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概说

第一章 概说

第一章 概说
第一章 概说

第一章闽南方言概说

第一节闽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一、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就是汉语的地方分支,是汉语历史发展的结果。

目前分为七大方言:

1.官话方言:称北方方言

华北、东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2.吴方言:也叫江浙话;

3.赣方言;

4.客家方言;

5.湘方言;

6.粤方言;

7.闽方言。

·而闽南方言是闽方言的一个片

闽方言另有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四个片。

二、闽南方言的分布及代表

(一)闽南方言的分布

·闽南方言是一种跨地区、跨省界、跨国界的汉语方言。它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

·主要通行于福建闽南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台湾和海南的绝大部分汉族地区,以及福建东、中、北部、浙江东南部、江西东北部、广西中南部和江苏、四川的一些地区。此外,闽南方言还流行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社区和华侨华人足迹遍及的世界其他许多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范围内能说闽南方言的人约有六七千万。

·目前学术界所说的闽南方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流行于上述地区的闽南方言。狭义的闽南方言,只包括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的闽南方言。

(二)闽南方言的代表

·在上述各地的闽南方言中,泉州话、厦门话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1.泉州话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

·这是由泉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的。泉州是闽南地区开发最早的地区,不仅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早在唐朝,泉州的刺桐港已闻名于世。

·到了宋元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两大贸易港口。

·泉州话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成为闽南方言的权威,对其他地方的闽南方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后来厦门话的地位取代泉州话

·到了清代,随着厦门港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的兴起,厦门逐渐成为闽南地区对

外贸易的中心,厦门话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因此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就是它终于取代泉州话而成为闽南方言的代表。

·事实上,厦门方言是近代才产生,后来才独立出来的。

·厦门原来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岛上的居民所说的方言应属同安话的一个土语。

·自明末郑成功以厦门作为收复台湾的基地以后,这个小岛的人口大量增加,及至19世纪中叶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的规模才得以迅速扩大,人口才得到迅速的发展。

·厦门话是介于泉州漳州之间的一个土语,有“半漳半泉厦门腔”的说法。它是不能与有着悠久历史的泉州方言同日而语的。

·泉州方言一直以来都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泉州人于清代编写的《汇音妙悟》一直是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和南音仍以泉州音为标准音。

三、闽南方言的形成及流播

(一)闽南方言的形成

·福建最早称为闽,据说那时有七个土著部落,所以又称“七闽”。

福建全部

七闽广东东部潮梅一带

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

·公元前334年,越王族入闽定居闽中一带,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形成闽越族。

·秦末,闽越王族领袖率兵北上中原地区参加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长达8年,深受中原汉语的影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设立闽越国,历时92年。

·公元前110年,闽越王反汉,被汉灭

亡。汉王朝将闽越族百姓迁居江淮一带。

·秦汉时期,闽越人北迁同时,秦军大量入闽,定居于今粤东和闽南一带,秦军带来的上古汉语终于战胜了闽越语言,发展成最早的闽南方言。

·后来闽南还发生了多次汉人入闽的浪潮,带来了南北朝时期的吴语和唐宋时期的北方方言等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汉语方言,不断地丰富了闽南方言,成为闽南方言发展的流。

(二)闽南方言的流播

闽南方言的流播经历了以下几条路线

1.南下

·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是最早形成的。潮州方言到了元明时代才真正独立出来。

·唐末五代之后,大批泉州人移居潮州,对稳定潮州话的闽南方言系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北宋时期,泉州人大量迁往潮州的同时,也大量迁往漳州和广东东部。

·至南宋,闽南人又向更南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东南转移。

2.北上

·两宋时期的闽南人多沿海往南开拓,明清之后则是沿海往北谋生。

·向闽东、莆仙沿海移民。

·再往北移居浙南。在浙南定居的闽南人,有些又向北迁移到江苏宜兴等地。

·此外,也有小批量沿山路到闽北以及江西、四川的一些地方。

3.东进

·闽南人尤其是泉州人开发台湾的历史十分悠久。

·唐代以来,泉州渔民已经把澎湖和台湾岛作为停泊处。据记载,南宋时期澎湖隶属晋江县(泉州)。当时台湾与澎湖的汉人通行的就是泉州方言。

·近代以来,闽南人向台湾移民从未停过。最著名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17世纪初,漳州人颜思齐与泉州南安石井人郑芝龙先后进驻台湾,积极招纳沿海人民赴台参加开发工作。

第二次是17世纪中叶,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而后又大量从泉州及漳州移民加强政治经济建设。

·经过中古的泉州移民和近代的这两次大迁移,闽南方言终于成为台湾岛内的通用语。

4.出洋

·唐以前就有闽南人出海。唐以来,闽

南人出国渐多,五代时远航海外经商的更多。宋代闽南商人已遍及东南亚,并北及朝鲜,南达阿拉伯帝国。

·近代以来移居印尼、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的闽南人更是成倍成批增长。

·在港、澳,闽南人占有相当的比例。

·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也都有闽南人的足迹。

·此外,广东潮州等地的人民也把这些地方的闽南方言传播到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方。

四、闽南方言的内部差异

1.差异较小,可以通话无阻。

·闽南地区和台湾的闽南方言,其内部的一致性较大,基本上可以通话无阻。

·台湾的闽南方言有泉州腔和漳州腔之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口音日渐混杂。这也是台湾闽南方言与厦门方言较为接近的缘故。

2.有明显的差异,通话有一定的困难

·广东潮汕地区的闽南方言在两宋时期就从闽南本土分化出去,尽管当时的闽南方言已定型。

·后来,潮汕一直隶属于广东,其方言又受粤、客方言影响,因此跟闽台闽南方言有明显的差异,彼此间通话有一定的困难。

3.差异很大,通话困难

·雷州半岛的闽南方言受周边粤方言的影响,跟闽台两省的闽南方言的差异就更大一些,通话困难。

·海南省流行的闽南方言更是受到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它跟闽台闽南方言有很大的差异,彼此无法通话。

·浙江温州地区的闽南方言因闽南人占少数,周围大多是说吴语的温州人,受吴语影响较大,它跟闽台两省的闽南方言也差异较大,通话也有困难。

·潮汕跟雷州、海南的闽南方言通话也不容易。

·至于其他地区的闽南方言,跟闽台两省的闽南方言差异程度各有不同。

·流传于海外各地的闽南方言,得看它是来自哪个闽南语区的,它跟哪个地区的闽南方言的方音特点比较接近而定。

五、闽南方言的地位及其作用

·闽南方言是最重要的汉语方言之一。

·无论是其研究价值还是实际使用价值都是巨大的。

·闽南方言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

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

·无论您在国内或国外的闽南语区生活或工作,闽南语都将给您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意想不到的回报。

·如果您是在非闽南语区生活或工作,闽南语同样能为您从事旅游、商贸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意想不到的回报。

第二节闽南方言的主要特点

闽南方言有“古汉语的活化石”之美誉。

一、语音的特点

(一)声母

1.仅有14个

笔排 ‘破坡b(m)婆模

t 底道t‘踢土l( )南力

ts 资查ts‘创唱s 散商

k 干古k‘看缺 ( ) 共验

h 晓后 魏闲

2.几则小笑话

a.“冯经理出差走了”

闽南某贸易公司采购员小王

北方某公司洽谈订货事宜。

“冯经理”“洪经理”

·闽南话没有[f]声母,普通话的f声母在闽南话读成[h]声母。

类似的误会:

“我分了”“我昏了”

“发生一件事”“花生一件事”

“公费买的”“工会买的”

b.“主力”变成“阻力”

闽南人国家足球队推荐运动员

“这可是我们队里的阻力啊!”

“这么好的运动员怎么成为队里的阻力?”

·闽南话里没有翘舌音声母,只有舌尖音声母。

类似的笑话还有:

大志-大字征兵-增兵

推迟-推辞鱼翅-鱼刺

失恋-思恋商业-桑叶

热坏了-乐坏了入口-路口

c.“姓牛的”变成“姓刘的”

3.特点

闽南方言的声母与上古音系很接近。

上古音声母

没有轻唇音f

没有卷舌音zh、ch、sh、r( 、 ‘、

、 )

没有舌面前音j、q、x( 、 ‘、 )

普通话闽南话

、 、 、 、 ‘

、 、 、 ‘、 没有

没有 、 、h

(二)韵母

普通话韵母分类总表

闽南话韵母: 80多个

[开尾韵]

巴疤覇 铺乌粗靠

河锣桃 体例世

你基气 女妇有取

台使知 草厚交

爹遮车社 烧招桥摇

收蛀树油

拖破磨沙纸 买卖街花 胃威气

超娇巧 乖歪怪

鼻音尾韵]

呣梅姆 55 耽贪南暗

淹林心啉 岩尖签潜检

毯赚案 品囡津信

豌拳喷分 连展现

选泛宣

砖酸算黄 帆江讲人 唐莽封

量梁枪箱英 a 橙□

良将商相凉 a 风

[鼻化韵]

骂篮三敢衫 芋误可傲

奶 镰鞭篇绵天

乃 耐 □ 33

件拼京名 麻肝弹伞 官 梅煤闲关 羊

猫饿□ 33 □ 33

[塞尾韵]

答纳杂合压 立集习入

i 夹接业协贴

达察扎杀踢

一乙直食七 i 烈节砌匹

滑掘骨屈 u 法劣绝发

角确目六 复博托驳

默悉特德 略曲弱

踏盒鸭 □ 4

索薄 搁

芽麦隔 剃椅滴铁

托 ‘ 4 ‘ 4

□ 4□ 4 额页拆食

借着药石 落

活泼辣热 狭八拔

挖血刮 悄

默 物 ‘ 13

□ 4 寞

咩 捏闪□ 4

嗐 □ 4

□ 4(无牙者咬东西)

□ 4(大口咬 )

□ 4 □

4(剧烈摇晃)

闽南方言的韵母接近中古音。

简于声,必繁于韵。

北方话南方话

声繁韵简声简韵繁

几个突出的特点:

1.干吗“下半夜来聊天”:

没有撮口呼

深夜,老李沉浸梦乡。

急促的电铃声突然响起。

“谁呀?”

“我,志雄啊!”

“老刘,出什么事了?”

“没事,来坐坐聊聊天。”

“聊天?什么时间不可以,干吗深更半夜来?”

“唉,你忘了,那天电话上,你不是叫我下半夜来吗?”

原来,几天前:

“上半夜我比较忙,要来嘛,最好下半夜才来。”

老李是闽南人:

“上半月”、“下半月”

“上半夜”、“下半夜”

·可见,闽南话是没有撮口呼韵母

ü、üe、üan、ün

i、ie、ian、in

白云-白银趣味-气味

圆场-延长不学-布鞋

2.鼻子并没有毛病

·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鼻化韵多。

如 骂篮 、 老脑、 奶、 鞭天 等等。

是不是闽南人的鼻子有什么毛病,或者老感冒?

其实,闽南人发元音能鼻口同时发音。

广告文案写作教案

第一章广告文案写作概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广告文案的定义、特点,广告文案写作与相关学科的 区别,掌握广告文案写作人员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广告文案的定义、特点、创造力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广告文案写作 一、广告文案的定义 广告文案,是指广告作品的语言文字部分。在平面广告中,广告文案是指广告作品中的文字部分。在广播电视广告中,广告文案是指人物的有声语言和字幕。 二、广告文案写作 广告文案写作,是广告文案创作的过程。英文是copywriting。而copy一词还有“复印、拷贝”的含义。这样,容易被人误解成是一种抄写的工作,或者“文案”的写作。事实上,文案写作远不止是用流畅的句子把产品描述出来那么简单,而是对创意和表现创意方法的永无止境的追求。 第二节广告文案写作的特点与作用 一、广告文案写作的本质特点——效益性 美国著名的撰稿人罗瑟·瑞夫斯曾指出:“广告人就像设计师一样,必须把握和指引自己的才华。一个广告攻势并不是某个人的自我表现。它实际上是一种工具,有实用目的,是和公众最彻底的沟通,是广告内容最大限度的表现。这就是广告的真正艺术。”从这意义上讲,广告文案写作本质的特点就是要讲求效益性。 二、广告文案写作的地位和作用 广告中的一句话,可能成为社会的流行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动社会文化的变迁。 第三节广告文案写作的相关学科 一、广告文案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1、写作目的性不同。文学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独具的表达方式,使形势本身的创造为文学写 作的重要目的之一。让读者陶醉在对文学形式的审美过程之中,是文学写作者的写作意义之一。广告文案写作不应该产生游离或凌驾于广告运动目的的文本形式。只是传达广告信息、获得与目标消费者沟通的、能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和购买愿望的文本形式,才符合广告文案写作目的。 2、写作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不同。区别于文学写作,广告文案写作首先注重的不是如何表达 撰稿人的思想、体现撰稿人的才情,而是如何运用才情将信息处理、表达得更准确、更完美、更有吸引力。写作者的主体性为客体表现服务,主体风格为了客体的目标而存在。 文学表现手段运用的不同。为加强文案的吸引力,诱导受众读完整个文案,广告文案写作往往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而与文学写作不同的是,在广告文案写作中,文学语言、文学笔法、文学句式的运用,只是为了让受众在文学的氛围里得到感染,并对产品产生感激之情和购买欲望。文学的表达,在这里只是广告作品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 二、广告文案写作与新闻写作的区别 1、真实性要求的区别。新闻写作与广告文案写作都要求真实。但是,两者对于真实性的要 求在范围、尺度、对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广告文案写作的真实是信息内容的真实,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文库

关键字:视点新华社新华栏目社会深度报道新闻事件发展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华社刊物“新华视点”和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例,来探询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深度报道的定义,并简略说明西方及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作用,接着以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为例说明怎样进行深度报道,重点论述“新华视点”在深度报道上的探索,并辅以《南方周末》说明深度报道对报纸的重要影响力,最后找出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华视点南方周末挖掘栏目 深度报道的定义,与深度报道发展过程。 A , 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学。《新闻学简明词典》在希望新闻术语短篇的条目介绍中表述如下:“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竞争的产物。西方报纸面对新闻媒介“后起之秀”:广播,电视能新兴媒介“快”的优势,特别是电视传媒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报纸只有采取新的对策与之竞争。当时报界的一些编辑,记者认为,报纸只有充实内容,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能吸引受众,战胜广播,电视的有效途径。这一措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一段时间内,广播以快取胜,报纸以深度报道取胜。这样深度报道成了报纸和广播电视竞争的手段,也成了报纸的优势所在。 B,在我过,深度报道也被认为是报纸的最突出优点,深度报道在我国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实深度报道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就有自数较多,夹叙夹议的长篇新闻和对目一类事件,经过分析后进行的综合报道。在1921年周恩来同志在深度报道在西方报纸上流行之处,就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就是要把一个新闻事件的前前后后都搞清楚并进行报道。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开始深化,各种社会现象(物价上涨,经商成风,知识贬值)十分急促地呼唤着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辩功能。这样,一批紧握时代脉搏,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忧患意识的媒体和新闻记者开始了对深度报道新的探索,试图用深度报道来回答社会和人民的困惑。当时有名的报道:《人民日报》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经济日报》的《写在四十年大庆前夕》,《中国静报》的《大学毕业成长追踪记》,新华社的《关于物价的通信》和《水,水,水》,这些深度报道的突出特点,是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反映,而且充满了对社会的全新认识。 1986年,中国新闻界最高奖“全国好新闻奖”设立了“深度报道奖”,标志着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得到了主流单位的认同和认可。从此,深度报道在中国开始了边探索边发展的道路。同时,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深度报道,1968年9月24日美国CBC推出“60分钟”栏目宣告电视深度报道繁荣的到来,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繁荣则始自1994年中国电视台推出的“焦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学习笔记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1.1语法的内容 1.1.1词法与句法 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科学。研究词形变化的部分称为词法(Morphology),如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都属于词法范畴。研究句子结构的部分称为句法(Syntax),如句子的成分、语序、句子种类等,都属于句法范畴。这两部分虽各有不同内容,中间的关系却非常紧密。在谈词法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句法,在句法中也有很多部分与词法有关。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又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对学习是不利的。 1.1.2 语法与词汇 语法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与词汇是密不可分的。语法指遣词造句的规律,但它离不幵词汇。语法体现在词汇中,而词汇受语法的制约。语法好比是骨架,而词汇好比是血肉,两者也是枝与叶的关系。要形成有机的躯体和繁茂的枝叶,必须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在英语入门阶段,主要学词汇,也学少量语法。等词汇积累到一定水平,例如巳掌握三四千词,则有必要多学一些语法。头一遍可学一套简明语法。等词汇积累到6,000至8,000时,可以学一本比较大型的语法。学语法可以帮助更快地积累词汇和掌握词汇,提髙语言学习的自觉性。不论是加强语言理解力或使用的能力,语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把语法和词汇交叉学习,经过多次反复,才可更深入掌握语言。学词汇大体上是加强感性认识,学语法则是提高理性认识。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这本语法的特点是对词汇给予充分的重视,脱离了丰富的词汇,语法会是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学到有血有肉生动的语言。 1.2词类 1.2.1词类 英语中的词可根据词义、句法作用和形式特征,分为 十大类,称为词类(Parts of Speech),它们是: 名词Noun (n,) 人或事物的名称girl, history 代词Pronoun (pron.) 代替名词、数词等they, many 数词Nuineral (num.) 表示数目或颖序nine, third 形容词Adjective (adj,) 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brave, small 动词Verb (v.) 表示动作或状态hear, know 副词Adverb (adv.) 表示动作恃征或性状特征nicely, very 冠词Article (art.) 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其意义a(n), the 介词Preposition (prep. ) 用在名词、代词前说明与別的词的关系for,from 连词Conjunction (conj,) 用来连接词与词或旬与句and, if 感叹词Interjection (inter上) 表示说话时的感情或n气oh, ah 在这十种词类中,前六种可以在句子中独立担任成分。如名词可用作主语、宾语等,动词可用作谓语等,称为实意词(Notional Words)。介词、连词、冠词都不能独立在句子中担任任何成分,称为虚词(Form Words)。感叹词一般不构成句子的成分,可以看作特殊的一类。除了这十大类之外,还有表示肯定与否定的yes和no,还有不定式前的小品词(Particle) to。实意词大多数在句子中都重读,只有助动词、情态动词和动词be以及人称代词等在某些情况下弱读,而虚词一般都不重读。 1.2.2限定词 关于词类的区分,大多数语法学家都按上述分法。但有一些英国语法学家把一些词归在一起,称为限定词(Determiners),主要指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 词义的词, 1> 冠词a,an,the; 2>物主代词my,your,his等; 用作定语的某些不定代词,如some,any,many,little,few,both,each等; 用作定语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等,如this,what,whose,whatever等。 而美国语言学家不作这种区分,用作定语的代词他们干脆称为形容词,如: This is Helen’s room.(代词) This room is mine. (形容词) You can have either of them. (代词) You can have either one.(形容词) 这样处理在字典中也比较方便。但从实用角度看,统统称为代词也未尝不可。代词也可用作定语,在本书中基本不作过细的区分,只在必要的地方点一点。 1.2.3分清词类至关重要 要学好英语,第一件事就是分清词类。每学一个词都要知道它属于哪个词类,是名词还是动词,这样区分至关重要。各种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知道一个词属于哪个词类,才能正确使用它。同时还应弄清各个句子成分应由哪类词来担任,例如: 主语、宾语多由名词担任: 剧本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作主语) The success of the play has been a great encouragement to him. 她祝他成功。(作宾语) She wished him (success). 谓语一般由动词担任: 试验成功了。(作谓语) The experiment has succeeded. 定语常由形容词担任: 他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作定语) He is a successful writer. 状语多由副词担任: 他工作很顺利。(作状语) He worked successfully.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不分清词类就寸步难行。 1.2.4同一个词可用作多种词类 同一个词只用作一个词类的情况是相对较少的,多数词都可兼作不同词类,例如: after可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形容词: 做事后诸葛亮是容易的。(作介词) 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你走之后我将把这消息告诉他们。(作连词) I will tell them the news after you leave. —会儿之后有人敲他的门。(作副词) A moment after there was a knock at his door. 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对它熟悉起来。(作形容词) In after years l became familiar with it. double可用作形容词、动词、名词和副词: 他那天再次干了双份工作。(作形容词) He again did double work that day. 由于天气不好,蔬菜的价格翻了一番。(作动词) The price of vegetables has been doubled because of the weather. 简和汤姆赛赢了混合双打。(作名词) Jane and Tom won the mixed doubles.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

潍坊学院教案

讲稿 第四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与选材要求 深度报道的报道目的是“求是”,而“实事”是手段。如何以客观报道手法准确传递出事理,是深度报道的基本报道要求和报道技巧。有学者分析以调查性报道闻名的《60分钟》时,说:“从主持人的演播室介绍、解说词的补充说明、提问的巧妙设置,再到各式人物的采访,再到节目最后的评论,《60分钟》基本上不把主观的意见和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整体的态度印象,不影响观众自身的理解和判断。但观点往往隐藏在镜头与画面的精心编辑、典型画面及细节的突出和放大,主持人的巧妙设问及提问顺序中。”《60分钟》的这种报道风格就是中国新闻界一直强调的用事实说话报道原则。所谓用事实说话,就是报道类作品是通过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的。用事实说话原则应用于深度报道中,要特别注意事实和事理的关系,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从业人员深深感到,在深度报道中,“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互相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 本章探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如何实现事实与事理的结合,尤其要关注以论断、结论、观点或公式、定律、定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与以具体形象和样貌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象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1) 深度报道采写过程往往也是记者逐渐确定观点的过程,当记者提笔撰写新闻稿的时候,头脑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立场和态度,但为了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观点的给出强调缘事论理、水到渠成,这就要求:首先,记者使用的客观事实能够支撑起主观观点;其次,记者在报道中可以夹叙夹议,但在用事实说理过程中,要尽可能以中立的面貌出现,避免主观色彩过浓;第三,语言表达层面,记者的爱憎情感通过客观抒情和客观议论给出,把握好客观表达和主观表达的分寸。 一、事实与事理间的因果关系判断,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新闻报道类作品以叙述事实来达到发表现点的目的,为了说明事理,首先要处理好叙述要素的逻辑层次。任何叙述都是由物质对象、运动状态、时间、空间、原因、结果六个要素构成。因为“物质对象包括人和物;运动状态指的是特定的物质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活动形态。而物质对象及其运动状态又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又总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结果”。叙述六要素也恰恰是新闻报道类作品的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影响等。当新闻报道要运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时候,原因和结果这对要素就特别值得注意了。尤其在深度报道中,事实与事理的关系通常是因果关系,用事实来证明事理,或者用事理来证明事实。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联系,无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在微观世界,都没有无缘无故产生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一切事物也都必然地会造成一定的结果。科学发现的重要特征就是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爱因斯坦曾感慨:“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精确的选题使之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脉络的意义中。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求是”。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尽管它的核心读者是精英教育传播,但是它自动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直击许多民生问题。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它总是能在最快时间 找到社会危害性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并且能够不留余地地去为民 众说话,去抨击。它和其他媒体纸业的深度报道不同的是,它关注的不 仅仅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官民问题等等,而是更加侧重政府的决策对国 家、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官场的冲突,政府 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心和利益格局,城乡人民生活的就业状态, 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问题。例如2012年9月13日那一期 的调查版面刊登的《殁于贫困》---三个地震亡童和他们的寨子这篇文章, 可以清楚地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非常具有特色。在当今的媒体业频 繁出现新闻碎片化的现象下,《南方周末》的选题总能恰到时候的温暖 到你的心。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围绕着贫困者的多灾多难愈发地显示出国 家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下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就像这篇深度报道 所说的那样,“三名幼童在一场震级是汶川地震的两千八百一十八分之 一的地震中罹难,只是因为灾难对贫困者更残忍一些。”在我们国家发 生地震灾害过后,往往在报纸杂志或网页上看到的是歌颂干部士兵的奉 献精神,或者灾难带给人民有多大的伤害等等,很少有媒体会从地震对 于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堪一击的伤害有多深,而《南方周末》做到了,它 独特的选题角度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二、观点精辟独到,以独特的视角深挖故事背后所被人忽视的内容,转 移舆论焦点,让人对那件事情予以重新思考。《南方周末》厚重的新闻 素材,信息质量好,而且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的受众需求。在2012年9 月20日这期的头版专题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 观点独特这个特点。这个专题是围绕着新兴话题“裸商”对社会造成的 影响。首先留意到它的标题《裸商》---在国内赚钱,去国外安家。简洁 易懂的标题让人一看就明白到“裸商”的意思,并且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这篇深度报道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富豪聚会新话题”---“裸着是为了 安全”---“财富让我们多了一种选择”---“钱如何出去”。单从小标题 可以看出这个报道是由浅到深,敢说真话,敢探讨根源性问题。这篇报 道有点颠覆了人们平日对“裸商”的看法,在大家的眼中,那些政府官 员或巨商总是把财富和家人送出国外,然后继续一个人分着国内人们的 劳动成果。但是《南方周末》这篇深度报道却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写出了

北语09年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内部资料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概说

主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辅导一 内容: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的新学期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开始进入紧张学习的准备没有, 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 按照我们这门课程的实施计划,第一周大家应该完成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概说》。 下面给同学们概括和总结这一章的内容,以便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由于本门课程没有教材,只有课件,所以基于此种考虑我把辅导材料写得详细,就是尽量提供给同学们一个详尽的知识体系,如果同学们觉得太多,可以自己把条条框框总结出来。如果同学们对我此种考虑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课程论坛中给我留言,谢谢!) 第一章为《序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概说》,一共五节。 一、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 二、母语教学语法与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区别 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特点 1、语法的实用性 2、语法的规范性 3、语法的稳定性 4、语法的可接受性 5、语法规范的细化 6、注重习得研究 四、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 五、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阶段 1.初级阶段语法教学:形式语法模式 2.中级阶段语法教学:语义语法模式 3.高级阶段语法教学:语用功能语法模式 我们本门课程既有知识的介绍,又有能力的培养。但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讲语法知识时不是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不是讲纯本体意义上的语法,而是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而选择我们的语法项目,同时还要讲该语法项目的教学方法。讲教学方法时也不是单纯讲教学方法,而是把语法知识融入其中。 一.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 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无论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关于二者的不同,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先生曾就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作过很好的论述:教学语法是教学用的语法,目的是致语法的用;分类不要求严格,以说明用途为主;例子力求翔实,本身就是学习的材料;对象是语法学习者,学习条件不尽相同。理论语法是供语言学研究的语法,目的是明语法的理;分类要有概括性和排他性;以最少而足够的例子说明类别;对象是语言研究者,学习兴趣比较一致。 教学语法又叫“学校语法”,是根据教学需求而制定的语法体系,其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法规则,并将所学到的语法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去,重点在于语法功能的描述,应具有实用性、可读性和易学性,为了适应教学需求,教学语法有时应该是规定性的。而理论语法又叫“专家语法”,其目的是要建构一个完美的语法体系,自然要注重理论的概括和概念的准确。作为研究性的语法,理论语法要确保理论性和系统性;二者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但总体上具有指导和促进的关系。理论语法是教学语法的基础,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发展水平;教学

广告文案复习资料1

第一章广告文案 1、广告文案指广告作品的全部,它不但包括语言文字部分,还包括图画等。即文案:a广告中的语言文字b创意+语言文字。广告创意:表达广告主题的构思。广告以创意为重点,以策划为中心。创意是说什么,怎么说。广告文案的市场取向:产品促销力、形象塑造力。史戴平——文案是广告的核心。言语的性质:任意性、线条性、约定性。言语的特性:言语的信息性、言语的理据性、言语的情感性。广告文案的审美效应:格调美、形象美、意境美、谐趣美、韵律美 第二章立足点、创作原则和要求 文案主题的确定(主题先行,主题的单一性) (一)据目标消费群体来考虑,广告或营销的起点不是产品,而是消费者的需求 (二)品价值分析:(1)产品价值: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及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某种利益或好处;(2)产品利益就是文案主题的来源;(3)产品价值网:有产品特征所形成的各种产品价值(4)产品的价值来源于产品的特征 (三)立意坐标法(确定广告主题的有效方法) 1、立意坐标; 2、产品特征若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就形成了产品利益 1、广告文案的立足点在于:为沟通物性和人性寻找巧妙的语言表述。 2、广告文案的创作原则:真实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原创性原则、关联性原则(与产品的关联性、与消费者的关联性、与竞争者的关联性)、震撼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适合文化语境、符合整体构思、应合媒体特性)。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简明扼要、打动人心、通俗易懂。 第三章广告文案的构思和思维激发 一、广告文案的诉求方式有三种类型: 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好产品、好广告、好广告语 (1)类型:情感诉求、理性诉求、情理结合 (2)理性诉求:通过介绍产品本身的信息来说服消费者(重事实,重依据,重说理论证)(3)情感诉求:通过描述消费者使用产品的生活情景来说服消费者。 在描述的生活情境中,体现的就是消费者的生活欲望(或需求) 产品:新产品:理性消费者:理性:成人 旧产品:感性感性:妇女 说服消费者的2种途径:中心路径(理性)边缘路径(感性) 二、广告诉求路线:先理性后感性 三、广告创意:物性+人性;产品:物性:物质需求;人性:人的思想感情;广告的作用:把相同的产品做出差异;增加差异化的途径:增加人性的内涵差异带来竞争力。 产品人性内涵来源于消费者的生活,就是消费者在精神伤的追求 广告创意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人性内涵的处理上 四、如何将情与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加合、融合。 第四章广告文案标题和标语的写作 (一)标题的作用:1、吸引受众:基本原则:用受众所知道的东西;2、突出主题(注意力);3、促使联想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像叫“国庆不能只是黄金周”,估计也是受到我们这个策划的启发。

《汉语语法学》教案

《汉语语法学》教案 第一章语法概说 本章学习重点:第二节第四节 第一节语法与语法系统 在这一节中应理解掌握以下要点: 1、“语法”的定义和两种含义。 2、语法学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 3、“语法体系”的两种含义。 1、“语法”的界定及含义。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素构成词,词组合成短语,短语构成句子等等,这其中都蕴藏着语法规则。 汉语语法其实就是汉语各级语法单位的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的总和。所谓“构成”规则,是从大往小看,考察某一个语法单位是怎么构成的,有什么样的规律。比如分析合成词内部的结构规则、短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复句内部的结构规则等等。所谓“组合”规则是由小往大看,考察语法单位的组合情况。比如语素+语素→合成词;词+词→短语;单句+单句→复句等等。所以,构成规则和组合规则其实是相同事实的两个不同着眼点。比如,假如A语法单位由a1、a2所构成,那么,以A为出发点,考察A如何由a1、a2所构成,这就是探讨的A的构成规则;反之,以a1或a2为出发点,考察a1和a2如何组成A,这就是探讨的a1与a2 之间的组合规则。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又称语法事实。另一个是指语法学说,即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所以客观的语法规律与语法学说不是一回事,所有的语言都有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却不一定有自己的语法学。而判断一种语法学说、一种语法观点的正误优劣,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符合客观的语法规律。 2、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研究词的构造和变化规则,句法研究短语、句子、句群的结构规律和类型。所以有人通俗地称:“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是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 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表格 2:《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二、报道角度 《南方周末》的头版新闻对事件的报道不会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会深度挖掘造成该时间或现象的各方面原因,这就使得《南方周末》报道角度的选取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将以《南方周末》2010.04.01期的头版新闻“十四封贺信与一次矿难”为例,分析其报道角度。 这篇报道记者没有站在与矿难相关的任何一方进行报道,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带领读者走进矿难现场,重新经历了矿难前后的一件件事情。 首先是援救情况,记者对援救情况的了解是多方面的。第一,记者描述了当时现场的援救情况——无一人升井;第二,记者就以往经验,解释了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没有救出一个人——透水事故的特殊性;第三,记者描述了施工队——红旗队的救援情况;第四,记者描写了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进行排水救援,但效果不佳;第五,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分析了救援的情况;第六,记者采访了受困者的家属,他们很镇定且态度扔很乐观,可是他们的揣测却与专家的分析不同。 通过多方面对救援情况的描写,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矿难的严重性和救援进展的情况。对矿难这样敏感的话题,读者难免会怀疑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隐瞒。多方面的报道,不需要记者多说,读者自会选择相信。 其次,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报道,记者同样从多方面分析,没有将事故的责任推给政

广告文案课后习题

PART 1:每章思考习题 导论:与时俱进的广告文案之道 广告文案写作的专业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社会高速发展,旧的产品更新换代,新兴产品层出不穷,那么作为一家企业或个体要推销自己的产品,如何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便要求广告文案撰写人员在以一定的文字功底基础之上,从企业产品针对的目标消费者出发了解他们潜在和显在的各种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层面的,特别是在商品同质化的环境中,如果不在广告文案中把自己的品牌与消费者心中的某种心理需要恰当的联系起来,那么,这个产品的服务和商品就不具备任何吸引力。我们知道,一部优秀的广告中的文案部分绝对不是缀余的,那是企划、创意的灵魂,是一部成功广告的精华所在,因此,作为一个广告文案作者,他必须具备广告的策略思考能力和创意表现能力,然后才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他需要把自己的写作建立在对商品的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用专业的眼光,创新,独一无二的手法表现出商品独有的个性,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创作文案。因此,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可以改行成广告文案人员。这便是广告文案写作的专业所在。 第一章:广告文案的类型 别管书上怎么说,依你的逻辑给广告文案分类,并从中理出你的思考模式。 答:与教科书不同的思考模式,我的分类方法是从传播途径角度、媒体类型和目标受众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 1.按传播途径分类: A. 纸质广告:如报纸、杂志、宣传单、海报、信件等。 B.电子类型:a. 音频——广播广告 b. 视频——电视广告、LED、地铁(或公交车)移动电视、网络广告 2.按媒体类型分类: A. 电视广告:a. 一般电视广告 b.新闻形式广告 c. 电视剧中揉进品牌元素 B.广播广告 C. 报纸、杂志广告 D. 户外广告:路牌、霓虹灯、灯箱、建筑物墙体等 F.互联网广告:视频、音频、浮标等。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时间:2011-01-20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上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

现代汉语语法复习提纲资料

第一章语法概说详 一、语法的两种定义 1)语法: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2)语法(学):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二、普遍语法的特点 1.抽象性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则却是有限的,从成千上万的个别的句 法结构中可以归纳出一些语法规则来。(联合关系/动宾关系)各种语法规则的聚合就形成了语法。语法最基本的特征是抽象性。 弟弟妹妹/北京上海/ 吃饭/上课/打球/看戏 2.生成性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的合法的句子,这就表现为语法无限的生成性。其生成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词语跟词语发生横向的结构关系,这就叫做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决定了句法结构的类型,如公式归纳: 囡囡/吃//饭了。主谓(述宾) 聚合关系:可以互相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如果相同,他们就形成了某种类聚,这就叫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决定了语法单位的功能类型。如汉语的词类划分。 囡囡/吃//饭了。主谓(述宾) 3.递归性各种语法结构的关系是有限的,但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 限的使用这些有限的规则,从而使句法结构复杂化。如偏正结构套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套述宾结构。递归性保证了句法结构的变化无穷,保证了有限的句法结构能够游刃有余的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思想。递归性保证了句法结构的变化无穷,保证了有限的句法结构能够游刃有余的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思想。 叔叔来了——叔叔的叔叔来了—— 4.系统性语法是一个严密的立体的开放的系统网络。 所谓严密,是指系统内部互相制约,要受到一定规则的支配,不可以随心所欲;所谓立体,是指于法系统包括了句法结构、语法意义、语言运用这三个交叉的不同平面。 所谓开放,是指语法系统是发展变化的,一直在不断的自我完善,旧的成分逐渐被 淘汰,新的因素在不断产生。(尔何知?——你知道什么?)语法系统内部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有孙系统,形成一个网络。 5.民族性语言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社会属性的集中表性就是民族性。认为汉语根本没有语法,完全依靠意合关系就可以把词与词组合起来表达意思,这不符合事实,是有害的。这是带着有色眼镜看汉语的产物,以为汉语不依赖于形态变化就没有语法。汉语不是没有语法,汉语知识语法比较隐蔽罢了。要发现他,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理论和方法。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深度报道研究(一)

深度报道研究(一) 摘要]新闻深度报道作为新兴的新闻写作格式,近年来在国内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特别是传统的平面媒体如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等都将深度报道作为其对抗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法宝”。而有关深度报道的研究则从未间断。本论文将着重探讨深度报道的发展历程、现状、国际化背景下的深度报道现状以及国内深度报道运用较为成功的典范。关键词]新闻写作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新闻故事化 Abstract]:Reportingnewsindepthisanewlyemergingnewsconcept.Inrecentyers,academiaandnewsdomainofd omesticarepayingmuchattentiontoit,especially,thetraditionalplanemediassuchassouthweekly,sout hperonweekly,chinayoungandsoontakeitasatalismantoopposetelevisionandnetandotherselectron media.Butthestndyofitnavenotbeinterrapted.Thepaperwilldiscussemphaticallythedevelopedproce ssofit,andthepresentsituationinthebackgroundofinterational,thesuccessfulexamplsapplieditininte rnal. Keywords]:newswritten;newsreport;reportsindepth;storyreporting 深度报道是一种符合受众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新闻报道的理念,而不仅是一种报道方法和形式。因而要从自身的特点——宏观性、指导性的角度更好的把握这种新的报道思维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其优势。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格式,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比如在有的媒体称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核心报道”等等,不一而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一般的报道复杂。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源自美国 新闻深度报道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写作理论,后来传到英、法、日等国家,其在指导新闻实践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理论正式传入中国,对促进我国新闻业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初叶,客观报道理论以其独有的优势,在美国新闻报道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客观报道理论所确立的客观、迅速、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的报道原则,成了西方新闻界(特别是美国新闻界)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但众所周知,客观报道理论只要求记者和新闻界客观地报道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并不允许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述,这就造成了记者主题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他们往往只能就事论事地浅层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能将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与其他事件的联系深入地告诉受众。结果,许多重大新闻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等)发生后,许多受众感到惊慌失措。他们纷纷指责报社和通讯社,批评他们“仅仅满足于允许那些驻外记者们报道确确实实发生的事”,而“不希望对事件的解释”。这个问题引起了新闻界的深思。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明确地对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地、全面地和理智地报道,并将它们置入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前后联系之中。”“委员会还要求记者去分析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后果和社会影响。”①这就是说,要求记者跳出客观报道理论设置的清规戒律,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深入地分析事实,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所包含的意义和所产生的影响。解释性新闻、新闻分析等深度报道形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深度报道发展现状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对深度报道的关注与切望——“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以来,东西方的新闻理论界均对深度报道做出深入的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