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女性人物比较

《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女性人物比较

《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女性人物比较
《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女性人物比较

摘要:美国现代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创作于1900年,正值现代美国消费文化蓬勃兴起之时,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人们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把购买和消费商品当作显示财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符号看待。本文通过分析《嘉莉妹妹》中彰显身份和地位的消费符号——服装和豪宅对主人公命运的影响,反映出德莱塞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消费社会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妹妹;符号;消费文化

西奥多·德莱塞既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他的代表作《嘉莉妹妹》不仅为他带来了享誉全球的声誉,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基础。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嘉莉,从身无分文的农村少女到上流社会的名媛,经历了“迷梦—寻梦—幻梦”这一抛物线式“美国梦”的追寻过程。当她一步一步地爬上社会阶梯的顶端时,却没有收获到快乐,而是无尽的迷茫与挣扎,她感到人生的幻灭和生存的无价值。嘉莉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是德莱塞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大多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写照。《嘉莉妹妹》创作于1900年,正值消费文化在美国蓬勃兴起之时,美国“正在从一个以生产型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消费型为主的社会。”[1]当时美国社会消费文化的重要特点是:人们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把购买和消费商品当作显示财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符号看待。商品可以建构人的身份,表明人的地位和身价。在《嘉莉妹妹》中,通过对世纪之交充满欲望的消费社会的详细描述,德莱塞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消费社会的图像,从而反映出他本人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消费社会的深刻思考。

一、约翰·杰伊·查普曼早在1898年的一篇文章中就分析了美国商业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他说:“美国社会的主导力量不是政治,而是商业。”[2]查普曼这里所说的商业文化就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体现的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习惯、消费时尚及消费审美等。它因时代、社会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那么,消费文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呢?一般认为,“企业或广告公司充分挖掘消费者的欲望,使他们相信自己仍然还需要自己实际上并不需要的物品。他们通过心理技巧使消费者产生出欲望和需求,这些需求和欲望最后表现为对商品的需求。”[3]消费意识形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企图赋予商品以意义。有论者指出“生产者企图把意义商品化,把形象或象征注入可以出售或可以购买的物当中。而消费者则在另一方面企图赋予他们所购买的商品和附带的服务以新的意义。”[4]在消费者看来,商品或者物的使用价值并不那么重要,起主要作用的将是商品的象征意义。个人将根据自己的意愿赋予商品独特的个人意义。我们依次类推,可以推理出商品可以建构人的身份,表明人的地位和身价。在此基础上,法国社会学家鲍德利亚阐述了符号在消费社会的作用,较为系统地发展了关于物的符号象征意义。他将无比丰富的物看成“是一个商品系列,而这个商品系列就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里面的符号本身既是能指,又是所指,具有对等、不可替代和可互换等性质,并受制于系统内部的规则、符码和符号逻辑的支配。”[5]与此同时,鲍德利亚还将物的符号意义推广到社会意义,指出物只有在形成物的系列时,对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吸引力时,在人们进行购买并把它视为欲望的满足时,才具有符号功能和符号价值。而物一旦具有符号功能和符号意义,那么它就不再仅仅代表过去的使用价值,而更多地代表着人的声誉、社会地位、身份等等。

二、细读《嘉莉妹妹》这部小说,我们发现服装在嘉莉人生各个阶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初到大城市,嘉莉对服装的敏感已初见端倪。在工厂里,她对周围的男工从不在意,因为在她眼里,这些人衣衫破旧———与德鲁埃相比“似乎野蛮可笑”[6],她“像普通女人一样,认为西装领带就是有钱,品德好,有名望,把这些穿工作装和短褂的人看作品质低劣、不值得注意的人。”[7]在城市里生活得越久,嘉莉购买衣服的欲望就愈加强烈。小说多次描述了嘉莉在商业大街上徘徊驻足的场景。她在每一件华丽的服装面前都要停留一会儿,她那颗女人的心强烈地向往着这些东西。寒冷的冬天,嘉莉由于缺衣少穿而生病,进而失业,丧失了

消费能力,是处在消费奢靡的大都市里的一个“可怜虫”。德鲁埃的帮助缓解了她的困境。穿着德鲁埃为她购买的新衣服,新鞋子,新帽子,她“第一次感到自己有了力量”[8]。走在工友的面前,她显得光彩夺人。也正是这样的改变使嘉莉妹妹投到了德鲁埃的怀抱,因为她不愿意再穿那些象征着穷苦女工身份的破旧衣衫。在穿着打扮方面,嘉莉确实有着惊人的模仿天赋。在德鲁埃和其她名媛淑女的影响之下,她对服装的品味不断地提高。当她第一次见到赫斯特伍德的时候,她一眼就判断出他是一个比德鲁埃更强的人。他的“衣服又新又时髦,上衣的领子挺直地翻着,因为是上等的料子。他的衣服不像德鲁埃的那样刺眼,但嘉莉看得出来料子的档次。”[9]嘉莉在不知不觉中对两个男人进行比较,在她看来,他们的衣着品味反映了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差异。在百老汇一夜成名之后,嘉莉对服装的偏爱有增无减。她发现她的“钱包里装满了许多大票面的绿色钞票,她开始购置漂亮的衣服和好看的装饰品”[10]她开始觉得自己是有钱人,与富有的万斯太太在一起时,她发现自己“现在已比得上这个女人——也许比她更高明了。”[11]在小说中,德莱塞巧妙地将服装安排成象征着两个主人公人生跌宕起伏的符号。一个是从底层社会一步步攀爬到上流社会的嘉莉,一个是由上层社会堕落到底层的赫斯特伍德。嘉莉在社会阶梯上不断攀爬的同时,她对服装的追求也在无限升级,她的衣服越来越华丽;而赫斯特伍德却在背叛婚姻之后,丢掉了钱财,丢掉了高贵的地位,在新的世界里,他难以生存。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穿着考究,因为他知道他已不再富有,他已经配不上穿戴那些象征地位的服装。这是令嘉莉难以忍受的事情,最终使她逃之夭夭,她要和赫斯特伍德划清界限。他们不再属于同一个世界。嘉莉“已进入了禁城。禁城那些辉煌的大门已向她打开”[12],而赫斯特伍德却被无情地留在了那个冷酷、凄惨的大门外面。

三、除了服装之外,住宅也是德莱塞用来表征人物社会地位、身份和财富的符号。正如嘉莉的服装不断变换一样,随着嘉莉生活境遇的不断改善,嘉莉的居住环境也是一处更比一处强。初到姐姐家,她就对姐姐的房子有了一种直觉。她感到“有一种无力寒伤的生活压力。房间的墙糊得乱七八糟,地板上铺着麻袋,客厅铺着破旧的地毯。”[13]姐姐的居住环境让嘉莉觉得寒酸,就连德鲁埃要来拜访,她都羞于答应。自从做了德鲁埃的情人,嘉莉住进了宽敞明亮而装饰考究的公寓里,她感觉自己现在是有身份的人了,因为周围的邻居开始称呼她德鲁埃太太,并且时常到她家串门。她也经常邀请好友来家里做客,培养深厚友谊。因此,在消费意识如此浓厚的社会里,她开始拥有一定的身份,不再是一个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某某”了。嘉莉就这样幸福而满足地生活着,然而赫斯特伍德的介入使嘉莉的生活又重新掀起波澜,她开始不满足于那租赁来的三居室的套房,她幻想有朝一日她能走进“那华丽的、宝

石般漂亮的大门,身着高贵、华丽的服饰,神气十足地进去当家作主,发号施令——噢!那她的忧愁立刻就会烟消云散,心中的痛苦也会在顷刻间消失。”[14]在嘉莉心中,地位无疑是由豪宅、华丽装饰等决定的。拥有了这一切,就等于拥有了权利和魅力,当然也就意味着幸福了。她深深地相信赫斯特伍德可以给她所有这一切,于是她离开了德鲁埃,同赫斯特伍德一起私奔到纽约。在纽约租住的住宅比嘉莉以前住的舒适多了,她变得比以前更自信,并与富有的邻居万斯太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万斯太太经常带她到百老汇大街散步,这里的见闻使嘉莉感慨不已。身边的商品琳琅满目,倩男靓女们花钱如流水,在她心中“形成了一支可以吟唱的渴望之歌。”[15]她打量着这些衣着华丽的富人,思忖着“这些漂亮的女人都住在什么地方?她们在雕刻优美的家具、装潢考究的四壁、豪华无比的挂毯中是如何生活的呢?一定是那些高级住宅造就出了这等人物。而与那些豪宅相比,她那小巧玲珑的公寓似乎变得再平凡不过了。”[16]她渴望拥有能造就出如此身份的住宅。然而,赫斯特伍德在工作上一再失利,

迫使他们一次一次地搬家,破旧的住宅再也难以抚平嘉莉那日益破碎的心,她毅然离开了那个贫民区,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成名之后的她终于如愿以偿地住进了奢华住所,只有这样,她才觉得实至名归。有了豪华的住所,嘉莉的人气如日中天,戏约不断。商界名流也频频给她发来邀请,她已成为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一家豪华酒店常年为她提供免费奢华套房,因为在那个时代,她的名望和身份即可支付一切。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小说主人公嘉莉身上深深地打上了符号性消费文化的烙印,服装、豪宅等象征地位和身份的符号成为她追逐的对象,也成为改变她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消费文化语境下,她的欲望不断升级,人性开始异化。德莱塞在表面上刻画了周围的生活和现状使嘉莉妹妹感受到了人们的穷奢极侈,激发了她出人头地的思想,然而,德莱塞最终想表达的却是鲍德里亚的符号性消费文化观,表现了人对服装、住宅等物的无限欲望,而通过对物的获得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德莱塞通过对世纪之交充满欲望的消费社会的详细描述,反映出他本人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消费社会的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第212页。

[2]Donald Pizer,ed.American Thought and Writing: The1890s.New York and et al: The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2,p.416.

[3][4]Conrad Lodziak; “On Explaining Consumption”,Capital& Class, Autumn 2000,Issue 72,p.111.

[5]Jean Baudrillard, Simulations Semiotext (e)and Jean Baudrillard,1983.p.23.

[6][7][8][9][10][11][12][13][14][15][16]《嘉莉妹妹》西奥多·德莱塞著王艳燕胡莺译[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p29,p29,p50,p72,p345,p356,p350 p.9p.111p.235 p.237。

《嘉莉妹妹赏析》word资料6页

《嘉莉妹妹赏析》 1.德莱赛和主人公嘉莉 1.1 德莱赛 德莱赛出生于美国印度安娜州的特雷霍特。青少年时期生活贫困,中学之后便自谋生计,他做过刷碗工,洗衣工,检票员,记者这些工作形象都可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找到原型。一位美国作家曾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说:如果你们把奖授予给德莱赛,你们将听到美国人民歇斯底里的呻吟声,在德莱赛的世界里,男人和女人不再充满活力,不再有欢歌笑语,不再有道德贞操。他们是充满罪恶的,令人绝望的,也必然是悲剧的。 德莱赛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嘉莉妹妹这部作品中,作者娴熟地运用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具有极强的社会表现力。因此,这本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作家瞿秋白高度赞扬他是描述美国生活的伟大作家。 1.2 主人公嘉莉生活状况的改变 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女主角嘉莉出生在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农村,她的家庭环境及其困窘。当嘉莉登上开往芝加哥的火车时,她的全部行囊包括一个小箱子,一个廉价的仿鳄鱼皮挎包,一个黄色钱包,里面装着火车票和一张破旧的写着姐姐地址的纸条,还有四块钱。 她的第一份工作每周的工资只有4.5美元,而且还要支付食宿费给姐姐。后来,当他成为百老汇著名女演员的时候,他每周的工资是150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笔钱呀。出名后的嘉莉有了车马,有了豪宅,她得到了她所梦想的一切物质需要。

1.3 嘉莉的性格 农村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主人公嘉莉朴素天真无邪而且性格内向的女孩,这一点从她在火车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当她在火车上时,她不知道如何与人陌生人沟通,但她的魅美丽有吸引着车上很多异性的目光,当杜洛埃为她介绍窗外的风景的时候,她胆怯的回答着。她的纯洁让杜洛埃感到她的青春与朝气…感到神清气爽,好像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突然吹过一阵清凉的春风。到了小说的最后,我们又看到了嘉莉善良的一面,碰到赫斯渥看到他悲惨的现状时,她感到很内疚,并且拿出了她钱包里所有钱给了她曾经的情人。 另一方面,嘉莉也是一个充满幻想与欲望的女孩,她虽然单纯美好却也虚荣造作,她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强烈向往,使她不甘心于呆在贫穷,狭窄的山村,所以她选择来到芝加哥寻找她的美国梦。她渴望享受大都市的种种快乐,可是到达姐姐家后,找工作并非非常顺莉,曾经在每周只有四块半的鞋店里工作。但是在给姐姐交完每周四块钱的食宿费后,只有五角钱的使用空间,她连买一件过冬棉衣的钱都没有,却跟她的姐姐说她需要一顶当时很流行的帽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与生俱来一种追求更高欲望的本性,而不仅仅是寻求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由于生病她丢了工作,可这些并没有阻挡她对大城市灯红酒绿生活的向往,富人的生活始终吸引着她。在残酷的现实和外面世界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她彻底地迷失了自己。她甘愿做杜洛埃的情妇,与此同时又与酒店经理赫斯渥相互调情,作为这两个人的情人,从此她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到最后,有了一定社会经验的她,抛弃了这两个男人,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但是她的追求从未结

高一读后感:《珍妮姑娘》读后感1000字

《珍妮姑娘》读后感1000字 《珍妮姑娘》读后感1000字 《珍妮姑娘》的作者是 美 西奥多.德莱塞。作者是出生于1871年8月27日的一个天主教家庭。 《珍妮姑娘》以一名美丽、单纯、善良、出生低贱的女子珍妮为主人公,讲述了她跟52岁的参议员白朗特和车辆巨头之子瑞福特之间的情感纠葛。18岁得珍妮在白朗特得追求下,为了改善家庭景况而跟他在一起,谁知还没等结婚,参议员就一命呜呼了,珍妮被敢出家门,产下私生女。她20岁在主人家做女仆时,又遇见豪门甘家得二少爷瑞斯特,狂热得追求使得珍妮又与之同居。二人感情和谐,但瑞斯特迫于家庭得压力,与其是巨额遗产得要挟,不得不与珍妮分离,和他人结婚。小说以多年以后,珍妮面对瑞斯特死时得痛苦为最后一个场景,以舒缓而深情得笔触结束了全文。 读完此书,深刻体会到了珍妮一家得贫穷,他们一家几乎都靠着赊帐来过日子,正如书中所述:玉米粉做羹,是聊胜于无的吃法,再加上点牛奶,就差不多就当筵席看待了。而恰巧珍妮是美丽而天性善良,具有吸引巨富、豪门公子得秉赋。就如书中所

言,她得身上有着一种质朴单纯和妩媚娇俏得结合,…….倒不是那种风月场上滚爬过得女子得欲擒故纵和花样叠出,而是出于某种珍妮自己也无法把握得天性。这两个不可改变得客观,注定了珍妮悲惨可怜得命运。52岁的参议员白朗特,应该是爱珍妮的,打算和珍妮结婚,为珍妮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只是珍妮没有那个福气。就在珍妮为了举步维艰得家庭奉献出自己得贞洁后不久,传来白朗特得死讯。留下的只有一个可怜得遗腹子。在那样得年代产下私生女是绝对不被人们认可得,就连珍妮的父亲也不原谅她。珍妮第二次与甘家得二少爷瑞斯特的感情应该是互相得爱恋,恋得火热而和谐。而他们所生活得社会与环境却不允许他们得结合。书上是这么描述的,在生物界有一种纯乎自然得界定,每种生物都按照自己种类得规律在指定得范围内生存。正如鱼不能离开水,鸟就要在天上飞一样,倘使有生物试图脱离其基本的环境,那结果是可想而知得的。与其在男女问题上,如若跃出界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那个人是再也不能自在的生活了。最终珍妮只能远远离开,离开得平静而毫无怨言。 《珍妮姑娘》强有力地鞭策了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真实动人地描写了处于美国社会地层的普通人民的悲惨生活情况,撕去了资产阶级的伪善面纱。同时,也表述了在那个金钱社会,珍妮仍能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她用宽容的心包容了一切,微笑着面

欲望驱动下的嘉莉妹妹

欲望驱动下的嘉莉妹妹 关键词:欲望消费文化环境 摘要:《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农村少女嘉莉如何从社会的底层一跃而成为百老汇明星的经历,生动地展示了嘉莉的欲望不断增大永无止境的图画。文章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嘉莉欲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和自身根源。 《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描写了名叫嘉莉·米贝的农村姑娘因羡慕大城市的物质生活来到芝加哥谋生的故事。她先后经历了寻找工作的艰辛、疾病的困扰和失业的痛苦。为了生存,她成了推销员杜洛埃的情妇,后来又与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私奔。在纽约赫斯特伍德也丢掉了工作,为生活所迫,她在一家剧院当上了一名合唱演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举成名,挤进了上流社会,似乎实现了朝思暮想的愿望,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她依然坐在摇椅里梦想着自己的幸福。究其原因,是因为嘉莉自始至终都被欲望驱使着,欲望使她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找下一个目标。她的欲望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1.消费观念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以生产为主的意识形态正逐渐被消费意识形态代替,因为当时美国内战后政治上稳定,经济上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品非常丰富。经济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费。为此以鼓励人们互相攀比、摆阔气的消费文化兴盛起来。这种文化的道德标准是:有钱建豪宅、买昂贵服装,男人以吸引和占有最美的女人为自豪。像鲍德里拉所说的这时的物品就已经成为地位的象征,而不是仅仅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人们应该听从本能的驱使,“作为消费者的人将享乐看成是自己的义务,享乐和满足就像一种事业”①。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嘉莉渴望占有物品,特别是那些新衣服、漂亮马车之类。期望用这些物品提升自己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因此当她见到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情不自禁地感到拥有这些无比重要。甚至在她进入消费的中心——城市之前,她就已经感觉到了商品的吸引力——推销员那入时的衣着。当她到达芝加哥之后,马上就发现她那破旧的衣服和小行李箱只能显示她卑微的地位。周围是各种各样的巨幅广告和美丽诱人的物品,她痛苦地感到自己只是个城外人,自己不能拥有想要的。因此后来一系列城市中的冒险都表明她竭尽全力想成为一个城里人,一个消费者。她明白人们不自觉地以貌取人,在那样的消费为中心的社会里,衣服是大家都理解的社会语言。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当时的消费观唤起了嘉莉无尽的欲望。 2.橱窗里商品的影响 来到芝加哥第一次找工作,嘉莉就注意到商业区里那琳琅满目的商品——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珠宝等。这一切都令她羡慕不已,每一件饰物、每一件值钱的东西都对她有着无限的魔力。在她看来,“没有一件东西她用不着,没有一件东西是她不想要的。精致的拖鞋和长统袜子,优美的皱边衬衫和衬裙,花边、缎带、发梳、荷包,一切都牵动她个人的欲望”。而那些穿着入时的漂亮太太根本瞧不起她,完全不把她放在眼里。同时相比之下她也看出了自己的寒碜,缺乏风度。此时她妒火中烧。“她朦胧地认识到城市为女人提供了一切

珍妮姑娘读后感10篇

珍妮姑娘读后感10篇 【篇一:珍妮姑娘读后感】 其实,半个月前,就已经读完了《珍妮姑娘》这本书,只是这段日子琐事过多,没有空闲梳理自己的思绪,书是一本接一本地读,留在记忆中的片段却零零碎碎,今夜,偷得浮生一刻闲,想一想,那可怜又可爱的珍妮的命运吧。 《珍妮姑娘》是西奥多继《嘉丽妹妹》之后,于1911年十月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我说珍妮可怜,是因为她命运多舛,她的一生不断地付出,而晚年却那么地孤苦凄凉;我说珍妮可爱,是因为作者将她描述成了一个人间尤物,漂亮、纯洁如果是她的外表的话,那么勤劳、为别人着想则是她内涵的光芒。对于贫困的家庭,她出卖自己去换得生计的维系,可她却得不到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相反,产下小女后,被周围的人冷落嘲笑,饱受精神压力,可她依然有勇气直面生活,这份生活的信心实在可歌可泣。 她用真心去爱那花花老男人,用青春作代价践行她那纯真的爱情,一个未婚妈妈独自抚养孤女——味兰米娜,其中的不易与艰辛岂是眼泪可以洗净? 珍妮,甚至于对那遗弃了她的负心汉——雷斯脱,她也是“忠心耿耿”地依从、顺服,她从来都毫无主见,对男人的依赖形成了致命的惯性,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一大因素。

当然,作者的本意是对整个社会的鞭鞑,控诉贫富悬殊的美国社会生活,从珍妮身上可以看到一些善良的影子,从珍妮的故事中可以窥视社会的猥琐和达官贵人们的冷酷与骄奢。 珍妮,掉到了美国社会的大染缸里,注定要被污染,生在社会的底层家庭,注定要受欺凌,没有觉醒,不会自食其力又让她与幸福擦肩而过,于是,珍妮丢掉了道德,于是,幸福也遗弃了她! 【篇二:《珍妮姑娘》读后感】 读德莱塞的小说,无论是《“天才”》还是《珍妮姑娘》,总想一口气读完,如饥似渴。 珍妮家很穷,穷得揭不开锅,不言而喻,她的父亲没有能耐不会赚钱,她的母亲只能做些帮佣的活,他们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没有尽头。 珍妮有一个哥哥才参加工作,还有四个弟妹要吃要穿要上学。父亲虽辛勤工作,但薪水不够维持基本生活,生活的重担随即压在珍妮和她母亲的身上,她们在一家豪华的宾馆打扫卫生时邂逅了参议员布兰德。 十八岁的珍妮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她的姿色深深地吸引了富裕而优雅的布兰德。布兰德时不时救济这个贫困的家庭,珍妮不可避免地对他产生了好感。年过半百的布兰德在帮珍妮哥哥免去牢狱之灾并垫付赎金的夜里,将珍妮囊入怀

嘉莉妹妹》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论文开题报告

外国语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及任务书 中文题目:《嘉莉妹妹》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英文题目:Protagonist’s Tragic Fate in Sister Carrie 学生姓名:田美伦 学号:1103111420 班级:11级本四班 指导教师:职称: 2014年8月

晋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及任务书

《嘉莉妹妹》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 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的体现 3.1 小说介绍 3.2 文本分析方法删掉 3.3.1 亲情的冷漠 3.3.2 交友的不慎 3.3.3 成功后的孤寂变成二级标题 4 主人公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4.1 个人原因 4.2 外部原因英文翻译修改 4.2.1 家庭环境 4.2.2 社会环境 4.2.3 政治环境 5 结语

Protagonist’s Tragic Fate of Sister Carrie Ⅰ Introduction Ⅱ Literature Review Ⅲ Protagonist’s Tragic Fate 3.1 Introduction of the Novel 3.2 Methods of Textual Analysis 3.3Reflection of Protagonist’s Tragic Fate 3.3.1 The indifference of family love 3.3.2 The carelessness of making friends 3.3.3 The loneliness after being successful ⅣThe Reason of the Appearance of Protagonist’s Tragic Fate 4.1 Analyze from Their Own Perspective 4.2 Analyze from External Perspective 4.2.1 Family environment 4.2.2 Social environment 4.2.3 Political environment Ⅴ Conclusion

《嘉莉妹妹》共7页

《嘉莉妹妹》 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嘉莉妹妹》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力作。小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其时正值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伦理道德也出现了变化,消费主义占了上风,物质上的享受高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故事的主人公嘉莉就是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转变的一个缩影。 一《嘉莉妹妹》简介 《嘉莉妹妹》描写的是一位18岁的乡村女孩嘉莉只身来到芝加哥追寻“美国梦”的故事。嘉莉来到芝加哥后与姐姐敏妮一家生活在一起。后来她在一家鞋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并且薪水不高,每个星期只能赚到四块半。除了要付给敏妮四块钱的食宿费外,她几乎毫无所剩。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嘉莉还是坚持着,直到一场大病夺去了她这份赖以生存的工作。失去工作后的嘉莉,由于无力支付给姐姐食宿费,不得不面临回乡的选择。在孤立无助的状况下,她遇到了曾在火车上向她调情的推销员杜洛埃。在他的引诱下,嘉莉与他同居了。但嘉莉逐渐厌倦了杜洛埃的轻浮和庸俗。最终,她离开了杜洛埃,投奔了赫斯渥――一位更加富有、更加绅士和更加有社会地位的酒店经理。由于赫斯渥已有妻室,他们一起私奔到了纽约。在纽约,嘉莉做了几年的家庭主妇,但后来赫斯渥偷窃酒店巨款的案件败露,他不得不退回大部分的钱。此后,他们的境况急转直下。赫斯渥终于坐吃山空,嘉莉不得不到剧院工作来贴补家用。由于她的相貌

和表演天赋,嘉莉逐渐成名并最终抛弃了赫斯渥。最后,沦为乞丐的赫斯渥在一个破旧的小旅馆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美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扭曲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往清教徒的价值观――勤劳、节俭、正直已不再受到欢迎。人们追求的是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金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题。《嘉莉妹妹》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深刻反映了美国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1 无尽的欲望 在《嘉丽妹妹》中共有三个主要人物――杜洛埃,赫斯渥和嘉莉。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着无尽的欲望。推销员杜洛埃在小说中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对金钱和社会地位似乎没有太高的追求,但对风花雪月的生活却十分钟情。当他初次在火车上遇到嘉莉的时候,就对这位漂亮的乡下姑娘动了心,言语之间极尽挑逗之辞。当嘉莉失去工作,面临回乡时,杜洛埃又再次巧遇嘉莉。他意识到这是得到嘉莉的极好机会,便费尽心机俘获了嘉莉的心。在和嘉莉生活的过程中,他继续拈花惹草。嘉莉最终抛弃了他,但他没有感到太多的伤心。在他看来,嘉莉只不过是个玩具,在他满足欲望之后,他完全可以弃之而去。因此,他又继续寻找新的情妇,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赫斯渥在文中是一位中产阶级的代表,他有着不菲的收入,过着富足、体面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依然欲壑难平。他的欲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金钱、女性和权力。在他与嘉莉偷情的秘密泄漏之后,他的妻子把所有的

浅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物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物形象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1 级 学号2011101277 姓名汪琴红 指导教师陈永兰 成绩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嘉莉的美好形象 (2) (一)美丽单纯 (2) (二)热情而富于青春幻想 (4) (三)努力实现自我 (5) 二、嘉莉性格的弊端 (7) (一)贪图物质享乐,爱慕虚荣 (7) (二)道德观念上的模糊与匮乏 (8) (三)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尚不成熟 (9) 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注释 .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物形象 摘要:在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嘉莉表现出了独特的性格特征:一方面她美丽单纯、热情而富于青春幻想,努力实现自我;另一面她贪图物质享乐、爱慕虚荣,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尚不成熟,在道德观念方面的匮乏与模糊的性格缺陷也展露无疑。她身上显现出一个人真正应有的优缺点,展现出了新一代女性的形象。本文就上述几方面对嘉莉身上所展现的人格魅力进行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嘉莉妹妹》正面形象反面形象意识的觉醒 Abstract:In Dreiser's novel "Sister Carrie", the heroine Carrie showed a unique character: on the one hand, her beautiful and pure, warm and full of youthful fantasies, and strive to realize the self; the other side she covet material enjoyment, vanity, ability and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bility is not mature, the lack of moral concept and fuzzy character defects also showed no doubt. Her show a person really should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howing a new generation of female image.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abov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how on the Jail Li body charm of personality. Key Words:Conservatism, Sister Carrie, positive image, negative image, The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教师读书心得 《珍妮姑娘》读后感

教师读书心得《珍妮姑娘》读后感 假期打扫卫生时,在书柜的一个偏僻角落发现了这本书——德莱塞的小说《珍妮姑娘》,这是一本曾让我读了又读的书,直到现在还能回忆起当年读这本书的心情。 《珍妮姑娘》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主要作品。讲述十八岁的珍妮家境贫寒,她的姿色深深地吸引了富裕而优雅的议员布兰德。布兰德时不时救济这个贫困的家庭,珍妮不可避免地对他产生了好感。年过半百的布兰德在帮珍妮哥哥免去牢狱之灾并垫付赎金的夜里,将珍妮囊入怀中。布兰德承诺要娶珍妮为妻,他一诺千金,但天不与寿,因为一场伤寒,他一命呜呼。 布兰德不是珍妮的真命天子,失去贞操的珍妮闻此消息如五雷轰顶,她深知自己已有身孕,这些现实不可逆转,一时流言四起,珍妮一家的日子过得暗无天日。灾难深重的日子里,是母亲的坚强和庇护,让珍妮得以重生,生下了女儿维思塔。 珍妮的真命天子出现了,一个汽车经销商的儿子,风流倜傥的莱斯特一眼看中女佣珍妮,他以虎狼之心占据了珍妮。莱斯特是个攻击型的男人,目的性很强。只要珍妮与他同居,他许诺她的家庭丰衣足食,这于珍妮是个诱惑,她和她的家庭都需要金钱度过难关,更糟糕的是布莱特的容貌和气质也

是珍妮所热爱的。他们同居了,郎有情妾有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珍妮从此脱离苦海,告别穷困潦倒的生活。 但是莱斯特的家庭不能接受贫贱的带着拖油瓶的珍妮。在六年同居的生活里,莱斯特艰苦卓绝地与他的家庭打着持续战,并不惜与家庭绝裂。他们相亲相爱。 生活总是风云突变,莱斯特的父母相继去世,他的父亲在遗嘱中申明:莱斯特与珍妮同居,他将每年得到一万美金,期限三年;莱斯特与珍妮结婚,每年可得一万美金,终身制;莱斯特离开珍妮,他将获得父亲公司的股份,价值约150万美金。 莱斯特的父亲给了他们足够的生活费,一万年薪,在当年富裕家庭的生活标准,可以拥有马车,也可以去欧洲旅行。 死后的莱斯特父亲给儿子留下一个难题,珍妮姑娘去留问题——是离开是同居是结婚?离开得价值150万美金的股份,结婚每年得1万美金,同居得每年1万美金,为期三年。莱斯特不得不在三年之内作出决定,珍妮又该何去何从?三年,莱斯特努力地想凭自己的才干闯出一翻事业,放弃父亲公司的股份。悲哀的是他失败了。 更加悲哀的是此时莱斯特身边出现了才貌性情可以与珍妮匹敌的莱蒂,他再也不甘心与珍妮结婚拿年薪一万美元,虽然他深知一万美金过得也是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一直过奢侈的生活,他需要舞会需要被追捧需要挥金如土。

《珍妮姑娘》读后感

读《珍妮姑娘》 一开始选这本《珍妮姑娘》读,我原意是想再认识一个像简·爱这样伟大的独立女性,但是看完这本有点沉重氛围的《珍妮姑娘》,不知对于主人公珍妮该怀着同情的感情还是对她所处的社会报以消极愤怒的情绪。 将这本书的情节人物之前,我们还是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以便我们了解出书背景,更好的剖析人物特色和作者的感情。作者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作家,出生在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幼时曾光脚在铁路两旁捡过煤渣,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热爱他终生勤劳、农家出身的母亲,他怜悯他永远惶恐不安的父亲和因贫困而被迫沦为娼妓的姐姐。德莱赛永远不能忘记他童年时代尝过的贫苦滋味。这些成为他后来接近贫者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基础。 所以在《珍妮姑娘》中,很多情节跟作者本身的经历都非常相似。德莱赛笔酣墨饱的描写了工人的女儿珍妮的一生坎坷的命运。女主人公珍妮在生活的威迫下,先是充当参议员布兰德的情妇,后又成为富商纨绔子弟莱斯特的情妇,这一切注定了她必然要受到含垢忍辱和苦难深重的命运。随着故事情节的骤变,人们会得出结论:产生珍妮这一悲剧的世界,是不公正和惨无人道的世界。德莱赛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在于此。 在书的最开始,描述珍妮跟随母亲去找工作时:那女孩听见这话,脸上现出无可奈何的神色,羞怯却又无奈,不好意思的转着身,并不是她讨厌做活,而是不想被人家看破她们的窘境。这一段细腻精致的描写,把尚未经历人生大事的珍妮的那种单纯,羞涩的不谙世事描写的灵活灵现。而当我们慢慢的品读这本书,直到最后,“珍妮神情恍惚,四周的雨声嘈杂,她一点也没有听到。在她面前,她只凝视着一个漫长孤独岁月的前景。往后如何呢?她的年纪有还不是很老。她还有两个孤儿要抚养。他们将来也要结婚,也有离开她的那一日,那么又怎么样呢?无非朝朝暮暮,秋去春来,循环往复,那时候——”这时显然把珍妮描述的很悲情化,不仅现在她失去了那些她爱的而且爱她的人,想着将来一天连亲骨肉也要离她而去,她心里的多么的冰凉呢,这一生,她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她只是在苦苦追求她的幸福,她的挚爱,可是最后呢,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终于将她摧毁了。还不算老的她,好似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苦难,岁月的沧桑和对人生的失望早已占据这个瘦小的身体。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牵动人的心,情不自禁关注着珍妮姑娘的命运,总觉着她那温良隐忍的性格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无奈的悲切的感情世界让人由衷的慨叹与深深地忧伤。但我们中又有很多人说珍妮是幸运的,为什么呢?因为珍妮出生在贫穷人家的女儿,却生就一付天生的美貌与善良的心肠,对父母及弟弟妹妹无私的爱与奉献,使她象一只蜜蜂终日辛勤劳作,却从不怨天尤人,默默忍受着充满悲苦的煎熬生活。可是这算是幸运的吗?这只能说珍妮在残酷的生活面前还是保持着最美的人性。也许就是因为珍妮的好,让上帝怜悯她,给她带来了生活中最爱她的两个男人。但是上帝是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了人一生应该所处的状态呢?就算珍妮再怎么努力,最终雷斯脱还是因为一笔丰厚的财产继承权抛弃珍妮。这一段故事,是最感人的,也是最让人伤心的,更是让人感触多多的。 面对着这一悲剧,我们该埋怨谁,该指责谁呢?珍妮她自己,还是雷斯托?还是他们的亲眷,抑或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也许我们会更多的把矛头指向社会,是社会这个残酷的环境让他们相隔两地,处于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我们在埋怨这个社会的时候,难道不是在埋怨我们自己吗?这个社会是由谁组成的?不就是我们这些“说着别人

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

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 ◎魏京京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小说《嘉莉妹妹》描述了一位女孩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直至后来成为纽约百老汇著名演员的故事。文章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女主人公嘉莉妹妹的心理进行解析,从纵横两方面阐释其欲望背后的驱动力。关键词欲望本我自我超我需求 一、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先驱。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主要以欲望为主线,描述了女主人公嘉莉妹妹从一位农村姑娘变成纽约百老汇著名演员的整个过程,并对其生命沉浮中的种种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刻画。小说不仅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道德沦丧,而且反映的道德观念也一反传统,因为嘉莉妹妹最终非但没有为其堕落行为受到惩罚,反而却红极一时。因此,在1900年11月一经问世便激起轩然大波,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也从而引发了文学界长达三十余年的激烈争议,直至最终获得公众认可被推崇为经典之作。但是,小说诞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嘉莉妹妹的性格特点及行为方式,尤其是她的无止欲望,仍然颇有争议褒贬不一。 诚然,欲望是支配嘉莉不择手段向上流社会攀登的巨大动力源泉。但是,为什么她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是什么因素支配着她不惜代价实现欲望?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原因时,由于受小说大量自然主义描写的影响,评论者多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来分析,认为是外部因素主宰着她,使她在当时的社会与自然背景下,要想获得自我愿望的满足,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然而,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本文试从嘉莉妹妹自身特点和心理因素着手,运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对她的行为方式进行解析,探寻其不惜堕落而满足欲望的内在原因,以期对她的欲望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二、嘉莉的人格结构分析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中提出“人格三部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烈的非理性心理能量,按照快乐原则,追求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的任务是在本我和现实环境中起调节作用,奉行现实原则,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精神伤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超我,则代表道义方面的要求,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善而不是快乐或现实,受道德原则支配,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上述三者保持平衡,才能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精神崩溃。所以,只有在本我的引诱和超我的监督达到和谐状态,自我才能正常地发展。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嘉莉妹妹18岁只身离开农村老家,怀揣着几块现钱和她的梦想,踏上了驶向芝加哥的列车。这个时候,她“在观察和分析能力方面思想都很不成熟,她很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不太强烈…不喜欢书本…简直还不会仪态万方的把头一甩…”;但是,她“已经懂得顾影自怜,很快就领会人生中还有进一步的乐趣,渴望着获得物质享受…”。 小说拉开帷幕便将嘉莉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年纪轻轻,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多少社会阅历,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还很不成熟。但是,她的心中却充满了对城市繁华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寥寥几笔,却入木三分,为以后她的经历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就决定了她此次芝加哥之行的

珍妮姑娘读后感

《珍妮姑娘》读后感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一位年轻女性沉浮不定的命运。珍妮出生在一个贫穷但家教严格的德国移民家庭,她单纯美丽,温柔善良。参议员白兰德对珍妮一家给予了经济上的帮助,尤其当珍妮哥哥因偷煤入狱后,他尽力相助,为惊慌失措的珍妮分担了忧愁。白兰德赢得了姑娘的信任甚至是好感,并对珍妮产生了爱慕之情,还应允一定会赴娶珍妮。可是,他的猝死却打破了珍妮的希望,更不幸的是,他还让珍妮屈辱地生下了一个遗腹私生女。后来,珍妮又与富家子弟雷斯脱相识。尽管雷斯脱也对珍妮倾心不已,但他对婚姻的承诺最终迫于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压力而成为镜花水月。不断勇敢追求幸福的珍妮,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环境不能接纳她,她最终也没有得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满人生。不过,来自家人和孩子的亲情与雷斯脱临终前的忏悔,却真正地抚慰了珍妮的心灵,让她从懵懂无知,走向了情感的成熟,在感伤中理解和思索着人生与爱情。 《珍妮姑娘》读后感 德莱塞的小说《珍妮姑娘》这是一本几度让人落泪的小说,总想一口气读完,如饥似渴。 珍妮家很穷,穷得揭不开锅,不言而喻,她的父亲没有能耐不会赚钱,她的母亲只能做些帮佣的活,他们饱一顿饥

一顿的日子没有尽头。 珍妮有一个哥哥才参加工作,还有四个弟妹要吃要穿要上学。父亲虽辛勤工作,但薪水不够维持基本生活,生活的重担随即压在珍妮和她母亲的身上,她们在一家豪华的宾馆打扫卫生时邂逅了参议员布兰德。 十八岁的珍妮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她的姿色深深地吸引了富裕而优雅的布兰德。布兰德时不时救济这个贫困的家庭,珍妮不可避免地对他产生了好感。年过半百的布兰德在帮珍妮哥哥免去牢狱之灾并垫付赎金的夜里,将珍妮囊入怀中。布兰德承诺要娶珍妮为妻,他一诺千金,但天不与寿,因为一场伤寒,他一命呜呼。 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能在一个荒无人烟,环境如此恶历的情况下,仅用几支枪和一些数的清的大米,小麦,甚至连鞋子都没有的情况下,生存了二十八年,可想而知,这连常人都不敢想象的事情,鲁滨逊却办到了。 布兰德不是珍妮的真命天子,失去贞操的珍妮闻此消息如五雷轰顶,她深知自己已有身孕,这些现实不可逆转,一时流言四起,珍妮一家的日子过得暗无天日。灾难深重的日子里,是母亲的坚强和庇护,让珍妮得以重生,生下了维思塔。 珍妮的真命天子出现了,一个汽车经销商的儿子,风流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新女性形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2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3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4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 5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6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 7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8 中国的乒乓球文化和美国的棒球文化的比较研究 9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10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11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 12 尤多拉?威尔蒂摄影叙事技巧分析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4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15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16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17 从高等教育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18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19 浅析中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 20 从中国戏曲《梁祝》和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 21 反殖民主义战士还是殖民拥护者——对黑暗之心的解读 22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23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心路历程 24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 25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26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 27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28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 29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30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31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32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33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 34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35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 36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37 中英婚姻观对比 38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39 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40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1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珍妮姑娘读后感8篇

《珍妮姑娘读后感》 珍妮姑娘读后感(1): 《珍妮姑娘》读后感 德莱塞的小说《珍妮姑娘》这是一本几度让人落泪的小说,总想一口气读完,如饥似渴。 珍妮家很穷,穷得揭不开锅,不言而喻,她的父亲没有能耐不会赚钱,她的母亲只能做些帮佣的活,他们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没有尽头。 珍妮有一个哥哥才参加工作,还有四个弟妹要吃要穿要上学。父亲虽辛勤工作,但薪水不够维持基本生活,生活的重担随即压在珍妮和她母亲的身上,她们在一家豪华的宾馆打扫卫生时邂逅了参议员布兰德。 十八岁的珍妮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她的姿色深深地吸引了富裕而优雅的布兰德。布兰德时不时救济这个贫困的家庭,珍妮不可避免地对他产生了好感。年过半百的布兰德在帮珍妮哥哥免去牢狱之灾并垫付赎金的夜里,将珍妮囊入怀中。布兰德承诺要娶珍妮为妻,他一诺千金,但天不与寿,正因一场伤寒,他一命呜呼。 布兰德不是珍妮的真命天子,失去贞操的珍妮闻此消息如五雷轰顶,她深知自己已有身孕,这些现实不可逆转,一时流言四起,珍妮一家的日子过得暗无天日。灾难深重的日子里,是母亲的坚强和庇护,让珍妮得以重生,生下了维思塔。 珍妮的真命天子出现了,一个汽车经销商的儿子,风流倜傥的莱斯特一眼看中女佣珍妮,他以虎狼之心占据了珍妮。莱斯特是个攻击型的男生,目的性很强。只要珍妮与他同居,他许诺她的家庭丰衣足食,这于珍妮是个诱惑,她和她的家庭都需要金钱度过难关,更糟糕的是布莱特的容貌和气质也是珍妮所热爱的。他们同居了,郎有情妾有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珍妮从此脱离苦海,告别穷困潦倒的生活。 但是莱斯特的家庭不能理解贫贱的带着拖油瓶的珍妮。在六年同居的生活里,莱斯特艰苦卓绝地与他的家庭打着持续战,并不惜与家庭绝裂。他们相亲相爱。 生活总是风云突变,莱斯特的父母相继去世,他的父亲在遗嘱中申明:莱斯特与珍妮同居,他将每年得到一万美金,期限三年;莱斯特与珍妮结婚,每年可得一万美金,终身制;莱斯特 离开珍妮,他将获得父亲公司的股份,价值约150万美金。 莱斯特的父亲给了他们足够的生活费,一万年薪,在当年富裕家庭的生活标准,能够拥有马车,也能够去欧洲旅行。 死后的莱斯特父亲给儿子留下一个难题,珍妮姑娘去留问题是离开是同居是结婚?离开得 价值150万美金的股份,结婚每年得1万美金,同居得每年1万美金,为期三年。莱斯特不 得不在三年之内作出决定,珍妮又该何去何从?三年,莱斯特发奋地想凭自己的才干闯出一翻 事业,放下父亲公司的股份。悲哀的是他失败了。 更加悲哀的是此时莱斯特身边出现了才貌性情能够与珍妮匹敌的莱蒂,他再也不甘心与珍妮结婚拿年薪一万美元,虽然他深知一万美金过得也是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一向过奢侈的生活,他需要舞会需要被追捧需要挥金如土。

论文《嘉莉妹妹》中文版

迷失在欲望中———《嘉莉妹妹》中的欲望解析摘要: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现实。嘉莉对物的欲望, 赫斯特伍德对权力的欲望, 杜洛埃对性的欲望, 三位主公全都迷失在欲望中。关键词: 德莱赛; 嘉莉; 欲望; 迷失 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Herman AlberDreiser, 187118127—1945112128) 是20 世纪美国 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的美国 现实社会。在美国文学史上他第一次广泛真实地描写了美国多阶层的社会生活, 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开辟了新领域。《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第一部长名作, 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展现了在物欲横流 的资本主义社会里, 人们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展现了美国生活中没有上帝的一面”。故事讲述 的是嘉罗琳·米蓓(嘉莉妹妹) , 一个俊俏的农村姑娘, 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 生。严酷的现实破碎了她的美梦, 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在走投无路时, 她做了推销员杜洛埃的情 妇, 后来由于更大的欲望又做了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的情妇。与赫斯特伍德私奔后, 在纽约由于偶然 的机会她成了走红一时的演员, 挤上了上流社会,实现了她的梦想。并抛弃了逐渐贫困的赫斯特伍 德, 以不自觉的残忍将他推上了绝望之路。然而,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又给她带来了什么呢? 她感到空虚, 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 在寂寞和凄凉中, 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 一、嘉莉的欲望———对物的欲望 在小说中, 嘉莉的欲望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嘉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 充满对物和金钱的 欲望, 这一部分源于她的本性, “小时候, 她梦过童话里的宫殿和各种豪华气派的地方”。嘉莉从 哥伦比亚城来到芝加哥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金钱的追求, 嘉莉在火车上看到杜洛埃的时髦打扮便意识 到自己穿着寒酸, “突然间觉得自己像是穿了一身破烂儿。她觉得脚上那双鞋也破旧的不成样子 了”。而杜洛埃对芝加哥大都市里的剧院, 漂亮的房子等描绘更“使她着了迷”, “可她心里又隐隐 作痛”, 因为“在那富丽堂皇的都会面前, 她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而到了芝加哥, 她面对的现实让 她发现自己不仅根本就无法享受她梦想的生活, 她更要努力工作为一日三餐, 为了一件外套, 为了不 受姐姐的白眼, 这就更让她意识到金钱的力量。此时的她, 只能为了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要而努力工 作, 直到再次遇到杜洛埃。这时的她, 处境十分艰难, 失去了工作, 杜洛埃给了她两张“软软的, 漂亮的十元美钞”, 这使得嘉莉抛弃了传统的道德 观念, 跟杜洛埃同居了。为了得到美丽的衣服, 也为了满足她基本的生存需要, 与杜洛埃生活在一起 后, 杜洛埃对她很好, 领她去餐馆吃饭, 给她买漂亮的衣服, 但渐渐的她发现杜洛埃只是虚有其表, 肤浅, 缺乏情趣。她渐渐不满足于只是吃饱穿暖了, 她需要一个更有内涵, 有品味, 能够与她有共同语言的人, 此时赫斯特伍德出现了, 他在当时满足了嘉莉的所有要求。他成熟, 稳重, 富有魅力,嘉莉被他吸引了, 并频频幽会, 这时她忘记了杜洛 埃是如何帮助她的, 她背叛了杜洛埃, 为了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求, 背叛了之前帮助过她的人, 相信这 也是评论家认为嘉莉道德沦丧的理由之一。跟赫斯 特伍德移居到纽约之后, 纽约比芝加哥更加繁华,邻居万思太太是一个善于打扮的女人, 穿着新潮的 裙子, 戴着漂亮的帽子, 嘉莉跟她出去逛街后便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想要最新款的裙子, 带羽毛的帽 子, 她要像万斯太太一样能吸引男人的目光, 在她看来这才是她现在最需要的。赫斯特伍德的生意失 败后, 他们没有了收入, 坐吃山空, 嘉莉渐渐对赫斯特伍德开始不满, 迫于无奈嘉莉出去谋得了一份 演员的工作, 并意外地成名了。赫斯特伍德成了嘉莉的累赘, 嘉莉决定不再管他, 独自搬走了。 此时的嘉莉已经拥有了梦想中的一切, 结尾她仍然在摇椅中希翼着什么, 她的欲望仍然没有被满 足, 究其原因, 嘉莉一直将金钱与物质等同于幸福。还在芝加哥时, 她与海尔太太一起出游, 看到 了芝加哥北区“一座座房子里淡淡的灯光, 照着室内豪华的陈设”, 这时, 孩童的梦想重新占据了 她的心。“她幻想着, 假如走过那雕刻华丽的门墙, 走过门口明亮的球形灯, 走进灯下那嵌着雕花 玻璃的门, 里面便是没有忧愁, 没有失意的世界了。她相信, 这便是幸福。”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 理解, 使得嘉莉每当追求到一定阶段时便感到无名的失望与痛苦, 并再次对现状不满, 然后又将自己 的欲望定在更高的层面上。欲望实际是纯精神上的, 所以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满足人的欲望。 二、赫斯特伍德———对权力的欲望 人对物的渴望导致了对权力的欲望。赫斯特伍德迷失在追寻权力的欲望中, 长期不如意的家庭生 活, 以及他在家庭中家主地位的丧失, 妻子一心只想进入上流社会, 喜欢出风头, 女儿杰西卡17岁, 正在上高中, 喜欢享乐, “她满脑子装的只是谈情说爱和优雅的宅院”, 他的儿子小赫斯特伍德已经 20岁, 他也喜欢享乐。这个家庭整天谈的尽是谁家买了蒸汽艇, 谁家发了财, 谁家又买了大楼, 赫 斯特伍德在家里仅仅是家人的收入来源。家庭生活的失意虽然令他不满, “偶尔也会碰到年轻活泼、 幽默风趣的女士”, 但是他要顾忌到自己的社会地位, 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然而, 嘉莉的出现打破 了这种平衡, 嘉莉与妻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嘉莉就像“天边升起了一道新的亮光, 那旧的便成了 失去光彩的夕阳”。尤其吸引他的是嘉莉的顺从:举止上没有任何大胆的表现, 生活还没有教会她统 治。嘉莉的顺从满足了赫斯特伍德对权力的欲望,我们可以把他对嘉莉的感情堪称是对他失去家庭权 威的补偿。他本来是并没有打算跟嘉莉结婚的, 他希望能和嘉莉保持情人的关系。此时, 妻子发现了 他的私情, 要起诉离婚, 嘉莉又知道了他是有妇之夫, 环境又给他提供了一个得到大笔金钱的机会,

珍妮姑娘读后感学习1000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珍妮姑娘读后感1000字 珍妮姑娘读后感1000字【一】 《珍妮姑娘》以一名美丽、单纯、善良、出生低贱的女子珍妮为主人公,讲述了她跟52 岁的参议员白朗特和车辆巨头之子瑞福特之间的情感纠葛。18 岁得珍妮在白朗特得追求下,为了改善家庭景况而跟他在一起,谁知还没等结婚,参议员就一命呜呼了,珍妮被敢出家门,产下私生女。她20 岁在主人家做女仆时,又遇见豪门甘家得二少爷瑞斯特,狂热得追求使得珍妮又与之同居。二人感情和谐,但瑞斯特迫于家庭得压力,与其是巨额遗产得要挟,不得不与珍妮分离,和他人结婚。小说以多年以后,珍妮面对瑞斯特死时得痛苦为最后一个场景,以舒缓而深情得笔触结束了全文。 读完此书,深刻体会到了珍妮一家得贫穷,他们一家几乎都靠着赊帐来过日子,正如书中所述:玉米粉做羹,是聊胜于无的吃法,再加上点牛奶,就差不多就当筵席看待了。而恰巧珍妮是美丽而天性善良,具有吸引巨富、豪门公子得秉赋。就如书中所言,她得身上有着一种质朴单纯和妩媚娇俏得结合,倒不是那种风月场上滚爬过得女子得欲擒故纵和花样叠出,而是出于某种珍妮自己也无法把握得天性。这两个不可改变得客观,注定了珍妮悲惨可怜得命运。52 岁的参议员白朗特,应该是爱珍妮的,打算和珍妮结婚,为珍妮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 只是珍妮没有那个福气。就在珍妮为了举步维艰得家庭奉献出自己得贞洁后不久,传来白朗特得死讯。留下的只有一个可怜得遗腹子。在那样得年代产下私生女是绝对不被人们认可得,就连珍妮的父亲也不原谅她。珍妮第二次与甘家得二少爷瑞斯特的感情应该是互相得爱恋,恋得火热而和谐。而他们所生活得社会与环境却不允许他们得结合。书上是这么描述的,在生物界有一种纯乎自然得界定,每种生物都按照自己种类得规律在指定得范围内生存。正如鱼不能离开水,鸟就要在天上飞一样,倘使有生物试图脱离其基本的环境,那结果是可想而知得的。与其在男女问题上,如若跃出界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那个人是再也不能自在的生活了。最终珍妮只能远远离开,离开得平静而毫无怨言。 《珍妮姑娘》强有力地鞭策了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真实动人地描写了处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