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习惯养成

大学生习惯养成

[摘要]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好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但是现在大学生所表现出来行为习惯往往与其所受的教育不成正比,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校园里各种不良习惯随处可见,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进行研究,根据现状找出适合养成大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高校培养人才的负担加重,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学生无法遵守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表现出很多不良行为习惯,与受到的高等教育完全不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

1、习惯的含义及重要性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习惯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如习惯成自然;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此含义可以看出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对外界条件适应时所反应出来的行为表现,需要时间形成,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习惯的重要性,好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而坏习惯也可能成为个人发展的绊脚石。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更是德育的体现,企业在用人时首先最看重的是“德”,其次才是“才”,社会大众在社交过程中最看重的也是一个人的“德”,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大学生习惯现状分析

习惯是从小就开始逐步形成了,在父母的影响及学校的教育下,每个人的行为习惯表现会有所差异。对于良好习惯的养成,社会、学校、家长都有比较统一的期望,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背道而驰,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导致大学四年荒废或者碌碌无为,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用,毕业即失业。目前大学生的不良习惯

主要表现如下:

2.1 不遵守课堂纪律。大学课堂跟中学课堂不一样,每堂课的内容很多,教师专注于课程的讲授便无暇顾及课堂纪律,于是部分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便会钻空子,在课堂讲话、接听电话、吃东西、随意进出教室等,迟到、早退的现象络绎不绝,缺勤现象更是普遍,不懂得遵守课堂秩序及尊重教师,这些不良行为在基础课、公共课和讲座中表现更为明显。

2.2 抽烟、喝酒、打牌、沉迷游戏。走在校园里经常会见到手里拿烟、嘴里吐雾的学生,以及喝得烂醉被同学抬回寝室的学生。检查学生寝室会发现烟头、酒瓶、纸牌等物品,打游戏的现象更不用说,很多学生为了打游戏不上课,不参加校内活动,这些不良习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使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走向了消极的一面。

2.3 行为懒散,缺乏主动性。不主动学习,课后不花时间去消化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喜欢在寝室里面上网、游戏、看电影,当“宅男”或“宅女”,导致专业上不能学以致用,综合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到毕业时简历没有东西可写,不能得到企业认可。

2.4 损坏公共设施。有些大学生因为不满损坏寝室、教室里面的桌椅;因为无聊在桌椅上、墙上乱写乱画;为了方便随意践踏草坪走捷径;因为好奇去玩弄寝室里面安装的摄像头,导致其损坏;为了随意进出校门无人管,就破坏学校与外界隔离的围栏等。虽然自己的各种情绪得到了发泄,欲望得到了满足,但是却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给学校造成了损失。

2.5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当今社会抄袭成风,山寨产品随处可见,学术抄袭问题也经常被媒体报道,这样的风气在高校里面也存在。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互相抄袭,平时不学习,临到考试也不愿意临时抱佛脚,而是准备一大堆小纸条,抱着侥幸心理,准备在考试中作弊,而且作弊手法花样百出,层出不穷。这些不良习惯涉及个人诚信问题,现在社会生活中最看重的也是诚信问题,所以一旦养成将可能成为人生中的一大污点。

2.6 不懂礼仪。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在家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见到长辈、老师不问好,进办公室不敲门,跟长辈说话没有分寸,与人交往没有礼貌等。礼仪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内涵,不良的礼仪习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会遭到排斥。

3、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要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习惯就需要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营造好的环境氛围,但是要养成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 天。习惯养成后还需要重复一段时间加以巩固,使其稳定,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家长的引导、督促、鼓励以及学生本人的配合。

3.1 营造良好的氛围。习惯的形成与周围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高校是大学生四年成长的环境,四年的时间足够养成良好稳定的习惯。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决定了良好习惯的教育模式,学校的环境氛围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提出“做人第一,能力至上”的人才培养标准。开创以“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学生科研计划”、“大学生助教计划”、“大学生阅读经典计划”为培养手段的“四大计划”。[1]严抓“学风”、“教风”、“校风”三风建设,为学生营造了很好的学习、实践氛围,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使其成为道德健全,素质与能力兼备的人。

3.2 积累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在高校,辅导员承担着管理学生的主要工作,与学生接触紧密,对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较好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这要求辅导员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身教重于言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其次辅导员必须不断的学习提高,探索好的管理方法,积累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而教师除了授课以外,也要做好课堂管理,做到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

惯。

3.3 建立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高校需要建立行为规范的准

则去约束学生,如校园内不准喝酒、不准抽烟、不准打牌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提出了文明习惯“八要八不要”,让学生在按照这个准则去做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养成良好习惯,限制学生往不良习惯方向生就能以主人翁的精神主动的远离、排除、清除那些信息糟粕。还可以开展网络主题班会、网上投票、网上心理咨询活动、开通服务热线,这样在通过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同时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投身到网络环境净化上来。树立正确网络教育观念,增强网络教育的生命力。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多元化上,尤为明显的是大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上,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应放在教育引导上,教会学生判别事物的方法,既要正面引进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社会思潮,又不回避社会上、网络上传播的某些反面信息,包括社会和校园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用青年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些现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3.2 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促使网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在网络用户中广泛提倡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文明素养,加强对上网者自我约束。任何一个心理健康、正派文明、有社会公德意识的人都应该自觉抵制来自任何渠道的信息垃圾,并自觉维护网络信息的健康。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加快网络道德建设。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构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不能简单地搬用以往的伦理,而是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信息伦理。而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是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要求,但不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网络道德的建立发展要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要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他们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

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

除了推广网络行为规则、强化网络责任意识,自律是建立新的网络道德的重要保证。自律即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能够做到慎独,一般就能做到网上自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自律仅属于道德范畴,在网上外在的道德控制因素不存在了,进行自我道德约束就变的困难而又重要。因此,期待每一网络用户“自觉”地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恐怕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所以除了自律之外,还要强调他律。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学生网上道德行为规范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网上的言行;通过对学生网上行为的监控,发现违规行为及时查处;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促使网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