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经济学汇总

马克思经济学汇总

马克思经济学汇总
马克思经济学汇总

一、劳动价值论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货币的形成、发展和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商品的货币表现形式。

价格的影响因素:商品价值,市场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市场消费倾向,垄断。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的上下波动。

二、效用价值

效用价值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发展:第一阶段: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和充分的发挥。

1.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1640~1698)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

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

2.意大利经济学家F.加利亚尼(1728~1787)是最初提出主观效用价值观点的人之一。他

认为,价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稀少性决定。

第二阶段:效用价值论在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期处于踏步不前状态。产业革命的实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建立劳动价值论和以它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客观前提。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A.斯密和D.李嘉图在阐述劳动价值论过程中,对效用价值

论作了有力的批判。

2.在这一时期,尽管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英国的罗德戴尔伯爵(1759~1839)和法国的

J.-B.萨伊,仍然坚持效用价值观点,但他们并没有给这种理论增添新内容。

第三阶段:19世纪30年代后,,逐渐出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1.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1795~1852)是这一理论的直接先驱者之一。他在1833

年提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感受,不表示商品某种内在的性质;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以及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化,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他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这两个概念,而且暗示物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

2.与此同时,爱尔兰经济学家M.朗菲尔德(1802~1884)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认为,

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

3.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1810~1858)是边际效用论的主要先驱者。他在《论人类交换

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1854)中,重申了效用价值论,同时提出了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从而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阶段:边际效用价值论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初。

1.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

价值论。.

2.同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中提出了类似的理论;

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在其《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1874~1877)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这三人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们同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

第五阶段: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论的发展形成为两个支流,一是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一是以洛桑学派为代表的数理学派。

1.奥地利学派以门格尔和他的两个继承者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

2.洛桑学派以瓦尔拉斯和他的继承者V.帕累托为代表。杰文斯和洛桑学派一起通常被看作

数理经济学派的代表。(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新历史条件下,边际效用论者的矛头愈益指向马克思主义)

三、效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一般效用价值论的主要错误在于,将商品的价值混同于使用价值或物品效用,抹煞了商品价值范畴所固有的社会历史性质;将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混同于商品交换的基础,无视交换比例的确定有赖于不同使用价值中包含着某种共通物这一事实。

马克思在批判效用价值论的同时,对效用的性质及其经济意义作了科学的分析。他驳斥了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作用的说法。马克思指出,构成财富物质内容的、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物品有用性或效用法,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然而,“使用价值一旦由于现代生产关系而发生形态变化,或者它本身影响现代生产关系并使之发生形态变化,它就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411页)。马克思对效用的研究是从分析一定的经济结构得出的,而且随着他的整个理论分析的展开而逐步深入,成为他对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分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于效用的经济作用,马克思认为,它固然不能起价值的作用,但除此以外,它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和表现形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是资本流通过程的重要条件;使用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供给与需求调节市场价格的波动;社会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是决定商品市场价值的前提条件等。马克思的分析对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需求的性质、作用和运动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效用价值论的错误在于将商品的价值混同与使用价值或效用)

一、效用价值论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一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这个理论中的主观心理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以及对数学方法的运用等,仍被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所广泛采用。

二、效用价值论注重对人类福利和商品效用关系的研究,它探讨了使用价值的本质。商品效用是客观存在的,效用价值论通过以商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解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和表现形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是资本流通过程的重要条件;使用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供给与需求调节市场价格的波动;社会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是决定商品市场价值的前提条件等。)

三、效用价值论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为我们认识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提供了精确到研究工具。(序数论者)

四、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有许多相同之处,建立在西方效用价值论基础上的围观经济学深入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机制,这对我国当前探索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规定

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包括以下规定: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商品,劳动是决定不同使用价值交换比例的共同因素,决定

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商品限于物质商品且包含劳动,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点。

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和物质生产在流通

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

3.价值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关系。

6.价值的本质是物质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7.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在完善古典劳动价值论中起核心作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的枢纽。为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8.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来,把必要劳动和生育劳动分开来。

9.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本质条件。

10.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利润区分开来,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11.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总额等于生产价值总格、剩余价值总额等标志着以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12.于平均利润总额的证明,对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做了全面的解释,马克思吧剩余

价值作为利润的本质,利润又具体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分配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实质。

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矛盾:

1.与界定企业产权规则的矛盾。

2.与企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规律想矛盾。

3.与完善市场体系结构相矛盾。

4.与资产评估规则和商品价格运动规律相矛盾。

5.与按贡献分配原则相矛盾。

6.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规则相矛盾。

7.与中国参与对外开放的动力机制相矛盾。

8.与维护大多数人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安定相矛盾。

劳动价值论与现实矛盾的原因:

1.马克思分析的商品和对价值实体的最初归纳都不全面。

2.马克思把商品价值的本质与价值的形成要素等同。

3.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并不全面。

4.马克思对工资本质的规定并不准确。

5.马克思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并不客观。

6.马克思对剩余价值来源的分析在逻辑上有漏洞。

7.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与事实不符。

8.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缺乏自然资源价值流通的分析。

9.马克思对价值转型理论的证明缺乏现实的依据。

10.马克思关于纯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静止的、孤立的观点。

11.马克思论证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但他把借贷资本作为非职能资本、把货币作

为社会财富的一种虚耗,是用自然经济观点对待商品经济,认识不到货币也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生产要素。

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1.为加深对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

2.有助于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发展规模经济。

3.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

4.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新的生产方式及行业的解释意义。

效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区别

价值定义不同

在效用价值论看来:对某些像是否有意义或者用处就是价值。

用新古典的话说就是:“认为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去掉修饰语就是:价值是感觉和评价。加修饰语就是,“人对物的”

如:论谈劳动或者机器是否创造“价值”(对某对像是否有意义的行为),不管创不创造,都在效用价值论的范围之内。

效用价值论,与我们思维中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是相同的。

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去掉修饰语就是“价值是劳动。”加修饰语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那么什么是商品?劳动价值论者,给出的答案是,必须要用于交换的?怎么才能用于交换?前提条件就是具有“使用价值”(效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很大程度上就描述了货币与人的关系。

从劳动价论的定义来看,“利润”或者“剩余价值”,它不是生产的“财富的剩余量”,而是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劳动相互交换过程中(这种交换过程就是消费,也就是说消费者必须是商品货币化劳动力的控制者)被资本家抽取的可供支配的“商品货币化劳动力”。

如果认为这种货币与人的关系价值是计量财富的,那么就会推出如下矛盾:

当一个超级富人是一个慈善家,当他大量购买穷人的衣物时,也就是兑现价值的时候,我们发社会根本没有这么可供兑换的衣物,衣物会涨价。

一般来说富人不可能穿成千上万个人穿的衣服、吃成千上万个人吃的,住成千上万个人的房子。富人与穷人价值量的差距,在实物消耗上差距并有像价值量表现出来的那么巨大。但富人的名牌衣服、名牌用品,及其附带物,在生产经销的过程中是直接或间接的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的。

就名牌衣服而言可能与普通衣服,在直接生产的过程中可能劳动力消耗并没有多大差距,但是名牌物附带很多行业的劳动力消耗,如宣传、经销上的劳动力消耗等。显然价值不是具体的计量财物的,而是计量抽像的商品货币化的劳动力的

对“创造的理解不同”

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争论的焦点是对“创造”的理解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的主体,只有人的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的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的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观。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

对“价值和源泉”的理解不同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因此得出结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财富的效用(使用价值),因此得出结论:生产三要素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争论的焦点是对“价值”和“源泉”的理解问题。由于对价值概念理解不同,对价值源泉的看法就必然不同。众所周知,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作为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的。生产力二因素(人力和物力)决定商品二因素:一是物的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的因素,来源于人的劳动。自然资源与人的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源泉。“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资源与劳动一样,也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因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稀缺的自然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金、银、铜、铁矿等)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资源、劳动、商品、价值关系如下:自然资源+人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

价值的来源不同: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得出结论:资本带来利润,土地带来地租,都是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剥削。萨伊的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因此得出结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并不存在剥削。这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剥削”的理解问题。有人认为,价值论是分配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生产要素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有人认为,价值论与分配论无关,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证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事实证明,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劳动创造价值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理论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为了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土地是稀缺资源,参与价值形成,不能无偿使用,因此也要参与分配。如果分配公平(合情、合理、合法),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不必谈论剥削问题;如果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就肯定有剥削问题。剥削就是利用经济、政治特权,侵犯劳动人民的利益,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该结合实际具体分析。

历史渊源不同:

从两种价值论的历史渊源来看,劳动价值论产生在先,效用价值论产生在后。

主要观点不同:

从两种价值论主要观点来看,劳动价值论显然是从供给方分析的,认为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一种客观价值论。而效用价值论是从主观方面分析的,它认为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边际效用决定价格,是一种主观价值论。

适用性不同:

从两种价值论的适用性分析,劳动价值论显然只适用分析小生产者居于主要地位的劳动产品交换,适用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下。而效用价值论在它假定成立时,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一切商品。

目的不同:

从两种价值论的目的来看,劳动价值论显然是一种革命学说,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服务的。而效用价值论显然可以起到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统治的作用,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有更好的理论解释分析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作用:为推翻资本主义服务。

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或价格,是因为对消费者有效用。效用就是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感到满足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评价。消费者从消费商品中得到的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边际效用决定价格。边际效用大的价格高,边际效用低的价格低。

作用:从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来看,它能够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西方效用价值的四个矛盾:即商品价值需要精确计量与效用不可精确计量的矛盾;商品价值反应生产成本与效用不反应生产成本的矛盾;商品价值转移与效用不转移的矛盾;商品价值在生产交换中决定与效用在消费中决定的矛盾。效用价值论不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论。

两种价值论的分歧:a.劳动价值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效用价值论是人与物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b.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决定过程是一个寻找社会关系调节中心的社会过程,而效用价值的决定过程实际是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而调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

两种价值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A.劳动价值论,用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度量社会财富,由此来说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面对劳动的生产关系。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中,一部分人因占用生产资料而占用他人的劳动成果。由此说明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B.效用论,回避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仅从物对人的满足程度来度量社会财富,因此,不能说明人们面对劳动的社会关系,无法说明社会结构。然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需要回避的问题。因此,效用价值理论自然的成为了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理论。

两种价值理论的联系(相同)

:1.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的研究对象都是商品的价值。

2.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对商品使用对商价值的源泉认识是

相同的。

3. 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对商品的价格认识也有相同之处。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商

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效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原始价值是由生产

商品的费用决定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求曲线与需

求曲线相交,决定商品的均衡价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共性: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十六世纪开始产生、发展,到十九四十年代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占据主要地位。

2.二者所立足的经济形式都是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关系。③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就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得基础,就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内在得、本质得、必然得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得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得性质与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得要求;根本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得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二重性(马克思政经得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就是通过交换满足她人需要,体现商品得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得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得基础。生产资料得价值就是借助生产者得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得二因素就是由生产商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得. ⑥生产商品得劳动,一方面就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就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得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得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商品得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量。②价值得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得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数量.简单商品经济得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④商品得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同类商品得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得。⑤复杂劳动创造得价值量等于倍加得或自乘得简单劳动创造得价值量 4,商品得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得关系(二)★ ①商品得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得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就是单位时间生产得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得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得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就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得 ③商品得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得本质与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因为金银得天然特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垄断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脱节,加之缺乏有效的短期分析工具,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面对挑战,政治经济学界作出了两种反应。 一种是消极的,即要么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理论需求和中国经济学蓬勃发展的事实视而不见,对该范式自身的缺陷不去正视,固守传统不变;要么在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沿袭旧制,再加上一些当代资本主义的描述性材料,而在社会主义部分引入一个简写本的西方经济学(其蓝本大多数是新古典综合派)。后一种做法无疑漠视了一个理论范式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另一种是积极的,即清除传统理论中的教条主义影响,以《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中国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为理论源泉,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紧迫的理论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创造了宽松的学术环境,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冲击,但一个挣脱了教条主义束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正展示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概念、范畴体系和分析方法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也是一个理论范式自我完善的要点所在。在概念和范畴体系方面,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所有制、所有权、劳动、劳动力、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资本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概念之争,以求澄清概念,使讨论能在共同的基础上展开;其二,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该范式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在分析方法方面的发展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中的方法论地位。虽然任何一本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宣称自己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两大研究方法,但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它们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在,教条主义被逐步清除,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其二,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具有短期分析意义,有的学者试图为该范式的工具箱中增加一些新的分析方法。 多方面努力的成果被初步整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理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性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早期关于价值规律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的探讨做了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并把这两个主题拓展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主题。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凝结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科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理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列宁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创始人,斯大林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创立的。马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开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有自己的聚焦点和研究题域,借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而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西方经济学,都是错误的。 一、西方经济学聚焦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聚焦劳动解放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聚焦点是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聚焦劳动解放,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学。双方聚焦点上的这种差别,使其具有明显的互补效应。 资源配置的主要研究维度是稀缺性和最大化问题,这是贯穿西方经济学的一条轴心和主线。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尽管学派林立、各种观点和见解异彩纷呈,但是,各派西方经济学都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我们的定义视经济学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学”。 既然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那么,经济学就必然具有价值中性、即非价值性或非目的性的“中立”特征。对此,罗宾斯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因此,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 这里隐含的逻辑前提是目的本身既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又是为全体人类所共同认可的。因而,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经济学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来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困扰着人类的根本问题。因为,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要素相对于欲望本身来说则是稀缺的,因而,经济学就始终以这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首要任务。 至于这些宝贵的资源会为什么人所“幸运”地获得和为谁带来更多的财富,这在他们看来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次要问题,只要交给市场自由竞争来处理就行了。市场竞争是一种建基于机会公平之上的合理竞争,它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法则,能够确保筛选的结果是“胜者必优、汰者必劣”。可见,西方经济学在把资源配置确定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时,是以秉持“市场经济体制完美论”这一逻辑假设为自己的前提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物质资料生产上运用的产物。它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体现的关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阶级的经济学相对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是近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革命实践的产物,并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个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物质资料生产的范围,规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狭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哲学思想,提出了经济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包括: 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辩证法,因而又称唯物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提示经济过程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 3、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在理论的逻辑结构中再现现实经济运动的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 经济学理论的价值 众做周知,大家现在所谈论的“经济”,其含义已经演变为如何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比如我们研究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各微观经济主体在既定资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学习宏观经济学,则是探究经济波动原因、国民经济增长和政府作用的问题。 从这种含义出发,我们可以推断,微观经济学一定是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到一定程度、出现物质资料对于人口规模相对匮乏的社会阶段。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则一定与市场机制失效、经济衰退相联系,因为只有当微观经济理论中“看不见的手”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时,才会促使人们转而研究对经济衰退和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对策进行分析的新理论。事实与推断确实是相符的。所以微观、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相应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知的结果。 一.新制度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问题,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十分明确,就是“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为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和历史一样,其本身都是人类社会在矛盾中运动发展的结果。制度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自身去寻找,而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去寻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特定的社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解决形式,则决定了特定的制度的性质和特征。马克思本人就十分重视制度的研究,不过他对制度的定义与新制度学派有所差异。马克思更多的是从生产关系的基本范畴,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意义上来研究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新制度学派强调的制度分析、结构分析方法,包括权力分析、利益集团分析、规范分析等。尽管如此,二者的分析视角本质是相同的,并且有着趋近的趋势:近几年来,新制度学派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心和关注。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因素出发和新制度学派从制度因素出发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 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曲折,并呈现明显的陈旧化特征。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此,必须在继承与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与新方法,形成新范式,努力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键词: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继承;创新发展;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9-0008-05 当前,在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西方经济学日益流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并呈现明显的陈旧化特征。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明显脱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轨道,另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生产 方式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类社会新的历史时代和经济学新

的历史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在继承与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不断扩展新视野,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范式,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以《资本论》为主要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科学性与局限性。其科学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方法论;建立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一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的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其局限性表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据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形式的具体结论,其中一些结论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与新特征。克服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必须要走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路。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就必须摈弃“苏联范式”,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实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是劳动 二重性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问题,混淆了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因而无法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了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殖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根据劳动二重性理论,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转化为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象劳动能使价值增殖的资本。这就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涵义 摘要:把马克思的经济学与狭义和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区分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起点。马克思的经济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经济学是指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最初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亦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同构建的科学的经济理论体系。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确定性的理论范式相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还处于探索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概念;涵义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1-0010-06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仅来自其追随者们的不同理解、争论和批评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就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国内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这种状况不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需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体系,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外延、内涵、形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阐述笔者的初步研究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外延 从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看,有的是指马克思个人的经济学说,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的经济学说。仅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概念的外延或涵盖范围来说,学术界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话,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不仅仅是由马克思一个人创立的,而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谈到,他们两个人经常进行经济思想的交流与探讨。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恩格斯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因此,马克思通过书信一再表示对恩格斯的感激之情,谈到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他就不可能写成《资本论》。毫无疑问,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形成过程中,也包含着恩格斯的贡献。 恩格斯不止一次谈到他和马克思的关系。1885年,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他谈到这部著作阐述的世界观,主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学和政治学 1.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 2.政治经济学一词17世纪初出现,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 3.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庸俗——代表人物: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特点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在继承古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1)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2)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支配制约作用。生产关系的含义: 1)狭义的: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广义的: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马克思政治经学侧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2)原因: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要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际,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三、社会注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统一又有差异 A.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B.差异面:1)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生产关系时由于马克思没有责任和不需要去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而是重在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2)而社会注意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拓宽,应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1,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政策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某些有积极作用的经验与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受、意见以及建议 感受: 上了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后,我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科,知识的覆盖范围很大,甚至包括了宇宙的起源。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并且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很多知识很难做到通俗易懂,还有很多知识和概念比较难以记忆,思路比较难以理清。在这门课结束之后,我想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只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已,在老师负责且耐心的讲解之下,我还是明白了其中的某些方面,并且都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了更多的了解。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让我接触到了更多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知识,让我的思维更开阔了。我认为,如果可以,这是一门我值得更深入研究的学科。 意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很理论的一门课,因此,上课难免枯燥。希望老师能把课上的更有意思一点,提高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程度,相信这样,上课的气氛会更好,也便于同学们更好吸收学到的知识。 建议: 建议老师课堂形式更丰富一点,让知识不再枯燥。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三)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价值,价值的本质是 A.商品的交换价值 B.商品的效用 C.商品的个别价值 D.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2.社会保障体系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组成,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或核心部分是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 3.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这是由于 A.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B.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C.两者的源泉不同 D.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4.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反映的是 A.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B.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C.职能资本家和非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D.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5.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是 A.生产资料 B.社会消费资料 C.个人消费品 D.积累资料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 6.把预付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 C.资本投入的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 D.资本投入的不同领域资本周转的不同速度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 7.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途径是A.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B.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C.增强国有企业的影响力D.增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