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2)》一

《古代汉语(2)》一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
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古代汉语(2)》一
一、填空题
1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可以分为四类
(分别是连绵词、叠音词、偏义复词、通名和专名、成语典故)

2、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是连绵词

3、音韵学上的术语"五音""七音"是根据 发音部位 划分出来的

4、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5、据王力研究
上古30韵部按韵尾不同
可分为三种
分别是 (阴声韵 、 入声韵 、 阳声韵)

6、据王力的研究
上古音中声母有 36 个
韵部有 30 个

7、体诗押韵要依照 106 韵
该韵共分 30 部

二、概念题
1连绵词 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

2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3词义扩大 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这些词从没有意义到具有意义的过程,是词义扩大的过程
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4词义转移即词的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不复存在,而新旧义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如"涕"原指眼泪, 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 "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


5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一个词的同义词往往有多个
词义相同的叫等义词,数量很少,多为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如"衣服"和"衣裳";词义相近的叫近义词,
6韵部"韵部"分"平""上""去""入"四种声(其实就是古汉语的四个音调,和现在汉语的声调不同)
...
7、叠韵 用现代语言解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用此韵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叠韵
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8、阴声韵 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9、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N收尾的韵
10、古无轻唇音古无轻唇音,意思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一组重唇音帮组声母,即读作双唇塞音的"帮[p]"母、"滂[]"母、"...
11、粘 对 粘
就是平粘平
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就是平对仄
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
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
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
即:
12、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
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
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
得是
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
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

相当常见的
但是前面一字用拗
后面还必须用"救"
所谓"救"
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
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13、读若 读如 读若--也叫"读如"
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用属于
《说文》:"哙
咽也
从口
会声
或读若快
"(读若、读如的功用是拟其音(注音)
"读为"、"读曰"的功用是易其字(破假借)


三、辨析题(同义词辨析)
1、步 跬 步与跬的区别在于词义所表的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古指两脚各动一次的距离
现在把行进间的两脚的距离叫一步
这古代只能叫跬
跬指现在的半步
《小尔雅·广度》:"跬
一举足也
倍跬谓之步
"《司马法》中说:"凡人一举足曰跬
两举足
步也
"


2、蓄 养
单用是区别比较明显
与其他词组合后区别不太明显

二者在"养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
但"畜"习惯上用于养禽兽
如《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养"习惯上指养人
如《战国策·齐策》:"是助王养其民者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大孝尊亲
其次不辱
其下能养
"《荀子·礼论》:"父能生之
不能养之
"它们也有通用的时候
即畜用于人
所畜的对象都是当时的地位低贱卑下的
如《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倡优畜之"
可以说
两词虽然有时可通用
在多数情况下、正常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


3、之 往 在"向某处去"的意义上
"之"和"往"是同义词
往是向所要去的地方走
仅仅表示方向性或目的性是不及物的
只表示趋向某处的行动
不表示向那里去
所以不带宾语
《左传·宣公二年》:"晨往
寝门辟也
"但"之"必须带宾语
可以直接接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如《战国策·魏策》:"吾欲之楚
"由于"往"不能带宾语
所以如果想接处所名词的话
后面常常再加一个动词
如《西门豹治邺》:"豹往到邺"等

4、笑 哂 都有笑的意义

《增韵》:"喜则解颜启齿也
" 喜是内在的情绪
笑是外在的表现
笑有很多种
苦笑
讥笑
开怀大笑等

但"哂"
《一切经音义》中说是"小笑"
只专注于微笑
而这微微一笑常常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
或者是带有轻蔑、嘲讽的感情色彩
如《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这就是带有否定意味的笑了
《晋书·蔡谟传》:"我若为司徒
将为后代所哂
义不敢拜
"

5、赐 予 "赐、予"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都有"给予"的意思
但两者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
"赐"用于上给下
地位、辈分、年寿高的给地位、辈

分、年寿低的
而"予"是给予的通称

6、谏 诤 "谏、诤"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这组词都含有规劝君主、尊长、朋友并使之改正错误的意思
其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规劝词义的轻重
谏是一般的直言规劝
诤则有力争、强谏的意思

7、耻 辱 "耻、辱"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两个词都指羞愧之心或可耻之事
是名词
如果它们活用为动词时
两者在用法是不同的
耻一般表意动
辱一般表使动
如"不耻下问"、"不辱使命"

8、肌 肉 "肌、肉"在先秦时
肌和肉二者在词义的适用对象上区别很严;肌是人的肉;肉是指禽兽的肉
只有当骨和肉连用或并举时
或者指称死人的时候
"肉"才指人的肉

9、杀 弑 杀 弑"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两者的差异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看
这两个词都有残害人生命的意思
"杀"是个泛用的动词
凡致死都可以叫杀
"弑"只限于臣弑君
子弑父母
弟杀兄长
即以下杀上
"
10、恭 敬 "恭、敬"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恭和敬在词义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恭"指外表有礼貌
"敬"指内心严肃不苟

11、畏 惧 "畏 、惧" 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两者的差异从语法上看
畏和惧都是动词
当害怕讲
但"畏"多用作及物动词
"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
"惧"如带宾语常作使动用
"畏"不表使动


四、归纳题(在上古音系中
"诸"属鱼部
"管"属于元部
按王力先生的关于上古音系三十韵部说
指出下列各字的归部情况)
芝 (属之部) 拯(属蒸部) 握 (属屋部) 枝(属支部 )慎(属真部)
谈(属谈部) 职(属职部) 铎(属铎部) 药(属药部) 冬(属冬部)
真(属真部) 著(属 鱼 部) 馆(属元部) 烝 (属蒸部) 文(属文部)
歧(属支部) 淡(属谈部)终(属 冬 部) 赐(属锡部) 阮(属元部)

芝、枝、著、歧属于阴声韵;握、职、铎、药、赐属于入声韵;拯、慎、谈、冬、真、馆、烝、文、淡、终、阮属于阳声韵


五、简答题
1、说明什么是本义、引申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
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
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多义的关系
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
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2、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举例说明
1)助词的书写形式
如"诛"从言
本义是谴责
2)考察文

献语言用例
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
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
因而本义是"诉讼"

3、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
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
叫连锁式引申
如"防"
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
叫辐射式引申
如"问"、"时"

4、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
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
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斋"本来是动词
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
以示虔诚
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5、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
举例说明

 1)意义的多少不同
一个词有本义
有引申义
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
往往会产生变化
有的旧义消亡了
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
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
古今相比
"池"的意义一增一减
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如"售"
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
指把商品卖掉
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
是卖
"再"
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
是两次是第二次
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
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恨"的古义轻
是遗憾、不满
今义重
是仇恨、忿恨
"怨"的古义重
是恨的意思
今义轻
是埋怨和不满
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
如"谣言"古 义是中性的
今义是贬义
另外"下流"古中今贬
"吹嘘"古褒今贬
"谤议"古中今贬
"爪牙"古褒今贬
"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布"古指麻布、葛布
今指棉布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
臀部压在脚后根上
今指臀着席位上

6、可以从几个方面辨析同义词?举例说明

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
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
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
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7、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哪个时代的语音系统
其中全清、全浊声母的代表字各有哪些?
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的系统和《切韵》的声类体系相吻合
但是这个系统忽略了《切韵》的一些重要的声类
但是清朝的学者陈澧通过严密的研究发现了三

十六字母的不足
并提出了更完整的声类系统

按照《韵经》
三十六字母系统如下:
三十六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重唇音 帮 滂 并 明
轻唇音 非 敷 奉 微
舌头音 端 透 定 泥
舌上音 知 彻 澄 娘
牙音 见 溪 群 疑
齿头音 精 清 从 心 邪
正齿音 照 穿 床 审 禅
喉音 影 喻 晓 匣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
8、简述上古音系中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

上古音系
一、声母(王力拟33声母)
唇音 帮p 滂p( 並b 明m 舌音 舌头 端t 透t( 定d 泥n 来l 舌面 章( 昌(( 船( 日( 喻( 书( 禅( 齿音 庄t( 初t(( 床d( 生( 俟( 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 晓x 匣( 喉音 影(
中古与之比较:
【1】轻唇音读为重唇音
非pf 敷pf( 奉bv 微(
【2】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知( 彻(( 澄( 娘(
【3】章组声母接近于舌头音端组
章( 昌(( 船( 日( 书( 禅( 中古的照三
【4】
《切韵》庄组声母接近于精组声母 庄t( 初t(( 床d( 生( 俟( 中古的照二
【5】
日母接近于泥母(娘母)
【6】没有独立的于母
【7】有复辅音声母


三十六字母
五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p 滂p( 並b 明m 轻唇音 非pf 敷pf( 奉bv 微(
《切韵》声母
五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p 滂p( 並b 明m 舌音 舌头 端t 透t( 定d 泥n 舌上 知( 彻(( 澄( 娘( 齿音 齿头 精ts 清ts( 从dz 心s 邪z 正齿二等 庄t( 初t(( 崇d( 生( 俟( 正齿三等 章t( 昌t(( 船d( 书( 禅( 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 喉音 影( 於w
以j 晓x 匣( 半舌音 来l 半齿音 日(( 二、韵母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 例字 入声韵 例字 阳声韵 例字 之( 来媒悔使 职(k 特麦食富翼国 蒸(( 梦兴雄 幽u 舟流考 觉uk 鞠覆告戚迪 冬u( 中降 宵o 悄敖 药ok 爵沃虐溺 侯( 侯驱输愉 屋(k 角玉曲 东(( 蓬凶庞 鱼a 乎马女下雨 铎ak 薄夕若宅尺 阳a( 昌黄扬衡明 支e 支斯 锡ek 脊解 耕e( 成名 歌ai 沙嘉瓦皮蛇罗为 月at 伐败说月渴烈 寒an 旦雁管怨 脂ei 弟矢资葵 质et 实噎瑟穴 真en 人渊千零身信询 微(i 怀崔枚 物(t 出肆隧类 文(n 门巾存云员先 缉(p 湿及合 侵(m 风琴甚南 叶ap 叶甲涉 谈am 敢监

三、声调
上古 中古

平声 平声

舒声

上声 上声

长入 去声

促声

短入 入声

9、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 ○○●

●●○○ ●表示仄○表示平
10、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 ●●○○●●○ ●表示仄○表示平
11、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格律形式

○○●●○○● ●●○○●●○ ●表示仄○表示平

12、写出七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格律形式

●●○○○●● ○○●●●○○ ●表示仄○表示平

六、标点题
1、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
公怒,拘将杀之
叔向闻之,夕,君告之
叔向曰:"君必杀之
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

2、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
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谋]
是故虑无失策,(谋)[举]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
进退应时
动静循理
不为丑美好憎
不为赏罚喜怒
名各自名
类各自类
事犹自然莫出於已

3、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春往冬反
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
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
夏居山之阴
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
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至其所不知
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
不亦过乎?


《古代汉语(2)》二
一、填空题
1.《庄子》一书
包括 内 七篇、 外 十五篇、 杂篇 十一篇
共三十三篇
古人给《庄子》作注的有晋代的司马彪、郭象、向秀等五家
现存的只有 注本十卷
唐代有 成玄英 为此作疏.
2.《吕氏春秋》是 战国 末年秦相国 吕不韦 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
原书分为 十二 纪
六 论
八 览
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因为书中有 八览
后人也叫这部书为 《吕览》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包括 十二本纪、十表
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现在最通行的所谓"三家注本"
它们分别是:南朝宋 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二、释义题(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文中义)
1.素善留侯张良
(平素)
2.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
(用水和黏土
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
3.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房门)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破坏)
5.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
这里指鼓起翅膀)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阻拦)
7.我決起而飞
抢榆枋而止
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
(突过)
8.朝菌不知晦朔
(夏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9.故夫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和一君
而徵一国者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合)
10.剖之以为瓢
则瓠落无所容
(廓落)
11.批大卻
导大窾
因其固然
(空)
12. 技经肯綮之未尝
(进附在骨上的肉)
13.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交错聚结)
14.蘭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滫
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
(浸)
15.其质非不美也
所渐者然也
(浸)
16.夫乐
天地之精也
得失之节也
(关键)
17.子夏之晋
过卫
有读史记者
(记载历史的书)
18.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
而求社稷之福
必不几矣
(称赞)
19.坚甲厉兵以备难
而美薦绅之饰
(衣带)
20.言战者多
被甲者少矣
(通"披")
21.是境内之民
其言谈者必轨于法
(遵循)
22.动作者归之于功
为勇者尽之于军
(指农耕之事)
23.外内称恶
以待强敌
(举
行)
24.则举图而委
效玺而请兵矣
(交付)
25.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羽
羽不用
(帮助
支持)
26.今井陉之道
车不得方轨
(停止)
27.诸将效首虏

毕贺
(模仿)
28.于是灌夫被甲持戟
募军中壮士所善願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
莫敢前
(旁边的)
三、识别题(指出下文中加点字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
并解释其意义)
1.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复音词
那人
指秦穆公

2.齐王闻之
君臣恐惧
(复音词
很害怕的样子

3.吾不忍其觳觫
(复音词
恐惧得发抖

4.布帛寻常
庸人不释
(复音词
很平常)
5.天子之地方千里
不千里
不足以待诸侯
(两个单音词

地方;方
大概

6.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
(两个单音词

懂得;道
道理

7.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两个单音词

不相同;同
相同

8.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复音词

种树的地方;圃
原指种菜的地方
这里无义

9.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复音词
旋风)
10.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复音词
深蓝色)
11.我腾跃而上
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复音词
茅草生长的地方

1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复音词
很宽绰的样子)
13.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两个单音词

害怕;然
样子)
14. 为之权衡以称之
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两个单音词

秤砣;衡
秤杆)
15.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复音词
仰视的样子)
16.吟而不言
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两个单音词


不能说话

耳朵听不见声音)
四、标点题
1、邹与

鲁哄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
则不可胜诛;不诛
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
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
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
府库充
有司莫以告
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
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2、齐桓公将立管仲
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
善者入门而左
不善者入门而右
"东郭牙中门而立
公曰:"寡人立管仲为仲父
令曰:'善者左
不善者右
'今子何为中门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
为能谋天下乎?"公曰:"能
""以断
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
"牙曰:"君知能谋天下
断敢行大事
君因专属之国柄焉
以管仲之能
乘公之势以治齐国
得无危乎?公曰:"善
"乃令隰朋治内
管仲治外以相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