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

我最后采取了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在要求

一.成功之处

1.整个课堂内容充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了拓展,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2. 这节课充分注重了让学生参与,注重了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得到体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

4、学生们课前准备充分,查找资料丰富,并能对资料加以辨析、认识。

5、课件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与课件的详略得当有很大的关系。

二.值得注意的地方

1、知识的拓展。课堂上应该把清朝的开设工厂和现在的招商引资相

比较。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该在每段视频前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上,学生发言人数与人次存在重叠,意味着主动发言人数少,只有十几人,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考虑采取分片承包的方式,直接指定由哪些同学进行陈述性发言,大家轮流发言,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爆发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 据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的研究,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率领大量留学生到长安、洛阳留学,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诸如文字、儒学、佛学、法律制度、行政体制、文学、庙宇建筑乃至京城设计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16世纪末期,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后,他的野心膨胀起来,想要征服琉球、台湾、菲律宾,还要征服朝鲜和中国。丰臣的这种主张一直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19世纪80年代,“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谕吉极力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与舆 论准备。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南部失败后,于1879年吞并琉球。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

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8年,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日本随即把目光转向朝鲜。日军派军舰到朝鲜釜山海面进行测量,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强迫朝鲜订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这个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1884年12月初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此后,日本抓紧扩军备战,建设海陆军,成立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综合侦察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提出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日本是主权线,朝鲜是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就要攻取中国。1893年,日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2.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情感目标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左宝贵、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技能目标 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导学案无答案新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性质。 2.掌握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理解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学习重点】 1.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2.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学习难点】 1.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2.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课前预习】 1.“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 增开通商口岸 B. 赔款白银二亿两 C. 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率领致远舰重创日舰、最后壮烈殉国的海军管带是 A.邓世昌 B.左宗棠 C.丁汝昌 D.关天培 4.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

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 赔款2100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 1.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影响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诗句赞颂的是( ) A.关天培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林则徐 2.“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瑷珲条约》 3.“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案(解析)

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课时1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考点一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 1.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③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决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③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⑦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能力目标:讲一讲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培养复述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性质,邓世昌他们是民族英雄;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第一篇:阴云密布-------战争背景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篇:战火硝烟--------战争经过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16---17页文字,了解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

部编版2020年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7.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 导学案

《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罹劫过程,初步了解近现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牢记“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激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士气。 二、预习导学 1.观看圆明园图片。 2.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惊叹圆明园的辉煌 自由阅读课本48页,思考:你知道圆明园在哪儿吗?你知道多少关于圆明园的故事? (要求:先自己阅读,然后思考上面的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活动二:惋惜圆明园的毁灭 阅读课本第48—49页,思考: 1.火烧圆明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 2.圆明园如果存在于现在的中国,它还会遭到掠夺吗?为什么?(要求:小组交流,组长做好分工,做好记录,准备展示) 活动三:甲午风云 1

2 自由阅读第50—51页,然后思考 1.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了解民族英雄邓世昌。 3.《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四、达标检测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 )暴露无遗,他们加剧了对中国的( )和( )。 2.( )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就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 3.1894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一年正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 )。 4.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的( )。面对外国侵略者的( ),无数( )为民族解放英勇顽强地斗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它( )我们:( )就会挨打,(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盘点收获 对照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收获:这节课我学会了……………… 六、布置作业 在甲午战争中海油很多为国捐躯的将士,请查找资料,说一说他们的故 事。 1、在最软入的时候,你会想起谁。20.8.58.5.202013:2513:25:14Aug-2013:25 2、人心是不待风吹儿自落得花。二〇二〇年八月五日2020年8月5日星期三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13:258.5.202013:258.5.202013:2513:25:148.5.202013:258.5.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8.5.20208.5.202013:2513:2513:25:1413:25:14 5、若注定是过客,没何必去惊扰一盏灯。Wednesday, August 5, 2020August 20Wednesday, August 5, 20208/5/2020 6、生的光荣,活着重要。1时25分1时25分5-Aug-208.5.2020 7、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20.8.520.8.520.8.5。2020年8月5日星期三二〇二〇年八月五日 8、人生能有几回搏。13:2513:25:148.5.2020Wednesday, August 5, 2020 亲爱的用户: 相识是花结成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近代史课程学习感想

无畏探索,在挫折中成长 记得有句话这样说:“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学习才真正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中,我发现:“当你痛苦的时候,面临巨变的时候,成长才真正开始。” 的确,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一直是傲立在东方的文明古国,但中国真正的探索与成长应该是从近现代开始的。宛若一个茁壮的孩子,有丰富的底蕴,有安详幸福的童年,有无忧无虑的少年,还一度自我满足而不思进取的闭关自首,想要与世隔绝。鸦片战争的炮声无情的将他推向了他所抗拒着,却必然要经历的蜕变时期。从那以后,中国大地不再安宁,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不断探索,一次又一次遭受重创与挫折,然后跌跌撞撞的成长起来,以新的姿势站在历史的舞台。 1840年以前的中国,在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以自然经济为主,自己自足,生活节奏缓慢滞后,朝代的变迁一直在写着“打倒皇帝做皇帝”的故事。曾今一度繁荣富强的国家在历代封建帝王的统治下,越走路越窄,到清代,发展到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然而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多年的大门,翻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一个人封闭久了,会看不清自己。一个国家封闭久了,是很可怕的事,鸦片战争中列强已经吹响了号角,可是,盲目自大的统治者们,和被麻木的中国人民还没有反应过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让所有中华儿女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做梦的年代结束了,开始了真正的探索。 封建落后,顽固守旧的统治者们只认识到自己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的薄弱,而没有意识到,最关键的其实是统治阶级的问题,固然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来解救站在风口浪尖的中国。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提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都因其不彻底性和局限性而无法带来切实可行的改变。它的失败也充分说明了地主阶级担当不了中国近代化的重任。不过却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同时也促进了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第一次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即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讨论的素材。有尝试,才能有探讨的资料,有探讨才能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有思考。初步的尝试为后来的更多尝试提供了可能。 在这之前,中华民族大胆探索的例子还有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二者都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迷信而显得单薄无力,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打压下迅速失败。维新变法运动也依赖靠不住的君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同时又惧怕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变法失败无力回天。每一次失败都作为一个典型,说明了单一阶级的,不依靠群众的,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总是无法带来巨大变革的。然而,这些运动中却一次接一次的反映出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探索新道路的渴望。如同平静湖面上撒下的一颗颗小石子,力量不太,却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把保卫中华的信息传开去。停滞多年的大湖,终于有了动静。 越来越多的同胞觉醒,越来越大的浪潮来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革命史上第一块里程碑落成。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中华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突破了自己的牢笼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挣扎,这无疑是探索中的一大步。 历史课本上总结得很好,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不依赖群众,以及没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辛亥革命最终流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再次建立了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企图通过复辟和尊孔复古再次回到封建王朝。然而,一次又一次思潮的激荡使中华儿女不在甘心诚服与另一位帝王的脚下。无数的仁人志士依旧在探索着革命失败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满怀着救国于危难之中的赤子之心在黑暗里苦苦寻找。

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学法指导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 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 约》的内容,了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过程。 2.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理解列强经济侵华的 不同阶段和特点。 3.列表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 同。 知识点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对外扩张政策。 (2)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 2.过程 (1)爆发:1894年7月,在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2)决战: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决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马关条约》。 (1)内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通商开放重庆等地为新通商口岸 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2)还辽:在列强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交还辽东半岛。 4.影响 (1)客观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①范围: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②经济: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③政治: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2)主观方面 ①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②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知识点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3)斗争 ①兴起:19世纪末,在反洋教斗争的推动下,义和团运动兴起。 ②口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 ③活动: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4)结果: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义和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5)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以“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为借口,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2)经过:1900年6月,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3)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篇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心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惨痛、耻辱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子孙都是义不容辞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越是生活在和平稳定、物资充足、无忧无虑的环境下越要了解一百多年前那改变我中国的历史。唐太宗说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毛泽东也讲过: 历史是值得注意的。只有认真学习近代史、了解中国的荣辱史,我们才能做到以古为镜、知古监今,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色会。而作为理工科我,本身人文知识比较薄弱,于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呢?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由独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有封建逐步成为半封建的国家。清朝以前,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状态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世界的巅峰。因此,到了清朝,当朝统治者以此为傲,自恃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藐视世界抵制,抵制西方工业和科学,并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紧紧关闭。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尽显衰相,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带来的危机逐一爆发。毛泽东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由于中国的糜烂、腐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

民狂潮席卷中国,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当时中国在外国人看来是一个富饶的古老神国,遍地是宝却不能收藏、没能力保护的国家,西方力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为打开中国对海外市场,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爆发。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犹如才狼虎豹一般入侵我中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下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味赔款求和,西方大大小小的国家争先入侵中国,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签下了大批的不平等条约。其中,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正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反外侵斗争的几十年里,中国政权和经济都遭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在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同时,经济负担更加重、政治压迫更加深。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侵略,其也有相当的积极影响。从政治上看,中国的社会矛盾由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转向封建社会跟中国人民间的矛盾。由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严重的冲击,鸦片战争让国人看出时势格局,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从经济上看,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残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在萌芽中凋零。从外交上看,自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认识了科学知识强大、西方工业发达带来的好处,统治者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学习西方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也是悲壮的抗争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客观面对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科学是发达的、社会是进步的、人是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

修正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反思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 (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2020届二轮复习 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浙江专用)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主干链接]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拓展延伸] 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及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反思的:《甲午中日战争》历来是历史课的重头戏,这篇课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所以本人比较认真地去备这节课。从近代中日关系看,中国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自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命运促使他们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的忧患意识和学习意识,面对着中国的落后挨打,他们神经质地向西方学习,然后又近乎神经质地疯狂侵略这个邻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3、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5、《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我们要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结合现实中日关系,让学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增加历史的现实功能。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认识到些什么?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包括: 1、整节课准备充分,设计完整,重难点突出,比较成功。 2、注重平时的积累,历史视频、言论、图片等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恰当的回放 3、适时地结合时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时事链接”环节,批判台独言论。 4、始终保持了自己和学生的感情充沛,使课堂充满爱国激情,是一堂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比较紧,还存在不够精细的地方。 2、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笔记有些困难。 3、应更加注意考虑适当取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如何用故事导入新课

如何用故事导入新课 山水愚人发表于 2009-3-11 15:25:00 讲好一节历史课,不仅学生受益,而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愉悦……当历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盼,当课堂上一个个的脑袋都翘首以待,当几十双的眼睛都目不转睛,当课堂上的我们讲的兴致盎然、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的时候,我想,上课于我们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让鲜活的历史灵动在课堂上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同学,他们喜欢看百家讲坛却不喜欢上历史课,他们看大国崛起、鹿鼎记可以津津有味但上到《明治维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捍卫者—康熙帝》时却只能昏昏欲睡,他们谈论《亮剑》中李云龙、楚云飞兴致勃勃,但说到国共的两次合作、两次分手却稀里糊涂,混淆不清。此情此景,作为历史老师的我在反思,在历史课堂上,我的学生记住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古希腊伟大教育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比起其他学科而言,我们的历史学科具备着许多点燃学生求知火焰的优势。因为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他们是鲜活的,灵动的,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如今,多彩的历史变成了生硬的、粗线条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鲜活的历史在剔除了血肉过后只剩下一副干巴巴的躯壳——背景、内容、结果、影响。没有生命的历史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所以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赋予历史生命,再现历史情境。当代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我们的学生大都不爱上历史课,却比较喜欢看小说、听故事,那是因为小说、故事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所以依据可靠的史料,创设新颖的故事情境,不失为一条好的教学途径。 一、用历史故事创设情境的几种方式 1、故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别致新颖、妙趣横生的导入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急于想知道结果的渴望,从而为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 激趣导入式事例1:必修1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朝的廷杖制度。在明朝,打屁股是十分流行的运动,所谓:“廷杖”,就是皇上打臣子的屁股,风气所及,不管你是庄重严肃的国家栋梁还是学富五车的大学士,皇帝一火,就必须剥掉衣履,老老实实的趴在午门外的砖地上亮出屁股乖乖的挨打。常常有坚强的官员,痛苦的在地上摆动头部,即使把自己的胡子都擦掉了,都拒绝喊叫。这个廷杖制度沿袭了整个明朝,是皇帝惩办朝臣的重要手段。 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我细心留意着同学的表情。从一开始的笑不停口到后来流露出的不可思议的表情,看得出来,他们已经被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马上趁热打铁进行提问“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君臣关系如何?”学生说:“臣卑君贵。”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我们小组上来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浅析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 昔日的辉煌随历史而去,万邦来朝的记忆依稀还留在心中,甲午,一场中国命运的决战,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场失败的战争而今看去仍是满眼伤痛。然而,习惯了线性思维历史教育的国人真的了解这场战争吗?在伤痛之余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泱泱中华为何会身罹奇祸?道德的谴责,真的能够概括这场战争的胜负缘由吗?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却不能妨碍我们对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首先,为何会爆发这场战争,又为什么是中国承受这样的灾难? 日本统治阶级一向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并把中国和朝鲜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明治维新后,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日本政府迫切需要发动对外战争,以确保国外原料产地和市场,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同时转移国内的视线。而欧美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助纣为虐,为日本军国主义进攻朝鲜和中国提供了后援.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对日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真可谓“欲渡河而船来”,于是故意揪住不放,趁机出兵朝鲜,不久,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由此开始。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主要是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 1894年8月,援朝清军抵达平壤。9月初,日军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清军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同一时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却拘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之后北洋舰队奉命运兵赴援平壤,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返航,突然与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在第二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与日军进攻部队,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当时清军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25日,日军向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军登陆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又开始向旅顺进逼。清军统领竟置诸军于不顾,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1895年1月20日,日军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11日,丁汝昌拒降自杀。14日,签订《威海降约》。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陆路诸军兵败如山倒,成片国图沦丧,海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至此已经不再具备任何继续作战的实力和信心,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这无异于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高中历史第12课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讲述甲午战争的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重要战役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教师简单向学生概括战争过程及四次主要的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指出战争后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