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解析版)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解析版)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解析版)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解析版)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选择题

1.奶奶在小商贩那里买到一个银手镯,小红认为它可能是假的,准备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索中的()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2.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描述石蜡物理性质的是()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小军对一支红蜡烛未做验证就做出如下判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有油腻感 B.难溶于水 C.密度比水大D.硬度大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5.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B.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C.均匀地被烧黑 D.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6.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小丽得出如下结论:①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③燃烧时发光、放热;④燃烧时发生了物理变化.错误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A.比水大B.比水小C.与水一样大D.无法判断

8.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了()

A.蜡烛中含有水 B.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

C.可能是空气中的水,不足以证明什么 D.可能都正确,但还要有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9.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受热时从顶部开始逐渐熔化成液态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C.火焰分成三层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0.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石蜡性质的是()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填空题

1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

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选填a或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______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

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

12.把某种金属用铁制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性质有:

(1)硬度______(填“较大”或“较小”);(2)密度比水的______(填“大”或“小”);

(3)颜色______.

13.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该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这是因为______.

一、选择题

14.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15.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以下三种成分的含量有较大差别的是()

A.氢气、氧气、氮气 B.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

C.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D.水蒸气、氧气、氢气

16.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A.盛空气的熄灭 B.盛呼出气体的熄灭 C.都熄灭D.都不熄灭

17.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

①将饮水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充满呼出的气体;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

④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C.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复燃 D.空气可以支持物质的燃烧

19.将燃着的火柴分别插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变旺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D.a无现象、b熄灭

20.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能较快地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①空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④氧气.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21.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图,则该

操作说明该气体是()

A.极易溶于水B.不易溶于水

C.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22.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先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D.氧气

23.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呼出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中只有氧气 B.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完全相同

C.减少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气体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二、填空题

24.为了测定教室中空气中的成分,化学教师让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提前收集一瓶教室中的空气,以备上课实验时用.小明从实验室中拿了一只空集气瓶,带进教室,敞口放置了一会儿,盖上了玻璃片.

(1)你认为小明的收集方法正确吗?______.

(2)请你叙述正确的收集方法______.

(3)用生活中的日用品代替集气瓶来收集教室内的空气,你的方法是______.

2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外壁有______(填写现象),为什么______?

26.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若要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可用______的方法进行检验,若______为氧气,______为二氧化碳,______为空气.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奶奶在小商贩那里买到一个银手镯,小红认为它可能是假的,准备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索中的()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做出结论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假设,故选项错误.

B、“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故选项正确.

C、“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观察,故选项错误.

D、“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而不是做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描述石蜡物理性质的是()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故A正确;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A.【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3.小军对一支红蜡烛未做验证就做出如下判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有油腻感 B.难溶于水 C.密度比水大D.硬度大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用手触摸红蜡烛,有油腻感;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难溶于水,浮在水面上,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手触摸红蜡烛,有油腻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不溶于水,说明蜡烛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难溶于水,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蜡烛较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是石蜡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解答】解:蜡烛燃烧是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蜡烛燃烧的产物,要熟练掌握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和生成物.

5.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放置在内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B.放置在焰心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C.均匀地被烧黑 D.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放置在外焰的部分被烧黑最明显.

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石蜡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6.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小丽得出如下结论:①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③燃烧时发光、放热;④燃烧时发生了物理变化.错误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石蜡燃烧,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②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③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④石蜡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④说法错误.

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石蜡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A.比水大B.比水小C.与水一样大D.无法判断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石蜡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8.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了()

A.蜡烛中含有水 B.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

C.可能是空气中的水,不足以证明什么 D.可能都正确,但还要有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题意,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蒸气解答;

【解答】解: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蒸气.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受热时从顶部开始逐渐熔化成液态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

C.火焰分成三层 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发出黄色的火焰,蜡烛刚熄灭时,灯芯上产生一缕白烟,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蜡烛燃烧,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层最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时,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时,蜡烛顶端受热熔成液态,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0.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石蜡性质的是()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属于石蜡性质,故A正确;

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性质,属于石蜡性质,故D正确.

故选AD.【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填空题

1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

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选填a或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外焰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

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蜡烛能浮在水面上,比较蜡烛和水的密度;

(2)根据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分析;

(3)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以及白烟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1)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由于温度越高,火柴梗易被炭化.所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由题意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小;(2)a,外焰;(3)水雾,浑浊,水和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的了解,如果学生了解石蜡的成分,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就能正确解答.

12.把某种金属用铁制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性质有:

(1)硬度较小(填“较大”或“较小”);(2)密度比水的小(填“大”或“小”);(3)颜色银白色.【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1)由于题目中指出该金属可以用铁制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说明硬度较小;

(2)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去分析;

(3)从题目中:“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考虑.

【解答】解:(1)由于题目中指出该金属可以用铁制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说明硬度较小;故答案为:较小;

(2)从题目中:“浮在水面上”可知该金属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小;

(3)从题目中:“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可知该金属是银白色的;故答案为:银白色.

故答案为:(1)较小;(2)小;(3)银白色.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从信息中获取信息,并结合自己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该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复燃,这是因为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根据白烟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由于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所以熄灭后,有白烟从灯芯飘出,用火柴迅速点燃,火能顺着该物质将蜡烛点燃.

答案:蜡烛复燃;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点评】知道蜡烛的火焰的分层情况,并能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根据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断.

一、选择题

14.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即可作答,氧气有助燃作用,所以能让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解答】解:氧气有助燃作用,所以能让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A、水蒸气不支持燃烧,故错;

B、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错;

C、空气中虽然有氧气,但因为含量低,不能让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故错;

D、氧气有助燃作用,故正确.

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氧气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5.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以下三种成分的含量有较大差别的是()

A.氢气、氧气、氮气 B.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C.氧气、氮气、二氧化碳D.水蒸气、氧气、氢气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氧气的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呼吸过程进行分析,人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

【解答】解:

A、空气中的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空气中不含氢气,故A错误;

B、人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加,故正确;

C、空气中的氮气不参与呼吸作用,故C错误;

D、空气中不含氢气,故D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呼出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成分的比较,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呼吸作用的实质以及空气中的气体成分进行.

16.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A.盛空气的熄灭 B.盛呼出气体的熄灭C.都熄灭D.都不熄灭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空气与水.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盛呼出气体的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盛呼出气体的熄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盛呼出气体的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两个收集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盛呼出气体的熄灭,盛空气的正常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顺序为()

①将饮水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充满呼出的气体;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③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

④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桌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时,首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然后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放在水槽中,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然后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即可.故操作顺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的操作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C.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复燃 D.空气可以支持物质的燃烧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A、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A正确;

B、氧气有助燃性,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不可以使燃着的木条复燃,故C错误;

D、空气中21%的是氧气,可以支持物质的燃烧,故D正确.

故选C.【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即可分析解答.

19.将燃着的火柴分别插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A.a熄灭、b变旺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D.a无现象、b熄灭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如图所示的a、b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a中燃烧更旺,而b中木条熄灭.

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以及氧气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0.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能较快地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①空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④氧气.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接触的越充分,变浑浊的越快.

【解答】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使石灰水变浑浊的速度慢,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能较快的使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后生产二氧化碳,能较快的使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21.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其中有一操作如图,则该操作

说明该气体是()

A.极易溶于水B.不易溶于水

C.易溶于水 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气体的收集方法决定于气体本身的性质,也就是性质决定了收集的方法,收集方法体现了气体的性质.这个辩证关系在教材中充分得到了体现.也是我们应用知识时常见的思路.

【解答】解:图示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说明该气体:不溶于水也不和水发生反应.

故选B【点评】二氧化碳的排水法收集仅限于该实验,受化学启蒙阶段限制而使用的,在后面的学习和联系中切勿受其影响.

22.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先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水蒸气D.氧气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量增加.

【解答】解: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使玻璃擦得更干净,是因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量增加,观察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的比较,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23.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呼出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中只有氧气 B.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完全相同

C.减少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气体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空气与水.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A、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氮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不完全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呼吸时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不是减少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

24.为了测定教室中空气中的成分,化学教师让兴趣小组的小明同学提前收集一瓶教室中的空气,以备上课实验时用.小明从实验室中拿了一只空集气瓶,带进教室,敞口放置了一会儿,盖上了玻璃片.

(1)你认为小明的收集方法正确吗?不正确.

(2)请你叙述正确的收集方法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进教室后将水倒出,静置一会,盖上玻璃片即可.(3)用生活中的日用品代替集气瓶来收集教室内的空气,你的方法是用矿泉水瓶子进行上面同样的操作.或用注射器抽取教室内的气体.

【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1)小明同学从实验室拿的空集气瓶,瓶中带有实验室中的空气,即使在教室敞口放置一会儿,瓶内也不会全是教室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集气瓶内先装满水,目的是用水排出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然后拿进教室倒掉水后再收集教室内的空气,才能收集到教室内的空气;

(3)可以用矿泉水瓶子或注射器,也是先用水排出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然后拿进教室倒掉水后再收集教室内的空气.【解答】解:(1)小明同学从实验室拿的空集气瓶,带有实验室中的空气.就是带进教室敞口放置一会儿,收集的气体也不会全是教室内的空气,而是混合气体.这就会影响以后的试验结果准确性.所以:不正确;

故答案为:不正确;

(2)先把集气瓶装满水,排出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再收集教室内的空气.可得到教室内的空气.具体做法是: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进教室后将水倒出,静置一会,盖上玻璃片即可;

故答案为:先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进教室后将水倒出,静置一会,盖上玻璃片即可;

(3)用日用品瓶子收集气体,与集气瓶收集气体的做法是一样的.如用矿泉水瓶子.具体做法如(2).或用注射器抽取教室内的气体.

故答案为:用矿泉水瓶子进行上面同样的操作.或用注射器抽取教室内的气体.

【点评】本题考查试验所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收集较为纯净的试验用气体的方法.

2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外壁有水珠(填写现象),为什么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解答】解: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所以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故答案为: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26.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若要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可用燃着的木条的方法进行检验,若木条燃烧的更旺为氧气,木条火焰立即熄灭为二氧化碳,木条火焰过一会熄灭为空气.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根据空气中和氧气中的氧气浓度不同,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没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解答】解: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所以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三个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更旺则该瓶盛的是氧气;木条火焰立即熄灭该瓶盛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火焰过一会熄灭该瓶盛的是空气.

故答案为:燃着的木条;木条燃烧的更旺;木条火焰立即熄灭;木条火焰过一会熄灭.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

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装置F的作用是 (4)若装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增重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C x H y,则装置C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 偏大”或“无影响” ) (6)若此塑料为聚氯乙烯则生成物中会有_____检验此物质应在____和____之间加______ 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

基础化学实验I (下) 基本知识问答 1指出下列情况中各会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采取什么方法避免? 答:(1)砝码被腐蚀: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2) 在重量分析中被测组分沉淀不完全: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通过对比试验消除。 (3) 天平两臂不等长: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4) 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5) 试剂中含有微量被测组分: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通过做空白试验消除。 (6)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测不准:偶然误差。 (7) 某人对终点颜色的观察偏深或偏浅:系统误差中的主观误差,通过严格训练,提高操作水平。 (8) 天平的零点稍有变动:偶然误差。 (9) 移液管移液后管尖残留量稍有不同:偶然误差。 (10) 灼烧SiO2沉淀时温度不到1000C :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通过对比试验消除。2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答: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方法误差、试剂误差、仪器误差和主观误差。方法误差可 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消除;试剂误差可通过空白试验进行消除;仪器误差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来消除;通过严格的训练,提高操作水平予以避免。 3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何区别?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怎样衡量准确度与精密度? 答:精密度表示分析结果的再现性,而准确度则表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精密度高不一 定准确度高,而准确度高,必然需要精密度也高。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 低,说明测定结果不可靠,也就失去了衡量准确度的前提。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 4某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土0.2mg,如果称取试样的质量为0.0500g,相对误差是多少?如果称量 1.000g时,相对误差又是多少?这些数值说明什么问题? 答:称取试样的质量为0.0500g,相对误差为: E 0.0002 100% 0.4% 0.0500 称取试样的质量为1.000g,相对误差为: E 0.0002 100% 0.02% 1.000 这些数值说明对同一仪器来说,所称质量越大,相对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5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土0.02mL ,如果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 2.50mL ,读数的相对误差是多少?如果滴定时用去25.00mL ,相对误差又是多少?相对误差的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0.02 答: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2.50mL,相对误差为:E1 100% °8% 2.50 0.02 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25.00mL ,相对误差为:E2 亦亦100% °.08%这说明使用滴定管时,滴定所用体积越大,相对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6 化验室常用的普通试剂和指示剂溶液通常采用何种浓度表示方式?如何配制? 答:普通试剂和指示剂溶液常采用质量浓度表示。有的指示剂用量较少,可以质量浓度的分倍数表示。由于它们对浓度的准确度要求不高,所以配制十分方便,称取一定量的物质,放入烧杯中以适量溶剂溶

【2019初中化学】3-化学实验与探究-考点17-科学探究-定性和定量实验

(18威海)16. (12分)某纯碱厂生产的某批次碳酸钠产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杂质。 定性检验 (1))要确定该产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氯化钠,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定量测定 (2)若利用沉淀法测定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你确定的反应原理是(用化学疗程 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你取样的质量为m1,根据你确定的反应原理,你需要通过实验测量沉淀(填化 学式)____的质量(假设你测得的沉淀的质量为m2)。 (4)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获得数据m1、m2,把方案填在下表中。 (5)数据处理: 请用含m1、m2的式子表示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6)要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可通过化学方法将不易测定的物质转化为易测量的 物质。除沉淀法外,还可依据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来测定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8温州)29.海螵蛸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

①在锥形瓶中加入质盘为m的海螵蛸粉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在烧杯中加人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称量烧杯及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m1 ②先打开止水夹,再打开分液深斗活塞,滴加盐酸并及时关闭活塞。完全反应后,再次 称量烧杯及其中液体的总质量m2. ③利用m2与m1的差值,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计算海螵蛸中碳酸钙的含量。 (1)海螵蛸具有治疗胃酸过多、能为骨质发育提供重要元素的功效,其原因是 ___________。 (2)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 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到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下列情况会导致海螵蛸中碳酸钙质量分数测量值偏小的是______(可多选)。 A.海螵蛸中滴加盐酸过量 B,锥形瓶内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有二氧化碳残留 D.反应速度过快,大量气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溢出 (18泰安)25、(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定量的SO2(Na2SO3 +H2SO4(浓)==Na2SO4+SO2↑+H2O]。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doc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1).doc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1) 考生:考试总分:100分考生选择题总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题) 1.在配位滴定中,要准确滴定M离子而N离子不干扰须满足lgKMY-lgKNY ≥5( B )。 A.对 B.错 2.在实验室常用的玻璃仪器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C ) A.量筒和烧杯 B.容量瓶和烧杯 C.锥形瓶和烧杯 D.容量瓶和锥形瓶 3.使用分析天平进行称量过程中,加、减砝码或取、放物体时,应把天平梁托起,这是为了( B ) A.程量快速 B.减少玛瑙刀的磨损 C.防止天平盘的摆动 D.减少天平梁的弯曲 4.化学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标准物质中,基准物质的准确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 B )。 A.对 B.错 5.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就是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就是碱( A )。 A.对 B.错 6.下列四个数据中修改为四位有效数字后为0.7314的是( C ): A.0.73146 B.0.731349 C.0.73145 D.0.731451

7.配制碘溶液时应先将碘溶于较浓的KI溶液中,再加水稀释( A )。 A.对 B.错 8.砝码使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后,应对其质量进行校准( A )。 A.对 B.错 9.所谓终点误差是由于操作者终点判断失误或操作不熟练而引起的( B )。 A.对 B.错 10.某溶液主要含有Ca2+、Mg2+及少量Fe3+、Al3+今在PH=10的加入三乙醇胺,以EDTA 滴定,用铬黑T为指示剂,则测出的是( C )。 A.Mg2+量 B.Ca2+量 C.Ca2+、Mg2+总量 D.Ca2+、Mg2+、Fe3+、Al3+总量 11.配制EDTA标准溶液用自来水,在直接滴定中将使测定结果( A ) A.偏大 B.偏小 C.不影响 D.大小不确定 12.浓度≤1μg/ml的标准溶液可以保存几天后继续使用( B )。 A.对 B.错 13.配制HCl标准溶液宜取的试剂规格是( A )。 A.HCl(AR) B.HCl(GR) C.HCl(LR) D.HCl(CP) 14.在实验室中浓碱溶液应贮存在聚乙烯塑料瓶中( A )。 A.对 B.错 15.滴定管中装入溶液或放出溶液后即可读数,并应使滴定管保持垂直状态( B )。 A.对 B.错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书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一、教学要求 1、学会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3、比较不同指示剂对滴定结果的影响。 4、加强移液管的使用; 5、掌握强碱滴定弱酸的滴定过程,突跃范围及指示剂的选择原理。 二、预习内容 1、碱式滴定管的规格、洗涤、润洗等操作步骤; 2、NaOH溶液的储存注意事项; 3、吸量管的使用; 三、基本操作 1、吸量管的使用 要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常使用吸管。吸管有无分度吸管(又称移液管)和有分度吸管(又称吸量管)两种。如需吸取5mL、10mL、25mL等整数,用相应大小的无分度吸管,而不用有分度吸管。量取小体积且不是整数时,一般用有分度吸管,使用时,令液面从某一分度(通常为最高标线)降到另一分度,两分度间的体积刚好等于所需量取的体积,通常不把溶液放到底部。在同一实验中,尽可能使用同一吸管的同一段,而且尽可能使用上面部分,不用末端收缩部分。 使用前,依次用洗液、自来水、蒸馏水洗涤,最后再取少量被量液体荡洗3次,以保证被吸取的溶液浓度不变。蒸馏水和溶液荡洗的用量由吸管大小决定,无分度吸管以液面上升到球部为限,有分度吸管则以充满全部体积的1/5为限。 用吸管吸取溶液时,左手拿洗耳球(预先排除空气),右手拇指及中指拿住管颈标线以上的地方。吸管下端至少伸入液面1cm,不要伸入太多,以免管口外壁沾附溶液过多,也不要伸入太少,以免液面下降后吸空。用洗耳球慢慢吸取溶液,眼睛注意正在上升的液面位置,吸管应随容器中液面下降而降低。当溶液上升到标线以上时迅速用右手食指紧按管口,取出吸管,左手拿住盛溶液的容器,并倾斜约45°。右手垂直地拿住吸管,使其管尖靠住液面以上的容器壁,微微抬起食指,当液面缓缓下降到与标线相切时,立即紧按食指,使流体不再流出。再把吸管移入准备接收溶液的容器中,仍使其管尖接触容

(完整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能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程度,有效检测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代表了教材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方向,在近几年中考中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此类题在中考中频频出现,且分值相对较高,现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从历年的考试中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的题型主要有应用型探究、构建型探究和综合型探究等,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类似物质的干扰下定性探究物质的组成、利用对比实验法探索化学反应中的异常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等。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几年南京市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改编、设计的一些实验探究题,谈谈这类试题的设计新视角。 一、创新类探究试题 创新类探究试题涉及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以探究为形式或情景,可考察考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考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解答探究创新类试题一般步骤是:首先要能根据题干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联想到相对应的化学知识。第二,作出猜想或假设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依据,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第三,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论证(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第四,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或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最后,从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完善、探究过程是否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探究方案或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探究

(完整版)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 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三 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 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答实验探究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易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及解答方法2.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思考、探究时产生的疑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解答探究型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预习作业: 1.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B.实验C.观察D.做结论 2.小华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粒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反应剧烈并生成大量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 N2 B.CH4 C.H2 D.NH3 3.请说出初中阶段所学到的黑色物质有; 红色物质有。 4.小红从饼干拿到了一包干燥剂,看了一下,发现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她把生石灰倒在桌子上一段时间后,发现白色固体粘到了一起,于是小红猜想,这白色固体中除了有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5.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收集的一瓶无色气体,试猜想该气体是何种气体,

课堂复习: 【例1】小兵同学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 标签严重破损(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瓶试剂可能是硫酸、硫酸 钠、硫酸镁溶液中的一种. 小兵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 小兵同学根据上述信息.分析认为此溶液一定不是溶液。为确定其成分,该同学对此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假设】该溶液可能是。 【实验验证】 【思路点拨】对Na2SO4的猜想,从溶解度和标签上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入手,验证H2SO4或MgSO4溶液不能从相同离子SO42-入手,要从H+和Mg2+入手。 一试身手: 1.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药品柜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溶液,但这瓶试剂标签已经残缺,无法辨认,只知道可能是氢氧化钾、碳酸钾、硫酸钾、硝酸钾中的某一种。 小明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钾。 小刚认为可能是硫酸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 (2)你认为该瓶试剂还可能是。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要点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一、实验的目的: 1.验证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巩固、加深、拓展理论知识的学习; 2.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的程序: 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操作-实验后的报告-实验结束考试 三、实验预备知识: (一)误差及误差的表示方法 1.误差—实验测定结果与客观存在的真实结果之间的差值 (注—真实结果:理论真值、约定真值、相对真值等) 2.表示方法 (1)绝对误差=测定结果-真实结果 (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结果×100% 误差反映测定结果的准确度;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3.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某些固定的经常性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具有单向性、重现性、可测性等特点。 如:砝码腐蚀、试剂(包括蒸馏水)中含有微量被测组分、沉淀反应不完全、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不一致等。 (2)偶然误差—某些不确定的原因(如气压的微小波动、温度的微小波动、仪器性能的微小波动等)所造成的误差。具有双向性、不确定性、不可测性等特点,但符合统计规律(多次测定结果中:正负误差出现机会/几率相等,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在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多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可以代表真实结果) 如:天平零点稍有变化;滴定管最后一位估计不准等。 (二)偏差及偏差的表示方法 1.偏差—多次实验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值 2.表示方法 (1)绝对偏差=个别测定值-算术平均值 (2)平均偏差=单次测量偏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3)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算术平均值)×100% 偏差反应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条件,但是精密度高的分析结果准确度不一定高,因为分析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三)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 1.有效数字—只含有一位可疑数字的物理量。 (注—物理量:不仅给出数值,而且反应量度的方法/仪器的准确度) 2.有效数字运算法则 (1)加减法—计算结果保留的小数位数应与原始数据中小数位数最少的数相一致。 如:0.0121+25.64+1.05782=26.71 (2)乘除法—计算结果保留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原始数据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相一致。 如:0.0121×25.64×1.05782=0.328 (3)数字修约—数据处理过程中舍去不必要的有效数字的过程 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留双 被修约数字≤4 舍去 0.52664=0.5266 ≥6 进位 0.36266=0.3627 =50 舍去/进位 =5* 进位 18.0852=18.09 末位为偶数10.2350=10.24;10.2650=10.26 (注意:不能连续修约,如:1.54546=1.5;1.54546≠1.6) (4)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设自变量x1,x2,x3,…x n(如浓度) 应变量y1,y2,y3,…y n(如仪器的信号值:电位、吸光度、峰高、峰面积等)

中考复习专题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例1. 现有下列实验仪器:(如下图) (1)写出仪器名称:,; (2)给仪器b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3)用所给仪器组装过滤装置时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填名称); (4)利用上述仪器制取氧气时 ①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 ②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过程中,判断集气瓶中氧气已集满的方法是。 答案:(1)烧杯酒精灯(2)1/3 (3)玻璃棒 (4)①a、d ②连接b、h,把导管一端浸在水里,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此装置不漏气③瓶口有气泡冒出 例2. 某大理石粉末样品中可能混有少量锌粉,为了证明与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并确认原样品中是否含有锌粉,有同时利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试回答: (1)装置A中药品加入的顺序为(填编号)。(①滴加稀盐酸②放入大理石粉末样品)(2)实验装置连接顺序是(所供装置可重复使用,将字母填入下面方框内): A → D → E →→→→ X ↓ E →I →G →→→ (3)证明大理石粉末样品中含有锌粉的实验现象是。 (4)装置X的作用是。 答案:(1)②①(2)H、C、B、I、B、F (3)无水CuSO4由白色变蓝色

(4)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说明与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例3. 某工厂甲、乙两车间排放的废水、分别含有以下五种物质:MgSO4、CuSO4、、 FeCl 3、BaCl 2中的三种和两种,且甲、乙两车间各自的废水中均无沉淀物,若将两车间 的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生成四种沉淀物,其中三种是氢氧化物。沉淀回收后,排放出含同一种钠盐的稀溶液。试推断: (1)甲车间的废水中含有的三种物质是。 (2)乙车间的废水中含有的两种物质是。 答案:(1)MgSO CuSO FeCl 443 、、 (2)BaCl NaOH 2 、 例4. 某希望中学探究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室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一盛有无色溶液(初中化学常用试剂)的试剂瓶,标签破损(如图),请你对该试剂作出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 (1)猜想:这种试剂可能是溶液,也可能是溶液。 (2)实验验证(要求写出操作、现象、结论)。 答案:(1)Na CO Na SO 2324等。 (2)取少量该无色溶液,滴加稀盐酸,若有无色气体生成,则该无色溶液为Na CO 23;若没有气体生成,再滴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无色溶液为Na SO 24。【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仪器:①集气瓶②量筒③烧杯④蒸发皿⑤烧瓶,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2. 用氯化钠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A. 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药匙 B. 天平、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 C. 天平、烧杯、量筒、铁架台、药匙 D. 天平、集气瓶、漏斗、蒸发皿、玻璃棒 3. 用天平称量有腐蚀性的固体药品最好放在() A. 天平托盘上 B. 在纸上 C. 小烧杯里 D. 蒸发皿里 4.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有10毫升的量筒量取6毫升的液体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

基础化学实验Ⅰ(下) 基本知识问答 1 指出下列情况中各会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采取什么方法避免? 答:(1)砝码被腐蚀: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 除。 (2)在重量分析中被测组分沉淀不完全: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通过对比试验消除。 (3)天平两臂不等长: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 除。 (4)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5)试剂中含有微量被测组分: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通过做空白试验消除。 (6)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测不准:偶然误差。 (7)某人对终点颜色的观察偏深或偏浅:系统误差中的主观误差,通过严格训练,提高操作水平。 (8)天平的零点稍有变动:偶然误差。 (9)移液管移液后管尖残留量稍有不同:偶然误差。 (10)灼烧SiO2沉淀时温度不到1000℃: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通过对比试验消除。

2 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答: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方法误差、试剂误差、仪器误差和主观误差。方法误差可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消除;试剂误差可通过空白试验进行消除;仪器误差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来消除;通过严格的训练,提高操作水平予以避免。 3 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何区别?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怎样衡量准确度与精密度? 答:精密度表示分析结果的再现性,而准确度则表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而准确度高,必然需要精密度也高。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低,说明测定结果不可靠,也就失去了衡量准确度的前提。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 4 某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0.2mg,如果称取试样的质量为0.0500g,相对误差是多少?如果称量1.000g时,相对误差又是多少?这些数值说明什么问题? 答:称取试样的质量为0.0500g,相对误差为: 称取试样的质量为1.000g,相对误差为: 这些数值说明对同一仪器来说,所称质量越大,相对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

药学专业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 第一章分析化学基本操作 一、重量分析基本操作 (一)样品的溶解 1.准备好洁净的烧杯,配好合适的玻璃棒和表面皿,玻棒的长度应比烧杯高5~7cm,不要太长。表面皿的直径应略大于烧杯口直径。 2.称取样品于烧杯后,用表面皿盖好烧杯。 3.溶解样品时注意: 溶解样品时,取下表面皿,将溶解剂沿玻棒下端加入,或沿烧杯壁加入。边加边搅拌直至样品完全溶解,然后盖上表面皿,此时玻棒不准离开烧杯放到别处(玻棒已沾有样品溶液)。若样品需加热溶解时,要盖表面皿使其微热或微沸溶解,不要暴沸。 (二)沉淀 1.沉淀的条件样品溶液的浓度,PH值,沉淀剂的浓度和用量,沉淀剂加入的速度,各种试剂加入的次序,沉淀时溶液的温度等条件要按实验操作步骤严格控制。 2.加沉淀剂将样品于烧杯中溶解并稀释成一定浓度,加沉淀剂应沿烧杯内壁或沿玻璃棒加入,小心操作忽使溶液溅出损失。若需缓缓加入沉淀剂时,可用滴管逐滴加入并搅拌。搅拌时勿使玻棒碰击烧杯壁或触击烧杯底及防碰破烧杯。若需在热溶液中进行沉淀,最好在水浴上加热,用煤气灯加热时要控制温度,防止溶液暴沸,以免溶液溅失。 3.陈化沉淀完毕,进行陈化时,将烧杯用表玻璃盖好,防止灰尘落入,放置过夜或在石棉网上加热近沸30分钟至1小时。 4.检查沉淀是否完全沉淀完毕或陈化完毕后,沿烧杯内壁加入少量沉淀剂,若上层清液出现混浊或沉淀,说明沉淀不完全,可补加适量沉淀剂使沉淀完全。 (三)过滤 1.滤纸或漏斗的选择要用定量滤纸或称无灰滤纸(灰分在0.1毫克以下或重量已知)过滤。滤纸的大小和致密程度由沉淀量和沉淀的性质决定。定量滤纸有快速,中速,慢速,直径有7cm,9cm和11cm三种。微晶形沉淀多用7cm致密滤纸过滤,蓬松的胶状沉淀要用较大的、疏松的滤纸过滤。 根据滤纸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漏斗,放入的滤纸应比漏斗沿低约1cm,不可高出漏斗。需要进行灼烧的无机化合物沉淀,需用长颈玻璃漏斗(图1-1)过滤,对不需灼烧的有机化合物沉淀,需用微孔玻璃漏斗或微孔玻璃坩埚减压过滤(图1-2),(图1-3),(图1-4)。 2.滤纸的折迭(图1-5、图1-6)先将滤纸沿直径方向对折成半圆,再根据漏斗角度的大小折迭;若漏斗顶角恰为60度,滤纸折成90度,展开即成圆锥状其顶角亦成60度,放入漏斗中,滤纸恰好贴紧漏斗内壁,无空隙也不会使滤纸出现皱折。若漏斗角不是60度,则第二次折迭时应折成适合于漏斗顶角度数放入漏斗中。为使滤纸三层部分紧贴漏斗内壁,可将滤纸外层的上角撕下,并留做擦拭沉淀用。

(推荐)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知识 注:由于在一级、二级纯度的水中,难于测定真实的pH值,因此,对一级水、二级水的pH 值范围不做规定;由于在一级水的纯度下,难于测定可氧化物质和蒸发残渣,对其限量不做规定,可用其他条件和制备方法来保证一级水的质量。 1.1.1 蒸馏水 通过蒸馏方法、除去水中非挥发性杂质而得到的纯水称为蒸馏水。同是蒸馏所得纯水,其中含有的杂质种类和含量也不同。用玻璃蒸馏器蒸馏所得的水含有Na+和SiO2-等离子;而用铜蒸馏器所制得的纯水则可能含有Cu+离子。 1.1.2 去离子水

利用离子交换剂去除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杂质所得的纯水,称之为离子交换水或“去离子水”。未进行处理的去离子水可能含有微生物和有机物杂质,使用时应注意。 1.1.3 纯水质量的检验 纯水的质量检验指标很多,分析化学实验室主要对实验用水的电阻率、酸碱度、钙镁离子、氯离子的含量等进行检测。 1.电阻率:选用适合测定纯水的电导率仪 (最小量程为0.02μS·cm-1)测定(见表1.1)。 2.酸碱度:要求pH值为6~7。检验方法如下: ① 简易法: 取2支试管,各加待测水样10 ml,其中一支加入2滴甲基红指示剂应不显红色;另一支试管加5滴0.1% 溴麝香草酚蓝(溴百里酚蓝)不显蓝色为合要求。 ② 仪器法: 用酸度计测量与大气相平衡的纯水的pH值,在6~7为合格。 3.钙镁离子:取50 ml待测水样,加入pH=10的氨水-氯化铵缓冲液1 ml和少许铬黑T(EBT)指示剂,不显红色(应显纯蓝色)。 4.氯离子:取10 ml待测水样,用2滴1 mol·L-1HNO3酸化,然后加入2滴10 g·L-1 AgNO3溶液,摇匀后不浑浊为合要求。 化学分析法中,除络合滴定必须用去离子水外,其它方法均可采用蒸馏水。分析实验用的纯水必须注意保持纯净、避免污染。通常采用以聚乙烯为材料制成的容器盛载实验用纯水。 1.2 常用试剂的规格及试剂的使用和保存 分析化学实验中所用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根据所做试验的具体情况,如分析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分析对象的含量及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要求等,合理选择相应级别的试剂,在既能保证实验正常进行的同时,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外试剂应合理保存,避免沾污和变质。 1.2.1 化学试剂的分类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指导

有关分析化学的实验基础操作 1.称量 2.搅拌溶解 3.定容 4.容量瓶相对校正:用25 mL移液管移蒸馏水至250 mL容量瓶,移取10次,看液面是否和容量瓶的刻度一致。 5.滴定 实验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比较 一、目的 1.练习滴定操作,初步掌握准确地确定终点的方法。 2.练习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比较。 3.熟悉甲基橙和酚酞指示剂的使用和终点的变化。初步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二、原理 浓盐酸易挥发,固体NaOH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CO2,因此不能直接配制准确浓度的HCl和NaOH标准溶液;只能先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也可用另一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定该溶液,再根据它们的体积比求得该溶液的浓度。 酸碱指示剂都具有一定的变色范围。0.1 mol·L-1NaOH和HCl 溶液的滴定(强碱与强酸的滴定),其突跃范围为pH 4~10,应当选用在此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例如甲基橙或酚酞等。NaOH溶液和HOAc溶液的滴定,是强碱和弱酸的滴定,其突跃范围处于碱性区域,应选用在此区域内变色的指示剂(如酚酞)。

三、试剂 1. 浓盐酸 2. 固体NaOH 3. 0.1 mol·L-1醋酸 4. 0.1%(质量分数)的甲基橙指示剂 5. 酚酞指示剂(用6+4乙醇—水溶液配制) 6.甲基红指示剂(用6+4乙醇一水溶液配制) 四.步骤 1. 0.1mol·L-1HCl溶液和0.1mol·L-1NaOH溶液的配制 通过计算求出配制250mL浓度为0.1mol·L-1的HCl溶液所需浓盐酸(相对密度1.19,约12mol·L-1)的体积。然后,用小量筒量取此量的浓盐酸,加入水中(分析实验中所用的水,一般均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故除特别指明者外,所说的“水”,意即蒸馏水或去离于水),并稀释成250mL,贮于玻塞细口瓶中,充分摇匀。 同样,通过计算求出配制250mL浓度为0.1mol·L-1的NaOH溶液所需的固体NaOH的量,在台秤上迅速称出(NaOH应置于什么器皿中称?为什么?)置于烧杯中,立即用250mL(用量筒量取蒸馏水即可)水溶解,配制成溶液,贮于具橡皮塞的细口瓶中,充分摇匀。 固体氢氧化钠极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所以称量必须迅速。市售固体氢氧化钠常因吸收CO2而混有少量Na2CO3,以致在分析结果中引入误差,因此在要求严格的情况下,配制NaOH溶液时必须设法除去CO32-离子,常用方法有二: (1)在台秤上称取一定量固体NaOH于烧杯中,用少量水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再用水稀释到一定体积(配成所要求浓度的标准溶液),加人1~2mL 200g·L-1BaCl2溶液,摇匀后用橡皮塞塞紧,静置过

分析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 1、实验课必须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领会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内容和步骤,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对将要进行的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2、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的安静,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应积极思考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作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异常情况时,要研究其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3、对不熟悉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听从老师的教导,切不可随意动手。 4、实验台保持清洁,爱护公物。 5、认真做好原始数据的记录,实验现象的记录。不能凭主观意愿删去自己不喜欢的数据,更不能更改数据。若记错了,在错的数据上划上一道杠线,再将对的记录。 6、操作结束后整理工作台等。

7、实验结束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和回答 思考题,及时总结做好实验的要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误差分析。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 1、机械洗涤(烧杯、表面皿、试剂瓶、锥 形瓶、量筒)用刷子刷干净。 2、洗液洗涤(移液管、吸量管、滴定管) 用洗涤剂洗净。 分光光度计中使用的吸收池,一般采用酸洗液洗涤。 注意:无论上述哪种方法洗涤器皿,最后都必须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荡洗三次。 干净的标准:洗净的器皿在水流出后,内壁应均匀的润上一薄层水,若器壁仍挂有水珠,说明未洗净必须重洗。 分析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一、所有的分析数据,应当根据仪器的测量误差,只保留一位不定数字。 常用的如:质量:0.000X g;四位有效数字。体积:0.0X ml;两位有效数字。 PH:0.0X;两位有效数字。 电位:0.000X;四位有效数字。 吸光度:0.00X;三位有效数字。 分析天平和称量 主要技术指标 1、最大称量(100-200g); 2、分度值(不同的天平分度值不同)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检查天平是否水平,调整水平; (2)称量前接通电源预热30分钟; (3)校准(按说明书) (4)称量:按下显示屏的开关键,待显示稳定的零点后,将物品放在秤盘上,关上防风门,显示稳定后即可读数。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基本实验和科学探究

化学基本实验和科学探究 1. 仪器的使用: 了解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含铁夹、铁圈)、集气瓶、水槽、药匙、燃烧匙、坩埚钳、漏斗、长颈漏斗、烧瓶、锥形瓶和蒸发皿等仪器的名称和图形,了解上述仪器的用途和操作简单原理。 2. 基本操作: (1)了解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操作和原理。 (2)了解固体药品的称量和液体药品的量取操作和原理。 (3)了解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加热操作和原理。 (4)了解仪器连接的操作和原理。 (5)了解洗涤玻璃仪器的操作。 (6)了解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理解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 (7)了解排水和排气集气的操作,理解排水和排气集气的原理。 (8)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和原理。 (9)知道一般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3. 气体的制取: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操作及其原理。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操作及其原理。 4. 物质的性质: (1)了解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装置、操作,理解该实验的原理。 (2)了解碳、磷、硫、铝、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操作注意事项。 (3)了解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现象、操作及原理。 (4)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氧化铁的反应原理、现象、装置、操作及其原理。 (5)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和原理。 (6)了解白磷、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 5. 物质的鉴别: (1)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盐酸、硫酸、碳酸盐的鉴别方法。 (2)能用pH试纸和酸碱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 (3)了解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方法。 (4)了解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的实验方法。 6. 混合物的分离: (1)了解石油的分馏、空气的分离的原理。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了解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操作和原理。 (4)掌握过滤和蒸发的装置、操作和原理。 (5)知道粗盐提纯的操作和原理。 7. 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应该经历提出问题、查资料、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分析并得出结论等阶段。 (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8. 对现象和原理的分析: (1)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2)能够分析得出实验药品、仪器、装置的选择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原理。 9. 填探究报告和归纳能力: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doc

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及解答(l).doc 考生:考试总分:100分考生选择题总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题) 1.在配位滴定中,要准确滴定M离子而N离子不干扰须满足IgKMY-lgKNY 25(B)。 A.对 2.在实验室常用的玻璃仪器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C ) A.量筒和烧杯 B.容量瓶和烧杯 C.锥形瓶和烧杯 D.容量瓶和锥形瓶 3.使用分析天平进行称量过程中,加、减微码或取、放物体时,应把天平梁托起,这是为了( B ) A.程量快速 B.减少玛瑙刀的磨损 C.防止天平盘的摆动 D.减少天平梁的弯曲 4.化学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标准物质中,基准物质的准确度具有国内最高水平,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B)。 A.对 5.酸碱质了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了的物质就是酸,凡是能接受质了的物质就是碱(A )。 A.对 B.错 6.下列四个数据中修改为四位有效数字后为0. 7314的是(C ): A.0. 73146 B.0. 731349 C.0. 73145 D.0. 731451 7.配制碘溶液时应先将碘溶于较浓的KT溶液中,再加水稀释(A ) A.对 BQ 8.秩码使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后,应对其质量进行校准(A ) o

A.对 巳错 9.所谓终点误差是由于操作者终点判断失误或操作不熟练而引起的(B )。 A.对 B.错 10.某溶液主要含有Ca2+、Mg2+及少量Fe3+、A13+今在PH=10的加入三乙醴胺,以EDTA 滴定,用格黑T为指示剂,则测出的是(C )。 A.Mg2+量 B.Ca2+量 C.Ca2+、Mg2+总量 D.Ca2+、Mg2+、Fc3+、A13+总量 11.配制EDTA标准溶液用自来水,在直接滴定中将使测定结果(A ) A.偏大 B.偏小 C.不影响 D.大小不确定 12.浓度Wlug/ml的标准溶液可以保存几天后继续使用(B )。 A.对 BQ 13.配制HC1标准溶液宜取的试剂规格是(A )。 A.HC1 (AR) B.HC1 (GR) C.HC1 (LR) D.IIC1 (CP) 14.在实验室中浓碱溶液应贮存在聚乙烯型料瓶中(A )。 A.对 B.错 15.滴定管中装入溶液或放出溶液后即可读数,并应使滴定管保持垂直状态(B )o A.对 16.碘量法测定黄铜中的铜含量,为除去和3+干扰,可加入(B ) A.碘化钾 B.氟化纭I铉 C.IIN03 D.H202

在化学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在化学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泰兴市曲霞初中王金红邮编225454 摘要:笔者在分析和研究科学探究及能力的基础上,认为应从选择合适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做好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拓宽课外实验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科学探究及能力的概述 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 美国学者彼得森对科学探究定义如下:“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上述科学探究的定义和说明启示我们,要全面理解科学探究的涵义,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追求知识的确凿性,即对任何理论不轻信盲从,不迷信权威,而是用证据来证明。 第二,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无论科学家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和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