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 P 2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P 2

3、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P 3

4、试分析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与社会条件P 4

5、如何理解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P 5

6、简述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论特点P 5

7、试述远古时期以来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 6

8、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张扬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P 6

9、自然界的价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P 7

10、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评述 P 8

11、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动植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P 9

12、所有生命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生物中心主义 P 9

13、觉醒的“激进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 P 10

1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P 10

15、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P 11

16、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P 12

17、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P 13

18、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P 13

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P 13

20、稳定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P 14

21、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P 14

22、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P 14

23、机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 16

24、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发生有什么关联?P 16

25、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的科学发展有何关联?P 17

26、机械还原论有何局限性?P 18

27、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论自然观的? P 18

28、如何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P 18

29、科学试验有何特点?它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P 19

30、科学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P 19

31、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 P 20

32、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有何区别? P 20

33、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P 21

34、科学理论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P 21

35、反科技的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P 21

36、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P 22

37、试述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 P 23

《自然辩证法》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仅仅只是一个构想或设计,它并不一定在商业中应用。它可以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申请专利,也未必就带来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想法或新装备(产品、工艺、系统)在商业上的实现。技术发明强调以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活动,而且更关注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简言之,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当代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是:

(1)技术的新颖性;

(2)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

(4)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5)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分类:

(1)按技术变化强度,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

(2)按导致生产要素节约的不同,分为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不同。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二、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往往是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活动。

(1)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供者。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蕴涵着新的技术原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用于科学的实验室装备,是科学家进行技术原理性探索的现成平台,成为孕育新技术的摇篮。如晶体管的发明就得益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场效应原理为电子放大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2)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如爱迪生现实了电灯的商业化、照明的产业化,成立了“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发明家对科技了如指掌,对相关技术及装备、元器件十分熟悉,并富有创业与冒险精神,并有能力把技术创新付诸实施。

(3)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以及冒险进取精神,使其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天然领导者。

正是基于对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国内外都十分推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这是适合时代特点的技术

创新的最佳组织形式。

三、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与其他生产活动相比,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风险大、收益期晚、收益的非独占性等特点,因此技术创新并未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需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激励,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微观激励。包括:(1)产权激励:通过确立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的激励。由于产权规定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这就使产权安排成为激励创新活动的重要技术保障。技术创新之所以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产权(有形资产产权与无形资产产权)激励机制(如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没有专利权的激励,瓦特可能就不会对蒸汽机做出重大改进;没有专利制度,使技术创新的收益具有非独占性,从而使不少企业滋生“搭便车”的想法,这就不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2)市场激励:市场激励是指通过市场竞争对创新行为的激励。市场和产权一样,也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

A—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市场机制将公平地决定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回报(主要体现为消费者对创新成果的接受程度)。

B—市场机制可消除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消极因素(许多企业从多种途径同时进行一项技术创新,在竞争中开发出各种互

补性的技术成果,这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尽早实现)。

(3)政府激励: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公共产品特性和较强的“外部效益”或“外溢性”特点,市场机制引导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一定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优的技术创新。这就提出一个“市场失灵”或非市场激励—政府激励的问题,政府激励具体表现为:

A 政府给技术创新者以某种津贴,包括税收减免、关税优惠、创业

信贷优惠、创业基金等。

B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C 对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利益的公共技术项目、基础

产业和关键产业技术创新进行引导性投资。

D 通过政府购买,强化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发育。

E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各类创新转化基金。

(4)企业内部的激励:企业是实施技术创新的基本单位,如何用产权或非产权的手段激励人们从事创新的积极性,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企业内激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 把技术创新的推果与成果分享结合起来,对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晋级、发放奖金、分配股权等多种形式的物质与精神激励。

B 大胆进行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充分授权、弹性管理等方式,激励员工从事创新活动。

C 与大专院校、科研所联合,以合作、委托开发等形式组织技术创新。

四、试分析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与社会条件

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传递模式下,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重大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革命,要使技术创新对产业革命产生深远影响以至引发产业革命,还依赖于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涨落放大机制的作用,同时离不开社会条件的支持。技术—产业生命的周期包括:孵化、技术成长与分化、市场成长和细化、成熟及衰退五个阶段,产业革命实现的主要机制是:

(1)原始创新的引擎效应机制。原始创新者率先将技术革命引入产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原始创新对产业革命的“引擎”效应取决于四种因素

1、以R-D为基础的创新比重;

2、实质性创新的比重;

3、个案创新产生的直接增长效应;

4、个案创新诱导或强制创新集群生成的能力。

(2)模仿创新的扩张效应机制。众多跟随者对原始创新的模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是原始创新通过正反馈机制迅速扩张为“巨涨落”,引发产业领域的技术革命。而且适当的模仿对于产业拓展具有乘数效应、增值效应和优化效应。

(3)技术创新的继起机制。技术创新继起主要有:强制替代、边际替代、差别技术这三种途径。技术创新的替代通常是集成式的,表现为技术关联型创新集群、产业关联型创新集群和竞争关联型创新机群三种替代方式。

(4)产业结构的优化机制。产业结构存在的瓶颈因素诱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改变产业结构参数并使之优化,从技术变革到产业革命正是通过这一互动机制实现的。

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看,技术创新会产生三重效应:根本性创新所带来的推动效应,产业内外模仿扩散的乘数效应、产业竞争的选择效应。在这三重效应下,产业结构会发生两个层次的变化:以新产业生成和既有产业的技术升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并围绕新的主导产业群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形成新的关联结构。

并不是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只有在具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时,才会导致产业革命的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并不是偶然。17世纪后期,英国比较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通过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人力资源;英国天然资源丰富,商业资本家向工业资本家转化、广大殖民地保障了广阔的商品市场。这些优越条件使英国率先先掀起了产业革命。

从技术革命走向产业革命还依赖于众多其他社会因素的推动和补充。如果一个社会允许特定技术发挥作用的社会空间狭小,或将特定技术的应用引向歧途,再卓越的技术变革或技术发明也不会对这个社会的产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如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社会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政治地位比什么都重要,像四大发明这样重大的技术成就只能算雕虫小技,指南针用来看风水,火药用于炼丹。而在西方,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印刷术成为了新教的工具,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西方国家后来居上,经济上大大超过了中国、阿拉伯等东方国家,还和其复式薄记、公司制度、产权制度等具体制度的建立分不开的。

五、如何理解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是立体、全方位、多渠道展开的,体现在技术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的各个环节:

(一)、从技术萌芽阶段看,它就面临银行贷款、政府或社会基金支持、同行专家评议、市场潜力诱导等方面的选择,单就技术开发者而言,他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技术开发的成本、市场前景等。这些考虑都离不开社会赋予开发者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

(二)、从技术开发或推广应用阶段看,技术的功能、效率、价格、运行成本、性价比、适用性、关联性、生态效应等都是影响社会选择的重要因素。

(三)从技术消亡看,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也是社会选择的结果。一般地说,新技术形态都是经济、生态与技术指标优良的技术形态,否则在投入开发之前,人们出于社会竞争、经济效应、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考虑,会将它淘汰。

(四)社会需求对技术的选择作用,首先表现为导向作用。社会需求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大,结构日益更新,动态地引导技术开发的重心与方向,支持、扶持和激励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发展方向。其次表现为筛选与支持作用。各项技术开发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决定了社会可能对它提供支持的程度及其推广的范围与速度。再次表现为调控作用,社会需求往往通过政策、法规和舆论手段,鼓励、提倡一些研究活动,或削弱一些研究活动。

同样,按照这一分析模式,我们也可以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宗教、哲学、科学等社会文化因素,乃至重大社会事件,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做出具体分析。

六、简述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论特点

技术发明泛指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法的活动。该活动是解决技术问题、孕育新技术形态的基本途径,也是推动技术革命演进的动力源泉。从当今全人类面临的种种技术问题出发,界定出一个技术前沿。技术前沿的一边是已行的技术世界,另一边是求知领域,技术前沿向未来领域的推进就是通过技术发明活动实现的。因此,只有那些以解决技术前沿问题为目标的创造性活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技术发明。

技术发明一般要经过发展预测、目标设定、效果评估、原理构思、方案设计、方案评价、研制、试验等环节。

技术发明是创造性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因此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技术发明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广泛适用于技术发明的各个环节。虽然不存在着技术发明的普遍有效的方法,但众多技术发明都包含着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论特征:首先是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综合与协同应用(用非逻辑逻辑思维开辟通道,用逻辑思维加工整理);其次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式思维的优化组合(既用求异思维、开放性思维在众多领域、方向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路径和可能答案,又用求同思维、封闭思维把众多信息归入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之中);再次是机遇的触发作用不可忽略(一是与原有技术目标、领域相偏离的机遇;二是与原有技术目标、领域相关联的机遇)。

七、试述远古时期以来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采集为主的远古人类无法摆脱饥饿的威胁,此时的人类对自然是绝对的依赖。自然在限制、影响着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

类的出现,都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自然环境适宜与否,是远古人类赖以

生存的基本条件。

远古人类在接受自然主宰时,慢慢开始对自然的利用。火的利用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用熟食有利于营养吸收,促进了肢体与大脑的

发育,减少了疾病,降低了死亡率。火使人防止了夜晚猛兽的袭击,扩

大了人类生存空间(从热带向温带、寒带迁移)。弓箭的发明也标志远古

人类对自然影响力的提升。

但那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极小,远未超出自然力的恢复能力,使得整个生态是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级生

态相。此时人类只能盲目地、动物式地适应自然,产生自然神话宗教和

图腾崇拜为表现形式的自然中心的拜物观念。此时自然是自然的自然,

人与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

(二)和谐中的不和谐之音—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人类在大约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便开创了新的生产方式—原始农业与畜牧业。

农业文明赋予人类对自然更强的控制力。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纺织业、造纸术、印刷术、冶炼术、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航海、水利、火药、医学、数学、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哲学交织成的农业

文明之网显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与控制能力。

人类栽培植物、驯服动物,从大自然恩赐食物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而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青铜技术、铁器技术成了农业社会的主导技

术,农业日益专门化,耕地面积与人的直线上升,多种多样的植物被很

少的庄稼所代替,人类开始进入增长—破坏—增长的怪圈。冶金术开始

了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它们的勘探、采掘、冶炼、锻造也给环

境带来污染。但农业、畜牧业总的说来是“生物型”生产,对环境影响

也超过环境的容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需求并没有激化,人与自

然之间总的来说是和谐的。

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对自然利用、征服能力的增强,以人类为中心的对象性拉开了序幕,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中逐渐开始走

向恶化。

八、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张扬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

工业文明只有二、三百年历史,但它却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人类文明进化曲线陡然上升。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空前增强,人类的主体性被发扬光大。

对人类主体性和理性的强调并没有过错,这是人的解放和成熟的一个阶段。但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人类主体性过分张扬,不利于环境保护。为了追求个人暂时或局部利益而破坏环境,损害更大群体的社会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

益;“群体中心主义”对人类利益的损害也非常广泛,如某些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润,不愿治理污染;某些国家不顾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恣意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人类主体过分张扬,使人类成为超级生产者、超级消费者,却不是超级分解者,破坏了生态平衡。

人类主体的过分张扬必然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主体是高级的、主动的、富有价值、富有智慧、富有控制能力的;客体是低级的、被动的、中性的、无智慧的、受控制的)。这样一来,主体就成了一个驾驭于客体之上的,对客体进行操纵、控制、征服的神性的存在。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主体性和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类在价值意义上处于自然的中心,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为满足人类利用需要服务的。这是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深层次决定原因。

九、自然界的价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

在现代的生态伦理学,所谓自然的价值,一方面是指自然物对人的有用性,可将此称为自然的使用价值或者外在价值(工具价值);另一方面,是指自然界或生态系统的自我满足,即自然物之间彼此联结、相互利用的自在价值(内在价值),它强调的是价值的客观性,人的尺度的非绝对性和非唯一性。

自然界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大约有十三种: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使基因多样性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懂得价值、生命价值、宗教价值。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指自然界以自身为尺度的价值,它表现在下述三方面:

1、自然界具有创造性,自然界创造出有利于有机体的差异,使生态系统丰富起来,它作为一个创造万物的系统,是有内在价值的。

2、自然界具有主体性。在生态学中,既有以人为主体的生态(人类生态学)和以生物为主体的生态(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又有以生物圈所有生物为主体的生态(全球生态学),多样性的价值必然带来需求与满足的多样性,从而使价值意义在自然界的各个层次、各个方向上展开。

3、自然界具有目的性。维纳认为人、生物和无机自然界具有三个层次的目的性,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动植物的目的性,它是生物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一种本能。三是无机自然的目的性。这是在负反馈机制作用下使得一个自然过程得以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即目标值(目的)。自组织理论研究表明,目的性并非人类独有的,自组织系统也具有这一属性。

为什么自然界有上述价值呢?

一是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尊重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应承认自然权利,即生态系统所固有的按照生态规律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自然权利包含两个方面内容,A权利所有者要求它的生态利益受到尊重;B这种权利要求是合理的,权利所有者对侵犯它们利益的行为提出挑战。比如环境破坏的后果表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人类被迫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表示对自然的尊重。由于自然的权利包括了各种生物对维护其生存所必需的各种生存条件的拥有权利,一旦破坏了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能量供应系统,也等于剥夺了生物的生存权,从而侵犯了自然界的权利。保护自然环境不仅是为了人类

的生存权,也是为了非人类生物的生存权。自然权利具有主体性、自然性、平等性,人类对自然的道德关怀、生态义务和价值的肯定是人对自然应有的责任。

十、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评述

古代人类中心主义包括自然目的论(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其他存在物的目的,所有的动植物及整个自然界是为了人类而创造的,它们都是人的工具,人对它们不负任何道德责任)、神学目的论(人为神而存在,万物为人而存在)、灵魂与肉体二元论(如笛卡尔,人既有躯体又有心灵,动植物只有躯体没有心灵,人比动植物更高级,应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前三者形式已失去科学依据,被世人抛弃,只有理性优越论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发扬。

理性优越论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使人从万物中区别开来,建立起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在改造自然中完善着人类自身。从普罗泰戈拉最初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康德“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再到洛克“对自然界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门”,明显经历了一个由单一主体意识的觉醒到“类主体主义”的张扬和虚妄的过程。以人类为中心是人与自然交往关系中人类的经验积累和主体诉求,为摆脱自然的困扰和主宰,古代人类中心主义更多是合理的,也是合目的的,可以认为它点燃了人类“主体性之光”。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在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中,人类中心主义最初表现出价值向度和客观向度的统一。当人类以强大的生产力向自然无所顾忌地进行掠夺时,这两个向度出现了分裂,价值观念的缺陷与价值判断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困境。所以古代人类中心主义既是“主体之光”,又是“罪恶之源”。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唯一拥有理性的存在物。这种理性使人类自在地就是一种目的,自在地具有价值。非人类存在物由于不具有理性因而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道德自律能力,因而没有道德权利。人类有权绝对支配、统治、处置自然,而对自然不负有道德责任。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建立在理性优越论基础上的,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实际行为并不十分理性。人的理性本质上表现为观念上的虚妄。通过分析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发现它的论证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为所有人(包括胎儿、婴儿、白痴、精神病、老年痴呆患者)所具备的某种特殊属性(如理性、道德自律)并不存在。既然人类能将道德权利赋予那些不具有理性、道德自律的人(如白痴),那么人类也完全可以对非人类存在物施以道德关怀。

其次,“只有人才有权作为道德代理和道德顾客”这一理念是人根据自己的属性和其他存在物的属性定义的。既然如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也可以(如果有可能的话)以同样的逻辑定义自身为道德代理人和道德顾客。

再次,从人类历史角度看,道德的进步也是道德关怀的对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奴隶只有对奴隶主负有义务,奴隶和妇女是工具;在中世纪,基督徒只对上帝及信徒负有道德义务;到了20世纪,所有人都获得了道德权利。既然如此,人类完全可以将道德关怀赋予世上万物。

上述论述表明:人类中心主义为人对自然没有道德义务是没有根据的,更何况,人类中心主义与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资源危机有密切的关联。

十一、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动植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前者主要是由澳大利亚伦理学家辛格提出。他认为动物理应与人类一样享有道德上的平等,人类必须平等地考虑动物的利益。辛格把感受苦乐视为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权利的根据,动物也具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此,动物也具有感受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此动物应从那里获得“平等的关心”的道德权利。他还认为黑人解放、妇女解放等要求扩展道德应用范围的运动为依据,证明“动物解放”的合理性。

动物权利论的思想以美国的雷根为代表。他认为人之获得道德尊重的“天赋价值”,在于人是生命的主体,而使人成为“生命的主体”的各种特征,如“期望”、“愿望”、“记忆”、“未来意识”、“感情生活”等,动物也具有,所以动物也是生命的主体,也具有道德权利。只有假定动物也拥有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人类对动物的无谓伤害。动物的权利虽不可侵犯,但个体的权利可被侵犯,不过这时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1、对该个体的权利的侵犯将阻止对其他无辜个体的更大伤害;

2、对该个体的权利的侵犯是一系列措施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这些措施将从总体上阻止对其他无辜个体的更大伤害;

3、只有侵犯该个体的权利,我们才有希望阻止其他无辜个体的更大伤害。

上述规定,从质的方面规定了侵犯个体(人或动物)的权利的边界。但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善善相伤、恶恶相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此动物权利者又提出两个原则作为补充:

1、伤害少数原理;

2、环境较差者优先原理

动物解放权利论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关心动物个体的福利和权利,把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推进到人类之外的动物,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但是,无论是从理论本身还是实践操作上它们都存在不足。首先,不捕杀动物并不必然能保障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反而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其次,人作为杂食动物,不可能不吃肉。那些被人饲养的禽畜即使不被人吃,也会被其他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的权利并没有真正获得保障。再次,当普遍动物个体和濒危动物个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动物解放权利无法提供一种有效的论据来说明优先考虑濒危物种的合理性。因而,动物解放/权利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并不显著,是一种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

十二、所有生命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生物中心主义

生物中心主义者泰勒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一个成员,因此人并非天生比其他生物优越,所有有机个体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所有的生命都是道德关怀的对象。所以尊重生命应遵循四条原则: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忠诚原则、补偿正义原则。在维护人类的价值和权利与维护生物的价值和权利发生冲突时,泰勒提出五条原则:自我防御原则;对称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分配正义原则;补偿原则。

敬畏生命、尊重阻燃的伦理思想是通过对以往人类错误行为及恶果的反思,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对人们思考以往的道德伦理缺失具有启示作用。但是,它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不是依靠社会规范的调控和干预,而是依靠个人对

生命的信仰,带有明显的理想主要成分。另外,它所关心的仍然是个体,把物种、种群、生态系统及其利益还原归纳为个体以及个体利益,由于否认生物共同体的实在性,所以生物中心主义否认人对物种本身和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它坚持的是个体主义的伦理学方法。它同样存在困境—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得不毁灭某些生物个体的生命的困境—人类的生存行为与敬畏自然的道德之间的矛盾。

十三、觉醒的“激进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

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生态中心主义(包括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代表着环境意识领域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激进反思。

大地伦理学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生物圈和生态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生物共同体的行为规则,平等地对待其他成员,不应仅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界限,而应将伦理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人与非人存在物,必须从道德上关心无生命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伦理环境学必须是整体主义的,即它不仅要承认存在于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把物种和生态系统这类生态“整体”视为拥有直接的道德地位的道德顾客。因此,与动物解放/权利论和生物中心相比,生态中心主义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体主义的伦理学。

这种整体主义同样适用于人类。大地伦理学认为,人与大地是一个共同体,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人不仅要尊重共同体的其他同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

生态中心第二个体现是“深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是“深层的”,就在于它对浅层生态学不愿过问的根本性问题提出质疑并不断向深层追问。深层生态学所坚持的是生态中心主义的立场,它对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下所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保持警惕。“深层生态学运动力图探明那些支撑着我们的经济行为的价值观、哲学与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基本假设”。如我们为什么认为经济增长与较高的消费水平是如此重要?当代社会是否满足了诸如爱、安全、接近自然这类基本的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宗教和教育才是有益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为实现必要的文化改革,我们需要做那些事情?因此,深层生态学实质上是包含了价值论、政治学、社会学、自然观等广泛内容的社会运动,其目标是要倡导一种与自然协调的新生活方式。

十四、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在人类主体性问题,一个极端是把人的主体性夸大为宇宙的中心和世界的中心。这种观念必然引导人们对自然客体的控制与征服,造成环境的破坏;而环境的破坏又必然导致对人的压迫,造成主体性异化。另一个极端是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主体性的“摧毁运动”,取消人在对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这必然会走向消极主义的预成论、宿命论,回到古人主客不分的蒙昧状态。事实上不承认一个与自然客体相区别并高于自然客体的主体,就不存在人类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的前提,也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保护环境。应在承认人类主体、自然客体相对可分的基础上,在承认人的自发性、受动性的基础上,更大地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构建一个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主体观念。

重构人类主体性,一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作为主体的人既是一种实体的存在,也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的存在使他与社会、自然存在作用与反作用,以及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就将内在关系赋予各个等级上的个体,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壁垒,克服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随之也就克服了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实际的分离,从对立走向和谐,有利于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二是承认主体性是自主性与依附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自主性是人类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认识、改造)自然。但这不是完全独立的自主,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人类,地球生态过程可以照常进行,而没有绿色植物、微生物,人类至多只能活几个月,人类对自然认识、改造具有目的性、选择性、计划性、预见性,但应考虑到大自然的复杂性,按照生态规律办事,这后一方面体现了主体的受动性。

三是承认交互性的主体性。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中,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并且将两者融合了起来,体现了“主—主”的关系结构(相对于人与人之间而言的)。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十五、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

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运用数学模型对各种因素综合以后得出四条结论:

1、如果在世界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持续下去,这个星球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

2、改变这种增长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以支撑遥远的未来是可能的。

3、如果世界人口追求第二种结果而工作得愈快,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4、技术不能防止人口和工业指标的最终下降,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崩溃的时间推迟到2100年以后,技术有其副作用,甚至有助于扩大不平等。今后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技术上的解决办法,例如核军备竞赛、种族的紧张状态和失业(技术悲观论)。

与罗马俱乐部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咎于技术的滥用,认为经济增长必然走向极限相反,技术乐观主义者西蒙认为技术世界的力量足以克服任何危机,经济前景没呈现没有极限的增长(技术进步能使原材料变得更易得到而不是短缺,并能生产替代品解决能源危机,人口控制将带来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造成规模化经济)。

《增长的极限》在全球范围内敲响了人和自然关系的危机的警钟,使西方社会长期流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科技进步和物质财富增长是无止境的”盲目乐观思潮受到极为强烈的冲突,也使人们对科技解决人类问题的能力产生新的深刻反思。

那么人类真的面临增长的极限吗?还是存在没有极限的增长?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反对罗马俱乐部的观点认为:

1、研究报告用了一个简单的模型,仅仅用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

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五种变量太少,且这五种变量未必都呈指数增长。

2、它没有足够重现原来储存的可能性,只重视资源的“已知储量”,而忽略了“可以发现的储量”。

3、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加,将使人们推动技术进步,寻找更多的更廉价的资源。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反对者的见解同样存在问题:

首先《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使用的模型简单,但不必然会导致它的结论错误。

其次该书中某些预测(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已成现实,现在人类生存的整体自然环境并没有比罗马俱乐部30多年前的预告更好。再次,人口增长刺激技术创新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总是这样。原因之一是如果较快的人口增长不能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从而使收入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速度,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人均国民收入的停滞甚至实际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原因之二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不主要地由人口因素所引起的资源短缺决定,而是由其他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并不一定导致技术创新,相反很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

十六、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的论争,实质上是对科技决绝人类现实问题的深层次拷问,科技在解决人类某些问题的功能和给人类带来的危机都是无可比拟的。科技在下列问题面前是无能的:

1、非理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问题。

2、带有深刻社会含义的文化、政治问题。

3、面对价值观和实际价值做出选择的问题;

4、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问题等。

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也存在一个限度:

第一,科技进步虽能减少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但未来的社会资源总量并不一定随科技进步而减少,科技可以延缓不可再生的使用年限,可以找到替代资源,但科技不能改变人类对资源的日益强烈的需求欲望。

第二,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尖端技术虽有助于能源的节约,但不能使有限的资源无限化。目前信息领域也需要冶金、采矿、化学等传统工业部门的产品。而且,农田、森林、水和渔业资源的退化是未来几十年社会动荡最主要的根源。

第三,科技的应用已经而且不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如核污染、基因污染等。科技应用对环境的影响通常具有延迟性、长期性、艰巨性。

第四,环境科技应用的成本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获得自然资源和生产新产品的成本逐渐减少,但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减少,生产同样多的产品需要更多的能源和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将需要更多的生产成本和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这一点随着环境的标准的提高而增强。某种技术利益越强大和深远,那它失误后的附带效应可能越严重,治理成本就越昂贵,即使科技能解决这些问题,可经济状况不允许这样做。

第五,科技的应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后三者决定了人们开发什么样的科技以及科技用于什么样的目的;从这一角度看,如果人类仍然抱着征服自然的态度,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作无限的物理扩张,就必将导致生

态环境危机,相反,如果人类让科技服务于可行或可持续的目标,则科技又能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十七、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认为:GNP的提高无疑会自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可以消除贫困,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民主化;经济发展了,也就有了平均分配的前提,社会的其他目标自然而然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等于增长,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尽可能提高GNP水平及增长率,后者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尺度。

这种发展观的误区:

首先,忽视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其次,没有考虑自然的成本。它单向度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的经济利润,没有考虑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这样的经济核算体系容易使人产生“资源无价、环境无价、消费无虑”的错误思想,而在实践上则会采取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外延式发展方式。再次这种发展观缺乏整体的协调性。把社会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发展,认为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人文文化、环境保护、社会公正、全球协调等重大社会问题受到了冷落,导致了社会的畸形发展。

十八、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个定义看,可持续发展观的逻辑内涵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协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维护稳定的自然过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潜力和过程,使之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持续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保持经济增长,即坚持绿色GDP(传统全部最终产出—资源环境损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是指同代人之间、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它从时间角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能抑制人口增长,能保存生态基础(肥沃的土壤、草地、渔场、森林、淡水地层;减少或停止对矿物燃料的使用),能更有经济效率、能拥有与自然、技术和经济特性相和谐的社会形式,能有共同信仰价值和社会范示的文化。

十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发达国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出生率不足。这可能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经济活动的形式、社会结构和全球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城市废弃、地产价格下降、设施闲置、交通不畅、兵源不足、学校拆除等。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消费不足、人口压力不断增加,人均拥有的资源总量得不到发展。人口过度增长必然导致生产性、就业性、消费性、资源性等方面的贫困人口,而贫困又加剧了人们以增加劳动力来获得发展的心理动机,导致生育率增长,使现有资源总是处于匮乏状态,也使人

口与发展之间呈恶性循环。

二十、稳定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稳定经济是一种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长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状态。它强调关爱生存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求逐步缩小和分散工业经济体系,降低社会生产率,并通过管理消费的途径,削弱人们过度的物质需求,使生产和消费能根植于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之中。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迅速,如果我们想在这样的条件下享有高水准的生活,又不想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高限度,那我们只有在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服务与产品才有可能。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中的非物质化思想。这种思想把非物质化放到整个生产、消费的背景中去思考,减少每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针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计算出每单位服务或功能的物质消耗。

非物质化有多种途径:

第一种用途是封闭物质循环,尽量回收利用;第二种途径是用更少、更容易获得、更坚固耐用、更环保的材料代替原来的材料,第三种途径是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使得生产单位产品的物耗和能耗降低;第四种途径是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副产品,从而就不产生废弃物。第五种途径是大力发展作为文化的经济。

二十一、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

消费主义是伴随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大众消费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具有鲜明的物质主义的特征,主张消费至上,它将所消费的商品看作是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依据,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消费主义认为:

1、少消费就是衰退;

2、人类能够承担起消费社会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3、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们带来幸福,消费越多越幸福。

消费主义导致消费(浪费、感情消费、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与人的需要的异化(消费是为了建构身份,是为了支撑机构的运作,是为了保证种种条件的再生产)。消费主义对环境造成了以下负面影响:

1、增加对资源的压力;

2、产生过多的废弃物、特别是生活垃圾;

3、通过带动工业发展而加剧环境污染;

4、破坏生物多样性;

5、破坏自然景观。

二十二、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1、从本体论看近代科学与环境问题:

近代科学是以机械论自然观为预设的,它坚持自然物质构成与物质运动简单性的本体论,认为:

(1)自然具有机械的确定性、固有的秩序以及决定性的、必然性的和单一性的因果联系。

(2)自然具有外在分离性。自然与人完全独立,不存在内在联系。

(3)自然界具有还原性,物质可以无限再分,整体或者高层次的性质还原部分或者低层次的性质。

(4)自然不具有历史性、复杂性,不能自我维护、自我完善。

近代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性、机械性、外在分离性都证实了人的主体性的张扬与虚妄,引发了环境问题。自然是与人分离的、脱离人类的纯粹外在的自然界,近现代科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极大地破坏了天然自然,创造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人工自然物,使天然自然受到不不要的破坏,出现资源短缺、气候恶化,使人认识到自然并不简单,科学并非万能。

在本体论上,应由自然的祛魅走向自然的返魅。量子力学、生态学等的发展显示了自然界的有机整体性;动物行为学、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将主体性赋予动物有一定的根据。复杂性科学表明自然界作为自组织系统具有目的性;玻姆的“隐秩序理论”以及人类起源学说表明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

2、从认识论看近现代科学与环境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掠夺世界资源的方式、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以及核武器、基因武器等灭绝人类的武器的生产,显然不仅仅可以用科技双面性来加以解释,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近现代认识论缺少了对人工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因而造成环境问题。仅凭对天然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系统,注定会出现内在的障碍,认识对象与实践对象不一致。只有对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类社会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获得对自然的正确改造。

3、从方法论看近现代科学与环境问题

近现代科学认为自然界是简单的、机械的,和人类没有内在联系的。坚持简单性原则和还原原则,这种方法论是非系统不全面的,因而简单性原则无视自然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之下的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对自然的破坏。砍伐3森林、围湖造田、拦江筑坝、矿业开采等只看见资源的利用,却忽视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最终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传统方法论只研究自然的规律性,而自然界确实存在着人类至今无法认识的非规律性,所以在规律性指导下的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必然会造成环境破坏。

传统方法论采取还原性原则,通过认识低层次的事物来认识高层次的事物,即研究向上的因果关系,但向上的因果关系并不能代替和决定向下的因果关系。对复杂的自然界应采取双向度、整体性思维方式。传统方法论显然是单向度的,缺乏整体性的思考,这也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方法论,主张自然事物没有经验,没有感情,主张人类中心,导致人类对动植物种群的掠杀和生态破坏,引发环境问题。

总之,传统方法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科学的方法论不仅要研究因果决定论,还要针对具有目的性的存在研究其因果决定论;不仅要研究具有线性、整形等特征的对象,还要研究具有非线性、分形、混沌等特征的对象。不仅要研究自然分门别类的规律,更要研究自然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律;不仅要研究天然自然,还要研究人工自然和人类社会这三者组成的大自然系统。

二十三、机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机械自然观作为科学研究的明确提出应当以牛顿为标志。技术积累与增长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与发展构成了机械论自然观孕育的总背景。从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到牛顿,机械论自然观从实验研究的观点上升为机械论哲学,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对机械论深信不疑。此时,人们不再拿人和动物的心理与行为来对自然界作拟人化的理解,而是相反,拿机械或机器来对人和动物的作为做机械主义的解释。达芬奇用静力学的观点解释骨骼的运动,维萨留斯和塞尔维特力图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人体的血液循环。

机械自然观有两个主题统领着它。第一主题是以几何关系看待自然界,确信宇宙是按照数学秩序原来建构的,相信自然的统一性,如开普勒认为宇宙按和谐原理建构的,并以次寻求揭示真实的数学结构和真实的物理原因。开普勒根据几何学法则发表了行星椭圆运动第一、第二定律,他还摆脱圆的限制,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第二个主题通过机械论哲学得以实现,极力从自然哲学体系中剔除所有带有神秘色彩的内容。如伽利略主张对自然进行直接的研究,努力打破经院哲学的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在它眼里,色、声、热仅为单纯的感觉,实在的世界不过是运动中的物质微粒而已,与什么目的、价值、真善美没有关系。他认为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写成的,应将对事物的本质、目的的定性研究转移到关于它们的重量、硬度和尺寸等的定量分析中,与此同时伽利略确实成功地建立了关于运动的数理科学的基础。

从上面可看出,开普勒、伽利略对世界的看法已经涉及机械论哲学最深层次的内涵。而笛卡尔赋予机械论哲学的严密性,他对于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的解释完全借助于微粒说而坚持了彻底的机械论,扭转了人们以有机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方式。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的工作只是奠定了机械自然观的基础,对自然的机械论哲学赋予更为深远思想的是牛顿。牛顿通过在物质和运动的基础之上加上一个新的范畴—力,把伽利略的数学传统引入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中,使得数学力学和机械论哲学彼此协调。牛顿明确提出了他的机械论的科学纲领:我希望用同样的推理方法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余现象。…..由于力的作用,物体的各个粒子或者相互接近而彼此附着在一起,或者相互排斥而彼此分离。

二十四、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发生有什么关联?

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统治天文学长达1000多年的“地心说”,哥白尼第一次把太阳作为宇宙的中心,放逐了上帝赋予宇宙的中心地位,建立了与宗教神学自然观相对立的自然体系—机械论自然观。哥白尼革命是机械自然观与近代科学革命的联姻,哥白尼学说成为机械论者的理论根据。

哈维的《心血运行论》把机械论的模式恰当运用到生理过程的这划时代的成功,坚定了那个时代先进的科学家们用机械论自然观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信念。

机械论自然观的发展与上升为哲学思想的是与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的努力分不开的。但他的成熟并成为科学研究纲领来揭示自然规律,使近代科学走向辉煌是从牛顿开始的。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建构了严谨的经典力

学体系,他对“质量”、“动量”、“惯性”、“力”、“时空”等基本概念的认识赋予了机械自然观更深刻的思想。牛顿希望从力学原理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余现象,他借助力学还原论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大统一,真正实现了机械论自然观对18、19世纪科学的指导作用。

二十五、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的科学发展有何关联?

机械自然观在开普勒、伽利略、哈维、笛卡尔那里得到奠基和发展,牛顿通过在物质和运动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新的范畴—力,把伽利略的数学传统引入到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使数学和机械论哲学彼此实现了协调。牛顿还把光学还原为力学,这是牛顿借助力学还原论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大统一。牛顿之后的200年中,从力学原来推导出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机械自然观,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总体框架,各门自然科学尤其是经典物理学的各个方面,逐渐形成各自完善的理论形态。

牛顿自然哲学对18、19世纪科学的推动作用首先体现为他本人在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将宏观的天体运动和地球上宏观与中观的物质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机械自然观对世界的解释,构成了严谨的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力学是还原论的力学,他试图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种种其余的自然现象。这一研究纲领使牛顿把力学原理和热学联系起来,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波义尔定律。他把光学和力学联系起来,推导出包括折射等许多光学定律,建立起近代光学理论。牛顿力学还原论所取得重大成就,无疑是其时代的一颗“重磅炸弹”,更是当时科学发展的“启明星”。

牛顿的自然哲学对于其时代及后来的时代很多科学研究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19世纪时,尽管存在着牛顿微粒说和惠更斯波动说的长期争论,但这两种学说原则上属于牛顿机械还原论的光学理论,或者说“波动说”可看作牛顿科学研究纲领指导与推动下所获得的成果。当时的电学与磁学的每一个发现(格雷的电流体观念、富兰克林的“一流体”假说,库仑定律),都一直在证实与巩固牛顿的科学研究纲领。热质说和热力学也是一样。19世纪30年代—50年代,在热力学观念下,发现了能量守恒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分子运动论为热现象建立了微观的力学机制模型,使热力学得到还原,最终突破了热力学范围,解释了更广泛的现象,这是牛顿机械还原论科学研究纲领取得的又一伟大胜利。

牛顿的机械还原论研究纲领构筑了整个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18—19世纪在下列四个方面的进展,为巩固这个统一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一是拉普拉斯及其追随者,建立了一种既适用于力学,又适用于热学、光学现象的关于粒子间力的普遍性的数学理论的发表。

二是1822年傅立叶关于热的数学理论的发表,把原先只适用于力学问题的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热学的研究,这对建立统一的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19世纪40年代,汤姆逊关于热学和电学之间、质点力学与流体力学及弹性力学之间数学相似性和物理类似性的比较,加深了人们对物理学现象的统一认识。

三是菲涅尔关于光的波动说,假定光是依靠以太的振动实现传播的,因而光学又被纳入到力学自然观的范畴之中。

四是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定律使热、光、电、磁的现象都归并到力学原理的框架之中。这一切无不证明牛顿的自然哲学对18、19世纪科学的巨大的

理论指导作用。

二十六、机械还原论有何局限性?

尽管机械还原论在200年间一枝独秀,指导光学、电学、磁学、热力学、统计力学取得一个个辉煌的成就,但量子力学、相对论、复杂性科学的兴起相继揭示了还原论的局限性。还原论试图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其余的一切自然现象,还原论还认为:物质构成具有简单性,物质运动具有简单性。同时主张自然的规律性、外在分离性、还原性及自然的祛魅。但是系统论、混沌学、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复杂性科学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研究表明,自然界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还原性、不可完全祛魅等,这说明了还原论存在着对自然认识上的局限性。

还原论时空观是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无关,是独立的存在。时间在宇宙中处处流逝着,时间是一条直线,具有同时性和绝对性。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打破了这种绝对的时空观。相对论认为:时间具有同时性的相对性;时空不可分离;时空与物质不可分离。这说明了还原论存在对时空认识上的局限性。

还原论自然观是决定论的自然观:物质世界的将来行为总是严格遵循着物理规律而发展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统计物理学表明,由大量微观客体组成的宏观客体所服从的是概率论规律,而不是牛顿力学定律。量子理论在表明牛顿理论在宏观领域的有效性的同时,也暴露了在新的亚原子领域,非决定论普遍存在。混沌学从根本上动摇了机械决定论的理论基础,它表明机械决定论自然观只能适用于日常生活和线性科学。

二十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论自然观的?

机械自然观受到的第一个冲击来自于光学。1808年,法国科学家马吕斯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这迫使人们放弃惠更斯关于光是以太纵波的假说,而做出光是横波的假定。横波假说仍是从机械论框架中提出来的,一旦引入这一假定,机械论框架就失去了内部的和谐。这个“以太悖论”在僵硬的机械论框架上打开它的第一个缺口。

在电磁学方面,奥斯忒认为电磁力既不吸引,也不排斥,也没有发生在物质粒子的连线上面。这显然是和机械自然观相矛盾的。以法拉第和麦克斯韦提出的“场”的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因素与机械论自然图景的对抗。“场”的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了机械论自身的衰落。总之,19世纪物理学的概念含义—能量守恒、物理场的理论、电磁以及发光理论、熵的概念—都不可能再执意表现为“牛顿的”了。

19世纪90年代。洛仑兹的电子论显示了相对于牛顿纲领的优越性,通过洛仑兹变换可以把牛顿力学看作洛仑兹理论在极限条件下的近似。20世纪初比洛仑兹理论更优越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兴起。给机械论决定性的致命打击,从此机械自然观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十八、如何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科学哲学之科学事实,特指某个单称命题,即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实践活动,借助于一定语言对特定事件、现象、过程的描述和断定。科学事实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个别性(科学事实必须是“如这块铁在这次实验中表现为热胀冷缩”这样的单称命题)。

(2)重复性(科学事实能为多个观察者重复检验)。

(3)精确性(科学事实应是一种较日常语言程度更高的定量描述)。

客观事实是不依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同时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在于:

1、相对客观性。科学事实作为客观事件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但由于反映过程的复杂性,科学事实并不能与客观事实直接合一,科学事实可能会出现偏差或错误,所以它只具有相对的客观性。

2、非本质性。客观事实是对事实进行“本体论”意识上的考察。即探究它们与其它事件或现象的关系。而科学事实则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探索的是认识主体以及在事实基础上创立的学说之间的关系。科学事实不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事物的本质,它只是一种文本。

3、语言性。客观事实会随观测过程的结束而消亡,科学事实却借助人工语言、自然语言而长期保存。

4、经验性。科学事实来源于实践(包括实验),从某个理论推出的某个陈述,只有在接受实践检验后,才可以被认为是科学事实。

5、可错性。客观事实具有理想中的绝对客观真理性,科学事实却只是某种经验的判断,难免出错或丧失细节,故可以接受评价和估计。

二十九、科学试验有何特点?它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科学试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使自然过程或生产过程以纯粹、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和研究。科学试验的基本特点,在于其功能性,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在有意识的变革自然的过程中去认识自然。同科学观察相比,科学试验更有利于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科学试验在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从而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

(2)再现和强化自然现象。如在超高压、超高空、超强磁场、超清洁、失重等特殊条件下,进行发现新的科学事实。

(3)延缓和加速自然过程,便于对研究对象在所控时间内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

(4)检验科学假说。科学试验是检验科学假说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如爱丁顿日食观测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5)揭示新的理论。如放射性现象的偶然发现,导致了原子科学的诞生。

三十、科学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科学假说在经过实验和实践检验后,被证明是正确的部分就成为科学理论。假说与理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原理是假定的,后者是能够被证明为真实性的判断。科学理论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一是与实践相联系,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

二是它是由概念、定律、定理、学说和推理等形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科学

理论一般都具有演绎的逻辑结构以及逻辑上的无矛盾性的特点。

科学理论具有解释与预见两大功能。科学解释包含三个层次:

(1)用科学定律解释个别科学事实;

(2)用一个科学理论解释科学定律;

(3)用一个更为广泛、更为基本的科学理论解释另一个科学理论。科学解释标志着人类的认识能力大大深化。

但如果科学认识仅仅停留在对过去和现在的解释上面。那么只能说明已知的事实,却很难理解为人类把科学当作自己行为的向导。科学理论还具备一个重要的功能—预见功能,科学预见提供了认识事物发展过程、预见最近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可能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十一、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

从科研程序来看,科学源于问题。所谓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

1、只有在出现或找出问题后,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产生科学。一门学科出现的问题愈多,发展的动力就愈强。

2、观察渗透理论与问题,没有理论与问题就无法观察。

3、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基础科学就是解决新现象、新规律探索的问题,应用科学就是解决如何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的问题;工程科学就是为了解决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

4、问题就是矛盾,理论与理论的矛盾,理论与经验的矛盾,理论内部的矛盾,不同假说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产生科学问题的途径或现实条件,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5、从各个知识领域空白处、交叉处产生的问题,促使交叉科学、边缘科学的诞生。

三十二、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有何区别?

科学假说是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事物的因果性或者规律性作假定性解释。科学理论由科学假说发展而来,它是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其内容具有客观真理性。两者区别在于:

1、科学假说它一方面具有科学性,因为它以经验事实为基础,依据一定科学知识,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但它毕竟只是假说,它还不是科学的真理,所以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猜测性,这种猜测还须实践来补充的修正、证实或证伪。而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假说,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2、科学假说,它的提出、论证和构成体系,是通向科学理论道路上的必要环节,而科学理论是科学假说的最终结果。

3、科学理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一是与实践相联系,具有客观真理性;二是与形式结构相联系,就是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而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是,它是科学性与假定性、抽象性与现象性、多样性与易变性的辩证统一。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联系在于:

1、两者互相渗透。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先导,而任何科学理论都保留着假说的痕迹。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

2007年考题 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观察机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创造灵感从众性 二、回答问题 1、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2、毕达哥拉斯的自然观 3、实验类型和作用 4、谈谈芝诺追龟辩和飞矢辩的看法 5、头脑风暴的原则和进行方式 6、创造与智力的关系 7、二选一 1)具体说明找到技术创新目标的方法 2)试举出网上搜索的缺点和你遇到的困扰,至少5点 8、谈谈你对波普证伪主义的看法 一、 刘二中自然辩证法2005考题 名词解释:(20) 自然辩证法分析综合机遇创造新颖性(专利法中的)发明、实用新型等 问答:(60) 1、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及其产生背景; 2、柏拉图的老师是谁?他们各自的自然观; 3、用观察的易谬性解释“特异功能”; 4、亚里士多德的归纳和演绎法; 5、详述寻找技术创新目标的方法; 6、头脑风暴法的规则和进行方式; 刘二中自然辩证法2004考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新颖性创造机遇分析综合(专利法)发明(专利法)实用新型 二、简答 1.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产生的背景? 2.柏拉图的老师是谁?他们两人的自然观? 3.结合观察的易缪性解释“特异功能”的人为欺骗 4.“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和进行方式 5.亚里斯多德的归纳和演绎法 6.寻求创新目标的方法 三、论述波普的证伪主义思想 2008年1月考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观察机遇灵感创造性,新颖新创新性实用性等共十个其他想不起来了! 二简答题 亚里斯多德辩证观 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谈谈芝诺追龟辩和飞矢辩的看法 结合观察的易谬性解释“特异功能”的人为欺骗 波谱的证伪思想 创新的评判原则

自然辩证法礼堂刘二中课堂笔记 第一篇绪言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由恩格斯首先提出。 二、古代自然观: 1. 中国古代: 五行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就认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世界万物,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的多样性。 元气说: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气"稀微无形, 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它的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离散又成为元气。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与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 2. 赫拉克利特 火为本源;罗各斯(规律);万物皆流(我们永远不可能同一次踏进同一条河);对立面的同一、转化和斗争。 3. 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即万物;无理有理数;一切物都可以公度。 4. 诡辩学派: 世界即存在,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运动的,不变化的,不生不灭的; 巴门尼德; 学生:芝诺:二分辨;追龟辨;飞矢辨 5. 苏格拉底 目的论(世界之所以如此是神有目的的安排,神的目的使社会发展)、研究事物的目的而不是原因 "辩论法":辩论双方; 一方提出观点,另一方进行辩论;使一方承认自己错误,同意自己的想法。 6. 柏拉图 理念观:理念是真实的世界; 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理念世界是巨匠或造物主的杰作; 认知即回忆,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7. 德谟克里特 原子论:一切物质由原子和空虚组成 原子是运动的,原子的大小形状不变,从而构成缤纷世界 8. 亚里士多德(求学于柏拉图,为亚历山大的老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化工制图思考题及答案

化工制图复习题 1.化工行业中常用的工程图样的分类。答:化工机器图、化工设备图和化工工艺图。 2.化工设备零部件的种类分为哪两大类?举例说明。答:① 化工机器。指主要作用部件 为运动的机械,如各种过滤机,破碎机,离心分离机、旋转窑、搅拌机、旋转干燥机以及流体输送机械等。 ②化工设备。指主要作用部件是静止的或者只有很少运动的机械,如各种容器(槽、 罐、釜等)、普通窑、塔器、反应器、换热器、普通干燥器、蒸发器,反应炉、电解槽、结晶设备、传质设备、吸附设备、流态化设备、普通分离设备以及离子交换设备等。 3.筒体(钢板卷制、无缝钢管)公称直径如何确定?(外径、内径各为多少?)答:一 般来说,直径从300mm至6000mm,筒体可由钢板卷焊而成,其工程直径为筒体的内径;当DN在1000mm以内时每增加50mm为一个直径档次,在1000~6000mm时每增加100mm为一个直径档次。直径小于500mm时,可以直接使用无缝钢管来作筒体,其工程直径为同体的外径。 4.椭圆封头公称直径如何确定?(外径、内径各为多少?)答:其长轴为短轴的2倍,J B/T4746——2002《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规定,以内径为标准椭圆形代号为EHA,以外径为标准的椭圆形封头代号为EHB。 5.筒体与封头的连接方式有哪些?答:直接焊接、法兰连接。

6.管法兰的分类?答:一 个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管法兰国家标准GB/T9112~9124—2000另一个是化工行业标准HG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 8.管法兰按其与管子的连接方式分为哪几类。答:平焊法兰、对焊法兰、螺纹法兰、承 插焊法兰、松套法兰。 9.压力容器法兰分为哪几类?密封面形式有几种?答:有甲型平焊法兰、乙型平焊法兰和 长颈对焊法兰,其密封面形式有平面型密封、凹凸面密封、榫槽面密封。 11.球形、椭圆、碟形、锥形、平板封头的特点。 12.补强圈的作用及标注方法。答:补强圈用来弥补设备因开孔过大而造成的强度损失, 其形状应与被补强部分壳体的形状相符,使之与设备壳体密切贴合,焊接后能与壳体同时受力。 13.鞍式支座的类型及标注方法。答:A型(轻型)B(重型)两种。每种又有F型(固定 式)和S型(活动式)。 14.耳式支座的类型及标注方法。答:有A 型(短臂)、B型(长臂)和C型(加长臂)。 15.支承式支座的类型及标注方法。答:有AB两种类型,A有若干块钢板焊成,B用钢 管制作而成。 16.裙座的种类。答:圆柱形裙座、圆锥形裙座。 17.各种支座的使用场合、分类。答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ZY-化工制图思考题.doc

化工制图思考题 1.化工行业中常用的工程图样的分类。. 2.化工设备零部件的种类分为哪两大类?举例说明。 3.筒体(钢板卷制、无缝钢管)公称直径如何确定?(外径、内径各为多少?) 4.椭圆封头公称直径如何确定?(外径、内径各为多少?) 5.筒体需要标注哪些尺寸? 6.管法兰需要标注哪些尺寸? 7.压力容器法兰(设备法兰、大法兰)需要标注哪些尺寸? 8.管法兰按其与管子的连接方式分为哪几类。 9.压力容器法兰法兰分为哪几类? 10.接管的公称尺寸、外径、内径如何定义的。举例说明。 11.球形、椭圆、碟形、锥形、平板封头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2.补强圈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3.鞍式支座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4.耳式支座(悬挂式支座)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5.支承式支座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6.裙座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7.各种支座的使用场合、分类。 18.反应罐中的常用零部件有哪些? 19.换热器中的常用零部件有哪些? 20.塔设备中的常用零部件有哪些? 21.写出常用接管的公称直径、外径。 22.化工设备图中常用比例有哪些? 23.化工设备图中常用的图幅尺寸是如何规定的? 24.化工设备图中局部放大图的比例的标注方法。 25.化工设备图、化工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的标题栏有什么区别。 26.化工设备装配图中图纸的图号的写法。 27.化工设备装配图中图纸的名称的写法。 28.化工设备部件图中图纸的名称的写法。 29.化工设备零件图中图纸的名称的写法。 30.化工设备图中什么情况下用断开画法? 31.化工设备图中如何使用多次旋转画法? 32.化工设备图明细表中的内容的填写方法。 33.在明细表中管法兰的名称如何写? 34.在明细表中压力容器法兰的名称如何写? 35.在明细表中填料的名称、数量、重量如何写? 36.在明细表中筒体的名称如何写? 37.在明细表中椭圆封头的名称如何写? 38.在明细表中接管的名称如何写?

2019年《自然辩证法》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它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写作目的:1870年恩格斯移居伦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针对当时自然科学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和唯心论,打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旨在反对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的论战性著作。 写作时间:1873---1876年,恩格斯写成了《导言》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两篇论文和一些札记。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而中断。1878---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已写成了该书的大部分论文和札记。1885年到1886年,又写了一些材料补充到手稿中。整本著作是未完成的,总体写作时间是1873---1886年。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辩证法》的手稿落到伯恩斯坦手中。由于伯恩斯坦蔑视辩证法,把它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大的“祸害”和“陷阱”。所以,手稿中除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两篇外,其余都不予发表。十月革命后,在俄共(布)中央的努力下,该手稿终于在1925年用俄德文对照的形式第一次在莫斯科出版。 著作内容:《自然辩证法》一书是由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段,以及两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分组成。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问题。《导言》是书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辩证的自然观。《导言》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阐明了辩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的核心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因此它必然导致神秘主义。到了18世纪中叶,康德的星云假说在这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神的第一次推动说破产了;地质学证明地球上的生物有其发展的历史;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物质的各种运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化学上用无机的方法制造出有机化合物,证明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生物学上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证明了有机界是彼此联系和统一的,因而整个世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后一部分阐明了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包括太阳系在内的所有星系最终都会灭亡。但是,物质运动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是不灭的。“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必将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再次毁灭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地方和另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二、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家在整理实验材料,上升为理论时,迫切需要辩证思维方法的帮助。然而这需要发展和培养。“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学习以往的哲学也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一个准则,避免历史上的错误。他还指出,任何科学家都有世界观,都接受某种哲学的支配,问题只是接受进步的哲学的支配还是接受落后腐朽哲学的支配。恩格斯揭示了人的思维以及思维方式的历史性:“每一个时代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科学家应该争取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第一章绪论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杂记、计划草案三部分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分为6大部分。 1.导言:阐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成就;论述了形而 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 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会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构成的。 4.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时空之间的内在 联系。 5.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 的过渡。 三、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及重大成就?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试验来证实的。 (2)伪证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和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古代自然观,无论是探讨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水、无限者、气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等。),抑或是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如刘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等。),还是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如泰勒斯的“平地模型”,圆柱模型,毕达哥拉斯的“十天体模型”,托勒密的“九重天模型”,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都是从物出发解释其他现象,排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坚持物质第一性,本原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感而形成他物,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在于:古代自然观都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从本原上来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 二、简述八卦学说、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 1.八卦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以乾(天)、坤(地)、震(雷)、序(风)、坎(水)、离(火)、 艮(山)、兑(泽)这八种事物为本原构成的。天地是第一层次,表示事物的对立面。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

论生态自然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关系 学号:20144207013 姓名:贾俊杨专业:数学科学学院 摘要: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代社会,我们发现科技的发展对于自然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逐渐改变了人类在自然面前软弱无力的状态,极大的增强了人类在自然界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过度消费自然而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本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通过讨论自然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关系,来探索一条自然与科技文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自然、科技文明、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对生态自然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在人类不断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近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保障了人们在自然中的生存安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的生活内容,当我们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我们会发现科技的发展对于生态自然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人类一方面利用科技的发展成果,有意或无意的破坏者自然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当人类发现自然环境的失衡以后,又会利用科技来对自然进行修复,并由此发展出了许多生态科技[1]。 科学技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类利用科学去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技术去变革和改造自然界,创造了一个距离天然自然越来越远的人化的自然系统,却使原来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大面积和深层次的破坏,以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使土壤肥力下降,并因反复耕作而加剧了土壤的流失和土地的沙漠化,加上工业占用大量可耕种的土地使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全球人口在不断增长,人口增长与基本生存条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业企业向自然环境排放大量有毒、有害废弃物,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且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另外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还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降低了大自然调节气候的能力;此外还有洪水、干旱以及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出现。 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人类从诞生至今,总在不断扩大自己所能作用的劳动对象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能够为人类所用。社会的发展严重依赖以煤、石油为代表的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并且在短短几个世纪人类已经耗费掉了这些矿产资源的大部分,这使人类自身陷入了令人担忧的资源短缺危机之中。另外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过分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的扩展使可耕种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动植物资源也在急剧减少,生物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这意味着地球在漫长的世纪里形成并储存起来的基因资源在不断毁灭。 康德说:“如果没有人类,整个世界将会变成一个单纯的荒野。”由于人类的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 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 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化工制图试题库共11页.doc

《化工制图》本科试题库试题 191. A03,B03,设备的表示方法,化工工艺流程图,2分 化工工艺流程图中的设备用画出,主要物料流程线用画出。 192.A03,B03,工艺流程图概述,化工工艺流程图,3分 管路布置图是在设备布置图基础上画出、及,用于指导管路的安装施工。 193. A02,B01,螺纹的标记,螺纹的画法及标注,2分 有一普通螺纹标记为M18,则该螺纹是指( )。 A.左旋粗牙螺纹 B.左旋细牙螺纹 C.右旋粗牙螺纹 D.右旋细牙螺纹194.A03,B01,工艺流程图概述,化工工艺流程图,2分 化工工艺流程图是一种表示( )的示意性图样,根据表达内容的详略,分为方案流程图和施工流程图。 A.化工设备 B.化工过程 C.化工工艺 D.化工生产过程 195.A02,B01,工艺流程图图例,化工工艺流程图,2分 在化工工艺流程图中,该符号代表的是( )。 A.截止阀 B.节流阀 C.闸阀 D.止回阀 196.A03,B01,工艺流程图图例,化工工艺流程图,2分 下图例中表示截止阀的是( )。 197.A02,B01,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关系,齿轮,2分 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它们的( )必须相同。 A.分度圆直径 B.齿数 C.模数和齿数 D.模数和齿形角198.A03,B01,管路连接,管路布置图,2分 关于管道连接,图例表示的是()。 A.承插连接 B.法兰连接 C.螺纹连接 D.焊接连接 199.A03,B01,管路连接,管路布置图,2分 关于管道连接,图例表示的是()。 A.承插连接 B.法兰连接 C.螺纹连接 D.焊接连接 200.A03,B03,工艺流程图概述,化工工艺流程图,3分 表达化工生产工艺的工艺流程图,一般包括、和三种类型。 201.A02,B03,工艺流程图表达方法,化工工艺流程图,3分 工艺流程图中,绘制工艺物料管道采用的线型为,辅助管道采用的线型为,阀门采用的线型为。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