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②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③坚韧不拨的意志④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4、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5、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7、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北方实现统一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C.民族矛盾尖锐D.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行汉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9、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汉族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10、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1、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①迁都洛阳②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③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④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4、《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彘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繁荣

1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

17、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D.迁都洛阳

1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9、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0、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2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2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2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24、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A.推动经济发展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D.巩固政权根基

25、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

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

26、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28、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

禄制

B.移风易俗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

29、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需要B.汉族地主的建议C.巩固统治的需要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30、《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B.迁都洛阳C.推行均田制D.实行租调制

五、()

31、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商鞅舌战图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3:北魏文官俑图4:汉人胡食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32、材料二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

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6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4分)

3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井田受之予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日;田里不鬻。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文献通考·田赋考一》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奇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琚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6分)

(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

34、(32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

材料二据《魏书·食货志》记载:“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在《易言》中又主张:(中国)“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唯在上之人权衡自秉”,上下“情谊相隔”,不如西方议院制度优越。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

材料四(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

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美国政权构建体现的原则及进步意义。(6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资治通鉴》

材料四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4分)

(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4分)

36、(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分)

3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3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10分)

39、(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40、(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5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1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

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42、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10分)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分)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后安石当国,其所主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四: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此采取的具体措施。(6分)

(3)材料三、四在研究王安石变法上,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6分)

4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措施?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列)(4分)

(4)材料四、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又有什么相同的局限?(2分)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4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22分)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史记》卷87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材料四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材料五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分)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②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47、【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5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分)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北魏帝王出御图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哪项改革措施?(2分)从统治者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你有何认识?(2分)

(2)材料二所反映现象和北魏统治者哪项改革有关?(2分)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改革措施有何意义?(4分)

49、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变革策略

材料一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变革措施

材料二(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变革图强

材料三《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变革反思

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5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孝文帝出行图19世纪末明治天皇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分)

六、简答题()

51、材料一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6分)

5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佩里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材料四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1959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当年林肯总统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成果:国家统一和废除(西藏)农奴制。应该说,仅此两条,毛泽东就可以名垂史册,与林肯一样被人类共同铭记。——中新网(2009年3月30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的性质,并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影响。(9分)

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小题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题2】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小题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题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小题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54、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北魏初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充任。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但是北魏政府又对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55、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小题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小题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学而思网校 https://www.doczj.com/doc/ac15144456.html,

试卷答案

1.A

2.B

3.D

4.D

5.A

6.D

7.D

8.B

9.A

10.D

11.C

12.D

13.D

14.B

15.A

16.A

17.B

18.A

19.B

20.A

21.D

22.A

23.【解析】

试题分析: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选择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4.D

25.A

26.D

27.B

28.A

29.D

30.C

31.【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民主政治制度。(1)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要实行改革,必须和奴隶主贵族进行“舌战”;而古代雅典的政治斗争则更为复杂,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各执一词;(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二、三中的改革内容,不难分析它们都涉及等级划分、官吏任免等内容;(3)材料四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汉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的趋势。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与奴隶主贵族的论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

32.【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3)材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历史上的税制改革·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33.【解析】

试题分析:

(1)分别回答出两次变法的土地制度。结合材料“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 --军功授田;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 -- 官吏获得公田,“卖者坐(处罚)如律” --禁止土地买卖。

(2)商鞅变法要从打击旧贵族角度分析,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按军功授田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世代享用土地的特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要从保护旧贵族角度分析。理由:奴隶主

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4.【解析】

试题分析:(1) 第一问“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应该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这只要将材料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找到,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了;第二问则需要将第一问中的措施一一分析其影响即可。

(2)第一问“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应该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只要找到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和“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就可以了。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中的“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和“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等信息即可得出;第三问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总体趋势上去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需要注意题目中“历史发展进程”这一限制性条件。

(3)第一问“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中的“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希望中国能够“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实现“长治久安之道”?就可以归纳出来;根据“郑观应”可以推断时间是19世纪末,“产生的历史原因”则需要结合所学19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得出结论。

(4)根据材料四中的“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等信息就可以看出美国政权建构原则是“分权制衡”;“进步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35.【解析】

试题分析:(1)解答本题时要围绕孝文帝“汉化”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语言、姓氏、通婚、谥号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做法既有孝文帝改革决心的体现,也体现了策略上的考虑,如在改说汉话上注意从年龄上区别对待,在通婚上注意由皇族来起带头示范作用。(2)本问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依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改汉姓,“魏之先出于黄帝”体现了改姓的依据,改革的意图要从孝文帝改革的本质上去考虑和作答。(3)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材料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依“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帝亦以其女为夫人”等句可知材料所诉的做法是与汉族通婚,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及本质我们很容易能够得出结论。(4)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综合认识、分析和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二、三进行分析比较可知核心是鲜卑族汉化,在解答第二小问时,首先要明白材料四说了什么,抓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一关键信息,多采用“孝”字显然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实质。

36.【解析】

试题分析:(1)共同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和材料二中的“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可以得出结论,即社会发展落后。重要措施:需要按要求来将所学两国当时改革的知识迁移过来即可,即要求只写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其他方面的不可以。

(2)影响:两幅图体现了一定的改革内容,即孝文帝改革在服饰上采用了汉族服饰,明治维新时服饰上采用了近代西方的服饰,由此可以推断出两个改革都在向进步的地区看齐,影响也就可以得出来,推动了各自地区的社会进步。态度:应该一分为二来表达,既要学习先进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历史高三二轮复习高考40题概括、特点类资料

高考材料题40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之 概括特点、变化、比较类 【考题分布】一般集中在新课标卷40(1)和选修题(1)考查 【考向分析与知识定位】概括特点类试题难度大、易失分。这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强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特别之处”,但在回答历史问题时,它还应包括“突出之处”。 总的来讲,分析历史事物的特点还须从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入手;换句话说,也就是 争方式、 历史地位等, ; …… 划分材料主要信息,结合分值归纳要点。这种题型是现在高考最常考的类型。 其实,所有这些规律都是知识结构的再次运用。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观与微观双向性的知识结构是答好历史问题的基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常用和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是在答题时的首选思路。根据试题的具体设问,以及所赋的分值,有时也需要我们做一些灵活取舍。 回答特点时各领域应考虑的要点: 【分类做题思路】 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 相关真题: 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2016年新课标卷一 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2015年新课标卷二 4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014年新课标卷4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2013年新课标卷 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做题思路: 答案80﹪来自材料,20﹪来自知识!要点言简意赅,学科术语! 做题思路: 1、迅速浏览本题大导语与设问要求,确定本题核心主题。 2、阅读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找出材料中心;并根据句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 3、将解读信息进行概括合并,尽量上升到历史事件的属性和角度,并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4、根据分值判断要答几个要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专业化、学科化语言,尽量简练。 【强化训练】 1、(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2、(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 二、设问类型二:概括变化、发展过程的特点或者趋势(此类问题材料有明显的时间分期或阶段性提示) 相关真题: 2016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016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 做题思路: 注意在概括变化的时候要从历史事件的各个角度出发;概括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趋势,联系上下文。其他同设问一思路。 三、设问类型三:比较异同类。 相关真题: 2015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之处。 2016年新课标卷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做题思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整合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高中课改教材编写采用了专题式的体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割裂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学生就难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知识结构。如何来构建知识体系,这应该是教师在第二轮复习的主要工作,让学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某一段历史,某一个历史事件有全方位的认识,也就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角度去理解.从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新课程回归老教材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学会整合.形成一种复习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这里的思路借鉴了兄弟省的经验.大致思路如下 一、按照考纲的历史顺序,结合教材编排顺序,重新制作学案,为学生建立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依次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二战前)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战后)中国现代史。每一时期又根据政治、经济、文化顺序复习编排。具体如下: 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制度史、2、古代经济、3、古代思想、4古代文艺与古代科技 5、春秋战国社会巨变、 6、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 世界近现代史: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体建立4、两次工业革命5、近代工人运动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7、俄国和苏联历史 8、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9、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10、世界近现代科技 中国近代史:1、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与中国抗争2、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略与抗争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4、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现代史:1、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曲折发展2、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4、中国近现代科技和文化 二、关注热点和地方史(湖南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高考历来不回避热点,备考无疑不关注热点。根据08—09年来重大时政要闻,找出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学科有可能进行综合的结合点。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为学生解答综合题,备好料、选好材,找准角度。圈定以下几方面精心准备,仅供参考。 1、一是中国的08奥运盛会、和谐社会与儒家思想公平正义与启蒙思想 知识连接:孔孟思想及评价、西方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观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阶段训练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 世界 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 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 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 A. 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18 ?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然使于 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该史料主要说明() A. 分封制实施的必要 B. 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 3. (2018 ?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 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华阳国志》载:“灌 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据此可知,“华阳国” 位于今天的() A. 四川 B.陕西

C.河南 D.山东 5. (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 经济形式 ,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 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 )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 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 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 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 A. 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6. (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 A.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兼相爱、交相利” 7. (2017 ? 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 ,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 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 ,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2017?9月浙江五校联考高三上)《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的三百多首诗 歌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每一部分各有侧重。下列篇章中具有“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 诗歌”“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等特点的是 ( ) A. 《关雎》 B.《公刘》 C.《鲁颂》 D.《伐檀》 9. (2017 ? 11月浙江选考猜押卷)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更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下列书法作品与《兰亭集序》风格一致的是 ( ) C D 10. (2018?3月浙江嘉兴选考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 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 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 ,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 )《太平寰宇记》记载,洪州分宁县“本当州之亥市 (乡 村 ,去武宁二百余里,豪富物产充之,唐贞元十六年置县”。 B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序号专题内容课时 1 民主与法制建设 3 2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 3 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3 4 “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3 5 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3 6 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2 7 中国的对外关系 2 8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3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 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 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 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 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 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 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 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 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 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

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 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 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 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1、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4、“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5、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6、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7、中国的对外关系 8、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9、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 10、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练习: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考前仿真模拟卷(一)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对这一故事中所涉及的史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株待兔地点在今天河南商丘一代 B.宋人始祖是灭商有功而被封的功臣 C.耕田者劳作时可能使用铁铲等农具 D.故事体现了韩非子因时而变的主张 2.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出现的是() 3.“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 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墨子“兼爱”思想 D.庄子“齐物”观点 4.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B.秦代 C.汉代D.唐代 5.“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

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6.观察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丝织业中心多沿丝绸之路分布 B.四川地区一直以来是丝织业重心所在 C.唐宋时期民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转向东部地区 7.《清史稿》记载:“(军机处)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据此,对军机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初因处理军务而设立 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D.已取代内阁获得法定的地位 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下面分别是1867—1869年和1894—1915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学生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 【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 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 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上, 理学产生发展。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昌盛繁荣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二新人教版(20210211122320)

(综合卷二) 1《贏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贏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 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独立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中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 由此可知() A. 需要对史料的背景调查考证并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与书信属于一手史料且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新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与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4、1951年12月,毛泽东说,“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这表明() A. 政协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多党合作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D.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 500年前,非洲人拿着象牙,欧洲人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拿着象牙,非洲人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7、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 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8、美国某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苻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 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理学() A. 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B. 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精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 高三二轮复习从2020年3月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本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 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为主要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从二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进一步明确备考内容重点,优化备考实施过程与策略,在一轮复习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任务与目标 二轮复习备考指导要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提高。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全程提高。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 3.全员提高。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扶弱促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稳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与要求 二轮复习要在科学备考、规范备考、精细备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精准备考原则,提高复习指导效益。 “精准”是备考指导的质量要求,其基本要求就是备考指导要符合考情(考纲、考题、考卷)、符合学情、符合轮情、符合课情(不同课型)。“准”是备考质量的核心、方向,“精”是备考质量的具体要求与保障。高考备考指导必须研考情,明学情,识轮情,熟课情。 在备考指导活动中,课堂指导是主阵地与主要环节,精准指导更显重要。课堂复习指导“精准”要做到“四度”:内容要有深度(知

2019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教师用书:阶段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

阶段综合检测(四)世界现代史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加试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 A .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 .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答案D 解析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新思路,故D项正确。 2. (加试题)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 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 ?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 B ?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 C ?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 D .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 答案A 解析1919年初,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 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其他三个备选项均发生于1920年之后。 3. (加试题)(2018嘉兴选考检测)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全部实践都是围绕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创造为“一种服从无产阶级国家和为无产阶级国家而服务的资本主义” 来进行的。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 .苏联集体化改造 D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解决三年的国内战争而实行的,未涉及国家资本主义成分, 故A项错误;苏联集体化改造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 (加试题)(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 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A 解析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 衡,故C项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5. (2018浙江课改联盟学考评估)“提高农产品价值……将分散不经济、不平等的救济活动统一起来……对所有公共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涉及公众生活的设施作全国性的计划及监督。 发表此施政方针的是() A .凯末尔 B .罗斯福 C ?戴高乐 D .撒切尔 答案B 解析“提高农产品价值、统一救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干预”是材料的核心信息,与罗斯福 新政措施最接近,故B项正确。 6. (2018金华学考评估)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浙江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综合检测(二)

浙江选考综合检测(二)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其中的“风”是民歌 C.表现了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D.这些诗歌都是由孔子创作的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代表《诗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是由孔子整理的,而不是创作的,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A、B、C三项均与史实相符。故选D项。 2.东汉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市”的发展。宋代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市”有严格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所以东汉长安的“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B项正确。“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未出现,城市也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故A、C、D三项说法错误。 3.古代欧洲称中国为Seres,现代英文称中国为China。据说这与中国传统手工业闻名于世有关。你认为与之相关的传统手工业是( ) A.青铜业、冶铁业B.制瓷业、棉织业 C.丝织业、制瓷业D.造纸业、制瓷业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Seres”指丝织业;“China”指制瓷业,故C项正确。 4.下图是一幅中国某一朝代的“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doc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

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有关历史复习方法推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专题前的导语和每一节前面的课前提示。这两部分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16世纪前后的西方世界等,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概括归纳其历史特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高中记忆量大的科目,关于二轮历史复习内容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二轮复习计划篇一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 历史高中记忆量大的科目,关于二轮历史复习内容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二轮复习计划篇一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酝酿讨论,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解题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07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二、学生现状 与同类兄弟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措施 1、精编复习专题,指导学生依据考纲掌握知识点前提下形成知识的专题化、系统化、网络化,构建整体结构和知识体系。

2、精选练习试题,习题要精选、精练、精讲,突破重难点,抓住历史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加强对学生学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 3、深入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三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适当关注新课标和新教材,认真研究学情,多方搜集高考信息,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做好拔尖补差工作,对优秀生给予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更细致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差生要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提高兴趣,加强督查,力求少拖后腿。 四、专题安排 从4月份开始二轮专题复习,共分十八个专题,到5月中旬结束,共一个半月左右,具体专题安排如下: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专题二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演变 专题三古代农业、手工业、封建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专题四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专题六中国古代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近代各个时期列强侵华的演变 专题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各个阶层的探索 专题三世界进步潮流影响下的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进程

2020浙江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选择题专练(二)

选择题专练(二) (建议用时:30分钟) 1.(2019·绍兴高三学选适应性考试)周初分封而建的晋国,在春秋晚期曾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观察下图,晋国位于() A.①B.③ C.⑤D.⑥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图片可知,①属于燕国,③属于鲁国,⑤属于楚国, ⑥属于晋国,故D项正确。 2. (2019·“超级全能生”浙江高三选考科目联考)围绕天人关系和大一统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论述。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主张的是() A.孔子B.韩非子 C.董仲舒D.王阳明 解析:选C。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并没有“大一统”的思想,故A项错误;作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主张变革图强,同样没有“大一统”的思想,故B项错误;“大一统”思想正是董仲舒新儒家的主要观点之一,故C项正确;王阳明作为理学大师,其主要观点是“心学”,也没有“大一统”的思想,故D项错误。 3.(2019·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下列有关“市”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

B.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 C.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具有完备饮食服务 D.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限制,且对“市”不再监管 解析:选B。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的是秦,故A项错误;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故B项正确;唐代的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等到宋代时才具有完备的饮食服务,故C项错误;宋代对“市”不是不再监督,而是不直接监督,故D项错误。 4.(2019·台州选考科目质量评估)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既管理全国事务,又管理地方事务,其主管长官称“国师”,该机构是() A.唐朝中书省B.宋朝枢密院 C.元朝宣政院D.清朝军机处 解析:选C。据材料“中国古代有一中央机构,即管理全国事务,又管理地方事务,其主管长官称‘国师’”可以判断该机构是元朝的宣政院,故C项正确;唐朝中书省掌管封驳和审议,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宋朝枢密院掌管军事,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清朝军机处主要职能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5.(2019·浙江省绿色评价联盟联考)有一近代学者指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还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学者是() A.林则徐B.康有为 C.严复D.陈独秀 解析:选C。材料的大意为君不是救世主,而是窃国大盗。国家是人民的公产,王侯将相应是人民的公仆。该学者揭露君对民的苛求与残暴,强调国家主权在民,体现了维新派代表人物抑君权、张民权的主张,这话出自严复的《辟韩》,C符合题意。 6.(2019·衢州高三质检)白寿彝说:“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下列对比项中,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中国和英国的枕木数量 B.中国和法国的电线长度 C.中国和美国的煤炭产量 D.中国和法国的服饰文化 解析:选D。中国和英国的枕木数量,可以反映中英交通近代化的情况,故A项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