出现人兽共患病的问题。所谓新出现人兽共患病是指由于病原体或寄生虫的改变或进化而引起的新感染,其宿主范围、传播媒介、致病性或病毒(菌)株出现新的变化,也包括发生的过去未被认识的感染或疾病。而再出现人兽共患病是指又发生的已知疾病,但其地域范围有变动或宿主范围扩大或患病流行率显著增加。据WHO,在最近十年,感染人类的新发病有75%是由源自动物或动物产品的病原体所致。

从此可见,兽医不仅在为畜牧业的发展服务,也在为人类健康服务;动物卫生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医学实践正在从减轻病人痛苦与恢复健康,逐步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人体健康的目标上来;从为个人保健发展到保障群体健康上来;从单纯保障人群健康发展到保障人群健康与生态平衡发展上来。与此同时,兽医学的概念和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兽医学正在向现代兽医学改变。二者区别在于:传统兽医学偏重于畜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现代兽医学则注重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同时兼顾畜禽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但会给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许多是人兽共患病,人们若接触病畜禽或其产品,以及食入病畜禽的动物性食品,就有可能发生食源性感染。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

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物不仅通过污染空气、水源、土壤破坏生态平衡,通过呼吸、饮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进而通过高残留量的动物性食品危害人类的健康,有的环境污染物还有致畸作用从而影响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因而,维护、促进人类健康和保障养殖业发展的双重任务,推动着兽医与医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兽医公共卫生学。

What is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In 1975, VPH was de?ned by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as “a component of public health activities devo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veterinary skills, knowledge and resources to the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human health”。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将兽医公共卫生(VPH)定义为“公共卫生活动的组成部分,其致力于应用专业兽医技能、知识和资源以求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VPH) was defined by the WHO consultation on "future trends in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held in Teramo, Italy in 1999 as "the sum of all contributions to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humans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veterinary science".

1999年,WHO在意大利Teramo举行的“兽医公共卫生的未来趋势” (2002年发表)咨询会上将兽医公共卫生的意义进一步拓展,定义为“通过理解和应用兽医科学对人类体质、精神和良好社会生存环境的所有贡献的总和”。

Human health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animal health and production. This link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populations, and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close in developing regions where animals provide transportation, draught power, fuel and clothing as well as proteins (meat, eggs and milk). In both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owever, this can lead to a serious risk to public health with severe economic consequences. A number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known as zoonoses) are transmitted from animals to humans. Veterinary medicine has a long and distinguished history of contributing to the maintenance and promotion of public health.

人类的健康不可避免地与动物健康和生产相联系。这种人类和动物群体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在通过动物提供运输、劳力、燃料和衣服,以及作为蛋白(肉、蛋、乳)的发展中地区显得尤为紧密。不过,在发展中和工业化的国家,这可以导致对公共卫生严重的威胁和严重的经济后果。许多可传染性疾病(人兽共患病)是从动物传给人的。兽医对于维持和提高公共卫生的贡献已经有长久的而且是卓越的历史。

The core domains of VPH include the following: diagnosis, surveillan ce, epidemiology, control, prevention and elimination of zoonoses; food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health aspects of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ies and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biomedical research; health education and extension; and production and control of biological products and medical devices. Other VPH core domains may include management of domestic and wild

animal populations, protection of drinking-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兽医公共卫生的中心内容包括:人兽共患病的诊断、监视、流行病学、预防、控制和根除,食品保护,实验室动物设施和诊断实验室的卫生管理,生物医学研究,卫生教育与拓展,生物制品和医学设备的生产与控制。其他内容还包括家养和野生动物群的管理,饮水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public health and includes various typ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disciplines that link the health triad, people-animals-environment, and all of its interactions.

兽医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组成,包括联系人类-动物-环境的各学科之间不同类型的合作及其相互作用。

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的现状:

近年来,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莱姆病、猪链球菌等新的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狂犬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人畜共患“旧病”又卷土重来,使人们不仅重新思考人畜共患病的严重性;而二恶英事件、苏丹红事件、大肠杆菌O157中毒、瘦肉精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兽医公共卫生是以兽医学的知识和资源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兽医公共卫生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十分严峻,必须重新认识、重视并充分发挥兽医公共卫生在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防线作用,加强在科学技术和行政法规方面的研究,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一)“旧的”人畜共患病发病、致死率上升

近年来, 不仅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上升,某些病毒性和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的发病也出现增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狂犬病问题,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在我国,狂犬病曾一度得到比较好的控制,但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回升较快。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狂犬病出现3次流行高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是我国狂犬病报告病例高发的时期。2004年和2005年的报告发病数明显增多,分别为2651例与2571例,形成第三次流行高峰,而且呈增长趋势。2006年1~9月全国累计报告发病数为2254例,比上年同期上升29.69%。目前,全国狂犬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部分地区在若干年无疫情后,也开始出现狂犬病的病例,而且有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2006年6月下旬,云南省牟定县发生狂犬病,7 个乡镇、12个村委会17个自然村出现狂犬病疫情,43人被犬咬伤,4人被诊断为狂犬病。此外,还有40头(只)牲畜被犬咬伤。

除了狂犬病外,一度平息的血吸虫病也出现回升,并且疫情形势仍十分严峻。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2004年全国共有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较2003年增加了1.56%;2005年全国新发现钉螺面积1058万平方米,较2004年增加了0.44%。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血吸虫病人84万,比2000年增加了15万。其中急性感染人数明显增加,2003年发生了30多起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7个省报告急性感染1114人,较2002年同期上升22%。此外,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加之全球气候变暖,钉螺污染水系可能有向北扩散的趋势。

另外,布鲁氏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等曾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也有回升趋势。

(二)出现新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或病原体宿主谱改变

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为代表的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严重地威胁着畜牧业和人类的安全。1997年和2003年香港2次发生H5N1禽流感,共有20人感染, 7人死亡,1999年和2003年香港又分别发现H9N2亚型感染人致病。2003年荷兰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使89人感染发病,1人死亡。自2003年底开始,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多个国家暴发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致使约8000万只鸡死亡或被宰杀,在给该地区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还使至少20人死亡(至2004年2月13日)。在我国,2004年1月27日-2月19日我国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新疆、上海等16个省市自治区、37个地市(含新疆建设兵团) 、49个县市共发生50起疫情,共有14. 31万只发病,死亡12.76万只,扑杀902万只。2005年先后在我国西藏、青海、新疆、辽宁、湖北、内蒙古、安徽、湖南、山西、宁夏、云南、江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23个地市、30个县(市、区) 、57个镇、112个村发生31起疫情,另外青海候鸟1起,发病15.82万只,死亡15.12万只,扑杀2222.58万只。

此外,SARS、疯牛病、新型汉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猴痘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新病原体出现或感染新的宿主,成为新的人畜共患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例如,西尼罗病毒于1937年在非洲乌干达西尼罗河地区首次被发现并因此得名,多年以来,西尼罗病毒并未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直到1999年,西尼罗病毒在美国首次发作并致人死亡后,这种病毒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99年8月西尼罗病毒首次在西半球的美国纽约市发现,2002年和2003年美国确认的西尼罗病毒感染人数分别达4156人和9100人,死亡人数为284人和222人,同时还有大量的马、鸟和其他动物因感染西尼罗病毒而发病或死亡。 2002年我国发生SARS疫情,并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累计病例8476人,死亡874人;2005年6月下旬以来,四川突然发生了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感染病例206人,死亡38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兽医工作者在这次疫情的诊断和防治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隐患问题较多

目前我国的食品卫生状况总的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在《食品卫生法(试行)》前的1982年,我国食品卫生监测总体合格率为61.5%,在《食品卫生法》实施后,1994年、2000年和2002年,食品卫生监测总体合格率分别达到了82.3%、88.9%和93.4%。2005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抽检的21类食品平均合格率为87.49%,其中水果、饮料、果冻、保健食品四类的合格率达98.8%。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卫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迅速提高期,90年代中期后进入了稳步提高期,在2003年一季度还达到97.1%。虽然如此,大肠杆菌O157、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或其毒素造成的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我国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97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相比,我国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 1%、80. 7%和134. 1% 。2006年,卫生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与2005年相比,2006年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减少4.03%,中毒人数减少0.86%,死亡人数减少48.56%。

在食品中毒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细菌造成的中毒事故占绝大多数,达到98.5%。

除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外,养殖业的源头污染也威胁着食品的安全。其中,兽药和添加剂等禁用化学物质对食品源头的污染是主要问题,表现为经营者违法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兽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等问题。例如2006年上海连续发生瘦肉精食物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个区,336人次中毒。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发生18起瘦肉精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1700多人,死亡1人。

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即所谓的从农场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 这一全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因子、残留抗生素或其他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的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

据最近国家环保局对23个省、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80%的规模化养殖场建在人口密集区域;90%的畜禽养殖场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80%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直接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调查中发现,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本都建于对居民会产生环境影响的区域范围内,一些地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甚至就建在居民区内。据调查,1476个养殖场距离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 米(占我国总体规模化养殖的8%~10%左右);5834个畜禽场(占我国总体规模化养殖的30%~40%左右)距离周边居民或水源地的最近距离不超过150米。

据资料显示,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壤负荷警戒值已达0.49(以小于0.4为宜),动物养殖场排放物将成为环境的最大污染源,部分地区如北京、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已经呈现出严重或接近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据测定,一个10万羽的养鸡场,年产鸡粪达3600多吨;1头猪年产粪尿约2吨,如采用水冲式清粪,1头猪的日污水排放量约30公斤。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很大,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1999年产生总量约为19亿吨,而我国各工业行业当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7.8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部分地区如河南、湖南、江西这一比例甚至超过4倍;山东、广东等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产生量也相当于本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0%。

根据研究估计,2000年我国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COD、BOD、NH3—N、TP、TN的流失量分别为797.31万吨、580.87万吨、155.88万吨、46.76万吨和407.14万吨。

动物排泄物中,除了主要成分为含氮化合物、钙、磷、可溶性无氮物、粗纤维、矿物元素及药物对环境的污染外,病畜和畜禽场废弃物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畜禽场废弃物中可携带100余种细菌、病毒,这些病原体可随灰尘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养殖场所排放的污水平均含33万个大肠杆菌/ml和66万个肠球菌/ml,污水流入溪河污染水体。畜禽饲料中的一些促生长剂,如抗球虫药物、抗生素及高铜、高锰、高铅等微量元素, 饲料原料(如菜籽饼)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等均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例如,锌、铜、锰等元素在动物体内尚未充分吸收,如成年单胄动物对锌的吸收能力仅为7%?15%,铜的吸收能力仅为5?10%,未被吸收的都从粪中排出体外,渗入土壤而污染环境渗入土壤,当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将会引起土壤组成和性状的改变,破坏土壤原来的基本功能。

随着家畜(禽)高密度集约化饲养和其他畜牧业方式的改变、人类和动物生活环境的逐

渐逼近、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间的频繁流动、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和自然生态的改变或破坏、气候和其他环境因素对野生动物种群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多年自然进化形成的人、动物和病原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使人的健康时刻受新的感染性疾的威胁,加之环境毒物、抗生素的滥用等问题不断加剧, 兽医公共卫生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与国际组织关于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要求不相适应

十多年来,围绕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口问题,多次与日、韩和欧盟委员会谈判。欧盟委员会的质疑是,中国政府的兽医行政机关对国内动物疫情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控制能力如何?按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的要求,政府的兽医行政机关在全国范围内有绝对权威,执行监督或审查《法典》推荐动物卫生措施和出证过程,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不适应:

1.动物检疫和出证内外检分开的体制障碍。农业部和国家出入境监督检验检疫局分别负责国内和出口动物的检疫工作,形成不了权威统一的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2.国家官方兽医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兽医监督与服务不分。所谓官方兽医体制是指兽医行政机关指派各级政府兽医官员,实施动物卫生措施。各级政府兽医行政部门实行首席兽医官负责制。官方兽医官监督从业兽医的行为,执行监督技术法规。目前,我国这种体制正在部分省试点,原有的体制是兽医监督与兽医服务不分。

3.国家对动物疫情测报体系投入不足。目前,还没有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政府兽医专业实验室。政府的兽医公共卫生措施和决策是建立在系统技术数据的基础上的,没有技术支撑,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公共卫生事件也就难以预料。现有的动物疫情监测网络有待于调整、完善和建设。

(二)技术标准制定多、实施少

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涉及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就技术标准而言,目前,卫生、农业和技术监督部门制定标准的着力点在食品安全指标上,特别是针对终产品的标准制定,各部门都投入了人力和财力。但从效果看,标准写在纸上的多,能够落实发挥实际作用的少。

在兽医公共卫生体制、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标准先行的作用不大,会出现标准不切实际,为制标而制标的现象。由于我国在兽医兽药技术标准的研究上缺乏深度,在参加国际组织有关标准制定的国际会议时,参与度不高,农业大国的表现力不足。比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兽医药品残留分委会工作会议,我国已与会多次,因没有研究数据,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处于听会的地位。

(三)技术法规有待完善

在兽医公共卫生技术法规方面,主要有2007年制定的《动物防疫法》、1991年制定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1987年制定的《兽药管理条例》三个法规。

面对兽医公共卫生学问题上的新局面、新挑战,为了防止兽医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首先必须建立、完善兽医公共卫生的法律法规,建立线面结合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完善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应急预案,完善具有独立执法能力的防疫队伍建设,加强

执法能力;加强兽医公共卫生的基础研究和人员的培训,发展检测和监测新技术,建立预测和预警机制;组织兽医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机构和科研人员,对本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探讨和攻关,为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由于传统认识上的不足,兽医工作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兽医与人医的合作也不够紧密。自禽流感过后,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了防治人兽共患病的合作互动机制:成立人兽共患病防治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人兽共患病的监测和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共享疫病防治基础设施,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完善人兽共患病应急预案等工作。

二、人兽共患病(Zoonosis)

About 75% of the new diseases that have affected human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have been caused by pathogens originating from an animal or from products of animal origin. Many of these diseas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pread through various means over long distances and to become global problems.

在过去10年来,大约75%的人类新发疾病是被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产品的病原造成的。许多疾病有可能通过不同方式长距离传播,从而成为全球性问题。

In addition a number of well known and preventable animal diseases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to humans (i.e. zoonoses) such as rabies, brucellosis, le ishmaniasis and echinococcosis continue to occur in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here they mostly affect the poorest segment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They cause a serious amount of deaths and millions of affected people every year.

许多已经广泛知道的可预防性动物疾病可以传播人(人兽共患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利什曼病和包虫病)持续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生,从而主要影响人群中最贫穷的一部分。每年他们造成大量人群感染死亡。

All major zoonotic diseases prevent the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food of animal origin, particularly of much-needed proteins, and create obstacle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nimals and animal products. They are thus an impediment to overal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way back veterinary medicin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preventing of and interventions against animal diseases including zoonoses.

所有主要的人兽共患病影响了动物源性食品的有效产生,尤其是许多必须的蛋白,造成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障碍。因而,他们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阻碍。而兽医在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尤其是人兽共患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急性败血症、呼吸道感染以及隐性经过等多种临床表现。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暴发了多次高致病性禽流感,危害极大。

1.病原体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分为A、B、C三型。病毒粒子呈多形性,直径20~120nm,其核酸为单股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囊膜,囊膜上有呈辐射状密集排列的两种穗状突起物(纤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A型流感病毒是人和动物流感的主要病原,它的 HA和 NA容易变异,已知HA有16个亚类(H1-H16),NA有10个亚类(N1-N10),它们之间的不同组成,使A型流感病毒有许多亚型,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HA能凝集马、驴、猪、羊、牛、鸡、鸽、豚鼠和人的红细胞。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是H5和H7亚型。

病毒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强,在-70℃稳定,冻干可保存数年。60℃ 20min可使病毒灭活。一般消毒剂对病毒均有作用。病毒对碘蒸气和碘溶液特别敏感。

2.流行病学

家禽中鸡、火鸡最易感,鸭、鹅和其他水禽易感性较低,某些野禽也能感染,但某些水禽的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可能对鸡是高致病性的。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也可自然感染猪和人。

病禽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禽或隐性带毒鸟类和水禽也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排出,水平传播给易感禽,也可直接接触传播。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人员流动、鼠、昆虫及犬、猫等均可引起机械性传播。本病四季均可发生,晚秋和冬春寒冷季节多发。

3.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

高致病性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相对于新城疫称为“假性鸡瘟”)。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流泪及呼吸困难,头及颜面水肿,鸡冠、肉髯发绀,脚鳞出血,神经紊乱及下痢,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鸭、鹅等水禽有明显神经和腹泻症状,可出现角膜炎,甚至失明。

低致病性禽流感一般无特征性症状,常表现不同程度呼吸道症状,产蛋量下降,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较低。

4.病理变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皮下、浆膜、黏膜、肌肉及内脏各器官的广泛性出血。心冠脂肪及心内膜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及肌胃底部有出血及溃疡。喉头、气管出血,管腔内有多量黏液。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斑及坏死,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胰脏有黄色坏死灶,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输卵管水肿。某些病例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低致病性禽流感呼吸道有黏液或干酪样物,卵巢退化、出血、萎缩、破裂,输卵管发炎,有乳白色分泌物和凝块。

5.实验室检验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能排除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的,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做病原学检验、致病性测定和血清学诊断。病原学检验须由国家指定实验室完成。

(1)病原学检验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采集活禽气管和泄殖腔的拭子(以气管拭子最好)或者死禽的肠内容物(粪便)或泄殖腔拭子和口鼻拭子,或者肺、气囊、肠、脾、脑、肝和心等作为病料。病料放入含有抗生素的PBS内制成10%~20%的悬液备用。

病毒的分离鉴定:将粪便和组织悬液经1000g离心,取上清液接种到9~11日龄SPF 鸡胚尿囊腔内,每个样品接种4~5个胚。37℃孵育4~7天,死亡鸡胚、濒死鸡胚以及孵育末期所有的鸡胚放在4℃冷却,检测尿囊液的血凝活性。阳性反应说明可能有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的尿囊液至少应再接种一批鸡胚。

用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测病毒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抗原可以用从感染的尿囊液中的病毒浓缩制成或采用感染绒毛尿囊膜的提取物,这些抗原用标准抗血清进行标定。进行病毒亚型鉴定时,必须有16种血凝素和10种神经氨酸酶的各个抗原的单因子特异性抗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验同样适用于本病的检测,采用抗A型流感病毒核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NASBA(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是一项连续、等温、基于酶反应的核酸扩增技术。该技术使用三种酶(反转录酶、核糖核酸酶H、噬菌体T7核糖核酸聚合酶)和两条寡核苷酸引物。上游引物5’末端含有噬菌体T7的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启动子序列,下游引物5’末端含有和钌标电化学发光检测探针(ECL探针)互补的序列。在扩增步骤中,两个5’端都整合进扩增序列中,这样既成为产生互补RNA序列的模板,又能特异性结合检测步骤中的ECL探针。扩增底物与ECL探针形成复合物,携带该复合物的磁珠被电极的表面磁性捕获,电极上的电压引起电化学发光(ECL)反应。发光的强度和扩增反应产生的RNA扩增产物总量成正比。适用于禽类、禽肉产品中所有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诊断。

(2)致病性测定

由于禽流感可以分为高致病性和非高致病性两种,其危害程度和控制措施不同,因此判定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OIE采用了下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判定标准:

用0.2mL 1:10稀释的无菌的感染流感病毒的尿囊液,静脉注射接种8只4~8周龄的易感鸡,在接种后10天内,能导致6~8只鸡死亡,判为高致病性流感病毒。

如分离物能使1~5只鸡致死,但病毒不是H5或H7亚型,则将病毒接种于细胞培养物上,观察其在胰蛋白酶缺乏时是否引起细胞病变或形成蚀斑。如果病毒不能在细胞上生长,则分离物是非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所有低致病性的H5或H7毒株和其他流感病毒,在缺乏胰蛋白酶的细胞上能够生长时,则进行与血凝素有关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如果分析结果同其他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相似,这种被检验的分离物应被认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3)血清学检验

常用的血清学检验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等。琼脂扩散试验可检测所有A型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抗原的抗体,因其简单、方便被国内外广泛采用,并成为OIE 推荐使用的方法。由于所有A型流感病毒的核衣壳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都相似,可用琼脂

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来检测针对这些抗原的抗体。

6.检疫处理

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掌握禽流感病毒变异的动态。为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要制定了应急预案和防治规范,虽然具体的扑灭措施不尽相同,但基本方针策略一致,主要包括:早期诊断,划定疫区,严格封锁,扑杀感染的所有禽类,对疫区内可能受到污染的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等。

7.防疫措施

必须加强禽鸟交易市场检疫,严防病禽上市交易。

平时做好定期预防消毒,对禽舍、所用器具经常清水冲洗晒干,保持清洁。育雏期内水槽、饲槽每天须清洗消毒。粪便要堆积发酵,垫草和垫料每周更换一次。氢氧化钠或过氧乙酸喷洒消毒或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笼具用火焰消毒。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以及区域内池塘等水域的消毒要采用低毒、高效药品,避免造成污染。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加以控制,该病免疫属强制免疫项目,具体免疫办法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按计划实施。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灭活苗。免疫程序和方法按所使用疫苗的说明书执行。适时进行抗体水平监测,确保免疫效果。

严防病原传入禽群搞好消毒,消灭传染源,防止病毒传播;禁止鸡和水禽混养;严防禽与鸟类接触;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禽的抵抗力;按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光照强度和温湿度适宜。

(二)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又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兴奋、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麻痹。人和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发病,病死率可高达100%。

本病历史悠久,遍布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1976~1977年至少有62个国家发生本病,80年代疫情遍及世界五大洲。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有力措施,对犬类实施严格管理和预防接种,已控制或消灭了本病。目前多数国家仍有本病发生,其中东南亚国家最为多见,全世界每年死于本病的人数超过1.5万。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地区有上升趋势。

1.病原体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粒子呈弹状或杆状,长140~180nm,宽75~80nm。单股RNA,有囊膜。

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内,在感染细胞内形成特异的胞浆包涵体(Negri小体)。病毒可在小白鼠、家兔、鸡胚等脑组织及地鼠和猪的肾细胞上生长。

从自然病例分离出的病毒称为街毒,对人和动物致病力强。街毒通过兔脑连续传代后成为固定毒,固定毒对兔的致病力强,对人和犬几乎无致病力,抗原性良好,用来制备弱毒疫苗。

病毒能抵抗尸体的腐败作用,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存活7~10d。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能使病毒灭活。但在50%甘油中可保存数月至1年,在冷冻状态下可长期敏感,5615min

存活。

2.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广泛,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和人。自然界中最易感的是犬科和猫科动物。家畜中牛、羊、马、猪等均有易感性。人普遍易感,患者多为养犬、养猫者。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在未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发病率可达20%~35%,咬伤后若能及时处理伤口、接种疫苗,其发病率可降至0.2%~0.3%。

病犬和带毒犬是主要传染源。但在自然界中带毒的野生动物和蝙蝠是重要的传染源和病毒储存宿主,常见的感染或带毒野生动物有狐、狼、蝙蝠、野鼠等,家畜和人是偶发宿主。病毒分布于患病动物的唾液、血液、尿及乳汁中。

主要以直接接触方式传播,健康动物被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发病的最常见,也有由损伤皮肤黏膜接触病畜唾液而感染的。此外,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胎盘感染。

全年均可发生,但夏、秋季发病较多,冬季发病较少。常呈散发。

3.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的8d,最长的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一般20~60d。潜伏期的长短与病犬咬伤的部位、深度、病毒的数量与毒力有关。各种动物临床症状相似,均可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类型。犬的症状最典型。

犬的狂暴型病程可分为三期:①前驱期1~2d,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听呼唤,喜食异物,对外界刺激反应异常,易兴奋。喉头麻痹,吞咽困难,唾液增多;②兴奋期2~4d,表现狂暴,长时间在野外奔跑,行为凶猛,攻击人畜或自咬四肢。此时狂暴和沉郁交替,表现肌肉痉挛,下颌麻痹,吠声嘶哑,口流涎液,见水极度恐惧;③麻痹期1~2d,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终因呼吸麻痹,全身衰竭而死亡。麻痹型以麻痹症状为主,兴奋期极短。病犬从头部肌肉开始麻痹,表现吞咽困难、流涎、张口,卧地不起和恐水等,多经2~4d死亡。病猫的症状与犬相似,多为狂暴型。兴奋时不断咪叫,攻击人和其他动物。2~7d死亡。

病马初期受伤部位多有痒感,常摩擦或啃咬伤部。兴奋时往往乱咬马槽,以致口唇、牙齿受伤。对人和其他动物有攻击性。后期咽喉麻痹,不能吞咽,不断流涎,卧地不起,终因极度衰竭死亡。

病牛和病羊初期精神不振,反刍和食欲减少。随后出现兴奋不安,冲击墙壁、攀登饲槽,咬牙、流涎、嘶叫,攻击人畜。病牛多呈间歇性兴奋,最后出现麻痹症状,衰竭死亡。

病猪间歇性兴奋,声音嘶哑、流涎。伤口发痒、不断摩擦,有攻击性。后期麻痹,倒地死亡。

4.病理变化

尸体无特异性变化。体表有外伤或擦伤。口腔和咽喉黏膜充血、出血或糜烂,胃内空虚或有异物,胃肠黏膜充血、出血。骨骼肌变性。脑及脑膜肿胀、充血和出血。

组织学病变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和神经炎。在大脑海马角、小脑和延脑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和唾液腺的神经节细胞的核内见有嗜酸性包涵体。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血管周围有明显血管套。

5.实验室检验

根据咬伤病史、特征性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依据。狂犬病应与其他病毒性脑炎、伪狂犬病、破伤风等相区别。

包涵体检查取病死动物大脑海马角,制印压标本,干燥后滴加塞莱氏染色液染1~5s,水洗、干燥,镜检。阳性病例可见樱桃红色包涵体,直径3~20μm,呈梭形、圆形或椭圆形。嗜碱性组织与细胞核为深蓝色,细胞浆为蓝紫色,间质呈粉红色。也可用脑组织作病理切片用H-E染色,镜检可见红褐色的包涵体。如出现阴性,应采用其他方法检查。

荧光抗体检查本方法快速、特异、检出率非常高,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生前可采取病畜或患者的皮肤切片或舌乳头、肺细胞、肾细胞触片等,死后可取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触片或冰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荧光颗粒即可判为阳性。

酶标抗体检查本方法特异、快速、简便,敏感性高。可用酶标抗体检测病料中的病毒,也可用间接ELISA检测人和动物的血清抗体。

此外,还可采用琼脂扩散试验、核酸探针技术、PCR、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6.检疫处理

确诊为狂犬病时,迅速隔离病畜,上报疫情。采取不放血的方法扑杀病畜和被病畜咬伤的动物,焚烧或深埋病尸和扑杀动物尸体,不得剥皮或食用。可疑患病动物隔离观察14d,可疑感染动物的观察期至少持续3个月。被污染的环境、畜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7.防疫措施

为了控制和消灭本病,应坚决捕杀野犬、野猫。对军犬、警犬、牧羊犬、护卫犬、实验犬、家犬及伴侣动物等,一律进行登记、加强管理,定期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应加强进出境或本地区各类动物的检疫。目前常用疫苗包括我国研制的仓鼠肾细胞(HKTC)灭活疫苗,TLURY病毒LEP株的BHK-21细胞培养弱毒疫苗等。

对特殊职业者(兽医和犬猫饲养者等)定期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对被患病动物咬伤的人员,应尽快就医,及时消毒处理伤口、接种疫苗。

(三)结核病

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引起人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理变化以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病变为特征。最常见于牛,其次是鸡和猪,羊极少见。

人类结核病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印度著作中就有记载,但公元40年Columella氏关于牛肺结核的描述也许是最早记载的动物结核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病在全球范围内又呈蔓延趋势,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核病明显增多,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牛结核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1917年)实行根治本病的国家,欧共体于50年代签暑了控制本病的贸易协定。目前美国已无结核牛群;丹麦、比利时、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基本消灭本病;英国、法国处在控制状态;意大利牛和熊的

结核病仍在相互传播。第三世界牛结核病呈广泛流行。我国的江苏、广东、广西、宁夏和陕西等省亦有报道。

1.病原体

分枝杆菌中可引起结核病的种有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牛分枝杆菌(M. bovis)和禽分枝杆菌(M. avium)。结核分枝杆菌是直或微弯的细长杆菌,呈单独或平行相聚排列,多为棒状,间有分枝状。牛分枝杆菌比结核分枝杆菌短粗,且着色不均匀。禽分枝杆菌短小,为多形性。

本菌不产生芽胞和荚膜,也不能运动,为革兰氏阳性菌。用一般染色法较难着色,常用萋-尼氏抗酸染色法。专性需氧,对营养物质要求严格,最适培养温度为37~380C。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中可存活5个月,土壤中7个月,但不耐热,600C经30min即死亡。在常用的消毒药中4h后方可被杀死,在70%酒精或10%的漂白粉液中很快死亡。

2.流行病学

约有50种哺乳动物和25种禽类可患本病。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其次是黄牛、牦牛、水牛,猪和禽亦可患病,羊极少发病。野生动物中猴、鹿较多见。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对牛毒力较弱,多引起局限性病灶;猪对三种分枝杆菌都易感,感染牛分枝杆菌后死亡率较高;禽类只感染禽分枝杆菌;人感染动物结核病多由牛分枝杆菌所致,也可由禽分枝杆菌引起。

结核病患畜(禽)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排菌的开放性结核患畜(禽)。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交配感染亦有可能。人多因饮用生牛乳感染,也能通过病畜肉感染。感染后常发生淋巴结结核、骨结核、关节结核等。

3.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的数月甚至数年。症状随患病器官的不同而异,其共同表现为全身渐进性消瘦和贫血。

肺结核以牛较多见,可见短促干咳,后变为湿性痛咳,病牛消瘦、贫血,呼吸困难,呼吸音粗厉伴有啰音或摩擦音。

乳房结核以牛较多见,乳房有局限性或弥散性硬结,无热痛,乳房淋巴结肿大,乳汁稀薄。

肠结核可见于牛、猪、鸡,主要表现为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或持续性下痢。

淋巴结结核可见于猪和牛,常见下颌淋巴结、肩前淋巴结、咽淋巴结、颈淋巴结等,表现为淋巴结有肿大、无热痛的硬块。

4.病理变化

病畜胴体通常比较消瘦,器官或组织形成结核结节或干酪样坏死。

全身性结核是指分枝杆菌经大循环进入脾、肾、乳房、骨和躯干淋巴结,而使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同时出现结核病变,粟粒性结核病变多为全身性;局部性结核可发生在体内任何器官和淋巴结。牛以肺、胸膜、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最为多见,其次为消化器官淋巴结,腹膜和肝也常发生;猪最常见于头部、肩颈和肠系膜淋巴结,也可见肝、脾和肺。在浆膜(如胸膜和腹膜)上的结核结节常呈“珍珠样”。

结核结节可因动物机体反应性不同而呈现增生性和渗出性两种类型。增生性结核结节较

常见,其特点是大小不一,小至针头、大至鸡蛋,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质地坚实,新形成的结节周围红晕,而陈旧结节常发生钙化,钙化后在结节周围有灰白色的特异性肉芽组织;渗出性结核结节较少见,特征是纤维素性渗出和淋巴细胞浸润,继之出现干酪样坏死,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

5.实验室检验

(1)病原学检验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生前可无菌采集痰液、乳汁、精液、子宫分泌物、尿和粪便等,剖检时可采集淋巴结及病灶组织器官作为检验材料,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剖检无病变的动物可从下颌、咽喉、支气管、肺、纵膈及肠系膜淋巴结采样。样品采集后应封装在无菌容器内冷藏运送。为了提高检出结果,样品可进行消化浓缩处理。

形态观察:采用萋-尼氏抗酸染色法后镜检,分枝杆菌呈红色、细长平直或微弯曲,其他细菌与动物细胞呈蓝色。

细菌培养:初次分离用Lowenstesin-Jensen培养基、Stonebrink培养基、配氏培养基或青霉素血液琼脂培养基。牛分枝杆菌生长缓慢,初次分离培养时37℃需要5~8周方可出现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不产生任何颜色,菌落湿润、略显粗糙并发脆。加入1%丙酮酸钠能促进生长,但在噻吩-2酸肼(T2H)培养基上不生长;结核分枝杆菌生长37℃需要3~4周,菌落干燥、粗糙,呈白色、黄色或橙色,牢牢附着于培养基。在T2H培养基上生长;禽分枝杆菌生长40℃~42℃需要2~3周,形成湿润、弥漫状,光滑及星光状菌落。在T2H培养基上生长。

动物试验:是确诊结核病的重要依据,试验前动物应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采用处理过的病料1~3ml进行皮下、肌肉或腹腔注射,接种后30d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如有阳性反应,剖检其中的半数动物进行病理学观察、细菌培养和涂片镜检。另一半继续观察至3个月再剖检观察。如为阴性反应可于49d左右剖检其中一半进行检验,另一半继续观察至3个月再剖检观察。

(2)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是国际贸易中指定的结核病检验方法,即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并在3天后测量注射部位肿胀程度。过去常常采用热浓缩合成培养基(HCSM)结核菌素进行注射,但目前大多数国家都用结核菌素纯化衍生物(PPD)来取代。因为后者特异性更强,应用价值更高。

牛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出生后20d的牛即可进行。在颈中部上1/3处剪毛(三个月内犊牛可在肩胛部),直径约10cm。用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皮内注射稀释成2万IU/mL的牛分枝杆菌PPD 0.1 mL,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疱。72h后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测量皮皱厚度。对疑似反应牛应立即在另一侧以同一批PPD同一剂量进行第二次皮内注射,再经72h观察反应结果。局部有明显炎性反应,皮厚差≥4.0mm,判为阳性反应;无炎性反应,皮厚差<2.0mm,判为阴性反应;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介于2.0mm-4.0mm之间,判为疑似反应。对阴性牛和疑似反应牛,于注射后96h和120h 再分别观察一次。判为疑似反应的牛只,于第一次检疫60d后进行复检,其结果仍为疑似反应时,经60d再复检,如仍为疑似反应,应判为阳性。

牛的禽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与牛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相同,只是禽分枝杆菌PPD的剂量为每头 0.1mL(0.25万IU)。对牛分枝杆菌PPD的反应阳性,且大于对禽分枝杆菌PPD的反应,二者皮差在2.0mm以上,判为牛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

(3)血清学检验

常用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淋巴细胞增生试验和γ-干扰素试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常常依据粪便培养的结果来确定。

6.检疫处理

患全身性结核病的,一律化制或销毁;仅发生于个别器官、组织或某个淋巴结的局灶性结核,将病变部分化制或销毁,其余部分高温处理。发现开放性病牛应立即不放血扑杀,尸体化制或销毁;淘汰阳性牛,屠宰后内赃、头、骨、蹄等下脚料化制或销毁,肉高温处理,所有物品高温消毒。可疑牛在隔离的基础上经两次以上检疫仍为可疑者按阳性对待以淘汰,保留健康牛,加强检疫和饲养管理。

(四)口蹄疫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口腔黏膜和鼻、蹄、乳头等部位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烂。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近100%,往往造成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是危害和经济损失最大的动物疫病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被OIE列为A类动物疫病之首。目前,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岛国已消灭或控制了本病,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接壤较多的大陆国家仍严重流行。我国部分省市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的流行不但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直接危害,而且由此带来的卫生处理费用和旅游、贸易限制等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口蹄疫的防疫和检疫工作。

1.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21~25nm,由衣壳蛋白包裹核酸(单股RNA)形成病毒颗粒,无囊膜。衣壳蛋白由4种多肽(VP1、VP2、VP3、VP4)组成,与病毒的抗原性和血清型密切相关。

FMDV具有多型性和变异性,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包括A、O、C、SAT1. SAT2. SAT3及ASIA 1型,其中O型最常见,占83.3%,亚型已知有70多个。病毒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无交叉免疫,亚型间及毒株间的抗原性也有明显差异。这给该病的检疫和防疫带来很大困难。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自然情况下在组织和污染物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但对高温、紫外线、甲醛和酸碱类消毒剂敏感。

2.流行病学

偶蹄动物对本病易感性最高,其中黄牛和奶牛最易感,其次是牦牛、水牛和猪,再次为绵羊、山羊、骆驼等,人和多种野生动物也可感染发病。

患病及带毒的偶蹄动物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明显期排毒量大,恢复期排毒量逐步减少。病毒随病畜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水疱液、水疱皮、唾液、乳汁、粪便、尿液

和呼出气体均含有大量病毒,传染性很强。

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呼出气体及其他被污染物均可成为本病的传递媒介。

本病的发生无严格的季节性,但不同地区可表现不同的季节高发性,一般以冬、春季发病严重。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幼畜的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3.临床症状

以发热和口、蹄部出现水疱为共同特征。表现程度与动物种类、品种、年龄、免疫状态和病毒毒力有关。

黄牛和奶牛潜伏期一般为2~7d。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闭口流涎。继之在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上出现蚕豆大至核桃大的水疱,流涎增多,采食和反刍停止,饮欲增加。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性红色烂斑,此时体温即下降,烂斑逐渐愈合,全身症状好转。鼻镜干燥龟裂,有时可见水疱或烂斑。趾间和蹄冠皮肤上也同时或稍后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烂斑,若继发细菌感染则化脓坏死,甚至造成蹄匣脱落。有的母畜乳头皮肤上也出现水疱。孕牛往往发生流产或早产。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但牛的恶性口蹄疫可因病毒侵害心肌,病死率高达20%~50%。犊牛患病时,水疱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病死率更高。

水牛潜伏期为3~5d。病牛口腔、唇部黏膜发生的水疱、烂斑比黄牛小,且修复较快。但舌根部水疱破溃后常因继发感染,形成较深的溃疡,修复较慢。水牛蹄部发生的水疱、烂斑和黄牛相似,修复较慢,有的发生跛行。病死率很低。

绵羊潜伏期为2~7d,发病率较低,症状也较轻。病羊多以蹄部症状为主,表现跛行,严重病例的蹄叉、蹄冠糜烂,常继发化脓感染。口腔内水疱和烂斑较小,一般10d左右痊愈。

山羊症状较绵羊明显。口腔黏膜出现水疱、烂斑,但烂斑较浅,不流口涎,修复较快。病羊50%以上有蹄部病变,表现跛行或卧地不起。孕羊可发生流产。羔羊常发生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猪潜伏期为1~5d。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拒食,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症状,可见跛行或跪行,严重者引起蹄匣脱落。有的鼻盘、鼻孔、唇部和乳头皮肤上也可见水疱、烂斑。哺乳仔猪最敏感,常因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

骆驼症状与牛大致相同,但发病率较低。

鹿症状较轻,与水牛和绵羊相似。

4.病理变化

牛特征性水疱和烂斑除见于口腔黏膜、蹄部、乳房和外阴皮肤外,也常见于瘤胃黏膜。水疱从黄豆大、蚕豆大至枣粒大不等。水疱破溃后形成烂斑,边缘不整,四周隆起,中央凹陷,呈暗红色或红黄色。真胃与肠黏膜有充血和出血。

病牛心肌病变明显,色泽较淡,质地松软,心外膜与心内膜有弥散性及斑点状出血。恶性口蹄疫病牛心肌切面上可见灰白色或淡黄色、针头大小的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

其他偶蹄动物的剖检病变大体与牛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猪的病变只见于蹄部与鼻镜,口腔内很少有水疱。骆驼蹄部的水疱多见于蹄叉及蹄底边缘,病灶较深。

5.实验室检验

临床症状比较特征,结合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须作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诊断时需进行病毒定型,以便使用相应疫苗紧急预防。本病应与猪传染性水疱病、猪水疱性疹、水疱性口炎等相鉴别。

(1)病毒分离鉴定

采取病畜水疱皮、水疱液,康复期或早期动物的喉头和食道刮取物,用PBS液制备无菌浸出液或稀释液,接种BHK细胞、IBRS2细胞或猪甲状腺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做细胞蚀斑试验。病毒鉴定可用补体结合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血清学诊断

常用补体结合试验、乳鼠血清保护试验、细胞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既可用于定型诊断和病毒分型鉴定,也可用于康复动物血清抗体的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取病料无菌浸出液或稀释液,或病料细胞培养液作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或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定型诊断和病毒分型鉴定。也可用口蹄疫病毒抗原与康复动物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检查血清抗体。

乳鼠血清保护试验和细胞中和试验取病料无菌浸出液或稀释液,或病料细胞培养液,与标准阳性血清作乳鼠保护试验或细胞中和试验,同样可以进行定型诊断和病毒分型鉴定。也可用已知血清型口蹄疫病毒与康复动物血清作乳鼠保护试验或细胞中和试验,检查血清抗体,进行定型诊断。

(3)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口蹄疫的检疫和诊断,利用RT-PCR技术可以检测到样品中极微量的病毒核酸,该方法可用于动物性食品中超微量口蹄疫病毒的检测。

(4)动物试验

用水疱皮、水疱液制成悬浮浸出液,给500g以上豚鼠进行蹠部皮内接种。注射部位在1~3d内出现水疱,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6.检疫处理

确诊为口蹄疫时,应遵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迅速而严格的扑灭措施,迅速上报疫情,尽快划定疫区和疫点,严格封锁疫区、封死疫点,隔离病畜。疫区的动物、动物产品和用品不得移出,人员、车辆进出疫区要经过严格检疫和消毒。疫点内全部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一律扑杀处理,焚烧或深埋病尸和病畜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等,扑杀的同群动物尸体高温处理。对被病畜污染的场所、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健康易感动物用同型疫苗或多价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建立免疫带。

7.防疫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杜绝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防制的关键。

(1)防疫管理

禁止从有口蹄疫的国家或地区引进偶蹄动物及其产品等。对出入国境或本地区的偶蹄动物及其产品,应该按规定进行严格检疫检验。患病动物、隐性感染动物或污染的产品要按有关规定宰杀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传播和扩散。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与病畜接

触,注意随时消毒。

(2)免疫预防

口蹄疫病毒各型所产生的抗体各具特异性,各主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同一主型的各亚型之间,存在不等的交叉免疫力。所以,选用疫苗接种时,要注意疫苗毒株的血清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一致。

弱毒疫苗我国已研制成功几种弱毒疫苗,经广泛应用证明效果很好。如O型鼠化弱毒疫苗,A、O型兔化弱毒疫苗及细胞弱毒疫苗,A型Ⅲ系鼠化弱毒疫苗、A型鸡胚化弱毒疫苗、亚洲Ⅰ型兔化及鼠化弱毒疫苗。

灭活疫苗我国研制的口蹄疫结晶紫甘油疫苗、甲醛灭活疫苗及乙烯亚胺(AEI)灭活疫苗,使用安全有效。近年来,我国研制的猪口蹄疫浓缩灭活疫苗,对猪安全,效果良好。(五)炭疽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脾脏显著肿大,皮下组织浆液性出血性浸润。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多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本病在历史上曾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但近年来,由于各国兽医法规的贯彻执行,本病已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1.病原体

炭疽杆菌属于芽胞杆菌属(Bacillus),是一种粗大的革兰氏阳性需氧性芽胞杆菌。长5~6μm,宽1.0~1.5μm,无鞭毛,不运动。在病料中呈短链或散在,有明显的荚膜,菌体两端平截呈竹节状。而在培养基中形成长链,一般不产生荚膜。该菌在动物体内或未解剖的尸体内不行成芽胞,但在有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25~30℃)时,可形成圆形芽胞。对营养要求不严,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可形成灰白色、表面粗糙的大菌落,呈卷发状。

繁殖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但其芽胞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几十年,煮沸15~30min,高压蒸汽121℃经5~10min,干热15060min

℃才可杀死。常用的消毒剂为20%漂白粉、2~4%甲醛、0.1%升汞和0.5%过氧乙酸溶液。

2.流行病学

在自然情况下,草食动物最易感,其中绵羊、山羊、马和牛易感性最强,骆驼、水牛及野生草食动物次之,猪对炭疽有一定的抵抗力。犬、猫、狐狸等肉食动物很少感染。人对炭疽普遍易感。

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当病畜处于菌血症时,炭疽杆菌可随粪、尿、唾液以及天然孔出血排出体外。尸体处理不当,如剥皮吃肉、随意解剖,可使大量病菌散播于周围环境。若不及时处理,这些病菌在有氧情况下便形成具有强大抵抗力的芽胞,从而形成新的疫源地。当芽胞污染土壤、饲料、水源等时,特别是污染草原后,常常成为长期性疫源地,致使该地区畜群连年不断发生本病。

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而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吸血昆虫叮咬和呼吸道感染。人炭疽主要发生于接触感染动物或带菌畜产品机会较多者,感染途径为损

伤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等。

本病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多发生于多雨洪涝季节,冬季少发。常呈地方流行性。3.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3d,最长的可达14d。可分为四种类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绵羊、山羊和流行开始时的牛和马。外表健康的动物突然倒地,全身颤栗、呼吸极度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口、鼻、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泡沫暗红色血液,常于数分钟内死亡。

急性型多见于牛、马。体温升高至40.0~42.5℃,表现兴奋不安,吼叫或顶撞人畜、物体,以后变为虚弱,食欲、反刍、泌乳减少或停止,呼吸困难。初期排粪迟滞,而后出现腹泻带血,有的排出大量血块。尿暗红,有时混有血液。常有中度臌气。孕牛多迅速流产。一般1~2d死亡。马还常伴有剧烈的腹痛。

亚急性型多见于牛、马。与急性型相似,除上述症状外,常在颈部、咽部、胸部、腹下、乳房等处皮肤和直肠或口腔等处黏膜发生炭疽痈,硬固有热痛,可发生坏死或溃疡。病程可长达1周。

慢性型常见于猪,多不表现临床症状,为局限性炭疽,呈慢性经过。

4.病理变化

多数动物表现尸僵不全,天然孔有暗红色出血,可视黏膜发绀,直肠脱出,黏膜出血。剖检时,血液呈暗红色,凝固不良,黏稠如煤焦油样。皮下、肌间、浆膜下、肾周围及咽喉等处有黄色胶样浸润,并伴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淋巴结高度肿胀、黑红色,有出血点。脾肿胀,可达正常的2~5倍,脾髓呈暗红色、泥状或糊状,脾小梁和脾小体模糊不清。肝和肾均充血肿胀、松软易碎。心肌灰红色、松软。呼吸道黏膜炎性肿胀、小点出血,肺充血、水肿。消化道有出血性、坏死性炎症,淋巴集结和淋巴孤结高度肿胀,形成球状突起和长形突起(肠痈)。为了避免病原扩散,急性死亡病畜严禁剖检。

猪的咽炭疽一般在屠宰时才发现,病变多处于下颌淋巴结。除有咽、喉周围结缔组织胶样出血性浸润外,还可见扁桃体上牢固地覆盖一层淡黄色痂块,痂块下有较深的坏死组织。5.实验室检验

根据流行特点和典型症状可怀疑为本病。但因动物种类不同,其经过和表现多样,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临床症状。

细菌镜检生前可采取静脉血、水肿液或血便,死后采取末梢血、脾脏、淋巴结等抹片,用碱性美蓝或姬姆萨染色,镜检发现带有荚膜、单个或短链排列的大杆菌,即可确诊。

分离培养取新鲜病料,陈旧或污染的病料应先制成悬液(70℃水浴加热30min),接种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37℃培养24h,观察菌落和菌体的形态特征。

动物试验将病料或培养物用生理盐水10倍稀释,腹部皮下注射实验动物,小鼠0.2ml、豚鼠0.5ml或家兔1.0ml。如于12h后注射局部发生水肿,经36~72h死亡,并可由血液或脏器中检出炭疽杆菌,即可确诊。

Ascoli试验可用于腐败病料及畜产品(皮张等)的检验,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便、

快速准确等优点。用炭疽沉淀血清和标准抗原作试验,于30~60s出现阳性反应(血清与抗原液面间出现白色沉淀环);炭疽沉淀血清与脾、肝及血液等组织制成的抗原,于1~5min 内,出现阳性反应;与干燥炭疽皮张抗原,可在15min内出现阳性反应。

6.检疫处理

确诊为炭疽时,迅速上报疫情,立即封锁疫区和疫点、隔离病畜。采取不放血方法扑杀病畜,严禁解剖和剥皮食用。焚烧或深埋病尸、病畜粪便及被污染的垫草等。用青霉素和炭疽抗血清对可疑病畜和同群畜进行治疗和预防。用炭疽无毒芽胞苗对封锁地区及周围的易感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污染的场地、用具等用20%漂白粉或10%热氢氧化钠溶液消毒,连续进行3次。疫点内最后一头病畜清除后14d,经彻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锁。在发现炭疽患畜时,应立即进行隔离、划定疫区和疫点并严密封锁,尽快查明疫情。

7.防疫措施

(1)防疫管理

加强对出入国境或本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特别是来自牧区的动物皮毛)的检疫检验。患病动物或带菌产品要按有关规定宰杀、消毒或无害化处理。

(2)免疫预防

对炭疽常发地区的草食动物,应定期进行炭疽疫苗预防接种。我国使用的无毒炭疽芽胞苗,含活芽胞量1 500万~2 500万个/ml。1岁以上大动物皮下注射1.0ml,1岁以下大动物及绵羊、猪皮下注射0.5ml。注射后14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但对山羊和马骡有反应,不适合使用。

(六)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成员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孕和关节炎、睾丸炎等为特征。患病动物长期带菌。

本病历史悠久,世界性分布,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在我国也分布较广,在某些地区(特别是牧区)流行还相当严重,在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的地区,人布鲁氏菌病患者也较多。近年来,在城郊奶牛场也常有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牧区的有些牛、羊群感染率很高。猪的布鲁氏菌病流行于南方,主要发生于种猪场。

1.病原体

布鲁氏菌属(Brucella)有6个生物种,20个生物型:流产布鲁氏菌(Br.abortus)9个生物型;马尔他布鲁氏菌(Br.melitensis)3个生物型;猪布鲁氏菌(Br.suis)5个生物型;绵羊布鲁氏菌(Br.ovis);犬布鲁氏菌(Br.canis)和沙林鼠布鲁氏菌(Br.neotomae)。

细菌呈球形、卵圆形或短杆状。长0.6~1.5μm,宽0.5~0.7μm。革兰氏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本菌为需氧菌,初代分离时需提供10%CO2的空气。最适温度37℃,最适pH6.6~7.4。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较差,通常用肝汤琼脂、马铃薯浸汁琼脂培养本菌,在加入葡萄糖和马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接种琼脂平板培养48~72h,出现细小、圆形、隆起的菌落,几乎

执业兽医资格(兽医全科类)考试-兽医公共卫生学(A1题型2)

执业兽医资格(兽医全科类)考试-兽医公共卫生学 (A1题型2) 1、对动物粪便最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是 A.焚烧法 B.掩埋法 C.化学消毒法 D.生物热消毒法 E.紫外线消毒法 2、掺假牛乳的处理措施是 A.煮沸后食用 B.销毁 C.加工酸乳后食用 D.丢弃 E.加工成乳粉后食用 3、不适于销毁的对象为 A.重要传染病(结核病、口蹄疫、猪瘟、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狂犬病等)和寄生虫污染的动物及产品 B.病死、毒死和不明死亡动物尸体,经检验为有毒有害的动物及产品 C.黄脂肉和PSE猪肉

D.人工接种病原或药物安全实验的动物及产品 E.从动物体割除下来的病变部分 4、有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措施不包括 A.焚毁 B.掩埋 C.化制 D.消毒 E.丢弃 5、养殖企业的污水可以 A.直接排入环境 B.用于农业生产 C.处理合格后排放或利用 D.用于水产养殖 E.园林绿化 6、以动物为主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是 A.棘球蚴病、旋毛虫病、马脑炎 B.戊型肝炎 C.日本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 D.猪带绦虫病

E.结核病、炭疽 7、按照病原体生活史分,属于直接人兽共患病的是 A.结核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 B.乙型脑炎、森林脑炎、登革热 C.棘球蚴病、棘球绦虫病、猪(牛)带绦虫病、猪(牛)囊尾蚴病等 D.肝片吸虫病、钩虫病 E.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8、日本”水俣病”的病因是 A.重金属汞中毒 B.重金属铅中毒 C.重金属镉中毒 D.亚硝酸盐中毒 E.二噁英中毒 9、在肉用牛、羊生产中可以使用的兽药是 A.β-兴奋剂、性激素、玉米赤霉醇 B.氯霉素、呋喃唑酮 C.硝基化合物、孔雀石绿 D.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等 E.催眠镇静剂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

、名称解释 1、兽医公共卫生学: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 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检疫、动物性食品卫生、比较医学和 现代生物技术等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增进人类健康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 学科。 2、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 一整体。 3、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流动沿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顺序被逐步减少,通常后者获得能量大约只为前者所含能 量10 %,即1/10 4、生态金字塔: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每个营养级有机体个体的数量、能量及生物量,按营养级的顺序排列起 来并绘制成结构图,所得图形与金字塔相似,所以称之为“生态金字塔”。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从大气圈、水圈和土岩石圈中获得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沿着生物周围环境进 入生物体,又通过生物体被分解后回到周围环境中。这样的途径反复运动着,这种 循环称为…… 6、库: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化学岩石在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中的滞留称为库。 7、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 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 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 8、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相互交流的统一的生态系统。 9、微生态平衡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 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0 、益生菌: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兽医公共卫生学整理

一、目前已经确认的致畸动物的致畸物是(甲基汞) 可诱发人或哺乳动物皮肤癌的物质是(煤焦油) 所有食品动物禁用的药物是(呋喃唑酮) 动物肉品中不得检出(志贺菌) 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是(旋毛虫病) 猪场带猪消毒最常用的消毒药是(0.3%过氧乙酸) 对患结核病的奶牛应作(销毁处理)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 关于生态平衡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相对的平衡) 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何种性质的平衡(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物种改变、盲目开荒、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 食物链的概念是(生物与生物因食物和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 环境因素联合作用通常有四种类型,不属于联合作用的是(累积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指的是(经食物链途径最终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环境污染的概念(污染物质使环境的构成功能或存在状态发生了变化、污染物质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污染物影响了人类及其他物生正常的生活条件、污染物危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分健康) 环境污染的特征是(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影响人群面广、多为低剂量,高浓度,多种物质联合作用环境污染一旦形成,消除很困难) 环境污染诱发的疾病不包括(流行病)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 毒蕈中毒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 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有(影响各酶的活性损害肝脏、肾脏引起不孕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水俣病是由于长对味儿摄入被(甲基汞)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 骨痛病是由于环境(镉)污染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人体慢性中毒 以恶心、呕心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是(肉毒杆菌中毒) 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食品中的添加剂使用) 肉制品中的多氯联苯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污染) 猪肉中的盐酸克伦特罗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中兽药残留) 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生物积累作用) 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样或器官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称为(生物浓缩作用) 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当两种化学物质同时进入机体产生联合作用为各单项化学物质毒性总和(相加作用) 当两种化学物质同时进入机体产生联合作用其毒性超过两者之和(协同作用) 由于不同的作用方式、途径,每个同时存在的有害因素各产生不同的影响(独立作用) 当两种化学物质进入机体,一种化学物质能使另一种化学物毒作用减弱(拮抗作用)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常见中毒食品为(动物性食品、病死牲畜肉、蛋类)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常见中毒食品为(淀粉类食品、剩米饭、奶制品)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常见中毒食品(自制发酵食品、臭豆腐、面酱) 二、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 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 1、生态平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的失调,轻者会影响某些物种的生存条件和阻碍其繁衍速度,影响人体健康;重者可导致物种的消亡,并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 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兽医公共卫生

兽医公共卫生

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兽医公 共卫生学 2010-06-29 00:23:07 来源: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网浏览:1398次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 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 1、生态平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的失调,轻

者会影响某些物种的生存条件和阻碍其繁衍速度,影响人体健康;重者可导致物种的消亡,并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 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 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 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 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 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 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 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昼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

网上作业兽医公共卫生学作业题

兽医公共卫生学作业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食品污染属于化学性污染?(D) A.细菌污染 B. 真菌毒素污染 C. 放射性污染 D. 农药残留 2.下列那种疾病不是食源性疾病?(C) A.食物中毒 B. 与食品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C. 暴饮暴食所引起的胃肠炎 D. 经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3. 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是(C)。 A. 感染型中毒 B. 毒素型中毒 C. 混合型中毒 D. 以上都不对 4. 以下哪种试验不能证明受试物具有致突变的作用?(A) A. 急性毒性试验 B. Ames试验 C. 微核试验 D. 彗星试验 5. 以下哪种药品是“瘦肉精”?(B) A.马布特罗 B. 克伦特罗 C. 塞布特罗 D. 塞曼特罗 6. “水俣病”是由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B) A. 铅中毒 B. 汞中毒 C. 镉中毒 D. 砷中毒 7.二恶英中毒不能引起以下哪种情况?(D) A. 雌性不孕 B. 子代畸形 C. 氯痤疮 D. 骨质硬化 8. 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是(C)。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9. 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如果保存方法不当通常会发生哪种变质?(A) A. 酸败 B. 腐败 C. 发酵 D. 腐烂 10. 以下哪种乳不属于化学异常乳?(D) A. 低成分乳 B. 低酸度酒精阳性乳 C. 冻结乳 D. 末乳 11.下列哪种食品污染属于物理性污染?(C) A. 细菌污染 B. 真菌毒素污染 C. 放射性污染 D. 农药残留 12.下列哪种情况不是食物中毒的特点?(B) A. 集中发 B. 传染 C. 潜伏期短 D. 症状相似 13.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是(B)。 A. 感染型中毒 B. 毒素型中毒 C. 混合型中毒 D. 以上都不对 14.以下哪个试验不属于亚慢性毒性试验?(A) A. 30天喂养试验 B. 90天喂养试验 C. 繁殖试验 D. 代谢试验 15.“瘦肉精”属于以下哪类药物?(D) A. 氨基糖苷类 B. β-内酰胺类 C. 大环内酯类 D. β-受体激动剂类 16.“痛痛病”是由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C) A. 铅中毒 B. 汞中毒 C. 镉中毒 D. 砷中毒 17. 以下哪种食品添加剂是护色剂?(A) A. 亚硝酸钠 B. 苏丹红 C. 红曲红 D. 山梨酸钾 18. 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中采用的监督管理体制是(C)。 A.单一部门专门负责制 B. 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C.多部门分段式管理 D. 以上都不对 19.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如果保存方法不当通常会发生哪种变质?(B) A. 酸败 B. 腐败 C. 发酵 D. 腐烂 20. 下列关于畜禽屠宰加工场的选址要求不正确的是(D)。 A. 距离学校、医院至少500米以上 B. 周围应有2米高围墙 C. 地势平坦且有一定坡度 D. 位于居民点上风向 二.名词解释 1.休药期: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产品上市的时间间隔。 2.细菌菌相: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3.MPN:大肠菌群最可能数,用实验方法结合概率论来推算出的与样品中真实菌数最相似的数值。 4.绝对致死量: LD100,指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5.MRL:最高残留限量,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允许存在于食品表面和内部的该药残留的最高量。 6.ADI:每日允许摄入量,指人或动物每日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

全国执业兽医考试习题附答案(兽医公共卫生学)

全国执业兽医考试习题附答案(兽医公共卫生学) 执业兽医考试内容包含: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兽医产科学、猪疾病、牛羊疾病、鸡疾病、犬猫疾病等考试科目。兽易通老师会收集整理各类考试习题,供各位考生参考复习。 1.下列哪种食品污染属于化学性污染?() A. 细菌污染 B. 真菌毒素污染 C. 放射性污染 D. 农药残留 2.下列那种疾病不是食源性疾病?() A. 食物中毒 B. 与食品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C. 暴饮暴食所引起的胃肠炎 D. 经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3. 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A. 感染型中毒 B. 毒素型中毒 C. 混合型中毒 D. 以上都不对 4.以下哪种试验不能证明受试物具有致突变的作用?() A. 急性毒性试验 B. Ames试验 C. 微核试验 D. 彗星试验 5.以下哪种药品是“瘦肉精”?() A. 马布特罗 B. 克伦特罗 C. 塞布特罗 D. 塞曼特罗 答案:1.D 2.C 3. C 4.A 5. B

6.“水俣病”是由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 A. 铅中毒 B. 汞中毒 C. 镉中毒 D. 砷中毒 7.二恶英中毒不能引起以下哪种情况?() A. 雌性不孕 B. 子代畸形 C. 氯痤疮 D. 骨质硬化 8.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9. 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如果保存方法不当通常会发生哪种变质?() A. 酸败 B. 腐败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 绪论 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 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 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 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

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 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 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 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 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 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 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 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 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

兽医公共卫生学试题

兽医公共卫生学: 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 1.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 2.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3.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 4.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 5.动物医学实验为人类保健服务。 不属于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项是()C A.饲料添加剂使用混乱 B.' C.畜禽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 D.环境污染特别严重 E.畜禽屠宰加工条件差 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中,根据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中的作用,可分为、、,这三者构成生物群落。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以和为渠道来实现的。(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我们把能量流动中的每个营养级的有机体个体数量、能量及生物量,按营养级顺序排列起来并绘成结构图,因所绘图形与金字塔相似,所以称之为“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别,以下不属于生态金字塔的是()B A.能量金字塔 B.营养金字塔 C.数量金字塔 D.. E.生物量金字塔 根据循环物质的形态和储存库的不同,物质循环分为气相循环和沉积循环,前者储存库主要是大气圈和水圈。(√) 微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如同生态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其精髓在于物质、能量、信息、营养“四流”运转。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包括陆地生态系统、、三大类。水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要看该系统是否达到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结构上) 不属于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主要原因的选项是()A A.集约化养殖 B.信息系统改变 C.环境污染 D.物种改变 , 臭氧(O3)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包括()D A.皮肤癌增多 B.大气光化学氧化剂增加 C.免疫系统抑制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资料

1.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环境污染不是自然选择的.受外部有目的的控制与人类健康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食品的安全性动 4.生态农业: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和经济协调思想的指导下,应用现物医学实验为人类保健服务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生态体系 2.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有哪些?(发展前景)在维护生态平衡好保护人 1.微生态平衡:在一定的结构和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组织和细类生活环境不受污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人畜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力军作用.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通过动物医学实量及信息相互交流的统一生物系统.2.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构、功能以及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科学 3.我国面临的兽医公共卫生的问题有哪些?.原有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和 3.益生元:能够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而不能被机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新的病原体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感染谱改变.动物源性食体直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 品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规模化的养殖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自然灾 4.益生菌:指可以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害、突出事件等日益严重.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更加严重 1.生态平衡的标志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是什么?如何通过人为手段保持生态平衡? 5.合

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制剂,既含益生菌,又促进益生菌生长(1)标志:看该生态系统是否达到了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的菌生元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要相对平衡.生产6.什么是微生态平衡.主要标志是什么?(1)微生态平衡:在长期进化过者、消费者、分解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营养结构.生物种类和数目要保持相程中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动态、生理性相对均衡对稳定(2)人为手段.控制人口数量.保护和创造优质高产的生态系统(保的组合状态(2)标志(宿主和微生物两个方面).宿主状况(动物种类与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地,组建优质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品种;系统和器官;生理功能;发育阶段).微生物(定位标志;定性标志;生态环境(治理三废、兴建大型工程时必须考虑生态效益、加强病虫害的定量标志)防治)7简述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1)外界因素2)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 2.宏观生态平衡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有哪些?.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坏3)使用免疫抑制治疗 4)使用抗生素引起的微生态平衡失调 5)感染气候变暖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对人引起的微生态平衡失调类和生物的影响(臭氧层破坏对食物链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酸雨及其对人8微生态平衡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哪些?1菌群失调2)细菌定位转移类和生物的影响(对食物链和人类的影响).干旱和水资源危机及其对人类3)

兽医公共卫生学复习题

一、名称解释 1、兽医公共卫生学: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 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防疫检疫、动物性食品卫生、比 较医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等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流动沿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顺序被逐步减少,通常后者获得能量大约只为 前者所含能量10%,即1/10 4、生态金字塔: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每个营养级有机体个体的数量、能量及生物量,按营养级的 顺序排列起来并绘制成结构图,所得图形与金字塔相似,所以称之为“生态金字塔”。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从大气圈、水圈和土岩石圈中获得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沿着生物 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又通过生物体被分解后回到周围环境中。这样的途 径反复运动着,这种循环称为…… 6、库: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化学岩石在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中的滞留称为库。 7、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 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 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 8、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相互交流的统一的生态系 统。 9、微生态平衡失调: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 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0、益生菌: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2019年执业兽医师考试《兽医公共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2019年执业兽医师考试《兽医公共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1.下列哪种食品污染属于化学性污染?() A. 细菌污染 B. 真菌毒素污染 C. 放射性污染 D. 农药残留 2.下列那种疾病不是食源性疾病?() A. 食物中毒 B. 与食品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C. 暴饮暴食所引起的胃肠炎 D. 经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3. 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是()。 A. 感染型中毒 B. 毒素型中毒 C. 混合型中毒 D. 以上都不对 4.以下哪种试验不能证明受试物具有致突变的作用?() A. 急性毒性试验 B. Ames试验 C. 微核试验 D. 彗星试验

5.以下哪种药品是“瘦肉精”?() A. 马布特罗 B. 克伦特罗 C. 塞布特罗 D. 塞曼特罗 答案:1.D 2.C 3. C 4.A 5. B 6.“水俣病”是由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 A. 铅中毒 B. 汞中毒 C. 镉中毒 D. 砷中毒 7.二恶英中毒不能引起以下哪种情况?() A. 雌性不孕 B. 子代畸形 C. 氯痤疮 D. 骨质硬化 8.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9. 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如果保存方法不当通常会发生哪种变质?() A. 酸败 B. 腐败 C. 发酵 D. 腐烂 10. 以下哪种乳不属于化学异常乳?() A. 低成分乳 B. 低酸度酒精阳性乳 C. 冻结乳 D. 末乳 答案:6. Β7. D 8. C 9. A 10. D 11.下列哪种食品污染属于物理性污染?() A. 细菌污染 B. 真菌毒素污染 C. 放射性污染 D. 农药残留 12.下列哪种情况不是食物中毒的特点?() A. 集中发 B. 传染 C. 潜伏期短 D. 症状相似

江苏省2017年执业兽医师《兽医公共卫生学》考试试题

江苏省2017年执业兽医师《兽医公共卫生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氯化铵具有__。 A.祛痰作用 B.镇咳作用 C.平喘作用 D.降体温作用 E.降压作用 2、羔羊痢疾的病变以______为特征__。 A.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 B.第四胃内往往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块 C.小肠特别是回肠溃疡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3、宿主与侵入的寄生虫相互斗争,二者处于平衡状态时,宿主呈 A.患寄生虫病 B.进入的寄生虫全部被杀死C.大量虫体存活,但不造成明显危害 D.少量虫体存活,不造成明显危害,不传播病原E.少量虫体存活,不造成明显危害,但可传播病原 4、下列对急性猪瘟的描述错误的是__。 A.黏膜、浆膜、淋巴结、心、肺等处常有出血斑点 B.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外观 C.体温升高,稽留不退 D.坏死性纤维素性肠炎 E.脾脏可见出血性梗死 5、分清症状的主次后,按主要症状提出一个具体疾病,与所提出的疾病理论上进行对照印证,属于 A.治疗性诊断 B.验证性诊断 C.鉴别诊断 D.论证诊断 E.印象诊断 6、仅对浅表真菌感染有效的药物是__。 A.灰黄霉素 B.酮康唑 C.两性霉素B D.制霉菌素 E.克霉唑 7、输血反应属于典型的____ A.移植物排斥反应B.迟发型变态反应C.细胞毒型变态反应D.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E.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8、最适于对混合抗原组分进行鉴定的方法是____ A.免疫电泳B.絮状沉淀试验C.环状沉淀试验D.琼脂双向双扩散E.琼脂双向单扩散 9、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是__。 A.脂肪坏死与干酪样坏死 B.蜡样坏死与干酪样坏死 C.坏疽与干酪样坏死 D.干性坏疽与干酪样坏死 E.以上都不是 10、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时,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几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引进的决定。 A.1天 B.3天 C.5天 D.7天 E.10天 11、某猪场育肥猪精神萎靡、贫血、发育不良,同时排出混血的黑便。抗生素治疗无效。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病猪的的胃底有小点出血。胃腺肥大,扁豆大的扁平突起或圆形结节。胃内有大量虫体,部分严重的猪胃黏膜皱褶有广泛性的出血和糜烂。该猪场猪可能发生的是__。 A.后圆线虫病 B.胃圆线虫病 C.管圆线虫病 D.毛圆线虫病 E.原圆线虫病 12、猪水疱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__。 A.消化道 B.呼吸道 C.皮肤 D.淋巴 E.血液 13、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是 A.钙离子B.白细胞介素-1 C.精氨酸加压素 D.脂皮质蛋白-1 E.α-黑素细胞刺激素 14、屠宰、经营、运输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附有____ A.防疫证明B.检验证明C.检疫证明D.合格证明E.兽医证明 15、______是一种骨营养不良性疾病,常在成年动物软骨内骨化完成后发生__。A.佝偻病 B.骨软病 C.纤维性骨营养不良 D.生产瘫痪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笔记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兽医公共卫生学概念 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兽共患病、动物性食品安全、实验动物比较医学及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内容 兽医以共卫生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 1、生态平衡: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平衡的失调,轻者会影响某些物种的生存条件和阻碍其繁衍速度,影响人体健康;重者可导致物种的消亡,并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2、生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学习和掌握生态学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现将生态学分为三个层次的分枝学科 1)宏观生态学: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来研究个体和群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科学。 2)微生态学:是以单细胞为中心来研究单细胞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生物体与其环境的微生态平衡。 3)分子生态学:是以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来研究细胞内分子环境关系的生态学。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健康: 环境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 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00多种,在公共卫生方面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有90种,流行的主要人兽共患病有50余种, 四、动物防疫检疫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公布)。 第三节兽医公共卫生学的作用 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活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1、人们在发展中不自觉的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和食物污染。 2、抗菌药物的研究、生产和使用,使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因此,研制、生产和推广应用微生态制剂,少用或昼不用抗生素,恢复人类和动物的微生态平衡,将是兽医公共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二、在人兽共患病的监测与控制中起主力军的作用 人兽共患病中的绝大多数疫病是经动物及动物产品传播给人的,所在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源。 三、通过动物防疫和检疫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我国已加入WTO,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我国也必须要遵守国际上通用的防疫和检疫规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实施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协定》(SPS 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 四、通过动物医学实验促进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

23306099 兽医公共卫生学期末测试题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职专升本期末测试题签 23306099 兽医公共卫生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 下列哪种情况不是食物中毒的特点?(B) A. 集中发 B. 传染 C. 潜伏期短 D. 症状相似 2. 铅进入人体内的主要途径是(A)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黏膜 3. AA级绿色食品标准为单因素评价法期限为几(C)年? A. 一年 B. 二年 C. 三年 D.四年 4.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食物中毒(D)。 A.喝牛奶过敏 B.暴饮暴食导致急性胃肠炎 C.慢性中毒 D.食用甲状腺中毒 5. 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是(B)。 A.感染型中毒 B. 毒素型中毒 C. 混合型中毒 D. 以上都不对 6. 以下哪项不是屠宰污水的特点?(D) A.含污物多 B.流量大 C.气味不良 D.含有少量病原体 7. 哪种生物处理的方法对高浓度的有机污水处理比较有效(A)。 A. 厌氧法 B.好氧法 C.兼性厌氧法 D.生物转盘法 8. 宰前检疫发现屠畜鼻出血,具有粘性鼻液、鼻粘膜结节、溃疡,可初步作出判断是何种疾病?(B) A. 炭疽 B. 鼻疽 C. 鼻炎 D. 鼻结核病 9. “黑脚病”是由哪种重金属残留引起的(D) A. 铅 B.镉 C. 汞 D. 砷 10. 在20℃将脱脂乳pH调节至4.6,沉淀的蛋白质是以下哪种蛋白?(D) A. 球蛋白 B. 乳清蛋白 C. 白蛋白 D. 酪蛋白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题) 1. MRL:最高残留量,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允许存在于食品表面和内部该药残留最高量。 2. 宰前检疫:是指对即将屠宰的动物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实施的检查,防止患病动物进入屠宰加工环节,是保证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肉”不可缺少的重要步奏。宰前检疫主要包括查证验物、临床检查、无害化处理和检查登记记录等。 3. 兽药残留:指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中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4. 食品防护:是预防由生物、化学、物理或放射药剂引起的国际性食品污染而作出的努力,这些药剂出现在食品供应中是不太可能也是不合理的。 5.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对食品安全危害予以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系统方法,是一种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由食品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6题) 1. 什么是大肠菌群?为什么选择大肠菌群作为指示菌? 答:大肠杆菌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他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C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 大肠菌群作为指示菌的原因如下:(1)大肠菌群与病原菌同时存在; (2)大肠菌只存在于粪便污染时;

23306099-兽医公共卫生学期末测试题

兽医公共卫生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 下列哪种情况不是食物中毒的特点(B) A. 集中发 B. 传染 C. 潜伏期短 D. 症状相似 2. 铅进入人体内的主要途径是(A)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黏膜 3. AA级绿色食品标准为单因素评价法期限为几(C)年 A. 一年 B. 二年 C. 三年 D.四年 4.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食物中毒(D)。 A.喝牛奶过敏 B.暴饮暴食导致急性胃肠炎 C.慢性中毒 D.食用甲状腺中毒 5. 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是(B)。 A.感染型中毒 B. 毒素型中毒 C. 混合型中毒 D. 以上都不对 6. 以下哪项不是屠宰污水的特点(D) A.含污物多 B.流量大 C.气味不良 D.含有少量病原体 7. 哪种生物处理的方法对高浓度的有机污水处理比较有效(A)。 A. 厌氧法 B.好氧法 C.兼性厌氧法 D.生物转盘法 8. 宰前检疫发现屠畜鼻出血,具有粘性鼻液、鼻粘膜结节、溃疡,可初步作出判断是何种疾病(B) A. 炭疽 B. 鼻疽 C. 鼻炎 D. 鼻结核病 9. “黑脚病”是由哪种重金属残留引起的(D) A. 铅 B.镉 C. 汞 D. 砷 10. 在20℃将脱脂乳pH调节至,沉淀的蛋白质是以下哪种蛋白(D) A. 球蛋白 B. 乳清蛋白 C. 白蛋白 D. 酪蛋白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题) 1. MRL:最高残留量,食品动物用药后产生允许存在于食品表面和内部该药残留最高量。 2. 宰前检疫:是指对即将屠宰的动物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实施的检查,防止患病动物进入屠宰加工环节,是保证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肉”不可缺少的重要步奏。宰前检疫主要包括查证验物、临床检查、无害化处理和检查登记记录等。 3. 兽药残留:指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中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4. 食品防护:是预防由生物、化学、物理或放射药剂引起的国际性食品污染而作出的努力,这些药剂出现在食品供应中是不太可能也是不合理的。 5.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对食品安全危害予以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系统方法,是一种食品安全保证体系,由食品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6题) 1. 什么是大肠菌群为什么选择大肠菌群作为指示菌 答:大肠杆菌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他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C 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 大肠菌群作为指示菌的原因如下:(1)大肠菌群与病原菌同时存在; (2)大肠菌只存在于粪便污染时; (3)大肠菌在食品和水中同致病菌有同等的抵抗力; (4)大肠菌存在的数量比致病菌多; (5)大肠菌群检出方法容易; (6)大肠菌存在与肠道中。 2. 屠宰污水为什么要进行处理之后才能排放

2016年江苏省执业兽医师《兽医公共卫生学》考试试题

2016年江苏省执业兽医师《兽医公共卫生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引起猪继发性子宫迟缓的主要原因是__。 A.体质虚弱 B.胎水过多 C.身体肥胖 D.子宫肌疲劳 E.催产素分泌不足 2、马肠扭转的最佳治疗方法是__。 A.翻滚法 B.针炙法 C.下泻法 D.手术整复 E.深部灌肠 3、正常家畜的肺部、肌肉的叩诊分别是__。 A.过清音;鼓音 B.清音;浊音 C.清音;鼓音 D.鼓音;清音 E.鼓音;浊音 4、下述所列,______不是黑斑病甘薯毒素中毒的致病因子__。 A.丁烯酸内酯 B.翁家酮 C.1-甘薯醇 D.4-甘薯醇 E.以上均不是 5、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____ A.出示检疫报告B.出示检疫证明C.出示免疫证明D.申报检疫E.填写检疫报告 6、病愈后获得的对这种病的抵抗力为____ A.人工被动免疫B.天然主动免疫C.人工主动免疫D.天然被动免疫E.非特异性免疫 7、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由于____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吞噬作用 8、蓝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直接接触B.空气飞沫经呼吸道C.库蠓叮咬D.经破损的皮肤E.接触污染器具 9、犬膀胱尿道结石早期诊断没有指导意义的方法是() A.尿液检查

B.尿道探查 C.X线检查 D.B超检查 E.血液尿素氮含量测定 10、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对抗生素最敏感的时期是__。 A.对数期 B.迟缓期 C.稳定期 D.衰亡晚期 E.衰亡早期 11、补充维生素A的最好途径是饲料中添加__。 A.维生素A B.胡萝卜素 C.棉籽饼 D.菜籽饼 E.鱼肝油 12、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是__。 A.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的减少 B.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的增加 C.细胞体积增大和数目的减少 D.细胞体积减少和数目的增大 E.以上都不是 13、某群羊出现运动障碍或转圈运动,视觉减弱甚至失明,后肢麻痹。剖检在脑部见豌豆至鸡蛋大小的囊泡状虫体。该病病原的终末宿主是__。 A.人 B.牛 C.羊 D.犬 E.骆驼 14、可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的抗生素是____ A.红霉素B.氨苄西林C.青霉素V D.阿莫西林E.黏菌素15、病死鸡剖检病变主要发生在 A:肝脏 B:腺胃 C:肌胃 D:盲肠 E:直肠 16、完成生理止血的主要血细胞是____ A.血小板B.红细胞C.中性粒细胞D.巨噬细胞质E.粒细胞 17、正常人吸入下列哪种混合气体时,肺通气量增加最明显__。 A.21%氧和79%氮 B.2%二氧化碳和98%氧 C.20%二氧化碳和80%氧

兽医公共卫生常识

兽医公共卫生常识 目前已经确认的致畸动物的致畸物是(甲基汞) 可诱发人或哺乳动物皮肤癌的物质是(煤焦油) 所有食品动物禁用的药物是(呋喃唑酮) 动物肉品中不得检出(志贺菌) 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是(旋毛虫病) 猪场带猪消毒最常用的消毒药是(0.3%过氧乙酸) 对患结核病的奶牛应作(销毁处理)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 关于生态平衡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相对的平衡) 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何种性质的平衡(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是(物种改变、盲目开荒、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 食物链的概念是(生物与生物因食物和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 环境因素联合作用通常有四种类型,不属于联合作用的是(累积作用)生物富集作用指的是(经食物链途径最终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环境污染的概念(①污染物质使环境的构成功能或存在状态发生了变化、②污染物质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③污染物影响了人类及其他物生正常的生活条件、④污染物

危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分健康) 环境污染的特征是(①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②影响人群面广、③多为低剂量,高浓度,多种物质联合作用④环境污染一旦形成,消除很困难) 环境污染诱发的疾病不包括(流行病)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 毒蕈中毒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 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有(①影响各酶的活性②损害肝脏、肾脏③引起不孕④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水俣病是由于长对味儿摄入被(甲基汞)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 骨痛病是由于环境(镉)污染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人体慢性中毒 以恶心、呕心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是(肉毒杆菌中毒) 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食品中的添加剂使用) 肉制品中的多氯联苯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污染) 猪肉中的盐酸克伦特罗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中兽药残留) 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生物积累作用) 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样或器官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称为(生物浓缩作用) 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