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最新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最新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最新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最新

必修二《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

<学习目标>

1.熟悉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

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学习重点>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类型、分布及危害。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学习难点>1.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区别。2.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的区别<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小组讨论】阅读P90-92页,合作讨论:

1、以时间为线索,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划分阶段。

2、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对不同阶段的概括。

3、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

结论: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2.【案例分析】:玛雅文明的消失

讨论: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了呢?

3.【活动】请同学们完成活动里面的题目。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

1.【创新活动】阅读课本92-93页文字,试着画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

2.【问题】通过人类与环境关系图,说出各箭头的含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什么?

3.【读图思考】请同学们完成P93读图思考题

通过读图思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4.【举例】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些?你能举例说说吗?分为哪些类型?

5.【问题】读94-95页,并结合图

6.11,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学习主题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2.【探究】阅读课本96-97页文字,结合图6.12“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由哪些系统组成?这些系统是怎样调控的?

(2)由图看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该系统的核心是什么?

3.【基本原则】请结合书本务必区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当堂检测】

1.人类在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大量猎取动植物,人地关系极不协调

B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

C 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的进步,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D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系统和科学

2、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时期是()

A 15世纪以来

B 16世纪以来

C 18世纪以来

D 19世纪以来

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B. 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C. 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

4、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

A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B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C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D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5、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是( )

A我国北方的夏季暴雨给市民带来许多不便

B近来台湾地震活动频繁,对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C台风频繁登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D我国强沙尘暴天气持续40多天,增加近4倍

6、环境问题的本质是( )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发展问题D生态问题

7、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8、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

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C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相同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9、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

A.以人为本,人定胜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10、下列活动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

A、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B、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对于地球共有的自然资源,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目标和政策

D、对于全球的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1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 ( )

①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当代人的发展

③协调“人与人”的关系④后代人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周期性原则

13、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 ( )

A、经济能不断发展

B、工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C、既要发展,又不危害环境

D、尽量不用或少用能源、资源

4、读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社会持续经济持续

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的持续发展,条件是的持续发展,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遵循性、性、性的三大原则。下列做法符合的原则分别对应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国际合作解决气候变暖问题。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必要条件是:()

A、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B、公众认识、接受、参与

C、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环境标志认证工作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导学案.docx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目标锁定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状况; 2.掌握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4.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新知存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人类社会早期(史前文明,采猎文明时期) 1)生产力水平:; 2)人类活动:; 3)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地适应环境; 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2.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 1)生产力有了的发展; 2)人类活动: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 3)对环境影响:加大,要求自然; 4)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出现的思想,进而出现 和思想。 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一】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 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 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 果不同。 材料一: 1. 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n ào) 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 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春秋·管仲· 《管子·水地》) 2.“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 (《管子》) 3.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汉·戴圣《礼记·王制》)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轲· 《孟子·公孙丑》) 5.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战国末期·荀况· 《天论》) 6.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思考一:释意,并说明上述说法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分别是哪种理论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工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 18 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大规模地使用和; 对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和; 19 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 活动取决于所在的的性质。拉采尔的观点发展成为近代 的。 20 世纪初,法国地理学家P·白兰士提出了,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的 和的能力,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转移到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1920 年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了人类通过文化的发展,进而对自然环境变化产 生长期适应的 观点。 1923 年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观点等。 2.二战以后 环境问题:、、问题日益严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出现了;和谐论,又称为,它主张人类应,。 世纪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时间提出者观点 19 世纪德·拉采尔 20 世纪法·白兰士 1920 年英·罗士培 1923 年美·巴罗斯 二战后多位学者 20 世纪 80 年代环发大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案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目标引领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上的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上的演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破解难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三.学法引领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列表总结规律。 四.学程引领 学程之一人地关系历史回顾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自主探究: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读完下面的几段话,读完后填写下表。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一种超自然力量作用。 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的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大自然的惩罚。尽管当时有神论和天命观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而当人类陶醉在取得胜利的时候,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由局部扩展到

高中地理知识点:亚洲和欧洲素材

地理知识点: 亚洲和欧洲 亚洲和欧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②纬度位置: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③海陆位置:亚洲北邻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欧洲的地理特点: 半球位置:全部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 纬度位置:36°N——71°N,主要位于北温带。 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东和亚洲相连,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 3、亚洲地形特点: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亚洲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③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④特色地形: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 4、欧洲的地形特点: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起伏小②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③山脉分布在南、北两侧④特色地形:多冰川地貌 5、亚洲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无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原因: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②亚洲各地气温差别显著。奥伊米亚康——北半球的“寒极” ③亚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 ④亚洲季风气候显著。原因:海陆差异显著。 6、欧洲气候特征: ①以温带气候为主,无热带。②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显著。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最为典型。 7、亚洲河流: ①长江是亚洲最大的河流,世界第三长河。 ②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 ③亚洲水系的特点:a、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原因: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内流流域面积广大。亚洲著名内流河:锡尔河和阿姆河 8、欧洲河流: 伏尔加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欧洲最长的河流 多瑙河——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稿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稿 说课人:李忠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型是新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一)讲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本节主要从人地关系这个传统问题入手,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历程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环境关系的实质。归根结底,人与环境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不协调,则出现环境问题。教学内容编排将按照追溯人地关系的演变(过去)──环境问题的表现(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未来)这样一条主线展开,重点把握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在时间轴上的变化、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以及理解人地关系。 (二)教会学生判读联系框图。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五、教学过程 学习主题一:过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以多媒体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高考地理经纬网精选试题

高考地理经纬网精选试题 夏威夷群岛中的毛伊岛(图1)和希腊的锡拉岛(图2)上有世界闻名的红沙滩。读图,完成1~3题。 1.毛伊岛位于锡拉岛的() 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 C.正北方向D.正南方向 2.从毛伊岛到锡拉岛的最短航线的航向是() A.一直向西北B.一直向东 C.先向北,后向南D.先向南,后向北 3.两岛间最短距离约为() A.7 000 km B.11 000 km C.13 600 km D.16 000 km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毛伊岛经纬度大约为(21°N,156.5°W),锡拉岛经纬度大约为(36°N,25.5°E)。两岛纬度同为北纬,纬度较低的毛伊岛在南;两岛经度之和大于180°,毛伊岛在东;综上可知,毛伊岛位于锡拉岛的东南方向。

第2题,两岛近似位于同一经线圈上,而经线圈是大圆,根据“大圆劣弧”的最短航线原则,最短航线的航向应为先从毛伊岛沿经线向北到北极,再由北极沿经线向南到锡拉岛。 第3题,根据经纬网判断,两岛大概位于同一经线圈上,最短距离为该经线圈上的劣弧长度;由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相差约111 km可知,两岛最短距离约为[(90-21)+(90-36)]×111 km=13 653 km。 答案:1.B2.C3.C 哈格迈尔先生在他2017年生日当天,乘飞机从奥克兰出发,经过布里斯班到夏威夷旅行,旅行线路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5题。 4.哈格迈尔先生所乘飞机的飞行方向为() A.先东南,后东北B.先西北,后东北 C.先东北,后西南D.先东南,后西北 5.这趟旅程长约() A.5 000 km B.10 000 km

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能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能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会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并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本节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通过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知道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培养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 (二)难点: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六.教学策略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

高级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之亚洲专题训练题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13 一、单选题 读东亚简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有关于A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国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全年降水小于M 国 B. 该国主要民族为大和民族 C. 当地农民主要从事水稻种业 D. 该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木材出口是国民经济支柱 2.下列有关图示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B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韩国,首都是首尔 B. C国家所在半岛为朝鲜半岛,地势西高东低 C. 甲海域为着名的海域日本海 D. D国常规能源匮乏,需要从国外进口。 3.冬季M国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D国,而D国的酸雨危害却比M国严重,下列有关原因是 ①冬季M国降水少,酸雨危害较轻;②D国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酸性气体在排放量很大 ③M国推广了先进的技术治理了大量酸雨 ④D国气候海洋性显着,冬季降水较多,酸雨危害较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下左图是飞机航拍的土地利用图,圆圈内为农田。下右图是该地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该地气候和主要农作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气候????蔬菜 B.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 C. 温带大陆性气候??棉花 D. 热带草原气候??小麦 5.影响该地农田空间分布形态的最直接原因是 A. 地形 B. 土壤肥力 C. 农业技术 D. 灌溉设施 6.图中圆形种植区这种景观在下列哪个国家最典型 A. 乌兹别克斯坦 B. 日本 C. 巴西 D. 加拿大 下图是“沿20°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B. 地形起伏大,油棕、茶叶均种植广泛 C. 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 D. 气候形成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8.关于乙地形区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域 B. 古代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C. 河流均源出中国,注入孟加拉湾 D. 水稻种植业、种植园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下左图是日本地形示意图,右图为日本某传统民居。读图回答下列各题。9.2014年2月,日本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受灾最为严重的城市可能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右图中的传统民居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又可防灾,该民居可能分布在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导致日本工业地带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高考地理经纬网练习

高考地理经纬网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回答1-2。 1.甲岛位于乙岛的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比例尺比乙图小 B.甲岛屿的面积比乙岛大 C.甲、乙两岛都在东半球、中纬度 D.甲岛南北距离比乙岛短 3.在地球仪上,0°经线和0°纬线相比 A.两者等长 B.0°经线稍长 C.0°纬线约为0°经线的一半长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4.关于东西半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180°经线在东半球 B.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10°W—10°E经度范围在东半球D.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读图,回答5-7题。 5.关于图示岛屿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西太平洋上 B.位于东九区,东太平洋上 C.位于赤道附近,印度洋上 D.位于我国东北方向 6.图示岛屿最宽处约为 A.8千米 B.18千米 C.28千米 D.38千米 7.关于图示岛屿上河流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流域面积大 B.汛期短,水量小 C.流程短,水流急 D.含沙量大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zhí)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完成8-9题。 8.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9.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位于西半球 B.②地位于低纬度 C.③地位于大西洋 D.④地位于南温带 10.上海(121°E、31°N)“对趾点”的地理坐标是 A.121°W、31°N B.121°W、31°S C.121°E、 31°N D.121°E、31°S 11.某人从赤道出发,依次朝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走100千米。最后此人位于:A.出发点 B.出发点以东 C.出发点西北 D.出发点以西 读下面经纬网图,完成12-15题。 12.丁地的地理经纬度是 A. 80°S 150°W B.80°N 150°W C. 80°S 150°E D.80°N 150°E 13.图中甲在丙的什么方位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 流行于中国古代民间的相地术也称风水术,古代许多的民居,甚至许多的城市、乡村选址都是严格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踏勘后确定的。这种风水理论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天人合一论 C. 人地伙伴论 D. 人类中心论 【答案】B 【解析】所谓“风水”,是相地术的一个俗称。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风水学反映的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的是天人合一论,故答案选B项。 2. 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 古希腊时期的人地关系已经得到了和谐发展 C. 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 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D 3.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图中正确反映人地伙伴论关系的人地关系模式图是_________图。 (2)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中,属输入、输出方向错误的是_________图。 (3)四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_图。 (4)四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_图。 【答案】(1)D(2)A(3)B(4)C 【解析】(1) 人类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是反馈作用。不利于人类的反馈作用就会产生环境问题。故D 正确。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A图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输入废弃物,而将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故错误。 (3)B图中四支垂直箭头均表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而没有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 (4))C图中四支垂直箭头均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对的反馈作用,而没有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4.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一种人地关系是() A. 人地伙伴论 B. 天命论 C. 地理环境决定论 D. 人类中心论 【答案】D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学习复习计划练习题及答案.docx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典型例题 ] 1、下列符合因地制宜思想的是 A、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B、人们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改造和战胜自然 C、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的摆布 D、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解析: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化。许多学者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 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既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又不能完全听命于自然的摆布,进而沦为大自然的奴隶。这就是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主要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建立与完善起来。 答案: C [ 基础练习 ] 一、选择题 1.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的萌芽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现代化时期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B.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C.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 3.我国古代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 以人为本,人定胜 B.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 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 A、地球上的所有纬度都适合人类居住 B、热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C、温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D、寒带最适合人类居住 5、下列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认的观点是 A、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6、著名地理学家 F. 拉采尔是 A、法国人 B 、德国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二、课标要求及解读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条“标准”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条“标准”同上一条“标准”一样,是以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形成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注重对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系统归纳,加强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能力训练。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本条“标准”属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使他们“领悟”到“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初步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落实在学生个人行为的变化上。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四、教学设计思想

高考地理 经纬网图的判读技巧与应用

高考地理经纬网图的判读技巧与应用 一、经纬网图的常见分类 经纬网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历年高考中的必考内容。与经纬网地图(或无图考图)相关的试题较灵活。常见的考查形式是与区域或等高线地形图结合综合考查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和人文地理知识(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等基础知识。根据生成经纬网地图的不同方法,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在中学阶段常见的经纬网地图有两种: 1.方格状的:该类图中的经线和纬线直交或斜交成网格。其中竖线(或斜线)表示经线,横线(或弧线)表示纬线;同一幅图中,相邻经线(或纬线)的度数间隔一般都是相等的。如下图: 2.放射状的:一般多见于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出的射线,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如下图:

二、经纬网图的判读技巧 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 (1)南北方向的确定:向北纬度数递增的为北半球,向北纬度数递减的为南半球;同理,向南纬度数递增的为南半球,向南纬度数递减的为北半球。在北半球,纬度数越大的地点越偏北,反之亦然。南极点四周都是北,北极点四周都是南。 (2)东西方向的确定: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实际应用时以劣弧为准,即两点之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o时所确定的方向。 在相同经度时:同在东经度,经度数大的在东,小的在西;同在西经度,经度数小的在东,大的在西。 在不同经度时,经度数和小于180o时,东在东,西在西;经度数和大于180o时,东在西,西在东。如下图:

解析:A(3oN ,30oW),B点经度为160oE,若求A点在B点的东西方向,若向东走则由(30oW→0o→160oE)跨190o,若向西走,则由(30oW→180o→160oE)跨170o,所以实际选择时会由A向西走,走劣弧,所以A点在B点的东面。 (3)自转方向与经度的确定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经度值分布规律是:东经度向东递增,向西递减,西经度向东递减,向西递增;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东经度的递增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一致。 甲图东经度逆时针递增,可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所以是北极上空的俯视图,乙图东经度顺时针递增,可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所以是南极上空的俯视图。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重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陈晓(长泾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课时 1课时 引入: 这首有名的曲子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高山流水》,这样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宁静、清晰的世外桃源。大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高三流水,这个水是怎样的呢?好大家再请看这一瓶水,这瓶水是我取自前面泾水河中的,看了这两种水的对比,你有什么感受呢?泾水河的水原来也是和图中的水一样清澈透明,那么是谁把它弄脏的呢?学生回答“人类”。是的是我们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一步步的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人地关系的思想的演变。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这里分为三个时期,采集渔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所以我们分为三组,一组负责一个时期,组内上面的3个问题: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高中区域地理亚洲部分练习试题整理

区域地理亚洲部分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关于日本的工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和日本海沿岸 B.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多优良港湾和丰富的资源C.日本工业对外依赖性强 D.日本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广阔 索契位于黑海沿岸,是俄罗斯冬季最温暖的地方,也是俄罗斯在黑海沿岸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读索契位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2.索契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亚热带气候分布区,其原因主要是() ①冬季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削弱了南下的冷空气②冬季受黑海影响,降温慢 ③终年受偏东风控制,冬不冷、夏不热④地处大陆内部,冬季太阳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索契旅游资源丰富,也是冬季室外滑雪比赛的理想场所,其主要成因是() A.依山面海,交通发达 B.冬季降水量大,山地积雪多 C.位于大洲分界线,地理位置优越 D.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增湿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读图,印度棉纺织工业中心最有可能是() A.新德里 B.加尔各答 C.孟买 D.班加罗尔 5.给南亚带来充沛降水的季风是() A.东北季风 B.西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东南季风 6.不属于南亚西北部印度(或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是() A.离海较远 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内 C.西南季风不易吹到 D.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下图是日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2016年4月16日凌晨,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日本 地震多发原因() A.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8.导致日本工业地带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水热条件优越 B.劳动力丰富 C.科学技术发达 D.海运交通便利 9.该国发展核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利于发展核电 B.核能能量巨大,污染小 C.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 D.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 二、非选择题 10.中亚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近年来我国在此参与投资兴建了多条油气管道,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中亚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材料二:阿姆河上游某水文站数据 材料三:阿姆、锡尔河流域是著名的农业区,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农药化肥投入也显著增加。上游国家大量兴修水库拦水灌溉、发电,中下游地区用水日显紧张。 (1)本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河流多为(内/外流)河,阿姆河上游主要补给方式是。 (2)本地区水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试分析其原因。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 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教学重点 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 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 产生条件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课时安排 1课时?と?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二、过程 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 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 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板书: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推进新课师我们首先探讨古代人地

2017高中地理经纬网知识点.doc

2017高中地理经纬网知识点 区域经纬位置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高中地理经纬网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经纬网知识点一 行政区及城市主要地形区及山脉河流、矿产、交通线、农业区、工业区等20 N琼/海口滨海平原粤海铁路、水稻甘蔗区2326N台、粤/汕头、桂/南宁北、云中央山脉、台西平原、珠江三角洲、云贵高原西江、元江、澜沧江、怒江、个旧锡矿、京九线、京广线、南昆线30 N浙/杭、州、皖/黄山南赣湖口(九江)北、鄂/武汉南、湘/岳阳北、渝、川/成都南、藏/拉萨北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富春江、长江、嘉陵江、岷江、雅砻江、雅鲁藏布大峡谷、拉萨河、大冶乌铁矿、自贡天然气、浙赣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襄渝线、成昆线、川藏公路、商品粮基地(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长江沿岸工业地带40 N辽/大连北、冀/秦皇岛、津、京、晋/大同、内蒙古/鄂尔多斯、甘/敦煌、新/喀什北辽东半岛、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太行山、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黄河、塔里木河、迁安铁矿、大同煤矿、准格尔/东胜煤矿、玉门石油、包兰线、兰新线、津京唐工业区,南疆长绒棉基地50 N黑/爱辉(黑河)、内蒙古/满洲里北小兴安岭、嫩江上游沼泽地、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高原嫩江上游、嫩西线80 E新/和田、藏/狮泉河伊犁谷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伊犁河、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新藏公路90 E新/

乌鲁木齐东、青、藏/拉萨西准格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罗布泊、昆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纳木错西、雅鲁藏布江、兰新线、新藏公路、羊八井地热资源100 E内蒙古/甘/酒泉东、青/西宁西、川、云/(丽江、大理)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虎跳峡、云贵高原/西双版纳青海湖、黄河、金沙江、澜沧江、兰新线、青藏铁路、川藏/滇藏公路、青藏牧区110 E内蒙古/包头、陕/西安东、鄂/十堰、湘/(张家界、怀化)、桂/桂林、粤、琼/海口内蒙古高原/阴山、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汉中盆地、巫山、雪峰山、南岭、五指山东黄河、渭河、汉江、长江、沅江、西江、白云鄂博稀土矿、东胜煤矿、京包线、陇海线、襄渝线、湘黔线、焦柳线、南昆线120 E内蒙古/海拉尔、辽、鲁/青岛、苏/常州、浙/杭州、闽/福州东内蒙古高原、辽西走廊、山东丘陵、江淮平原、闽浙丘陵淮河、长江、伊敏河/元宝山/霍林河煤矿、京哈线、京沪线、浙赣线、江淮平原商品粮基地、长江下游沿滨海平原商品棉基地130 E黑/佳木斯、吉/图门小兴安岭、长白山黑龙江、松花江、鹤岗/双鸭山/鸡西煤矿、滨缓线高中地理经纬网知识点二 经度范围纬度范围位置特征亚洲26E--169W10S--80N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非洲17W--51E35S--37N南、北回归线通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欧洲10W--66E36N--71N处于中、高纬度北美洲170W--20W7N--72N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南美洲82W--35W54S--12N赤道、南回归线通过,热带面积广大洋洲110E--130W47S--30N赤道、日界线穿过,跨东西和南北半球,同时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经纬网测试题.doc

高二地理练习题 1.1经纬线一、单项选择题(60 分,每题 2 分) 1.关于地球相关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一个赤道略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轴随北极星而摆动,使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C.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重合 D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约66°34′的夹角 2.关于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纬线均不等长 B.任意经线长度均与 60°纬线长度相同 C. 0°经线长度是0°纬线长度的一半 D.任意一经线圈与赤道相互平分 读图 1, A位于 C 的东北方向。回答3~ 5 题。 图 1 3. D 点的地理坐标是 A .( 10°N , 10°E)B.( 10°N , 10°W ) C.( 10°S, 10°W ) D .( 10°S, 10°E)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D=AB= 2220km B. A 位于 B 的正西方向 C. A~D 均位于东半球 D . A~D 均位于北半球 5.若 AD 图上距离为1cm ,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A . 1: 22000000B. 1:220000000 C. 1: 2200 D . 1:2200000000 读图 2。该图可看做是观察者在某地所对应的高空来俯视地球。回答6~ 7 题。

图 2 6.观察者所对应地面的地理坐标最可能是 A .( 30°N , 140°E)B.( 30°S,140°E) C.( 30°S,140°W ) D .( 30°N , 140°W )7.此时该观察者 A .可看到整条180°经线C.可看到赤道的一半长度 B .可看到南极点 D .看到的西半球大于东半球 读北寒带经纬网全图(图3)。回答8~ 11 题。 图3 8. B 位于 C 的 A .西北方向C.正南方向B.东北方向D .正北方向 9. A 与C 的最近距离约为 A . 5200km C. 6600km B . 4800km D .8800km 10. M 区域在地球仪上的形状是 A .球面梯形C.圆形B.球面三角形D .球面矩形 11. B 所在纬线在该图中被拉伸得很长,这主要是因为 A .方便研究有意为之B.地图制作时难以避免的误差 C.为与该纬线的实际长度相符 D .突出纬线与经线的垂直关系 一架飞机从5° N 某地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飞行1110km。回答12~ 13 题。12.最后飞机位于出发点的 A .原地B.正东方向

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经纬网及其应用试题

经纬网及其应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冰封影响,航运受限,但未来有望实现通航。读图,回答1—2题。 1.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一架飞机从甲地沿最近的线路飞往乙地,则该飞机飞行方向是A.一路正西B.先西北,后西南 C.先东北,后东南D.先西南,后西北 2.图示区域西北通道的长度约为(cos 70°≈0.342) A.1 800 km B.13 500 km C.5 000 km D.3 330 km 【参考答案】1.B 2.C 1.利用北极星判断纬度

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如上图中角Φ即为A地的纬度数) 2.东西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区别 注意:180°经线西侧为东经度,东侧为西经度;160°E经线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20°W—0°为东半球的西经度,160°E—180°为西半球的东经度。 3.地球表面上对称点的确定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南北纬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南、北纬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4.经纬网判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5.经纬网判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下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 要: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 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社会和生成力的发展而发展,先后经历了天命论、地理环境决 定论、或然论、协调论等认识阶段。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论已成为全球共识。 关键词: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90(2007)02-0143-03 收稿日期:2006-10-14 作者简介:朱腾刚(1978-),男,河南范县人,硕士研究生。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这里的 人是指社会的人,是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的,有机与无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也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地理环境[1]。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地理学的主题,也可以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古往今来的地理学家和哲学家大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从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从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到人地关系协调论不停地变化。可以预言,未来的人地关系思想仍将会变化。本文主要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评价。旨在理清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好地认识、理解地理学这门科学的发展,以期能对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作出一些展望。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天命论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的古代地理学时期,天命论的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是密不可分的。奴隶制以前的社会,人们基本上仅处于认识和探索自身生活环境的状态。对于周围可以感知的高山、河流、森林、草地、湖泊、海洋等自然世界,人们不知其何时存在、从何而来;对于山崩、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更是感到神秘,脑海中充满了敬畏和猜测。在中国古代,人们敬山神、祈河神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认为存在神灵在看不见的地方统治着自然,也统治着人。因此,人们感觉自己受制于自然。在随后的社会中,尽管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的环境也有了更多认识,但是仍然不能有更深的理解,再加上统治阶级的的理论需要,天命论依然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中国杰出的哲学家老聃(公元前580-500)就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 畏天命。!诗经?中关于日食、月食、地震的记载,殷代甲骨文中有关气候、收成的卜辞,都可以看出那时听天由命的不可知论色彩[1]。 天命论的人地观在古代欧洲同样盛行。在欧洲人看来,是上帝创造了 地球和人类,人生活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泰勒斯(公元前624-547)认为 地球是上帝用水创造出来的, 地球是漂浮在世界洋上的一个大岛。这可能是欧洲关于 地球起源的最早的猜测。泰勒斯的学生阿拿克斯蔓德(公元前610-546)后来大胆提出宇宙的形成根本就没有什么上帝的干预, 地球是自由地悬挂在宇宙中的一个圆柱体。可是他的想法是缺乏根据的,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先后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仍是最大胆的猜测。在欧洲,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圣经?,并在中世纪达到了鼎盛。当教会统治了国家的时候,其他思想被排斥、扼杀。哥白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