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心中的_女神_

郭沫若心中的_女神_

郭沫若心中的_女神_
郭沫若心中的_女神_

郭沫若学刊2012年第1期(总第99期)作品研究

郭沫若心中的《女神》

李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北京100009)

摘要:《女神》发表后,受到批评家们的高度肯定,但不同的批评家也从各自独特的意识形态立场和新诗观念出发,就《女神》的思想立场和写作技术提出各种看法,对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提出箴规和告诫。面对外部批评——

—不论这些批评是来自同一阵营,还是来自立场不同的其他批评家——

—郭沫若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他始终认定《女神》为其新诗代表作,尊重《女神》时代的思想意识,坚持新诗是“写”出来而非“做”出来的观点,但对于他认可的意见,他也会认真接纳和吸收。郭沫若先后四次集中修改过《女神》,有抗争,有对同行意见的善意采纳,其动因比较复杂,不能简单认为是迫于外部压力或“媚俗”。《女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郭沫若本人参与建构的,他不同时期对于《女神》的态度,影响着《女神》研究的展开。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新诗;修改

中国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设符:A文章编号:1003-7225(2012)01-0030-05

《女神》被文学史家誉为“第一部伟大新诗集”[1]和“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2](P103),长期以来被奉为五四时代及郭沫若本人的新诗代表作,亦为新诗研究和郭沫若研究界反复讨论的经典作品。最近,有人从郭沫若不同时代对《女神》的修订与改写中,看出了郭沫若的“媚俗”“投机”与“恐惧”。[3]此前,学界不乏对《女神》版本和修改情况的梳理①,不仅究明了版本演变情况,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如果认真阅读这些成果,当不会得出“媚俗”与“投机”这样过于简单的结论。但问题既然提出来了,当然还有深究之必要。“媚”谁之“俗”,

“投”谁之“机”,这谁谁谁,不是塞以“意识形态”与“时代”等抽象名词就能了事的,必须指证落实到具体的人物和言论。而先前相关研究成果,之所以无力回答“媚俗”、“投机”一类的指责,就在于仅就《女神》的版本和郭沫若本人的言论做了梳理,尚未从历史语境中分析《女神》为何修改,郭沫若为何反复表态,及这些态度的变与不变。这次我们仔细勾稽具体历史语境中围绕《女神》的批评与事件,通过对比和分析,在对话场域中考察郭沫若对于《女神》的看法。不仅力图回答有关“媚俗”和“投机”的批评,还试图考察郭沫若在不同时代对于新诗及五四新文学的态度,与郭沫若文学批评及性格“善变”之限度。

《女神》中的诗作,自发表伊始,特别是结集出版后,受到文坛的高度关注。批评家们大多肯定其成就,誉为杰作。但同时,各人也从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立场和新诗观念出发,就《女神》的思想立场和写作技术提出各种看法,并对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提出箴规和告诫。这都影响着郭沫若对《女神》的看法。郭沫若心中的《女神》,分别于四个时间点表达出来。一是1926年发表的《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和1928年《沫若诗集》的编订;二是1936年《沫若前集》第一辑的编辑及《我的作诗经过》《郭沫若诗作谈》两文的发表;三是1944年《凤凰》的编订;四是50年代《郭沫若选集》《沫若文集》及《沫若选集》的编辑出版。这四次表达,都含着申诉、辩难与表态的意味。郭沫若对于《女神》的看法,又影响了部分批评家的观点。这一动态场域的复杂纠葛,关涉到现代中国文学与政治的诸多人物和方面,显得意味深长。

1926年发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和1928年编订《沫若诗集》时,郭沫若的主要对话对象是1920-1926年间文坛有关《女神》的批评。这些批评可归纳为两种突出

收稿日期:2011-11-17

作者简介:李斌(1982-),男,四川省南部县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育研究。

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女神》形式上“简单”“拖沓”,有待锤炼;另一种观点认为《女神》作者在思想上还需进步,郭沫若在《女神》后的新诗比《女神》中的要好。对于第一种观点,郭沫若有所接纳,也有所保留,接纳的部分表现在《沫若诗集》对《凤凰涅槃》的修改中,保留的部分表现在对诗是“写”出来的而非“做”出来的坚持。同样,对于第二种观点,郭沫若也有所接纳,有所保留。接纳的部分表现在修改了《匪徒颂》《巨炮之教训》等部分诗作,保留的部分在于认为《女神》是自己新诗的代表作。

最先提出郭沫若新诗形式问题的,是郭沫若的好友宗白华、郑伯奇及康白情、闻一多等人。他们认为郭沫若的新诗“简单”、“拖沓”、“欠流动曲折”,在技巧上还需进一步锤炼。

1920年1月18日,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中说:“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底欢乐底源泉,陶醉底美酿,慰安底天国。”“我想诗这样东西似乎不是可以‘做’得出来的。”[4](P6)宗白华接信后,不同意郭沫若的观点,批评郭沫若新发表的一些诗作在形式上还需注意,“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做词中小令一样。要意简而曲,词少而工。”[5](P26-27)郑伯奇同意宗白华对郭沫若诗作“简单”“欠曲折流动”的批评:“我相信读者读《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几篇也定起这样的感想。”[6]康白情认为郭沫若的诗“散文的,不讲音节,终未免拖塌之弊”。[7](P165-166)闻一多也认为《女神》的两点不足——

—用典过于欧化和夹有不必要的西洋文字——

—“原因在于郭君是个不相信‘做’诗的人”[8]。

宗白华、闻一多等人对《女神》艺术技巧的批评,代表了部分批评家的看法,邓中夏、洪为法等人则批评了《女神》的思想内容,代表了另一部分批评家的看法。

在发表于1923年的《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邓中夏说,“如《孤竹君之二子》,如《女神》等等,命意为我所不赞成,假如他的作品,尽像《棠棣之花》,那就好了。所以我对于郭君技术上大体赞成,而思想上却希望他更进步。”[9]洪为法跟邓中夏观点相仿,认为“女神以后的诗”,如《仰望》《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上海的清晨》《励失业的友人》等,脱离了一己之悲哀,表同情于劳工,且猛烈攻击了资本主义,所以比《女神》要好。[10]

郭沫若通过1926年3月的《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和1928年《沫若诗集》的编订,对上述两种批评做了答复。《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虽是《三个叛逆的女性》之跋文,但其部分文字,亦可认为两年后出版的《沫若诗集》之序文,故统一考察。

相比于《女神》初版本,《沫若诗集》未收《序诗》《无烟煤》《三个泛神论者》《太阳礼赞》《沙上的脚印》《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等六首诗;修改了部分诗作,如将《匪徒颂》中的罗素与哥尔栋改为马克斯与恩格尔斯,《巨炮之教训》中的“为自由而战哟!为人道而战哟!为正义而战哟!’”改为“为阶级消灭而战哟!为民族解放而战哟!为社会改造而战哟!”这些改订说明郭沫若认同了邓中夏、洪为法等人的部分观点,从事着《女神》时代之思想的清算。但邓中夏、洪为法等人的观点中,郭沫若也有不能接受之处。在郭沫若看来,《女神》是他的代表作:“很有些人称赞我《女神》以后的诗而痛诋《女神》的,但在我觉得还是《女神》里面是没有欺诳自己的一样。”[11]

同样,对于宗白华、闻一多的批评,郭沫若既有接受,也有坚持。郭沫若修改了部分诗作,以便简洁明了。比如,《女神》初版本的《凤凰和鸣》共15节,其中13节格式相同,每节更换几个字。《沫若诗集》将这13节压缩为3节。“艺术上更精练了,减少了不必要的拖沓和繁复。”[12]但是,郭沫若重申了他1920年的观点:好诗是“写”出来的,而非“做”出来的,“诗总当由灵感迸出”,“努力做出来的诗,无论她若何工巧总不能感动人深在的灵魂”[11]。

可见,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大为转变的郭沫若,对于《女神》的批评——

—无论来自同一阵营,还是来自其他朋友——

—都既有接受,也有坚持,体现了他坚持己见、敢于抗争的勇敢精神和不断完善自己作品的谦虚态度。

在郭沫若的总答复和《沫若诗集》出版后,部分左翼批评家接受了郭沫若的部分观点,认为《女神》在技巧上属于郭沫若最杰出的诗集,但在思想内容上还有待甄别。而京派批评家,则继续批评郭沫若关于诗是“写”出来而不是“做”出来的观点和《女神》的诗艺技巧。对于这两种批评,郭沫若在1936年的《我的作诗经过》与《郭沫若诗作谈》中进行了答复。

钱杏邨1928年有关《女神》的批评代表了部分左翼批评家的观点。他认为:“沫若是一个诗人,中国新文坛上最有成绩的一个诗人!”“《女神》是中国仅有的一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坛上最先的一部诗集”。但《女神》时期的郭沫若,“虽然也苦闷,也反抗,可是终竟具有着很浓重的当有生之伦都睡着的时候,他披着一件白孔雀的羽衣,在象牙舟上翘首的风味”,“俨然以大鹫自居了,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当然是要不得的。”“高唱其归真返璞的调子,渴求着所谓精神生活,整日里做着葛天无怀的梦”。[13](P34-57)

朱湘、朱自清、废名等人则延续了宗白华、闻一多等人的观点,指责《女神》忽略艺术技巧。朱湘欣赏《蜜桑索罗普之夜歌》等诗,赞其“在艺术上都是无懈可击的”,但朱湘继承了闻一多等人的观点,指出《女神》有两种不好的倾向——

—“西字的插入”和“单调的结构”。[14](P365-378)朱自清的批评较为含蓄,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中说:“‘诗是写出来的一句’,后来让许多人误解了,生出许多恶果来”。[15](P5)废名称赞《女神》证明新诗“无疑义可以站得住脚了”,但“郭沫若的诗是写出来的,写出来好就好,不好也就没法子好,有时想做也做不出来的。”比如《梅花树下醉歌》《天上的街市》等诗都有瑕疵,所以废名惋惜说,“他如果能

做出来”,定然会取得更大的成就。[16](P129-148)

1936年上半年,郭沫若曾计划由北新书局出版《沫若前集》,并已编好以诗歌为主的第一辑,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出版,但这给了郭沫若一个思考自己诗歌创作,回应批评界的契机。“鉴于到了现在都还有人对于我的诗抱着批评的兴趣,我便起了心,索性让我自己来写出这一篇我的作诗的经过。”[17]《我的作诗的经过》跟同一年发表的《郭沫若诗作谈》一起,回应了30年代批评界有关《女神》的看法。

在这两篇文章中,郭沫若继续认为《女神》是其诗歌代表作,《前茅》“值得提起的就只在有左倾的意识那一点”,《恢复》“不免有浓厚的感伤情趣”[18],“气魄不雄厚,而有时更带着浓重的悲抑气味。”而《女神》中的大部分诗篇,却是“比较称心的”。对于朱湘、废名等人的批评,郭沫若再次表明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他说自己“不象一般的诗人一样,一定要存心去‘做’”,并再次叙述了创作《凤凰涅槃》时不能自抑的经历。[17]

同时,郭沫若还从如下两个方面对《女神》进行解释,这两个方面后来发展成为《女神》研究的重要领域。首先,郭沫若强调《女神》中的爱国思想及《女神》跟传统文化的关系:“很渴望中华民族复兴,在《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里都有意识的去表现着”“歌颂自然,也是中国教育有以使然,象陶、王便是大自然的良好歌手。”[18]这些实际是回应闻一多的批评。闻一多承认“爱国的情绪见于《女神》中的次数极多”,但也批评郭沫若“对于东方的恬静底美当然不大能领略”。[8]郭沫若强调陶、王,说明他并非对于“东方的恬静底美”不能领略。此处关于《女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观点,成为周扬后来有关《女神》观点的一个重要来源,影响着《女神》研究的走向。其次,郭沫若自述《女神》诗篇产生的顺序,强调泛神论的积极意义。他强调先受太戈尔的影响,后受惠特曼的影响,这一顺序的强调,对于郭沫若思想发展极关重要,成为后来《女神》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郭沫若提示说,泛神论思想的重要代表斯皮诺沙近来在“苏俄给予了新的评价,他的思想是黑格尔、马克思的先导。”[18]这直接开启了《女神》研究中对泛神论积极意义的挖掘和肯定。可见,郭沫若积极主动的参与了《女神》文学史形象的建构,而郭沫若在建构自己文学史地位方面的重要作用,迄今尚未得到深入的探究。

《我的作诗的经过》和《郭沫若诗作谈》发表后,批评界虽然短时间内也出现过其他观点,但随着周扬《郭沫若和他的〈女神〉》的发表,建国前批评界在《女神》的评价上,逐渐认同了郭沫若本人的意见。

1937年,穆木天发表了《郭沫若的诗歌》,跟郭沫若的意见并不一致。穆木天认为《女神》时期的郭沫若表露出“极端的超人的个人主义”,要“回到原始的共有的社会里,要像原始人似地不停地劳动,这就是他的出世的倾向了。”所以,郭沫若“是代表着从‘五四’的新生期到‘五四’的没落期,以至转变到‘五卅’的过渡期中国革命的小布尔乔亚

的心理意识的国民诗人”,是最大的一个“吃奶的诗人”。郭沫若已经尽了他的喇叭手的责任,1928年后,“新时代的喇叭手的任务,已由新的开拓者,新的诗人在为之执行了。”[19]穆木天发表这篇文章半年后,抗战爆发,郭沫若别妇抛雏,投入民族抗战的洪流,成了抗战文化的班头。1941年11月,郭沫若五十大寿,中共发起庆祝活动。作为庆祝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周扬发表了《郭沫若和他的〈女神〉》,这是特殊时期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认同郭沫若本人有关《女神》的意见,并影响了后来文学史关于《女神》的书写。周扬高度肯定《女神》的成就:“是诗人所加于中国诗歌宝库的最初贡献,也是他诗的创作所达到的最高峰。他唱出了自己最好的,也是我们民族最好的诗。”同时,周扬跟此前的左翼批评家对话,认为“‘五四’当时的诗人中,是再没有比他更为急进的了。这位急进的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诗人,不同时也正可以称为无产阶级的最初的号手吗?”这就否定了穆木天关于郭沫若是最大的一个“吃奶的诗人”这一结论。另一面,周扬跟京派批评家对话,支持郭沫若关于诗是“写”出来的观点,他认为郭沫若“写”出来的诗非常完美。“他的创作冲动来时就如同一匹奔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驾驭得他。他的诗正是那样奔放,这里也就正有着形式与内容的自然和谐。你不用惋惜你在他的诗中不免要遇到粗率和单调,他在掌握内在旋律,内在音节上所显示的天才将会弥补你的一切。”同时,周扬认为郭沫若的诗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他是一个尊崇自我、热爱自由的诗人,而个人反抗在他是与民族反抗分不开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诗人。”[1]这符合40年代的时代思潮,也支持了郭沫若1936年有关《女神》“渴望中华民族复兴”的表述。

周扬是延安文艺界的重要领导人,他的意见特别有份量。在周扬给予了《女神》崇高评价,而这些评价又符合郭沫若本人有关《女神》的看法后,在1944年出版的收录《女神》绝大部分诗作的《凤凰》中,郭沫若主要跟朱湘、废名等人对话。

一方面,郭沫若再次表达了诗是“写”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观点。他说:“我自己更要坦白地承认,我的诗和对于诗的理解,和一些新诗家与新诗理论家比较起来,显然是不时髦了。”“旧诗我做得来,新诗我也做得来,但我两样都不大肯做:因为我感觉着旧诗是镣铐,新诗也是镣铐,假使没有真诚的力感来突破一切的藩篱。一定要我‘做’,我是‘做’得出来的,旧诗要限到千韵以上,新诗要做成十万行,似乎也可以做得出来。但那些做出来的成果是‘诗’吗?我深深地怀疑,因而我不愿白费力气。我愿打破一切诗的形式来写我自己能够够味的东西。”所以,“为什么要把不纯粹的‘诗集’来骗人呢?这一半不关我的事,一半也因为要使内行的人知道我毕竟不是‘诗人’。”[20]另一方面,郭沫若又接受了朱湘等人的部分意见。闻一多和朱湘都对郭沫若诗作中夹用西洋文字表示反感。郭沫若在《凤凰》中将大部分西洋文字改成了相应的中文翻译。比如《晨安》中的“Bengal”改成了“本格尔”,“D’Annunzio”改成“邓南遮”,“Pantheon”改成“万神祠”,“Whitman”改成“恢铁

莽”;《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Rhythm”改为“律吕”;《登临》中的“Orchestra”改为“交响乐团”等等,这些修改,很多都延续到了《沫若文集》。这表明郭沫若在驳斥闻一多、朱湘等人批评的同时,也对其有部分的接纳。

建国后,郭沫若在《郭沫若选集》《沫若文集》《沫若选集》等选本中,坚持自己对于《女神》的观点。同时,学界主要沿着郭沫若本人和周扬有关《女神》的观点,继续《女神》的批评和研究,但也出现了一些跟郭沫若观点相冲突的新看法,对于这些不同的看法,郭沫若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体现了可贵的独立精神。

在编辑文集时对于《“蜜桑索罗普”之夜歌》《死的诱惑》等诗歌的取舍上,郭沫若跟主流意见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对于《“蜜桑索罗普”之夜歌》,左翼阵营之外的很多批评家都非常喜欢。闻一多批评郭沫若对于东方的恬静的美不大能领略,但该诗却是“特别而奇怪的例外”[8]。谢康认为这首诗的“调子很足以助新诗的意境和音节的凝练”[21],朱湘认为该诗全篇“在形式上、音节上,都极其完美。就是用全付精神在艺术上的人,也不过能作到这种程度。”[14]废名在《谈新诗》中全文引用,朱自清亦将其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但由于该诗有“我独披着件白孔雀的羽衣。/遥遥地,遥遥地,/在一只象牙舟上翘首”等类似的句子,左翼批评家大多不以为然。钱杏邨认为该诗最能体现郭沫若孓然出世的倾向。穆木天认为其表现了郭沫若在五四低落期的“幻灭绝望”和“流浪的情绪。”[19]周扬在他颂扬《女神》的文章中,对于该诗也只字不提。建国后得势的是左翼批评,如果郭沫若真媚时代的俗,他就不会再提这首诗。但事实恰恰相反。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意义重大的《郭沫若选集》从《女神》中选了10首诗,《“蜜桑索罗普”之夜歌》就在其中,跟初版本比较,除去掉题目中的双引号外,只字未改。这首诗还原样进入了《沫若文集》和《沫若选集》,并在标题下明确标注:

“蜜桑索罗普(misanthrope),厌世者。”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女神》单行本,跟《女神》初版本比较,这个版本在篇目上删去了《死的诱惑》《夜》《死》等三首诗歌。对此,有论者评论说:“一九五三年版的《女神》作者删去早年他自己喜爱的《夜》《死》《死的诱惑》三首,原因也是一样的。作者在开国建政的大变局中,深觉要迎合社会,迎合宣传的气氛,早年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旧作就不合时宜了。这是郭沫若的善变,也是郭沫若的媚俗。”[3]但是,这位学者并没有说明,1957年版的《沫若文集》中,这三首诗又都收进来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这位学者没有注意到,早在1979年,楼适夷对1953年版《女神》不收《死的诱惑》就有如下说明:“一九五七年夏季,《沫若文集》第一卷全稿由沫若同志亲自校订即将付印的时候,他向出版社提出了一个意见。原来,《女神》在解放后第一次新版单行本时,编辑者曾向作者建议,抽出了其中的《死的诱惑》一首短诗,现在《女神》编入《文集》,作者要求

将此诗补进去,恢复解放前版本的原状。沫若同志为此还特地写了一条‘附白’说明:‘这是我最早的诗,大概是一九一八年初夏作的。’回想编订《女神》新版时,编辑者脑子里有些条条框框,认为像《女神》这样大气磅礴、光芒四射的中国最早的一部革命诗集,不应保留《死的诱惑》这首流露消极情绪的诗篇,但是沫若同志没表示意见,编辑者就大胆的这样处理了。”[22]楼适夷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他的这段回忆,除漏掉了《夜》《死》等两首诗外,是可靠的。可见,对于《女神》中的敏感作品,郭沫若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如果说对《“蜜桑索罗普”之夜歌》《死的诱惑》等诗的保留,说明了郭沫若不附和主流意见,那么,对《笔立山头展望》一诗的保留,则说明了郭沫若敢于坦然面对权威批评,不“媚”“时代”和“社会”的“俗”。建国前,《笔立山头展望》被认为是《女神》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很高评价。闻一多认为《笔立山头展望》最能体现动的时代精神[23]。钱杏邨认同闻一多的评价,认为像《笔立山头展望》这样的诗最能代表郭沫若的成就,“读来是很能感到震动,节奏,以及力的”

[13](P43)。穆木天认为该诗“达到了诗人的力的表现的最高峰。”[19]周扬亦称赞该诗“抓住了作为宇宙之本质的动的精神。”[1]但建国后,这首诗受到了权威批评的严厉指责。1957年1月,张光年公开说:“我特别不喜欢《笔立山头展望》这一篇。此诗写于五四运动的后一年,作者却错误地歌颂了日本的物质文明,把日本的海湾比作‘Cupid的弓弩’,读起来是非常别扭的”[24]。与此同时,著名批评家楼栖也发表了相似的观点:“‘弯弯的海岸好象Cupid的弓弩呀!人的生命便是箭,正在海上放射呀!’使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美化丑恶的形象,恰好暴露了泛神论的致命弱点。要是把自我和自然当作浑然的一体,那就会看不到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对自然的斗争和改造,从而无法认识人类在对自然的斗争和改造中,还有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25]张光年是当时文艺界的领导人之一,楼栖是新锐批评家,他们的意见发表在著名刊物上,影响很大。但郭沫若并没有迎合他们的观点。《沫若文集》与《沫若选集》都收录了《笔立山头展望》,跟《女神》初版本比较,除了将“底”字改为“的”字外,没有做任何改动。这不仅说明郭沫若在某些问题上坚持己见的独立精神,而且透露了建国初期文艺界领导层之间观点的细微差别,其间的张力耐人寻味。

结论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还发现,郭沫若虽对《女神》做过多次修改,但其改动幅度并非如某些汉学家想象的那样大。《女神》历次修改中,真正涉及思想内容,只有《电火光中》《匪徒颂》《巨炮之教训》等少数几首。其余的,都属于把“底”改为“的”,把西洋文字译为中文,把叹号改为句号一类,算不上大的变动。一些有争议的诗作,像《“蜜桑索罗普”之夜歌》《死的诱惑》《夜》《死》《笔立山头展望》,及第三辑的全部,在历次版本中都没有涉及思想内容上的改动。我们以往的研究,过于注重修改的部分,对于没有修改的

部分,则缺少关注,而对于郭沫若有关《女神》的历次表态,则尚未有过专门探讨,考察的偏颇导致各种偏见或一知半解的盛行。

我们通过在具体历史语境的对话场域中综合考察《女神》为何修改,郭沫若为何反复表态,及这些态度的变与不变,初步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面对外部批评——

—无论这些批评来自同一阵营,还是来自立场不同的其他批评家;无论是在艺术技巧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

—郭沫若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他始终认定《女神》为其新诗代表作,尊重《女神》时代的思想意识,坚持新诗是“写”出来

而非“做”出来的观点,但对于那些他认可的观点,他也会认真接纳和吸收。第二,我们承认郭沫若在不同年代都修改过《女神》,但我们不能简单将郭沫若修改《女神》的动因理解为迫于外部压力或“媚俗”,还应该看到郭沫若在修改《女神》中所体现的虚怀若谷、敢于抗争等品质。第三,《女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郭沫若本人参与建构的,他不同时期对于《女神》的态度,影响着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于《女神》的研究,有关郭沫若本人在建构自己文学史地位方面的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究。

(责任编辑:王锦厚)

注释:

①其中包括桑逢康《〈女神〉汇校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陈永志《〈女神〉校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蔡震《〈女神〉及佚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等著作,杨芝明《关于〈女神〉的初版和一九二八年版本》(《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王维燊《从〈女神〉中两首诗的修改谈〈女神〉的研究》(《破与立》1979年第4期)、桑逢康《郭沫若改文刍议》(《现代文学大师品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8月)等论文。

参考文献:

[1]周扬.郭沫若和他的《女神》[N].解放日报(延安),1941-11-16(4).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再复.媚俗的改写[J].当代作家评论,2010,(2).

[4]郭沫若致宗白华[A].三叶集[M].亚东图书馆,1927(5版).

[5]宗白华致郭沫若[A].三叶集[M].亚东图书馆,1927(5版).

[6]郑伯奇.批评郭沫若的处女诗集《女神》[N].时事新报·学灯,1921-8-21~23.

[7]北社编.1919年新诗年选[M].亚东图书馆,1922-8.

[8]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J].创造周报(第5号),1923-6-10.

[9]邓中夏.贡献于新诗人之前[J].中国青年(第10期),1923-12-22.

[10]洪为法.评沫若《女神》以后的诗[J].创造周报(第42号),1924-3-2.

[11]郭沫若.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A].三个叛逆的女性[M].光华书局,1926-4.

[12]桑逢康.郭沫若改文刍议[A].现代文学大师品评[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8.

[13]阿英.郭沫若及其创作[A].阿英全集(第2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7.

[14]朱湘.论郭君沫若的诗[A].中书集[M].生活书店,1934-10.

[15]朱自清.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0.

[16]废名,朱英诞.新诗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17]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J].质文,1936,2(2).

[18]郭沫若诗作谈[J].现世界(创刊号),1938-8.

[19]穆木天.郭沫若的诗歌[J].文学,1937,8(1).

[20]序[A].凤凰[M].明天出版社,1944-6.

[21]谢康.读来《女神》以后[J].创造季刊(第1卷第2期).1924-2-28.

[22]楼适夷.漫谈郭沫若同志与外国文学[A].悼念郭老[M].三联书店,1979-5.

[23]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J].创造周报(第4号).1923-6-3.

[24]张光年.论郭沫若早期的诗[J].诗刊,1957(1).

[25]楼栖.论郭沫若的诗[J].文学研究,1957(2).

郭沫若女神诗歌

郭沫若女神诗歌 郭沫若 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史上杰出的诗人。历史剧作家。他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 诗人。“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是其诗歌 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开创了“一代诗风”。下 面一起来欣赏下。 【郭沫若女神诗歌名段助读】 1、《女神之再生》(节选) 女神之一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女神之三 妹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内容解读】《女神之再生》是诗集《女神》的开篇诗剧。诗人借女娲补天 的神话传说开篇, 歌颂了具有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并以其浪漫主义雄风独步 文坛。节选部分“女神”的歌吟,象征着建设一个美丽新中国的理想和欲望,诚 如诗人所说:“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间建设一个第三中 国--美的中国。” 2、《凤凰涅盘》(节选) 百鸟歌 岩鹰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该我为空间的霸王! 孔雀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花翎上的威光! 鸱枭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哦!是哪儿来的鼠肉馨香? 家鸽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们驯良百姓的安康! 鹦鹉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听我们雄辩家的主张! 白鹤 哈哈,凤凰!凤凰! 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 从今后请看我们高蹈派的徜徉! 凤凰更生歌 鸡鸣 昕潮涨了, 昕潮涨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范文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范文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范文【一】 这是郭沫若《女神》读后感作文,《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女神》的反抗精神和《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 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天狗》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 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 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盘》、《女神之 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

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女神》的进取精神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 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 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女神》作为划时代意义的巨片在今时今日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现在社会中,人人过着平淡的日子,缺少了上个年代的现 实刺激,我们的精神容易变得麻木和空洞。也许时代已经给不出 那种奋起的机会,但是我们有着先背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女神》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财宝。 如今再次拜读郭沫若先生的《女神》时,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激情和奋斗,如作者以天狗自喻,大手笔的宣泄吹 自己的感情,这在现实作品中已很少见了。我们也许没有作者的 经历,但是我们可以继承他的思想,继承这份激情和热情。那种 为祖国可以舍弃一切的情感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且我们有 这个义务和责任将这份情感生生不息的传下去!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范文【二】 一天就把郭沫若先生的《女神》给看完了,看到精彩处的时候

论郭沫若《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指导教师职称所学专业 研究专长工作单位 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选 题目的和意义 文学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寄托最好的载体。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复杂的是代理,静下心来去了解一部好的作品并从中体味人生才是现代人们回归本源的途径。而郭沫若的《女神》再传做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且作品反映意义深厚长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与启迪。除此之外,其独具特色的语言功底更是后世人们文学创作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人们精神升华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也是本题选题的目的以及意义所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于郭沫若《女神》一直是学者们争相探寻的对象,而对于其研究的方向也比较广泛。然而其中最为人们所乐道的便是《女神》它本身的艺术风格。例如国内学者刘纳在《论《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以及具体艺术感染力的研究。以及吴开晋在郭沫若在《早期诗歌的艺术美》中对于作品本身所蕴含的艺术美感的研究。初次之外还有李魁铭在浅谈《女神》的艺术风格中对于《女神》诗歌中艺术氛围预计语言艺术的研究等。这些学者都致力于研究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内在蕴含的艺术力量,而这些也正是作品本身最具有感染力的地方,而这一点也是国内外研究在现阶段最具意义的研究方向所在。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研 究 的主要问题1.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2.《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3.《女神》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女神》最终所要呐喊的精神。 重要观点 1.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所处在的时代背景都会对作品的意境体现有所影响。 2.《女神》中艺术风格所具有中西合流的特点。 3.夸张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4.《女神》整篇作品所展现的那段激情岁月。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论文研究方法、手段: (一)档案法:通过查找有郭沫若《女神》语言艺术风格的相关资料,为之后研究提供基 础。 (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归纳分析,旨在找出语言特色对于整部作品艺术风格展示的重要意义。 (三)具体分析法:通过对《女神》中具体语言风格的研究与推敲,分析出语言特色的艺术影响力。 途径: 档案查阅、网上搜索、名家评论等。 研究进度计划

《女神》读后感

《女神》读后感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篇1 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作为一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当具有这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的大无谓精神。借凤凰“集香木自焚,

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更是我们青年学生阅读的精神食粮。 《女神·炉中煤》表达的是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具牺牲的浓烈情感。“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心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恋祖国的情绪”正与这热烈燃烧的煤火一样激情燃烧。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情感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在繁荣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难道连这激情品膨湃,热烈的区区爱国之心也没有了吗?那我们还算什么祖国的栋梁、国家未来的主人呢? 《女神-晨安》写诗人在“千载一时的晨光”里,向着“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擘,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口气呼出了二十七个“晨安”。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雄壮!充分表达大胆否定黑暗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自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追求解放民族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积极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的光明的进步的社会的理想,对新世界的光明发出的呐喊,对新青年发出的呐喊,更是对后人发出的呐

郭沫若女神诗集有哪些

郭沫若女神诗集有哪些 《女神》是郭沫若 的第一部诗集, 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 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 连 《序 诗》在内,《女神》共收诗 54 首和诗剧 3 篇。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 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凤凰涅盘》是《女 神》 中的代表作, 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 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颂自我和一切叛逆者,是《女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诗人渴望和赞美祖 国的新生,也渴望和歌颂自我的新生与解放。正因为诗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 命运, 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跳动着的“自我”就爆发出一股气吞山 河、震撼宇宙的力量。比如《天狗》就极度夸张地展示了“我”这样 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种种表现。 歌颂不断地毁坏和不断地创造,是《女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诗人既然是热 烈渴望祖国新生, 追求个性解放, 就必然痛恨并希望摧毁一切阻碍新生与解放的 黑暗腐朽势力。 因此, 他既歌颂“毁坏”, 又歌颂“创造” 和创造的“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吹响了雄壮 的号角:“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 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 力的 Rhythm(律吕)哟!”在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中, 诗人对“ 太 阳 ”“ 山 岳 ” 和 “ 海 洋 ”“ 狮 子 ”“ 飞 雁 ” 和 “ 泰 古 的 森 林 ” , “ 水 ”“火”“火山”和“伟大的江河”, “ 豪 放 的 诗 ”“ 雄 浑 的 音 乐 ” 和 “ 崇 宏 的 艺 术 ”, “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 和“金字塔”等充满创造活力的东西表示崇拜。 歌颂大自然,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 的诗篇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在《太阳礼赞》中, 诗人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新生的太阳。 在 《日 出》 中, 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 把一切的“暗云”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通过《女神》喊出了当时时代变革的最强音。 《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1919年的下半年和1920年的上半年,那时,正是他情感最炙热的时候。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一开始诗人便自称是“天狗”,可以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自我表现所带来的自豪感。《天狗》是诗人在五四精神下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赞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在表现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十分的反抗精神,比如《匪徒颂》中异常激进地把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中有杰出贡献的进步人士称为匪徒来赞美,正体现了这种激进的反抗精神。 诗人极力推崇的创造精神,也是五四时期鲜明的时代精神。“创造哟!创造哟!努力创造哟!人们创造力的权威,可于神祇比伍!不信请看我,看我这雄伟的巨制吧!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呀!”这里,人的创造力被诗人无限地夸大赞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品哟!”这里,一句句的力量,全都是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的,雄强的民族精神。 二.浪漫主义 尽管郭沫若当时在理论上没有提倡浪漫主义,但是,他所提倡的“自我表现”和表现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

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篇二: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女神是唤醒我们爱国的希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需要激起这个爱国的决心,激起全民的真正的赤子真心。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更是中国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0xx年以郭沫若为 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 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 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_0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体会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一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0xx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郭沫若读书心得体会二 读郭沫若之诗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女神》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20xx年到1920xx年之间的主要诗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真正奠基之作。 《女神》分为三辑,含《序诗》在内,共57篇作品,是五四高潮时期的产物。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二辑共30首诗,写得雄深豪放,气度不凡。开篇《凤凰涅盘》是诗集中最长,同时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首诗。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借凤凰自焚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包括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从“凤凰”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体现了诗人与祖国的同一命运,成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炉中煤》的副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全诗四节,用的都是十分巧妙的比喻,倾注了对祖国的深挚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甘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女神》中还有不少诗篇歌颂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常动不息的伟大力量同诗人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股铲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洪涛。第三辑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浪漫主义精神、郭沫若“五四”时期诗中有史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目录 一、《女神》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精神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一) 读郭沫若之诗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女神》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式诗歌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可惜后来的女神不再重生,凤凰不再涅盘。 晚期郭沫若的诗篇已成为政治的图解,不但毫无诗意,而且多吹捧与谀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令人震惊亦令人深思。“特立独行”、“淡泊明志”等知识分子的传统风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龙。一切让人怀念的人格风骨都随着改朝换代的新社会逝去了。不过细读文本,发现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诗篇里仍有其发展脉络,倒不是凭空变形。不过,一切被放大到极致,看他晚年诗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女神郭沫若读后感(二)

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作为一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当具有这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的大无谓精神。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更是我们青年学生阅读的精神食粮。 《女神;炉中煤》表达的是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具牺牲的浓烈情感。“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心一样的爱国赤心,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 《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全书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篇。这些诗写于1916-1921年,其中绝大部分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1919-1920年)。《女神》一问世便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以及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诗体的到来。与中国传统诗歌和早期白话新诗相比,它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体现,这个形象借助于“泛神论”将自我第一次提高到本体和神的地位。“泛神论”是流行于16-17世纪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想,表现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郭沫若自己的解释则为“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女神》特点

女神个人读后感800字

女神个人读后感800字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这部诗确立了郭沫若作为中华新文学浪漫主义诗人的崇高地位。它的横空出世地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和许多青年人的心灵,成为五四运动时代精神的集中代表和象征。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女神个人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女神读后感800字1 《女神》的反抗精神和《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天狗》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___,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女神》的进取精神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女神》作为划时代意义的巨片在今时今日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现在社会中,人人过着平淡的日子,缺少了上个年代的现实刺激,我们的精神容易变得麻木和空洞。也许时代已经给不出那种奋起的机会,但是我们有着先背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女神》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财宝。 如今再次拜读郭沫若先生的《女神》时,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激情和奋斗,如作者以天狗自喻,大手笔的宣泄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时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乐山沙湾古镇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对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遥想当年领军创造社的辉煌,《女神》《星空》的灿烂,《屈原》与《棠棣之花》的朗声高调……如今全部成为了《天上的街市》里《沙上脚印》,最终淹没在《黄海中的哀歌》,一切的一切都为商业社会的《天狗》所吞噬,在《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的那一刻,怕死的,饱受屈辱的诗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死》,《死的诱惑》啊,《火葬场》!在这《洪水时代》,《太阳没了》,只剩下《月下的司芬克司》,在《黑的文字窟中》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恐怖》,《金钱的魔力》控制了整个世界,《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血的幻影》《歌笑在富儿们的园里》…… 当下,我为一个笃信文学的迷茫人,独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后花园里,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见远处的美人山,仅有冬树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儿时读书的绥山山馆毫无声息地旧,好衰时哟。 “鲁、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位在旧版《现代中国文学》上声名赫赫的中国现代文人,此时此地,在自己的故乡连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历史的一颗琥珀,一颗栩栩如生而被尘封遗忘

的文物。 当我跨出沫若故居门槛后,蓦然回顾,惊讶这故居竟然为这乐山沙湾古镇最后的瓦房民居了,那个旧时代最后的残梦了。 远山无影,寒气笼罩着沫若故居老屋,真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叫人也无从寻寻觅觅了…… 多读读这些文人的作品,多走走这些文人走过的地方,感受一个文学的世界。感谢郭沫若让我对文学燃气热血。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二) 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

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郭沫若《女神》读书笔记

郭沫若《女神》读书笔记 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作为一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当具有这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的大无谓精神。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更是我们青年学生

阅读的精神食粮。 《女神.炉中煤》表达的是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具牺牲的浓烈情感。“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心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恋祖国的情绪”正与这热烈燃烧的煤火一样激-情燃烧。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情感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在繁荣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难道连这激-情品膨湃,热烈的区区爱国之心也没有了吗?那我们还算什么祖国的栋梁、国家未来的主人呢? 《女神-晨安》写诗人在“千载一时的晨光”里,向着“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擘,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口气呼出了二十七个“晨安”。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雄壮!充分表达大胆否定黑暗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自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追求解放民族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积极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的光明的进步的社会的理想,对新世界的光明发出的呐喊,对新青年发出的呐喊,更是对后人发出的呐喊,激励我们鼓励我们!唤醒我们华夏亿万儿女远大追求及对人生的远大抱负! 年青,就是我们的资本,作为新一代的年青人,“我们

郭沫若《女神》赏析

内容通览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连《序诗》在内,《女神》共收诗54首和诗剧3篇。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凤凰涅盘》是《女神》中的代表作,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颂自我和一切叛逆者,是《女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诗人渴望和赞美祖国的新生,也渴望和歌颂自我的新生与解放。正因为诗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跳动着的“自我”就爆发出一股气吞山河、震撼宇宙的力量。比如《天狗》就极度夸张地展示了“我”这样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种种表现。 歌颂不断地毁坏和不断地创造,是《女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诗人既然是热烈渴望祖国新生,追求个性解放,就必然痛恨并希望摧毁一切阻碍新生与解放的黑暗腐朽势力。因此,他既歌颂“毁坏”,又歌颂“创造”和创造的“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吹响了雄壮的号角:“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律吕)哟!”在《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对“太阳”“山岳”和“海洋”“狮子”“飞雁”和“泰古的森林”,“水”“火”“火山”和“伟大的江河”,“豪放的诗”“雄浑的音乐”和“崇宏的艺术”,“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和“金字塔”等充满 创造活力的东西表示崇拜。 歌颂大自然,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的诗篇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在《太阳礼赞》中,诗人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新生的太阳。在《日出》中,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把一切的“暗云”驱除干净。在歌颂自然的诗中,还洋溢着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诗人眼里,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笑”(《光海》)。这些写在“五四”高潮期的自然诗,立意新颖,风格雄丽,富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也是诗人热爱祖国,追求光明、自由和新生的思想的反映。 综合评价 《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 在表现手法上,《女神》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异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在语言上,既运用白话口语,又采用古今中外的语汇,状物写人,锐意求新,且带着浓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