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规划

甘肃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规划

《甘肃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规划》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在涉水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政府实施水资源配臵与调控、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我省今后五到十五年水利发展并决定水利工程布局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规划的实施,对全省水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章水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河流水系

全省有3个流域共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区)三个水系,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独立出山的河流有15条,其中石羊河水系6条,黑河水系6条,疏勒河水系3条。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干流(含支流庄浪河、大夏河、祖厉河及直接入干流的支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36条,其中黄河干流10条,洮河水系12条,湟水水系1条,渭河水系7条,泾河水系6条。长江流域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27条,其中西汉水及其支流23条,嘉陵江干流及其支流4条。

二、水资源量

根据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89.4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2.14亿立

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7.30亿立方米。河流入(省)境水资源量287.33亿立方米;出(省)境水资源量482.34亿立方米。

三、水资源质量

1、河流泥沙。全省多年平均输沙总量为54691万吨。其中内陆河流域为1275万吨,占全省的2.33%,黄河流域为49201万吨,占全省的89.96%,长江流域为4215万吨,占全省的7.71%。年输沙量大于1亿吨的河流有黄河干流、渭河及马莲河,5000万吨至1亿吨的河流有祖厉河、葫芦河、泾河干流。黄河流域为全省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地区。

2、河流水化学特征。全省河流天然水化学特性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以重碳酸盐类钙组水分布最广,硫酸盐水次之,氯化物钠组水最小。长江流域水质最好,内陆河流域次之,黄河流域矿化度最高。内陆河流域祁连山区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从南向北呈递增趋势。黄河流域甘南草原、黄土高原南部、陇东南部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黄土高原中、北部和陇东西北部矿化度逐步升高,达到2克/升以上,祖厉河、马莲河分别高达13克/升和12克/升。长江流域矿化度大部分在0.1~0.3克/升之间。

3、水污染现状。2005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0.28亿吨,其中工业排放量8.25亿吨,生活排放量为2.03亿吨。内陆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21亿吨,其中工业排放量1.8亿吨,生活排放量为0.41亿吨;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7.75亿吨,其中工业排放量6.29亿吨,生活排放量为1.46亿吨;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0.32亿吨,其中工业排放量0.16亿吨,生活排放量为0.16亿吨。

四、水资源可利用量

按照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要求,全省自产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005年为106.66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53.54亿立方米,黄河流域50.19亿立方米,长江流域2.93亿立方米。预测2010年为113.21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为53.54亿立方米,黄河流域56.14亿立方米,长江流域3.51亿立方米。在黄河流域国家“87分水”指标的限制下,我省黄河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为31.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0.4亿立方米,地下水0.79亿立方米),2005年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87.66亿立方米,2010年为88.26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实施施南水北调工程并增加我省黄河流域的分水量后,将缓解我省的水资源“瓶颈”。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供水能力。2005年全省各类供水工程供水能力为137.74亿立方米,其中蓄水工程32.04亿立方米,引提水工程75.70亿立方米,地下水工程28.43亿立方米,调水工程1.2亿立方米,其它水源工程0.37亿立方米。

2、用水量。2005年全省实际用水量为122.72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4.02亿立方米,占3.28%;农村生活3.07亿立方米,占2.5%;城镇生产16.42亿立方米,占13.38%;农村生产98.98亿立方米,占80.66%;生态环境用水量0.22亿立方米,占0.18%。

3、耗水量。2005年全省耗水量为80.5亿立方米,其中农村生产为69.79亿立方米,占86.7%,城镇生产为6.2亿立方米,占7.7%,生活为4.41亿立方米,占 5.5%,生态环境为0.1亿立方米,占0.1%。按流域分,内陆河流域51.5亿立方米,占全省的63.98%;黄河流域为26.6

亿立方米,占33.04%;长江流域2.4亿立方米,占2.98%。

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05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40.4%,耗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75.5%,如果考虑黄河流域“87分水”指标耗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91.8%。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开发利用程度为98.6%(以总水资源量计算),耗水量占可利用量的96.2%,特别是石羊河流域耗水量超过了可利用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35.1%,现状耗水量占“87分水”指标的85.3%,考虑引洮等工程的供水量,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将受到分水指标限制。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3.4%,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

六、水力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全省水力资源总理论蕴藏量为1812万千瓦,其中黄河流域959万千瓦,内陆河流域327万千瓦,长江流域525万千瓦;全省水力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1094万千瓦,其中黄河流域614万千瓦,内陆河流域143万千瓦,长江流域337万千瓦;正在开发和已开发装机容量369万千瓦,其中黄河流域278万千瓦,内陆河流域49万千瓦,长江流域42万千瓦。全省理论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河流的总理论蕴藏量为1489万千瓦,其中黄河流域917万千瓦,内陆河流域173万千瓦,长江流域399万千瓦。

第二节“十五”水利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全省努力践行国家治水思路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水利的转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全省水利投入

122.1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5倍,“八五”期间的2.9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

“十五”水利发展中,重视了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和水资源承载能力,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基本解决了人饮困难问题;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提高了城乡供水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在抓好农业节水的同时,积极推动工业和城市节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重要河段堤防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使全省防洪保安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水电快速发展,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使人居环境和生存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水利改革与管理,积极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张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试点,河西内陆河流域机构相继组建,景电工程先进的管理模式的完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水行政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为“十一五”水利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计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水资源利用工程中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引硫济金等骨干工程建成通水,加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乡供水等项目的实施,全省供水能力增加4.7亿立方米,完成计划的84%;农村人饮解困超额完成任务,农田灌溉发展目标基本完成。节水灌溉发展较快,灌溉水平有较大提高。防洪工程中农村堤防超额完成指标,病险水库按计划进行了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和梯田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水电得到长足发展,为“十五”预期目标的2.3倍。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十五”水利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引大入秦、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东乡南阳渠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全面建成;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引洮供水一期等工程未能如期开工建设。“十五”期间,加快发展节水灌溉,实施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日元贷款节水灌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增效示范项目,提高了灌区供水保证率和水的利用效率;全面实施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启动了饮水安全工程;国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小流域重点治理、堤防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稳步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长江流域国家重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速度、规模、投资均达到最好水平。以防汛指挥系统、水库洪水自动化调度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为重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水利行业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需求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供给的要求

按照《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预测2010年全省需水量高方案为143.9亿立方米,中方案为139.4亿立方米,低方案为135.6亿立方米。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通过对区域之间、用水目标之间、用水部门之间的水量和水环境容量的分析,推荐中方案需水量为规划方案(见图1—1、1—2)。

随着全省“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需水加大,用水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生活用水量将不断增加,工业用水迅速增加。要求解决好水资源短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完善重点区域水资源配臵工程,完善水工程体系,提高水资源配臵能力,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利用经济杠杆、政策、行政等手段调控水资源的优化配臵。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水利发展的要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大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工作力度,解决好农村人口饮水水源不足、水质不达标、安全保障措施薄弱、应急能力低等问题。按照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加快以灌区续建配套和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及梯田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加强以人工饲草基地建设为主的牧区水利建设,引导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继续推进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积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水权管理为核心,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手段,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体系和微观定额指标体系,积极探索水权交易市场和转让机制,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配臵和发展,不断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快重点流域治理步伐,遏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水利改革与管理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要求转变和拓展水行政部门对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改革创新水利发展机制和体制。要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完善流域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做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优化配臵。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建立定性准确、权责明晰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步伐,促进农村水利的发展。按照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建设财政投入机制。推进法制建设,健全水利法规体系和水行政管理制度,加强水利行业管理,规范社会各类水事行为,提高水行政执法水平,维护社会用水安全。

第四节水利发展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一、水利发展的良好机遇

1、国家和省上高度重视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我省列入全国水利专项规划的项目仍是水利投资的重点。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已通过国务院审批,中央对石羊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十分重视,有望近期得到国家批复。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水利作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十分重视和强调水利的保障作用。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中央和省委强调,在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进度,继续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水利发展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全社会的水资源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增强,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新《水法》的颁布实施,水资源管理、防洪、水保等水法规体系和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水利各项事业逐步向法制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迈进。推进水利建设,深化水利改革,推动体制和科技创新,为提高水利服务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现状国民经济各部门总缺水量达12.7亿立方米。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72%,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域干旱缺水的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缺水呈加重趋势。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水质型缺水将成为治水的新重点。

2、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与效益低。全省尚未形成与水资源优化配臵相适应的、完整的水工程体系,用水保障能力不高,贫困地区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全省还有约60%的农村人口未达到人饮安全标准。黄河主要支流水资源调控能力较低,内陆河流域工程布局不尽合理,长江流域工程小而分散,难以充分发挥规模供水效益。水资源与各行业的布局配臵不匹配,部分工程老化失修,实际供水能力继续衰减,灌区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用水效率和效益较低。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3、水土流失严重,防洪减灾体系不够健全。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8.62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4.8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2.6%,治理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全省需治理河堤5488公里,目前建成3003公里,达到防洪标准的只有880公里,多数城镇设防标准偏低。全省158座病险水库中,尚有107座急需除险加固。陇南、甘南中东部、陇西、陇东、河西祁连山浅山区等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防御措施薄弱。抗旱防汛减灾的社会保障、预案制度和管理

体系尚需健全完善。

4、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薄弱,能力亟待提升。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理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手段薄弱。政府对涉水事务进行社会管理的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并存;水电开发、河道采砂无序管理的现象继续发生;有关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等还不健全;应对重大水突发事件的对策,还缺乏应有的手段;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5、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水管单位体制不明、机制不活,冗员负担重、经费保障能力低;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现行水价标准低于供水成本,不能有效发挥对水资源的杠杆调控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不顺,长期建而不完,工程效益发挥不好。

6、水利投资严重缺乏,制约水利发展。水利建设资金供求矛盾突出,一些急需建设的工程难以及时开工,部分国列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和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刚性实施,中央水利投资的规模必然减少,加上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强,通过市场融资的局限性大,农村“两工”的取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水利发展与改革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甘肃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基本特点,抓住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配臵能力不强等主要矛盾,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要求,坚持兴利除害结合,节流开源并重,抗旱防洪并举,开发保护同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臵、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高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生态维护的水利服务保障能力,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化管理,推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好城乡用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三农”问题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解决好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水问题。

2、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大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和各行业对水的实际需求,使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配臵水资源,引导流域、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协调解决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正确处理水利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发展的原则。立足于甘肃省情和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点,围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按照轻重缓急,明确水利发展与改革重点,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布局和投资规模。

4、坚持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原则。把建立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大力推行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生活及工业污水做到达标排放,依法进行水功能区保护。

5、坚持管理与建设并重的原则。在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入研究并提出政府在抗旱防汛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土保持等领域需要建立的社会管理制度。

6、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加大水管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增强水利发展动力。

7、坚持依法治水与科技兴水的原则。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涉水事务社会化管理的有序进行。依靠科技创新,采用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手段,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

三、总体思路

水利发展:立足于我省省情和水情,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现有工程的配套改造和挖潜力度,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努力提高水资源配臵能力,解决好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水问题;以节水治污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手段,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相处;切实加强基本农田、牧区水利、小水电、电气化县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扶贫开发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好服务;注重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城市防洪建设、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抗旱防汛应急防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水旱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加快水文、水利信息化、自动化建设,全面提升全省水利现代化水平。

水利改革与管理: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加强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水务体制、水价机制、水管体制、投融资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水利科技、技术交流与合作,实施水利人才战略,提高水利科技创新、科学管理和服务能力;健全水法规体系,依法治水,加强水利行业管理,规范社会各类水事行为,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二节水利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城乡饮水安全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建成河西节水型社会示范带,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以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流域重点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进展,抗旱与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具体目标是:

1、水资源配臵与供水。新增供水能力3.8亿立方米,总供水能力达到141.5亿立方米。供水量达到130.8亿立方米,其中城乡生活用水量8.1亿立方米,城镇生产用水量21.4亿立方米,农村生产用水量控

制在100.6亿立方米以内,生态供水达到0.6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缺口由现状的12.7亿立方米减少至8.7亿立方米。农田实灌率由现状的

2、饮水安全。解决51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总体达到45%,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用高氟、高砷、苦咸水和污染水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水功能利用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主要水源地及重点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重点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

3、节约用水。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成河西走廊节水型社会示范带,河东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75万亩,全省节水灌溉率达到71%,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5%,万元增加值取水量控制在151立方米左右。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降至13%左右,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回用率达到40%。

4、生态环境建设。努力遏制我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石羊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综合治理,民勤蔡旗断面年入境水量不少于2.5亿立方米,民勤盆地

和中游地下水位总体停止下降,使民勤生态系统不再恶化。黑河流域近期治理目标全面实现,平水年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9.5亿立方米。及时启动渭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进展。全省主要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污染严重的河流消除V类、超V类水质,地下水超采区的超采趋势得到有效限制和减缓。

5、农村水利。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新增集雨补灌面积150万亩,兴修梯田300万亩,发展灌溉草场和人工饲草基地10万亩。完成23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新增中小水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争取启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6、抗旱及防洪减灾。完成4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争取新修和加固堤防400公里,通过加固改建,使堤防达标率从29.31%提高到37.62%;确保重要河段、重点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健全抗旱防汛应急体系。建成典型流域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预警预报防灾减灾体系。

7、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生态修复面积5000平方公里,全省水力侵蚀面积中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9%;建设淤地坝3172座。

8、水文、水利信息化。基本建成30个大中型灌区的水利自动化调度系统;建成全省抗旱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五座重点防洪城市和28座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建成覆盖全省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体系。新增水文站22个,土壤墒情站73处,新增雨量站95处,地下水监测井330眼,水质监测点518个。

至2020年,预测全省总供水能力将达到150亿立方米以上,供水

结构渐趋合理,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供水保障体系,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田灌溉面积基本达到节水灌溉标准。重点流域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进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水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灌溉面积的发展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基本相适应,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水利基础设施。重点河段、区域和城镇达到防洪标准,基本消除病险水库安全隐患,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化体系。

第三节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

为实现“十一五”水利发展目标,必须深化水利改革,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臵、节约、保护的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关系水利发展全局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水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制度保障。

一、水利管理

建立较为完善的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抗旱防汛、水土保持等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完成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初步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大中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得到较大改善。逐步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基本节水型社会建设框架。初步建成全省抗旱防洪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抗旱防汛制度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体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达80%以上。

二、水利改革

全省水务体制、水价机制、水管体制、投融资机制和产权制度等水利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石羊河、讨赖河等流域初步形成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全省70%以上县(区)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完善三项制度、落实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稽察、监察、审计、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完成全省31个试点水管单位的改革,建成权责明晰、民主决策水价管理和调整机制,全省水利工程平均水价逐步达到供水成本的70%以上,力争使半数以上的水管单位水价达到经营成本。初步建成分类管理、政事分开、有效激励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成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投入机制和农村水电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

三、行业管理

水利行业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建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政府管理制度,做好水事纠纷的协调处理,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水行政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前期工作管理制度、规划的修编、审批等管理制度。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初步建成水资源管理、抗旱防汛、水文测报、灌区管理、工程运行、水土流失监测等信息化管理调度系统,逐步提高水利科技化管理水平。实施水利人才战略,以党政人才、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

第三章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第一节总体布局

一、内陆河流域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中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管理,优化配臵水资源,加强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在主要干支流上游适时修建水资源调配工程,确保下游生态用水。上游祁连山区加强水源涵养林综合保护,积极发展以人工饲草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牧区水利,继续加强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配合国家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抓好南水北调西线向石羊河流域调水、引哈济党等工程的前期工作。

二、黄河流域

1、兰州、白银、定西三市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建设引洮等城乡供水工程,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沿黄高扬程提水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提升现有水利工程向城乡生活、生产供水的综合能力,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好城市、工业和生活节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在没有水源条件的农村偏远山区,继续推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2、天水、平凉、庆阳三市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建设盐环定续建甘肃专用等中小型供水工程,确保城乡用水安全。加大支流开发利用,优化水工程布局,合理开发,科学配臵当地水资源,保障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继续推广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加大淤地坝工程建设和梯田建设力度,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

3、甘南、临夏两州为代表的南部地区。加快城乡供水工程的建设步伐,提高城乡生活供水保证率。积极发展以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牧区水利,改善牧区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加强洮河、大夏河上游水源涵养林综合保护。做好沿河城市的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积极发展中小水电,稳步提高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水平,促进区域、民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共同发展。

三、长江流域

重点做好白龙江重点险段和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组织实施好水保“长治”项目。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臵,建设小型供水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充分发挥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中小型水电工程,继续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为当地农村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节主要任务

一、保障城乡饮水安全

紧密结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要求,加快城乡饮用水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巩固农村人饮解困成果,着力解决饮水水源不足、水质不达标、安全保障措施薄弱、应急能力低等问题,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水质。根据水源条件,建设290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和26000处分散供水工程,重点解决农村人口饮用高氟、高砷、苦咸水和污染水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城镇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合理调整城市供水水源结构,基本解决建制市和问题突出的县级城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问题,基本普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