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集合概念与运算

高中数学集合概念与运算

高中数学集合概念与运算
高中数学集合概念与运算

第一讲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考点透视】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

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3.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x∈P},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

5.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B,则有A=?或A≠?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

【例题解析】

题型1.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

理解集合的概念,正确应用集合的性质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1.已知集合M={y|y=x 2

+1,x ∈

R},N={y|y=x +1,x ∈R},则M ∩N=( ) A .(0,1),(1,2) B .{(0,1),(1,2)}C .{y|y=1,或y=2} D .{y|y ≥1}

思路启迪:集合M 、N 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元素是实数y 而不是实数对(x,y),因此M 、

N 分别表示函数y=x 2

+1(x ∈R),y=x +1(x ∈R)的值域,求M ∩N 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

解:M={y|y=x 2

+1,x ∈R}={y|y ≥1}, N={y|y=x +1,x ∈R}={y|y ∈R}.

∴M ∩N={y|y ≥1}∩{y|y ∈R}={y|y ≥1},∴应选D .

点评:①本题求M ∩N ,经常发生解方程组2

1,1.y x y x ?=+?

=+?0,1,x y =??=?得 1,2.

x y =??=?或 从而选B 的错误,这是由于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 、N 的元素是数而不是点,因此M 、N 是数集而

不是点集.②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y=x2+1}、{y|y=x2+1,x∈R}、{(x,y)|y=x2+1,x ∈R},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

例2.若P={y|y=x2,x∈R},Q={y|y=x2+

1,x∈R},则P∩Q等于()

A.P B.Q C.

D.不知道

思路启迪:类似上题知P集合是y=x2(x∈R)的值域集合,同样Q集合是y= x2+1(x∈R)的值域集合,这样P∩Q意义就明确了.解:事实上,P、Q中的代表元素都是y,它们分别表示函数y=x2,y= x2+1的值域,由P={y|y≥0},Q={y|y≥1},知Q P,即P∩

Q=Q.∴应选B.

例3.若P={y|y=x2,x∈R},Q={(x,

y)|y=x2,x∈R},则必有()

A.P∩Q= B.P Q C.P=Q

D.P Q

思路启迪:有的同学一接触此题马上得到结论P=Q,这是由于他们仅仅看到两集合中的y=x2,x∈R相同,而没有注意到构成两个集

合的元素是不同的,P 集合是函数值域集合,

Q 集合是y=x 2

,x ∈R 上的点的集合,代表元素根本不是同一类事物.

解:正确解法应为: P 表示函数y=x 2

的值

域,Q 表示抛物线y=x 2

上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P ∩Q=?.∴应选A .

例4若}032|{}1|{2

2

=--===x x x B x x A ,,则B A ?= ( ) A .{3} B .{1} C .? D .{-1} 思路启迪:

{}{|1,1}{|1,3},1.A x x x B x x x A B ==-===-=∴?=- ,

解:应选D .

点评:解此类题应先确定已知集合. 题型2.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下面再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解以期强化对集合元素互异性的认识.

例5. 若A={2,4, a 3-2a 2

-a +7},B={1, a +1, a 2-2a +2,-1

2

(a 2-3a -8), a 3+a 2

+3a

+7},且A ∩B={2,5},则实数a 的值是

________.

解答启迪:∵A∩B={2,5},∴a3-2a2-a+7=5,由此求得a=2或a=〒1. A={2,4,5},集合B中的元素是什么,它是否满足元素的互异性,有待于进一步考查.

当a=1时,a2-2a+2=1,与元素的互异性

相违背,故应舍去a=1.

当a=-1时,B={1,0,5,2,4},与A∩B={2,5}相矛盾,故又舍去a=-1.

当a=2时,A={2,4,5},B={1,3,2,5,25},

此时A∩B={2,5},满足题设.

故a=2为所求.

例6.已知集合A={a,a+b, a+2b},

B={a,a c, a c2}.若A=B,则c的值是

______.

思路启迪:要解决c的求值问题,关键

是要有方程的数学思想,此题应根据相

等的两个集合元素完全相同及集合中元

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建立关系式.

解: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若a+b=a c且a+2b=a c2,消去b得:

a+a c 2-2

a c=0,

a=0时,集合B中的三元素均为零,和元

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a≠0.

∴c2-2c+1=0,即c=1,但c=1时,B

中的三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

(2)若a+b=a c2且a+2b=a c,消去b得:

2a c2-a c-a=0,

∵a≠0,∴2c2-c-1=0,即(c-1)(2c

+1)=0,又c≠1,故c=-1

2

点评:解决集合相等的问题易产生与互异性相矛盾的增解,这需要解题后进行检验和修正.

例7.已知集合A={x|x2-3x+

2=0},B={x|x2-a x+a-1=0},且A∪B=A,则a的值为______.

思路启迪:由A∪B=A B A

??而推出B有四

种可能,进而求出a的值.

解:∵ A∪B=A,,

B A

∴?

∵ A={1,2},∴ B=?或B={1}或B={2}或B={1,2}.

若B=?,则令△<0得a∈?;

若B={1},则令△=0得a=2,此时1是方

程的根;

若B={2},则令△=0得a=2,此时2不是

方程的根,∴a∈?;

若B={1,2}则令△>0得a∈R且a≠2,把x=1代入方程得a∈R,把x=2代入方程得a=3.综上a的值为2或3.

点评:本题不能直接写出B={1,a-1},因为a-1可能等于1,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另外还要考虑到集合B有可能是空集,还有可能是单元素集的情况.

题型3.要注意掌握好证明、判断两集合关系的方法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经常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应予以重视.反映集合与集合关系的一系列概念,都是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定义的.因此,在证明(判断)两集合的关系时,应回到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中去.

例8.设集合A={a|a=3n+2,n∈Z},集合

B={b|b=3k-1,k∈Z},则集合A、B的关系是________.

解:任设a∈A,则a=3n+2=3(n+1)-1(n∈Z),

∴ n∈Z,∴n+1∈Z.∴a∈B,故

?.①

A B

又任设 b∈B,则 b=3k-1=3(k-1)+

2(k∈Z),

∵ k∈Z,∴k-1∈Z.∴ b∈A,故

?

B A

由①、②知A=B.

点评:这里说明a∈B或b∈A的过程中,关键是先要变(或凑)出形式,然后再推理.例9若A、B、C为三个集合,C B B A?=?,则一定有()

A . C A?

B .A C?

C .C

A≠D . A=?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间关系的运算.

解:由A B B C

知,,

=

,故选A.

??∴??

A B B A B C A B C

例10.设集合{1,2}

?=的集合B

A B

A=,则满足{1,2,3}

的个数是( )

A . 1

B .3

C .4

D . 8

[考查目的] 本题考查了并集运算以及集合的子集个数问题,同时考查了等价转化思想.

解:{1,2}A =,{1,2,3}A B ?=,则集合B 中必含有元素3,即此题可转化为求集合{1,2}A =的子集个数问题,所以满足题目条件的集合B 共有2

24=个.故选C.

例11. 记关于x 的不等式01x a x -<+的解集为P ,不等式11x -≤的解集为Q . (I )若3a =,求P ;

(II )若Q P ?,求正数a 的取值范围. 思路启迪:先解不等式求得集合P 和Q .

解:(I )由301

x x -<+,得{}13P x x =-<<. (II ){}{}1102Q x x x x =-=≤≤≤.

由0a >,得{}1P x x a =-<<,又Q P ?,所以0a >, 即a 的取值范围是(2)+∞,.

题型4. 要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和特殊作用

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重要集合,它

不含任何元素,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

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显然,空集与任何集合的交集为空集,与任何集合的并集仍等于这个集合.当题设中隐含有空集参与的集合关系时,其特殊性很容易被忽视的,从而引发解题失误.

例12. 已知A={x|x 2

-3x +2=0},B={x|a x -2=0}且A ∪B=A ,则实数a 组成的集合C 是________.

解:由x 2

-3x +2=0得x=1或2.当x=1时,a =2,当x=2时,a =1.

这个结果是不完整的,上述解答只注意了B 为非空集合,实际上,B=?时,仍满足A ∪B=A ,当a =0时,B=?,符合题设,应补上,故正确答案为C={0,1,2}. 例13.已知集合{}|1A x x a =-≤,{}2

540B x x x =-+≥.若A B =?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思路启迪:先确定已知集合A 和B . 解:{}{}|111,A x x a x a x a =-=-≤≤≤+{}{}2

5404,1.B x x x x x x =-+=≤≥≥

14,1 1.2 3.a a x ∴+<->∴<<故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3),

. 例14. 已知集合A={x|x 2

+(m +2)x +1=0,x ∈R},若A ∩R *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思路启迪:从方程观点看,集合A 是关

于x 的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x 2

+(m +2)x +1=0的解集,而x=0不是方程的解,所以由A ∩R *=?可知该方程只有两个负根或无实数根,从而分别由判别式转化为关于m 的不等式,并解出m 的范围.

解:由A ∩R *

=?又方程x 2

+(m +2)x +1=0无零根,所以该方程只有两个负根或无实数根,

()()2

240,20,

m m ??=+-≥??-+

-4<0.解得m ≥0

或-4-4. 点评:此题容易发生的错误是由A ∩R *

=?只片面地推出方程只有两个负根(因为两根之积为1,因为方程无零根),而把A=?漏掉,因此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识别集合语言.

例15.已知集合A={x|x 2

-3x -10≤0},集合B={x|p +1≤x ≤2p -1}.若B A ,则实数p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由x 2

-3x -10≤0得-2≤x ≤5.

欲使B A ,只须213 3.215

p p p -≤+??-≤≤?

-≤?

∴ p 的取值范围是-3≤p ≤3.

上述解答忽略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即B=?时,符合题设.

应有:①当B≠?时,即p+1≤2p-1p

≥2.

由B A得:-2≤p+1且2p-1≤5.由

-3≤p≤3.∴ 2≤p≤3.

②当B=?时,即p+1>2p-1p<2.

由①、②得:p≤3.

点评:从以上解答应看到:解决有关A∩B=?、A∪B=?,A B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

题型5.要注意利用数形结合解集合问题集合问题大都比较抽象,解题时要

尽可能借助文氏图、数轴或直角坐标系

等工具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明

朗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

问题灵活直观地获解.

例16.设全集U={x|0

∩B={3},A∩C U B={1,5,7},C U A∩

C U B={9},则集合A、B是________.

思路启迪:本题用推理的方法求解不如

先画出文氏图,用填图的方法来得简捷,

由图不难看出.

解:A={1,3,5,7},B={2,3,4,6,8}.

例17.集合A={x|x2+5x-6≤0},B={x|x2+3x>0},求A∪B和A∩B.

解:∵ A={x|x2-5x-6≤0}={x|-6≤x≤1},

B={x|x2+3x>0}={x|x<-3,或x>0}.如

图所示,

∴ A∪B={x|-6≤x≤1}∪{x|x<-3,或

x>0}=R.

A∩B={x|-6≤x≤1}∩{x|x<-3,或

x>0}={x|-6≤x<-3,或0

点评:本题采用数轴表示法,根据数轴表示的范围,可直观、准确的写出问题的结果.例18.设A={x|-21},

B={x|x2+a x+b≤0},已知A∪B={x|x>

-2},A∩B={x|1

思路启迪:可在数轴上画出图形,利用

图形分析解答.

解:如图所示,设想集合B所表示的范围在数轴上移动,

显然当且仅当B覆盖住集合{x|-

1-2},且A

∩B={x|1

根据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关系,可

知-1与3是方程x2+a x+b=0的两根,

∴a=-(-1+3)=-2, b=(-1)〓3=-3.

点评:类似本题多个集合问题,借助于数轴上的区间图形表示进行处理,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会得到直观、明了的解题效果.【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设M={x|x2+x+2=0},a=lg(lg10),则{a}与M的关系是()

A、{a}=M

B、M

?{a} C、{a}≠?M

D、M?{a}

2.已知全集U=R,A={x|x-a|<2},B={x|x-1|

≥3},且A∩B=?,则a的取值范围是()

A、[0,2]

B、(-2,2)

C、(0,

2] D、(0,2)

3.已知集合M={x|x=a2-3a+2,a∈R},

N={x|x=b2-b,b∈R},则M,N的关系是()

A、M

?N B、M≠?N C、M=N

D、不确定

4.设集合A={x|x∈Z且-10≤x≤-1},B={x|x

∈Z,且|x|≤5},则A∪B中的元素个数是

()

A、11

B、10

C、

16 D、15

5.集合M={1,2,3,4,5}的子集是()

A、15

B、16

C、

31 D 、32

6 集合M ={x |x =42π+kx ,k ∈Z },N ={x |x =42

k ππ+,k ∈Z },则( )

A M =N

B M N

C M N

D M ∩N =?

7. 已知集合A={x|x 2

-4mx +2m +6=0,x

∈R},若A ∩R -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8. 命题甲:方程x 2

+mx +1=0有两个

相异负根;命题乙:方程4x 2

+4(m -2)x +1=0无实根,这两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求m 的取值范围.

9 已知集合A ={x |-2≤x ≤7},B ={x |m +1

A -3≤m ≤4

B -3

C 2

D 2

10.集合M={}2

20,x x x a x R +-=∈,且M ??≠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1

B. a ≤1

C. a ≥-1

D.a ≥1

11.满足{a ,b }U M={a ,b ,c ,d }的所有集合M 的个数是( ) A. 7 B. 6 C. 5 D. 4

12.若命题P :x ∈A B ,?P 是( ) A. x ?A B B. x ?A 或x ?B C. x ?A 且x ?B D. x ∈A B

13.已知集合M={2

a ,a }.P={-a ,2a -1};若card(M P)=3,则M P= ( ) A.{-1} B.{1} C.{0} D.{3}

14.设集合P={3,4,5}.Q={4,5,6,7}.

令P*Q=(){},,a b a p b Q ∈∈,则P*Q 中元素的个数是 ( )

A. 3

B. 7

C. 10

D. 12

二.填空题:

15.已知M={Z 24m |m ∈-},N={x|}N 23x ∈+,则M ∩

N=__________.

16.非空集合p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p ≠?{1,2,3,4,5},(2)若元素a ∈p ,则6-a ∈p ,

则集合p 个数是__________. 17.设A={1,2},B={x |x ?A }若用列举法表示,则集合B 是 . 18.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

{}2

,,1,,0b a a a b a ??=+????

,则2007

2008a

b +=

三.解答题:

19.设集合A={(x ,y)|y=a x+1},B={(x ,y)|y=|x|},若A ∩B 是单元素集合,求a 取值范围.

20.设A={x|x 2

+px+q=0}≠?,M={1,3,5,7,9},N={1,4,7,10},若A ∩M=?,A ∩N=A ,求p 、q 的值.

21.已知集合M={y|y=x 2

+1,x ∈R},

N={y|y=x+1,x ∈R},求M ∩N .

22.已知集合A={x|x 2

-3x+2=0},B={x|x 2

-mx+2=0},且A ∩B=B ,求实数m 范围.

23.已知全集U =R ,且{}{}2

2

120,450A x x x B x x x =--≤=-->,

求()()U

U

C A C B .

24.已知集合{}{}2

2

230,0A x x x B x x ax b =-->=++≤,

且{},34A B R A B x x =<≤ ,{},34A B R A B x x ==<≤ ,求a ,b 的值.

【参考答案】

1. C 2. A 3. C 4. C 5. D 6. C 解析 对M 将k 分成两类 k =2n 或

k =2n +1(n ∈Z ), M ={x |x =n π+4

π,n ∈Z }∪

{x |x =n π+43π,n ∈Z },

对N 将k 分成四类,k =4n 或

k =4n +1,k =4n +2,k =4n +3(n ∈Z ),

N ={x |x =n π+2

π,n ∈Z }∪{x |x =n π+4

3π,n ∈Z }

∪{x |x =n π+π,n ∈Z }∪{x |x =n π+45π,n ∈Z }

7.解:设全集U ={m|△=(-4m)2

-4(2m +6)≥0}={m|m ≤-1或m ≥32}.

若方程x 2

-4mx +2m +6=0的二根为x 1、x 2均非负,

1212

340,

226

m U x x m m x x m ∈?

?

+=≥?≥??=+?则

因此,{m|m ≥32}关于U 补集{m|m ≤-1}即为所求.

8.解:使命题甲成立的条件是:

2112

40,

2.0m m x x m ??=->?>?

+=-2}.

使命题乙成立的条件是:△2=16(m -2)2

-16<0,∴1<m <3.∴ 集合B={m|1

若命题甲、乙有且只有一个成立,则有: (1)m ∈A ∩C R B ,(2)m ∈C R A ∩B . 若为(1),则有:A ∩C R B={m|m>2}∩{m|m ≤1或m ≥3}={m|m ≥3};

若为(2),则有:B ∩C R A={m|1

综合(1)、(2)可知所求m 的取值范围是{m|1

9.D 解析 ∵A ∪B =A ,∴B ?A,又B ≠?,

??

?

??-<+≤--≥+12171221m m m m ,即2<m ≤4

10.C 11.D 12.B 13.D 14.B 二.填空题: 15. ?; 16. 7 ; 17. {,{1},{2},{1,2}}?; 18.-1.

高中数学函数概念

函数 1、 函数的概念 定义:一般地,给定非空数集A,B,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 ,使得A 中任一元素x ,都有B 中唯一确定的y 与之对应,那么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这个对应,叫做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x→y=f(x),x ∈A.集合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记为D,集合{y ∣y=f(x),x ∈A}叫做值域,记为C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三要素。一般书写为y=f(x),x ∈D.若省略定义域,则指使函数有意义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两个函数相同只需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已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次函数b ax x f +=)()0(≠a :定义域R, 值域R; 二次函数 c bx ax x f ++=2 )() 0(≠a :定义域R ,值域:当 2、 函数图象 定义:对于一个函数y=f(x),如果把其中的自变量x 视为直角坐标系上的某一点的横坐标,把对应的唯一的函数值y 视为此点的纵坐标,那么,这个函数y=f(x),无论x 取何值,都同时确定了一个点,由于x 的取值范围是无穷大,同样y 也有无穷个,表示的点也就有无穷个。这些点在平面上组成的图形就是此函数的图象,简称图象。 常数函数f(x)=1 一次函数f(x)=-3x+1 二次函数f(x)=2x 2+3x+1 反比例函数f(x)=1/x 3、定义域的求法 已知函数的解析式,若未加特殊说明,则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分式中的分母不为零; 偶次根式下的数或式大于等于零;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其定义域由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 定义域一般用集合或区间表示。 4、值域的求法 ①观察法 通过对函数定义域、性质的观察,结合函数的解析式,求得函数的值域。 例1求函数y=3+√(2-3x) 的值域。 ②反函数法 当函数的反函数存在时,则其反函数的定义域就是原函数的值域。 例2求函数y=(x+1)/(x+2)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10x+10-x)/(10x -10-x)的值域。 ③配方法 当所给函数是二次函数或可化为二次函数的复合函数时,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函数值域 例3:求函数y=√(-x 2+x+2)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2x -5+√15-4x 的值域. ④判别式法 若可化为关于某变量的二次方程的分式函数或无理函数,可用判别式法求函数的值域。 ⑤图象法 通过观察函数的图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到函数的值域。 例4求函数y=∣x+1∣+√(x-2) 2的值域。 ⑥换元法 以新变量代替函数式中的某些量,使函数转化为以新变量为自变量的函数形式,进而求出值域。 例5求函数y=x-3+√2x+1 的值域。 练习:求函数y=√x-1 –x 的值域。 ⑦不等式法 例6求函数y=(2x-1)/(x+1) (1≤x ≤2) 的值域。 5、复合函数 设y=f(u ),u=g(x ),当x 在u=g(x )的定义域Dg 中变化时,u=g(x )的值在y=f(u )的定义域D f 内变化,因此变量x 与y 之间通过变量u 形成的一种函数关系,记为:y=f(u)=f[g(x)]称为复合函数,其中x 称为自变量,u 为中间变量,y 为因变量(即函数)。 6、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图像法 7、分段函数: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的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它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函数定义域的并集,值域也是各段函数值域的并集. 分段函数经常使用图像法 8、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代入法 例1已知f(x)=x 2-1,求f(x+x 2) ②待定系数法 若已知函数为某种基本函数,可设出解析式的表达形式的一般式,再利用已知条件求出系数。 例2已知f(x)是一次函数,f(f(x))=4x+3,求f(x) ③换元法 ④特殊值法 例4已知函数)(x f 对于一切实数y x ,都有x y x y f y x f )12 ()()(++=-+成立,且0)1(=f 。 (1)求 )0(f 的值;(2)求)(x f 的解析式。 ⑤方程组法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3 函数? ?? ??>+-≤<+≤+=1,51 0,30 ,32x x x x x x y 的最大值是 。 4已知:x x x f 2)1(2 += +,求)(x f 。 6已知()3()26,f x f x x --=+求()f x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自燕山中学; 省溧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 、b 、c 、p 、q ……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省溧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 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 =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 的=R

最新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及公式大全

高一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必修1: 一、集合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 ?B 集合相等:若:,A B B A ??,则A B =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 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 记为U C A 5.集合12{,, ,}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 2∈D ,且x 1 < x 2 ①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三、二次函数y = ax 2 +bx + c (0a ≠)的性质 1、顶点坐标公式:??? ? ??--a b ac a b 44,22, 对称轴:a b x 2-=,最大(小)值:a b ac 442-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 四、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2)n m n m a a a -=÷,(3)( a m ) n = a m n (4)( a b ) n = a n ? b n (5) n n n b a b a =??? ??(6)a 0 = 1 ( a ≠0)(7)n n a a 1=- (8)m n m n a a =(9)m n m n a a 1=- 2、根式的性质 (1)()n n a a =. (2)当n 为奇数时,n n a a =; 当n 为偶数时,,0 ||,0 n n a a a a a a ≥?==?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点总结大全(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集合 123412n x A x B A B A B A n A ∈??? ?????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与元素()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自然语言描述、特征性质描述)、图示法、区间法子集:若 ,则,即是的子集。、若集合中有个元素,则集合的子集有个, 注关系集合集合与集合{}00(2-1)23,,,,.4/n A A A B C A B B C A C A B A B x B x A A B A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B B A A B ??????????? ???????????≠∈?????=???=∈∈?=??=??=???真子集有个。、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对于集合如果,且那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真子集:若且(即至少存在但),则是的真子集。集合相等:且 定义:且交集性质:,,,运算{}{},/()()()-()/()()()()()()U U U U U U U U A A B B A B A B A B x x A x B A A A A A A B B A A B A A B B A B A B Card A 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C A x x U x A A C A A C A A U C C A A C A B C A C B ????????????=∈∈???=??=?=???????????=+?=∈?=?=??==?=?,定义:或并集性质:,,,,, 定义:且补集性质:,,,, ()()()U U U C A B C A C B ????? ?? ?? ?? ?? ?????????? ???????? ?????????????????????? ??????????????????????=???????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把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叫做集合.

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1.1.1 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2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也可表示为 )两种。 如A={2,4,8,16},则4∈A ,8∈A ,32 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 )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请回答:已知a+b+c=m ,A={x|ax 2+bx+c=m},判断1与A 的关系。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 理解 ”、“?”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 与集合B 具有什么关系?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 A={正方形},B={四边形}. (4) A=?,B={0}. ∈?∈

高中数学定义大集合

数学定义 一.集合与函数 1. 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和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文氏图进行求解. 2.在应用条件时,易A忽略是空集的情况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 5.你知道“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6.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易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7.判断函数奇偶性时,易忽略检验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8.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和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标注该函数的定义域. 9.原函数在区间[-a,a]上单调递增,则一定存在反函数,且反函数也单调递增;但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此函数不一定单调.例如:. 10.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取值, 作差, 判正负)和导数法 11. 求函数单调性时,易错误地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添加符号“∪”和“或”;单调区间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表示. 12.求函数的值域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 参数的范围(恒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14.解对数函数问题时,你注意到真数与底数的限制条件了吗? (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字母底数还需讨论 15.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16.用换元法解题时易忽略换元前后的等价性,易忽略参数的范围。 17.“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转化时,你是否注意到:当时,“方程有解”不能转化为。若原题中没有指出是二次方程,二次函数或二次不等式,你是否考虑到二次项系数可能为的零的情形? 二.不等式 18.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等”. 19.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20.解分式不等式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根轴法”解整式(分式)不等式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21.解含参数不等式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的单调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22. 在求不等式的解集、定义域及值域时,其结果一定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不能用不等式表示. 23. 两个不等式相乘时,必须注意同向同正时才能相乘,即同向同正可乘;同时要注意“同号可倒”即a>b 三.数列

高中文科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中文科数学公式及知识点速记 一、函数、导数 1、函数的单调性 (1)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若0)(<'x f ,则)(x f 为减 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 ,都有)()(x f x f =-,则)(x f 是偶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的x ,都有)()(x f x f -=-,则)(x f 是奇函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3、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是曲线)(x f y =在))(,(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0x f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000x x x f y y -'=-. *二次函数: (1)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2)焦点的坐标为241(,)24b ac b a a -+- 4、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 C 0=;②1 ' )(-=n n nx x ; ③x x cos )(sin '=;④x x sin )(cos ' -=; ⑤a a a x x ln )(' =;⑥x x e e =' )(; ⑦a x x a ln 1)(log ' = ;⑧x x 1)(ln ' = 5、导数的运算法则 (1)' ' ' ()u v u v ±=±. (2)' ' ' ()uv u v uv =+. (3)'' '2 ()(0)u u v uv v v v -=≠. 6、会用导数求单调区间、极值、最值 7、求函数()y f x =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0f x '=.当()00f x '=时: (1)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大值; (2)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小值.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分数指数幂 (1)m n a =0,,a m n N *>∈,且1n >). (2)1m n m n a a - = = (0,,a m n N * >∈,且1n >). 根式的性质 (1)当n a =;

2020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概念公式大全 一、 三角函数 1、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 sin α= 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 r 。 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平方关系是:1cos sin 22=+αα, αα22sec 1=+tg ,αα22csc 1=+ctg ; 倒数关系是: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相除关系是:αααcos sin = tg ,α α αsin cos =ctg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如: =-)23sin(απαcos -,)215(απ -ctg =αtg , =-)3(απtg αtg -。 4、函数B x A y ++=)sin(?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 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 π 2= T ,频率是π ω 2= f ,相位是?ω+x ,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 )(2 Z k k x ∈+ =+π π?ω,凡是该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 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x y sin =的递增区间是?????? +-2222πππ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 ???? ++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 )(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 ? ?+ - 22 πππ πk k ,)(Z k ∈,ctgx y =的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Z k ∈。 6、=±)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 =±)cos(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μ = ±)(βαtg β αβ αtg tg tg tg ?±μ1 7、二倍角公式是:sin2α=ααcos sin 2? cos2α=αα2 2 sin cos -=1cos 22 -α=α2 sin 21- tg2α= α α 212tg tg -。 8、三倍角公式是:sin3α=αα3 sin 4sin 3- cos3α=ααcos 3cos 43 - 9、半角公式是:sin 2α=2cos 1α-± cos 2α=2 cos 1α +± tg 2α=α αcos 1cos 1+-±=ααsin cos 1-=ααcos 1sin +。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定义资料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 一、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元素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或数学表示。 2、集合的定义: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 3、准确认识集合的含义 (1):集合的概念是一种描述性说明,因为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这与 我们初中学过的点、直线等概念一样,都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述的. (2):集合含义中的“元素”所指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 的、触摸到的、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一些抽象的符号等,都可以看作“对象”,即集 合中的元素. 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常用数集的记法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 (2)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 A 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1)自然数集:N(2)正整数集:N*或N(3)整数集:Z(4)有理数集:Q (5)实数集:R 3、对∈和?的理解 (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 (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0是错误的. 题型一、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1)下列各组对象:①接近于0的数的全体;②比较小的正整数的全体;③平面上到 点a的距离等于1的点的全体;④正三角形的全体;⑤2的近似值的全体.其中能构成集 合的组数是(B) A.2B.3 C.4 D.5 [解析](1)“接近于0的数”“比较小的正整数”标准不明确,即元素不确定,所以①②不是集合.同样,“2的近似值”也不明确精确到什么程度,因此很难判定一个数,比如2是不是它的近似值,所以⑤也不是一个集合.③④能构成集合. [活学活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小明身高 1.78 m,则他应该是高个子的总体这一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B.所有大于0小于10的实数可以组成一个集合,该集合有9个元素 C.平面上到定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练习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课标I 卷文】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A 【解析】分析:利用集合的交集中元素的特征,结合题中所给的集合中的元素,求得集合中 的元素,最后求得结果. 详解:根据集合交集中元素的特征,可以求得 ,故选A. 2.【天津文】设集合{1,2,6},{2,4},{1,2,3,4}A B C ===,则()A B C =U I (A ){2}(B ){1,2,4}(C ){1,2,4,6}(D ){1,2,3,4,6}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得:{}(){}1,2,4,6,1,2,4A B A B C =∴=U U I .本题选择B 选项. 3.【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期末】已知集合{|1}P x x =<, {} 0Q x x =,则( ) A. P Q ? B. Q P ? C. P ? R C Q D. R C P Q ? 【答案】D 【解析】R C P =[1,)+∞∴ R C P Q ?,选D. 4.【浙江省嵊州市高三上期末】已知集合2 {|1}A x x =≤, {}21B =-,,则A B ?=( ) A. {}1 B. {}21-, C. {|11}x x -≤≤ D. {|211}x x x =--≤≤, 或 【答案】A 【解析】Q {} 2|1A x x =≤ {}=|11x x -≤≤, {}21B =-,, {}1A B ∴?=,故选A. 5.【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上期末】设集合{|22}A x x =+≤, [] 0,4B =,则()R C A B ?=( ) A. R B. {}0 C. {|,0}x x R x ∈≠ D. ?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加强思维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笔者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发现教师若能充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概念教学中恰当的把握好传授知识与增长能力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才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数学素养,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和掌握数学概念,促使其能运用数学概念灵活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概念认识掌握拓展应用 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任何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考察它的来龙去脉,我们能够发现它是合情合理的。而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是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因此,概念教学的环节应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括概念——明确概念——应用概念—— 形成认知。传统的教法教师经常包办到家,口若悬河,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课提不起兴趣,致使不少学生概念模糊,从而影响对数学内容的后续学习。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是

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如何搞好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呢? 一、让学生在亲自感知、体验教学中认识概念 学习一个新概念,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它的意义,作用。因此,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引入,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引入。我们着重谈一下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创设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亲自体验实践中形成数学概念。如在椭圆概念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小图钉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细线,将细线两端分别固定在图板上不同两点a 和b ,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提问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长等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长小于两定点之间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请同学总结,完善椭圆定义。这样的设计,不是教师机械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从而体验数学概念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上数学课兴趣,感受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由来,方便记忆。 二、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形成系统化,进一步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面角与空间角、映射与函数、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高中数学必修1、3、4、5知识点归纳与公式大全

必修1数学知识点 §1.1.1、集合 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 子集。记作B A ?.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 2个子集. §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1.2.1、函数的概念 1、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 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 ()A x x f y ∈=,.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 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 注意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格式: 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21x f x f -=… §1.3.2、奇偶性 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偶函数. 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 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n n ,1. 2、 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 当n 为偶数时,a a n n =. 3、 我们规定:

高一数学知识点归纳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完整版)高中数学学考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学考常用公式及结论 必修1: 一、集合 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 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 ?B 集合相等:若:,A B B A ??,则A B =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 U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 I 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 5.集合12{,,,}n a a a L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 2∈D ,且x 1 < x 2 ①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三、二次函数y = ax 2 +bx + c (0a ≠)的性质 1、顶点坐标公式:??? ? ??--a b ac a b 44,22, 对称轴:a b x 2-=,最大(小)值:a b ac 442-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子集 B A ? (或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 (1)A ?A (2)A ?? (3)若B A ?且B C ?,则A C ? (4)若B A ?且B A ?,则A B = A(B) 或B A 真子集 A ≠ ?B (或B ≠ ?A ) B A ?,且 B 中至 少有一元素不属于A (1)A ≠ ??(A 为非空子集) (2)若A B ≠ ?且B C ≠ ?,则 A C ≠ ? B A 集合 相等 A B = A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 于B ,B 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 (1)A ?B (2)B ?A A(B)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 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概念

课 题:1.1集合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 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 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 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 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 *或N +,如{}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 =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龙正中学05级高中数学公式总结 一、 函数 1、 若集合A 中有n )(N 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n 2,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n 。 二次函数c bx ax y ++=2 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a b x 2-=,顶点坐标是???? ??--a b ac a b 442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有三种形式,即(一般式) c bx ax x f ++=2 )(,(零点式))()()(21x x x x a x f -?-=和n m x a x f +-=2)()( (顶点式)。 二、 三角函数 1、 以角α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α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y x P ,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 ,则sin α=r y ,cos α=r x ,tg α=x y ,ctg α=y x ,sec α=x r ,csc α=y r 。 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中, 平方关系是:1cos sin 2 2=+αα,αα2 2 sec 1=+tg ,αα2 2 csc 1=+ctg ; 倒数关系是:1=?ααctg tg ,1csc sin =?αα,1sec cos =?αα; 相除关系是:αααcos sin = tg ,α α αsin cos =ctg 。 3、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4、 函数B x A y ++=)sin(?ω),(其中00>>ωA 的最大值是B A +,最小值是A B -,周期是ω π 2= T ,频率是 πω2= f ,相位是?ω+x ,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2 Z k k x ∈+=+π π?ω,凡是该图象与直线B y =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5、 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x y sin =的递增区间是?? ? ?? ?+ - 222 2πππ πk k ,)(Z k ∈,递减区间是?????? ++23222ππππk k ,)(Z k ∈;x y cos =的递增区间是[]πππk k 22, -)(Z k ∈,递减区间是[]πππ+k k 22,)(Z k ∈,tgx y =的递增区间是?? ? ? ? + -22 πππ πk k ,)(Z k ∈ 6、和角、差角公式:=±)sin(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 =±)cos(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 ±)(βαtg β αβ αtg tg tg tg ?±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