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院建设方案

职院建设方案

职院建设方案
职院建设方案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实施方案

对照《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基本要求》,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工科专业为主、汽车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并通过有关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促使学院成为全省地方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办出特色的示范,现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2010-2015年)》以及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湖南省汽车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09-2011年)》、《株洲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纲要》、《株洲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申报遴选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湘教通〔2011〕230号)中的有关要求,特编制此方案。

目录

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 (1)

一、建设背景 (1)

二、建设基础 (2)

第二部分建设思路与目标 (8)

一、主要问题 (8)

二、指导思想 (8)

三、基本思路 (8)

四、建设目标 (9)

第三部分重点建设内容与规划 (15)

项目一:“办学定位”建设 (15)

一、建设目标 (15)

二、建设思路 (15)

三、建设内容 (15)

四、建设进度 (16)

五、资金预算 (17)

六、保障措施 (17)

项目二:专业建设 (17)

一、建设目标 (17)

二、建设思路 (17)

三、建设内容 (18)

四、建设进度 (23)

五、资金预算 (23)

六、保障措施 (23)

七、重点建设专业(4个) (23)

专业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23)

专业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29)

专业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36)

专业四:电子商务专业 (41)

项目三:教师队伍建设 (45)

一、建设目标 (45)

二、建设思路 (46)

三、建设内容 (46)

四、建设进度 (47)

五、资金预算 (47)

六、保障措施 (48)

项目四:科研工作 (48)

一、建设目标 (48)

二、建设思路 (48)

三、建设内容 (48)

四、建设进度 (49)

五、资金预算 (49)

六、保障措施 (50)

项目五:德育工作 (50)

一、建设目标 (50)

二、建设思路 (50)

三、建设内容 (50)

四、建设进度 (51)

五、资金预算 (52)

六、保障措施 (52)

项目六: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52)

一、建设目标 (52)

二、建设思路 (52)

三、建设内容 (53)

四、建设进度 (54)

五、资金预算 (54)

六、保障措施 (55)

项目七:常规管理建设 (55)

一、建设目标 (55)

二、建设思路 (55)

三、建设内容 (56)

四、建设进度 (57)

五、资金预算 (57)

六、保障措施 (57)

项目八:职业指导 (58)

一、建设目标 (58)

二、建设思路 (58)

三、建设内容 (58)

四、建设进度 (59)

五、资金预算 (59)

六、保障措施 (59)

项目九:质量与特色 (60)

一、建设目标 (60)

二、建设思路 (60)

三、建设内容 (60)

四、建设进度 (61)

五、资金预算 (62)

六、保障措施 (62)

项目十:管理部门重视和经费投入 (62)

一、建设目标 (62)

二、建设思路 (63)

三、建设内容 (63)

四、建设进度 (63)

五、资金预算 (64)

六、保障措施 (64)

第四部分主要保障措施 (65)

一、机构设立 (65)

二、保障机制 (66)

三、过程管理 (69)

四、经费保障 (69)

第五部分实施步骤 (72)

第六部分经费预算 (73)

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我院是株洲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地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实验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的建设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我院创建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一)长株潭汽车产业发展和“四化两型”建设为学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进入“十二五”时期,湖南正着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在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相关战略性新型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北汽、奇瑞、比亚迪等一大批汽车产业项目相继落户长沙、株洲和湘潭,湖南仅长株潭地区对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株洲在着力培育汽车千亿产业集群进程中,提出严格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以项目引进为重点,以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围绕并依托北汽控股项目和奇瑞汽车项目发展建设株洲市汽车工业园,着力建设汽车整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三大体系,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经济轿车、专用汽车三大产品,把我市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上述这些情况为我院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施汽车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株洲职教大学城的建设和教育改革为学院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将株洲市列为“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十二五”期间,株洲将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带动下,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加快职业教育大学城建设步伐,引导职业教育学城内各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师资互用、学分互认,积极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努力把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打造成为“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

按照规划,我院在职业教育大学城新校区的占地面积为650亩,校舍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学历教育生10000人。学院整体迁入职业教育大学城办学后,将会获得更加优越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充分共享园区的各类公共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从而整体提升学院的办学基础能力,紧密对接现代新型产业发展,大大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为学院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作为株洲市人民政府主管主办的一所地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我院财政拨款由2006年的8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231万元,年均增长达40%,《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2010-2015年)》还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我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院牵头成立了株洲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此外,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湖南省服务外包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旅游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株洲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政府支持项目也相继落户我院。与此同时,我院办学还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参与,北汽集团株洲公司、南车时代电动汽车、上海通用汽车、湖南华强文化产业园等知名企业相继在我院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院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基础

(一)明确了“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培育汽车产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

学院明确了“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服务面向定位、“培养适应本地区汽车产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工学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初步构建了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五元驱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见附件1-1);已兴办“汽车临床诊断中心”、“湘火炬模具配件加工厂”等4个生产性实训基地(见附件1-2);所有专业实行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比例达35%(见附件1-3)。

(二)形成了“对接汽车产业、覆盖汽车前后市场、适应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建设机制和专业格局

根据地区装配制造与汽车产业经济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定位,初步形成了图1-2-1所示的对接汽车产业链的专业布局。

图1-2-1 学院专业布局对接汽车产业链

深入推进“工学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省级仿真实训软件开发项目2项,并着力完善职教新干线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见附件2-1)。

实施“一主线六训练”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学生技能水平、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上取得了好成绩,例如2011年省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二金二银三铜,2010年机械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湖南省黄炎培职教创业大赛获一等奖等(见附件2-2)。

实行聘请朱军、袁翔、张璐青等知名专家引领的专业“双师”队伍建设,形成了较为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了2支省级教学团队、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见附件2-3)。

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多方投资,建成了满足所有专业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了以“汽车临床诊断中心”、“湘火炬模具配件加工厂”、“苏厂元团队艺术工作室”等“校中厂”为重点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被确定为“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见附件2-4)。

(三)建设了一支“专家引领、企业历练、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学院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引进到培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队伍管理制

度,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见附件3-1)。

学院有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419人,生师比为15.66 :1。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兼职教师比例等均达到办学要求。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先后聘请了全国职教专家姜大源为我院改革与发展顾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聘专家朱军为我院荣誉院长、湖南著名汽车专家袁翔为我院客座教授。(见附件3-2)。

通过内培(IPO教学法培训、项目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团队培训、专家讲座等)、外培(国内外访问学者、学历提升、下企业实践等),多渠道、多途径抓落实,教师培养效果显著(见附件3-3)。

学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和考核,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近年来,涌现了全国艺术教育先进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湖南省师德标兵1人,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佳先进个人1人,湖南省优秀辅导员2人等(见附件3-4)。

(四)形成了“科研促教、科研促管、科研促社会服务”的科研工作格局

科研管理规范有序、制度完善,多次被评为省、市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见附件4-1)。学院被授予首批“湖南省教育科学(职业教育学科)研究基地”(见附件4-2)。教育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丰富,近三年立项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类科研课题18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32篇(年人均达到0.3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见附件4-3);立项省级以上纵向科技课题17项,企业横向技术服务项目56项,发表科技论文276篇(年人均达到0.36篇),获国家专科5项(见附件4-4)。

(五)构建了“三全”育人的系列化德育工作体系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湘发[2005]8号文件的精神,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列化德育体系(见附件5-1),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见附件5-2),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见附件5-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附件5-4)。“十一五”期间,学院连续五年实现了“学生责任性伤亡率”和“学生群体事件发生率”都为零的硬指标,连续五年学生工作安全稳定,成绩得到了省委教育工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学院先后获得“湖南

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2010届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六)完善了“学校自建、校企共建、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设备

校园校舍达到一定规模,专业教室及实训设备能够满足办学需要(见附件6-1)。建成了主干1000M、100M到桌面,出口宽带1000M的校园网。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广泛,招生、就业、办公、后勤管理实现了网络化(见附件6-2)。现有藏书63.2万册的全开架图书馆,电子资源6040GB,有先进的图书馆理系统及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满足了学生、教师的学习和科研需要(见附件6-3)。有标准的塑胶运动场和教学型体育馆,有各类球场26个,有符合《体育教学大纲》需要的设施和器材(见附件6-4)。

(七)构建了“绩效考核、精细化管理”的常规管理体系

学院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现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管理体制机制健全(见附件7-1)。

学院实施开放式教学管理,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或专业面向,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按照学生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实施“三元学分制”,探索弹性学制,建立了财务预算优先保障机制,教学开支年均达到学费收入的31.6%(见附件7-2)。

全面开放学习资源、无线网络和运动场馆,通过建立师生工作室、素质拓展认证、创新设计大赛等平台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实训室(基地)课余周开放时间达到12小时,图书馆周开放时间90小时以上,室内体育设施和器材课余周开放时间达到25小时,双休日全天候开放(见附件7-3)。

学工队伍素质优良,学生申诉体系完善,学生资助渠道畅通,形成了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管理制度(见附件7-4)。

以服务为宗旨,实施校园文明工程,建立了基建采购招投标制度,经常开展卫生防疫宣传和健康教育,严格财务预算管理和收费项目审批(见附件7-5)。

制定了实习实训、重大活动等各环节的安全保障制度,建立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见附件7-6)。

专业设置合理,实施阳光招生,严格学籍管理,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依法依

规办学,学生满意度95%以上(见附件7-7)。

(八)开展了“政校企互动、合作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

我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搭建株洲汽车职教集团平台,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开展就业服务工作(见附件8-1),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格高、质量好(见附件8-2)。近年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我院与上海通用、北汽控股、湖南华强、南车株机、时代电气、时代新材、南车电机、三一重工、中联科技、华为科技和中兴通讯等3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见附件8-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超过95%。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2.12%、94.62%、93.20%,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见附件8-4)。

(九)彰显了“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育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办学质量与特色

学院形成了以汽车类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特色,共建有1个省级精品专业、4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和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见附件9-1);拥有9个国家、省市级重点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师资认证培训和学科研究基地,以及8个行业企业人才培训基地(见附件9-2)。近3年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29个一等奖、40个二等奖和68个三等奖,2010年汽车专业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技能决赛获二等奖,在2011年全省春季技能竞赛中,我院获得2金2银3铜的佳绩,2个项目3个团队将代表湖南参加全国决赛(见附件9-3)。学院已成立国际交流合作处,通过“上海通用”、“博世”和“东方标准”等平台(项目),先后与德国、日本等职教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其中汽车类、信息类中2个专业已将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十)争取了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足额的经费投入

株洲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我院建设与发展,多次来学院现场办公,了解学院项目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帮助学院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了支持学院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氛围。(见附件10-1)

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株洲职业技

术学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同时,颁发了《关于全力支持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通知》(见附件10-2)。

近年来,市财政给我院的财政拨款逐年增加。财政拨款由2006年的8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231万元,年均增长达40%。同时,支持我院向省教育厅申请亚洲开发银行职教项目贷款600万美元,占全省总贷款额度的1/10;并大力支持学院化债工作,减轻学院债务压力。确保了教职工工资(包括国家规定的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市财政保证足额拨付公用经费,学杂费等办学收入全部由学院使用,没有冲抵财政拨款、截留或挪作他用的现象。市级有关部门无对学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

第二部分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主要问题

学院通过加快改革建设和致力内涵发展,在基础设施、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继续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作为一所地方性职业院校,先天缺少行业背景深厚、行业特色鲜明的行业优势,自身的办学特色还有待进一步打造、进一步彰显。

2、作为一所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尽管已经形成了“以汽车专业(群)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思路,但专业结构布局、特色重点专业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进一步锤炼。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湖南大力推进汽车产业发展和“四化两型”建设为契机,立足株洲,面向湖南,以汽车相关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基本思路

坚持“文化立人、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牢牢把握“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以优化专业结构为核心,以提升学校现代管理水平为保障,切实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汽车前、后市场,致力培养服务汽车产业链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做好“汽车文章”,立足汽车求发展、围绕汽车出特色。

1、形成以“五类项目撬动、职教集团支撑”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等政府引导型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统筹的博世汽车项目等行业统筹型校企合作项目为支撑,

以上海通用ASEP教学项目、北汽控股人才培养基地等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项目为重点,以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等市场运作型校企合作项目为补充,以学院建立的“汽车临床诊断中心”等学校服务型校企合作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株洲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的功能,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市场)和学校“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构建以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为目标的“两型”发展模式

以校企合作教育为突破口,主动适应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要求,专业优化对接“两型”产业,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相关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改造老专业、设置新专业;人才培养嵌入“两型”教育,将资源节约、绿色制造、环境友好等先进思想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园建设渗透“两型”理念,硬件建设注重资源节约,软件建设注重环境友好,新校区楼馆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教学楼建设以系部为单元,实现理实一体,校园环境建设融入“两型”文化;科研工作做好“两型”文章,将学院“两型”发展模式研究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科研工作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研究与实践,引领学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3、建立以“6S”管理为核心的现代职业院校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资源,将现代汽车企业的“6S”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引入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场馆建设、德育体系建设等各建设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全过程,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并以“6S”管理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实训基地、学习活动场馆、教室、办公室、寝室、教学过程的“6S”精细管理为突破,建立现代职业院校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学院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牢固把握“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发展方向,按照“对接产业、调整专业、联通岗位、重构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建立适应区域汽车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重点建设对接汽车前、后端产业的汽车专业群,协调发展适应新能源、新材料及服务文化新型产业的专业(群),致力创新政府、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市场)和学校“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进一步拓展以“校中厂”、“厂中校”为重点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工科专业为主、汽车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

(二)具体目标

1、坚持“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培育汽车产业一线需要、具备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

坚持“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服务面向定位、“培养适应本地区汽车产业一线中高端技术岗位需要、具备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工学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优化政府、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市场)和学校“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所有专业实现深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比例达50%以上。

2、优化“对接汽车产业、覆盖汽车前后市场、适应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建设机制和专业格局

牢固把握“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专业发展方向,完善面向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和建设机制;形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核心、覆盖汽车前后市场、适应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专业格局;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工学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泛实施以“职教新干线网络空间”为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形成“名师(专家)引领、企业历练、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批“校中厂”、“厂中校”为重点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力争建成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1个以上,省级特色专业2个以上,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以上。

3、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水平高超、专业技能精湛、充满发展活力的教师队伍

确保生师比在16:1以下,专任教师数占教职工总数达60%以上,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院系两级外聘专家达到100人以上,兼职教师总数达到100

人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30%;所有专业实行“双带头人制”,争取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达到3个以上、省级及以上专业带头人达到5人以上。努力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水平高超、专业技能精湛、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汽车特色”高职院校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4、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深化教育科研,提升技术服务。三年建设期内,争取省级以上科研课题40项,技术服务项目60项,国家专利3项,推广、发表科研成果及研究论文600篇,科研成果获奖2项。

5、推进德育工作创新,着力于校企文化融合共建

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形成德育途径广泛、德育队伍优质、德育方法创新、校园文化优良的工作局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着力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共建,努力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6、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按照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学院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实现校园校舍、教学仪器设备与学院办学规模相适应。同时按照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要求,于2011年7月启动我院新校区建设,建设一所环境优美怡人、设施功能齐全、创新气氛浓厚的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新校园。

7、引入企业6S管理体系,提高常规管理水平

引入企业6S管理体系,制定学院6S管理评价准则,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标准与行为规范;稳步推进6S管理的各项基本活动,创建并维持整齐、清洁、健康、安全的育人环境,形成追求卓越、精于细节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提供优质保障。

8、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机制,实现毕业生高品质就业

构建“以学院为主导,以系部为主体”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构建“入学—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指导、教育、服务“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就业促进机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职业指导队伍,建成一批稳定优良的就业

基地,使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70%以上,使毕业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9、坚持“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凸显学院办学特色

继续坚持“引名企进校园,融专业入产业”,进一步彰显“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办学特色,学院专业链全面对接汽车产业链,校企联合打造“汽车学院”和“汽车技术研究所”,做大做强“株洲汽车职教集团”。学院在学生就业率、技能竞赛和抽查、用人单位满意率和“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立项等方面进入全省高职前15名;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的机制完善,平台夯实,成效明显;国际合作交流得到全面启动和快速推进。

10、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形成投资多元的发展环境

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从发展规划、建设氛围、经费投入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学院创建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必要政策和财力等支撑。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建设经费按学院建设规划落实到位。争取市政府投入建设经费比例不低于50%,其中硬件建设经费不超过50%。争取市财政严格按照湘财教[2010]64号文件要求拨付办学经费,并逐年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包括国家规定的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市财政保证足额拨付公用经费,学杂费等办学收入全部由学院使用。通过建设,形成全社会广泛支持学院发展、投资多元的政策环境与投资环境。

(三)预期效益

通过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学院将基本建设成为汽车特色鲜明、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整体水平居省内前列的一流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为省内兄弟院校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1、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府、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市场)、学校“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通过株洲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形成“人才共育、

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博世汽车项目、上海通用ASEP 教学项目、北汽控股人才培养基地、“汽车临床诊断中心”等一批校企合作重点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发挥良好效益。

2、专业建设主动对接地方汽车及“两型”产业,汽车特色得以彰显

主动适应长株潭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四化两型”建设要求,按照“对接产业、调整专业、联通岗位、重构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以汽车相关专业为建设重点,协调发展适应新能源、新材料及服务文化新型产业的专业(群)。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长株潭“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培养和输送大批职业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个,院级精品专业10个,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使学院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带动作用显著提升。

3、师资队伍专兼结构合理,“双师”素质全面提升

进一步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共建的教师培养体制机制。以优化师资队伍专兼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主要建设内容,建成一支企业历练、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在省内相关专业领域具有带动作用的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30%,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水平高超,专业技能精湛,充满生机活力,成为打造“汽车特色”高职院校的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优势明显

通过实施项目建设,整体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为汽车等行业产业培养、输送大量“职业精神好、职业能力强、职业生涯畅”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年培养高技能人才6000人以上。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企业一线担当重任的骨干。到2013年,学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以上,学生就业起薪高于同类专业20%,对口就业率80%以上,2%的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5、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骨干带动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彰显

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学院多方联动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平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开展企业在岗职工、职业院校专业师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技能再培训工作,每年为社会、行业企业开展各类培训8000人次以上。技术创新、研发和服务取得突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研究开发,为社会、

行业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达到60项以上。通过建设项目的实施,学院建设成为地方汽车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中心,汽车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咨询推广服务中心和职业培训认证中心,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等多方面发挥示范、骨干带动的辐射作用。

第三部分重点建设内容与规划

项目一:“办学定位”建设

一、建设目标

坚持“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服务面向定位、“培养适应本地区汽车产业一线中高端技术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工学结合、订单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挥政府、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市场)和学校“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势,所有专业实现深度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比例达50%以上。

二、建设思路

牢固把握“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发展方向,主动“给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密切跟踪和关注本地区汽车产业扩张优化升级态势及其高端技术岗位的变化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努力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生力军。

三、建设内容

(一)明确“服务面向”,全面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汽车产业链

立足株洲,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及时跟踪本地区汽车产业扩张、优化和升级态势,深入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工作,着力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积极推动学院专业链全面对接汽车产业链,构建具有株洲职院汽车特色的专业体系,有效服务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汽车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

(二)优化“培养目标”,重点突出汽车产业高端技术岗位群

依托汽车行业,联合“博世”、“通用”等国际品牌汽车企业,广泛开展汽车产业一线技术岗位变化情况的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分析汽车行业企业一线岗位技术标准变化状况、技术升级态势和新增岗位标准要求,特别密切关注汽车产业高端技术

岗位标准要求,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目标立足汽车产业“中端技术岗位群”为主体,重点向汽车产业“高端技术岗位”迁移和提升,体现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创新精神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努力培养适应本地汽车产业一线中高端技术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创新“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

1、依托“校中厂”、专业(名师、项目)工作室和“厂中校”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破解“怎样培养人”的难题;通过“株洲汽车职教集团”、“华大菁英教育公司”等平台与合作企业群开展“点对面、大订单”培养,与“北汽控股”等规模品牌企业开展“点对点、小订单”培养,全面推进“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订单培养”比例达50%以上。

2、依托株洲汽车职教集团,全面推进“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由政府主导、由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理事会”管理体制;以“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博世汽车项目”、“上海通用ASEP项目”、“华大菁英教育公司”、“汽车临床诊断中心”等平台(项目)为载体,创新“政府驱动”、“行业驱动”、“企业驱动”、“市场驱动”和“学院驱动”的“五元驱动”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四、建设进度

2011年7月~2012年6月:深入开展长株潭区域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调研,出台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服务面向定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定位科学明确;完善株洲汽车职教集团制度机制以及“五位一体、五元驱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并取得初步成效。

2012年7月~2013年6月:完善“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博世项目”、“上海通用ASEP项目”、“汽车临床诊断中心”等基地(项目)运行方案;“五位一体、五元驱动”体制机制创新和“工学结合、订单主导”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3年7月~2014年6月:“五位一体、五元驱动”体制机制创新和“工学结合、订单主导”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相关重点基地(项目)建设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院专业链全面对接汽车产业链,构建汽车特色专业体系,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

智慧校园整体建设方案详细

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V1.0

目录 一、背景概述 (3) 二、智慧校园方案简介 (3) 三、智慧校园云平台架构设计 (4) 3.1基础设施层 (4) 3.2资源池层 (4) 3.3云服务层 (5) 3.4云管控层 (5) 3.5云网络安全服务 (5) 3.6云灾备服务 (5) 四、智慧校园应用平台设计 (6) 4.1校园门户网站 (6) 4.2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7) 4.3教育服务应用 (8) 4.4学生管理应用 (10) 4.5实习就业应用(该项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而定) (12) 4.6后勤办公应用 (14) 4.7云录播系统 (15) 4.8精品录播系统 (17) 4.9媒体资源中心系统架构 (18) 4.10虚拟演播室系统 (18) 五、智慧校园安防系统设计 (22)

一、背景概述 智慧校园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四个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二、智慧校园方案简介 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是通过建设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将贯穿在教育日常工作中的学生、教师、资产和管理等基础数据,按规范格式统一保存在数据中心,在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基础上,统一建设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数据管理,便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融合云计算理念进行架构设计,主要分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软件服务层、客户端服务层。基于、先进、灵活、开放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将各类基础数据存储于云端,并有效整合和管理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形成从管理、教学、办公到研究、在线学习等标准、统一的“三通两平台”体系,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高宽带、大容量的教育网络服务,全面、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服务及高效、便捷、实用的教育教学应用服务,实现各基层教育机构间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交换,确保教育系统内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资产信息等数据的高度准确和统一,减少重复录入,降低维护成本,实现区域范围内均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整体架构图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根据《“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方案》得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特制定我校“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未来几年,以国家、省、市、县近年来有关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信息化等得规划纲要及相关要求为指导,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要特征得智慧教学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得智慧管理,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得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得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数字化得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学校教育得现代化奠定坚实得基础。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学校概况 我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校园网始创建于1992年,校园网络全覆盖于2013年实施。学校在校园数字化方面投入按照《“校校通”工程建设指南》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装备。十多年来,学校得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得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学校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间、

计算机教室**间,全自动录播教室**间、数字化实验室**间,学术报告厅**个,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校园电视台以及科技航模课程基地;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M电信光纤接入因特网,并高速连入市县城域网,实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瞧,我校现已建成学校网站、人事管理、资产管理、校本资源库、电子备课、影像资源库、网上报修、心理辅导、家校联系、电子图书等平台。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瞧,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得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办公应用软件。 四、存在不足 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得问题主要就是:系统性得整体规划有待提升,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基础设施装备不先进、不全面、严重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在校务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对师生全面素质能力与发展水平方面考核得平台需进一步完善。 五、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几年得跨越式建设与发展,建成高水平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实现高速、安全得校园网有线无线全面覆盖校园、信息化终端遍布校园,立足师生员工信息化应用得实际需求,以信息技术对学校得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得信息环境,建设可共享得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得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师生得信息素养与应用水平,最终建

智慧校园整体建设方案(2018完整版)

智慧校园整体建设方案(2019完整版) 2019年7月 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根据《“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特制定我校“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未来几年,以国家、省、市、县近年来有关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信息化等的规划纲要及相关要求为指导,以“统筹

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 成员:*** *** *** 三、学校概况 我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校园网始创建于1992年,校园网络全覆盖于2013年实施。学校在校园数字化方面投入按照《“校校通”工程建设指南》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装备。十多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学校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间、计算机教室**间,全自动录播教室**间、数字化实验室**间,学术报告厅**个,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校园电视台以及科技航模课程基地;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M电信光纤接入因特网,并高速连入市县城域网,实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总结经验扩大优势 一、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校企合作 学院隶属宁波市领导,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00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超过4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这为加大对学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宁波将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化工基地,进一步确立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十一五”期间,宁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仪表、装备制造及机械基础件、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模具、新材料、新能源、文具、家用电器等十大产业。宁波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根据《宁波市2006——2007年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未来几年,宁波每年需要10万名技能型人才,这给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合作发展基础良好。北仑区东接深水良港——北仑港,北临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区内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中信公司独家开发的大榭开发区,有1000多家外(合)资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5家。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2935元。至2005年,宁波十大百亿工程中有七项落户在北仑新区。目前北仑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成为宁波市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和利用外资的龙头,成为浙江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形象窗口,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校企双方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双赢合作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推行“三三”模式,深化工学结合 学院几年来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建校以来,坚持“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探索了特色鲜明的“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其中《“学工交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案例》作为9个典型模式之一收入由教育部高教司、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主编的银领工程丛书《必由之路——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

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及平台建设方案V1.0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1.1建立本方案的背景 (3) 1.2制定本方案的目标 (3) 1.3制定本方案的意义 (4) 1.4制定本方案的过程 (4) 1.5本方案的适用范围 (5) 第二部分教育资源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5) 2.1 教育资源类型 (5) 2.1.1 媒体素材 (5) 2.1.2 试题库 (5) 2.1.3 试卷 (5) 2.1.4 课件与网络课件 (5) 2.1.5 案例 (5) 2.1.6 文献资料 (6) 2.1.7 网络课程 (6) 2.1.8 常见问题解答 (6) 2.1.9 资源目录索引 (6) 2.2 教育资源的技术要求 (6) 2.3 教育资源的属性标注 (7) 2.3.1 必须的数据元素 (7) 2.3.2 可选的数据元素 (8) 2.4 专业教学资源的分类体系 (8) 第三部分建设方案 (10) 3.1 数字化学习体系构建 (10) 3.2 功能模块列表与用户角色 (11) 3.3 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规范 (13) 3.3.1 专业资源库建设原则 (13) 3.3.2 运行环境要求 (13) 3.3.3 专业资源建设内容 (14) 3.3.4 专业资源库功能要求 (15) 3.3.5 性能要求 (18) 3.4 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规范 (19) 3.4.1. 运行环境要求 (19) 3.4.2.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内容 (19) 3.4.3. 网络学习平台功能要求 (19) 3.4.4. 性能要求 (21) 3.5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规范 (21) 3.5.1. 运行环境要求 (21) 3.5.2.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内容 (21) 3.5.3. 课程展示功能要求 (22) 3.5.4. 性能要求 (23) 3.6 专业资源库开放访问接口规范 (23) 3.6.1. 专业资源库提供接口场景说明 (23)

2020年最新XX中学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XX中学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根据《“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特制定我校“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未来几年,以国家、省、市、区近年来有关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信息化等的规划纲要及相关要求为指导,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实施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数字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组长:XXX 副组长:XXXX 成员:XXXXX 三、学校概况 XX市XX中学是2016年经XX市人民政府批准,由XX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高起点、高品位区属公办初级中学。自创建之初就确立了“XXXXXX”的办学定位,旨在通过初中三年的优质教育,影响学生的身心、品行、学力与创新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016年,我校全面引入“智慧校园”的学校,实现了数字化办公。同时,学生在校动态能及时送达家长手机,优化了教育管理;高科技的安防设备,为师生安

全保驾护航。三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学校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XX 间、计算机教室X间,全自动录播教室X间、大型多媒体学术报告厅X 个,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校园网使用1000M光纤接入因特网,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现已建立或正在使用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一卡通、网校等平台。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看,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使用办公应用软件。 四、存在不足 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系统性的整体规划有待提升,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基础设施装备不先进、不全面、严重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在校务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对师生全面素质能力和发展水平方面考核的平台需进一步完善。 五、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五年的跨越式建设与发展,建成高水平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实现高速、安全的校园网有线无线全面覆盖校园、信息化终端遍布校园,立足师生员工信息化应用的实际需求,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资源数字化、应用集成化、传播智能化的信息环境,建设可共享的优质校本资源库,实现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的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最终建成优质、安全、绿色、人本的信息化智慧校园,为建设全省一流学校的总体目标提供强大支撑。 (二)具体任务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60401 学校名称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2741 学校举办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学校所在地广东省(省份)广州(地市) 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9 日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十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珠三角地区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劲东风,继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建筑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专业建设基础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开办于2001年,是我院的重点专业之一, 2006年该专业被省教育厅评审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尤其是在09年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当中,以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在专业内涵方面下苦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取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10年该专业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示范性专业验收工作,正式成为了“省级示范性专业”称号。 1、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手段引进专业团队人才,通过国内外访学、参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精品课程建设培训、参与项目研发或企业兼职等途径锻炼培养人才,本专业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在本行业技术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骨干队伍。专业带头人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思想素质好,团队意识强,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拥有一批来自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沃华消防公司、广东建业工程技术公司、广东海富建设有限公司消防技术服务分公司、广州珠江监理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的兼职教师。 2、课程建设成果显著 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以点带面,以课程等级建设推进课程整体改革,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先后有《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获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获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给排水系统

智慧校园人人通建设方案

智慧校园人人通建设方案 1.1.1总体规划 人人通建设主要是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构筑一个以家校互动为基础,以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为纽带,以教学资源共建贡献为核心的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通过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班级空间具体的表现形式在WEB端、手机端、平板端和电视端的呈现,结合学习应用、教学应用、在线教育商城和业务支撑体系,为学生和教师建立实名网上学习空间环境,在校园社区、学习圈子、好友交流中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专家充分交流互动,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既可以提高老师的教研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能力的学习。

图3-3-1 人人通整体架构图 1.1.2校园空间 校园空间汇聚来自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家长空间的各类学校级别资源,紧紧地将老师、学生、家长组织并联系在一起,是全校老师、学生、家长集中开展学习、交流、分享活动的公开展现平台。 校园空间的各级角色可在校园空间查看用户动态、主题活动、校园视频、校本资源、作文精编以及分享学习成长心得、组织学校活动。

图3-3-2 校园空间 校园空间主要功能介绍: 用户动态 显示校园空间用户的新鲜事,了解老师、学生、家长的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校内信息。 主题活动 学校组织全校范围内容主题活动,全校老师、学校、家长共同参与活动实现学习上的分享和交流。 校园视频

校园空间用户在线观看学校活动相关的视频资源。 1.1.3班级空间 班级空间作为人人通学校空间的基础组织,紧紧地将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家长空间组织并联系在一起,空间之间的资源可以自动汇集和相互推送,是老师、学生、家长集中开展学习、交流、分享活动的专有平台。 班级空间的各级角色可在班级空间查看班级动态、班级公告、班级相册、班级活动、课表以及发表留言、分享照片等等. 班级空间主要功能介绍: 班级相册 显示班级空间用户的上传的照片,留存同学的精彩瞬间和珍贵回忆。 班级管理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合肥师范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目录 一、建设基础 (1) (一)抓转型,深化应用型办学定位 (1) (二)强基础,提高应用型办学实力 (2) (三)重内涵,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 (4) 二、指导思想 (5)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立机制、调专业、建平台、聚队伍、提能力”为主要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办学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彰显“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办学特色。 (5) 三、基本原则 (5) (一)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坚持与学校合格评估后的整改提高相结合,与研制学校“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相结合,强化系统设计,统筹改革与建设,统筹校内外各种项目资源,协调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增强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科学性,凝聚学校发展合力。 (5) (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坚持需求导向,明确目标任务,集中资源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示范和扩散效应。通过“试点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跟进”,形成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5) (三)错位发展,彰显特色。坚持和发扬师范办学传统,始终保持安徽省教师教育重要基地的传统优势,努力打造服务和支持安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地,切实彰显办学特色。 (6) 四、建设目标 (6) (一)总体目标:围绕“高教强省”、安徽省主导产业发展、合肥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等重大战略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应用学科优势初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国际合作形式多样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6) (二)具体目标: (6) ——行知文化有传承,引领“两个服务”: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安徽“文化强省”建设。 (6) 五、建设内容 (6) (一)适应转型发展需求,实施“开放办学制度创新计划” (7) (二)对接产业升级需求,实施“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计划” (8) (三)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 (9) (四)对接行业技术需求,实施“应用研究水平提升计划” (12)

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方案

中等专业学校 “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方案(2015—2020) 一、?建设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一)建设意义 智慧校园建设,是当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趋势,是提高教育现代 技术水平、规模培养信息技术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任务,将极大地推动 学校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各项工作、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产生重要 的影响,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显着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1.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避免信息孤岛 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学校各项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搭建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桥梁,保证学校各项数据的权威和质量,为学 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化应用水平 构建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将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 效率,实现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数据、资料、文件等的共享,也提高 了教职工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3.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智慧校园的建设,将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变革, 普及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的 提高。

4.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智慧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二)校园网现状 泰安市文化产业中等专业学校校园网始建于2012年8月,目前已建成覆盖学校教学区的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校园网基于三层网络结构,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为主干技术,呈星型网络拓扑结构,通过电信100M光纤接入Internet和泰安教育城域网。目前我校拥有各类服务器3台,各类核心、汇聚和接入交换机10台,接入信息点50多个。 为了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学校还逐步建设了校园门户网站(),提供了WEB、FTP、OA办公等应用服务,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学生实习实训上,将计划建成多个电脑仿真实训室,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实施教学,实训课根据教学需要按照先计算机仿真模拟,再实际操作的程序进行。 (三)可行性分析 从整体上看,学校校园网硬件设施较为完善,网络应用有一定的发展,学校及各处室、各专业部能通过学校或部门网站开展工作,拓宽了信息交流的渠道。但是我校信息化应用还有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的要求酒店管理学院计划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果,力求对全省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面向全国,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为宗旨,依托我校商科大学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3-5年的建设期,努力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最终达到如下4个发展目标: (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二)形成本学科人才培养与旅游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三)建成一支应用技能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质量突出的师资团队 (四)集成我校26年来办学的有效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点 (五)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理论 二、特色专业发展思路与方案 为在本专业建设期末能够实现上述5个目标,我们计划采取如下发展思路与方案: (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立足本科生专业研究、应用能力,对于旅游实践教学,我们增设旅游规划制图实验室、旅游资源展览展示实验室、旅游电子商务与咨询实验室等,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制订校外实训基地五年规划,依托实训实习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践的同时,开展双向科研经营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场所,取得一批产学研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建立新的满足教学要求、合作紧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推进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基地产学研作用发挥等为内容的实践

智慧校园整体建设方案

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目录2 一、背景概述 (3) 二、智慧校园方案简介 (3) 三、智慧校园云平台架构设计 (4) 基础设施层 (4) 资源池层 (4) 云服务层 (5) 云管控层 (5) 云网络安全服务 (5) 云灾备服务 (5) 四、智慧校园应用平台设计 (6) 校园门户网站 (6)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8) 教育服务应用 (9) 学生管理应用 (11) 实习就业应用(该项根据客户实际情况而定) (13) 后勤办公应用 (15) 云录播系统 (16) 精品录播系统 (19) 媒体资源中心系统架构 (20) 虚拟演播室系统 (20) 五、智慧校园安防系统设计 (25)

一、背景概述 智慧校园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四个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二、智慧校园方案简介 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是通过建设统一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将贯穿在教育日常工作中的学生、教师、资产和管理等基础数据,按规范格式统一保存在数据中心,在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基础上,统一建设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数据管理,便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融合云计算理念进行架构设计,主要分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软件服务层、客户端服务层。基于、先进、灵活、开放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将各类基础数据存储于云端,并有效整合和管理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形成从管理、教学、办公到研究、在线学习等标准、统一的“三通两平台”体系,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高宽带、大容量的教育网络服务,全面、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服务及高效、便捷、实用的教育教学应用服务,实现各基层教育机构间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交换,确保教育系统内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资产信息等数据的高度准确和统一,减少重复录入,降低维护成本,实现区域范围内均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XX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XX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 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 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 函〔2015〕168号)《XX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 进工作方案》(X教高﹝2016)9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教职成[2015]9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 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 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 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 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

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各系统的工作融为一体,相关部门及人员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树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体系 (一)健全组织,形成组织体系

某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

目录 第1章建设背景 (2) 第2章建设基础 (3) 第3章建设思路与目标 (3) 3.1.建设思路 (3) 3.2.建设目标 (4) 第4章建设内容 (5) 4.1.网络基础建设 (5) 4.2.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6) 4.3.教学资源库建设 (122) 4.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30) 第5章建设进度与资金预算 (221) 5.1.建设进度及分年度验收要点 (221) 5.2.经费预算 (222) 第6章建设预期效果 (223) 第7章保障措施。 (225)

第1章建设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智能化建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会引发高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支撑环境建设的变革。因此,基于以上技术的数字校园已成为21世纪高校建设发展的趋势。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基 于校园网络的各种应用不断开发和投入应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如“应用山头”突出、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应用系统、各部门缺乏 数据标准,数据重复,导致了各部门之间相同信息内容不一致;学校有效数据资产不能“共享”,导致学校业务部门及管理部门获取信息非常困难,有效数据资 源不能及时共享,数据资产利用率低下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 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将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 重中之重来抓,并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学校信息化建设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校园的各项资源、管理及服 务流程数字化,形成校园的数字环境,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凭借信息系统在时间和 空间上得到延伸。信息化校园旨在用层次化、整体性、战略性的观点来规划和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内信息更好地组织分类,让师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网上实验、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同时也可以让 管理人员科学、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快速准确地发布出去,为

济南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济南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讨论稿)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弘扬和坚守大学核心价值追求,打造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化品质和制度机制,是促进学校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我校近期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弘扬“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以“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和党风(以下简称“四风”)为抓手,深刻把握大学内涵发展的核心要义,坚定和弘扬大学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审视和梳理现有制度和机制,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持续性建设”的原则,努力建设先进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提供内在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工作目标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通过文化建设大讨论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学习教育活动、学校形象系统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四风”建设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明晰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和任务,凝练出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济大精神,形成统一的济大标识,树立学校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创设和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形成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实现学校与师生员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文化建设全员参与。发动和鼓励全体师生充分表达对学校历史传统的认同和对新时期学校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期盼,通过讨论,凝聚共识。 (二)坚持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发挥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三)坚持育人为本,体现大学本质要求。突出文化育人主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大学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定位;倡导大学学术自由、学术为本、人文精神的理念;倡导学者独立人格的造就和学者风范的养成。

2018最新智慧校园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2018最新智慧校园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3) 1.1. 项目背景 (3) 1.2. 建设目标 (3) 第二章、总体规划 (4) 2.1. 建设原则 (4) 2.2. 总体架构 (5) 2.3. 分阶段实施规划 (6) 第三章、基础平台建设 (7) 3.1. 统一认证管理 (7) 3.2. 统一基础信息库建设 (8) 3.3. 统一应用接入 (8) 3.4. 统一的数据标准 (8) 3.5. 支持市教育资源平台应用引入 (9) 第四章、智慧门户 (9) 4.1. 校园门户平台 (9) 4.2. 家校帮客户端 (11) 第五章、智慧管理 (12) 5.1. 办公管理 (12) 5.2. 学生管理 (16) 5.3. 教师人事管理 (23) 5.4. 教务管理 (24) 5.5. 校产管理体系 (27) 第六章、智慧教学 (28) 6.1. 校本资源库 (28) 6.2. 课前导学 (30) 6.3. 同步备课 (31) 6.4. 互动课堂 (33) 6.5. 在线检测 (33)

6.6. 课后作业 (35) 6.7. 智慧教研 (36) 第七章、智慧生活 (42) 7.1. 门禁考勤 (43) 7.2. 校园消费 (44) 7.3. 教室申请 (44) 7.4. 平安校园 (45) 第八章、智慧环境 (45) 8.1. 智慧教学硬件 (46) 8.2. 智能手环 (49) 8.3. 一卡通 (50) 8.4. 红外测温 (60) 8.5. 门禁闸机 (60) 8.6. 电子班牌 (63) 8.7. 学科教室 (67) 8.8. 班班通 (67) 8.9. 数字图书馆 (72) 8.10. 创客空间 (74) 8.11. 校园广播/电视台 (75) 8.12. 录播教室 (77) 8.13. 平安校园 (79) 第九章、项目实施计划 (81)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范文.doc

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范文 今年是“xx”规划的谋划之年,是高等教育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全面总结“xx”规划实施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科学编制学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xx”规划(以下简称为“xx”规划),对于我校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编制好我校“xx”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任务 围绕我校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型高校发展格局,立足于学校“xx”期间发展状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坚持依法治校,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着力改革创新,突出解决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学校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既表现在思路、方法和目标上创新,又体现在政策、项目和措施上落实,使规划成为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原则 在充分总结“xx”规划目标落实情况下,全面梳理近几年我校的发展思路,总结办学特色和主要成绩,发现困难,寻找差距,认真分析国家、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发展提出的

新要求,科学论证“xx”期间我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制定出有效的战略举措,使规划做到既立足实际又富有远见,既有科学性、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可考核性。 (二)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原则 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校未来发展的 战略取向,要根据发展目标找准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原有改革方案,抓住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出新的改革创新方案和措施,形成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 规划编制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和谐发展等重点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分阶段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中要树立节约意识,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各项规划相结合,规划内容要充分体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节约型大学的思想。 (四)加强调研,注重衔接原则 各单位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抓住关键问题,认真研究规划内容,把规划目标、任务、改革措施做细做实。规划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规划及xx省“xx”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