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小抄《精编》

社会学概论小抄《精编》

社会学概论小抄《精编》
社会学概论小抄《精编》

社会学概论

填空题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他又被西方誉为"社会学之父"。

2.人类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

3..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4.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三大类。

5.(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6.(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7.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

8.(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9.根据交往的性质,社会交往有(竞争)、(合作)、(冲突)和(调适)。

10.初级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11.角色扮演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12.集体行为的特征有()、()、()。请输入答案: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13.初级集体行为通常包括()、()、()、()。请输入答案: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时间

14.儿童和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和()。请输入答案:家庭、学校、邻里社会

15.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和()。请输入答案:能力、气质、性格

16.个性差异性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是(),后天的()对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请输入答案:生理素质、社会实践

17.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和()的个人。请输入答案:未成年人、成年人

18.康有为撰写了一篇最好的社会革命的檄文是()。请输入答案:大同书

19.社会学把()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请输入答案:社会整体

20.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一书。请输入答案:群学肄言

21.一般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请输入答案:孔德

22.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成两大块,即()和自然的需要。请输入答案:社会创造

23.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请输入答案:自我发现

24. 冲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请输入答案:破坏

25. 社会学家()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请输入答案:米德

26. 库利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并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认识自己。请输入答案:镜中自我

27. 人际关系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和()。请输入答案:直接交往、情感性

28. 高级集体行为就是通常说的()。请输入答案:社会运动

29. 时尚可以分为热、时髦和()。请输入答案:时狂

30. 社会环境就是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社会,包括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关系与活动诸要素。请输入答案:文化传统

31. 硬性社会规范,主要指()。请输入答案:法

32. 个性具有稳定性,但也并不排斥个性的()。请输入答案:可变性

33.个性的倾向性是指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动力系统。请输入答案:选择性

34.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首先提出的。请输入答案:库利

35.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和()三种主要形式。请输入答案: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

36.家庭的社会功能有()、()、()和()四种主要形式。请输入答案: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37.社会组织一般划分为四种类型:()、()、()和()。请输入答案: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军事组织

38.家庭式的管理结构也叫()。请输入答案:家长制

39.在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上,管理结构经历了从()结构到()结构的转变。请输入答案:封建家长制、科学的管理

40.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请输入答案:家庭

41.管理结构和方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和()。请输入答案:人、任务

42.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和()。请输入答案:财富、声望、权力

43.阶级的本质就是()。请输入答案:剥削

44.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三种社会分层现象是()、()和()。请输入答案:等级制、种姓制、阶级

45.社会群体又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与()。请输入答案:次级社会群体

46.初级社会群体把()放在首位。请输入答案:满足其成员的需求

47.初级社会群体是()的基本场所。请输入答案:社会化

48.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请输入答案:邻里

49.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的总和。请输入答案:非工作关系

50.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关系。请输入答案:交换

51.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的影响。请输入答案:组织成员个人利益

52.整体目标较为宏观、根括笼统,部门目标较为()、()。请输入答案:具体、明确

53.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提出。请输入答案:马克斯〃韦伯

54.真正对社区进行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美国()开始。请输入答案:芝加哥学派

55.竞争和()成为古典人文区学分析社区的两个重要概念。请输入答案:共生

56.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的居住方式。请输入答案:大聚居、小分居

57.()是维持农村社会运行的主要纽带。请输入答案:农村资金互助社

58.我国封建社会,男子岁成年须行冠礼,女子15岁束发称()。请输入答案: 20,及笄

59.()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请输入答案:社会分层

60.()的出现,是社会人口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请输入答案:剩余产品

61.历史上的社会分层现象,最使人瞩目的约有三种,即等级制、()和阶级。请输入答案:种姓制

62.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和阶级外部的()。请输入答案:分层化、游离化

63.()是进行社会分析的焦点。请输入答案:社会制度

64.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社会制度有家庭制度、()、()、()、()五类。请输入答案: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

65.从起源和功能看,制度分为()和()。请输入答案:本源社会制度、派生社会制度

66.社会制度构成的四个要素是()、()、()和() 。请输入答案: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67.西方发达社会自()以来,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就已经超过第一、二产业从业人数之和。请输入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

68.()是解决劳动者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请输入答案:劳动就业

69.社会工作具有()、()和()等特点。请输入答案: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70.()是最初的、本原的社会制度。请输入答案:政权法律和纪律、习俗道德和宗教、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

71.()是进行社会分析的焦点。请输入答案:社会制度

72.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社会制度有家庭制度、()、()、()、()五类。请输入答案: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

73.从起源和功能看,制度分为()和()。请输入答案:本源社会制度、派生社会制度

74.社会制度构成的四个要素是()、()、()和() 。请输入答案: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75.西方发达社会自()以来,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就已经超过第一、二产业从业人数之和。请输入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

76.()是解决劳动者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请输入答案:劳动就业

77.社会工作具有()、()和()等特点。请输入答案: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78.()是最初的、本原的社会制度。请输入答案:家庭制度

79.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除了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第二个伟大创造性成就是()发展。请输入答案:乡镇企业

80.官僚主义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制,社会学中称为()。请输入答案:科层制

81.社会舆论有()、自下而上两种形成方式。请输入答案:自上而下

82.要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措施,一是教育,二是()。请输入答案: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83.社会行为规范既指群体规范,也包括()。请输入答案:社会规范

84.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失调。请输入答案:人与环境

85.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和()关系。请输入答案:掠夺

86.社会问题是由于()失调造成的。请输入答案:人文环境

87.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不相适应。请输入答案: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

88.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请输入答案:解决隐性失业问题

89.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请输入答案:慈善事业

90.社会工作不仅以向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为己任,而且提倡()的互助。请输入答案:社会成员之间

91.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工作。请输入答案:社区

92.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提出。请输入答案:罗斯

93.社会控制的方式有()、()和()三类。请输入答案:习俗、道德与宗教、政权

94.关于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中,我国战国时期的邹衍提出()说。请输入答案:五德终始

95.美国学者素罗金提出()学说,维科提出了()来解释社会变迁的现象。请输入答案:文化类型、历史三阶段

96.除了历史一循环论,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还有()和()。请输入答案:社会进化论、社会均衡论

97.人口数量变化的三个主要组成因子是 () 、()和()。请输入答案:出生数、死亡数、人口迁移数

98..民主化过程包括() 、()和()。请输入答案: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

99."依附理论"代表人物是()和 ()。请输入答案:弗兰克、普雷毕什

100.第三次浪潮是()。请输入答案:指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

101.夕阳工业一般指纺织业、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朝阳工业一般指的是()、()等请输入答案:核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

10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 、()四个步骤。请输入答案:选题、准备、实施调查、分析总结

103.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有两种,即()和 ()。请输入答案: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方法论

104.社会调查可分为() 、()、()和() 。请输入答案: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105.随机抽样的形式有() 、() 、()和 ()。请输入答案: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06.资料收集的常见方法有() 、()、()和 ()。请输入答案: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

107.统计分析可分为()和()。请输入答案:描述性分析、解释性分析

108. ()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请输入答案:劳动资料

109.()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请输入答案:社会变迁

110.社会进化论导源于() 。请输入答案:生物进化论

111.()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的总和。请输入答案:生产力

112.在()中,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提出人类经过农业革命文明、工业革命文明,现在进入新技术新开发的信息社会或知识、智力社会。请输入答案:《第三次浪潮》

113.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 ()。请输入答案:人的社会需要

114.()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请输入答案:精神文明建设

115.启蒙运动的信仰特点是人们想通过()和()研究来理解和控制宇宙。请输入答案:神学、形而上学

116.权威的三种类型是()、() 、()。请输入答案:法理权威、传统权威、神召权威(魅力权威)

117.冲突学派有()和()两类。请输入答案:辩证冲突论、功能冲突论

选择题:

1. 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日(概念系统)。

2. 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规则系统)。

3. 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4. 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5.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19世经末20世经初)的西方社会。

6. 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7. 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队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垂直流动)。

8. 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

9. 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10. 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11.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12.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13. 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社会制约性)。

14.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

15.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16.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17. 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18. 一部分劳动者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臵,是指(失业)。

19. 一位工厂和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20.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21. 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介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形式主义)。

22. 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反叛)。

23.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24. 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25.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臵,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不充分就业)。

26. 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就业)

27. 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是(朋友谈心)。

28. 以下那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会关系的是(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29. 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儿童游戏群体)

30. 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游)

31.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32. 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33. 由个别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个别贫穷)。

34.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35. “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归属与爱的)

36.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37.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受主义)。

38.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

39.“后工业社会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40.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41. “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4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43.《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44.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45.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46. 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47.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48. 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化的程度)。

49.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50. 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社会失范论)

51. 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

52. 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

53. 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

54. 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

55. 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56.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57. 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社会救助)

58.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59.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60. 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家庭结构)。

61.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62.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63.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家长制)。

64.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65.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66. 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城市社区)。

67. 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是(农村社区)。

68.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伯)。

69. 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70.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71. 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

72. 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知识分子)阶层。

73.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74. 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未来社会学》)出版。

75.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会失范论)。

76. 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实用设备)。

77. 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制度化优先)。

78. 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79. 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80. 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会关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81. 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地(相对贫穷)。

82. 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可能陷入(长期贫穷)状态。

83. 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社会福利)。

84. 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85.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86. 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87. 依社会工作的(方法)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个安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88.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89. 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垂直流动)。

90. 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普雷毕什)。

91. 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

9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93.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94. 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

95. 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96.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

97. 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考核成绩,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隐性失业)

98. 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社会福利)

99. 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索罗金)

100. 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

101. 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名词解释

1. 社会: 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

2. 社会学: 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人类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研究人类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即如恩格斯所说:“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过到历史的桥梁”。

4.社会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心理反映.

5.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首先,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要作全面的理解。一般的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的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同在同一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需要优势。需要层次论讲的需要的转换、更替,并非需要种类的转换、更替,而是需要优势的转化、更替。

其次,马斯洛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关于最高一级,即自我实现需要的看法。马斯洛自己认为这是他的需要层次论的核心,也是我们批评、议论最多的问题。批评者认为”自我实现“的论点与西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同出一源。其根据就是自我实现与存在主义均强调个人的具体存在。其实二者是有不同的。马斯洛所所谓的自我实现,是从个人主义出发的,

这一点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术通病,而存在主义所谓的个人的具体存在,不是指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具体存在,而相反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不受社会关系和阶级条件的制约,可以有“绝对的自由”,当这样的自由不能满足时,就产生悲观厌世。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希望充分实现其天才和才能的潜在能力,这就激发和鼓励人们正视自己和别人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也是为别人,为社会做出一番事业。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理论的积极方面来充实我们需要的理论。

6. 理想角色:理想角色是被期待的、比较理想的行为规范体系。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的活动。

8.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持续的社会交往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称为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9.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次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0. 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臵,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臵。

11. 时尚:是一种发球集体着迷的集体行为。其特征是新厅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

12. 情景:指人们在行动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它包括作为行为主体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时间、地点和场合等。

13. 角色意识: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责任,意识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并决心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表现社会的期待。

14.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已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础过程。

15.再社会化:它不同于继续社会化,他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为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也包括过早地从家庭、学校游离到社会上做了越轨的事的青少年。再社会化的目的是由特定的机构对对越轨者进行改造世界观,使之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16. 继续社会化: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是指人从出生到青年期,即20岁,但社会的环境在变化,每个人也在不断变化,不可能认为早年的所学,一辈子都够用了,所以要继续社会化,活到老、学到老,才不至于落后,被社会所遗弃。

17. 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续起来的人群。

18. 家庭: 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单位。

19. X理论和Y理论: 这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X理论认为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与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

20.科层制管理结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1. 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22.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23. 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阶级的最权威的定义是列宁给予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访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所起的作用

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4. 阶级意识: 本质上不是一种对苦难和底层处境的反映的意识,而应该是对本阶级如何获得解放的道路的意识。

25.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26.整体目标:指作为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的目标。

27. 社会分层:所谓阶段,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8.等级的阶级: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所了社会分层的基础。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是等级的阶级。

29.社会制度: 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30.制度化: 是指当社会制度定型时,使人们当他以某种社会既定的角度出现时,其行为经常是可以预知的,是会被社会接受并认为是正当的合法的。越轨了,就要受到惩罚。

31.社会控制: 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2.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和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 是指社会控制的类型分类。包括习俗,道德和宗教的控制,政权,法律和纪律的控制,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的控制

33.道德: 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3.习俗: 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34.宗教: 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35.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作用。

36.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7.人口问题: 是人口在数量或质量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38.南北对话: 是指我国南方及沿海地区经济比北方地区经济发达,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为达到共同富裕,而进行的协调发展。

39.社会保障(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40.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它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共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

41.本原社会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形成初期就存在的、人类生存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

42.正式控制:是社会或组织用比较成型的、以文字形式表达的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以维持正常秩序的社会控制方式。

43.越轨行为: 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44.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和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 是指社会控制的类型分类。包括习俗,道德和宗教的控制,政权,法律和纪律的控制,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的控制。

45.社会变迁: 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45.角色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46.五德始终说:是由我国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的。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着“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由土德开始,最后又回到土德,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某一种势力占统治的地位。这种学说,看到了历史的变化的,而且有必然的趋势。但是它把历史的变化理解为一种循环的过程,从而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和命定论。

47.社会流动: 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48.流动率: 流动率=(阶层部人数未流动人数)/阶层总人数。

49.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人群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50.罗马俱乐部: 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机构。它于1968年,由意大利企业家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共同发起组织。该俱乐部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各种全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并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量研究,运用各种科学知识综合那些复杂问题。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前途上持悲观态度。

51.信息化社会:指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的社会,又称信息时代。未来学根据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社会生活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认为信息社会有五大特征:①在社会经济和生产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②智力密集,智力成为经济社会的驱动力。③价值的增长通过知识实现。④关心未来,研究未来。⑤多样化、分散化、小型化。

52.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

53.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

54.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用体系的观点来审视整个世纪及各部分的以展与变化。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简称“体系”,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都看作是结构的要素。世界体系论认为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的。

55.孔德: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在19世纪30年代出版的他的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建立这门科学的大体设想。孔德社会体系的基石是关于历史发展的进化过程。他提出了世界历史演化进程中,人类的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实证阶段三个阶段;他提出了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四个研究方法;他还提出了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的重要概念,前者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后者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的社会进步。

56.斯宾塞: 是生物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于人类社会进化的各种形式作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了解人类的行为并知道在进化的特定阶段,那几种观念对社会比较适合。他了解社会

结构的性质和社会中成员的观念和价值两者之间的联系。他还主张应消除种种限制,特别是政府所加给人民的限制,他认为限制会干涉社会进化的自然进程。斯宾塞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的有机体说。根据他的理论,任何一种社会革命和变革都被看成对社会有机体统一性的破坏。

57.社会的有机体说:斯宾塞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不同部分排列活似生物有机体各个部分的排列一样。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社会有下列特点:①社会是在不断生长;②社会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变得不一样,它的结构分化了,同时其复杂性也相应的增加;③社会在结构上逐渐分化,其功能也随着分化;④随着结构的分化和功能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也逐渐加强,任何部分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变化;⑤把社会看成部分的结合,它具有营养、分配、调节的系统。

58.象征符号交往理论:象征符号交往理论主张从语言和姿势的沟通,特别是语言在形成心灵,自我和社会中作用的社会行为中去研究人类社会群体生活。

1. 第三次浪潮”:社会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打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

2.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3. 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4. 世界体系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不发达国家。

5. 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6. 规则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7. 人文区位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9. 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1.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和心理特征和总和。

12.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13.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14.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15.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16.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

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17.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8.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19.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20. 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了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21. 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2.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23. 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24.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5.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26.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27. 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8. 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29.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0. 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31. 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会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区合作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32.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伸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33.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34.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简答题

1.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论述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第

二个论点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③马克思主对“社会”的第三个论点是: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社会学创立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什么?

答: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已慑得许多重大成果。这就引导社会思想家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

3.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答:①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看待。②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③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④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容、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进行研究。⑤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4. 社会学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或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①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学地参与社会生活。②增长社会管理的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③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④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5.简述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答: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首先,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车学基础上与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体现个人的意志,也是体现了个人需要的社会意义。因为人从来就不只是指自然的人,而是指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以谓人的本性。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又是的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在人的需要的表现都是通过人的头脑,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定程度的理智表现,而动物则是兽性、生理上、本能的表现。但人性与兽性却又不能完全分开,毫无联系。恩格斯说得好:“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选或少一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最后,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高级的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发展的需要。这是人类生产发展三阶段,也是满足需要的三阶段,更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进步到会享受而斗争,再进步到为发展而斗争的必然过程。

6.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答:①交往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和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②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③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

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④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珠基础。

7.简述符号相互作用论。

答:①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②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人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③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④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第一,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为的。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8.简述时尚的类型。

答:时尚可以为分热、时髦和时狂。热是一种流传较为迅速、存在时间较为短暂的流行现象。时髦是众人对新颖现象的追求和效仿的社会现象,它存在时间较短,但对人有较明显的刺激或引诱。时狂是时尚的一种极端表现方式,是人们为追求时尚而表现出来的狂热的行为现象。它一般影响大,对人的影响较深,持续时间较长。

9.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①传授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即学习语言和其他文化;谋求一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共事。③指点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即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对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通过社会化指点青年人生观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④提供角色人选。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10.为什么说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答: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人的行为动力不是直接来自于生理需求和本能,而是来自于需要的活动。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追求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目的。这些目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所谓物质利益,包括如食物、住房以及健康的护理等。成长条件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和智力方面成长的机会,即受教育的可能等。社会关系包括人们之间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精神食粮包括人们精神方面需要的供应,即所谓文化食粮。如上四者,在每个人的不同年龄、不同生活境遇中其分量和方向是不等的。一个幼儿需要更多的健康护理,一个青少年则需要争取多些学习的机会,面一个成人则需要较好的物质利益和比较顺心的社会关系。一个普遍工人、农民更多地追求前三方面的目的,而一个作家或教授,则更希望多得到一些精神食粮,所有这四个方面的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积极的动力源泉。

11.谈谈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答: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从宏观上指出了作业成绩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微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②社会需要理论提供了我们建构社会学理论的牢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

从人类生活的最基础的生产关系开始分析的,马斯洛则从人类的心理活动作了应有的补充。二者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入门途径。③关于需要的最高层次,结合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生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13.试述社会化与个性存在的关系。

答: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个人社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要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的确限制,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个性的倾向和心理特征存在着差异。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是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成的。

14.举例分析人的继续社会化。

答:继续社会化,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是指人从出生到青年期,即20岁,但社会的环境在变化,每个人也在不断变化,不可能认为早年的所学,一辈子都够用了,所以要继续社会化,活到老、学到老,才不至于落后,被社会所遗弃。我国十余年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常规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外,成人教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这至少是由两个主要因素造成的:一个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造成千千万万青年没有经过正常的社会化过程,而今他们长大了,他们被骤然地推向一个从“大乱”走向“大治”的务实社会,自己毫无准备,却又以自己是已经成年的新一代“天然接班人”的角色,不能不担当国家、社会的重任,这就要进行补课,而同时由于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一来拖家带眷,二来公务在身,因此进行业务的成人学习便是最好的选择;第二个因素是改革以来,城乡社会巨变,各行各业都在向现代化迈进,老的工作岗位的更新和新生工作岗位的新建都需要新的知识。这就在于是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所谓“下岗职工”再学习的问题。

15.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及特点。

答: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初级社会群体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它是自然形成的。所谓自然形成是说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家庭的建立是要履行一定的手续,但子女的加入却近乎是自然的。②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打破了角色间的严格分工,个人通常将自己的个性全部投入,表现全部人格。在初级群体中,成员是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而存在的。③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靠个人的自学性来维持关系。④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这是初级群体最重要的特征。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⑤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以满足。⑥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16. 简述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类型。

答:第一,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第二,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第三,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和行动能力。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社会群体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规模、

功能、群体成员关系的性质、群体成员的身份与职业都可以成为区分社会群体的标准。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两大类。

17. 简述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答: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四种形式。①血缘家庭。这是家庭发燕尾服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区分的,即辈分相同的男女五为夫妻。②普那路亚家庭。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上的家庭,已经禁止近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最后逐步发展到也禁止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它是群婚制的高级形式。③对偶家庭。它是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过渡。④一夫一妻制家庭。它是在野蛮期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交替时期由对偶家庭发展出来的。

18. 社会组织的独特特征。

答:第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加固定。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标就简单明了。第三,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第四,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19. 社区具有哪些特征(要素)?

答:①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②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③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④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⑤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20. 简述社区的分类。

答:社区可以其构成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类型,一般的分类方法有:①按社区中人们的主要活动或功能分类。可以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宗教社区。②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地域广狭分类。可以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③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可以分为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④按社区的多元综合标准分类。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21.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各自形成的途径和特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 农村社区是以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是与城市有本质差别的另一类社区。典型的农村社区具有如下特征:居住方式大聚居,小分居;产业以农为主,社区居民以农(包括农林牧副渔)为生;人际关系重血缘、地缘关系;生活水平低、自给性强。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农村社区的典型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农村的产业结构。在许多靠近城市、或接受城市辐射较强的农村,工业已获得迅速发展。在某些农村,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产业基础主要不再是农业,而是工业。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无论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在向城市看齐。这样,以原来的标准来衡

量这些农村已有许多不适之处,但我们习惯上仍称他们为农村,其中包括那些已经工业化了的农村。这与我国的户籍制度等因素有关。也有人称这些已经工业化但尚未成为城市的社区为中介社区。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另一类社区,它是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要活动的社区。从理论上来说,从人口的聚居程度和产业结构的角度区分城市和农村是不困难的,尽管城市和农村是不困难的,尽管城市和农村的界限不那么截然。一个城市可以看作一个社区,但这种社区不像村落式的农村社区那样,社区特征很明显。比如社区文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都远不如农村社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对周围农村的辐射力越来越大,周围农村的生产、生活受到城市的强烈影响,以至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一个中间过渡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划定城市社区的界限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在几个大城市连成一片的情况下,城乡划分就更加困难。因为社区基本上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着重其生活共同体的意义。正是如此,在一个城市中用行政区划的方法来界定社区也有很多局限性。例如,一条街道两旁的居民可能有很多联系、一侧的居民可以使用另一侧的服务设施。这样,用街道作为边界来划分社区就有不妥。因此,在研究城市社区时要注意到它的边界是模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整体性的增强,社区的界限将变得更加模糊。

22. 简述我国知识分子的构成特征,以及他们作为社会发展的先进力量的表现?

答:知识分子阶层的特征是:①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②脑力劳动者;③依靠脑力劳动的收入为生活来源。凡是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人,都可属于知识分子范围。具体地讲,知识分子包括医生、教员、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律师、作家、诗人、艺术家等。由这些人组成一个特殊的脑力劳动阶层。知识分子是依靠自己的脑力劳动为生的精神生产者,他们和依靠自己的体力劳动为生的物质生产者一样,都是劳动生产者。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这是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的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是会加倍努力,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做出更新更大的成绩。

23. 试述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关系?

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的区别。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赵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24. 社会组织目标的确定受影响的因素。

答:社会组织目标的确定主要受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上级指令的影响。社会组织的目标首先是由与之有能量交换关系的环境的需求决定的。一个组织如果不能满足环境的需求,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社会组织运行的本质是对原材料的加工,因此缺乏资源,组织就会陷入“匚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它就不可能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社会组织本身的能力强烈制约着组织的目标。组织成员的工作能力,组织所具有的技术能力及其生产力——将资源加工成产品的能力都影响着组织目标的确定,起码影响着目标的数量指标。上级指令对社会组织的目标的确定常常生发直接影响。组织大多处在层次体系之中,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某些组织常常收到来自对它具有指挥权的上级的命令,即要求它实现某种

目标。在这里,权力责任关系在起作用。

25. 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答:社区(或公社)、社会两个概念是腾尼斯首先使用的,原来是指两种对应的人群组合形式。社区指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关系之上的、聚集程度高的有机的生活共同体。社会则指建立在利益和目的之上的机械的统一体。社区与社会都是人类的组合形式,社区也是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社区与社会又有明显区别:社区是具体的人类社会形式,社会则较为抽象;社区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亲密,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缺乏感情色彩;社区中的居民是一个个实体,他们在心理上是相通的、表现为社区意识,而社会中的人是抽象的角色;社区强调地域特征,社会不强调地域界限。

26.如何看待城市化中的发展动力?

答:城市化、城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千年时间,但一直比较缓慢。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纵观世界城市过程,如下几个因素对它发生了积极:①经济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准备了基础。近代以来,工业化极大地失去了城市化。近现代工业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依托,要求便于工作捷的交通、运输及商业服务,这些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实现。因此,近现代大工业大多兴建于城市,这导致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②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管理机构的完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③城乡差别。城市中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④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高了现实条件。农村的推力与城市的拉力相结合失去了城市化的进程。

27.试述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城乡对立的局面。然而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农村的落后,其原因有:第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率低,难以在短时间内改革落后面貌。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不但国家将投资重点放在城市,而且还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的剪刀差向农村收取积累,支援城市建设。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80%的人口住在农村。面对城乡之间的明显差别,我们应该制定合适的政策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为此,我国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①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②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③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28.分析我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答:1.城乡差别是继城乡对立之后出现的第二种城乡关系类型,它表现为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明显差距,即城市优于农村。城乡差别由经济、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造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对立被废除后,城乡差别是它的自然继替。城市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效率使城乡经济之间出现差距,城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也使得利益向城市一方偏离。只要不是用强力来维持,城乡差别就不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震荡。但是城乡差别毕竟不如人意。人们希望城乡平等、城乡协调发展,正像城乡差别不能用强力来维持一样,城乡差别的消灭也不能用强力,而只能靠经济发展、互相支持和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实现。2.城镇建设在我国城市化中的地位我国实行“控制

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政策,小城市(城镇)建设对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推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农村的必由之路。但8亿农村人口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国家盲目发展大城市的老路。小城镇可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商品经济的活跃;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小城镇建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9.社会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答:①普遍性。②变异性。③相对稳定性。④阶级性。

30.简述社会制度构成的四个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概念系统,它是说明该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论。这些理论支持和维护该社会制度的存在。它包括社会学说、社会理论、社会价值观等。规则系统是一整套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作为人们以往活动经验的结晶,它指出在既定情况下人们该如何行动以保证更有效地达致自己的目标。组织系统是检查和推动社会制度运行的机构和组织体系,它是社会制度的实体。组织系统是该社会制度目标和任务的载体,是该社会制度的所包含的规则的实践者。组织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是依照行为规则系统实现目标的有组织的人们的行为系统。它包括各类相关组织和机构、组织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设备系统是社会制度正常运行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它既包括实用的设备,如从事工业生产的厂房、工具和资金,也包括象征性的设备,即有助于人们顺利活动的符号,如校徽、商标、旗臶等,它们都是该制度的代表性符号。

答:社会制度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现实的功能系统。在这四个要素中,概念系统、规则系统是社会制度的“灵魂”,组织系统、设备系统是其“躯体”。

31.越轨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答:越轨行为,顾名思义,它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格的行为。犯罪是一种越轨行为。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犯罪是程度最严重的。他触犯了国家法律,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32.越轨的社会原因有哪些?社会越轨有什么影响?

答:社会学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等角度解释越轨行为何以发生。有社会失范论,亚文化群体论,和标签论。

答:社会越轨的影响,1.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2.破坏正常的社会生活,破坏大多数人的利益。

33.社会控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

答:1.习俗,道德和宗教 2. 政权,法律和纪律 3. 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

34.待业和失业的异同

答:待业是我国用来表述有劳动能力的人等待就业善的概念,它指的是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要求就业而没有任何职业的人所处的状态。失业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原来有职业的劳动者因种种原因而失去职业和劳动岗位,处于待雇状态,这是原本意义上的失业。二是劳

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实际上也是失业。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的,失业现象受社会、经济、人口、技术进步、季节等多种因素影响。

35.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

答: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任务和目的都是帮助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失业、贫困、疾病、生理缺陷而陷入困难者。但是二者又有差异:第一社会保障是国家心法律形式规定的保障人民生活的一套制度,是关于何种社会成员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享受保障的一套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第二,社会工作的范围比社会保障稍宽一些,比如一些志原服务组织的服务活动就是在社会保障之外的,但它发球社会工作。第三,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则更多着眼于受助者困难的解决及其内的发展。

36.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①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②维持社会稳定。③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④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⑤社会保障对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但也有反功能。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种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社会保障高度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衽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们潜在能力的发挥。

37.马克思五种社会经济发展形态。

答: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人类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

38.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 道德是社会或群体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是与非、善于恶、正义与非正义之类评价的标准。道德与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后果三部分构成。道德原则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原则,比如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道德规范是以道德范畴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有关行为善恶的准则。道德范畴主要包括义务与良心、荣誉和幸福两对范畴。义务是同使命相连的,是社会对角色的要求,具有利他性,良心则对自己的义务行为起调节、监督作用。荣誉是社会对义务行为的奖励,幸福则是个人对社会给予荣誉的体验。道德后果包括道德评价和道德责任,前者为后者服务。道德评价可以使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认识,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的道德感、道德意识,实际上是社会或群体价值在他身上的内化。如果一个人有道德感,那么当他做了不利于社会或群体的事之后就会内心焦虑不安,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做了有利于社会或群体的事,内心就舒畅。道德就是靠这种机制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的。道德基本上属于内在控制方式,即通过人们的良心发现起作用。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在于一个人要有道德意识、道德感。这就需要社会进行道德教育、褒善贬恶,并形成道德压力。

39.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①社会舆论也称公间,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之评价。因此,它对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②其内在机制是:社会舆论作为一种

自考5677法理学小抄.自考笔记.自考预测押题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法学绪论 1、释义:法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1)法是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 (2)法学的产生以法的产生为前提。 法学产生的前提,一般地说就是:第一,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第二、社会上已出现了专门研究者。 (3)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的法学有那些区别? 马克思主义法学使法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它与以往的法学具有原则的区别。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它认为,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制定出来的,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意义上的法并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她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2、法学是历史和国情的范畴 法学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为专门的学问和学科的。 法学一词,源自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时期的拉丁文。 不过,在法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问或学科的问题上,至今信用证有种种歧视。同人胶所处环境和所受传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这些见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把法学同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而其差异,则主要是由两大法系的不同传统,对其法学学人产生不同影响所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法学曾经是关于刑名法术的学问,故称“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后来,中国古代法学在很长时期里主要采取了律学的表现形式,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官方注律为基本形式的律学。 在当代中国,关于什么是法学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法学,又称为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

社会学概论复习小抄完美版(已排版)

社会学概论复习完美版 选择题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C )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 A )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 D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5.( 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 )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名词解释: 1.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4. 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

保险学概论小抄完整版(填空和名词解释)

1.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36.(生命表)的编制和运用,奠定了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 37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包括-(保险人)和(投保人),保险合同的关系人包括(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38风险因素可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 39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部分无效。 40.保险赔偿方式主要:(现金赔付)(修复)(重置) 41.保险人把其原保险业务转让给其他保险人的方式叫(再保险) 42.投保人对保险表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 43.保险的基本职能是(补偿损失)(给付保险金) 44.保险具有(经济性)(互助性)(契约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45.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 46.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纯粹风险导致两种结果(损失)和(无损失) 47.保险费率由(纯费率)和(附加费率)组成 48.再保险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再保险公司)和(再保险集团)(兼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 49.保证安保证存在形式分为(明示保证)和(默示保证) 50.人寿保险按照有无利益分配可划分为(分红保险)(不分红保险) 51.保险法是调整(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2.保险合同的辅助人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 53.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54.对保险合同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和解)(调节)(仲裁)(诉讼) 55.再保险合同按再保险的方式可以分为(比例再保险合同)和(非比例再保险合同) 56.保险市场的要素包括(保险主体)(保险商品)(保险价格) 57.按风险的性质不同分类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58.按保险的标的分类,保险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 名词解释: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险利益:是指投保方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在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投机风险:是指可能产生收益和造成损害的风险,其所致的结果有有三种,即损失、无损失和赢利。人寿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寿命为保险标的,以人的生存、死亡两种形态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自杀条款:为了更好地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保险人也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很多人寿保险合同中都将自杀列入保险条款,但规定在保险合同生效较长的期限后被保险人自杀行为,保险人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通常是2年,以防止被保险人预谋保险金而签订保险合同。再保险:即“保险人的保险”,也叫分保,是保险人把其原保险业务转让给其他保险人的保险方式。履约终止:是指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内,约定的保险事故已发生,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承担了给付全部保险金的责任,保险合同即告结束。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事故以至死亡或伤残,按照合同约定给付全部或部分保险金的一种人身保险。 保险代理人:是指保险人的代理人,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和个人 近因:是引起保险标的损失的直接,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社会保险: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形式,采取强制手段对全体公民或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或中断劳动收入时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制度。 保险密度:是指按全国人口计算人均交纳保险费。保险准备金:保险准备金是保险人为履行保险责任,保证保险业务的正常经营(1分),而根据政府有关法规或自身的特点需要(1分),从保险费收入中提取的一种资金准备(1分)。 弃权与禁止反言: 比例再保险:是指分出人与分入人相互订立合同,按照保险金额比例分担原保险责任的一种分保方法,在再比例保险中可以分为成数再保险,溢额再保险和混合在保险。 弃权与禁止反言:弃权是合同一方以明示或默示的形式表示放弃其在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权利。禁止反言是合同一方既然已放弃再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某种权利而后便不得再向他方主张该种权利。弃权与禁止反言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 保险基金:是指专门从事风险经营的保险机构,根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以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的,专门用于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或人身伤亡的给付的一种专用基金。 受益人: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重复保险:重复保险:就是投保人将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事故和同一保险利益向两个以上的保险人投保的保险方式健康保险:被保险人因疾病,生育所致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工作能力丧失、收入减少为保险事故的人身保险批单:又陈背书,是保险人应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要求出立的修订或更改的保险单内容的证明文件,他是变更保险单内容的批改书。家庭财产两全保险:将支付保险储金方式的家庭财产保险称为家庭财产两全保险或定期还本家庭财产保险或家庭财产长效保险.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docx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 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 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

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一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举例说明如何表现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答: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感情交流功能(5)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答:“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6.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7.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民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新闻学概论》小抄版笔记,名词解释+问答全包括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广义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专业理念的基本出发点是: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事业,必须为公众服务,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揭示新闻活动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由于这种概述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书中在指出前苏联等国社会主义新闻实践中,还有作者的阶级编见和有意曲解。此书的出版和在世界的流行,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新闻学从此又一次扩展视野,走出传统新闻学的原有境地,进入大众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邸报—萌芽状态的邸报出现在唐代。邸报由当时的地方政权——藩镇派驻首都的邸吏主办并发行。到了宋代,邸报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邸报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信息。这种稳定发行的出版物,已经不是官方文件的原样宣示,它所提供的已不是官司样文章,而是有关政治军事最新变动的情报和信息。但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的限制,新闻生产还没有专业化和职业化,邸报只是面向政府官司员而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还具有文件与情报的一定性质和功能,还没有走完新闻从混一信息状态彻底分化出来的进程。 新闻的定义——在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价值是客观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程度,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满足传播主体或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程度。满足新闻需求的新闻价值,决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是客观的,具有不依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大众传播—指的是职业传播者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新闻选择—是选择行为的一种,它是传播 主体对报道目标或传播方案的搜寻、比较 和确认。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关键 环节和重要手段。 新闻传播全程选择—新闻选择在新闻传播 中的全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传播主体 首先要做出总揽全程的宏观选择,二是说 新闻选择贯穿在新闻传播的各个阶段和各 个环节,这就是中观和微观选择。 报团—也称报系,指在两个以上地区,拥 有两个以上报刊的报业托拉斯组织。西方 最早的大报团是英国的北岩报团、美国的 斯克列浦斯报团和赫斯特报团。广播电视 业出现后,很快也形成了垄断局面。 舆论机构—指的是调查、表达和引导社会 舆论的机关团体,包括新闻、出版、宣传 以及民意调查等社会组织。 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 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新闻媒介 的权力是一种职能权力,即运用新闻职业 享有的特殊权力和具有的特殊功能,支配 和左右社会事态的发展。新闻媒介的权力 的支配作用是通过:设置议程、表达和引 导舆论、进行舆论监督来实现的。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是阶级斗争 发展到高层次的必要产物。在阶级社会中, 任何政党都要借助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所代 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从而体现出自己 的倾向性、阶级性和党派性。党性原则是 代表和体现政党利益的基本原则。 新闻事业的指导性—是指新闻事业所具有 的通过报道和评述新闻事实,有意识地影 响和引导社会公众的思想和行为的功能与 作用。新闻事业的指导性一方面是通过新 闻信息本身的指向性来体现的。另一方面 则体现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新闻舆论”——是指新闻传媒通过新闻 报道表达和形成的关于时局和事态的看 法。新闻舆论一旦形成,其波及面之广, 影响力之大,导向效果之好是许多其它舆 论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新闻媒介 在舆论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关 系。(1)新闻媒介可以反映和代表舆论。 (2)新闻媒介可以扩散和放大舆论。(3) 新闻媒介可以影响和引导舆论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 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 行的监督。通常它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 和传播媒介来实现。在舆论监督中,新闻 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一 种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 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新闻舆论监 督从监督主体来看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所实 行的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 社会所实行的监督。 三字方针——1954年,毛泽东提出了报纸 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 针。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好,就是开展 好,新闻批评要讲究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的 问题。管,就是新闻批评的领导和管理问 题,要把这件事管起来。 正面宣传——所谓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 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 的报道和评价。 手抄新闻——到了16世纪,在意大利城市 威尼斯,首先出现了采访经济、政治、战 争、船舶航期等信息的专门机构和从业人 员,并产生了商业化报纸——手抄新闻。 手抄新闻以刊登经济信息为主,这已经是 脱离文件告示和内传情报痕迹的纯粹新闻 了。到17世纪初,定期印刷报纸在欧洲主 要国家陆续出版。为此,新闻就从与历史、 情报的混一状态中彻底分化出来。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 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 的意见或态度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 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 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 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 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 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 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 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 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 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 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 《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 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 的开拓创新。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 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 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 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 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 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 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 德、立场态度)。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方针,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以无产阶级政 党的科学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 器和指导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 针体现在三个方面:A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体系和基本理论;B以马克思主义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日常的新闻报道;C 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批判剥削阶级的思想 意识。思想上坚持党性原则,要有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完整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体系,防止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2)政治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正确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体现在 四个方面:奋斗目标的一致,部署步调的 一致,政策策略的一致,宣传口径的一致。 关键是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 党的路线政策时要注意:A旗帜鲜明,积 极主动;B准确全面,防止偏颇;C联系实 际,注重效果。 (3)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 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自觉接受党的思 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严格执行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自觉遵守党的政 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 2、为什么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1)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性质的要求。 “要政治家办报”,首先是由于社会 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新闻作为一 种舆论形式,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 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 观点,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产生影 响。因此,决定了新闻工作必须把坚持坚 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由忠于 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具有 很强政治素质的人来担任。 (2)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 “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两者 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行“政治家办报”是坚持党性原则的重 要保证。反言之,坚持党性原则是一个要 成为合格的“政治家”的新闻工作者所必 备的素质和要求。 (3)坚持政治家办报是社会主义新闻 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新闻工作者素质中最重要的政治素 质。 3、正确坚持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应用) (1)把满足群众需要和引导提高群众 统一起来。 必须满足群众的需要。对群众的需要 应做具体分析。不能崇拜自发性,要用先 进思想教育和武装群众。不能迎合低级趣 味,要以高尚情操塑造人。不能搞命令主 义,也不能搞尾巴主义。 (2)把依靠群众和依靠专业队伍统一 起来。 不能否定专家办报的作用,专业人员 仍然是新闻队伍的骨干和精华。要充分发 挥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这样两个积极性。 (3)把监督社会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新闻舆论对社会生活具有强有力的监 督作用,但新闻单位不能只监督别人而拒 绝别人的监督。要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 督,主动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新闻工作 者不能以群众的监督者自居,而应当时刻 做人民群众的公仆。 新闻工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媒介本 位”的思想,必须确立“受众本位”的传 播理念。 新闻传播要“满足群众需要”,但决 不能与媚俗相提并论。关键是新闻工作者 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要认真体察和了解群 众的实际状况,把握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觉 悟程度,制定方案,组织报道。 4、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职业修 养? 素质特征:(1)政治上要求高。(2) 社会活动能力强。(3)思维敏捷,应变能 力强。(4)具有自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能 力。(5)知识面广。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修养:(1)政治修 养。(2)思想修养。(3)法制观念和职业 道德修养。(4)业务能力修养。 6、为什么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请从认识 论的角度加以解说。(新闻的本质) (1)、新闻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 映。 A是事实第一。B是不是被动的反映。 (2)、新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最近 状态的记录。 (3)、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 5、什么是信息交往?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往。 人的这种社会关系之中,是一种互动 关系,是一种交往关系。人与人之间,人 与环境之间,经常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沟 通的交互往来之中。其中有物质的交往和 沟通,也有精神的交往与沟通。物质交往 包括材料交往和能量交往,精神交往包括 知识、情感和意志的交往,也就是常说的 信息交往。 1、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00多年来,世界无产阶级新闻学的 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新闻思想。 在早期,他们提出的是“人民报刊”思想, 主张报刊作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第 三种力量,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在1948 年的欧洲革命中,马克思任总编的《新莱 茵报》是全世界第一张无产阶段政治机关 报。马克思、恩格斯以“无产阶段报刊” 的概念代替了“人民报刊”这一过于一般 和含混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 想不断深化,又发展为党报思想。其基本 要点是:党的报刊宣传是工人阶级政治行 动的组成部分;党的政治纲领是党报宣传 的最高准则;必须坚持党的报刊的独立地 位。 二是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新闻思想。 他们的新闻思想分为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 权之前和夺取政权之后两个阶段。列宁第 一个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的党性原则的理论。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 革命胜利之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第一次 成为国家的事业。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新 闻事业应当服务于管理俄国和建设俄国; 应当“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揭露 和批判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乃至 罪行。 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社会主义新 闻思想。其主要内容有:关于新闻本源、 新闻真实性等……的阐述(本书内容)。这 些观点和理论,触及到社会主义新闻传播 的根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 基本规律,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也 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峰。 2、大众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是什么? 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 主要有:(1)研究对象不同。(2)研究方 法有别。(3)研究重点不同。 3、大众传播学的哪些流派?其主要特征 是什么? 美国学者施拉是第一个把传播学作为 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人,被称为传播学理 论的集大成者。他和他的众多学生,形成 了“施拉姆学派”即传播学的传统学派。 20世纪60年代,欧洲崛起传播学的 “批判学派”。主张把传播现象放在具体 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 4、中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 谁?他们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中国萌芽状态的 近代新闻思想,以洪仁玕、王韬、梁启超、 孙中山等人最具代表性。 洪仁玕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论述新闻 问题的中政治家,以《资政新篇》为代表。 最早在近代报刊上公开发表办报主张 的中国人是王韬和郑观应。 中国早期新闻思想进入了以梁启超为 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占主导地 位的新阶段。梁启超是改良派新闻思想的 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资产阶段新闻思想的 开拓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报纸监督政府和 国民向导两大天职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认为,报纸是国民舆论的代表,不仅 反映舆论,而且可以影响舆论和制造舆论; 承认报纸的党派性;要为革命办报;高度 评价报纸的战斗作用。 6、我国权威性最高的新闻定义是什么? 分析它的优点和不足。 在我国,最具权威的是陆定一“新近发生 的事实的报道”优点:1、坚持唯物主义立 场,明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实体;2、突 出“新近发生”这一新闻主要特征;3、文 字简明扼要,易记易传。缺点:忽略了另 一传播要素---受众的地位,忽略了受众是 否未知,是否具有新知行,忽略了事实是 否重要,受众是否需要知道。 7、“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含义?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 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1943年陆定一《我 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承认事实是新闻本源,其含义大致有 如下几点: A是有事实才有新闻。B是有什么样的 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要按事物的本来面 目描述世界,不能按主观愿望改变和制造 新闻事实。C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实才能成为新闻,尚未变为现实的猜测和 设想不是新闻。 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承认事实对 新闻的决定作用,并非否定传播主体在新 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新闻是客观事物在 传播主体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 镜子式的被动反映,而是自觉接近和进入 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不是有闻必录,而 是有取向有选择的能动反映。 8、为什么说事实本源说与新闻选择说 二者并不相悖?强调传播主体在反映客观 事物时的能动性和倾向性。这与坚持事实 是新闻本源的根本观点并不相悖,而是相 辅相成。一方面,在做出报道什么和不报 道什么的选择时,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 础上。另一方面,传播者以社会实践主题 为取向,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这一选择 符合“事实决定新闻”的原则。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 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第三章社会1.社会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特点 3.社会的功能

语言学概论简答题分析题笔记小抄

30.以下面几个组合为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 烤红薯我想起来了鸡不吃了 33.利用以下材料分析什么是变音类型中的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33.考察下列词语的读音,根据语流音变的类型将其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①分[f?n]+配[p‘ei]→分配[f?m p‘ei] ②喇[lA]+叭[pA]→喇叭[1A b?] ③豆[t?u]+腐[fu]→豆腐[t?uf] ④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 ⑤look[luk](看)+ed[d](动词过去时)→looked[lukt] ⑥in[in](在……上)+bed[bed](床)→in bed[im bed] A.同化:①⑤⑥ B.异化:④ C.弱化:② D.脱落:③ 30.请先将下表绘制在答题卡上,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并分析其音节结构(填表) 31.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 33.比较和归纳下列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

34.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断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在语音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A.想起来了 B.北京人多 33.根据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将下列复合词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 34.用义素分析法的矩阵图分析和描写“叔叔、舅舅、姑姑、婶婶”这组亲属词语的语义差别。在答题纸上列表作答。 30.找出下面各项中的成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走了员工好吗胖乎乎朋友 答:成词语素:走了好吗胖 不定位语素:走员工好胖朋友 32.分析下面组合中变元的语义角色 答:吃食堂喝开水写文章飘雪花涂蜡笔读课文 (住所)(受事)(结果)(随事)(工具)(受事)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目录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 第二节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 第二节文化的类型 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第二节人的社会化 第三节人的个体化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第四节社会角色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研究概述 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 第三节性社会学 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第十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 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 第十一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概述 第二节农村社区 第三节城市社区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二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 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第五节社会流动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十五章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 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 第十七章社会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 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 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 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十九章社会政策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 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 第二十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